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 重难点笔记 陈会昌译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65800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768.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格心理学 重难点笔记 陈会昌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人格心理学 重难点笔记 陈会昌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人格心理学 重难点笔记 陈会昌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人格心理学 重难点笔记 陈会昌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人格心理学 重难点笔记 陈会昌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格心理学 重难点笔记 陈会昌译版.docx

《人格心理学 重难点笔记 陈会昌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格心理学 重难点笔记 陈会昌译版.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格心理学 重难点笔记 陈会昌译版.docx

人格心理学重难点笔记陈会昌译版

第三章精神分析理论:

1、人格水平理论(分区观点)

(1)意识人本身可以认识的一部分。

(2)前意识可由无意识召回到意识中去。

(3)无意识无法意识的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

2、人格结构理论

(1)本我我的自私部分,满足个人欲望有关,快乐。

(2)自我满足本我冲动,以考虑情境现实性的方式。

(3)超我代表社会的,特别是父母的价值和标准。

3、人格动力理论

认为人类的行为由本能驱使。

(1)利比多生或性的本能

(2)塔那托斯死或攻击的本能

(3)能量有限说

身体内的能量不会消失,但能量是有限的。

当心理能量消耗在这部分心理机能上了,就不再用于其他机能。

4、人格适应理论(焦虑和防御机制)自我会利用防御机制来缓解由自我和本我冲突所产生的焦虑感。

(1)压抑积极努力把威胁着他的东西排除在意识之外,或使这些东西不能接近意识。

看见父亲殴打母亲,却坚持从未看

(2)升华真正成功的防御机制,可怕的无意识冲动转化为社会接受行为的渠道。

e.g.,化悲憤為力量

(3)替代将冲动导入一个没有威胁性的目标物。

e.g.,拿小孩出气。

(4)拒绝坚持某些事不是真实的,尽管所有证据都表明是真实的。

e.g.,不承认亲人已经死亡。

(5)反应生成按照与无意识欲望相反方式行动,以躲开可怕的念头或欲望,对讨厌的人表现友善。

(6)理智化对可怕事物进行自我控制的一种方法是,在这些情感内容进入意识层面之前,我们就把它抹去。

e.g.,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7)投射有时我们把一种无意识冲动归为别人的,而不是我们自己的。

e.g.,爱发脾气人指责别人不好

5.人格发展理论

(1)口腔期阶段(0——1)

主要快感行为是吸吮、咬、吃等,获得生理需要的满足以及心理上的愉快。

发展任务是通过建立良好的母子关系来帮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任感。

口腔期人格:

过度倚赖性,过度攻击性(长牙后)

(2)肛门期阶段(1——3)

主要快感行为是排便或完弄粪便。

发展任务学习认识负面情感,开始自治自律。

肛门期人格:

过分爱整洁,固执或过于慷慨。

(3)性器期阶段(3——6)

主要快感行为是关注自身及他人的性器官,出现性幻想,儿童期手淫和性游戏。

1、恋母情结与恋父情结2、阉割焦虑3、阴茎妒忌

发展任务是接纳性情感,悦纳自己的身体和性别。

性问题:

1、性罪恶感。

2、同性恋。

3、恋物癖。

(4)潜伏期阶段(6——12)

性的发展呈现停滞或退化的现象。

儿童可以有意识地把精力放在社会可接受的活动中,如学习、游戏运动。

发展任务是开始社会化,形成社会兴趣和情感。

(5)青春期阶段(12——18)

主要快感行为是异性爱的倾向,出现性幻想,儿童期手淫和性游戏。

发展任务是摆脱父母的影响,获得独立,与异性发展亲密的关系。

第四章弗洛伊德理论:

相关研究

一、梦的解释

1、梦的含义

(1)重要的无意识素材隐藏在象征符号里(主要指性的象征)。

(2)梦表达出无意识的偏见,即梦是尚未解决的冲突在熟睡时的浮现。

研究一:

被试睡前被告知做与当前面临问题无关、与其他问题有关、与当前问题有关的梦,然后夜间唤醒被试描述他们的梦。

结果显示:

无论睡前是否提到,与当前问题有关的梦的表现程度最高(图4.1)

解释:

冲突的表现

研究二:

女人的梦中通常是男性和女性的人数相当;男人更多的是梦见男性人物。

在女人的梦中50%是男人,在男人的梦中65%是男人。

解释:

冲突的体现,与恋父情节有关。

男人因为接触男人比女人多。

研究三:

梦的再现,大多数人都作过一些梦,与以前作过的梦相似,有些人一连几个晚上做同样的梦。

解释:

重复的梦是因为这个梦所反映的冲突非常重要而且悬而未觉。

无意识的冲突在晚上通过梦浮现出来,但在白天则表现为焦虑。

研究四:

要求被试连续十天把他们梦、焦虑情况记录下来。

结果显示:

人的焦虑程度越高,典型的性的象征物(铅笔、盒子、飞翔)出现在梦中次数越多。

解释:

梦是性的象征。

2、梦的功能

(1)冲动得以象征性的表达

弗认为,无意识冲动不能永远被压抑,因此,梦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使这些冲动得以象征性的表达。

梦为无意识的冲动的表达提供了一个安全,健康的出口。

(2)快速眼动睡眠以及做梦对于保持人精神健康非常必要。

五个睡眠阶段。

在阶段1中,脑电波每秒约3—7次,阶段2中,脑电波每秒约12—16次,在阶段3和阶段4中,进入很深的放松睡眠阶段,脑电波为每秒约1—2次,在最后一个阶段,脑电波增加。

在前四个阶段,为非快速眼动睡眠,一个周期是90分钟,最后一个阶段为快速眼动睡眠,持续10分钟左右。

快速眼动睡眠时充满了梦,相反,非快速眼动睡眠中则几乎没有梦。

研究一:

被剥夺快速眼动睡眠的人,面对具有潜在压力的任务时有更多的困难。

研究二:

第一夜被剥夺快速眼动睡眠的人,在第二夜增加。

研究三:

被剥夺快速眼动睡眠的被试比未被剥夺快速眼动睡眠的人应对焦虑方面感到更困难。

研究四:

梦使人在睡眠中仍能解决问题。

三、幽默

(一)弗洛伊德关于幽默的理论

1、两种笑话

(1)“纯粹性的笑话”如双关语,聪明的想法。

(2)“倾向性的笑话”能洞察到讲笑话人和听笑话人的无意识领域的笑话。

包括敌意类和性类的笑话。

A、与敌意有关的笑话

指那些明显贬低或嘲弄他人意图的笑话。

如:

攻击类,嘲讽类等。

原因:

弗洛伊德认为我们有攻击的无意识冲动,但自我和超我有效地阻止了攻击欲望,一个伤害性的笑话使得我们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表达了同样的攻击欲望。

性笑话得以流传的原因:

公开谈论性在社会中是不适当的,然而,有关性的笑话,不仅常被容忍,而且受到认可。

2、倾向性的笑话流行的原因:

(1)人的潜意识本能得到了释放。

(2)紧张得到了减缓或宣泄,笑话中的攻击和性,先使人感到紧张,最后的妙语又使紧张得到缓解。

(二)关于弗洛伊德幽默理论的研究

研究一:

让高中生给照片配幽默的说明,发现学生中的说明充满攻击和性的内容。

研究二:

包含攻击和性的卡通比没有这些内容的卡通更好笑;喜剧涉及到性。

研究三:

向男性和女性呈现攻击男性和女性的笑话,发现男性认为攻击女性的笑话更幽默。

女性认为攻击男性的笑话更幽默。

1、不友善的幽默可以减少攻击性

弗洛伊德认为要使生气的人减缓采取攻击性行为,可取的方式就是减缓紧张。

对此,敌意的幽默比非敌意的幽默更有效。

而其他研究者认为不友善的幽默会使攻击行为增强。

研究一:

羞辱被试,然后分别读友善和不友善的笑话,发现读不友善笑话的被试愤怒水平降低。

研究二:

愤怒的被试看对女性有敌意的卡通比没看的被试对女性电击弱且时间短。

研究三:

生气的被试去电击看不见的人,看了不友善卡通的人比看了友善卡通的人电击得更厉害。

(2)人们的紧张水平和幽默有正相关

人们在笑料抖出之前所体验的紧张感越强烈,他们就感到笑话越可笑。

研究一:

低紧张组:

手抓老鼠,暗示很容易抓。

中度紧张组:

抽老鼠血,暗示比较容易。

高度紧张组:

抽老鼠血,按时很难。

三组面临玩具老鼠是觉得好笑水平,高度紧张组最高。

四、催眠

1、催眠是一种很平常的状态,我们在开车时的恍惚状态,沉迷于电视节目或网络游戏时的状态,其实已经非常接近催眠状态了。

2、催眠的神经生理学基础

催眠并非神秘叵测,它具有神经生理学基础,人在催眠状态下,楔前叶钝化,枕叶和额叶的血流增加。

催眠是人体生理运作的一环,在神经学里,催眠是将脑波转换至α波或θ波。

催眠状态下的外在表现:

1、眼睛闭上而眼皮闪动2、呼吸的改变(通常是变慢)3、皮肤泛红或颜色改变4、整体肌肉松弛,无精打采或垂头丧气5、眼睛变红;眼睛流泪或泪湿增加(泪眼汪汪)6、无意识的躁动7、吞咽的反射动作8、睡意或困倦的表现9、强直

催眠状态下的内在反应

1、活动意愿降低2、声音的淡入或淡出3、感觉轻松自在4、感觉轻飘飘,感觉漂浮5、感觉到自己不存在6、记忆遗忘7、记忆力增强8、想象力增强

3、催眠的理论

(1)持精神分析观点的理论

把催眠看作是进入高度催眠状态的病人的无意识心理的钥匙,催眠可以了解人的无意识。

“自我的独立区域”论催眠状态下,自我创造出一个独立的区域,催眠中浮现出来的过去无意识的东西被储存,在催眠中,自我对这个独立区域进行监测,同时使它在催眠结束后保留在意识之外。

“新分裂论”深度催眠的人经历了意识的分裂,他们意识的一部分进入了一种变异状态,但另一部分仍清醒地知道催眠中发生的事,这一部分被认为是像一个“隐藏的观察者”一样监视所处的情境,意识中被催眠部分并不知道观察者部分。

如:

失痛症实验研究

(2)社会认知理论对催眠的解释人在催眠状态下做到的事情没有超出他在未催眠状态下的行为。

催眠的现象主要是由期望,动机,集聚等原因造成。

(3)两种理论的矛盾

A、核心不同前是无意识,后是期望、动机、态度。

B、在新分裂论上分歧较大前者用“隐藏的观察者”解释催眠,后者认为“隐藏的观察者”是有动机,态度等决定的。

C、在产生催眠后遗忘的原因上不同。

指如果催眠师不告诉催眠者,他们将不会记住催眠中所发生的事情。

前者认为被催眠的无意识触及不到意识。

后者认为催眠者并不期望回忆起发生的事情,他们努力不去记住它们。

4、催眠的主要影响因素

对催眠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催眠者这一变量。

A、人格特质a、受暗示性强b、感觉寻求、想象力、智力较高c、独断性、独立性、外倾性低d、进入角色的能力高如:

戏剧专业的人更容易催眠e、专注特质强

B、态度,动机,期望等对催眠持肯定态度的人,很想体验催眠的人,对催眠期望很高的人,都能很好的催眠。

因此,这也说明训练可以增强人对催眠反应。

第五章精神分析理论:

新弗洛伊德主义的理论、应用及评价

一、弗洛伊德理论的局限和问题

首先,成年人的人格几乎是在儿童五六岁时就已完全形成,这一观点遭到许多理论家的反对。

其次,许多新弗洛伊德主义者向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生物性对人格的影响的观点提出了挑战。

第三,整体上的消极特征,强调攻击、性、无意识。

第四,理论不容易进行科学评价。

第五,男性中心主义。

二、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一)理论观点1、自卑、补偿与追求优越

人追求优越的愿望来自自卑,自卑情结促使个体进行补偿,以取得优越。

自卑与补偿的“推拉”动力,贯穿于人的一生。

2、父母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儿童人格在早期形成(4—5岁),牢固且难与改变,但阿德勒强调了外在环境特别是父母的作用。

(1)溺爱

(2)忽视

3、出生顺序

对中间儿童的评估最积极,强烈的寻求优越特性,取得最高成就的人。

五种心理位置:

长子:

唯我独尊,害怕竞争,自卑,责任心强;困难儿童占大多数比例。

中间:

竞争性的性格特征,立场上通常针对长子。

成就动机很强。

老么:

权利欲望强,受纵容,独立性差,依赖,懒散,不会体贴人。

独子:

特征上与长子相似但更受宠爱,惯于受众人关注,对家人依赖性大。

4、生活目标过去、现在和未来通过生活目标组成一个整体,促使人类作出行为不仅是过去的经验,更重要是人对未来的期望。

5、社会兴趣   含义:

个人认同社会的目标,把自己的追求与社会发展方向统一起来。

发展社会兴趣是个体自然缺陷的真正补偿

人们由共同参与活动与互相尊重而表达出社会兴趣,此时他们是往生命的光明面发展,而未具社会兴趣的人会变得沮丧,生活在黑暗面。

6、创造性自我——理论的顶点

自我可以按照自己独特生活风格决定自己行为方式。

强调人的意识,个体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决定自己的命运。

反对弗洛伊德的宿命论,个体运用创造性可以形成自己生活态度。

(二)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区别

1、弗持“性恶论”的观点,而阿强调人的亲社会的一面,即人的社会兴趣。

2、弗认为人的最大动机在于享乐和愉快,而阿认为人的最大追求在于克服自卑,追求优越。

3、弗认为以往的经验决定现在的人格,而阿认为生活目标和对未来的期望决定现在的人格。

4、弗强调人的潜意识,本能,阿强调人的意识性,目的性,主观创造性。

5、阿重视了外在环境因素对人格的影响作用。

(三)评价正面1.认为人是天生的社会动物,人的行为乃受社会驱力所推动,而社会兴趣乃人格形成之要素,使心理学者注意到社会变素的重要性,并助长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2.强调人格的独特性统整性:

一个人所做的一举一动代表着他自己特有的生活格式。

3.认为意识是人格的中心:

人是一个自我意识的个体,能充分了解自我实现意义,从而计划并指引个人的行为。

4.阿德勒转变了佛氏人格发展的重点,而将重点放在社会的需要与社会文化的影响力。

5.创设了人本主义的人性理论:

人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不必受命运支配。

负面:

1.阿德勒强调的补偿作用,多重视生理组织方面,而忽视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影响。

2.并非所有有缺陷的人都能得到积极的补偿。

其补偿作用只适合用在缺陷者本身有足够的自信,并有外在支持的力量,才能发生理想的「优越感」。

3.阿德勒的补偿作用乃为反抗自卑感而来,解释太过消极,忽略了人尚有积极的支配欲。

三、卡尔.荣格

(二)理论观点1、心灵的结构

一是意识,核心是自我(ego),自我处在意识的中心部位,是意识的门卫,对进入意识的东西进行过筛选和过滤;

二是个人无意识,包含了弗洛伊德前意识和潜意识概念的一些成分,强调压抑的作用,个体无意识中充斥着许多“情结”,情结是带有情绪色彩的无意识心理丛,它决定着心灵的许多方面;

三是集体无意识,指无意识中包含的同一文化中所有人共同的思想、意象、精神特征。

包括本能和原型。

2、集体潜意识的原型

(1)人格面具

是人在世人面前表现的人格特征,是一个人类通过世世代代的生活经验积累的一种心灵模式。

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2)阿尼玛:

指男性具有女性的特质

每个人都天生具有异性的某些性质,要想使人和谐平衡,必须允许男性人格中的女性性质在人的意识和行为中得到展现。

阿尼玛不充分发展,则会冷酷无情,缺乏人情味。

阿尼玛发展过分,则会阳刚不足,阴柔有余,如“娘娘腔”。

(3)阿尼姆斯;女性具有男性的特质

与阿妮玛恰恰相反,阿妮姆斯是女性心理中男性的一面,它为女性提供了一个理想化的男性形象。

阿尼姆斯过多,则会使女子过多地认同男性的特征,缺乏女人味,甚至希望自己变成男性。

阿尼姆斯过少,则会是女子依赖,顺从,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等。

(4)阴影(shadow)

与弗洛伊德的“伊底”概念极其相似。

阴影是人格中阴暗、消极的一面,但不可能根除。

来自于种族遗传。

包括个人阴影和社会阴影。

荣格认为不应该压抑阴影,而应该去进行适当地处理。

3、人类心理类型说

(1)态度类型

荣格认为,有两种心理流量:

外倾和内倾。

内倾或内向指的是心理能量向内发展,表现为内向性格的人喜欢沉思默想,自制力强;

外倾的是心理能量向外转移,表现为外向性格的人好交际,适应力强。

荣格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具有两种态度类型,不能简单说性格的内向和外向,而且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内倾和外倾也会产生一些变化。

(2)功能类型

心理活动四种功能:

思维、情感、感觉、直觉。

思维的功能在于帮助人揭示自然和自身的本质,运用推理和逻辑解释各种事件;

情感的功能是给人类以痛苦或愉快,恨与爱、悲与哀的主观感受;

感觉提供给外部世界的具体事实;

直觉则是一种无意识的知觉,功能在于超越事实和逻辑而把握现实的本质。

外倾思维型

这种人按固定的规则生活,客观、冷静,善于思考但固执己见。

他们通常压抑天性中性感的一面,因而显得缺乏鲜明的个性,甚至冷漠无情。

如果压抑过分,则会变得专制、自负、迷信,拒绝接受任何批评。

内倾思维型

喜欢离群索居,由于判断力贫乏而不原社交。

他们极端聪明却又不顾实际。

发展过度就会变得顽固执拗,刚愎自用,不体谅别人,骄傲自大,拒人于千里之外。

外倾情感型。

以女性较多,她们理智屈从于情感,往往表现为反复无常,朝秦暮楚,多愁善感,浮夸卖弄,过分殷勤,强烈地依恋他人但情感并不执著。

内倾情感型。

文静多思,敏感忧郁,沉默寡言,难以捉摸,然而有时又表现得恬淡宁静、怡然自得,给人莫测高深之感。

外倾感觉型。

追求欢乐、善于社交、不断寻求新的刺激,他们头脑清醒但对事物浅尝辄止,他们情感浅薄经常沉溺于各种嗜好,具有变态行为和强迫行为。

内倾感觉型。

爱好艺术,沉浸在自我主观感觉中,与自己的内心世界相比,他们觉得外部世界索然乏味。

这种类型的大多数人表现得较为沉静、随和,有一定的自制力,但思维和情感大都不够深沉。

外倾直觉型。

异想天开,喜怒无常,见异思迁,好高鹜远,一个问题没解决又忙于解决另一个问题,不能持之以恒,由于情感转移快,难得知己。

内倾直觉型。

往往是能产生一些新奇观念的梦想家,别人看他们不可思议,而他们自己却自视甚高,自以为是不被理解的天才。

四、埃里克.埃里克森

1、自我概念

自我是人格中的一个相当有力的,独立的部分,其作用是建立人的自我认同感和满足人的控制外部环境的需要。

自我的基本功能是建立并保持自我认同感。

自我认同感:

一个复杂的内部状态,它包括了我们的个人感,唯一感,完整感以及过去与未来的连续性。

2、人格发展阶段

3、艾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特点

(1)人格发展是自我逐渐形成的过程;

(2)人格发展是连续一生的发展进程,他的心理发展阶段划分包括从出生到衰亡整个人生历程;

(3)二维性的发展阶段说,即他不是一维的纵向发展观,而是强调人格发展的成功与否与横向维度上的两极内容有关。

(4)人格不仅受生物因素的影响,更重要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五、凯伦.霍尼

(一)神经症

1、起源霍妮,神经症是社会文化产物,是儿童期不正常的人际关系,特别是那种制造焦虑的家庭环境。

(1)父母的慈爱与家庭温暖,让孩子有安全感,人格就发展;否则会产生神经症。

《我们的内在冲突》

(2)文化与神经症之间关系密切,没有脱离文化的神经症。

《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

2、基本焦虑说

父母损害孩子的安全感是基本罪恶;儿童体验到孤独和无能就会产生基本焦虑。

基本焦虑不是遗传的,而是由于我们文化和教育的产物。

这样的焦虑是以后人格障碍的主要原因。

3、控制基本焦虑的策略

(1)对友爱和赞许的神经症需要。

(2)对伴侣的神经症需要。

(3)限制自己生活于狭窄范围内的神经症需要。

(4)对权利的神经症需要。

(5)对剥削他人的神经症需要。

(6)对社会承认和声望的神经症需要。

(7)对个人崇拜的神经症需要。

(8)成就个人野心的神经症需要。

(9)对自我满足和独立的神经症需要。

(10)对完善和完美无缺的神经症需要。

4、神经症的三大类型

接近众人:

屈从

如果你爱我,你就不会伤害我

远离众人:

逃避

如果我避开,什么也伤害不了我

反对众人;攻击

如果我有权利,我就不会受到伤害

(二)女性心理学

反对阴茎妒忌,提出子宫嫉妒

指男人嫉妒妇女怀孕并哺育儿童的能力。

男人和女人的不平等是由时代造成的。

第六章新弗洛伊德主义理论:

相关研究

一、焦虑和应对策略

“焦虑时代”的产生:

研究发现在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焦虑分数在增加,而且在80年代,一般的美国儿童的焦虑水平要比50年代儿童精神病患者报告的焦虑水平还高。

一般而言,轻度的压力会促发或增强一些正向的行为反应,如寻求他人支持,学习处理压力的技巧。

但压力过大过久,会引发不良适应的行为反应.如谈话结巴、刻扳动作、过度吃食、攻击行为、失眠等。

压力源1人格因素

人格因素:

A型人格B型人格C型人格

压力源2环境因素1、突发灾变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工作学习

压力源3生活变化

压力源4挫折

弗洛伊德焦虑类型

尽管弗洛伊德一生中几次改变对焦虑的看法,但他还是在他最后的重要论文中划分出三种焦虑类型.

(1)现实焦虑或客观焦虑在察觉真实世界中危险时做出的反应.

(2)神经质当本我快要侵入意识的时体验到的焦虑,是自我运用防御机制的焦虑。

(3)道德焦虑

本我冲动违背了超我的严格道德规范,超我产生了道德焦虑,是一种内疚体验。

弗洛伊德:

现实焦虑,神经质焦虑,道德焦虑

沙利文:

焦虑源于缺乏人际安全感;

霍尼:

大部分焦虑源于制造焦虑的家庭环境

弗洛姆:

焦虑源于现代社会

1、应对策略

应对(coping)又称应付、应对策略

是个体面临可察觉的威胁时处理焦虑的努力。

如:

看恐怖电影,最具共同的应对策略是提醒自己只是看电影,另一种共同策略是把注意力放在电影技术方面而不是恐惧内容上。

应对风格

指人们在处理焦虑时相对稳定的方式。

应对风格是相对稳定的,很少因时间的不同和引发焦虑的情境的不同而改变。

应对策略与防御机制的关系

区别:

应对策略是为了缓冲应激对个体自身影响、摆脱心身紧张状态的心理适应过程,是意识性的心理和行为策略;

心理防御机制(defensemechanism)是潜意识的,当本我的欲望与客观实际条件出现矛盾而造成潜意识心理冲突时,个体会出现焦虑反应,此时潜意识的心理防御机制就起到减轻焦虑作用。

应对和防御机制根本区别在于一个属于意识的一个属于潜意识的。

联系:

(1)两者都是心理的自我保护措施;

(2)通过意识的训练可将防御机制改变为习惯化的应对活动。

2、应对策略的类型

研究三:

当等待生产的父母看一部会引起焦虑的、介绍婴儿猝死症的电影后,一些父母不愿去面临那些关于他们的孩子可能在婴儿期死亡的任何事。

另一些父母表示,应该尽可能多地了解这些信息,以便这种不幸事件发生时有思想准备。

这两种不同态度反应了不同的焦虑应对策略。

(1)积极与回避积极应对策略:

指人们积极地去处理问题时所用的策略;

包括积极认知策略和积极行动策略

就一个安排好的治疗程序努力去收集尽可能多的信息,或花大量时间考虑一个即将到来的工作面试,这时你用的是积极策略

回避应对策略:

指人们通过把引发焦虑的情境排除在意识之外来处理他们的焦虑的。

“担心也没有用”,“别想它了,想点别的吧”,

(2)问题与情绪

问题中心策略:

直接关注于问题,由此克服焦虑。

例如经济上有问题,适当的行动过程就是想办法多赚钱或减少开销。

有了问题时,哪怕想出的只是很简单的方法也比什么也不干好。

(“我先制订一个行动计划然后实施计划”)

情绪中心策略:

减轻伴随问题产生的情绪压力。

例如,在考试失败时,用积极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会使自己好受一点,或者考虑能做点什么让自己感觉好一点。

(“我尽量去看事物好的一面”)

3、应对策略的效果

(1)使用应对策略有没有效果?

研究四:

一项有关戒烟的研究中,至少用到一种应对策略的吸烟者成功戒烟的可能性比没用任何应对技巧的吸烟者大三倍。

研究五:

对于在婚姻生活中体验到压力的夫妇,用了应对策略的比没用应对策略的能更有效地缓解情绪的消沉。

研究六:

有一项调查询问成年人常用的应对策略有哪些,所给出的27个应对策略各有多大效果。

结果发现,越是凭借有效的应对策略的人,在快乐和总的生活满意度测验中的得分越高。

由此可见,人们面临焦虑时倾向于采用一些应对策略,并且有证据表明,使用这些策略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

(2)回避策略好还是积极策略好?

几乎所有的研究中,积极策略要比回避策略在帮助人们处理压力方面更为有效。

研究七:

依赖回避策略的人们在处理所爱的人的疾病上有较多的困难。

研究八:

在面对试管婴儿失败的妇女的应对策略上,回避策略的妇女要比积极策略痛苦指数要高。

(3)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