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中国重汽A7 国内同级别车对比 NXPowerLite.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97691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1.7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图解中国重汽A7 国内同级别车对比 NXPowerLite.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图解中国重汽A7 国内同级别车对比 NXPowerLite.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图解中国重汽A7 国内同级别车对比 NXPowerLite.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图解中国重汽A7 国内同级别车对比 NXPowerLite.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图解中国重汽A7 国内同级别车对比 NXPowerLite.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图解中国重汽A7 国内同级别车对比 NXPowerLite.docx

《图解中国重汽A7 国内同级别车对比 NXPowerLite.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图解中国重汽A7 国内同级别车对比 NXPowerLite.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图解中国重汽A7 国内同级别车对比 NXPowerLite.docx

图解中国重汽A7国内同级别车对比NXPowerLite

图解中国重汽A7国内同级别车对比

一个月前“A7的解读一”因为是和MAN、VOLVO做参考,进行局部对比就已经遭到很多朋友的质疑。

当时因为资料缺乏,所以无法相对详细的做国内车型对比。

这次在选择国内车型对比上我也没有做全部车型的参考对比,只是选出来进2年不太属于类STEYR系的解放J6、东风天龙来和A7做一个没有试驾参考的表面对比(驾驶室、发动机、变速箱、桥四大类)。

同时引入我自己的一套评分机制来个相对公平的分数累计对比。

参与对比的车型选择为6*4牵引车型,发动机排量在11-12升之间,变速箱都为多档带副箱结构,驱动桥选择为单级减速桥,轮胎都为1200系列。

1.驾驶室外型(总分100分)

2.驾驶室总体结构(总分75)

3.驾驶室安全性能及其他

4.三款车内部详细讲解

(一)

5.三款车内部详细讲解

(二)

6.对立对比:

DCI11发动机

7.CA6DM2-39发动机讲解

8.重汽D12.380发动机讲解

(一)

9.重汽D12.380发动机讲解

(二)

10.动力篇之变速箱、驱动桥

(一)

11.动力篇之变速箱、驱动桥

(二)

●一驾驶室外型(总分100分)

   三款车为了更好的区分,我们选择了三款颜色来进行比较。

   都采用了低保险杠结构,可以有效的防止轿车在撞击后插入底盘下。

对于借鉴国外商用车时下流行的V型前脸设计来讲,重汽的A7通过中网和侧导风罩体现的相对明显,东风天龙采用的是由下部保险杠中网结构体现一部分,而一汽的J6则是借用了因驾驶室浮动和翻转要求所必须留出的一个空间缝隙来体现。

   天龙的驾驶室相对而言比较简洁干净。

腰线有一定的倾斜量,体现一种速度和力量的融合。

但是后视镜和侧导风罩的设计则显得和整个驾驶室主体风格不同步,一不饱满、二不协和!

有立体感的东风标志插了一对细翅膀显得有点多余!

   但是由于大灯的形状过于激进,有对整体效果的起到一定的副作用!

   因J6驾驶室是2002年左右一汽和意大利方面开始合作共同研发。

为了充分体现民族特色,通过前面罩设计达到了一种类似脸谱的效果,彰显霸气、威严。

但是由于比较平所以立体感稍差。

   从前部的设计看,导风罩线条与腰线不能很好的融合;整个驾驶室外型线条过于复杂,虽力量十足但是太过凌乱,不够简洁!

为了保证不掀开前面罩进行驾驶室翻转而导致翻转支架位置太靠上;形成的V型空隙过大,破坏了驾驶室整体的迅猛风格,但是突出了凶悍、霸道,有点桀骜不驯;而亲和力则显得有些不足!

   A7同样为意大利与中方共同设计,但在顶部示宽灯的处理上就存在借鉴嫌疑,但是A7的示宽灯要比J6的设计更为霸气。

   后视镜的设计饱满,和整个驾驶室风格相一致。

线条流畅,带有小转向灯的后视镜一定程度上祢补了前大灯转向灯过小的缺陷。

如果在夜间,结合轮眉上的转向灯倒也是不错的风景!

   腰线和侧导风罩融合的较为流畅,既体现了力量又不失唯美。

但是驾驶室侧面凹陷的曲面设计和整体的风格有些冲突,显得过于轿车化了。

   前面罩中融合类似福特乘用车的X型线条,显得现代感十足,同时融入历史的中网设计让人浮想联翩。

但是大灯设计可以说是最失败的一处!

   整体风格相对中庸,力量、唯美、简洁都存在!

趋向乘用车的设计类型显得和卡车有些不对路!

   从得分上看,三款驾驶室得分比较接近,天龙因为后视镜和民族特点问题让得分低了一点;如果不是因为大灯和侧面曲面,重汽的A7的在驾驶室外观的总得分会大大超过天龙和J6。

   三款驾驶室,三种风格。

如果拿老虎形态来比喻这几种驾驶室的话,我选择:

   东风天龙——顺虎,一汽J6——狂虎,重汽A7——睡虎

● 二、驾驶室总体结构(包含前部结构、内饰、仪表大灯组)(总分75)

   1、选作对比的驾驶室定为高顶双卧豪华配置类型。

   从上图驾驶室外围的大概技术参数看(上图数据为单独驾驶室的长、宽、高),A7的内部乘员空间在高度上占有绝对优势。

其低地板高顶驾驶室的内部高度居然达到2080mm的国内超大尺寸;能够提供给驾乘人员相对一个宽敞的旅居空间。

   2、前面罩日常保养维护方面:

   打开前面罩,三款车的特点非常分明。

前面罩的开启角度都非常大,方便日常的保养维护;但是从布局上看,A7相对简洁一些。

   天龙、J6为了保证驾驶室的安全性能,分别在驾驶室前部多加了一道支撑加强筋;A7虽然没有从图片上看到,但有可能是对驾驶室整体加工工艺优化、加强来保证驾驶室前部的碰撞安全性能。

   3、驾驶室悬挂配置:

   这三款驾驶室悬置形式均采用四点全浮悬置,都大幅度降低传递到驾驶室的振动。

不同的地方是天龙、J6的低端产品采用的4点悬浮全是螺旋弹簧加减震器结构,高端产品则可以选用前悬螺旋弹簧加减震器,后悬为空气弹簧的配置。

   而A7标配的为4气囊的空气(螺旋弹簧)悬挂(并可自动调节高度),其中后悬附带横向稳定减震器。

综合来讲,在驾驶室悬挂的设计上、舒适性上,A7先拔头筹!

三款驾驶室翻转角度大,维修、维护方便。

其中J6豪华型和A7的驾驶室采用电动(也可手动模式)翻转,操作简单、方便;可在零下35度正常工作。

4、大灯组:

   作为汽车的眼睛,大灯的作用无需置疑。

灯头的结构布置和形状直接影响到整车的安全性能和驾驶室外形的整体风格,在对比一中我们已经对大灯组的外型设计做了对比,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对这三种驾驶室的大灯组的维护性上做一下简单对比。

   天龙和A7在更换大灯的灯泡组的时候,都需要让驾驶室前翻到一定的角度后才可以从保险杠和驾驶室之间留出的空间来进行操作。

J6在设计的时候,实际上是让大灯组固定在一个旋转支架上,然后通过固定螺栓固定到保险杠;在更换灯泡的时候,只需要简单的拆卸定位螺栓就可方便的把大灯组旋转出来进行作业(据说目前柳汽的霸龙重卡507的大灯组也类似这种设计)。

   5、驾驶室安全性能:

   三款驾驶室在其宣传资料上显示都在设计上的安全性能均符合瑞典商用车驾驶室乘员保护法规要求。

左右车门增加防撞横梁,提高了被动安全性。

驾驶员腿部增加了左/右膝部护板,仪表板下部设计增加了乘客侧中下护板,侧下护板,提高了驾驶员及乘客安全性。

   6、驾驶室上下车方便性:

   三款驾驶室的入口设计均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原理,配备了大开度和并带有照明装置的宽大车门,使进出驾驶室更加安全和轻松;满足人机工程的二级或三级上下车脚踏板和触手可及的扶手,乘员上下车更便捷。

   7、驾驶室内部布局:

   驾驶室内部布局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

   A、驾驶室的采光环境;

   B、驾驶室内部设计的线条是否流畅;

   C、内部整体的颜色搭配是否使人清新悦目;

   D、驾驶室内部是否注重人性化设计,合理分区;

   E、驾驶员操作区域是否舒适;

   F、副驾区、上部多功能区域、卧铺区是否注重营造多功能的居家感觉。

   由于三款驾驶室的前后视窗都采用较大的前风挡和后视窗;使驾驶室室内光线充足,同时方便驾驶员观察驾驶室后部情况。

   驾驶室内部从俯视图上看,三款驾驶室的内部仪表台风格均接近半环绕式造型(但是因为都和VOLVO有过绯闻)。

   所以风格相对比较类似;其中东风天龙的仪表台设计理念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使驾驶室内的仪表开关触手可及。

同时天龙又大胆的设计了全环绕式仪表台(选装如图)。

   虽然说完全体现了设计理念,但是天龙、J6在车内驾驶员和副驾驶员在变换位置的便利性上考虑欠妥。

使得驾驶室内偌大的空间缺显得有些局促。

这一点上A7在处理通道问题上倒是相对延续了欧系豪华重卡宽通道设计的理念。

三款驾驶室内的颜色搭配上可以说各有特点。

黑色A7采用的是米黄色+黑色控制面板+冷色调织物座套,显得搭配有些不协调;虽说想轿车化设计,但是线条感过于明显。

   天龙的内饰主要以灰色+银色镶边线条+花格织物座套或暖色调单色织物座套组成;整体效果不错,亲和力好。

   J6的内饰以蓝、灰、黑为主色调。

双色座椅显得华贵、高档;但是因为整体色调搭配问题会让卧铺区有些黯然失色,沉闷了不少。

   驾驶室上部的储物空间都很大,但是和国外的部分车型比较就缺乏吸引力,如果在中部的位置可以放置一个小型的车载微波炉到更可以体现亲和力。

   三款驾驶室只有A7采用全自动空调,J6和天龙还是手动模式空调,后期推出的新款车型则有可能选装全自动空调。

至于早在国外30年前就有的行驶记录仪则都属于选装产品。

   作为驾驶员,能在一个感觉舒适的座椅上驾驶重型卡车也是一种享受,我们来看看这三款驾驶室的主座椅都是什么配置的:

   天龙和J6的豪华车型上配备的为气囊减振座椅,带头枕调节,带靠背腰部调节,带前后调节、高度调节、座深调整、涤纶空变丝复合织物面料,其中J6安全带装在座椅上,比较舒服一些,是人性化的体现。

   A7的豪华型座椅有前后调节、座垫前后调节、快速下降装置(便于上下车)、减震器刚度调节座椅高度调节(气动)、座椅靠背角度调节、腰部支撑装置和侧向支撑装置调节(气动)扶手调节。

   悬架系统可根据人的体重及路面情况自动调节座椅刚度,大大提高了座椅的舒适性。

空气悬架座椅具有高度调整、前后调整、靠背角度调整、座垫角度调整、座垫前后调整等功能;在其高配车型上还附带座椅加热功能,这个配置在寒冷地区使用的车辆倒是应该都配备。

   驾驶室仪表板及方向盘的设计三款车各有所长:

   A7的仪表盘采用的设计极其模仿DAFXF105,甚至可以说雷同,多功能方向盘虽说也是4幅设计但是由于中间的安全气囊外壳布置形式与DAF的不同,使得仪表的可读性上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A7的多功能翘板开关区位置太接近仪表盘,使得驾驶员在操作上有可能会出现上身必须前倾状态才可以触及,A7、J6预留这么多翘板开关位置是不是有种显得整车自动化程度不高的嫌疑?

笔者和不少有车的朋友聊过,他们都认定比较圆的仪表在长时间观察后会给人强烈的视觉疲劳感。

相对而言,J6的仪表盘设计和驾驶室的整体风格融合比较好;天龙的仪表盘虽说样式简单,但是结构、功能样样俱全。

   对于后视镜的调整来讲,A7还是仿造VOLVO的设计而且一样的全自动,J6同样把电控调整这套运用在其高配车型上。

而天龙则还是沿用手动模式对后视镜调整;相对其豪华的内饰来讲,倒是有些格格不入。

   这几款驾驶室的侧向遮阳方式很有意思,天龙是在驾驶室的内壁镶嵌一条滑轨,安装了一套窗帘系统;当完全拉合的情况下,驾驶室内完全形成了一个“封闭豪华休息室”。

J6则还是采用了普通的侧翻转的遮阳板,这方面显得落伍不少!

A7则采用和轿车类似的侧窗卷轴式帘幕,美观大方。

   A7的上卧铺采用了国内独有的铝合金上卧铺梯子,梯子美观大方,可以通过操控按钮使梯子锁定于垂直状态,使乘员方便的进入上卧铺休息;也可以使梯子锁定至水平状态,不会影响乘员进入下卧铺休息。

   分体式下卧铺设计有国内独创的可折叠式小桌子,使用方便,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多的舒适、便捷。

当然这个设计完全仿造了VOLVO内部设计。

   对于整体驾驶室长度上讲,天龙的卧铺区域应该说是个相当舒服的地方,甚至可以并排平躺2个人。

   这个得益于天龙驾驶室后部的突出部分。

但是实际在驾驶室内,发现一个相对棘手的问题;因为下卧铺过于宽大,导致驾驶员主座椅的前后位置位移量比较小。

身材较胖的朋友在驾驶的过程中有可能会感觉不太舒适。

   J6的卧铺区域相对A7和天龙来讲没有什么太的优势,相对比较中庸!

   三款驾驶室的内部照明系统都符合目前我国的重卡设计潮流。

   综合评定这三款驾驶室的得分情况:

   对于这个评分的结果(属于个人主观),按照目前的重卡设计方向上看,我们自主的东西还是占的相对少一些,不过这并不影响我们国家在重卡发展的前进速度,有时候借鉴也是一个好的过渡。

●  三动力对比篇

   很多朋友关心的A7的国内对比之动力篇因为前期很多资料收集不全,耽搁了一段时间。

因为我写的博客主要的针对对象是准车主及卡车爱好者,所以我还是喜欢用比较通俗的语言来介绍A7、J6、天龙的动力系统对比。

   此三款车型可以选装的配置比较多;所以在对比的时候,我们采用的是在类似的前提下做对比!

   针对09年的车型,我们重点放到重汽的D12发动机和一汽锡柴的6DM系列发动机,因为天龙的DCi11发动机算是已经面世2、3年了,相对不少朋友有所了解。

   发动机的排量选择都在11升的范围内,变速箱选择是典型的多档位变速箱,但因重汽的A7标配是AMT,所以在对比的时候相对有些朋友会觉得不太公平。

因选择的都是公路用车,所以对于驱动桥我们选择较小速比的单极减速桥。

   我们先从发动机的对比入手!

   一、DCI11发动机

   DCI11东风2002年从法国雷诺引进的技术,该机排量为11.1升,功率覆盖257~303kW(260-420马力),最大扭矩达到1870N.m,排放达欧Ⅲ,有欧Ⅳ的潜力,装配东风天龙高端重卡。

   早期的DCI11发动机采用的是侧置凸轮轴、单体气缸盖、2气门结构,当改进为共轨发动机后,升级为侧置凸轮轴、整体气缸盖、4气门结构。

我们重点在这里介绍采用共轨柴油喷射系统的DCI11发动机。

   DCI11发动机的扭矩曲线非常漂亮,在发动机怠速转速状态下就可以达到1400N.m的扭矩输出峰值,这对其牵引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DCI11发动机的最大输出扭矩与标定输出扭矩的比值为1.28左右,扭矩储备系数在28%左右;虽然比较低,但是通过选配多档位的变速箱进行合理搭配,其在经济转速区的节油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1、DCI11发动机采用的是龙门式气缸体结构,在其气缸体底部装有压铸铝合金的加强板,侧围有弧形加强肋,增加缸体刚度,降低噪声。

此种缸体的结构优点是刚度、强度较好、重量较轻,但是加工工艺性差,对日后维修上要求的技术高,缸体重复利用的次数相对少!

   2、由于采用双级机油滤清器+离心式机油细滤结构,相对过滤的效果较好,而且其注油道进油方式采用中部进油,设计上能更好的保证各运动配合系统的充分润滑。

   采用了侧置凸轮轴结构,在气缸盖的配气机构供油方面也非常独特,并没有采用中空的气门推杆来作为供油的介质,而是改由缸体油道直接通过气缸盖上的配气机构油道来进行强制润滑。

   这种结构的直接好处是受凸轮轴磨损而导致配气机构润滑效果差的影响较低,发动机的可靠性增大,但是高速时配气机构稳定性及正时的可靠性较差。

3、DCI11发动机在活塞、缸套、连杆组件的设计也非常独到,其活塞采用的是组合式活塞即铸造合金钢活塞头部外加铝合金活塞裙部。

这种结构可是使活塞承受更大负荷可靠性大大提高,但是要求发动机的冷却系统必须重新设计以应对极高的发动机热负荷。

活塞冷却为强制机油喷嘴冷却!

   气缸套则采用大部分柴油机选用的上定位湿式气缸套结构,气缸套的外壁直接与冷却液接触。

湿式缸套优点是:

气缸套冷却好;制造成本低;气缸体铸造工艺性好;缸心距短,曲轴不易弯曲。

缺点是:

气缸体刚性差,容易变形,易漏气、漏水;气缸套外圆表面易产生穴蚀现象,一但上定位出现较大偏差易导致气缸套出现支撑肩断裂或从气缸套阻水圈位置断裂。

   4、DCI11发动机的连杆采用平切口锻钢连杆,小头采用楔形结构以增加承压面积;中心距:

228mm;采用12.9级高强度连杆螺栓,保证可靠联接;利用连杆螺栓杆身凸台定位。

此平切口连杆优点是定位可靠、结构简单,但是抗瞬时超负荷的能力有限。

   5、DCI11发动机的气缸盖为整体式气缸盖,因其包含4气门结构及内藏水道、进排气通道及喷油器回油管路,虽刚度大,但是工艺性差,维修成本增加。

   6、水冷式机油散热器暴露在缸体外侧,其压铸铝壳体还承担了机油滤清器支座的功能并通过下部设置的电加热装置可以在发动机冷车状态下为其冷却液进行加温,达到快速热车的效果!

   为了保证良好的冷却效果,DCI11发动机采用了一体式的外置离心式水泵作为冷却系统动力源,水泵由齿轮室的惰轮齿轮驱动。

   为了解决发动机较高热负荷的散热要求,DCI11发动机采用了分散收集式冷却管路,使每个气缸的内部工作温度都相对平均。

较好的提高了发动机的可靠性。

   二、CA6DM2-39发动机

   CA6DM2系列柴油机是一汽技术中心和锡柴厂联合开发的重型车用发动机,通过国外设计工作室(STEYR-MOTOR、AVL等)的技术支持,也算是近年来“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开发的重型发动机该发动机采用了顶置凸轮轴四气门技术,电控高压共轨系统,同样具有升级欧Ⅳ的潜力。

   CA6DM2系列发动机功率覆盖范围从350Ps到420Ps,最大扭矩1900Nm,后置PTO最大可提供1200Nm的动力输出,中高速发动机可靠性极大的提高,是重型车相对的理想动力之一。

   CA6DM2-39发动机的最大输出扭矩与标定输出扭矩的比值为1.215左右,扭矩储备系数为21.4%,虽然其最大输出扭矩可以达到1750N.m,但是其在800转的输出扭矩为1200N.m的数值要比天龙的DCI11小不少。

1、CA6DM2发动机的气缸体同样采用的是龙门式结构,其高刚度设计通过优化结构,大曲面加强肋的曲轴箱裙部,保证了发动机在正常状态工作条件的高爆发压力下发动机可靠性。

因采用顶置凸轮轴结构所以缸体的宽度有所收敛,整机布置的便利性增强。

   发动机采用后置齿轮室结构,有效的降低发动机的噪音,同时发动机整体可靠性有所提高。

   2、CA6DM2柴油机采用集成式冷却、滤清模块化设计,其机油感应塞安装在机油滤清器(铝合金)支座上,虽然布置方式简单,但是对发动机主油道的压力测量方面则受到其支座内部加工精度、清洁度的影响较大。

   3、CADDM2-39的活塞采用镶嵌镍铁隔热环的铝合金活塞,优点是导热快、重量轻,对发动机的振动控制较好。

缺点是强度低,一但发动机出现异常情况,很可能最先体现在活塞上!

   4、6DM2的发动机采用胀断型斜切口锯齿定位连杆。

定位可靠(锯齿接触面大,贴合紧密),结构紧凑,但齿距公差要求高,否则,会因个别齿脱空影响连杆组件的刚度,也会造成连杆大头孔失圆。

而且切口方向受到附加剪切力,导致连杆螺栓易剪断,连杆盖脱落会击穿气缸体。

   4、CA6DM2-39发动机的经典设计是顶置凸轮轴部分,设计理念和VOLVO的D12系列发动机类似,均采用后置齿轮室结构;通过齿轮传动带动顶置凸轮轴运转,这样的好处是发动机在中高速的转速区内正时可靠性、发动机的整体寿命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缺点是缸盖的负荷大、结构复杂、工艺性差。

为了解决缸盖的刚度及热负荷等问题,一汽创新的设计了双层水套,并充分利用计算机仿真分析进行改善。

使其在正常工作的状态下较大的避免了整体式气缸盖“鼻梁区”开裂问题,适应低排放、低油耗的高负荷工作。

   三、重汽D12.380发动机

   D12系列柴油机是中国重汽在WD618系列发动机的基础上创新研制设计开发而成的。

   重汽通过与英国李卡多、日本电装合作进行联合设计,运用了先进的设计手段和测试方法,历时3年的时间开发成功了D12系列发动机。

D12.38发动机的扭矩曲线属于一般情况,在发动机800转的转速状态下可以达到1250N.m的扭矩输出峰值,发动机的最大输出扭矩与标定输出扭矩的比值为1.25左右,扭矩储备系数在25%左右;在选配重汽HW20716A变速箱的情况下倒是够用。

但是因为AMT的优势(理想换档方式)影响下,可以在标准工况下达到合理匹配,保证较低的燃油消耗率。

   1、D12.38发动机还是沿用WD615系列的缸体结构,隧道组合式气缸体,此种缸体由高强度灰铸铁制造,以曲轴中心线水平分开成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机体、下部为曲轴箱。

针对降低发动机噪声了较大改动,为了改善发动机热负荷做了重大改进。

整个机体刚度高,有利于整机的可靠性、使用寿命及降低振动和噪声。

   采用齿轮室后置模式,机体的前端与前罩壳连接,后端通过飞轮壳过渡板与飞轮壳(含后部齿轮室)连接。

其优点是刚度最好,主轴承座孔不易变形,,各缸主轴承孔同轴度易保证,制造方便,但质量大、高度高、维修初期测量不方便。

   2、D12.38曲轴为钢质模锻件,材料选用42CrHH钢。

曲轴经软氮化处理,有较好的疲劳强度和耐磨性。

曲轴前后端各有一个齿轮,曲轴前齿轮按规定加热到190℃后用专用工具压入曲轴,曲轴后齿轮通过飞轮壳螺栓连接在曲轴上。

但是由于发动机采用的是单体气缸盖结构,曲轴的总长度较长,易变形。

   3、D12.38发动机的润滑系统基本上还是延续了WD615系列发动机的结构,因发动机还是采用侧置凸轮轴结构,而且气门推杆还是沿用的空心结构,所以发动机的缸盖润滑方面,D12.38发动机的上部缸盖部分润滑系统会严重依赖凸轮轴部位的各配合部件的配合公差及发动机的整体机油压力的稳定。

而且整体的可靠性会有所影响!

   4、D12.38发动机采用的是镶嵌镍铁隔热环压铸铝合金活塞(强制冷却的内置油冷通道活塞)、薄壁干式气缸套、胀断斜切口连杆。

气缸套与机体缸套承孔间为过渡(偏过盈)配合。

气缸套内表面为特制的平台网纹,对加快磨合和耐磨性能均有良好的效果。

其优点是:

密封性好,气缸体刚性好,不易变形。

缺点是:

   a、制造成本增加:

气缸体内孔、缸套外圆亦需精加工,且薄壁缸套刚性差,加工装夹时易变形。

   b、热负荷增加:

缸套外圆与气缸体内孔理论上是完全接触,但加工误差使之不可能完全接触,因而散热面积小,影响缸套散热,必然使气缸体、缸套、活塞等热负荷严重。

(尤其是在二次维修的时候对维修人员的素质是有较高的要求,且对发动机的使用来讲要严格执行正规的保养制度)!

   c、气缸体铸造工艺性差:

水套封闭,去渣困难。

   d:

缸心距增加,曲轴易弯曲变形:

水套封闭。

   5、D12专用气缸盖,由含NiCr珠光体合金铸铁材料制成,一缸一盖,采用4气门进排气系统,中置喷油器使喷油分布更均匀,充气系数更高,有效降低排放。

气缸盖上进排气道分布于两侧。

   气缸盖上采用镶入喷油嘴衬套结构,对改善喷油嘴的散热,提高喷油嘴的工作可靠性十分有利。

冷却水流进入气缸盖后,全部通过鼻梁区的水腔,然后掠过喷油器衬套进入机体内的出水腔。

由于冷却水道布置合理,冷却效果好。

   每缸一盖,刚性好,制造容易,维修方便,但缸心距较长,曲轴容易弯曲。

而且采用每缸一盖的结构对高压共轨系统在回油方面的要求比较高,零部件多,且易出现燃油泄漏的问题,对整机的可靠性有所影响!

● 综述:

   三款大马力发动机在目前相对批量生产的情况下,各有优缺点。

在我国重型柴油机11-12L黄金排量上可谓算是新时代的典型的“三剑客”。

只要厂商的保养维修技术力量跟得上,车主们自身的驾驶习惯、自主保养符合标准。

其都可以列为国内重型卡车首选的发动机!

● 四动力篇之变速箱、驱动桥

   很多朋友在看了我的博客后,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这次没看到二汽和重汽方面的朋友太大的说辞。

倒是“一汽”的部分朋友表现的比较激进;关于6DM的介绍,我只不过提到了一点以后维修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其实潍柴、重汽发动机目前都采用的是斜切口连杆),就有那么几个有素质的“流氓”在搅合!

哈哈哈,倒是让我领教了“另一面”!

   好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