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福建教师招考心理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34600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82.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整理福建教师招考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最新整理福建教师招考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最新整理福建教师招考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最新整理福建教师招考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最新整理福建教师招考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整理福建教师招考心理学.docx

《最新整理福建教师招考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整理福建教师招考心理学.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整理福建教师招考心理学.docx

最新整理福建教师招考心理学

心理学模块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心理现象个性心理倾向——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1.心理与心理学

(1)心理学产生与发展

(2)心理的实质

 

(一)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布洛卡区——与人的语言活动有关)

2.神经系统的结构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活动,都是通过它的活动来实现。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

分细胞体(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

包括:

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联络神经元。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

3.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反射与反射弧

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

现实反射活动的生理结构是反射弧,它由感受神经,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组成。

反射分:

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信号反射)。

无条件反射(先天的,无意识本能):

婴儿生下来就会吃奶,有唾液分泌——食物反射。

条件反射(后天学习,有意识学习得来的知识、技能、经验等):

婴儿看到奶瓶就喜欢并有唾液分泌。

巴普洛夫把大脑皮层的功能分:

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务作为条件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人和动物共有)——望梅生津;

第二信号系统(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人类特有)——谈虎色变,望梅止渴。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与规律

主要是大脑皮层活动,基本过程是兴奋(神经细胞的活动状态)和抑制(神经细胞处于暂时性的减弱或停止状态)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兴奋与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兴奋与抑制的相互渗透。

4.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二)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心理学之父)在德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

在心理学史上,看作是心理解脱哲学,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的标志,也意味着心理学的诞生。

代表作:

《生理心理学原理》、《民族心理学》、《心理学大纲》

西方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构造主义心理学:

奠基人冯特,并由弟子铁钦纳发展为严密的心理学体系。

主张:

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

研究方法上:

实验内省法。

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成人的一般心理规律,忽视个体差异,不考虑应用(脱离社会生活)。

机能主义心理学:

创始人是詹姆士,代表人物:

杜威,安吉尔。

主张:

研究意识(意识流)

行为主义心理学:

华生《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宣告行为主义的诞生。

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特点: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

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实验方法进行客观的研究。

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系):

创始人维特海默、苛勒,考夫卡。

Gestalt在德文意味着“整体”。

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主义):

弗洛伊德创建,理论主要来源治疗精神病的临床实践。

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

人本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

马斯洛,罗杰修等。

冲击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形成““第三势力”。

现代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

1967年奈塞尔《认知心理学》诞生标志。

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心理学

,代表人物皮亚杰。

 

2.感觉与知觉

(1)感觉及感觉规律

(2)知觉及知觉规律

(3)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感觉

◆概念: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感觉的分类从感觉器官来划分可分为:

从感觉器官来划分分外部感觉:

视觉、听觉、嗅觉、皮肤觉

内部感觉:

机体觉、平衡觉、运动觉

◆感觉的一般规律

(1)感受性和感觉阀限

1感受性:

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

感觉阀限:

能够引起人们感觉的刺激范围

2绝对感受阀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得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

对最小刺激量的感受能力

3差别阀限:

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

对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

4感受性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

(2)感觉的相互作用

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1)感觉适应:

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例:

暗适应:

由明

暗视觉的感受性的提高;“如芝兰之室,久不闻其香”

2)感觉对比:

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同时对比、继时对比

3)感觉后效:

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

如视觉后像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1)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

2)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如盲人的听觉更灵敏

3)联觉:

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如:

红的暖觉

如联觉,尖锐的声音会使人起鸡皮疙瘩。

如感觉对比,先吃了甜的东西,再吃苦的东西,会觉得特别苦。

(二)知觉

◆概念:

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种类:

按分析器官不同分:

视、听、嗅、触等知觉。

按精确程度分:

精细知觉、模糊知觉、错觉和幻觉。

错觉:

人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歪曲知觉。

按反映对象不同分:

物体知觉、社会知觉。

物体知觉

1.空间知觉:

物体的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深度知觉

2.时间知觉:

对客观事物的时间关系(即事物运动的速度、延续和顺序性)的反映

3.运动知觉:

对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知觉,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要理解似动知觉的四种形式:

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

社会知觉:

对别人的知觉,自我知觉,人际知觉。

社会知觉的几种偏差:

首应效应(第一印象)、刻板印象、近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效应。

◆知觉的四个基本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主观因素

A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

B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

C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定势、和情绪状态等

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客观因素:

A刺激物绝对强度的影响阈限范围内越强烈的刺激,越易被知觉选择。

B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

C对象的活动性

D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也容易引起学生优先知觉。

2.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某一客观对象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它,并用词语把它表示出来,这种感性阶段的理解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理解有助于知觉的选择性,帮助人们区分对象和背景,能清晰、精确迅速地知觉对象,理解有助于人们整体地知觉事物。

3.知觉的整体性

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能够根据知识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就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象仍然相对不变。

(三)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

1.实物直观:

在感知实物的基础上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教学方式,如:

观察标本、演示实验

2.模像直观:

观察与教材相关的模型与图像(如图片、图表、幻灯片、电影、录像、电视),形成表象。

3.言语直观:

在生动形象的语言作用下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以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方式。

是教学中最常用的直观教学方式。

◆感知规律在在直观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掌握知识包括四个环节:

感知、理解、巩固、应用。

确定明确的感知目的(目的律)

根据感知对刺激度感受性的规律,作用于感觉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被人们清楚地感知到。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板书、挂图、实物模型的大小,还是教师讲课声音的高低,都必须适当,以便使全体学生都能看得清听得明。

(调节律)

根据知觉中对象和背景的对比规律,在绘图、制作教具或准备实验时,应力求使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显著。

在教学中,凡要学生重点感知的对象都必须突出强调,使它们从其内容中突出出来。

(差异律)

根据相对静止背景上运动对象易被知觉的规律,教师应设法使教具变静为动。

如活动卡片,活动模型及电影、电视、录像、幻灯片视听工具。

(活动律)

根据知觉的整体性,凡是在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而被我们清晰地感知。

因此,教学内容应分节分段,教师讲课应恰当停顿,板书注意空间布局和排列顺序。

(组合律)

感知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要求在直观教学中,动员学生,多种分析器参加活动。

(协同律)

3.记忆

(1)记忆及其规律

(2)记忆品质

(3)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记忆

◆含义:

记忆是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记忆的分类

1、按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划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保持时间0.25~1秒——容量9~20bit

(2)短时记忆(工作记忆)——1min内——7

组块

(米勒提出了组块概念,认为信息是以组块来计算的);

复述是短时记忆信息储存的有效办法。

(3)长时记忆——1min~

——容量

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长时记忆最主要的编码方式是有意编码中的语义编码。

2、按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划分,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3、按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分为陈述性知识记忆、程序性知识记忆

4、按有无意识参与,分为有意记忆、无意记忆

◆记忆的品质:

1.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

提高:

1明确识记目的;2集中注意力

2.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保持特征

提高:

1归纳;2经常、及时复习

3.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精确特征(最重要)

提高:

知识系统化

4.记忆的准备性——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

提高:

1认真识记;2复习材料比较;3正确识记与仿佛记住的区别

(二)记忆的基本过程

识记

保持

再认或回忆or编码

存储

提取

◆识记:

1、识记的概念:

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具有选择性

2、识记的分类:

按识记有无目的性,分为有意识记、无意识记

按识记材料的性质和识记的方法,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3、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1)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

2)识记时的态度和情绪状态

3)活动任务的性质

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5)识记的方法

4识记规律的应用

1)正确组织学生无意的识记

2)应当使学生知道长久记忆学习材料的必要性

3)注意适当的安排学生识记材料的数量

4)把要求学生识记的材料组织成学生活动的对象,并要求学生积极参加活动

5)多种感觉器官共同协作,提高识记效果

6)引导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敬礼进行意义识记

7)指导学生运用正确识记方法。

◆保持与遗忘(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

1、保持:

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

记忆回涨:

记忆马上回忆不起来,过段时间回忆起来的现象

2、遗忘概念:

识记过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或错误的恢复或提取都叫做遗忘

3、遗忘规律:

最早对遗忘进行研究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提出了“遗忘曲线”,说明遗忘的规律是: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并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在遗忘了。

4、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校材料的性质

2)、系列位置效应

3)、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过度学习达到50%,记忆效果最好)

4)、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

5)、识记的方法

6)、时间因素

7)情绪和动机

5、遗忘的原因:

1消退说2干扰说

前摄抑制:

先学习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对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

后学习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对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双重抑制

3压抑说4提取失败说。

◆回忆和再认

1、回忆:

过去经历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从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根据是否有预定的目的、任务分为无意回忆和有意回忆

2、再认:

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他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再认的条件:

1)取决和对原有食物或材料识记的巩固程度

2)取决当前呈现的事物或材料同过去识记过的事物或材料相似的程度。

3、回忆的种类:

1)有意回忆与无意回忆;2)直接回忆与间接回忆

4、回忆的条件:

1)是否有正确的中介联想

接近律——

相似律——

对比律——

因果律——

2)是否有平静的情绪状态。

(三)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中小学生记忆的发展

1、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

2、意义识记在逐步发展

3、在形象记忆的基础上抽象记忆迅速发展

◆根据遗忘规律有效的组织复习·················2011简答

1.复习时机要得当

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循环复习

2.复习方法要合理

1)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相结合

2)复习方法多样化

3)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4)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3.复习次数适宜,掌握复习的度

1)复习内容数量不宜过多

2)过度学习达到50%

4.重视对记忆品质培养

5.注意用脑卫生

◆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校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7、掌握复习的度,过度学习达到50%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应用

1.合理安排教学

1)排课时尽可能避免性质相近的课程排在一起,减少材料相似性引起的前摄抑制,后摄抑制对记忆的干扰

2)保质学生的课间休息。

有利于学生巩固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提高保持效果,助于减少前后课中记忆材料间隔时间过短引起的前摄抑制,后摄抑制对记忆活动的影响

3)应控制每堂课的信息投入量。

过多信息不利消化、吸收和记忆,过少信息投入不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

2.向学生提供具体识记任务

3.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和注意状态

4.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

5.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把它系统化

6.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其记忆能力。

4.表象与想象

(1)表象及其特点

(2)想象及其类型

(3)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一)表象及其特点

◆表象概念:

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表象的分类:

1.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2.记忆表象、想象表象。

◆表象的特征:

1.直观性;2概括性;3可操作性。

(二)想象及其类型

◆想象概念: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的分类

(1)按有无目的性,分为有意想象、无意想象

(2)有意想象,按创造程度分:

再造想象、创造想象

(3)幻想(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分,科学幻想、理想、空想

幻想的特征:

1提醒个人愿望,是向往的形象;2是创造活动的准备阶段。

◆想象的加工方式:

黏合、夸张、拟人化、典型化

想象的功能1预见功能2,补充功能3替代功能4调节功能

想象的品质1主动性2丰富性3生动性4现实性5新颖性6深刻性

(三)想象力的培养/想象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简)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注意发展学生语言能力

5、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6、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5.思维

(1)思维与思维过程

(2)思维的品质与培养

(3)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一)思维概述

◆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是借助语言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知过程。

◆思维的特征:

(1)间接性:

借助媒介来认识,如号脉

(2)概括性:

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或规律概括抽取出来加以概括,如定理、法则

◆思维的类型:

(1)按照思维发展水平——知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分析思维、直觉思维(灵感现象)

(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聚合思维(求同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常规思维(运用已学公式解答)、创造思维

◆思维的基本形式:

概念(人类知识最基本的成分)、判断、推理

思维的过程

分析与综合(基础)

比较与分类

抽象与概括(经验概括与科学概括)

系统化与具体化

(二)◆思维品质

(1)广阔性和深刻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路广阔,善于把握事物各方面的联系,善于全面地思考和分析问题。

(多角度思考)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透过事物的外部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

(深入、抓住事物本质)

(2)敏捷性和灵活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善于迅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情况变化时能当机立断,能迅速运用新方法解决问题。

(思维迅速且正确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根据客观情况的发展和变化,主动克服定势思维的消极影响,机动灵活地从多方面、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案。

(随机应变、举一反三)

(3)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指思维条例清楚,层次分明,推理合乎逻辑。

(4)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冷静地考虑问题,不轻信、不迷信“权威”的意见,能客观地分析评价事物。

思维的创造性是指善于独立思考,善于求异,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独立性(不盲从他人)

(三)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创造性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

(1)流畅性。

观念多

(2)灵活性(变通性)。

多角度,如报纸可以拿来折飞机

(3)独创性。

不寻常不常规,如曹冲称象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1、准备阶段2、酝酿阶段3、豁朗阶段(灵感)4、验证阶段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环境、智力、个性

高创造性者的个性特征(简答):

①具有幽默感;

②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③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④喜欢幻想;

⑤具有强烈的好奇心;⑥具有独立性。

◆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措施

1、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3、发展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

4、组织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力

6.注意

(1)注意及其功能

(2)注意的品质

(3)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注意及其功能

◆注意的含义:

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注意的特点:

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的分类:

按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有目的但不需意志)

注意到外部表现:

适应性动作出现(侧耳倾听)、无关动作停止、呼吸变化

(二)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

1、注意的广度(范围)——同一时间内,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时间的长短

3、注意的转移——

4、注意的分配——教师最重要的注意品质

(三)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1)防止外部干扰,如保持教室的安静

(2)讲究教学艺术,如声音抑扬顿挫

2、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1)经常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目的越明确,注意越集中

(2)合理组织教学活动,如课堂提问

(3)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如上课初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把学生的注意转移到课本上,形成有意注意;

讲授新教学内容时教师设法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

当讲授重难点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维持有意注意等等

4、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有意后注意,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有意后注意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7.情绪与情感

(1)情绪、情感及其功能

(2)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一)情绪与情感概述

◆情绪情感概念: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认知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情感的中介。

◆情绪情感的组成:

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表情)、生理唤醒

◆情绪情感的区别与联系——看p257

◆情绪的分类

1.根据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的不同,人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2.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的不同,分为——心境、激情、应激

(1)心境:

微弱、持续时间较长、带有弥漫性,如人逢喜事精神爽,忧者见之则优

(2)激情:

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如狂喜、暴怒、绝望、恐惧、悲痛

(3)应激:

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引起的极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如急中生智

◆情感的分类:

按社会性需要的内容划分——道德感、美感、理智感(求知欲、好奇心等)

◆情绪情感的功能(了解)

信号功能(微笑表赞赏)、感染功能(愤怒时的攻击)、调节功能(动之以情)/1信号功能2动力功能3适应功能4组织功能

(二)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小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1、情绪的调控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

2、情绪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

3、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

◆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1、情绪情感的易感性、冲动性、两极性明显

2、反抗情绪和逆反心理

3、产生对异性的情感

◆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

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座右铭等)

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上台紧张程度的过度体验)

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如对挫折的看待问题)

4、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合理宣泄、自我暗示等)

认知调节法、语言调节法、意志调节法、转移注意法、释放法等。

5、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创设情境)

8.意志

(1)意志与意志行动

(2)意志行动过程

(3)学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一)意志及其品质

◆意志概念:

人自觉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为,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是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

意志是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的集中体现。

◆意志的品质:

1.自觉性(盲从);2.果断性(优柔寡断);3.自制性(任性和怯懦);4.坚韧性(动摇性)。

◆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2014J)

1.意志行动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的目标行动

2.意志对活动有调节支配作用,使人的行动能按定好的目的去改造世界

3.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的意志行动最重要特征

4.意志行动以随意动作作为基础。

(二)意志行动心理过程

1.准备阶段(采取阶段/确定决定阶段)

1)动机斗争(重点:

选择题频率较高)

◆双趋式动机斗争。

是指从自己同时都很喜爱的两个事物中仅择其一的心理状态,又称双趋冲突。

如鱼和熊掌都想兼得。

◆双避式动机斗争。

是指从希望回避的两种事物中必取其一的心理状态,又称双避冲突。

如进退维谷。

◆趋避冲突。

指对同一目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

如既想当班长,又怕影响学习。

◆多重趋避冲突。

即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