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文言句式复习归纳及限时测试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60235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5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文言句式复习归纳及限时测试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届高三文言句式复习归纳及限时测试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届高三文言句式复习归纳及限时测试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届高三文言句式复习归纳及限时测试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届高三文言句式复习归纳及限时测试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文言句式复习归纳及限时测试含答案.docx

《届高三文言句式复习归纳及限时测试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文言句式复习归纳及限时测试含答案.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文言句式复习归纳及限时测试含答案.docx

届高三文言句式复习归纳及限时测试含答案

2018届高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学案

班级:

学号:

姓名:

【使用说明】认真阅读本学案内容,完成自主学习部分。

【学习目标】1、掌握高考常考句式的理解和用法。

2、既能够判定其句式,又能够理解其意义。

3、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

【学习重点】掌握高考常考的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要求能既够推断其用法,又能够理解其意义。

【学习难点】

(1)判断句

(2)被动句(3)倒装句(4)省略句(5)固定句式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教学课时】共6课时。

其中讲读课2节,练习课2节,讲评课2节。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

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

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灭六国者六国也。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④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⑤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⑥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⑦噌吰 (chēnghóng)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⑧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⑨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⑩离骚者,犹离忧也。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

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②粟者,民之所种。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如: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秦国从秦穆公以来共有二十多个君王,没有一个是使信约明确而固定的。

)③莲,花之君子者也。

④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⑤晏子,齐之习辞者也。

⑥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

①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②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为的是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

④徒慕君之高义也⑤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

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⑦此世所以不传也。

⑧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⑨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⑩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5.用动词“为”表判断,即“……为……”式。

如:

①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司马迁《鸿门宴》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人之私人。

《五人墓碑记》

6.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贱人。

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

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如:

①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司马光《赤壁之战》)②汝是大家子。

《孔雀东南飞》

③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8.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

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刘豫州王室之胄。

③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④秦,虎狼之国。

⑤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⑦此亡秦之续耳。

⑧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

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1.表被动的“于”字句

①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②君子役于物,小人役于物。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⑤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⑥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2.表被动的“见”字句或“见……于……”结构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②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③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⑤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⑥暴见于王。

⑦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⑧人皆以见侮为辱。

3.表被动的“为”字句或“为……所……”结构

①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③恐为操所先。

④父母宗族,皆为戮殁。

”  

⑤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⑥悲夫!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⑧不者,皆且为所虏。

⑨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⑩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⑾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司马迁《屈原列传》)

4.表被动的“受”字句或“受……于……”结构(此结构比较少)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5.无标志即意念被动句。

①城陷,忠烈拔刀自裁。

②兵不克,执至白下。

③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④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

⑤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⑥帝感其诚⑦有此观之,王之蔽(受蒙蔽)甚矣。

⑧感斯人言。

⑨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⑩是时屈原既疏。

6.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

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

如: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省略句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要不发生歧义,就可以省去句子的某些成分。

这些省去了某些成分的句子就叫省略句。

文言文某些词或某些成分经常省略,古汉语省略句的省略方式和现代汉语相同,都是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但省略的成分却要广得多,如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介词省略、分句省略等等。

(一)省主语

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更为常见。

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

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词语又罗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

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

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

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

如:

1.承前省

①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疾)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疾)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疾)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疾)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③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余)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余)手自笔录,(余)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余)弗之怠。

(余)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④余扃牖而居,久之,【余】能以足音辨人

⑤(村人)见渔人,乃大惊,(村人)问(渔人)所从来。

(渔人)具答之。

(村人)便要还家,(村人)设酒杀鸡作食” 。

⑥楚人为食,吴人及之。

(楚人 )奔,( 吴人)食而从之。

译:

楚国人做好饭,吴国人赶上他们。

(楚国人)跑了,(吴国人)把饭吃了又跟上去追赶。

2.蒙后省

①沛公谓张良曰: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②问:

“(公)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对话省

①蔺相如固止之,(蔺相如)曰: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厉害)?

”(公)曰:

“(廉将军)不若(秦王)也。

②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guì)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刿)乃入见。

(刿)问:

“(公)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吾)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刿)对曰: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岁)对曰:

“小信未孚(读音fú信服),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吾)虽不能察,必以情。

”(刿)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③樊哙曰:

“今日之事何如?

”良曰:

“(事)甚急”

④(孟子)曰: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王)曰:

“(独乐乐)不若与人

4.自称省

①逮(臣)奉圣朝,沐浴清化。

《陈情表》

②戊申晦,五鼓,(余)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登泰山记》

(二)省谓语

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

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

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

有时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如: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司马迁《鸿门宴》)

(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如: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

如:

①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②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如:

①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改之。

③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④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坚追之。

⑤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

⑥平原君与楚(商议)和从,言其利害。

⑦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威)?

⑧陈胜自立为将军,(封)吴广为都尉。

⑨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⑩齐威王欲将孙膑,孙膑谢曰:

“刑余之人不可(将)。

(三)省宾语(包含介词宾语省略)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如: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②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

③不得见(太后)久矣。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如:

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

①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

②秦王不怿,为

(一)击缶。

③投(之)以骨。

④君与(之)俱来。

⑤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

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和良,具告(之)以事。

⑦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

⑧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⑼叶公见之,弃(之)而还走。

⑽扬州城下,进退不由(己)。

⑾齐使以(之)为奇,窃载与(之)之齐。

⑿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左公看完文章,就脱下貂皮外衣盖在书生身上,替他关好门。

)⒀尉剑挺,广起,夺(之 )而杀尉。

(校尉拿着剑上前,吴广起身,夺剑(不译)杀了校尉。

⒁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⒂扶苏以数谏故,上使(之)外将兵。

(四)省介词

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

(1)省略介词“于”,如: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

(司马光《赤壁之战》)

(2)省略介词”以”,如:

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另外,介词“自”也可省略,如: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

(郦道元

①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②今以钟磬置(于)水中。

③林尽(于)水源。

④后数日驿至,果地震(于)陇西。

⑤赐之(以)彘肩。

⑥试与他虫斗,虫尺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⑦成妻纳钱(于)案上。

⑧晋太原中,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⑨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以)百数。

⑩激昂(于 )大义,蹈死不顾。

⑾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⑿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于)泽畔⒀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⒁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

(五)省略兼语

“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

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

如: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②愿令(之)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

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①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②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③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

④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一)谓语前置

古代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

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就叫谓语前置,或叫主语后说。

这种谓语前置的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如:

①子耶,言伐莒者?

            (言伐莒者,子耶?

②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

甚矣!

③美哉室!

                 (室美哉!

④大哉,尧之为君也!

            (尧之为君也,大哉!

⑤灼灼其华。

                (其华灼灼)

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

“在安”,宾语前置)

⑧美哉,我少年中国!

            (我少年中国,美哉!

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

①⑦疑问句; ②③④⑧感叹句;⑤⑥旧诗词押韵。

(二)宾语前置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

“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

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

“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

“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

“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

“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

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

“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

“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

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

①良问曰:

“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译文:

“张良问道:

‘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

②问女何所思?

(《木兰辞》)译文:

“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

“牛何之?

”(《晏子使楚》)译文:

“大王看见了问道:

‘把牛牵到哪里?

’”

④何伤乎?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

“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

“缚者曷为者也?

”(《晏子使楚》)译文:

“大王问:

‘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

⑥吾谁敢怨?

(《捕蛇者说》)译文:

“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译文:

“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

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译文:

“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

(《五人墓碑记》)译文:

“(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蟹龙说赵太后》)译文:

“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④国胡以相恤?

(《论积贮疏》)译文:

“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臆!

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译文:

“哦!

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苏武传》)译文:

“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

宾十介十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

“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游褒禅山记》)译文:

“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译文:

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

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⑤成语有:

夜以继日(译:

用夜晚来接着白天)

【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

主十宾十之(是)十动

①夫晋,何罪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

“晋国,有什么罪过呢?

②唯弈秋之为听(《弈秋》)译文:

“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下同)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译文:

“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④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译文:

“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译文:

“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

⑥唯马首是瞻(《冯婉贞》)译文:

“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译文:

“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还有如成语:

唯利是图(译:

“只图有利益的”)唯贤是用(译:

“只任用有才能的人”)

【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

“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

“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

“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译文:

“(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

“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

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

【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译文:

“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

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

“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三)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

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

在文言文中,除了这种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定语后置”。

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如: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求可使报秦者人)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者少年)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知其事者太子及宾客)

⑤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烧溺死者人马甚众)

⑥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亦具体而微者雁荡)

⑦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有吹洞箫者客)

⑧人马冻死者相望。

                (冻死者人马相望)

⑨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

(那时候,巫师到处找漂亮的小户人家女子。

好:

姿态美)丽(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好者女)

⑩楚人有涉江者                 (有涉江者楚人)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

如: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马说》)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用“者”煞尾,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

如: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

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

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群臣吏民,受上赏)

⑤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附操者荆州之民)

⑥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

⑦国之孺子之游者。

           (国之游者孺子)

⑧僧之富者不能至。

           (富者僧不能至)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

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③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大四海,有几人欤?

④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带陆离长铗,冠崔嵬切云——佩着长长的宝剑,戴着高高的切云帽)

5.用数量词作定语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例如 :

①吏二缚一人诣王。

               (二吏二缚一人诣王)

②尝贻余核舟一。

(他)曾经给过我一个核舟(核桃壳雕刻成的小船)(尝贻余一核舟)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三夫子孙)

④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一双白璧一双玉斗)

⑤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比至陈,六七百乘车,千余骑,数万卒)

⑥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或尽一石粟)

(四)介词结构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一般作状语。

介宾短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

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②贫者语于富者曰……            (贫者于富者语曰)

③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于长勺战)

④以勇气闻于诸侯。

             (以勇气于诸侯闻)

⑤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⑥故燕王欲结于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