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人才培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50762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校人才培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职校人才培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职校人才培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职校人才培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职校人才培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职校人才培养.docx

《职校人才培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校人才培养.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职校人才培养.docx

职校人才培养

农村职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教育部等七部委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2号)中指出“要积极推动职业教育和培训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

职业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深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根据长期的工作实践,我们认为,就农村职业教育而言,应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主动适应市场,找准位置,转变人才观念,才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准确定位,主动适应,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农村职校必须姓“农”,必须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主动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近几年来,我县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2008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70.3亿元,成为“三湘第一县”。

但我县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县,茶叶、蔬菜、牲猪、花木、粮食生产仍是我县农业的主导产业,从总体上看,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城乡差距仍在扩大。

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大批头脑比较灵活的农村青壮劳动力已进城务工经商,农村已经出现了一种“青壮打工去,收禾童与姑”的局面,农业劳动者已经后继乏人。

我们认为无论“城市化”的程度多高,农业产业化仍然是农村发展的根本。

“非农化”并不能解决“三农”的所有问题,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而农业产业化又迫切需要一大批会种植、会养殖、会加工、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立足农村,服务农民,走产教结合的路子,大范围培养农业实用型人才,大面积普及农业实用先进技术,培养后继农民,培植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农户和先导农户,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应该是农村职业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和每年新增的大部分劳动力必须逐步转移出去,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阵地功能,把农民子女培养成高素质劳动者,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改变农民在人力资本市场上所处的劣势地位,帮助他们实现从“耕者有其田”到“业者有其技”的转变,帮助他们开拓就业领域,提高就业能力和水平,推进劳务输出,实现农村新增和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壮大打工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也应该是农村职业学校的一项光荣使命。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之后,我们积极开展了以产教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为主要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二、立足农村,实施产教结合,为建设新农村培养新型农民。

农村职校首先应该立足农村,服务农民,念活农字经,唱响农字歌。

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我们结合“三农”实际,积极探索并成功构建了“学校+公司+基地+农户”的办学运行模式。

2003年,我们成立了长沙韵春园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投资200多万元,创办了韵春园茶厂和农产品加工厂,优化了基地建设,在校外租赁了60多亩农田作为良种水果示范园,并把原有的20个反季蔬菜无土栽培大棚用作科研试验和种苗繁育基地。

农林类专业教师全部成为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农业类专业的学生不但在课堂上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在基地上和农产品加工厂进行实习实训,而且也参与了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市场营销,边学习、边实践、边创收。

四年来,公司在学校周边建立稳定的农科教基地7个,学校周边2000多个农户接受过学校蔬菜栽培技术培训,并种植蔬菜、小水果等,同时已有10户农户成了蔬菜生产大户,有4户农民成为了蔬菜经营大户,年收入均超过5万元。

6年来,我们以服务为宗旨,以基地为平台,以项目为纽带,以技术为核心,以双赢为目的,充分发挥公司项目定位、技术引进、科技培训和组织规模生产与经营的作用,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有效地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公司先后在校内外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200多期,培训农民7800多人次;向农户推广蔬菜品种12个,引导建立基地,种植总面积达5000亩,由公司申报并成功办理了9个蔬菜品种的“无公害蔬菜”认证和2个茶叶品种的“绿色食品”认证。

公司先后回收农户生产的鲜茶叶12万多斤,引导农民种植蔬菜直接销往市场,卖不出的鲜活产品公司以保护价收购总计200多吨,通过加工后全部销往市场,使农户增收50余万元,公司获利近20万元,出现了“产教结合”、“以产哺教”的可喜局面。

我们把这种由学校培养人才,公司开发项目,基地进行试验示范,农户进行生产,然后公司再向农户回收产品进行加工后推向市场的运行模式称之为“学校+公司+基地+农户”的“三加”模式,该模式的运作同时又推进了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深化。

2005年全省职教办学模式改革经验交流会上,该模式被作为典型在全省推介。

实践证明,这种模式不但成为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拉动力量,而且成为农民增收、学校增效的“双赢”载体,并强力地推动了学校农业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在农村经济未来建设者的培养上,我们确立的培养目标是: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能种、能养、善经营、会管理的“实用型”技能人才。

为此,学校本着积极而稳妥的原则,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和改革。

一是调整了专业学科结构,拓宽了知识面,加大了相应的实用技术课程的比重。

在专业课程体系上设计了三个模块,基础理论模块,专业技能模块,技能训练模块。

二是调整课程结构,实现三个转变:

即由注重理论教学向注重操作技能的转变,实现课程内容由从理论系统性向实用性的转变,实用技能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如农作物生产是有季节和周期性的,我们就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按农事季节安排授课内容。

三是加强技能训练,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教用结合法”,即:

每教完一项内容,就在学校基地指导学生进行实训,然后再让学生回家或在学校基地上进行实习,教师再收集学生在实习实训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这样“教中有用、用中有教、随教随用、以用补教;”,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既有课堂教学,又有现场教学、实训教学、生产实习等多种形式;在教学效果评价上,既有书面作答,更有实际操作和生产效果的检测评价。

学校在抓好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强化实践性教学。

通过制定教学实施计划,采用“边学习,边生产,边创收”的“三边”教学模式以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学生基本技能。

一是每期统一进行基本技能考核;二是狠抓了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搞好了“实验、教学、生产”三大类实习;三是以教研组、专业任课教师牵头,成立课外活动小组,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下村串户帮农户修剪果树花卉,指导大棚蔬菜种植,名优小水果的栽培,让学生接触社会,增长实践知识,并从家庭生产经营中获取利润,并指导有条件的学生创建家庭农场、承包鱼塘、水果园,从事规模生产,学校派专业教师不定期地给予技术指导。

办学23年来,我校农林类专业的大多数毕业生已成为农村的技术能手和管理骨干,成为我县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

据调查,农林类专业毕业生中成为我县乡、镇干部有680多人,成为农业技术人员的有800多人,成为年纯收入10万元以上的农业专业户的有82人,成为拥有固定资产80万元以上的个体企业主有13人。

毕业生中涌现出了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回乡务农优秀毕业生”称号的龙水清、黄文凯和被团中央、中国科协授予“全国中学生实践技能标兵”的杨讯等同学。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广阔田野上,他们正在发挥着生力军和领头雁的作用,正在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建设秀美家园。

三、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为企业培养合格人才。

职业教育归根到底是就业教育,学校就业工作的好坏,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学校就业工作既是一项德政工程,又是一项民心工程。

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最终都要走向社会,成为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如何使毕业生尽快地适应岗位,成为企业受欢迎的员工,我们一直都在思考,在探索。

对将来从事二、三产业的学生,我们强调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把加强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作为教学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近年来,我校投资500余万元新建了机械制造专业实习工场,增添了实习实训设备;投资50余万元添置了三级特种工培训所需的设备和器材,并通过了省、市、县三级安监部门的验收,可以面向全社会进行电工、焊工等特种工培训;同时建起工民建实训工地、电动缝纫机工场、九合一家电实验室、财会模拟实训室,使教育教学设施尽可能地跟随企业的发展需要。

学校先后与北汽福田、三一重工、派意特服饰有限公司、湖南计算机厂、东菱凯琴集团、长福餐饮等二十多家企业联合办学,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涵盖了学校开设的除农业类专业外的各个专业。

这些企业参与到教学管理和课程改革之中,学校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跟班学习,在学习中一方面掌握实践技能,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了解企业需求和用人标准,以此来确定教学内容,制订教学计划。

学校根据企业的要求开设课程,企业派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到校给学生授课,讲解公司规章制度,传播企业文化,指导专业实践,增加了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同时学校还在这些联办企业中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利用节假日、寒暑假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到企业开展勤工俭学活动。

广东十余家与我校合作的企业,不仅为专业教师提供培训岗位,免费为学生提供实习场地和技术指导,还给品学兼优的学生发放奖学金。

学生与生产岗位前沿技术的零距离接触,毕业后进入企业,很快就能进入角色,顶岗作业,从而大大地缩短了岗位适应期,降低了企业用工成本。

四、建立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改革

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及其实施过程的落脚点。

课程是专业培训目标的具体化,是对从事某一职业的从业者所必备的职业能力的层层分解、层层落实,是为学生构建通向就业的桥梁。

学校逐步建立起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实习实训课为基础,以提高学生从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学校对每一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特别是从事该专业的职业能力予以特别的强化。

在从业者的职业能力中,专业能力、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是关键要素。

职教课程的设置应以职业分析为依据来筛选,组织教学内容。

我们在进行职业分析时,不仅要考虑当前某一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还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即兼顾未来若干年这一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在确保当前就业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就业后劲,使学生不但具有在某个岗位就业的竞争力,而且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运转的主轴,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

教学的成效是质量,质量的提升靠教改。

为此,我们依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质量观,按照预定的培养目标,依据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原则和企业的用人需求,全面修订了各专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调整为5:

5,依据“初知理论,精通技能”的原则,对原有教材进行删繁就简,去技强干,并与企业合作,各专业都编写了一套适合教材,使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专业前沿知识、现代科学知识及时进课堂,增强教学内容的时效性,针对性与实用性。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彻底地改变了普通教育中常用的逻辑演绎和语言传递方法,采用模仿,归纳、手脑并用等方法,将教、学、练、考汇合在一个连贯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在课堂上变知识的演绎为技术的演示,变逻辑推理为表象归纳、极大地发现和张扬了学生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以外的强项,从而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

同时,学校加强了选修课建设,给予学生依据自己个性特长和就业意向在一定范围内自由选择课程的空间,全面推行学分制,突破了传统的专业限制和时间限制,让学生主动面向市场学习,优化了校风与学风,对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和身心健康有积极作用。

五、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德育体系。

根据社会和企业用人需求,学校建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德育工作体系,确立了以“三爱教育为核心,以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以行为养成教育为基础,以创业教育为特色”的工作思路。

我们认为,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后,除需要具有较好的专业技能外,更需要有通用能力。

通用能力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但又是各种工作岗位都需要的,包括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质量意识、服务意识、诚信品质、自我控制能力等,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比谋生手段的训练、竞争能力的培养、专业知识的学习更难、更根本、更重要。

为此,我们从规范学生日常言行,养成良好习惯入手,采用学习、观摩、讨论、征文、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并辅之以完善的制度,使教育和管理紧密结合。

同时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内化作用,学生干部一律采取竞争上岗,学校日常管理实行学生会干部轮流值日制度,在学生日常生活管理方面完全放手让学生自我管理,让他们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培养自己做人的尊严感、道德感、责任感、从而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共处。

学校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体育节、技能节、艺术节等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六、建立科学有效的质量评估体系

我校建立起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它以“产出评价”为核心指标,并辅以“教学评价”和“社会评价”。

“产出评价”主要有两个指标:

第一是就业率,包括当年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第二是就业质量,包括起点工资福利待遇,工作环境和就业后的发展前景。

“教学评价”主要包含教学质量、教学效益、实验实习开出率等三项指标:

“社会评价”主要包含用人单位满意率和毕业生满意率两项指标。

对教育质量进行评价是职业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只有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有效评价才能及时了解学校所实施的教学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只有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以及毕业生对母校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的满意率,才能进一步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完善办学条件、提高服务质量。

我校不仅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而且通过各种有效的渠道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及用人单位意见进行调查及反馈。

一是,组织学生利用实习进行系列调查,包括毕业生就业情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所学专业的岗位需要及职业能力要求等;二是,学校组织专业教师深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进行专业能力调查,同时了解相关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三是学校组织招生就业办的老师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及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

访问和反馈的情况表明,企业对我校的毕业生普通反映较好。

他们认为,我校培养的毕业生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的要求,能较好地发挥专业能力,有不少毕业生在工作两三年后就走上了管理岗位,成为企业骨干。

 

二OO九年十一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