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08090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94 大小: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1.docx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1.docx(9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1.docx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1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1)

一、高中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

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遗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

甚奇之,与交结。

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

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

元鼎中,博士徐偃使行风俗。

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还,奏事,徙为太常丞。

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

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颛之可也。

汤以致其法,不能诎其义,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偃穷诎,服罪当死。

初,军从济南当诣博士,步入关,关吏予军繻①。

军问:

“以此何为?

”吏曰:

“为复传,还当以合符。

”军曰:

“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

”弃繻而去。

军为谒者,使行郡国,建节东出关,关吏识之,曰:

“此使者乃前弃繙生也。

”军行郡国,所见便宜以闻。

还奏事,上甚说。

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

“军无横草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

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石前行。

驾下不匀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

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

”诏问画吉凶之状,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

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

军自请:

“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

天子大说,赐南越大臣印绶,一用汉法,以新改其俗,令使者留填抚之。

越相吕嘉不欲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

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

(选自《汉书·终军列传》)

【注】①繻:

古时用帛制成的出入关卡的凭证。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少好学/以辩博能属丈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土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

B. 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

C. 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

D. 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矫制,指假托帝王的命令,出于歹意假托帝王命令行事者才会获罪。

B. 《春秋》,我国儒家经典著作,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的编年史修订而成。

C. 匈奴,秦末汉初称雄中原以北的游牧民族,其最高首领被称作“单于”。

D. 和亲,指与敌议和,用婚姻关系来维护双方的友好关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终军受命审问徐偃,令其服罪。

徐偃独断专行,对张汤的弹劾还巧言狡辩,终军受命审理此案,驳斥了徐偃,使徐偃理屈词穷,接受法律的审判。

B. 终军前往京城谒见,踌躇满志。

终军去京城谒见博士,过关时拒绝接受凭证,认为自己不需凭它作回来的凭证,最终终军被任命为谒者,奉使巡视郡国。

C. 终军力争出使匈奴,欲建功业。

当要派使者前往匈奴时,终军表示,自己过去没有什么功劳,现在愿意出使匈奴,当好使者的助手,此事得到了皇帝的同意。

D. 终军请缨前往南越,为国捐躯。

终军争取到出使南越的任务,成功地说服了南越王归附,结果因为南越发生了内乱,二十多岁的终军为国捐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

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

②军行郡国,所见便宜以闻。

还奏事,上甚说。

【答案】

(1)A

(2)A

(3)C

(4)①终军辞别太守赴京,到长安上书言事。

皇帝认为终军的文辞与众不同,就任命他为谒者给事中。

②终军巡视郡国,遇见适宜的事情就上书报告朝廷。

出使回来后向皇帝汇报,皇帝听了很高兴。

【解析】【分析】

(1)本题中,“少好学/以辩博能属丈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土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的意思是:

年轻时爱好学习,因为善辩博闻会写文章而在郡中闻名。

十八岁时,被选举为博士弟子。

选送他去京城,到太守府报到时,太守听说终军才能出众,就召见了他。

其中,“以辩博能属丈闻于郡中”主谓宾俱全,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年十八”是时间状语,此处应断开,排除D;“博土弟子”为官职名,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

故选A。

(2)A项,“出于歹意假托帝王的命令行事者才会获罪”错误,从文中信息“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颛之可也”可知,徐偃是根据《春秋》的道义,才假托帝王的命令行事,所以并不是出于“歹意”。

A错误。

故选A。

(3)C项,“此事得到了皇帝的同意”与原文不符,原文没有“此事得到了皇帝的同意”的信息。

故选C。

(4)本题中,第一句,“揖”,辞别;“异”,认为……不同;“拜”,授予官职。

第二句中,“便宜”,适宜的事情;“闻”,使皇上听见;“说”,通“悦”,高兴。

故答案为:

⑴A;⑵A;⑶C;

⑷①终军辞别太守赴京,到长安上书言事。

皇帝认为终军的文辞与众不同,就任命他为谒者给事中。

②终军巡视郡国,遇见适宜的事情就上书报告朝廷。

出使回来后向皇帝汇报,皇帝听了很高兴。

【点评】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式、修辞、意思进行断句。

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

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3)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此类题目要梳理原文内容,准确把握文章大意。

然后锁定目标句,把各个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细致比对,逐个排除。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文言文句翻译首先要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重点字词,如:

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附参考译文】

   终军,字子云,济南郡人。

年轻时爱好学习,因为善辩博闻会写文章而在郡中闻名。

十八岁时,被选举为博士弟子。

选送他去京城,到太守府报到时,太守听说终军才能出众,就召见了他。

认为他很奇异,就和他结为好友。

终军辞别太守赴京,到长安上书言事。

皇帝认为终军的文辞与众不同,就任命他为谒者给事中。

元鼎年间,博士徐偃奉命出使巡视郡国的风俗教化。

徐偃假托朝廷命令行事,让胶东国、鲁国铸铁晒盐,回京后,汇报了所做的事,调任太常丞。

御史大夫张汤弹劾徐偃假托朝廷命令行事,是国家的大害,依照法律应该处死。

徐偃认为根据《春秋》的道义,大夫出了疆界,遇有能够安定社稷、抚慰万民的事情,可以专断处理。

张汤只能根据法律判定徐偃的罪名,却不能驳倒他用来辩护的《春秋》的道义,皇帝下诏命终军审问案情,终军诘问徐偃,徐偃词穷理屈,服罪而死。

当初,终军从济南赴京城谒见博士时,步行通过函谷关,守关的官吏交给终军一块用帛制成的凭证。

终军问:

“用这干什么?

”官吏回答说:

“回来时作凭证,经过这里拿它合符。

”终军说:

“大丈夫西游,终不需凭它作回来的凭证。

”扔下帛制的凭证走了。

终军被任命为谒者后,奉使巡视郡国,执持符节出函谷关东巡,守关的官吏记得他,说:

“这位使者就是以前抛弃帛制符信的儒生。

”终军巡视郡国,遇见适宜的事情就上书报告朝廷。

出使回来后向皇帝汇报,皇帝听了很高兴。

当时朝廷派使者出使匈奴,终军自己请求出使说:

“我连使草倒伏的功劳都没有,得以列为宿卫之臣,拿了五年俸禄。

边境不时有战乱的警报,我应该披坚甲执锐器,面对矢石箭雨,开路前行。

可是我不熟悉冲锋陷阵的事,现在听说准备派使者出使匈奴,我愿意竭尽精力激励气势,辅助贤明的使者,在匈奴单于面前筹划吉凶。

我年纪轻才能低下,不能在外任官捍卫边境,不足以独当一面,私下感到烦闷难禁。

”皇帝下诏询问终军要求出使匈奴筹划吉凶的内容,皇帝认为终军的回答非同一般,提拔他为谏大夫。

南越与汉朝和亲,于是皇帝派终军出使南越,游说南越王,让他入京朝见,待遇比照内地的诸侯王。

终军自告奋勇说:

“希望陛下给我一条长缨,我一定缚住南越王把他带到宫中。

”终军就前往南越游说南越王,南越王听了并同意终军的话,率领全部南越人归附汉朝。

皇帝非常高兴赐给南越大臣印绶,让南越统一使用汉朝的法令制度,来改变南越人的风俗习惯,令使者终军留下来安定抚慰南越。

南越丞相吕嘉不愿意归附汉朝,发兵攻打南越王和汉朝使者终军等人,他们全都被杀死了。

终军死的时候才二十多岁,所以世人都叫他“终童”。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

柳宗元

   严生足下:

得生书,言为师之说,怪仆所作《师友箴》与《答韦中立书》,欲变仆不为师之志,而屈己为弟子。

凡仆所为二文,其卒果不异。

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实不可一日忘。

仆聊歌以为箴,行且求中以益己,栗栗不敢暇,又不敢自谓有可师乎人者耳。

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内不足为,外不足当,众口虽恳恳见迫,其若吾子何?

实之要,二文中皆是也,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吾子所云仲尼之说,岂易耶?

仲尼可学不可为也。

学之至,斯则仲尼矣;未至而欲行仲尼之事,若宋襄公好霸而败国,卒中矢而死。

仲尼岂易言耶?

马融、郑玄者,二子独章句师耳。

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

吾子欲之,其有乐而望吾子者矣。

言道、讲古、穷文辞以为师,则固吾属事。

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

人之所见有同异,吾子无以韩责我。

若曰仆拒千百人,又非也。

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

若言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瞋目闭口耶?

   吾子文甚畅远,恢恢乎其辟大路将疾驰也。

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调其六辔,中道之行大都,舍是又奚师欤?

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

幸而亟来,终日与吾子言,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

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

如此,无世俗累而有益乎己,古今未有好道而避是者。

宗元白。

 (选自《柳宗元集》,有删节)

(1)对下列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行且求中以益己  益:

充实                                 

B. 吾子无以韩责我  责:

指责

C. 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  攻:

加固                   

D. 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  爱:

吝啬

(2)下列“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                         

B. 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C. 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                         

D. 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柳宗元在《师友箴》与《答韦中立书》文章中也明确表达了不愿意担任老师的意思。

B. 柳宗元认为自己无法成为孔子那样的老师,只是希望能成为马融、郑玄那样的章句师。

C. 柳宗元认为自己学问不够,又不像韩愈那样胆大,所以一直不愿意担任别人的老师。

D. 如果有人来请教关于“言道、讲古、穷文辞”的问题,柳宗元还是愿意答疑解惑。

(5)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

【答案】

(1)B

(2)B

(3)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

(4)B

(5)自己不愿承担老师之名,实际才能不足以做老师,可以相互学习。

【解析】【分析】

(1)B项,责,句中不是指责的意思,而是指“要求”;译文为:

你不要用韩愈要求我。

故选B。

(2)项,其,指示代词,指代“老师”;译为:

我避开的是老师的名头,担忧的是老师的内在;B项,其,语气副词,表希望语气;译为:

希望你详细地阅读它们,我的认识和看法都在其中;C项,其,指示代词,那样;译为:

当今世间有不少这样的老师,我幸而不是那样的人;D项,其,指示代词,那,译为:

我所拒绝的是老师弟子的名头,不敢接受那师生的礼仪;故选B。

(3)本题注意:

“若乃”是固定词组,可理解为“至于”;薄世,浮薄的世人;脆,懦弱;怯,胆怯;当,担当。

译为:

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

(4)B项,柳宗元“只是希望能成为马融、郑玄那样的章句师”,说法错误;原文说,“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意思是:

当今世间有不少(马融、郑玄)这样的老师,我幸而不是那样的人;故选B。

(5)《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是柳宗元给严秀才的一封回信,属书信文体,细读全文,理清层次:

第①段,写自己拒绝做严秀才老师的原因之一“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不愿承担老师之名;第②段写自己拒绝做严秀才老师的原因之二“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实际才能不足以做老师;第③段写自己拒绝做严秀才老师的原因之三“幸而亟来,终日与吾子言”——可以互相学习。

由此,我们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

自己不愿承担老师之名,实际才能不足以做老师,可以相互学习。

故答案为:

⑴B;⑵B;

⑶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

⑷B;

⑸自己不愿承担老师之名,实际才能不足以做老师,可以相互学习。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

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3)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5)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

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

【参考译文】

   尊敬的严秀才:

我收到了你的来信,说要拜我为师,还批评我写的《师友箴》和《答韦中立书》两篇文章,想改变我不为人师的心志,准备委屈自己做我的弟子。

举凡我所写的那两篇文章,那最终主旨没有不同。

我避开的是老师的名头,担忧的是老师的内在,老师的内在一天也不能忘记。

我聊且作歌来规劝自己,做事遵循自己内心来充实自己,小心翼翼地不敢闲散,还不敢自以为有可以在他人面前为师的资质。

如果是个名人,将要被刻薄的世人讥笑辱骂,我脆弱胆怯,更加不能承受。

内在的实力不足以为师,外来的笑骂不能够承受,众人即使真诚地逼迫我为师,我对你怎么办呢?

说内在的重要性,我的两篇文章中都是,希望你详细地阅读它们,我的认识和看法都在其中。

   

   你所说的仲尼的说法,难道容易吗?

仲尼是可以学习但是不能跟着做的。

为学到了极高的境界,这就是又一个仲尼;没有到达极高的境界却要像仲尼那样去为师,就如同宋襄公酷爱称霸因而使得国家败亡,最终中箭死去。

仲尼哪里是那么容易做的呢?

马融、郑玄,这两个人仅仅是不能通达大义而拘泥于辨析章句的老师。

当今世间有不少这样的老师,我幸而不是那样的人。

你想成为那样的人,那就高兴地寄希望于你了。

如果是在言说道理、讲解古事、穷究文辞上来做老师的话,本来就是我们所做的。

我的才能与胆量比不上韩退之,所以不愿意为人师。

人的认识是有相同有不同的,你不要用韩愈要求我。

如果说我拒绝了千百个人,实际上又不是这样的。

我所拒绝的是老师弟子的名头,不敢接受那师生的礼仪。

如果是在言说道理、讲解古事、穷究文辞上有人来请教我的,我难道曾经怒目闭口过吗?

  

   你的文章非常流畅旷远,那气势有如开了一条大道将要快马加鞭。

加固车子,喂肥骏马,加长鞭子,协调好六根缰绳,顺着脱离边邪,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前行直通大都,除了这个哪里还要拜师呢?

急于与懂得道理的人商量且拷问诸多古事,老师是不缺少的。

希望你常来,我可以整天与你谈说,不敢疲倦,不敢吝啬,不敢放肆。

假如去除师生的名头,保全师生的实际,用有余的交换不足的,也可以交换着做对方的老师了。

这样的话,没有世俗的师生之累又对自己有益处,从古到今没有喜好道理却回避这个的。

柳宗元回复。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狱中上母书

(明)夏完淳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

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

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

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佑我,钟虐先朝,一旅才兴,便成齑粉。

去年之举,淳已自分必死,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

斤斤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养无一日焉。

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

不孝之罪,上通于天!

   呜呼!

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祚衰薄,终鲜兄弟。

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

虽然,已矣!

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

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

但慈君推干就湿,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

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

——慈君托之义融女兄,生母托之昭南女弟。

   淳死之后,新妇遗腹得雄,便以为家门之幸。

如其不然,万勿置后!

会稽大望,至今而零极矣!

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

立一不肖后如西铭①先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

鸣呼!

大造茫茫,总归无后。

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

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嚚,决不肯舍!

   兵戈天地,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

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

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

勿悲勿悲!

相托之言,慎勿相负!

武功甥将来大器,家事尽以委之。

寒食盂兰,一杯清酒,一盏寒灯,不至作若敖②之鬼,则吾愿毕矣!

新妇结褵二年贤孝素著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

   人生孰无死?

贵得死所耳!

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

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

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散展。

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

恶梦十七年,报仇于来世。

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注)①西铭:

张溥,明末复社的领袖。

张溥死后,因无后,次年由钱谦益等代为立嗣。

钱谦益后来投降了清朝。

人们认为这有损张溥的名节。

②若敖:

春秋时楚国公族名,因为越椒背叛楚而被灭族绝后。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                           见背:

被背弃

B. 去年之举,淳已自分必死                           分:

料想

C. 淳之身,父之所遗                                 遗:

遗留,留下

D. 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           酬:

报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嫡母慈惠,千古所难            失其所与,不知

C. 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D. 家事尽以委之                  宁许以负秦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夏完淳在临刑前为“不得以身报母”而深感悲痛,为家中“八口”的生计问题而深感忧虑,但他又认为“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以身殉父”是死得其所的。

B. 夏完淳在信中恳请双慈保重,牵挂结婚二载的娇妻,并以五言诗的咏唱抒发豪情,侠骨柔肠,尽显其中。

C. 夏完淳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告白母亲“万勿置后”,是担心领养的孩子以后不孝敬老人,反而会是家族的隐患。

D. 这封狱中绝笔信表达了夏完淳以身赴义、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全文一唱三叹,慷慨悲壮,感人至深。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新妇结褵二年贤孝素著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

②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

【答案】

(1)A

(2)B

(3)C

(4)新妇结褵二年/贤孝素著/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

(5)①(本来指望重见天日,来报大仇,使死者得到慰恤,生者获得荣封,向九泉之下的父亲告慰我们的成功。

②像西铭先生立一个没有出息的后嗣,被世人诟骂讥笑,还不如不立为好啊!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

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找到各选项在文中的位置,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

本题A项,“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中“见背:

被背弃”解释错误,“见背”是对父亲去世的委婉的表述,“见”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见背”可理解为“离开我,背离我”。

故选A。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虚词含义的能力。

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找到各选项在文中的位置,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

A项,“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中“也”表示感叹语气,“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也”与上文的“者”构成“者……也”结构的判断句。

B项,“嫡母慈惠,千古所难”与“失其所与,不知”中的“所”,均与下文构成“所”字结构,翻译为“……的”。

C项,“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中“者”解释为“这样的人”,“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解释为“……的”。

D项,“家事尽以委之”中“以”解释为“把”,介词;“宁许以负秦曲”中“以”解释为“来”,连词。

故选B。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C项,“夏完淳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告白母亲‘万勿置后’,是担心领养的孩子以后不孝敬老人,反而会是家族的隐患”,表述错误,原文相关表述为“如其不然,万勿置后!

会稽大望,至今而零极矣!

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

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

”,这里是表达担心会像西铭先生一样立一个没有出息的后嗣,被世人诟骂讥笑,还不如不立为好,选项曲解为“担心领养的孩子以后不孝敬老人”,理解错误,故选C。

(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本题“贤孝素著”介绍的是新妇的形象,主语是“新妇”,应独立成句;“亦……也”为固定结构,应独立成句;“语无伦次”为成语,意思相对完整,应独立成句;“痛哉痛哉”表示悲痛的语气,独立成句;因此,可断句为:

新妇结褵二年/贤孝素著/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