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制造规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39213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莞制造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东莞制造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东莞制造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东莞制造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东莞制造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莞制造规划.docx

《东莞制造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莞制造规划.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莞制造规划.docx

东莞制造规划

 

“东莞制造2025”规划

 

前言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主体,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转型升级的主战场,也是东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特色和优势所在。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加快东莞由制造大市向制造强市的转变,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期为2016~2025年。

一、形势与发展环境

(一)国内外制造业发展形势

国际金融危机后,发展制造业重新成为各国的战略重心。

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强化制造业科技创新和前沿领域战略布局,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

美国先后发布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等,德国制定了工业4.0战略。

同时,一些新兴经济体凭借更低的劳动力成本和资源优势,积极承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对我国中低端制造业形成分流。

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制造业将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双向挤压。

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制造业发展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协同创新成为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主流模式,“互联网+”融汇到制造业各个领域,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成为产业组织的新特征,以网络化和柔性化为标志的智能制造成为新型生产方式,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方向。

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确立了制造强国战略,明确提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并确立了“三步走”的战略实施路线图。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国内外发展大势,站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做出的重大部署,为制造业的发展提振了信心,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活力。

东莞市要真正把实施好《中国制造2025》作为工作重心,为我国制造业实现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建设制造强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东莞制造业优势与特色

东莞市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毗邻广州、深圳、香港,地理位置优越。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从“三来一补”起步,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产业发展道路,建立起了庞大的制造业体系,形成了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及设备、纺织服装鞋帽、食品饮料、造纸和纸制品业五大支柱产业,以及玩具及文体用品、家具、化工、包装印刷四个特色产业。

东莞企业加工制造能力非常突出。

这种能力不仅体现在加工制造的工艺、设备、技术上,还体现在优越的产业配套环境、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和产业之间的关联互动上。

例如,东莞电子信息产业从原来以生产计算机辅助设备为主,近年来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迅速转向手机制造,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和智能终端制造基地。

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转型,还带动了其他产业如数控机床、模具等产业的快速发展。

东莞镇街特色经济发达。

每个镇街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全市拥有34个广东省科技厅认定的特色专业镇,构成了由骨干企业、配套企业、专业市场和服务体系构成的产业集群,形成了产业链上下游互补的聚集优势。

近年来,围绕特色产业的研发体系也在逐渐建立,专业镇之间的协调互补也在不断完善。

东莞制造业具有明显的外向型特征。

东莞企业中,外资和台资、港资企业占有较大比例,本地中小型企业则多是加工贸易型企业。

外贸进出口增速连续2年在全国外贸总额前五名城市中排名第一。

近年来,为改变本地企业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现状,市政府着力推动企业转变经营模式,拓展内销渠道,积极开创从单纯“外向依赖”转为“内外并重”的新局面。

(三)东莞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1.发展概况

2015年,东莞市实现生产总值6275.06亿元。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711.09亿元,约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6.3%。

五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1865.11亿元,四个特色产业完成增加值270.09亿元,二者合计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78.8%。

“十二五”期间,东莞市政府继续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共安排100亿元资金支持科技创新。

在政府推动下,企业科研活动强度明显提升,2015年发明专利申请量11166件,发明专利授权量2795件。

全市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7.9%,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7.2%。

新型研发机构稳步增长,全市新型研发机构数量达到31家,引进孵化企业200多家。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壮大,2015年经认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85家,数量在全省地级市中排名第一。

东莞市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方针,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迅速。

目前,全市工业机器人的市场应用约为1万台,其中五轴以上机器人约2000台。

全市智能装备制造企业约400家,从业人员5.5万人,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约260亿元,涉及数控机床、机器人装备、电子工业专用装备等十多个行业。

其中,工业机器人相关领域企业近200家,形成了一定规模和影响力。

东莞被认定为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暨智能制造试验区、广东省智能制造示范基地。

为解决制造企业生产工艺装备落后、用工成本高的难题,市政府自2014年起实施“机器换人”专项计划,支持企业用自动化、数字化装备替代人工,降低生产成本。

“机器换人”专项计划的实施,大大加速了东莞制造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进程。

2.存在问题

(1)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元器件仍严重依赖进口;大多数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到1%。

(2)质量效益水平不高。

目前东莞制造业的增加值率仅为22%左右,远低于先进国家和地区35%左右的水平;众多加工贸易型企业没有自主品牌,缺少研发能力,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

(3)两化融合深度不够。

大多数企业对“制造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趋势应对不足,依然沿袭旧的发展模式,缺乏长远的战略谋划和有效的升级措施。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东莞制造业向更高层次提升。

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采取强有力措施破解发展瓶颈,推动东莞制造业创新发展,是摆在全市面前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

二、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定“制造业强市”的发展方向,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双手、双创、双提升、双转型”为发展思路,推动东莞制造业实现五个转变:

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由传统制造向数字化智能化制造转变,由粗放型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经过十年奋斗,实现东莞制造业由以代工、贴牌生产为特点的跟随型发展模式向拥有自主技术、自主品牌为特点的领跑型发展模式转变。

“双手”——既要借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更好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注重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充分发挥规划、财税、信贷等政策手段推动产业升级,形成市场拉动、企业主动、政府推动的整体合力。

“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弘扬“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和“爱岗敬业,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

激发企业家的无穷创造力,鼓励全民参与,岗位创新,让人人有参与创业和创新的机会,在创业、创新的实践中实现理想追求和人生价值。

“双提升”——提升制造水平,提升质量效益。

由“机器换人”起步,实施技术改造,推动制造过程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以量大面广的消费品制造业为重点,着力打造优质产品和知名品牌,在产业链各环节开展创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双转型”——经济转型,社会转型。

在制造业发展的新时期,继续贯彻“经济、社会双转型”方针,推动制造业向创新、优质、服务、绿色转型,社会生活向协调、融合、崇尚实业、尊重人才转型。

(二)发展目标

1.总目标

到2025年,将东莞建成全球有影响力的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为特色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目标做出重要贡献。

“东莞制造”成为“中国制造”的卓越品牌。

2.具体目标

——规模结构领先。

工业总产值翻一番,实现由1万亿向2万亿的跨越;拥有5个千亿元产业集群、25家以上百亿元企业,稳居全国制造业城市第一梯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智能制造产业快速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超过60%和50%。

建立起规模大、结构优的新型制造业体系。

——制造模式先进。

大型企业普遍推进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定制化生产模式在部分行业全面应用。

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92以上,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比例达到90%以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技术贯穿产品设计生产销售服务全过程。

成为全国制造业模式创新领先城市。

——创新能力强劲。

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例超过3%,有效发明专利量突破2万件,工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0%以上,产业基金、融资租赁等金融创新工具广泛应用。

科技创新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质量效益一流。

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5%,拥有名牌、名标超过1200个,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90以上。

主要行业产品质量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产品质量安全指标全面达到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

成为国家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生产绿色低碳。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均降低30%以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绿色制造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集约化、节约化、低碳化、循环化生产成为主流。

制造业绿色转型走在全国前列。

三、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

(一)做强电子信息制造业

巩固现有优势。

依托智能手机省市共建基地,做大做强智能手机龙头企业,加强配套体系建设,推动产业聚集发展。

支持企业围绕高效能微处理器、智能人机交互、柔性可拉伸器件、快速充电等关键技术开展攻关,增强智能手机产业优势。

在电脑、通讯、消费电子的3C领域实施智能制造工程,采用先进设备和生产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

在集成电路设计等发展相对薄弱的环节加大招商力度,吸引更多国际知名企业进驻松山湖。

拓展高端领域。

立足于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良好的基础和完善的配套体系,向新一代移动通信设备包括新型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智能穿戴设备、车载终端、行业终端等新领域拓展;利用建设智慧城市、发展智能家居、物联网等机遇,拉动新一代通信设备的应用需求。

(1)第五代移动通信(5G):

研发高端服务器、大容量存储、新型路由交换、5G智能终端、新一代基站、网络安全等核心设备与技术。

(2)智能手机:

创新方向集中于通信制式换代、传感能力提升、屏显形态变化、识别技术丰富准确以及蓄电技术变革等方面。

(3)智能可穿戴设备:

围绕虚拟现实(VR)设备、柔性屏幕、低功耗高效能微处理器、智能人机交互、柔性可拉伸器件等关键技术开展攻关。

(4)车联网:

研发北斗导航系统、RFID系统、远距离通信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智能图像视频分析系统、行驶安全系统的相关设备与技术。

(5)智能家居:

研发物联网、智能WIFI芯片、智能音视频、宽色域超高清电视机、智能安防系统等产品与技术。

夯实产业基础。

(1)集成电路:

研发LTE-A、多模芯片、5G芯片等最新移动通信芯片,研发高性能计算机处理芯片;同时加大细分领域如传感器芯片、集成电路装备等重要增长领域的研发。

针对市场应用需求,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C设计、集成、应用和推广;研制集成电路新材料、新器件结构、新原理器件,增强集成电路关键设备、仪器的开发能力,提高高密度封装测试能力,完善产业链。

(2)新型电子元器件:

加大液晶和OLED两条显示路线的研发投入,研发高性能、低功耗液晶和OLED屏幕;加强对光学技术的研发投入,发展镜头等光学器件。

研发新型光通信器件、新型片式元器件、新型半导体分立器件、新型电池、新型传感器、新型敏感元件、小型高密度电池、太阳能电池等。

(3)基础材料:

重点研发新型功能材料、软性光电材料、PCB材料、新型电池材料。

针对金属材料精密结构件在电子消费品上日益广泛的应用,提高金属原材料的制备与加工水平。

加强石墨烯、超材料等新材料的技术储备。

(4)软件:

重点研发消费电子、通信设备、工业控制三大领域的嵌入式软件,以及具有智能人机交互功能的通用型软件、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应用软件。

发展云计算和大数据。

实施工业云及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工业云服务和工业大数据平台,推动软件与服务、设计与制造资源、关键技术与标准的开放共享。

促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

加强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健全综合保障体系。

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加快产业园区光纤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局域网的部署和建设,实现信息网络宽带升级。

(二)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智能输配电设备

数控机床及专用设备。

吸引国内外著名数控机床企业落户东莞,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加工中心,专用数控机床,以及功能部件。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抓住传统产业“机器换人”的机遇,研制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专用制造装备,重点是电子制造装备、模具与塑料成形装备、包装印刷专用制造装备、家具制造装备、毛织专用装备,同时发展针对性强的个性化高效机床,发展上下料机械手、AGV小车等自动化设备。

开展基于制造环节的融资租赁服务、库存管理服务;基于销售领域的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工程总承包服务;基于设备售后远程监控与在线诊断服务、设备维修保养与改造服务等。

工业机器人和3D打印设备。

深化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建设,培育和引进工业机器人和3D打印设备的研发企业、系统集成商和设备服务商,以及关键零部件和材料供应商,形成产业体系。

建设好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以共性技术攻关、功能部件研发、机器人集成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等为重点,打造开放共享的公共创新平台。

电子专用设备和智能化生产线。

重点在接插件、功能件与结构件制造、PCBA、电子整机装配、平面显示器件、贴片式元件制造等领域,研发应用精密注塑机、精密冲压机,提升电子接插件制造水平;给雕铣机、玻璃磨边机配套上下料机器人。

在PCBA领域,研制电路板印刷、贴片、插件、焊接、电路板质量检测设备;在显示器件制造上,研制自动电子玻璃印刷机、电子玻璃质量在线检测设备、ITO电路蚀刻设备、ITO电路修复设备。

在装配线上,研制包装机器人或专机,数控打螺丝机,数控焊线机、包装、码垛机器人、智能组装生产线系统。

模具与智能塑料成型设备。

重点在模具设计与制造、塑料成形和后处理三个阶段攻克技术难题,将数字化的模具柔性生产线或者柔性生产单元作为装备示范与推广目标,树立行业的技术标杆;将传统液压注塑机的节能改造作为设备改造与升级目标,解决行业的高能耗问题;将质量检测和取料的机器人作为创新装备目标,解决生产的稳定性,降低批量废次品的风险。

智能输配电设备。

紧紧围绕节能减排和智能电网建设,发展节能环保型和智能化电器产品,研发节能变压器、输电线路状态监测系统设备、柔性交流输电设备、柔性直流输电设备、高压直流输电设备、智能配电设备、分布式电源和微网控制保护及接入设备,以及新一代室内室外节能照明产品和系统等。

完善实验室建设,建立产业配套体系,提高产业竞争力。

(三)推进消费品制造业转型

东莞制造业的一个重要特色是以消费类产品生产为主,规模经济特点很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与需求同步,提升柔性化生产能力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实现消费品制造业的增效降本,必须在产业链各个环节开展全面创新,从原料辅料、研发设计、工艺装备,到产品营销、仓储物流、企业管理各个环节,全面推行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

纺织服装鞋帽产业。

重点研发绿色纤维、高端面料、功能性鞋用材料、高科技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

加快化纤、织造、染整等关键环节的改造。

推动服装和制鞋机械的应用,提高生产智能化水平。

鼓励服装鞋帽企业开展制造营销模式创新,依靠大数据、三维设计技术,发展基于互联网和智能终端APP的客户定制和个性化设计服务。

毛织产业以提升电脑横机的技术性能为主要任务,研发应用双系统电脑横机,增加花色品牌,提高工作效率。

普及电子商务应用,推进精准化供应链管理。

加大对企业创建品牌的扶持力度,培育知名品牌和区域品牌。

食品饮料产业。

提高生产和营销的自动化、信息化水平。

鼓励企业采用工业机器人、数控食品加工设备、自动化包装设备、饮料无菌灌装生产线等先进设备和生产线,改进生产工艺。

开展检测、保鲜、速冻、包装、质量和安全控制等关键技术的研发,采用物联网技术,推广物品编码管理技术的应用,落实食品安全追溯机制;建设国际认可的实验室和产品检测中心,打造安全可靠的食品产业链。

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提升产品附加值。

玩具及文体用品制造业。

要努力在电子、数控等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研制高科技玩具和文体用品,发展个性化与智能化设计定制。

加快加工贸易企业的转型,发展自主品牌。

加强玩具与游戏、动漫等行业的跨界融合,培育基于互联网的玩具品牌,促进内销占比。

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应用,开拓国内外市场。

家具制造业。

提升装备水平,推广应用板式家具生产线。

研发柔性生产单元,解决单机生产模式不适应小批量、多品种、个性化的市场需求的问题。

研发木工专用上下料机器人及相应的数控木工装备,解决人工搬运工件及接触机器的危险部位问题。

研制机器人抛光打磨、喷涂生产单元,解决人工与劳动环境问题;研制上下料助力机器人,解决劳动强度与工伤事故问题。

鼓励企业开展家具定制化设计、在线选配和定制生产业态;提供一体化家居解决方案。

包装印刷产业。

包装行业重点研制数控柔性生产设备,提高更换产品的效率。

发展特色包装、高品位包装,推广应用绿色包装材料。

印刷行业重点发展基于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个性化规模定制印刷,以“网络接单+合版印刷”、“蚂蚁工厂”为特征的云印刷,以丰富的供给保障多样化需求,撬动长尾市场。

(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立足东莞制造业现有基础,以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产业为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建设一批产业园区,从资金、政策、机制各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能力,通过招商引资、招商引智,促进产业聚集化发展。

新材料。

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所需要的新材料。

电子信息产业重点研发平板显示材料、大规模集成电路所需多晶硅、单晶硅、硅及锗硅的外延材料及封装材料;装备制造业重点研发新型模具钢和汽车轻量化材料;新能源汽车重点研发镍氢动力电池材料、锂离子动力电池材料,以及分布式发电储能电池所需要的储能材料,以及镁铝合金、复合材料等关键结构和功能材料等。

新能源汽车。

重点发展纯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及动力电池、电机和电控等关键零部件。

支持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纯电动和混合动力客车,以及邮政、物流、环卫等新能源专用车,带动配套产业发展。

依托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电动汽车工程中心、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汽车电子研究中心、电动汽车产学研联盟等研发和服务机构,建立技术研发平台和检测试验机构,攻克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

依托骨干企业,研发锂离子电池及下一代高比能动力电池,研发锂电池正负极材料、电池隔膜、电解液、电池管理系统等配套产品;研发大功率永磁电机及控制系统、电动汽车整车控制系统、混合动力多能源管理系统,大功率IGBT(车用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等车用功率型电子元器件。

整合长安、厚街、凤岗的汽车配套企业,发展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建设松山湖(生态园)、麻涌镇、常平镇等新能源企业产业集聚区、推广应用示范区及产业实验基地,新能源汽车及关键核心零部件技术整体上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积极参与并加快推进国家和广东省部署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带动基础设施建设。

探索裸车销售、电池租赁、整车租赁、快换电池等新型商业模式。

生物医药。

重点发展生物工程、新型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现代中药、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新型医疗器械、海洋药物、生物育种等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以及生物健康品、生物环保和原材料、生物技术农业以及生物技术服务业等领域。

以松山湖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科技园、松山湖广东中医药健康科技园为核心,以广州中医药大学数理工程研究院、松山湖生物医药工程中心、中大南海海洋生物工程中心等一批公共创新平台为依托,并充分发挥莞台合作优势,打造松山湖生物医药产业园。

依托石龙中成药产业优势,建设东莞中成药基地,加快南城生物与医药专业孵化器建设。

四、实施产业升级六大工程

(一)创新制造工程

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壮大。

深化与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的合作,建设新型研发机构。

鼓励新型研发机构与企业合作,开展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等业务,在更好地为企业服务的同时,完善自身体制机制建设,形成良性发展格局。

突破传统科研机构体制模式,建立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在建设资金使用、固定资产抵押融资、科技成果使用和处置、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等方面享有充分的自主管理权。

在政府项目承担、职称评审、人才引进、建设用地、投融资等方面,新型研发机构可享受国有科研机构待遇。

要对新型研发机构的科研与服务效果定期予以评估,对科研成果多、服务能力强的机构予以表彰,对未能达标的机构实施整改。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引导规模以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优先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建设一批高水平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完善企业研发机构扶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研发机构给予资助。

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以及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并对当年研发投入达到一定比例和增幅的企业给予奖励。

建立“政产学研用金”协同创新机制。

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共建研发机构和产业化联合实体,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研发关键技术、产品和工艺装备。

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共同承担国家和省市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和产业化专项。

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规范服务标准,开展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技术评价、技术交易、质量认证、人才培训等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建立、健全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配置,促进创新型经济发展。

推动“制造业+互联网”模式创新。

支持企业和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以互联网、云计算为基础的网络化创新平台,联合分布于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地域、不同单位的创新主体,整合各方面的优势资源,形成创新资源配置开放化、响应市场需求快速化、整体运行高效化的创新网络,通过在线沟通、多渠道交流、多样化协作,实现供需对接,多方合作,共同完成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

支持以行业协会和行业龙头企业为主导,建设行业云,提供云服务,实现行业大数据向服务的转化。

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推动制造业生产和营销手段、模式和业态的创新。

实施工业强基计划。

努力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和先进基础工艺,提高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的产品性能和关键基础材料的质量。

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为突破口,选取芯片、新型元器件、新型电池、新型传感器、模具、伺服电机、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新材料等需求迫切的产品技术,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产品和工艺,形成一批“专精特”世界冠军企业。

牢固树立“主机与零部件并重”的发展理念,处理好稳增长与强基础之间的关系。

鼓励整机、基础产品企业、金融机构等共同出资,组建工业强基发展基金。

鼓励信用担保和保险行业参与工业强基行动,通过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实物抵押等多种方式为工业基础领域中小企业提供信用增级。

加速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

坚持市场导向和政府扶持相结合的方式,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

以孵化器为核心,建设“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一体化孵化链条,运用政策辅导、个性化服务等手段,促进孵化器管理能力和盈利能力的“双提升”。

创新孵化器要素整合机制,构建“无偿创业服务+天使投资+以租转股”的商业赢利模式,探索互联网孵化、异地孵化等孵化器组织和模式创新。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支持众创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机构建设,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给予财税优惠政策。

支持搭建“创客+制造”模式的加工平台,以创客、小微型制造企业为主体,政府、产业园区和第三方服务机构等多方参与,形成从研发到加工生产的产业链。

鼓励商业银行加强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完善小微企业的融资担保体系,引导各类投资创业基金向小微企业投资。

积极探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