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猪模式的新思考.docx
《中国养猪模式的新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养猪模式的新思考.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养猪模式的新思考
中国养猪模式的新思考
摘要:
2007年我国生猪市场出现了一轮涨价高峰,其主要直接原因是供需矛盾。
这一事实暴露出了我国养猪模式和养猪行业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为了不让类似情况再次发生,真正保证我国养猪业健康、稳定、持续、快速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如何应对饲养成本上升、蓝耳病等疫病风险、环保治污节能减排要求,并提出了如何发展中国特色创新型养猪业。
Ht
一、前言畜牧人
我国是养猪大国,猪肉产量占世界猪肉产量的40%以上〔1〕,但生猪市场继五月中旬大幅涨价之后,近期,再次出现新一轮涨价高峰,价格又创历史新高。
猪肉价格上涨,根本原因是货源短缺供不应求,导致供需失衡。
为什么会出现供不应求?
是因为生产萎缩产量下降。
什么原因导致生产萎缩产量下降?
是源于前几年的供过于求。
去年在这个时候,猪禽价格大幅下跌,跌幅创历史新低,养殖户损失惨重,可谓举步维艰。
去年的过剩和猪贱伤农,造成了今年的短缺,也导致了市场机制作用下的报复性涨价。
猪肉价格上涨有国际化因素,美国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用大豆生产生物柴油。
扩大了玉米大豆的需求,制造了玉米大豆的市场短缺和价格上涨,引发了我国玉米大豆饲料成本上升和猪肉价格上涨。
猪肉价格上涨也有市场化因素。
现在农民养猪不是自食自用,农户不是小农经济,而是小规模商品生产者,他们养猪要考虑成本收益。
养还是不养,多养还是少养,要看市场行情。
这是市场意识提高的表现,是适应市场能力增强的表现。
农民有了选择权,有了市场博弈能力,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出现猪肉短缺涨价的情况,不能责怪农民,在生猪市场价跌时,他们选择放弃养猪,主动解套规避风险,而不是生挺硬扛承担亏损,是无可厚非的。
中国养猪业大起大落的症结,不是农户小规模分散饲养的问题,而是养猪产业链体系不适应:
微观主体弱化,不能随市场波动主动灵活地动态微调;养猪服务体系缺失,不能支持保障养猪业稳定持续发展;政府也没有适时适度地超前调控。
当前,中国养猪业既要克服资源环境双重制约,也要破解市场化与国际化的双重挑战。
既要在生产力方面创新突破,也要在生产关系方面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
在生产力方面,中国特色创新型养猪业的技术路线是生态化,增长方式是质量型,产品目标是有机绿色畜产品。
在生产关系方面,中国特色创新型养猪业也有配套的组织路线:
强化小型规模化农户这个微观经营主体;培育“小型规模化农户+现代养猪服务体系=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中观经营主体;发展“∑N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联盟或行业协会”这个养猪业宏观主体。
二、养猪业应对饲养成本上升的对策
在生猪养殖成本中,饲料所占比重为75%~85%〔2〕,其中能量原料成本为231元(玉米成本193×1.1=213元,麸皮成本15×1.2=18元),蛋白原料成本为164.6元(豆粕成本43.7×2.6=113.6元,其他杂粕成本30×1.7=51元)〔3〕玉米、豆粕占整个饲料成分比例的80%。
当前,玉米大豆价格上涨,会导致整个饲养成本不可控制地上升。
由于饲料价格上涨,饲养成本上升,许多农民养不起猪了,连小规模都养不起,更谈不上大规模养猪。
美国联手巴西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用大豆生产生物柴油,扩大化地制造了玉米大豆的市场短缺,拉动了玉米大豆全球价格的上涨。
作为全球最大的玉米、大豆、生物乙醇生产国和出口国,美国几乎独享了玉米大豆涨价带来的好处。
美国芝加哥期货市场(CBOT)操纵着全球粮油期货市场价格。
美国农业部掌控的《世界农产品供需月报》(WASDE)是全球粮油市场最权威的喉舌,操纵着杀伤力极强的话语权。
在美国的主导操纵下,玉米大豆价格上涨趋势不可逆转。
我国已经是大豆的净进口国,也将会是玉米的净进口国,现在只能被动地接受涨价,养猪业不可避免地面临饲料涨价的困局。
我国的现代养猪业是按照美国模式发展起来的,品种组合是引进的清一色的大白、长白、杜洛克三元杂交;饲养方式以规模化、工厂化、集约化为主导;饲料结构是玉米+豆粕+矿物质+维生素。
美国化的现代养猪模式,直接导致了在饲料上对玉米大豆的依赖。
工厂化饲养方式,不能保证饲养动物应有的福利待遇。
而单一引进品种违背了生物多样性原则,又导致在疫病防治上对疫苗药品的依赖。
玉米大豆价格不断上涨,并具有不可逆性。
这种养猪模式,不仅影响了当前的养猪形势,使农民养不起猪,也影响养猪业的长远持续稳定发展,由于饲养成本长期高涨,农民今后仍然会养不起猪。
那时,北美南美的猪肉就会乘虚而入填补市场空白,继大豆、玉米、棉花和羊毛之后,中国也许会成为猪肉的净进口国。
为破解饲料涨价带来的威胁与挑战,需要放弃“高投入、高产出、大规模、工厂化”的洋模式,走中国特色低成本、生态化养猪的道路。
发展小型规模化种养结合的农户,在有草有树的农田附近饲养。
养猪户配套种植籽粒苋、苜蓿草等高产优质廉价的青绿饲料,部分地替代商品精饲料,以降低饲料成本。
现在,耕地林地等土地资源已承包到户,养猪农户有条件实行种养结合,种植优质高产价廉的青绿饲料,替代价格昂贵的商品饲料,减少对玉米大豆的依赖,可消除玉米大豆涨价带来的风险。
目前急需改变现行的养猪模式,放弃规模化养猪场养殖小区等种养分离的发展模式。
发展不依赖玉米豆粕的养猪农户,将小型规模化种养结合的养猪农户,培育成养猪业的微观经营主体。
各级政府把力量下在养猪业服务体系建设上,把母猪场、屠宰场都当作公益性的服务业来扶植建设,支持保障养猪业稳定持续发展。
由于是小型规模化放牧饲养,不采取工厂化方式饲养,不利用人工采暖,不使用机械排污和机械给水给料,不大量雇工,省煤、省电、省水、省人工,在煤、水、电、人工大幅涨价的情况下,也相应降低了饲养和环保成本。
三、养猪业应对蓝耳病等疫病风险的对策
养猪业目前可谓是多灾多难,倍受各种难缠疫病的困扰,已给养猪业造成巨大损失,并成为影响制约我国养猪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现在,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被动地应付,而需要从长计议,采取治本的方式,在源头上解决疫病的困扰。
猪高致病性蓝耳病不仅危害严重,还因病原物多重交叉感染和变异而后患无穷。
如果不从根本上转变饲养方式和发展模式,一味运动式地防疫灭病,依赖疫苗免疫,依靠药品消毒灭病,只能是“临时抱佛脚”的权宜之计。
即使控制了蓝耳病,还会有“红耳病”等更难对付的疫病出现,养猪业将永远不得安宁,无法稳定持续地发展。
生猪疫病流行是工厂化、高密度的饲养方式造成的,也是活猪与猪肉大范围流动导致的。
何明发等认为,随着规模化养猪业的发展,以及猪异地运输的频频进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抗生素的滥用,使生猪疫病也由单一型向混感型发展,旧病未能有效控制,新病又不断出现,给生猪疫病防制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成为制约养猪业健康发展的一道瓶颈〔4〕。
因此,要努力改变现行的养猪生产与流通方式。
推广林地、草地、田间地头小规模饲养方式,给猪以蓝天白云新鲜空气,自由活动的空间。
小规模饲养夏季有树荫乘凉,冬季有塑料棚保暖增温,减少冷热应激。
通过落实动物福利待遇,保证猪的健康,使之摆脱对疫苗药品的依赖。
要改变跨区域此地饲养、彼地销售的方式,推广当地饲养、当地加工、当地销售的产销体制,不要受所谓“重点发展生猪优势产区”,发展“生猪全国统一大市场”等违背国情的洋模式误导。
中国几乎所有地方都能够养猪,当地人吃猪肉不必舍近求远。
实行生猪地产地销,既降低了冷冻费用物流成本,还减少了废气排放和环境污染,并有效控制了疫病大范围传播的渠道。
根据养猪生产地域多样性的特点,也根据猪肉消费多样化的特征,要实行品种多样化,摆脱对单一引进品种“大、长、杜”的依赖,改变“清一色”引进品种的格局。
以高瘦肉率高生长性为目标选育出来的大白、哈白、杜洛克等洋品种,已难以适应抗病力提高的时代新要求。
从国情出发,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种质资源基因库,通过生物多样性途经,将野种猪等纳入经济杂交组合之中,提高抗逆性和抗病力。
这样,既充分利用了多年来我国生猪改良的成果;也通过生物多样性途经,提高了猪群的抗病能力和适应性。
四、养猪业应对环保治污节能减排要求提高的对策 规模化猪场或养殖小区,则给土壤、大气、水源等环境造成污染。
现在,规模化养殖已成为重要污染源,COD排放量超过了工业污染物,是江河湖泊富营养化的根源,成为农业领域节能减排的重点对象。
采取设施治污方式,一次性投入大,平时运行费用高,养猪业难以承受、无法推行;如果继续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为解决当前猪肉短缺危机,仍是大力发展规模化工厂化养猪,不顾及将来的环保隐患,在环保治污问题上敷衍了事。
养猪业就会“躲过初一,躲不了十五”。
下一步就会撞在环保治污节能减排的枪口上,难以稳定持续发展。
当前,环保治污形势严峻。
养殖业污染急需治本之策,急需低成本环保治污的措施办法。
采取小型规模化种养结合生态化饲养方式,可低成本解决养猪业环境污染问题。
生态化猪场建设在临近耕地的树林草地中。
猪粪以资源化的方式,作为有机肥料施入农田中,由于是小型规模化养猪,农户之间又各自为战,化整为零地养猪,不搞集中化的养猪小区,不会超载污染环境,不必投入环保设施去高成本治理污染。
与工厂化养猪比较,生态化饲养方式,生猪能享受蓝天白云绿地,能呼吸新鲜空气,拥有自由运动空间,满足了动物生理心理的基本需求,使其身体健康,少生病、少用药,解决了猪肉产品健康、安全、放心问题,也消除了对土壤、水源和大气的环境污染。
五、中国特色创新型养猪业的技术路线
1、生态化养猪场址选择与建设布局。
生态化饲养场选址在临近农田耕地的树林草地中,不占用耕地,选址可见缝插针,可大可小,因地制宜地建设。
且投资甚小,不用配套水电基础设施。
生态化养猪模式不主张专门化养猪,而是提倡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结合,实行种养结合兼业化。
生态化饲养场可建在农田耕地旁边,也可选址在蔬菜保护地种植区的旁边。
由于靠近农田,农户可利用自家的耕地种植籽粒苋、苜蓿等优质高产的青饲料养猪,部分替代商品精饲料。
节省商品饲料的使用量,有效地降低饲养成本,提高养猪经济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
生态化养猪模式不搞成百上千头的大型规模化,而是推行小型规模化。
每户仅为10-20头的饲养规模,生态猪场设在田间地边,猪粪便及时转化为肥料变废为宝。
2、从猪肉的供给与需求来讲,欲稳定价格需稳定供给,稳定供给的前提是稳定生产,稳定生产的基础是保护养猪生产者。
因此,需要在技术路线上给农户出路,使他们在市场风浪到来时能够逃生,不致于套牢而倾家荡产,使之在市场转好时能重操旧业。
中国特色创新型养猪业的产业模式,仔猪由母猪场提供(母猪场在市场低谷时可获得政府财政补贴),农户只养育肥猪。
他拥有充分的选择权,可以选择养,也可以选择不养,可多养可少养。
在出栏时间上可以选择提早或延后。
完全根据市场行情和自身的条件进行安排,并动态地进行调整,能避风险。
3、生态化养猪的产品形式是鲜肉,市场区域为地产地销。
我国猪肉出口占总量比例极小,由于饲料涨价和国际贸易壁垒的障碍,国内市场将是猪肉的主销市场。
中国的养猪业能够守住国门,将国内市场占领覆盖,能够占主导地位,就能做大做强。
特色创新型养猪业目标市场定位在本地区,实行地产地销,产品形式为热鲜肉或冷鲜肉,而不是冷冻肉。
因为,冷冻肉有冷冻费用,加工成本高,有库存占压资金多;而鲜肉则省却了冷冻加工费,周转快、没库存,不占压资金,几乎就是当天屠宰当天销售。
由于是冷鲜肉或热鲜肉,又定位在本地市场,或距离最近的大中城市。
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地区,都可以发展养猪业,因此不能一刀切采取此地饲养彼地销售的模式,应该选择地产地销的模式,节省物流费用,创造稳定的市场需求,培育固定的客户群,使产业更有竞争力。
还避免了活猪肉品大范围流动传播疫病的风险。
六、中国特色创新型养猪业的组织路线
1、小型规模化种养结合的农户是养猪业的微观经营主体畜牧人DGOZ*v农户家庭经营机制灵活,适应市场波动变化的能力强,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它与企业化经营相比较,具有组织成本低、沟通协调成本低、内部环节少、运行费用省的优点。
农户家庭经营多实行种养结合,也具有内部交易低成本等优势。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风险是养猪业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