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勘探研究毕业论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34321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70.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源勘探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资源勘探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资源勘探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资源勘探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资源勘探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资源勘探研究毕业论文.docx

《资源勘探研究毕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源勘探研究毕业论文.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资源勘探研究毕业论文.docx

资源勘探研究毕业论文

资源勘探研究毕业论文

1.3前人工作.......................................................2

2.3岩浆岩.........................................................4

——余家里金矿

5成矿规律...........................................................15

1绪言

1.1工作目的及任务

本论文经过三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完成。

论文期间主要包括野外实地踏勘、野外钻孔编录、野外资料室整理和学习,对赣区的地质情况基本熟知。

本次研究重点进行省萍乐坳陷带西段微细浸染型金矿成矿规律研究,以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总结区域成矿特点,与滇黔桂金三角成矿区等典型地区金矿对比,总结区域金矿成矿规律

1.2矿区交通及自然地理情况

研究区位于省西部,西起市上栗县,东至高安市鸡公岭一带,包括市湘东区、芦溪县、市袁州区、万载县、上高县、新余市渝水区、分宜县。

地理座标:

东经113°30′—116°00′,北纬27°20′—28°40′,面积约8000Km2(图1)。

研究区植被发育,60%以上的土地为天然针叶林和灌木杂草覆盖。

海拔高度约130.6—233.8m,相对高差103m,区水系发育,池塘较多。

该区主要地表水体为一级、二级和三级水系交汇成的河流水,大体流向为自东北向西南,常年有水,河面约2~3m宽,水量一般,年均流量约3.5m3/s,水质良好,可满足矿区生产和生活用水的需要。

1.3前人工作

省萍乐坳陷带西段处在特殊的构造接壤部位,区构造复杂,沉积地层分布广泛,厚度巨大,蕴藏着丰富的煤、铁、水泥灰岩、粘土、石膏等矿产资源,历来倍受省外地质工作者关注,研究程度较高。

然而与微细粒金矿有关的地质工作,除了基础性地质工作以外,相对较少,主要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

1998年省冶金地质勘查局三队于研究区中部的市北部吴村发现微细浸染型金矿,并进行了详查。

勘查工作发现矿化主要产于三叠纪灰岩中,其产状明显受NE向构造控制。

随后,省地勘局赣质大队在研究区进行了1:

20万水系沉积物金异常检查和部分地段的勘查,在八角亭、分宜王家坊等地氧化带中发现红土型金矿;同期的观巢幅(1:

5万)调研工作还在银山坳发现原生金矿层,从而揭开了本区找金历史上崭新的一页。

进入21世纪,省地勘局赣西队在金瑞、分宜家田、小龙等地开展了金矿地质普查工作,除获了3-4t氧化金外,尚在金瑞、家田、小龙、丰顶山等地发现该微细浸染型金矿。

 

2区域地质背景

2.1地层

赣区地层发育齐全,可划分为三大部分,震旦纪以前的地层统称为基底,为一套浅变质岩系,原岩是由海相泥砂质碎屑岩组成的复理石建造夹火山岩建造;震旦纪以后的古生代、中、新生代地层划为盖层,盖层地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二种类型:

(1)上古生界及三叠系遍布全区,发育碳酸盐建造,海相碎屑岩建造、陆相碎屑岩建造及海陆交互相碎屑含煤沉积建造,该套地层广泛发育有各种构造变形现象,常构成为上推覆地层;

(2)早侏罗世以后为陆相碎屑岩沉积建造。

区域地层基底主要为中元古界双桥山群、家桥群,盖层主要为中泥盆统—白垩系以及新生界[1]。

基底地层双桥山群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北部上栗、万载一带,震旦纪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南部-以南,工作区没有出露。

上古生界—新生界遍布全区,其中侏罗-白垩纪和第三纪主要分布于构造盆地中,第四纪分布与河湖流域地区。

从已有的金矿赋金层位分析,本区与金矿有关的层位是盖层部分中的中泥盆统至中三叠统。

2.2构造

萍乐坳陷带地处扬子板块与华南褶皱带的碰撞断裂—萍乐—广丰断裂北侧,属于扬子陆块南部边缘[2]。

萍乐坳陷带北缘被宜丰—断裂所围限。

由于本区在沉积物,构造活动,岩浆活动是有扬子陆块与华南褶皱带的过度性质,因此,将萍乐盆地在上古代至中生代早期的性质确定为扬子克拉通边缘拉分盆地。

它为加里东期板缘构造带,仍为扬子陆块的晋宁结晶基底,中元古代的变质火山沉积岩系,以及晚远古生代成变质岩系构成的“三层式”基底结构。

显生宙地层,尤以晚古生代被动大陆边缘陆表海相浅水碳酸盐地层及下三叠统陆缘海相的灰泥质沉积地层发育;无论是陆表海发展阶段的石炭纪至二叠纪还是陆缘海发展阶段的三叠纪,在竹亭—灰埠断裂带的南侧,断续出现延长达100余公里的碳酸盐重力流沉积,说明萍乐坳陷带中有一个向华南大陆边缘倾斜的斜坡带。

多次的重力流活动,说明沉积盆地基底有一定的活动性,以致间歇地触发了多期次的重力流;石炭纪后转入拉阶段,地壳变薄,叠加热沉降等诸因素,本区的基底活动性加强,导致石炭—二叠纪多次形成台—沟相间的古地貌格局,同时,还见有基性岩的侵入。

坳陷中的东乡枫林,威宁期火山活动显著,见中酸性火山岩及中基性侵入岩,这些方面与华南陆块相比毫不逊色。

因此,就本区与黔西南就构造而言,同属扬子陆块南部边缘地带[3]。

2.3岩浆岩

萍乐坳陷带西段位于扬子准地台与华南褶皱系对接地带。

自元古代至中生代,构造运动十分强烈。

岩浆活动较频繁,主要有加里东晚期、燕山期的岩浆活动。

岩体主要出露有丰顶山、桃源(加里东晚期)、蒙山(燕山早期)岩体及中北部宜丰、村前,南部有铁坑,新余,西部等地的小岩体。

工作区除丰顶山、蒙山以小岩基和岩株出露地表外,其余都以岩瘤、岩枝、岩脉的形式出露。

岩石类型以中酸性、酸性侵入岩为主,次为中、基性岩脉。

现将坳陷带各期次主要侵入岩及特征列于下表(表1)。

表1萍乐坳陷带西段各期次主要岩浆岩一览表

旋回

时期

期次

主要岩体

岩石类型

接触关系

产状

面积

km2

年龄

Ma

矿化

燕山旋回

晚期

宜丰,村前铁坑,铁山

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

侵入于二叠系、侏罗系、白垩系

岩瘤岩枝

113

Nb,Ta,Li,Rb,Cs,Be

早期

蒙山

细粒含斑花岗岩

侵入于第二次岩体中

岩枝

5.46

Cu,Pb,Zn,Sn,Mo,W

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

侵入于第一次岩体及侏罗系中

岩枝

5.87

Cu、Pb、Zn、Sn、Mo、W

斑状黑云母花岗岩

侵入于石炭系、二叠系中

岩株

27.7

170

Cu、Pb、Zn、Sn、Mo、W

加里东旋回

晚期

桃源

黑云角闪石英闪长岩、黑云角闪闪长岩

侵入于双桥山群及丰顶山岩体中

岩株

11

Au、Ag、Pb、Zn

丰顶山

黑云母花岗闪长岩、黑云二长花岗岩、黑云角闪斜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

侵入于双桥山群,下石炭统角度不整合于岩体之上

岩基

159

428.5

Pb、Zn、FeS

3典型矿床特征

余家里金矿床

赣西余家里金矿位于省市西部,处在金瑞镇的北部,构造上属于赣西萍乐坳陷带西段。

地理座标:

东经114°11′00″—114°15′00″,北纬27°57′00″—28°00′00″(X:

3092,Y:

385170),面积18.01平方千米。

矿区南部有昌金高速公路、东侧是320国道,省级及市县乡间公路纵横连贯,纵贯全区,交通十分便利。

矿区植被发育,60%以上的土地为天然针叶林和灌木杂草覆盖。

海拔高度约130.6—233.8m,相对高差103m,区一条主水系,众多条一级水系,池塘较多,主要地表水为一级、二级和三级水系交汇成的河流水,大体流向为自东北向西南,常年有水,河面约2~3m宽,水量一般,年均流量约3.5m3/s,水质良好,可满足矿区生产和生活用水的需要。

3.1构造背景

赣区微细浸染型金矿地处扬子板块东南边缘,为扬子板块与华南板块之间的结合带,并为九岭地体和武功地体所夹的一个晚古生代-中生代坳陷带,即-高安坳陷。

沿九岭地体南缘和武功地体北侧发育二个大型推(滑)覆构造,二者在坳陷带对接,形成构造脆弱带(长平—石岗对冲带),大致分布于长平—桐木—丰顶山—七宝山—石岗一带。

走向NEE,延长二百余公里,是区区域控岩控矿构造(图2)。

 

图例

图2赣区微细浸染型金矿区域构造位置图

3.2地层特征

赣西余家里矿区出露地层比较简单(图3,表2),主要为上二叠统长兴组、下三叠统青龙组、飞剑潭组和第四纪松散沉积物。

其中,青龙组分为三个段,分别为高安灰岩段、枣木段、殷坑段,飞剑潭组则进一步划分出两个岩楔(底部的关口岩楔和中部的新塘岩楔)和四个段组成。

地层倾向SEE,倾角中等,主要岩性为白云岩、灰岩、泥岩和砂岩(表2),自下而上依次为:

长兴组:

岩性为碎裂化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和硅质灰岩,含少量的生物碎屑,含微弱金矿化;与上覆地层青龙组殷坑段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表现为青龙组与长兴组倾向基本保持一致,但地层时代不连续。

青龙组:

上部为薄层泥晶灰岩与钙质泥岩,中部为砾屑灰岩与薄层状泥晶灰岩互层,下部为泥岩、钙质泥岩,属大陆斜坡相环境,与下伏长兴组呈不整合接触关系,

图3赣西余家里金矿区地质图(修测)

 

表2赣西余家里金矿区地层划分简表

年代地层

岩石地层

厚度

(m)

岩性特征

三叠系下统

飞剑潭组

第四段

88

深灰色白云岩、云灰岩,下部为灰白色泥晶灰岩

第三段

灰绿色薄层状含陆屑含泥泥晶灰岩

新塘岩楔

224

灰黄色钙质泥岩、粉砂岩、长石石英细砂岩

第二段

459

浅黄色薄层状含铁质泥岩、钙质泥岩与泥晶灰岩

第一段

黄色薄层状泥岩、泥晶灰岩、鲕粒灰岩、泥灰岩及灰岩角砾岩

关口岩楔

253

黄灰色石英细砂岩、粉砂岩、夹钙质泥砂岩

青龙组

高安段

164

薄层壮泥晶灰岩、钙质泥岩、泥灰岩

枣木段

140

碎屑岩、破碎的不纯钙质灰岩、夹薄层泥灰岩、碎裂化泥-微晶灰岩,部分含有硅质透镜体

殷坑段

25

灰黄色薄层状钙质泥岩、泥灰岩、泥晶灰岩

二叠系上统

长兴组

127

灰色生屑泥晶灰岩、含燧石条带或结核

以不纯碳酸盐岩为主,有机质含量较高,是本区主要含矿层。

其中:

殷坑段:

主要为灰黄色薄层状钙质泥岩、泥灰岩、泥晶灰岩。

产丰富双壳类及少量腕足类化石,厚20.06~31.16m。

枣木段:

主要为灰色中—厚层状碎屑岩与灰色薄层状泥晶灰岩互层,间夹鲕粒砂屑含云灰岩、破碎的不纯钙质灰岩、夹薄层泥灰岩、碎裂化微-泥晶灰岩,含有硅质透镜体。

在矿区呈透镜状展布,厚度变化较大,厚度约79.00~140.76m。

高安段:

主要为微—薄层状泥晶灰岩、中层状泥岩灰岩、钙质泥岩、泥灰岩;上部夹粉砂质泥灰岩、含铁质泥岩、粉晶灰岩及泥晶灰岩角砾岩。

厚度变化较大,与枣木段有互为消长关系,在枣木段不发育的地段较厚,一般32.95—164.40m厚。

飞剑潭组:

为一套大陆斜坡—盆地的重力流浊积岩相,底部细砂岩与粉砂岩;下部灰岩角砾岩与泥灰岩薄层状泥晶灰岩,中部为钙质泥岩、钙质石英粉砂岩,上部为薄—厚层状泥晶灰岩,顶部白云岩。

又可分四个段及两个岩楔,自下而上其岩性依次为:

关口岩楔:

该岩楔命名于市枣木剖面关口村,并以枣木剖面为层型,天台山为辅助剖面(金瑞幅地质说明书,1998)。

其岩性组合为薄—厚层状石英细砂岩、粉砂岩,间夹钙质泥岩、粉砂质泥岩、钙质细砂岩。

厚235.78m。

与下伏青龙组高安段为整合接触。

飞剑潭组一段:

下部灰色透镜状、中层状泥晶灰岩角砾岩、浅灰色薄—厚层状泥晶灰岩,底部偶尔见薄层状泥灰岩;中部为灰色薄—巨厚层状泥晶灰岩,间夹浅黄—灰色薄层状泥灰岩;上部为灰色厚层状泥晶灰岩角砾岩与薄—厚层泥晶灰岩互层,其中上部夹灰色厚层状亮晶鲕粒灰岩,上部及下部为中—厚层状灰岩角砾岩舌,局部夹白云岩透镜体,厚度427.66m。

飞剑潭组二段:

为浅黄色薄层状含铁质泥岩、钙质泥岩与泥晶灰岩旋回,发育水平潜穴,厚32.14m。

新塘岩楔:

其创名地点为天台山剖面新塘村(金瑞幅地质说明书,1998)。

岩性为黄色、灰红色、灰色薄层状钙质泥岩、钙质粉砂岩、粉砂岩。

期间见小型槽状、透镜状及水平层理,厚233.99m。

飞剑潭组三段:

该段在矿区出露不全,未见顶。

岩性仅为灰绿色薄层状含陆屑含泥泥晶灰岩。

飞剑潭组四段:

岩性组合特征为灰—深灰色薄—中层状泥晶白云岩、含砂屑泥晶白云岩、泥晶灰岩、薄—厚层状中晶白云岩;底部和顶部见有深灰色厚层状砂屑云灰岩及含泥晶白云岩。

第四纪沉积物:

广泛分布于各水系的两侧及山间谷地中,构成河漫滩及河谷的各级阶地。

主要有残坡积和冲积两种成因类型。

根据岩性、地貌形态及阶地等特征,可分为全新统山背组和联圩组。

山背组:

分布于山间低洼地带及水系两侧,常组成

级阶地。

岩性为灰褐色、灰色粘土,含角砾粘土及含砂砾土层。

厚度大于2.5m。

联圩组:

分布于水系两侧,常组成

级阶地。

岩性为黄褐色、灰黄色亚粘土及亚砂土层,下部为砂砾层。

厚度大于5.7m。

3.3矿区构造

赣西余家里矿区地处-高安坳陷带西段余家里背斜北西倾伏端,矿区以断裂构造为主,还有褶皱及不整合面。

区断裂构造共有5条,除断裂F5外,规模均较小,分别呈NE向、NW向和近SN向延伸(图2)。

具体描述如下:

(1)断裂F5:

为矿区推测断层。

发育于第四系沉积覆盖区,地形上成沟谷,从其平面(图3)及剖面图(图4)上可以看出,断裂为北西倾,属正断层性质,造成地层重复,断裂北西盘为飞剑潭组关口岩屑、南东盘为青龙组地层,两侧地层产状一致。

图4赣西余家里矿区西面剖面图

(2)断裂F1:

断裂由破碎带组成,其宽度不大,约0.5-1m,断裂北东向延伸,规模较小,倾向SE,倾角45°。

断裂构成岩性地层界线,其上盘为粉砂岩,属于飞剑潭组的关口岩楔;下盘为薄层灰岩,属于青龙组高安段。

与吴村金矿矿区北部的F1—F4断裂构造(图5)产状(走向NE,倾角45°-60°)基本一致。

(3)断裂F2:

断裂发育于三叠纪飞剑潭组和青龙组地层中,横切地层走向,断面波状延伸,总体走向北西北西向,延伸约1km,具有走向平移性质。

图5赣区萍乐坳陷带北段吴村—金瑞地层剖面图

(4)断裂F3:

断裂近南北向沿沟谷发育,其倾向西,陡立产出,其断面较发育,产状275°∠75°,其上可见擦痕。

切割地层最为明显,属于走向滑动性质,延伸约450m。

(5)断裂F4:

北西向延伸,为推测断裂,属于走向滑动性质,出露于东面矿体的中间位置,切割矿体,延伸约550m,发育于沟谷负地形,对两侧地层有一定影响。

矿区褶皱构造规模较小,出露于矿区西北部的二叠系长兴组灰岩和东南部的飞剑潭组地层中,可以分为层间不协调褶皱和伴生褶皱

3.4矿化特征

赣西余家里矿区异常元素组合较复杂,以Au、Ag、Cu、Pb、Zn、Sb、As元素为主的多元素异常,异常形态多呈椭圆状,浓集中心明显,梯度变化大,离散系数小。

矿区近地表含矿段长约2km,依据地层、构造特征,划分为Ⅰ、Ⅱ、Ⅲ含金矿段(地勘院赣西微细浸染型金矿设计,2007)。

Ⅰ号矿段:

地表氧化矿长约300m,宽约250m,出露面积约75000平方米,单工程控制最大厚度17.10m,平均厚度约10m,品位0.3~3.49×10-6,单工程平均品位最高Au:

0.98×10-6,全矿段平均品位约Au:

0.5×10-6,可预测地表浅部氧化矿金资源量334类约1吨。

Ⅱ号矿段:

经工程控制地表氧化矿总长大于420m,最大宽度60m,平均宽

25m;单工程氧化矿最大控制厚度18m,平均12.2m。

单工程平均最高品位Au:

2.27×10-6,矿段平均品位Au:

0.6×10-6,估算333类金资源量大于100千克。

已施工的ZK301(孔深105.7m)、ZK302(孔深485.8m)、ZK402(孔深100.02m)和ZK801(孔深64.1)钻孔样品分析结果显示,在40~85m孔深的原岩中发现原生金品位在0.18~3.18×10-6,控制矿体延深斜长80m,含矿(化)体总厚度16m,平均品位Au:

0.8×10-6,估算334类金资源量大于1吨,该矿段找矿前景十分看好。

Ⅲ号矿段:

经初步工程控制含矿地段长约500m,氧化矿地表宽约40m,深0~6m,含金品位变化0.2~1.06×10-6,可圈定品位大于0.5×10-6的氧化矿围长400m,平均宽大于20m,平均厚大于4m,估算出地质资源量不少于40Kg。

在ZK4001孔深16.95~20.15m原生矿样长3.2m,品位0.39~0.98×10-6,平均品位0.69×10-6;孔深29.64~37.14m,样长7.5m,0.12~0.72×10-6,平均品位0.47×10-6,与已知的吴村金矿体分布于同一含矿构造带。

这三个主要矿段的地表氧化矿的地质构造、赋矿岩层和岩性组合等基础地质特性基本相同,同属于红土型金矿类型。

其中Ⅰ矿段、Ⅱ矿段和Ⅲ矿段的地表40m以上的矿化部分均为矿区的地表红土型金矿类型部分。

Ⅱ和Ⅲ矿段的深部约40m以下为原生矿床。

 

4矿化特点及富集规律

4.1区域矿化特点

凹陷带北部的宜丰—深大断裂和南部的—广丰深大断裂控制了萍乐凹陷带的发育,形成了凹陷盆地,中部的竹亭—枧溪深大断裂控制了卡林型金矿点的集中分布。

根据已知矿点的地质特征,综合前人研究及勘查成果,可以看出区域矿点有如下基本特征:

(1)所有矿床都分布于断裂周围,尤其集中于中部的竹亭—枧溪深大断裂周围。

(2)矿点金产出形式:

一部分是以自然金形式产出,另一部分是包含在黄铁矿或闪锌矿等还原性矿物。

(3)矿床赋矿地层主要有下三叠系青龙组和下二叠系茅口组。

矿床大致有两种:

一种是沉积—改造型层控矿床,为整合型矿体,受地层控制明显。

如余家里和吴村;另一种是受断裂明显控制的构造成因矿床,矿体是脉状矿体,如小龙矿区。

(4)控矿断裂:

根据区域成矿地质条件,结合部分已开发的矿点的情况,控盆断裂与后期断裂交汇部位往往是成矿的有利部位,即东西向控盆断裂与北北东、南北、北西向构造叠加、交汇部位处,以及控盆断裂旁侧的次级断裂且与主断裂贯通地段控制了矿点的分布;低次序断层、断层交汇处、断层旁侧的牵引褶皱、层间滑动、层间破碎、次级褶皱等部位往往直接控制矿体的产出。

4.2构造体系的成矿专属性分析

(1)武功山体系的成矿专属性

南部的武功山滑覆体系从凹陷带中部的竹亭—枧溪南倾滑脱深大断裂到凹陷带南部的北倾的—广丰滑脱深大断裂,占了整个凹陷带近2/3的面积。

武功山体系表现出了以三江为中心发育了一大面积侵入岩,并以侵入岩为中心,四周又发育了一系列的滑覆断层,从对成矿的有利因素来看,滑覆体系的性构造环境比较有利于成矿热液的上涌。

大量发育的滑脱断裂不仅是导矿的通道,也是良好的容矿通道。

这些滑覆断层的发育使成矿热液可以流畅的扩散至各断裂带,有利于卡林型金矿的形成。

(2)南北构造对接带的成矿专属性

中部的南北构造对接带是两大板块对接部位,在此发育了大量的构造,是整个凹陷带中构造最复杂的地区,也是构造变形最强烈的地区。

整个凹陷带的断裂性质在这里发生了转变,构造变形强烈。

一般来讲构造变形很强烈的部位,也是矿化蚀变最强的部位,亦是金矿体富厚部位。

中部对接构造带由于具备了这些特征而形成了现在矿点沿断裂展布的现象。

 

4.3矿化富集规律

(1)容矿构造与矿化富集的关系

1具多种构造复合部位为矿化富集有利部位。

小型褶皱+假整合面构造+层间断裂+密集裂隙带、网状裂隙带及微裂隙带的构造组合为矿化最有利部位。

2密集裂隙带、网状裂隙带及微裂隙带为矿化富集有利部位,特别是微裂隙带为矿化最富集部位。

3岩脉与围岩的接触带构造为矿化富集有利部位。

(2)岩性与矿化富集的关系

金矿化主要与细碎屑岩及不纯碳酸盐岩,以及它们受构造作用变形后形成的构造碎裂角砾岩。

如在吴村矿区,对矿化有利的岩石为砂—粉砂状碎屑灰岩,总体上反映出不纯灰岩及细碎屑岩有利于金矿化的富集。

大石芴主要赋矿岩石为细粒石英砂岩及砂质页岩,同样反映出细碎屑岩有利于金矿化的富集

(3)矿化富集与矿石类型、矿物种类及其他成矿元素的元素

本区金矿化富集与矿石类型关系密切。

如在大石芴矿区,黄铁矿型矿石及褐铁矿型矿石明显有利于金的富集,为矿区主要的金矿石类型,且金的品位较高,在黄铁矿型金矿石中,金品位为47.70×10-6。

在吴村金矿区,则是含黄铁矿泥质钙质粉砂岩矿石、含粉砂质页岩矿石、含黄铁矿泥晶灰岩矿石。

区该类型矿床的矿化富集与黄铁矿及炭质关系密切,它们是金的主要载体矿物。

但在各矿区中有所不同,如在吴村金矿区及大石芴矿带,金的主要载体是黄铁矿,而对于黄铁矿而言,具富砷黄铁矿环边者及五角十二面体者又更利于金的富集[4]。

前已述及,金矿化与As关系密切,Au与As有正相关关系,即As高Au也高。

因此,砷有利于金的富集。

在区砷主要存在于富砷黄铁矿及微量毒砂中,从而说明富砷黄铁矿及毒砂的存在对金矿化的富集有利。

(4)蚀变与矿化富集的关系

硅化及黄铁矿化是对金矿富集有利的蚀变,当硅化、黄铁矿化较强时为金矿的金矿围岩蚀变,当二者蚀变很强时,往往既是金矿体所在,但在硅帽处并不是金矿化最强烈,而是在硅帽下部的破碎带中,这可能与硅帽中作为金的主要载体矿物黄铁矿的发育有关[5]。

绢云母—伊利石化也对金矿化富集有利的金矿蚀变,蚀变强烈时常为矿体所在处。

碳酸盐化在区主要为方解石化。

在密集平行方解石脉及网状方解石脉附近也为金矿化富集部位,这在吴村矿区表现得较明显。

碳化在部分矿区表现明显,且对金的富集有利,碳化强,金含量也高。

 

5成矿规律

5.1不同级次构造在成矿中的作用

通过对比和研究,本人认为区微金的成矿作用主要受控于地层岩性、构造作用。

岩浆的直接参与的成矿作用不明显,相对较重要的一个因素应该是有一个低温持续活动含矿流体的作用。

这里控矿构造指控制矿田矿带及矿区的构造,容矿构造则为矿体赋存、或与矿体相伴生的构造。

目前对各矿床点资料研究表明,控(容)矿构造包括深大断裂、伸展构造体系中的顺层正滑拆离断层及派生的褶皱构造[6]。

萍乐坳陷西段的主体构造格局是三条深大断裂、两大构造体系,叠加新华夏系,不同级次的构造表现各有千秋。

(1)武功伸展构造体系控制着微细浸染型金矿田[7]

从目前微细浸染型金矿的分布,包括原生金矿点及红土型金矿区,均分布于万载丰顶山至上高天山以南地区,这一界线正好与武功伸展构造体系的北部边界相吻合。

从此向南分布着众多的红土型,其中的分宜王家坊矿区,则位于上部脆性伸展构造根带旁。

虽然在其北的万载桃源,岭东等地亦发育金矿,但其类型为石英脉型及硅化矿碎带型的“明金”,所属微细浸染型金矿,两者的成矿地质背景与成矿机制差异甚大,不可同日而语。

因此,萍乐坳陷带西段的微细粒金矿田。

滇、黔、桂金三角微细浸染型金矿亦为一穹窿伸展构造体系控制,因此,两地有“异曲同工”之处。

(2)深大断裂控制着矿带的形成

本区微细浸染型金矿从原生金矿点,红土型金矿,以及1:

20万水系沉积物金异常等的分布,大致可划分为两条带,北部条带从吴村—分宜小龙,操坊—上高南港—高安钩山,本带见有吴村原生金矿,余家里红土型金矿,小龙氧化金矿,丰顶山红土型金矿等,以及一批金异常;南带包括银山坳金矿点,王家坊红土型金矿,以及沿武功山北麓分布的金异常。

南条带则与—广丰断裂相吻合,因此,深大断裂明显地控制矿带形成。

水系沉积物异常与金异常伴生的往往有钴、镍、等异常出现,似可说明金异常与地幔活动有关。

同时,七宝山组中亦发现基性岩夹层,亦证明有地幔物质侵入。

由于区域上并没有发现可靠的矿源层,因此,推测金的物质除地壳来源外,幔源亦可忽视。

正由于部分金来源于地幔,深大断裂又有沟通地幔与地壳的作用,因此,它控制着矿带的分布就不奇怪了。

(3)伸展构造派生的背斜构造控制着矿区

分宜小龙氧化型金矿,如前所述为一背斜构造,山顶所控制的氧化型金矿应为残破积型,即为原生金矿原地风化后的产物。

其层位应为南港组与茅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