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现象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48551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现象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经济现象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经济现象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经济现象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经济现象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现象2.docx

《经济现象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现象2.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现象2.docx

经济现象2

经济现象2

经济现象101:

劳伦斯魔咒(theLawrencecurse):

1999年,德意志银行分析师劳伦斯首度提出摩天大楼指数概念,他发现经济衰退或股市萧条往往都发生在新高楼落成的前后。

宽松的政策及对经济乐观的态度,经常会鼓励大型工程的兴建。

帝国大厦、双子楼、101大厦及上海环球中心等的落成均与经济危机挂钩。

经济现象102:

周末效应(weekendeffect):

一般指大家会在周五的时候预测周末两天政策面会出现什么变化而做出的买入或卖出股票的举动,这个时候,在周五收盘之前可能会出现比较大的上涨(预期好)或下跌(预期不好)。

 经济现象103:

阿莱悖论(Allaisparadox):

1952年,法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莱做了一实验:

对100人设一赌局:

赌局A:

100%的机会得到100万。

赌局B:

10%得到500万,89%得到100万,1%什么也得不到。

结果:

绝大多数选择A而非B。

即A的期望值(100万)虽小于B的值(139万),但是A的结果确定。

经济现象104:

框架效应(framingeffect):

指一个问题两种在逻辑意义上相似的说法却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

也就是说,当消费者感觉某一价格带来的是“损失”而非“收益”时,他们对价格就越敏感。

典型例子:

一人掉沟里,你说“我把手给你,你快抓住我!

”比“快把手给我,我把你拉上来!

”更有效。

经济现象105:

龙舌兰效应(tequilaeffect):

龙舌兰是墨西哥的一种酒。

指1994年发生在墨西哥的金融危机:

墨西哥本身经常项目逆差通过资本流入来弥补,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缺乏监管,总统遇刺而导致政治危机。

墨西哥作为拉丁美洲地区大国,由此造成传染效应,各国竞相采取本币贬值办法来维持竞争力。

经济现象106:

灵猫六国(CIVETS):

指哥伦比亚、印尼、越南、埃及、土耳其和南非等新兴潜力市场。

灵猫六国概念的提出和热炒,政治上反映了美国等想借以来冲抵金砖四国的影响,美国与金砖四国是政治博弈关系,而与灵猫六国是控制与被控制关系;经济上则表明了美国下一步经济扩张的方向。

经济现象107:

贝勃定律(BeiBolaw):

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之后施予的刺激对他来说也就变得微不足道。

贝勃定律在生活中到处可见,比如5毛钱一分的晚报突然涨了50块钱,那么你会觉得不可思议,无法接受。

但是,如果原本500万的房产也涨了50块,甚至500块,你都会觉得价钱根本没有变化。

经济现象108:

一度效应(AdegreesCelsiuseffect):

指气温只要有1℃的变化,商品的销量就会随之发生很大改变。

比如德国曾统计,夏季气温每上升一度,就会增加230万瓶啤酒的销售量。

一度效应为避免商品脱销或滞销提供了决策依据,为商家“趋利避害”节约大量成本。

经济现象109:

普利斯效应(Puliseffect):

世界银行经济学家普利斯在20年前指出,政府部门的收入与支出均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而增长,但后者增长率高于前者增长率,因而政府预算储蓄会相对减少。

对于发展中国家,政府新增税收的边际消费倾向很高,以至于产生了政府税收虽增加,国内储蓄却减少。

经济现象110:

卡尔多定律(Kaldor'slaw):

由英国剑桥学派经济学家尼古拉斯·卡尔多1966年在皮尔斯纪念讲座中所表述的三个增长规律:

一是GDP增长与制造业产出增长高度正相关;二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与制造业产出增长高度正相关;三是劳动生产率增长与非制造业部门的就业增长率之间是负相关关系。

经济现象111:

坎蒂隆效应(Cantilloneffect):

指货币量增加导致不同商品价格涨幅不一致,进而货币量的变化对实体经济的不同影响取决于货币介入方式,以及谁是新增货币持有者。

先获得货币的人会推动价格上涨,产生通账,而对后持有者来说,通胀是对他们的掠夺。

这样,就完成了收入的一次再分配。

经济现象112:

古德哈特效应(Goodharteffect):

一项社会指标或经济指标,一旦成为一个用以指引宏观政策制定的既定目标,那么该指标就会丧失其原本具有的信息价值。

如我们衡量经济发展这一抽象概念时,我们选择GDP这一具体概念,但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而忽略了环境资源等,致使GDP的效用越来越小。

经济现象113:

财政悬崖(fisaclcliff):

因美国在2012年底、2013年初的一系列法律调整将使美国政府面临财政支出大幅减少、税收收入大幅增加的现象,其后果十分严重,或将导致经济增速放缓,甚至陷入二次衰退,因此被称为财政悬崖。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2012年2月底的国会证词中首先提及该词。

经济现象114:

跨栏效应(hurdleeffect):

指某些地区率先获得加速增长超越了经济起飞阶段后,在技术水平、企业规模、产业结构和企业文化等方面取得绝对优势,从而使非发达地区进入市场的难度增大,区域经济发展所受的约束条件硬化,犹如在非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设置了许多小跨栏的现象。

经济现象115:

塔西佗陷阱(Tacitustrap):

西方政治学的经典理论。

普布里乌斯·克奈里乌斯·塔西佗是古代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

塔西佗在谈论执政感受时表示,当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好的政策与坏的政策都会同样地得罪人民。

这一定律在近年来的社会群体突发事件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如躲猫猫事件。

经济现象116:

蛙跳模型(leapfroggingmodel):

于1993年由伯利兹、克鲁格曼和齐东提出。

其认为领先国在旧技术上有学习效应,旧技术的生产率比新技术初始时高,因此选择沿用旧技术,而后起国因苈动力成本低,会选择新技术,从而在未来取得技术优势。

后起国家因此像青蛙跳跃一样超过领先国。

经济现象117:

配第-克拉克命题(Petty-Clarkhypothesis):

配第在17世纪提一个论断: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绝对水平都在不断地提高,但相对水平的变化呈现出工业部门比重小于服务业,农业部门最小。

这一论断后来得到克拉克统计经验数据的证实,因此得名。

经济现象118:

波士顿矩阵(Bostonmatrix):

由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首创的一种规划企业产品组合的方法。

它用市场增长率和市场份额的高低将企业产品分为明星产品(双高)、问题产品(高增长率、低份额)、奶牛产品(低增长率、高份额)和瘦狗产品(双低),并以此确定发展战略。

经济现象119:

中国墙(Chinesewall):

指投资银行部与销售部或交易人员之间的隔离,以防范敏感消息外泄,从而构成内幕交易。

如一金融机构可能为某一特定证券造市而同时为其客户提供购买该证券的投资建议,此建议可能是不公正的。

中国墙采用了长城这一说法,意喻这一隔离要如中国的长城一样坚固。

经济现象120:

生鱼片理论(Sashimitheory):

一开始就将产品定位一个较高的层次,适用于全新产品、受专利保护的产品、流行产品等。

三星电子公司CEO尹钟龙把产品比作日本人爱吃的生鱼片,愈新鲜愈能得好价钱,否则产品就要打折出售了。

经济现象121:

凯恩斯集团(Cairnsgroup):

由14个农业生产和出口国于1986年在澳大利亚凯恩斯成立,又称碑石组织。

长期以来,欧共体与美国对农产品出口实行补贴政策,这种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造成供过于求的混乱状况,使其它没有能力给予补贴的农产品出口国失去竞争能力。

经济现象122:

引致退休效应(inducedretirementeffect):

由哈佛大学教授费尔德斯坦提出。

指相对于没有受保障的人,受到制度保障的人具有更早退休的激励(更倾向于提前退休),而提前退休会导致预期退休时间的延长,这就需要在退休之前积累更多的储蓄。

经济现象123:

瓦格纳法则(Wagnerrule):

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瓦格纳在总结欧美日的经验数据时提出,国民收入增加时,政府的财政支出将会以更大速度增长。

其原归结于政治因素(国家职能的扩展和国家活动范围的扩大)和经济因素(解决外部性的需要、维护市场秩序的需要和收入弹性)。

经济现象124:

粘蝇纸效应(flycatchingpapereffect):

通俗地讲就是中央对地方的补助(拨款),常常被地方政府截留,改变其本来的用途。

其原因有:

地方政府有追求预算最大化的冲动;社会公众不知道中央的拨款数量和用途;老百姓缺乏话语权;财政透明度不高。

如中央对陕西三峡库区移民的拨款。

经济现象125:

泰勒规则(Taylorrule):

由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泰勒于1993年根据美国货币政策的实际经验提出。

其描述了短期利率如何针对通胀率和产出变化调整的一个简单准则,即联邦基金利率=通胀率+均衡实际联邦基金利率+1/2通胀缺口+1/2产出缺口。

只有在利率完全市场化的国家才有条件采用泰勒规则。

经济现象126:

俘虏理论(capturetheory):

由斯蒂格勒提出的一种管制理论。

指一个受到管制的产业部门可通过俘获管制机构而从中受益。

这是因为政治上的因素、技术知识迫使管制机构依靠该部门,任命的官员也是从被管制的行业中挑选出来的,以及管制机构需要获得承认并从该行业得到正式的协作。

经济现象127:

斯托夫斯基悖论(Scitovskyparodox):

如果由分配A转向分配B是一种优化改进,但在改进中利益损失者由于返回A能赢得个人利益(非集体利益)而使他们有可能去阻止优化改进的施行。

其原因是改进依赖于其分配方法。

经济现象128:

联系效应(linkageeffect):

指某一部门或投资项目与其他部门或项目的联系,分前向和后向联系两种。

如钢铁工业部门的前向是汽车工业,后向是煤炭工业。

一般来说,初级产品联系效应小,制造业联系效应很大,发展中国家应从制造业部门中联系效应最强的行业发展。

经济现象129:

英国病(Britishdisease):

始于20世纪20年代,在1967年英镑危机之后趋于激化。

其症状有:

经济发展缓慢,危机频繁,产业结构陈旧,地方分权主义严重。

其原因是英国金融业过于发达,思想保守,固定投资缓慢,劳资关系紧张。

撒切尔夫人曾实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以缓和之,但不理想。

经济现象130:

汤浅现象(phenomenonofYuosa):

由日本科学史学者汤浅光朝于1962年提出。

主要内容:

若定义一个国家的科学成果数占全世界比例超过25%就称为科学活动中心,那么现代科学活动中心按以下顺序转移:

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

各国科学兴盛时间大约为80年。

经济现象131:

债务陷阱(debttrap):

发展中国家以美元向发达国家借款并以美元还款,一旦发展中国家创汇能力下降或美元利率上升(即美元升值),发展中国家将不足以还本付息,于是不得不继续借款。

发展中国家因此陷入债务陷阱,成为发达国家摆布对象。

经济现象132:

博尔达计数(Boldacounting):

又称偏好次序表决法。

指按投票者的偏好顺序,给数个方案中的每一个打分,分值从1到M,分数最高为M,最少为1,然后把每一个方案的所有得分加总,最高得分的方案通过。

经济现象133:

神武景气(Kamitakeboom):

指战后日本在恢复经济基础上,从1955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957年6月,长达30个月的日本经济繁荣时期。

神武是日本传说中的第一代天皇,日本报到用他形象描述战后日本出现的第一次经济高潮。

在此期间,各经济数据呈两位数增长。

经济现象134:

岩户景气(Iwatoboom):

指日本从1958年6月至1961年12月的又一次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用日本皇室袒神劈开岩户山的典故形象描述之。

其特点是日本企业竞相引进欧美发达国家技术。

著名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1960)也是这个时期颁布的。

经济现象135:

尤里卡计划(EURECAplan):

由法国前总统密特朗于1985年提出。

它的目标主要是应对美日的激烈竞争,提高欧洲企业的科技竞争能力。

尤里卡是欧洲研究协调机构的英文缩写,古希腊语意思为“好啊,有办法啦!

经济现象136:

第三者理论(thirdpartytheory):

一种马尔萨斯为资产阶级辫护的庸俗经济理论。

他认为利润是由商品的出卖价格超过所耗费劳动产生的,是买者让渡给卖者的,依此循环,最后的让渡方为君主、官吏、地主、牧师等这些经济中的第三者们。

这种理论抹杀了资产阶级收入的剥削性质。

经济现象137:

帕金森定律(Parkinsonlaw):

英国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帕金森认为,即使在工作量并未增加甚至减少时,行政机构的规模和人数也有一种自然增长的趋势。

这是由于:

每个官员都希望增加自己领导的下属,而不希望增加对手;官员们彼此为对方制定工作,即文牍主义,如制造公文轮流传阅等。

经济现象138:

噪声交易(noisetrade):

由Black于1986年就任美金融学会主席全面阐述。

指短线投资者为了追求利润,会忽视与基本面,把注意力集中到那些与股票价值无关、但能影响股价使之非理性波动的“噪音”(错误信息)上,此行为会在短期内造成价格扭曲,使理性投资者在短期市场上无作为。

经济现象139:

处置效应(dispositioneffect):

指投资者在处置股票时,倾向卖出赚钱的股票、继续持有赔钱的股票,也就是所谓的“出赢保亏”效应。

这意味着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是风险回避者,锁定收益,而处于亏损状态时是风险偏好者,留住亏损股票还有翻盘可能性。

经济现象140:

过度效应(excessiveeffect):

指投资者对于利好消息和利空消息的过度反应会导致选择性认知偏差。

当市场持续上涨时,投资者对利好消息过手敏感,而对利空消息麻木;当市场持续下跌时,情况刚好相反,投资者会越来越悲观。

经济现象141:

政治无知(politicalignorance):

在西方民主制度中,每个选民只是无数公民中的一员,他对集体选择结果无足轻重,获得的利益也很少。

这造成选民仅通过电视、报纸等手段去投票或者不关心政治;选出来的代理人或政策并不一定代表选民利益;政治资源掌握在一小撮人手中。

经济现象142:

弗里德曼-萨维奇假说(Friedman-Savagehypothesis):

由两人于1948年在《含有风险选择的效用分析》中提出。

认为人们货币收入在一定水平之下,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在既定水平和更高水平之间是递增的;在更高水平之上,又是递减的。

这解释了为什么人们既要避免风险又要追逐风险。

经济现象143:

撒切尔主义(Thatcherism):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采取的一系列诸如私有化、去监管化、减税、取消汇率管制、打击工会力量以及颂扬财富创造而非财富分配的旨在医治英国病的经济政策,但效果不佳。

撒切尔主义具有新经济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的双重特征,它现在已普遍被世界各国抛弃。

经济现象144:

石油七姊妹(oilsevensister):

由意大利现代能源工业创始人马太气愤情况下提出来的,它源自希腊神话“列依阿德斯七姊妹”。

包括埃克森、美孚、BP、壳牌、雪佛龙、德士古、海湾。

现埃克森与美孚合并,德士古被雪佛龙吞并,它们控制着世界石油市场。

经济现象145:

贝克计划(Beckplan):

1985年9月美国财政部长贝克在汉城召开的IMF和世界银行第40届年会上提出了“美国关于发展中国家持续增长的计划”。

主要是通过对债务国新增贷款,将原有债务的期限延长等措施来促进债务国的经济增长,同时要求债务国调整国内政策,但计划收效甚微。

经济现象146:

马克西-西尔伯斯通曲线(Maxey-Silberstoncurve):

由两人于1958年在《汽车工业》中提出,研究了汽车生产线的平均费用和产量之间的关系,随着汽车产量增加,成本节约将会逐渐减少。

该曲线不仅适用于汽车产业,而且适用其它的工业部门,其经济含义是,大规模生产具有规模节约的特点。

经济现象147:

利别尔曼建议(Libermantsuggestion):

苏联学者利别尔曼于1962年发表《计划·利润·奖金》一文,内容是利润刺激,把国家和企业关系建立在利润分配的基础上,鼓励企业接受计划,给企业一定自主权。

围绕建议,苏联讨论了两年,为赫鲁晓夫所接受。

随后苏联经济出现了一个很快的增长。

经济现象148:

官房主义(cameralism):

官房,原指国库或国王的财产。

指16-18世纪德国、奥地利的一些财政及行政改革学家和学者,由于观点接近而形成的一个特殊集团,属于重商主义。

其基本思想是用政治权利谋求国家的经济统一,增加财政收入和增加国家经济实力。

经济现象149:

国力方程(nationalpowerequation):

1975年,美国学者克莱在《世界权力与评价》一书中提出该方程,又称克莱方程。

他认为,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被确认的权力等于物质要素(人口、领土、战略位置、经济能力、核能力和常规军事力量)与精神要素(战略意图、贯彻国家战略意志)的乘积。

经济现象150:

最后一小时论(theoryofthelasthour):

18世纪初英国争取10小时工作日的运动中,西尼尔为工厂主所做的拙劣辨护词。

他认为,在前10个小时中,工人生产的价值只补偿了原料和工资,最后1个小时才生产了资本家的纯利润。

若工作时间改为10个小时,工厂将无利润,企业倒闭,工人失业。

经济现象151:

剑桥现象(Cambridgephenomenon):

随着高新技术发展,在美国硅谷方式影响下,剑桥大学一部分教师离校在剑桥地区创办一批高科技公司,形成一个高技术区。

从此,人们将在名牌大学或著名科研机构附近出现大批高技术公司现象称为剑桥现象。

经济现象152:

例外原则(exceptionalprinciple):

指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通过授权,将常规性管理工作交给下级处理,而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如企业重大政策的制定,人员的任免等事项的决策权和监督权的管理方式。

这样有利于高层专注企业发展,调动下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经济现象153:

次点操作(timepointoperation):

在涨势中,投资者不在心目中预计的最高点卖出,而是选择次高点卖出;在跌势中,投资者不在预计的最低点买进,而是在次低点买进。

最高点、最低点难以预测,只有后来才明确。

次点操作可减少投资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一种理性操作方法。

经济现象154:

深石原则(deeprockdoctrine):

美国法院处理母子公司间债权债务关系的一项原则。

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债权,在子公司不能支付或宣告破产时不能与其他债权人共同参加分配,或者分配顺序为最后。

该原则源于美国法院对泰勒诉标准煤气和电业公司一案的处理。

经济现象155:

英国式拍卖(theEnglishauction):

最为人们熟知的拍卖方法。

初始时卖方公布物品的底价,作为初始价,买方的叫价必须超过当前价格才能被接受,接受后随即成为新的当前价格,当前价格维持给定的时间后,此买方即以当前价格购得物品。

亦称增价拍卖。

其源自古罗马拍卖宫廷用品,兴盛于英国。

经济现象156:

锚定效应(anchoringeffect):

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

如在超市货价上,一种新饮料放在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中间更易被消费者接受。

经济现象157:

布鲁斯模式(Brucemodel):

波兰经济学家布鲁斯于1961年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生产关系)决定社会主义经济模式(运行机制),但并不意味着不能有不同的经济模式。

经济模式依国家、企业和个人的管制程度分为:

军事共产主义、集权模式、分权模式和市场社会主义。

邓小平就是由此而进行了改革。

经济现象158:

锡克模式(Schickmode):

又称计划性市场经济模式,由前捷克斯洛伐克经济学家锡克提出。

他认为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微观平衡应由市场机制来解决,只有宏观经济平衡才应由政府制定有约束力的国民收入分配计划来实现。

其原则有客观分配计划;企业独立性;市场完善化。

经济现象159:

迁移法则(lawsofmigration):

由英国学者拉文斯坦提出的关于人口迁移的一系列规律。

有:

人口迁移的数量随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增加而增加,与两地距离成反比;人口迁移呈阶梯形(市区-乡镇-农村);迁移和逆迁移成对出现;迁移中女性居多,经济因素是迁移主因。

经济现象160:

危险点条款(perilpointclause):

在贸易协定中,规定当关税减让到某一确定点以下后,进口国为避免国内产业受到损害,可以停止减让或适当提高关税的条款。

这一确定点,即所谓危险点,也就是最低关税率。

经济现象161:

近邻贫穷化政策(beggar-my-neighbor-policy):

一国通过“奖出限入”以他国为牺牲而改善经济状况的贸易政策。

如实行出口补贴和货币贬值以扩大出口,提高关税和限额以减少进口。

此政策虽能改善本国经济,但极易引起报复,于己于他均不利,是典型的重商主义。

经济现象162:

交钥匙工程(turnkeyproject):

指跨国公司为东道国建造工厂或其他工程项目,一旦设计与建造工程完成,包括设备安装、试车及初步操作顺利运转后,即将该工厂或项目所有权和管理权的“钥匙”依合同完整地“交”给对方开始经营。

经济现象163:

中枢效应假说(pivoteffecthypothesis):

一种关于收入政策具有改变菲利普斯曲线的斜率的影响的理论。

一般说来,由于收入政策控制着工资增长辛与通胀率,就使得菲利普斯曲线更加平坦。

这就意味着,通胀率较小幅度提高会引起较大幅度的失业率下降。

经济现象164:

兰格模式(Langemode):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存在着消费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由于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因而不存在生产资料市场,但中央计划机构可以根据试错法,模拟市场,制定和生产资料的价格,中央计划当局最终能制定出一套使所有产品都相等的均衡价格体系。

经济现象165:

林德尔命题(Linderthesis):

瑞典经济学家林德尔提出,各个国家其人均收入越是接近,它们相互间工业品贸易量越大。

因为对外贸易被看作是国内生产与消费的延伸。

商品首先是为本国市场生产的,产量一旦增加,就得寻找出口市场。

经济现象166:

阀效应(thresholdeffect):

皮科克与怀斯曼于1961年提出,在某种危机或全国性的非常情况(如战争)时期,与过去认为可接受的水平相比,社会成员将乐意支付较高的征税额,而一旦越过了这个“阀”,即便危机已经结束,社会成员仍然准备按新的水平纳税。

经济现象167:

迪勒克托定律(Directorlaw):

迪勒克托认为,在民主制度下,政府将倾向于实施一种收入再分配政策,使收入分配从相对富裕和贫穷的集团移向中产阶级。

这是因为中产阶级占了一个国家的大部分人口,因此政治家们将实施优惠中产阶级的政策。

经济现象168:

巴洛报告(Barlowreport):

英国皇家委员会的一个调查研究结果,该报告分析了英国工业的地理分布,对战后英国的地区政策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它力陈采取政策促进工业和人口在地理上的平衡分布。

理由是,减少城市拥挤;改善较不繁荣地区的经济条件;有军事战略方面的好处。

经济现象169:

麦克米伦缺口(Macmillangap):

指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国际性难题。

由麦克米伦于1931年提出。

中小企业因风险较高、经营信息缺乏、经营能力较低而使银行不愿借款,但直接融资则可以吸引愿意承担高风险的投资者进入到中小企业。

P2P亦是一个结合两者的解决之道。

经济现象170:

霍夫曼法则(Hoffmanlaw):

20世纪30年代初,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根据工业化早期和中期的经验数据推出,资本工业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并超过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

但因现代经济增长源泉为技术创新和效率提高、局限于工业和农业两部门而使该法则使用受限。

经济现象171:

篮球架原理(principleofbasketballstand):

如果篮球架设置得过高,则命中率将会很低;另则反之。

因此,只有将篮球架的高度设置得“跳一跳,够得着”,篮球才有生命力。

同样,在企业中,只有“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才是最具有吸引力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