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材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42827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据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数据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数据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数据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数据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据材料.docx

《数据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据材料.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据材料.docx

数据材料

第一篇资料

第七节血吸虫病

一、洪涝灾害对血吸虫病传播动力的影响

血吸虫病,就其传播途径和感染方式来讲,当属自然疫源性和水媒性疾病。

其流行趋势,除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外,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环境,特别是受地面水情变化的影响。

每年汛期也正值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最活跃,人群生产、生活接触疫水最频繁的季节。

无论是内涝或江、河、湖泊及其灌区的泛洪行洪,都能引起钉螺(主要是卵和幼螺)扩散、粪便污染水体的指数增高而钉螺感染率增高,水面扩大而使尾蚴的弥散面积扩大,抗洪抢险和生产自救以及灾民用水条件恶劣而暴露人群和暴露频率增大。

这样,在血吸虫病传播动力学的每一个环节上都起着加压作用,从而导致洪涝期间及其随后血吸虫病流行范围(水淹范围及其边缘)的有限扩大和人群感染率提高。

其主要表现是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甚至急性血吸虫病暴发流行。

二、洪涝灾害影响血吸虫病流行的特点

血吸虫病的分布与钉螺的地理分布相一致有严格的地方性,钉螺系水陆两栖的软动物,喜集居于水边潮湿的泥土和草丛中,因而洪涝侵袭时,就可以将其携带到较远的地方,在生活条件相宜的地方继续繁殖萝延,因而洪涝也对血吸虫病的流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当地血吸虫病感染率高,又在短期内大量接触疫水,往往造成急性感染。

据不完全统计,建国以来的43年中,安徽中每年汛期都有血吸虫病急性感染发生,引起急性血吸虫病暴发流行有21起,发病人数共5万作人。

其中与洪涝灾害有直接关系的有7起,发病近两万余人。

历年汛期和洪涝灾害造成钉螺迁移扩散达14亿平方米,其中仅1991年特大洪水中造成钉螺迁移扩散面积就达2700余万平方米。

因洪涝灾害面导师致钉螺扩散和急性感染大多发生在沿江一带的江、湖、洲滩地区,山丘型地区较少且范围较为局限。

(一)地理因素洪涝影响血吸虫病的传播主要是水位、流速和水体大小的改变。

而这些改变又受地理条件的制约。

如安徽省钉螺分布区的地面高程(吴淞口基点),沿江洲滩地区上游为13-15米,中游为10-12米,下游为6-9米,山丘地区一般在40-200米左右,洲滩地区地面较平坦,经过冬春一般较长的枯水季节之后,急性感染多发生在涨水初期或退水时滩地水淹较浅时。

即中、上游水位在11-16米,下游水位在7-10米的时候。

据贵池市1960-1991年32年长江水位与急性发病的资料分析,两者有相关的关系。

随着水位继续上涨,水体不断扩大,急感的发生地点便渐渐地由滩地转向江水倒灌的河湾、港汊和未设节制的蓄洪、行洪泛区。

而钉螺则多借助于洪峰到来之后高水位、高流速引起的有螺洲滩“崩江”时的泥块和漂浮物向下游洲滩或泛区边缘迁移扩散。

据和县陈桥洲(江心洲)1991年4月(洪水前)、11月(洪水后)对有关钉螺的一些调查统计,洪水之后钉螺分布面积扩大95.2万平方米,较洪水前扩大了68.34%;滩面有螺框出现率为17.8%,洪水后上升到22.27%,其中活螺框出现洪水前为17.8%,洪水后为21.34%;洪水前钉螺平均密度为0.81只/0.11平方米,最高49只,洪水后为1.36只/0.11平方米,最高122只,其中有螺框内钉螺平均密度洪水前为4.55只,洪水后为6.84只(表7)。

由于洪水后钉螺分布面积和密度明显升高,故钉螺阳性率由洪水前的0.42%相对降低为0.03%,但洪水期间仍有急住感染发生。

山丘型地区的急性感染多在内涝或久雨地面积水时,山洪暴发只会引起钉螺有限扩散而很少出现急性感染。

因为在水体突然增大和流速很快的条件下,尾蚴密度会相对较低而且不易停留。

表71991年和县陈桥洲在洪水前后有关钉螺的指标调查结果

调查项目

4月(洪水前)

11月(洪水后)

钉螺分布扩大面积(万m2)

95.2

159.9

滩面有螺框出现率(%)

17.8

22.3

活螺框出现率(%)

17.8

21.34

钉螺平均密度(只/0.11m2)

0.81

1.36

螺框内钉螺平均密度(只/0.11m2)

4.55

6.84

(二)季节因素在非洪涝灾害年份,一年四季都能感染血吸虫病,春夏感染机会较多,主要是由于接触疫水机会不同,钉螺逸放尾蚴受气温与雨量影响不同。

据安徽省统计资料表明,全年12个月都有血吸虫病感染甚至有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发生。

感染的峰季在5-8月。

但在有洪涝灾害的年度,峰季可以提前出现而且延迟下降,即从5月份初汛到来开始至10月退水季节发病曲线出现一个较稳定的高发病数的“平台期”。

如1991年全省急感999例,其中春季发生82例,夏季667例,秋季208,冬季42例,最早1例出现在4月初,最迟在12月。

在沿江沿湖地区甚至在涨水期和退水期各出现一次发病高峰,而在盛夏或洪峰到来的时候发病相对减少。

其原因是涨水时抢收午季、打草,捕鱼,退水时捕鱼、伐芦、生产自救等人群在滩地活动较为频繁,而洪峰时期除抗洪、抢险活动外,易感人群下水的机会相对较少,且抗洪抢险的位置多在激流处,虽然在感染季节,但感染的可能性较小。

(三)易感者因素洪涝灾害期间的暴露人群比一般年份成倍增加。

山丘型地区由于水淹时间短暂,故暴露时间较短。

相反,沿江沿河及洲、滩地区的暴露时间较长。

因此,山丘型地区被感染者多系一次大量感染,而湖沼型地区则多有反复多次的疫水接触史。

山丘型地区血吸虫病疫情如果已被控制,则各年龄组人群的免疫水平均较低,因此感染者一般无年龄、性别差异;湖沼型地区目前一般认为疫情较重,人群免疫水平较高,所以急感多发生在免疫水平较低的青少年。

尽管在抗洪抢险和生产活动中成年人暴露的机会最多,但感染乃至发病者仅为其中少数且多为来自非疫区者。

据安徽省1991年5-10月份不完全统计,在成年暴露人群25.9万人/次中(其中来自非疫区者12936人),有8743人发生尾蚴性皮炎,皮炎发生率为3.4%。

按皮炎发生者约占感染者25%的理论系数推算,则估计受感染者有34972人,估计感染率为13.49%,其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者504人,患病率为0.19%,而同期15岁以下少年组暴露人群估计近万人,发病155人,患病率为1.5%,占同期急感总病人数23.5%。

(四)疫情延迟效应从安徽省历年洪涝灾害的当年及其后几年的血吸虫病发病情况分析,似有如下趋势:

受灾当年的疫情可出现一个高峰,其后连续两年相继出现一个小高峰。

这一现象在受灾较重的年份或地区尤为明显,甚至灾后1-3年的疫情反比受灾当年更高。

例如1954年长江流域特大水灾,1955-1958年灾区连年发生大批急感,发病人数超过1954;1962年长江水位较高、部份受灾,当年全省急感5118人,其后1963、1964年均发生大批急感,1963年仅当涂湖阳等公社急感945人,1964年安庆地区急感达5094人,贵池县4个区发病1302人。

出现这种疫情延迟效应的原因是,拱涝灾害期间引起的钉螺扩散、粪便污染水源指数增高以及受灾人群在有螺区生产活动增加等因素,为其后的疾病传播积蓄了传染源,在传播动力上起了加压作用,以致于在一两个增殖周期之后产生暴发流行效应。

三、洪涝灾害期间及灾后的防治对策

就整个血吸虫病流行区而言,受洪涝灾害毕竟是局部的。

但易受洪涝灾害侵袭的地区,往往是血吸虫病流行较重的地区。

因此,其防治对策不仅要有重点、有针对性,而且要着眼于长期性、根本性。

(-)加强健康教育这是预防和控制一切疾病发生的重要的措施。

很多疾病,可以在通过健康教育,有效地改变人们的行为规范之后得到控制。

在易受洪涝灾害的血吸虫病流行区,健康教育不仅要使人们懂得防治血吸虫病的一般知识,而且要懂得洪涝灾害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和预防、应急防护等办法。

要使流行区干部和群众有极强的血防意识,在防灾、救灾中不忘防病、治病,从而在改善农田、水利、交通、村镇建设的同时,自觉地充分考虑防制血吸虫病的需要。

安徽省1991年洪涝灾害期间急性感染之所以能控制在最低限度,与近年来在全省疫区强化血防宣教有直接关系。

例加,枞阳县在深入开展血防宣教之后,1991年进行效果考核,在1256份疫区群众的抽样调查答卷中有93.56%认为血防工作“人人有责”,80.15%对血吸虫病传播途径有明确了解,有84.47%能准确地认识钉螺,有96.42%能主动按时接受检查和治疗。

该县老洲区湖东村5.7万平方多米江外滩钉螺,过去一直未能灭掉,通过宣教之后,当地干群筹集资金并争取到水利部门的支持结合农田、水利,完成4.9万个土方,灭掉了钉螺,并建立了涵闸、桥梁等设施。

这个县1991年万名民工投入抗洪抢险,由于有了防护意识,未发生一例急感,全县年急感发病人数比1990年下降59.4%,比1989年下降81.2%。

(二)健全预测、预报机制现代科学技术对洪涝的发生是可以预知的。

因此,易受洪涝的血吸虫病流行区必须在每年汛期以前随时掌握当地气象、水文预报,并对当地钉螺分布区域,特别是易感地带可能受到侵袭的范围、程度以及灾害到来时人群活动的动向有所预计,以便赶在灾害到来之前做好易感地带灭螺和加固防范设施,同时组织好人力、物人(药械),以便随时对高危区域进行灭蚴、封锁、劝阻和个体防护,以控制灾害可能造成的疾病传播。

1991年安徽省根据气象预报可能出现降雨旱集中的情况,在3月初就布署力量在全省,特别是沿江一带进行螺情、病情现状调查,同时根据1989年抽样调查的资料,通知各地抓紧在春汛到来之前做好易感地带灭螺、灭蚴以及在高危地带设立警示牌、建立监督哨并做好防护药品准备,随后省和各地、市又相继组织力量对重点地区进行了防护准备工作的检查。

汛情发生之后,立即建立了省、地(市)、县(市)层层一天一报(电话)的疫情报告制度,并连续组织3批共有五百多技术人员参加的联络组和救灾防病小分队,深入现场调查疫情,指导防治工作,有效地控制了疫情发展。

(三)做好暴露人群的追踪和化疗因抗洪抢险和抢收、抢种以及受灾期间生活用水而暴露干疫水的可能性是难以避免。

对于暴露人群的追踪观察和及时治疗是降低患病率的有效措施。

1991年,在安徽省血吸虫病流行区628个乡3472个村中,根据汛情预报估计有817个村近140万人口处于汛期暴露的危险范围。

由于预先有疫情预测并有重点地做好了防护准备,结果只在125个乡的260个村发生有感染可能者34972人,其中只有近9000余人出现尾蚴皮炎,999人患急性血吸虫病,实际发生感染的乡、村数分别只占高危范围内乡、村总数的19.9%和31.8%,居民感染率为2.5%,皮炎发生率为25.7%,急感患病率为0.7‰。

最大限度地控制了疫情暴发。

在人群暴露后,我们及时组织力量进行登记并追踪观察,对全部皮炎患者以及其他高危人群,在接触疫水后第3周均给予吡喹酮40毫克/公斤体重一个疗程,共扩大化疗10638人;对999例急性血吸虫病患者及时组织收治,全部治愈,无一例死亡。

从而达到了“大灾之年无大疫”的预期目的。

(四)做好灾后疫情调查,及时阻断疫情延迟效应在山丘型地区,洪涝滞留的时间比较短暂,一般在洪涝之后即可开展螺情、病情调查;湖沼型地区水淹时间较长,除部份高程较高的滩地在水退后可于当年秋季组织查螺外,大部分滩地退水后受地面条件和气温限制必须在越冬以后才能开展查螺。

但一部分滩地特别是河湾、港汊地区可抓紧在退水时:

开展沿水线灭螺。

灾后疫情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钉螺分布面积和密度消长情况、新螺区的发现、感染性钉螺的分布与消长、污染源和污染指数、易感地带的变迁以及居民和家畜患病率的变化。

这些都必须在灾后次年春汛前完成,并根据调查结果,抓紧在次年春汛前普治病人、病牛和高危人群、完成易感地带和新增螺区以及钉螺密度有明显上升的原螺区的灭螺工作。

这些工作在第三年春汛前还必须有重点地进行复查。

(五)结合灾后重建工作建好安全防护设施经过一次洪涝灾害之后,可以从中探索出引起当地疫情扩散的主要环节,从而结合灾后重建工作有针对性地建设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

例如:

建好在一般灾情下可供安全使用的厕所、家畜拦圈,防止粪便污染水源;建筑从居民点至汛期人群活动最多的滩面之间(这是主要的感染地带)高于初汛水位的道路和桥梁以及排灌渠道的节制涵闸,选择并建好安牧场和安全码头、修复水毁的灭螺设施以及管理好感染动物,避免家畜接触疫水,辟专塘供牛洗澡,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反复灭鼠等。

(六)开展科学研究洪涝灾害在沿江江南常有不同程度发生,并且对血吸虫病传播有直接影响。

因此,必须加强对其发生和影响疫情消长规律以及有效防治方法的研究,特别是对钉螺迁移、扩散和新螺区发生规律,对易感地带的变迁规律,对高危人群简便有效的预防性化疗药物和方法以及阻断传染源的客观量化指标,人、畜免疫接种的可能性和有效疫苗等等,都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第二篇资料

与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联合攻关研制的杀灭钉螺新药剂--25%氯硝柳胺悬浮剂,近日通过了江苏省卫生厅和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

  卫生部血吸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郑江研究员认为,这项成果是我国血防灭螺药物研究的新突破,为遏制近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及云南、四川山区呈回升趋势的血吸虫病疫情,提供了高效、低毒、价廉的灭螺药物,具有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在我国及亚洲地区流行的日本血吸虫病,是对人体健康危害最严重、也是防治难度最大的血吸虫病。

孳生于江湖洲滩沟渠的钉螺,是日本血吸虫唯一中间宿主。

消灭钉螺可从根本上阻断血吸虫病的传播,而化学药物灭螺是控制钉螺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氯硝柳胺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唯一化学灭螺药物,但目前普遍使用的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存在着溶解性差、悬浮率低、极易堵塞喷药器具等缺陷,对水生动物亦有明显毒性,影响了灭螺效果。

  为提高氯硝柳胺药剂的溶解性,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与江苏省农药研究所的科技人员经3年攻关,成功研制出氯硝柳胺新剂型--25%微粒化悬浮剂。

这种新剂型的分散性、悬浮性好,稳定性强,可与水以任何比例混合。

经江苏、江西、湖南、安徽等地的现场灭螺试验显示,25%氯硝柳胺悬浮剂的灭螺效果,是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的2倍,对鱼类等水生动物的毒性明显降低,是一项适宜大面积推广,杀灭效果显著,使用方便的新型灭螺药剂。

第三篇资料

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

血吸虫疫情[转帖]  

PostBy:

2004-6-296:

15:

00

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6月27日播出了关注血吸虫疫情的节目,以下节目内容:

  

今天我们来关注血吸虫疫情。

前不久,《经济半小时》栏目的记者王亚丹和高杨分兵两路,历时半个月,行程数千公里,从长江流域的湖北段开始,对长江中下游五省的血吸虫病疫情进行了实地调查。

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江苏五省长江边的河滩上,记者与五省的血防人员一起,在第一现场,看到了长江流域最新的血吸虫疫情。

先来看一下王亚丹在湖北的长江边了解到了哪些情况。

  调查:

湖北血吸虫(荆州洪湖)6月14日,在洪湖的外滩,记者和湖北荆州市、洪湖市的血防人员一起,对长江洪湖段钉螺的分布数量进行了实地勘察统计。

在冒雨穿过了近2000米长的芦苇丛之后,记者与血防人员来到了距离长江1米远的地方。

为了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长江边上钉螺的分布情况,血防人员选取了芦苇丛里一小块土地进行勘察。

在一平方尺的湿地上,血防人员找出了4只钉螺。

血防人员告诉记者最好是不要下水,不要接触这个水,因为这里已经发现钉螺。

现在也最好不要到长江里面去游泳。

血防人员告诉记者,钉螺是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一个阳性钉螺可以释放出成千上万的尾蚴,一个尾蚴可以在10秒钟之内钻进人的皮肤,哪怕只有一个尾蚴钻进体内,感染血吸虫就是必得无疑。

随后,血防人员又带着记者在距离长江800米远的一个小沟里取样,记者看到这里钉螺的密度更高,在一平方尺大的地方,钉螺达到了20只。

  

血防人员表示因为这里的面积太大,再一个是芦苇,环境是相当复杂,所以一直没法消灭它。

血防人员告诉记者,长江在洪湖市的河滩上大约有6万亩左右的芦苇,当汛期来临时,眼前的这片芦苇就会被淹没在水中,钉螺就会随着水漂起来,钉螺释放出成千上万的尾蚴,就会伏在水面上,等到河水一退,钉螺便在新的地方生存下来。

  

血防人员告诉记者,血吸虫扩散到长江以后,又往下游,又影响下游的湖区五省。

像湖南,江西,包括湖北下游都是疫区。

再有就是主要传染源就是耕牛,耕牛不管环境严重,因为一头耕牛相当于五十到八十个人的传播力,另外就是居民的居住环境比较差,重复感染比较严重。

  

湖北荆州市血防办和洪湖市血防办向记者提供了几份文件,统计了当地血吸虫病的最新疫情。

湖北省现有钉螺面积119。

27万亩,荆州市就有48。

12万亩,洪湖市10。

84万亩。

湖北省现有血吸虫病人277901人,其中荆州市就有135919人,洪湖市27483人。

湖北省现有晚期血吸虫病人4257人,荆州市有2124人,洪湖市106人。

刚才提到,钉螺扩散到长江之后,直接会影响下游的省市,那么,荆州洪湖的下游,血吸虫疫情是什么状况呢?

《经济半小时》的记者王亚丹沿长江前往了武汉、湖南的岳阳以及江西的九江,进行了实地调查。

  

调查:

湖北血吸虫(武汉岳阳江西)记者沿江而下,6月16日来到武汉市,眼前的这条大河就是长江,武汉市血防办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1989年,就在武汉市武昌区,曾经爆发过一次急性血吸虫病,当时患病人数高达1000多人,感染的原因就是在长江里游泳。

武汉市血防办d胡世全告诉记者,几年来,武汉市已经将126.25万亩的钉螺彻底消灭,28.7万名血吸虫病人得到了治愈。

但是另外一组数字的出现,却还是令人担忧。

2003年,武汉市查出血吸虫病人4202人,其中晚期病人335人。

武汉区域包括长江在内的四大水系的洲滩上,仍有钉螺20.14万亩。

  

武汉血防人员告诉记者,从武汉来讲13个市区,除了江汉区和桥口区之外其他都是流行区,主要是在长江的江边,受上游的影响,江滩或者是江州上面有钉螺。

  长江外滩的钉螺和长江水面上漂浮的尾蚴,不仅使湖北饱受血吸虫的威胁,与湖北一江之隔的湖南也深受其害。

  

湖南省岳阳市在湖南省岳阳市云溪区与长江紧邻的地方,在这里记者并没有看到钉螺。

血防办的工作人员介绍,因为现在已经进入梅雨季节,一部分钉螺被水淹没了,而另一部分钉螺慢慢向河滩上面杂草丛生的地方转移。

于是,记者开始沿路寻找钉螺,在距离长江30米左右的地方钉螺出现了。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果汛期一到,长江水涨上来,这里肯定会淹没,那个水一般是不要接触的,要接触就很容易感染。

  

采访时,记者了解到:

长江流经湖南省岳阳市的云溪区、君山区和华容县。

截止到2003年底,岳阳市君山区,血吸虫病人为11428人,其中晚期血吸虫病人535人。

华容县血吸虫病人大约15000人,晚期血吸虫病人521人。

云溪区血吸虫病人约为2500人,晚期血吸虫病人近30人。

  

江西省瑞昌市长江外滩  沿湖北、湖南长江段继续向下游行进,6月19日,记者来到江西九江的瑞昌市。

血防人员带着记者穿过了1000多米的杂草,来到了长江边。

那么,这里到底有没有发现钉螺呢?

就在这时,一个可怕的画面出现了。

一条直通长江的小沟渠两旁,一平方尺大的地方竟然发现50多只钉螺。

这里与长江只有一米。

  

在距离长江大约三十米远的地方,一个出人意料的画面又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在这片树林里,记者的脚下钉螺随处可见,血防人员对记者说,如果我们没有穿水鞋,没有带防护手套,只要赤脚在这块湿地上站一站,随时会被感染血吸虫病。

而更让我们吃惊的是这里的钉螺已经还爬上了树。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长江的洲滩,如果水涨上来钉螺可以一直往上爬。

  

瑞昌市血防办的负责人介绍说,九江市沿长江流域,包括瑞昌市在内共有七县一市,长江岸线长178公里,江西省有钉螺面积116万亩,九江市就有33.17万亩,占到江西省的三分之一。

江西省现有血吸虫病人13万人,九江就有5.84万人,将近占到江西省的一半。

  

血吸虫到底给人到来多大的危害呢?

瑞昌市血防站站长丁香将记者带进了血防医院。

在这里,记者见到了范镇乡长春村的卢爱莲,她告诉我们这是她第二次住院治疗了。

记者看到,她的肚子已经达到令人生畏的地步,血管如同蚯蚓爬在腹部。

  

湖北、湖南、江西三省虽然一直都是血吸虫病的疫区,但是,这几年来,当地血防部门统计的数据显示,三省的钉螺面积一直都有上升趋势,加在一起有497万亩,占了全国钉螺面积的绝大部分。

在这些数字面前,看来疫情确实不容我们忽视。

在结束了对这三省的调查之后,《经济半小时》的记者高杨,沿着长江在安徽和江苏继续进行了调查。

  

沿江西往下,长江就进入了安徽段。

上游三省的长江边都发现了血吸虫的踪迹,共饮一江水的安徽,长江边会不会再出现钉螺呢?

高杨在长江安徽段的河滩边,和当地血防部门一起,进行了实地调查。

  

在安徽省池州市的秋浦河与长江交汇处的江滩上,当地血防站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脚下踩着的这片江滩就含有高密度的钉螺。

汛期到来的时候,这里都会被江水淹没,而江滩上的钉螺就会漂到长江里,每只钉螺可以释放出成千上万的血吸虫尾蚴,人一旦接触到江水,最短在10秒钟之内就会感染上血吸虫病。

  伫立在秋浦河边的一块警示牌,再次提醒我们,这里已经属于危险的血吸虫易感染地区。

记者跟随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专家陶承国走进了离江边只有100多米远的一片蒿草丛,短短几分钟时间,记者就在这里发现了钉螺。

他告诉记者,这里钉螺的密度较高,每平方尺少说也有四、五十只。

  

陶承国指着旁边的河滩上的一个小水坑提醒我们,这里的水是绝对不能碰的。

然而在东至县血防医院,我们见到了一位因接触疫水而感染血吸虫病的患者。

这位患者只有36岁,他的血吸虫病已经到了晚期。

因充血而肿大的脾脏比正常人大出了7倍,只有切除脾脏,才能挽救他的生命。

  

36岁的宗胜利家住东至县胜利镇江心村,也属于钉螺分布的江滩地区。

在这次来血防医院住院前,他刚刚吐过一次血。

  

记者:

你怎么就感染上深血吸虫了呢?

  

病人:

感染血吸虫大概是在家里接触那个水引起的。

  

记者:

什么水?

  

病人:

就是我们家里有那个芦苇滩,有时候每次涨水的时候,水就到了我们家门口,有时候就接触了,那个水里面有血吸虫。

感染了。

  

专家告诉我们,安徽省的血吸虫防治工作多年来一直坚持以治病为主的策略,然而时至今日,全省每年的血吸虫患病人数却没有明显地下降。

  

根据安徽省对血吸虫病疫区查病情况的统计,1992年,全省查病的阳性率为8。

57%,而到了1998年,这个比例为7。

56%,6年间只下降了一个百分点;而1998年之后,阳性率又迅速回升,到2003年,5年间,查病阳性率上升到了9。

82%,超出1998年两个百分点。

全省现有血吸虫病人6万左右,其中晚期患者5640人。

  

陶承国表示,“我们希望通过防止工作人畜感染率的大幅度下降,这一点看来是很困难。

原因就是咱们这些措施不是治本的,是治标为主的,不是治本的,重复感染和新感染的问题没解决。

”  

统计数据显示,1992年安徽全省的钉螺面积为2。

82亿平方米。

在随后的10多年时间里,全省每年灭螺的平均面积在3000万平方米左右。

然而到了2004年,全省的钉螺面积仍有2.89亿平方米。

  

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所防治专家陶承国告诉记者,“就是实际消灭出来的速度赶不上查出来的或者是回升的。

所以他在缓慢的增加。

”  

在结束了对安徽省的血吸虫疫情调查之后,记者又沿江而下,来到了五省血吸虫疫情调查的最后一站―――江苏省。

在南京江宁段的长江防洪大堤上,从这里再往前200米就是长江水了。

在这个大堤上记者发现,每个100多米就会有这样一个警示牌,牌子上面写着:

“此处江水有血吸虫,严禁下水捕鱼,接触江水。

”如果不是这块牌子在提醒,我们可能很难想象得到,在南京段的长江水里,真的会有血吸虫。

  

南京市江宁区血防科科长曾光兴对记者说,“这个基本上应该说就是疫水。

有人和畜、动物、牛这些哺乳动物接触江水以后马上就会感染。

”南京段长江的螺情究竟有多严重呢?

在江宁区新洲村,记者跟随血防人员亲身体验了一次查螺工作。

在离长江水面不到50米远的江滩上,血防人员发现了钉螺。

  

血防人员告诉记者,“这个就是血吸虫的的虫卵在里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