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安塞腰鼓教案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60746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安塞腰鼓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安塞腰鼓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安塞腰鼓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安塞腰鼓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安塞腰鼓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安塞腰鼓教案新人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安塞腰鼓教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安塞腰鼓教案新人教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安塞腰鼓教案新人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安塞腰鼓教案新人教版

17安塞腰鼓

教与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亢奋、晦暗、羁绊、冗杂、叹为观止”等词语。

  

(2)、体会排比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恢弘的气势,理解其中包孕的情感和深意。

 

(2)、品析关键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散文是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颂,是对民族魂魄的礼赞,感受其中生命的律动和力量,丰富文化素养。

教与学重点:

  1.反复诵读,体味文章的韵律和气势。

  2.品味语句,体会语言的节奏美和诗意美。

教与学难点:

  多角度理解本文的主旨。

教与学方法:

  1.诵读法。

本文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散文。

文章气势恢弘,词语简洁有力,句子铿锵激越。

学习本文以朗读一线贯穿,以充分诵读中体会它的情势,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

  2.联想想象法。

本文是对生命、力量的礼赞,有着雄浑奇伟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并通过多媒手段的辅助,加深对安塞腰鼓场面的理解,深入把握作品的思想意义。

3.研讨法。

对课文有关生命和力量的主旨的理解,鼓励学生多角度扩展理解,如从历史和现实角度研讨。

课前准备:

 预习全文,掌握积累文章字词。

利用图书馆,网络查阅有关作者刘成章,黄土高原风情,安塞腰鼓的历史资料、图片,进行整篇成文,拓展学习空间,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伴奏》

古老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风沙满天。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它是一片贫瘠落后的土地,然而在那里却产生了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安塞腰鼓。

俗语说: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

”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

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

这一切均与陕北古老的历史有关。

陕北高原自古以来就是边关要道,连接中原农业民族和草原游牧民族。

秦始皇时期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镇守陕北,防止匈奴内侵;北宋时期的范仲淹、沈括等也曾来到陕北领导抵御西夏人入侵的战争……可以说,安塞腰鼓既是古代激励边关将士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们征战凯旋的欢迎曲。

它气势磅礴,充满激情与力量,是生命的舞蹈与狂欢……

今天,我们将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看看那群“朴实”“沉稳”的陕北汉子,他们用安塞腰鼓向世人诉说什么?

  (随导语多媒体展示):

黄土高原,安塞腰鼓的图片

(多媒体展示):

安塞腰鼓影片

  2、走近作者刘成章。

(多媒体展示)安塞腰鼓的课题,作者介绍。

刘成章,生于1937年,陕西延安市人,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

散文集《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安塞腰鼓》写于1986年,它是一曲陕北人生命、活力的火烈颂歌,是一首黄土高原沉实、厚重内蕴的诗性礼赞。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标示段序并结合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

 2、听课文范读,思考:

听了老师范读后,请你说说整篇文章给你内心的感受是什么?

请用一个词语概括。

(震撼)

3、学生和乐自读,体会意绪与语气节奏。

思考:

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法指导:

听朗读时要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鼓声起之前,沉稳、期待,中速不乏力量;中间主体部分,激越、昂扬、饱满、迸发,快中有层次;鼓声落,读书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稍慢。

4、学生集体朗读,揣摩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

  温馨提示:

集体朗读模仿合唱和交响乐的形式。

课文1至4段和28至30段可安排1名语感较好的同学诵读;9、10、11段可由3人分别朗读,25、26、27段也按9、10、11段的形式处理;13、17、22、24段由男同学齐声读。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1、本文大量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请学生默读全文,勾画出使用排比和反复的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2、学生诵读所勾画的语句。

 3、请学生就课文的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用“______好,好在______”的句式简要评述文章美点。

学法指导:

学生自主批注,小组内合作探究,然后班上交流。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中去发现,去品味,去表达,进一步通过品味读,领悟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与文字之美。

师适时引导学生重点品读18节,27节。

总结表达强烈的感情,可以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增强语势;还可以运用短句,节奏鲜明。

 4、请学生分组品读,根据文中描述用“______的安塞腰鼓”的形式,对安塞腰鼓进行概述、评价,空缺处可填词、短语、句子。

教师示例:

“源于古老厚实的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填写内容突出安塞腰鼓的地域风情)

(三)重点赏读,质疑探究

1、结合课后研讨和练习第二题分析。

A.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

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

B.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

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

C.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为什么“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D.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为什么听到这样的“鸡啼”?

2、教师提问,学生合作探究后回答。

(1)有关文章的主旨,有多种见解。

联系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

(2)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

  教师点拨:

  

(1)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2)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拥有雄睨世界的辉煌文明。

在今天,凝重的土地,贫困的生活,西北好像落伍了。

“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并没有因生活的贫困和封闭而丧失希望,复生的生命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的。

这里的人们,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

落后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搏击”,重生之日并不遥远。

三、课堂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瞳仁()  恬静()亢奋()

  羁绊()冗杂()烧灼()

  颤栗()戛然()晦暗()

蓦然()磅礴()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一捶起来就( ),( ),( )!

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________;乱蛙一样,是______;火花一样,是______;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1)将“没命了,发狠了,忘情了”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文中括号。

  

(2)将“闪射的瞳仁,蹦跳的脚步,飞扬的流苏”按正确的顺序分别填在文中的横线上。

3、模仿下面句子形式造句。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4、把下面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正确的排序是:

______。

  ①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②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③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④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二)、阅读理解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

  看!

——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

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

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好一个安塞腰鼓!

  问题设计:

1、“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作者用这几个字组成短句作为文章的首段,有怎样的作用?

  2、文章一开始写腰鼓表演前的“静”,用了哪些景物作衬托?

  3、为什么先写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和他们的衣衫,接着又写他们沉稳安静的神情和“呆呆”的腰鼓?

  4、“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一句中“似乎”可否去掉?

为什么?

  5、“但是:

”“看!

——”单独成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6、画波浪线的两个比喻句分别表现了后生们怎样的美?

  7、“骤雨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部分内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其作用是什么?

  8、如何理解画横线的两个句子的含义?

四、拓展延伸

充分调动联想和想象,用文中的表达形式,填空表现狂风暴雨冲刷世界万物的磅礴气势。

    (多媒体展示)

  突然,狂风呼啸,灰暗的天空出现一团团乌云,___闪电,___雷声。

霎那间,倾盆大雨像_____,像______,像_____,铺天盖地而来。

愈来愈__,

愈来愈__,愈来愈__。

雨水抽打地面,四处飞溅,迷朦一片。

  说明:

本设计为品读赏析展现激越气势的语言技巧,采用让同学们品读揣摩,自主合作完成,既培养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又掌握语言技巧。

 

五、教师总结

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

腰鼓其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能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生命的阳刚之美,作者对其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之、颂之。

通篇贯注一个“情”字,既有对陕北高原土地和土地上生命的赞美,又有对我们这个从沉睡中觉醒、迈着雄健的步伐,不断走向繁荣的伟大祖国的礼赞!

文章用语激昂、酣畅淋漓、大气磅礴,让人激情澎湃。

让我们发扬这种顽强不屈、拼搏奋进的精神,让我们高昂地齐诵文中语段,表达我们永不停息地搏击!

齐诵:

愈捶愈烈!

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

旋转!

凝聚!

奔突!

辐射!

翻飞!

升华!

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六、布置作业

  摹仿《安塞腰鼓》写一次活动场面,注意抓住形,炼出神,用适当语言展示。

七、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一、(1-4)安静的腰鼓

二、(5-27)激昂的腰鼓

5-13:

宏伟的场面

14-17:

雄壮的响声

18-22:

击鼓的后生

23-27:

奇丽的舞姿

三、(28-30)寂静的腰鼓

八、学后记

教后记

课堂练习提示:

积累与运用

1.tónɡtiánkànɡjírǒnɡzhuólìpánɡbóhuìmòjiá

  2.

(1)发狠了 忘情了 没命了 

(2)飞扬的流苏 蹦跳的脚步 闪射的瞳仁

  3.这微笔,使冰冷的心立即变得温暖了,使陌生的环境立即变得可爱了,使疲倦的身躯立即变得有活力了。

  4.④①③②

阅读与品味

1.突出后生的茂腾腾的形象,将他们的形象鲜明地推出舞台。

具有吸引人、震憾人的力量。

  2.高粱地、风吹高粱叶子、呆呆的腰鼓。

  3.动静相衬,更衬出飒爽英姿,人与鼓的沉静正是为下文的火爆场面蓄势。

  4.不可以。

“似乎”表猜测语气,去掉后,就成了肯定没响过了,这与实际情况不符,所以不能去掉。

  5.引人注意,人和鼓由静而动的急转。

  6.①表现了他们的朴实美和沉静美。

 

  ②表现了他们的力量美和豪放美。

  7.比喻、排比。

突出腰鼓骤响时的声、形、光彩和力量。

  8.前:

写腰鼓捶响时给冰冷、安静、困倦的世界带来了光、热、色彩和力量,展示了生命的活力。

后:

意思是生命的力量是伟大的,不可阻挡的,一往无前的。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

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

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   欣赏法:

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   讲授法:

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3)   练习法:

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讲授新课

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

 

①古文字系统

甲古文——钟鼎文——篆书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

)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进行归纳: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 

①古文字:

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

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

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

《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

他们都是不拘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对后世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魔灭的作用。

 

3、欣赏要点:

先找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

[或如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

]学生谈完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自己要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书法艺术的欣赏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欣赏书法伤口不可能获得相对直接的印象、辨识与教益,也不可能单纯为了使学生辨识书写的内容,去探讨言词语汇上的优劣。

进而得出:

书法主要是通过对抽象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结合讲授出示古代书法名作的图片,并与一般的书法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什么是格调节器高雅,什么是粗庸平常)。

书法可以说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线条流动的诗歌。

 

四、课堂评价: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结合板书。

让学生体会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着重分析学生在书体形式特点和审美欣赏方面表现出的得失。

让学生懂得在欣赏书法时主要是通过对抽像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