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表格式教案.docx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表格式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表格式教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表格式教案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自然、科技”为主题,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琥珀》《飞向蓝天的恐龙》《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一篇略读课文《千年梦圆在今朝》,一次口语交际“说新闻”;一篇习作“我的奇思妙想”;一个“语文园地”,一次“快乐读书吧”。
本单元课文都与自然科学有关,利于学生接触科学、了解科学,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引导学生积极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了解课文中句子表达的准确性,并进行交流体会。
二、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的重点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3.体会句子表达的准确性。
4.照样子完成小练笔。
5.展开奇思妙想,写一写自己想发明的东西。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阅读时能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2.理解课文中的科学术语,用自己的话表述课文中的科学用语。
3.展开奇思妙想,写一写自己想发明的东西。
教学难点: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不懂的问题。
四、课时安排
《琥珀》2课时
《飞向蓝天的恐龙》2课时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2课时
《千年梦圆在今朝》1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习作2课时
语文园地2课时
快乐读书吧1课时
5琥珀
课题
琥珀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本课生字,书写重点字词。
2.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默读课文、提出问题的能力。
2.联系琥珀形成的过程,说出作者的推测依据,让学生体会科学用语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
重点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教学
难点
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预学)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
大家知道琥珀是什么吗?
(出示琥珀图片),琥珀是一种树脂化石,燃烧时有香气,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那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呢?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
(板书课题)
2.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二、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导学:
查)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理解词语的意思:
推测、前俯后仰、澎湃。
你们知道什么是琥珀吗?
(琥珀是松脂的化石,可以做装饰品。
)
三、朗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导学:
探)
1.提出要求:
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
它是怎么形成的?
它有什么价值?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交流。
(导学:
导)
(1)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
(这块琥珀是透明的,一只苍蝇和一个蜘蛛好好地躺在里面,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
)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
(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还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
(2)课文中哪一部分讲了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
(从“一个夏日”到“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
)
(3)请同学们读一读这块琥珀形成过程的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形成过程。
(4)课文的其他部分是讲什么的?
(从“海风猛烈地吹”到“这是很少见的”,讲这块琥珀是怎么被发现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讲这块琥珀的具体样子和它的科学价值。
)
(5)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尝试解决,解决不了的,留待下一节课师生共同解决。
四、指导写字(导学:
练)
1.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左右结构的字的特点:
大部分左窄右宽;“刷”“划”左宽右窄。
观察这些字的主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要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
2.重点指导学生书写上下结构的“餐、番”:
“餐”:
笔画多,注意笔画写得要收。
以竖中线为中心,上半部分的“又”要写得小,捺画变成点;下面的“食”要稳稳当当地托住上面的两个部件。
“番”:
上下结构,上面是“
”,下面是“田”。
“
”的竖和“田”的中竖要对齐在竖中线上。
3.生练写生字各一遍。
五、课后拓展(检学)
给生字组词,选词造句。
第二课时
一、回顾初读内容(预学)
1.上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松脂化石,它叫什么?
(琥珀)谁能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琥珀?
2.课文围绕琥珀写了哪些内容?
二、深入学习课文
(一)理解松脂化石形成的必备条件,体会作者推测的合理性。
(导学:
查)
1.同学们默读课文,分析一下松脂化石的形成需要哪几个必备条件,并说说理由。
(1)第一个条件必须是夏天,因为只有夏天天气热。
(2)要有阳光,而且强烈,这样,松脂才会不断往下滴。
(3)要经得起几万年的漫长时间考验。
2.请同学们找找,文中有几处是描写太阳的,分别是怎样写的,气温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哪几个词上。
(有三处:
①太阳暖暖地照着;②太阳照得火热;③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气温的变化体现“暖暖”“火热”“热辣辣”等词语上。
)
3.阳光的变化点明了天气的炎热,为下文做了铺垫。
那么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①苍蝇必须飞在松树上,只有松树才有松脂;②苍蝇必须落在一棵老松树上,只有老树才会掉大滴大滴的松脂;③不凑巧也不行,必须是蜘蛛刚扑向苍蝇时,吧嗒,松脂滴下来了刚好把它们包在里头。
)
4.由此可见,作者在推测过程中已经把各种条件都考虑到了。
还有必需条件吗?
(“松脂继续滴下来”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如果只有那么一滴,俩家伙没准儿还能挣扎出来。
如果没有“松脂继续滴”也许无法形成球,松脂球太小了,也经不起几万年时间的考验。
)
(二)指导学生说说推测依据。
(导学:
探)
出示句子,学生交流推测依据。
◇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
(热辣辣的太阳光,才会让老松树渗出更多的松脂,厚厚的松脂才能把两只虫子包裹起来。
)
◇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刚好”体现了松脂落下来的位置准确无误。
)
(三)引导学生分析松脂化石形成所需的必备条件,体会作者推测的合理性。
(导学:
导)
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要有什么必备条件。
(松脂球变成化石必须具备2个条件。
“几万年:
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又是几千年过去了”,说明时间长;“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说明地壳发生过变化;这又是两个条件。
)
板书:
时间漫长、地壳变化
三、解决疑问(导学:
练)
1.请学生提出自己还不懂的问题。
2.全班共同交流。
四、课后拓展(检学)
听了科学家有关琥珀的想象和推测之后,要是让你写,你会怎么写?
你一定会按照柏吉尔的写法来写吗?
这只小蜘蛛一定是为了吃掉小苍蝇而不幸被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泪珠”里吗?
有没有别的可能?
板书设计:
课后分析:
6 飞向蓝天的恐龙
课题
飞向蓝天的恐龙
课型
精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弄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
2.写下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3.理解课文内容,能简单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4.体会文中句子表达的准确性。
5.完成小练笔。
【过程与方法】
1.采用质疑、自主、合作、探索的方法,弄明白恐龙飞向蓝天的大致过程。
2.通过仿写语段,提高学生仿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精神。
教学
重点
弄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大致演化过程。
并试着解决不懂的问题。
教学
难点
体会文中句子表达的准确性。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预学)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关于恐龙的课文。
板书:
恐龙。
2.大家了解恐龙吗?
谁能简单介绍一下?
(2~3人)
3.师: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恐龙(2种)的图片,想看吗?
想认识它吗?
大声叫出它的名字(霸王龙、马门溪龙)。
看过了图片,恐龙在你的脑海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难怪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最初把它叫做“恐怖的蜥蜴”!
当你看到“飞向蓝天”这四个字时,你又想到什么?
(出示两张鸟的图片)是啊,鸟类是我们心中轻灵自由的天之骄子。
这篇课文的题目却是“飞向蓝天的恐龙”。
当你第一次看到课题时,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看来大家的疑问是一致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吧。
4.出示课后资料袋。
5.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导学:
查)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2.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请学生读一读,相机纠正读音。
3.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1)请一组同学每一个人各读一段。
其他同学认真听,一边听一边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读后交流,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科学家是怎么发现,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的呢?
4.默读课文,写下自己不懂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生探寻答案(导学:
探)
1.同学们,回到刚才的问题:
鸟儿和恐龙之间有什么关系?
你找到答案了吗?
(鸟类很有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课件出示这句话)
2.原来如此呀。
这么说,窗外树枝上那只小鸟,竟然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恐龙的一支演化而来。
这个说法,可是要有根据的呀。
要不,我才不信呢。
你有什么依据吗?
3.请同学们再读第2自然段,看能不能找到有力的证据。
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后交流自己的看法。
四、教师指导(导学:
导)
出示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图片。
同学们可真是读书的高手!
通过读课文竟然发现这么多的知识。
正如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
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课件出示这个句子)
“点睛之笔”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辽西的发现”,是这幅画卷的“点睛之笔”呢?
(“点睛之笔”指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
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古生物学家们漫长的研究历程与取得的成果比作“画卷”。
而要证明恐龙的一支最终演化成鸟儿,“羽毛”是非常关键的证据。
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的发现,为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加速了这项研究的进程。
因此,说它是“点睛之笔”。
)
5.小结:
发现了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可见在很久以前,有些恐龙是长羽毛的,和鸟儿很像。
这更有力地证明了鸟类是由恐龙的一支演化来的。
五、指导写字(导学:
练)
1.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字的特点。
观察这些字的主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要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
2.重点指导学生书写“隧、翼”。
3.生练写生字各一遍。
六、课后拓展(检学)
给生字组词,选词造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预学)
1.读准课文中的生词。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3.自由读文,回忆: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浏览课文,自主学习(导学:
查)
恐龙的一支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恐龙
类别
时间
特点或变化
第一种恐龙出现
约两亿
四千万
年前
繁衍成庞大家族
数千万
年后
生活习性方面
体态大小方面
食物方面
三、小组合作交流(导学:
探)
1.小组成员组内交流,每组选代表汇报
(其中的)一些猎食性恐龙,,
变化1:
身体逐渐变小,越来越像鸟类。
变化2:
变化3:
脑颅膨大,行动敏捷。
变化4:
变化5:
体表长出美丽的羽毛。
变化6:
1.恐龙怎么就飞向蓝天变成鸟儿了呢?
课文中哪一部分介绍了这一过程?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这一自然段,看看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知道了哪些新知识?
2.学习完这部分后,你有什么新收获?
3.同学们,你们真是一群会学习的孩子。
仅仅通过自己读课文,你们就知道了这么多的知识。
真了不起!
但是同学们,仅仅了解到这些,还远远不够。
恐龙究竟是怎样飞向蓝天的呢?
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好吗?
4.根据导学案,小组合作学习。
(课件出示导学案)
讨论:
A.恐龙是怎样演化成鸟类的?
B.通过填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5.合作学习后交流:
哪一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
恐龙是怎样演化成鸟儿的?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
6.理解重点句:
“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了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
“形态各异”是什么意思?
都有些什么样的恐龙呢?
7.(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说一说你看到的景象。
这是一个怎么样的世界呀?
(大屏幕出示句子:
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一句话。
8.梳理过程:
恐龙演化成鸟儿,大体经历了几个阶段?
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好吗?
(师根据学生复述课件逐步出示恐龙演化成鸟儿的大体过程)
三、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其表达的准确性(导学:
导)
1.(大屏幕出示句子: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同学们,你们看加点的这些词语“一支”“漫长”“最终”,自己再仔细默读一下这个句子,体会一下这些词语用得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发表自己的意见)
2.语句表达准确,是科普类文章语言的一大特点。
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吗?
找一找,和同桌交流一下。
四、阅读语段,完成练笔(导学:
练)
1.出示语段:
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用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
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只有几千克。
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2.指名学生读语段。
3.想想这段话有什么特点?
(第一句是整段的总起句,分别用了三个“有些……有些”……句式,写出了这个庞大家族的特点。
4.仿写语段。
5.全班交流。
五、总结深化,让学生诉说心声(检学)
1.学完了课文,现在你最想去干什么?
(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2.课后请同学们都去收集恐龙的有关资料,准备举行“恐龙知识知多少”主题活动。
板书设计:
6飞向蓝天的恐龙
第一种恐龙(约两亿四千万年前)→庞大家族(数千万年后)→猎食性恐龙(其中一些)→最终飞向蓝天(亿万年前)
课后分析:
7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课题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课型
精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的生字。
2.朗读课文,提出疑问和同学交流。
3.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了解纳米技术。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的具体体现。
2.体会作者深入浅出介绍科学知识的方法。
3.培养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查找的资料理解句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教学
重点
1.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了解纳米技术。
2.自主、合作探究纳米技术的“新奇”。
教学
难点
1.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以前你们听说过“纳米”或“纳米技术”吗?
其实,纳米技术就在我们的身边。
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你会了解更多的有关纳米技术的知识。
2.展示图片。
图1为纳米机器人。
图2为运用纳米、技术制作的中国地图。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过渡:
这篇科学小品文向我们简单而准确地介绍了纳米、纳米技术等科学知识,展示了纳米技术美妙的前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测生字、词语的掌握情况。
(1)重点正音:
“乒乓”读pīnɡpānɡ,不读bīnɡbānɡ。
“菌”读jūn,不读jǔn。
“臭、蔬、症”是翘舌音。
“灶”是平舌音。
(2)“率”是多音字,在“死亡率”一词中读lǜ,另一个读音是shuài,组词为“率领”。
(3)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4)课件出示词语表中的词语,开火车朗读。
(5)强调书写注意事项:
“箱、臭、蔬、需”是上下结构;“康、疾”是半包围结构,注意笔画的避让。
3.出示一些科学术语,指名读一读。
请学生结合相关资料简单介绍这些科学术语,教师相机补充。
4.指名读文,教师相机纠正字音。
5.说一说: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介绍了什么是纳米,什么是纳米技术,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纳米技术可以让人们更加健康等内容。
)
三、提出问题,整理问题
1.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默读课文,把自己的问题记录在问题卡上。
2.小组内交流自己提出的问题,对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
3.整理出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
4.投影展示学生提出的问题。
四、指导方法,交流资料
1.过渡:
当心中产生疑问时,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你有哪些好方法来解决问题呢?
2.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资料。
(1)方法导学:
资料的积累和使用一般有这样的过程:
搜集——筛选——贮存——编序——提取。
(2)展示收集的信息。
3.拟定课题,筛选信息。
第二课时
一、词语检测,内容回顾
1.课件出示词语,读一读
2.说一说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纳米技术。
3.过渡:
上节课,同学们在阅读时产生了一些问题,并且搜集了相关的资料。
这节课,让我们共同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再读课文,梳理信息
1.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
你知道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指导。
预设:
(1)引导学生发现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课件出示语句:
如果把直径为1纳米的小球放到乒乓球上,相当于把乒乓球放在地球上,可见纳米有多么小。
(2)引导学生发现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3.总结本段中使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的特点。
三、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1.说一说:
本小组里都提出了哪些问题?
2.你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
(独立思考)
3.小组里交流,说一说你对这些问题的理解。
4.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
(1)理解重点语句: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①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为什么作者说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②找一找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并谈一谈体会。
③体会本段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④体会说明文语言表达准确的特点。
找一找:
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
⑤结合查找到的资料举出相关的例子,说一说对“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的理解。
(2)理解重点语句:
纳米技术可以让人们更加健康。
①学生自学,结合课文内容以及课外查找到的资料来理解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小组交流汇报。
③全班汇报,引导学生结合课内外资料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预设:
纳米检测技术、未来的纳米机器人、未来的纳米缓释技术。
5.体会说明文表达准确的特点。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4自然段,哪些语句的表达很准确?
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2)学生汇报自己找到的语句,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利用极其灵敏的纳米检测技术,可以实现疾病的早期检测与预防。
(“极其灵敏”体现了纳米检测技术的特点。
)
未来的纳米机器人甚至可以通过血管直达病灶,杀死癌细胞。
(“未来的”说明这种技术目前还没有实现,语言表达准确。
)
四、发挥想象,创意表达
1.如果让你利用纳米技术,你会把它运用到生活中的哪些地方?
发挥想象,说一说。
2.同桌互相说一说。
3.指名汇报。
4.总结:
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说明文,我们不但了解了纳米技术的相关知识,而且了解了说明文的特点。
在学习课文后,我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希望同学们能让科学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希望纳米技术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美好的变化。
板书设计:
课后分析:
8*千年梦圆在今朝
课题
千年梦圆在今朝
课型
略读课文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
2.培养学生默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
3.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历程和千年梦圆的经过。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默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2.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历程和千年梦圆的经过。
3.合作探究,体会中国航天人的科学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体会中国航天人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教学
重点
1.培养学生默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
2.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千年梦圆的经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
难点
学习作者在具体的事例描述中,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设计
一、质疑问题,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说说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3.导学:
课前大家预习了课文,谁能说说课文中“千年梦”指什么?
“千年梦圆在今朝”又指什么?
4.过渡:
飞离地球,遨游太空是中华民族很久以来的梦想。
现在让我们跨越历史的长河,沿着时间的隧道,乘上时空飞船,一起去追寻数千年的中华飞天梦。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出示学习提示:
默读课文,说说中华民族千年的梦是怎样逐步实现的。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查查资料,了解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2.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3.检测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4.理清课文线索:
千年的飞天梦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
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借助课文提供的相关资料来解决问题。
5.全班交流:
中国载人航天梦想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
6.预设:
(1)在古代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有人飞上天、空中飞车的传说,还有“鲲鹏展翅”“九天揽月”的奇妙想象……(古人的奇妙想象。
)
(2)传说,我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试验利用火箭上天的人。
他把四十七支火箭安装在椅子背后,自己坐在椅子上,手拿两只大风筝,叫人点火发射……(万户的火箭飞行。
)
(3)……1970年4月24日,寂寞而辽阔的太空中,第一次响起了中国人的声音……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
(人造卫星的发射。
)
(4)2003年10月15日早晨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
)
10月16日早晨6时23分,飞船在环绕地球十四圈后成功返回着陆场。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
(5)2007年10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月球探测技术的国家。
)
(6)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并传回了第一张月背近距离拍摄的清晰的月表形貌图。
随后,“嫦娥四号”着陆器与它的月球车“玉兔二号”,顺利进行了互相拍摄,带有五星红旗的着陆器和月球车,在月球背面留下了历史性的珍贵影像。
三、借助资料,解决问题
1.小组交流:
自己搜集到的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的资料。
2.全班汇报,教师相机补充。
3.出示课件,展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4.观看“神舟五号”发射成功的视频,“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顺利进行互相拍摄的视频。
5.交流讨论:
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是怎样逐步实现的?
(预设:
我们的国家在不断发展,中华民族有着坚持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