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材经营方面相关.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62702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钢材经营方面相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钢材经营方面相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钢材经营方面相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钢材经营方面相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钢材经营方面相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钢材经营方面相关.docx

《钢材经营方面相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钢材经营方面相关.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钢材经营方面相关.docx

钢材经营方面相关

钢材经营方面相关资料

2003年11月19日

这次市场营销研讨会,是继3月份钢材营销交流研讨会和8月份改革发展研讨会后,总公司专门就市场营销问题召开的另一个重要会议。

与3月份的交流研讨会相比,这次研讨的范围更广、内容更深入、更具体,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次研讨也是实现八月份改革发展研讨会上提出的六大奋斗目标具体措施的一个研究、探讨会,一个全面进入市场的动员会。

第一、务必对形势有个清醒的认识

在8月的改革发展研讨会上,齐总已经对总公司当前面临的形势作了透彻的分析,脱钩在即,脱钩以后的政策走向尚不明朗。

这里再强调一下,那就是我们对形势务必有个清醒的认识,要牢牢记住:

我们必须学会“在市场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

能救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再没有其他的救世主。

第二、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

市场营销与宏观经济形势有很大关系,因此,我们还要关注宏观方面的有关信息,以提高对整个市场的预见性,并从中寻找商机。

下面是有关钢铁行业的一些分析:

一、今年我国钢铁行业运行态势及特点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完成7911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为1998年以来同期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增加值28975亿元,同比增长%,增速同比提高个百分点,为1995年以来同期最高增长水平。

重工业同比增长%,快于轻工业个百分点。

发电设备、冶炼设备、数控机床等投资类产品产量增幅均在40%以上,机械、电子增速分别达到%和%。

汽车产量达到万辆,同比增长%,其中轿车产量达到144万辆,同比增长%,已超过去年全年的产量;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从而带动了装潢材料和建筑钢材持续旺销。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不减。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351亿元,同比增长%,比去年同期加快个百分点。

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3781亿元,同比增长%,更新改造投资5149亿元,同比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6495亿元,同比增长%,增速均快于去年同期。

一是钢铁产量持续高增长,实现产销两旺。

纵观今年钢铁行业的发展态势,一改人们的旧观念。

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活力,结构调整带来的新空间,高增长产业群带来的新动力,消费升级带来的新亮点,进一步激活了生产要素,大大推动了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

在市场需求强劲拉动下,钢铁产量再创历史新高。

据统计,前三季度全国累计产钢万吨,同比增长%;产生铁万吨,同比增长%;产钢材万吨,同比增长%。

钢材产销率达100%。

预计全年产钢亿吨,产钢材亿吨,国内市场钢材表观消费量(含重复材)亿吨以上。

全年钢、铁、钢材产量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二是进口钢材继续大幅度增长,对国内市场形成巨大压力。

今年以来,由于国内市场需求旺盛,冷轧薄板、中厚板等钢材品种供给不足,以及全球钢铁生产扭转了多年的低迷状态,实现了较快增长,而美国作为钢材消费大国今年以来进口钢材出现了大幅度下降,1-8月美国进口钢材1123万吨,同比下降%;中国作为钢材消费第一大国,成为商家必争之地,从而导致我国进口钢材大幅度增加,对国内市场形成巨大压力。

据国际钢铁协会(IISI)统计,前三季度全球63个国家和地区产粗钢亿吨,比去年同期增长%,为近年来的最高增速。

九大地区中,除北美钢产量略有下降外,其他八大地区钢产量均高于上年同期,亚洲增长%,独联体增长%,成为全球增钢最快的地区。

在这种环境下,虽然我国生产钢材大幅度增长,而进口钢材一直保持强劲态势。

据海关统计,1-9月我国累计进口钢材2820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923万吨,增长%。

其中进口各类板材2536万吨,同比增长%,占钢材进口总量的90%。

进口普通中厚板262万吨,同比增长%;普薄板1894万吨,同比增长%;硅电钢114万吨,同比增长%;进口棒材92万吨,增长%;进口型材59万吨,增长%。

1-9月进口钢坯411万吨,其中9月份进口钢坯达107万吨,比8月份增加32万吨,增长%,从而改变了今年以来进口钢坯负增长的局面。

前9个月进口材坯合计3230万吨,同比增长%,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预计全年进口钢材3400万吨以上,继续保持全球钢材进口第一大国地位。

在钢材进口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国产钢材出口也呈现快速增长,但出口钢材所占钢材总量比例仍然较低。

1-9月出口钢材517万吨,同比增长32%;出口钢坯128万吨,同比增长%;出口坯材合计645万吨,同比增长%。

出口钢材只占同期全国钢材产量17029万吨的3%。

值得关注的是,1-9月份出口棒材180万吨,同比增长%。

这充分表明我国生产的棒线材具有国际竞争力。

三是钢材市场价格走势强劲,板材价格短期下跌后企稳回升。

纵观今年以来国际国内钢材市场,在2002年钢材价格恢复性增长的基础上,总体价格走势强劲。

国际市场钢材价格综合指数由2002年12月末的点,上升到2003年9月末的点,上涨点;国内钢材综合价格指数由2002年12月末点,上升到2003年9月末的点,上涨点。

国内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与国际钢材综合价格指数比较,由2002年12月低于点,到2003年9月钢材综合价格指数只低点。

说明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已经融为一体,钢材价格水平走势基本保持一致。

承接2002年末钢材价格强劲攀升的态势,今年一季度钢材价格继续保持强势特征。

到3月中旬板材价格指数创造了1994年4月以来的新高,冷轧薄板价格指数为点,中厚板价格指数为点。

从3月下旬到4月份,由于钢材进口商争抢配额,集中大量进口,致使华东、中南地区板材社会库存急剧增加,经销商对后市产生恐慌心态,纷纷“跳水”出货,再加上从一些发展中国家进口的板材质次价廉,也引领价格下滑速度,使国内市场板材价格下跌20%左右。

冷轧薄板()平均价格由5000元/吨降到4100元/吨;热轧板卷()价格由3500元/吨降到2800元/吨。

经过几个月的消化,板材价格企稳回升,到9月末冷轧板价格回升到4700元/吨左右,热轧板价格回升到3300元/吨左右。

今年以来建筑钢材货紧价扬,价格走势平稳上升。

9月末,螺纹钢价格指数达到点,比1月份提高点,平均价格上涨550元/吨;普通线材价格指数达到点,比1月份提高点,平均价格上涨472元/吨。

进入四季度以来,受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基本面的影响,国内钢材市场价格重现淡季不淡的局面,各类板材和建筑钢材均呈现价格上升趋势。

四是经济运行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创历史最高水平。

今年以来,钢铁行业实现了产能、市场、价格、效益全面协调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钢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实现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财务快报统计,1-9月累计,重点大中型冶金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实现利税亿元,同比增长%;实现利润亿元,同比增长%。

在列入统计的89户企业中,实现利润1亿元以上的有48户。

其中,实现利润2亿元以上的38户,3亿元以上的31户,5亿元以上的23户。

亏损企业主要集中在特钢和铁合金企业,普钢企业没有亏损的。

说明普钢企业经济效益普遍好转,经济实力普遍增强。

预计全年重点大中型冶金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达6000亿元左右,实现利润500亿元左右,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钢铁行业主要经济指标继续改善。

到9月末重点大中型冶金企业资产总额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结构比较合理;货款回笼率%,同比增加个百分点,应收帐款净额419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亿元,降幅%,呆坏帐损失得到有效处理,企业现金流量进一步增加;计提折旧亿元,同比增长%;主营业务利润率、销售收入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比上年同期提高。

这是钢铁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努力适应市场、驾驭市场,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五是保障措施钢材进口配额已完成过半,大大快于时间进度。

据海关总署最新统计,自2003年5月24日起,我国对热轧普薄板等5类进口钢材实施第二阶段最终保障措施。

截止2003年10月14日,我国保障措施项下已进口钢材万吨,占配额量的%,大大快于时间进度39%。

其中,进口热轧普薄板万吨,占配额量的%;进口冷轧普薄板万吨,占配额量的%;进口彩涂板万吨,占配额量的%;进口无取向硅电钢万吨,占配额量的%;进口冷轧不锈钢薄板万吨,占配额量的%。

其中,全球配额的热轧普薄板和冷轧普薄板进口量均已超过了配额;全球配额的冷轧不锈钢薄板进口量也达到了配额总量的%。

二、钢铁工业实现持续高增长的原因及主要特征

我国钢铁工业已连续三年实现高增长。

衡量一个产业是否步入高增长期,不只是看这个产业一年的增长高速度,而要看增长的持续性、趋势性,以及支持这种高增长因素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据统计资料显示:

从2001年以来,我国钢铁工业已经步入了高增长期,到2003年上半年,已连续三年实现钢、钢材和钢材消费量持续高增长。

2001年全国产钢15266万吨,比2000年增加2416万吨,增长%;2002年产钢18225万吨,比上年增加3122万吨,增长%;2003年前9个月产钢15958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2839万吨,增长%;预计全年钢产量将达到亿吨以上,比上年增加3000万吨以上,增长20%以上。

我国钢产量占世界钢产量的比重也显着增长。

2001年比重为%,2002年比重为%,2003年的比重预计也在20%以上。

我国钢产量从1996年突破1亿吨以后,到2002年已连续7年居世界各产钢国的第一位,今年仍将保持世界首位。

据国际钢铁协会发表的资料显示:

2002年全球产钢超过3000万吨的国家有7个,其中美国产钢万吨,日本万吨,中国18225万吨,俄罗斯万吨,乌克兰万吨,德国万吨,韩国4539万吨。

除中国外上述6个国家钢增长率均在5%以下,而中国一年仅增产钢3000万吨以上,并连年保持钢增长率20%左右,创造了世界钢铁发展史上的奇迹。

我国钢铁工业的持续高增长,有其内在的动力和客观要求,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为钢铁工业的高增长提供了发展机遇和根本动力。

认真分析研究我国钢铁工业实现高增长的因素,不难看出有以下几个原因和显着特点:

1、国内市场高需求,为钢铁高增长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比2000年翻两番,意味着国内生产总值(GDP)将从万多亿元增长到35万亿元,即折算美元将超过4万亿美元;人均占有GDP从800美元提高到3000多美元。

而实现这个目标,我国GDP将保持年均增长%的速度。

这是钢铁工业加快发展的根本前提。

研究表明,由于近几年来我国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固定资产投资速度明显加快,GDP构成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钢材消费量大幅度增加,并拉动效应不断强化。

这是钢铁工业实现高增长的主要因素。

据统计,从1996年我国钢突破1亿吨以后,到2000年的5年间,我国GDP平均每年增长(算术平均)%;国内市场钢材表观消费量(国内生产量+净进口量)增长%;钢材消费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率(弹性系数)。

但是,2001年以后弹性系数出现了“跳跃式”变化。

2001年我国国内市场钢材表观消费量16993万吨(含重复材,下同)比上年增长%,GDP增长8%,弹性系数为;2002年钢材表观消费量21154万吨,比上年增长%,GDP增长8%,弹性系数为;2003年上半年钢材表观消费量为12394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GDP增长%,弹性系数为。

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第二产业对GDP的增长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

今年上半年工业生产的快速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比上年同期提高了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个百分点。

其中冶金、建材、有色、石化、机械5个行业对全部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同比提高个百分点。

其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房地产这几个用钢大户是拉动钢材消费的主要力量。

由此可见,对我国今后20年钢材消费量的预测,必须转变观念,正视现实,用过去的旧观念、老框框来看待今天的市场需求和钢铁工业发展,是解释不通的。

我们再从一些发达国家对钢材消费的情况分析,也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在实现工业化进程中,钢材消费处于高峰期。

美国、日本、德国等工业发达国家,在工业化阶段的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人均消费钢材水平和钢的占有量,都曾达到600-1000千克,近年来这些国家应该算进入信息时代,人均消费钢材仍远远超过我国的水平。

例如,2002年美国人均消费钢材358千克,日本人均消费钢材522千克,德国人均消费钢材379千克,我国为145千克。

2002年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而钢材消费总量约占世界钢材消费总量的1/4。

到2010年,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均钢材消费250千克是可能的,按此测算,保守估计钢材消费总量也将突破3亿吨。

这个广阔的市场消费空间,即是钢铁工业的发展空间,也是实现钢铁持续高增长的潜力所在。

2、高增长产业群的出现,为钢铁高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

从2002年以来,我国经济正在走出近年的增长平台,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增长周期。

以汽车、房地产、机械制造业和电子通讯业为龙头的高增长产业群已经形成,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新亮点。

钢铁工业是基础原材料产业,在高增长产业群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汽车、房地产业、机械制造业和电子通讯业的快速发展,有效地拉动了钢铁高增长;而钢铁的高增长又为这些产业的持续高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原材料支持,同时还为能源、电力、交通运输业等行业拓展了发展空间。

它们互为条件,相互支撑,从而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据统计,我国目前生产的建筑用钢材,包括螺纹钢筋、线材、中小型材、焊接钢管、部分中厚板等,约占钢材总量的60%以上,这些钢材主要用于房地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其中,每年用于房屋建筑用钢材不少于钢材生产总量的40%。

例如2001年全国建房用钢材万吨,占当年钢材生产量的%。

据有关资料,从1998年国家房改新政策出台以来,房地产开发投资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房屋销售量则每年增长25%左右。

目前,我国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22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人均30-35平方米,至少还有20年的持续增长空间。

实现城市化、建成“世界制造中心”、以汽车、房子为代表的新的消费升级,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

这些都需要大量的钢材作为支撑。

三、中国对全球金属市场的影响加大。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过去3年里,中国对全球金属等商品市场产生的影响日益加大,其在全世界商品市场的地位正越来越重要。

报道援引麦夸里证券公司吉姆列农的话说:

“中国的经济增长已进入大量消耗金属的阶段,类似于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日本。

惟一的区别是,中国拥有10多亿人口,对全球的影响十分巨大。

”  报道说,今年中国进口的铁矿石首次超过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本,原因是中国钢铁业出现显着扩张,产量在4年内几乎翻番,而且今年将很可能超过2亿吨。

中国需求的增长正带动铁矿石价格上扬,矿业公司也因此提高了产量,与中国钢铁生产商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除铁矿外,中国的需求还在推动镍、铜、氧化铝、铂等金属价格上涨,迫使国内的中型钢铁生产商竞相确保供给。

但中国是铝、煤、锡、镁、锌和铅的净出口国,由于资本和劳动力成本低廉,所有这些商品可能很快出现投资过度的情况,很多制造行业就出现过类似情况。

四、铁矿石:

供应趋紧,今年进口量可能达到亿-亿吨

据《中国矿业报》文章,铁矿石需求增长,供应趋紧,成为关系我国钢铁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大事,2003年我国进口铁矿石可能达到亿-亿吨,2005年可能达到亿-亿吨。

从钢铁原料的供给上看,大量进口铁矿、锰矿和铬矿,是钢铁增产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在众多人士认为,国外铁矿、锰矿、铬矿资源丰富,有钱就能买到矿,因而纷纷新建或扩建大中型钢铁厂,所需原料就靠进口矿。

河北、山西、江苏、浙江、福建、辽宁各省,国有和民营钢铁企业扩大规模的劲头令人鼓舞,同时也令人担忧:

钢铁厂建起来后,铁矿原料的来源不一定有保障。

  我国国产铁矿石年生产规模只保持在亿-亿吨之间,其中,国有重点矿山年产量占48%,地方集团和民营矿山产量占52%。

今后,即使新建大红山铁矿年产400万吨、白马铁矿年产600万吨、高村铁矿年产500万吨、黑沟铁矿年产300万吨、孟家沟铁矿年产600万吨、马坑铁矿年产300万吨等,抵消全国闭坑减少的产能之后,总规模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这样,国产铁矿只能满足冶炼大约7000万吨生铁的需求。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期,在未来10年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工业化进程将会加快,钢材需求将会持续增长,而我国社会积累钢材少,所产钢材40%用于建筑物,所以废钢产量少,钢铁增长所需的金属来源主要靠铁矿石供应,而国产铁矿石又不够用,那就只好靠进口矿来弥补。

现在,世界铁矿石年产量10亿吨左右,国际市场铁矿石贸易量亿吨,扣除俄罗斯等国陆运贸易量,每年世界铁矿海运贸易在亿吨左右;若我国进口矿亿吨,占世界海运贸易量的30%;若进口亿吨,占世界海运贸易量的35%。

我国进口矿剧增,将极大刺激国际铁矿石市场,进而出现矿石价格和海运费大幅上扬的情况。

五、煤炭:

可能出现供过于求

上半年全国商品煤销量同比增长%、原煤产量同比增长19%,生产能力旺盛  受电力、冶金等用煤行业煤炭需求快速增长的影响,今年上半年,我国煤炭工业经济运行态势良好,然而,有关专家提醒,由于煤炭生产能力旺盛,下半年煤炭市场可能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上半年全国商品煤销量69108万吨,同比增加11157万吨,增长%。

与此相应,全国原煤产量完成73340万吨,同比增加11710万吨,增长19%。

6月底,全国煤炭社会库存12770万吨,同比增加1012万吨,上升%。

有关专家分析上半年煤炭生产形势后认为,下半年煤炭市场将可能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煤炭价格涨幅将有所减小。

  今年以来,受煤炭价格回升的刺激,小煤窑死灰复燃,国统矿和地方矿非常规增产等现象明显。

上半年乡镇煤矿原煤产量为20435万吨,同比增长%。

有关专家预计,2003年煤炭产量将继续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保守估计增长速度也在14%以上,国内原煤产量将达到16亿吨左右,比2002年增产2亿吨。

  专家分析认为,即使不考虑2002年煤炭生产超速增长给今年市场带来的资源压力,单是2003年煤炭资源总量也将大于需求总量。

因此下半年煤炭市场难以摆脱供大于求的趋势,市场有可能呈现较明显的买方市场局面。

  同时,水电发电量逐步恢复和增长将抑制电力市场对火电的需求,这也会相应减少火电对煤炭的消费。

下半年国家电网公司将加大跨区送电规模,同时三峡一期工程已于8月份正式发电,这些增加的水电将提升水电在电力生产中的比重,从而使缺电对电煤价格的影响相对减弱,进而影响整个煤炭市场价格的走势。

目前国际市场动力煤价格已经低于国内价格,将可能影响煤炭出口,并增加国内市场煤价压力。

2003年下半年,煤炭市场有可能再次打破常规,走出与往年不同的态势,煤炭价格总体上将有所回落。

六、进口镀锌板冲击国内市场

据上海口岸信息,2003年1-8月,镀锌板进口量和金额比去年同期分别上涨83.3%和1.3倍,进口镀锌板大举抢占中国市场势头非常明显。

长期以来,中国国内镀锌板自给率不足50%,是钢材供需矛盾最为突出的品种之一。

今年前8个月,上海口岸共进口镀锌板48.5万吨,价值2.8亿美元,进口平均单价568美元/吨,同比上涨118美元,涨幅高达26%。

  上海口岸镀锌板进口主要来自日本和韩国,今年以来进口市场进一步呈现多元化。

其中,前8个月从日本进口22.4万吨,同比增长43.8%,占进口总量46.1%;从韩国进口8.5万吨,同比增长2.3倍,占进口总量17.5%,超过台湾,进口市场总数从去年同期的17个升至27个,意大利、卢森堡、荷兰、法国等欧盟成员国成为新增市场。

  业内人士认为,今年镀锌板进口量增价扬的主要原因,一是国内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热潮带动钢材需求猛增,尤其是非典影响消退后,国内的家电、汽车、建筑等行业纷纷扩大开工率,拉动进口攀升;二是国际市场需求量扩大,带动国际市场价格上扬,尤其是中东地区的沙特阿拉伯、伊朗、阿联酋等完全依靠进口镀锌板的国家,需求非常旺盛;三是进口商大量囤积。

由于镀锌板进口数量基本不受限制,因此许多进口商对后市行情继续看好,大量购入囤积。

  值得注意的是,镀锌板作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钢铁产品,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受到了较大的冲击,随着关税的下调,进口镀锌板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日益提高,宝钢、攀钢、武钢等国内企业虽均已作出相应调整,但由于品种规格仍较单一、新型合金镀锌板生产能力不足等原因,依然无法满足下游行业的需求,因此,我国钢铁企业应在扩大镀锌板生产能力、提高原料和产品质量、加大生产线和相关机械设备的科技含量、优化品种结构、拓展市场等方面多下功夫。

综上分析,在利用国内外两个资源和两个市场方面,应该说存在着很大的潜在机遇,市场空间很大,各单位可通过自营进口、与国内用户合作进口、与国内进口商合作等方式,大胆地进行尝试。

第三、在走向市场方面,要结合自身优势、劣势,突出核心业务、优势业务,认准方向,找准定位,做大做强。

关于定位,我们是“立足铁路,面向社会,以商贸与物流为主,适度多元发展,具有市场竞争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创利能力的完全的市场主体”。

关于核心业务、优势业务,近几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在钢材营销上显现出了优势,钢材已成为为我们的核心业务、优势业务之一,应该认准这个方向,并不断加以培育,使之更加强大。

我们的工作应该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是抓资源

首先是要抓国内资源,并探讨资源共享的问题,这也是希望在本次研讨会上重点讨论并拿出解决方案的一个问题;二是要抓国外资源,做到两个资源一起抓,要使内贸和外贸有机地结合起来。

目前,各物资公司、物贸公司和物流公司各有各的资源渠道、各有各的优势,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实现资源的共享,以实现总公司整体上迅速做大做强的目标。

在征求意见稿中,提出了成立总公司采购协调小组的设想,以期加大对资源厂的工作力度,获取更多的紧缺资源、优势资源,提高盈利水平。

二是要重视抓网络建设

流通企业要做大做强,网络建设十分重要。

从我们的现状看,应以各公司的区域性网络建设为主,网络之间体现自愿结合、优势互补的原则。

三是要承认各公司的独特性或差异性,强调因地制宜,多样化发展

四是要重新审视我们的优势、劣势,明确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到底在哪里,从而扬长避短,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综合体现,它涉及组织、技术、资金、公共关系、企业文化、洞察力、预见力、实施能力等许多方面,各单位应有意识地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五是要注重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各单位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1、要建立科学、量化的客户评价体系和评价制度,定期对客户进行评价、分级、筛选,对达不到一定标准要求的客户,要坚决中止合作关系。

这就要求公司对每一个客户都建立档案,记录客户的基本信息和资信方面的相关情况,并定期或不定期由业务和财务人员一道组成评审组,对客户进行评价。

2、要建立科学、量化的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对存在收款风险的业务及时进行提醒、警示;业务人员签订的合同必须报财务部门备案;对超过一定期限的应收款,果断地按不良资产进行对待,并通知相关责任人迅速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3、要通过建立科学、量化的业务评价制度,提高业务操作的理性化程度。

就目前情况而言,一项业务能不能做,为什么做,为什么不做,缺乏科学、量化的评价,更多地是靠经验、凭感觉,停留在感性层次上。

4、要重视对宏观、微观市场的分析研究,提高对市场新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避免由于价格的波动产生经营上的损失。

5、加强业务与财务人员的沟通。

公司要建立交流、沟通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由业务人员向财务人员介绍业务开展情况,使财务人员能及时地了解业务是怎么开展的,合同条款是怎么签订的,在哪些方面可能存在风险,怎么做更有利于降低风险,怎么做能使利润更大等。

同时,由财务人员向业务人员介绍相关的融资、结算等方面的知识,使业务人员在从事经营过程中对每一笔业务的全过程有更加理性的把握。

对一些重大业务,前期工作应由财务、法律人员共同设计。

6、要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