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居民消费现状所存在问题的若干理解.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32081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居民消费现状所存在问题的若干理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关于居民消费现状所存在问题的若干理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关于居民消费现状所存在问题的若干理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关于居民消费现状所存在问题的若干理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关于居民消费现状所存在问题的若干理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居民消费现状所存在问题的若干理解.docx

《关于居民消费现状所存在问题的若干理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居民消费现状所存在问题的若干理解.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居民消费现状所存在问题的若干理解.docx

关于居民消费现状所存在问题的若干理解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却存在着消费断层和消费升级过程中国内消费品供给不足引致的消费梗阻现象,对整体消费结构的优化产生不利的影响。

本文将就此引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探究相应的对策与出路。

关键词:

消费升级消费断层消费梗阻消费能力

 

目录

摘要I

目录II

1绪论1

1.1居民消费状况的历史回顾及现今存在的问题1

1.1.1消费断层影响整体的消费结构优化和升级1

1.1.2在我国居民消费升级的过程中事实上存在国内市场消费梗阻1

2居民消费现状所存在问题的原因探究2

2.1消费断层原因分析2

2.1.1工业化原始积累时期2

2.1.2农业增长面临明显的需求约束2

2.1.3非农就业不足3

2.1.4国家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与保护体系不健全3

2.1.5土地征用对农民补偿过3

2.2消费升级过程中国内市场消费梗阻而使消费品生产行业遭受冲击的原因分析3

2.2.1投资方向的“失误”3

2.2.2投资的低效率4

3解决目前消费状况所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出路5

3.1消费断层的解决5

3.1.1国家要加大对农业的投资5

3.1.2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5

3.1.3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进程5

3.1.4农民增收的根本靠教育5

3.2避免消费升级过程中国内出现消费梗阻的对策5

3.2.1技术投资6

3.2.2服务消费6

3.2.3知识消费6

3.2.4环保消费6

4消费能力7

结论10

致谢11

参考文献12

 

关于居民消费现状所存在问题的若干理解

1绪论

我国居民消费升级经历了从传统的基本生活消费逐步向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转移的过程,从十几年前的“十元级”“百元级”“千元级”到近几年的“万元级”“十万元级”,消费品的档次越来越高,折旧越来越快。

1.1居民消费状况的历史回顾及现今存在的问题

1978年改革开放前主要追求“三转一响”的老四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消费重点主要是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80年代中期形成了以家用电器普及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热潮,这一时期大约延续了十年左右。

在城市经历了以排浪式消费方式普及家用电器为主要内容的第一次消费结构剧变期,以彩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为主要代表的新四件成为集中的消费热点。

新四件基本普及后,电话、空调、家用电脑又逐渐进入城镇居民家庭,2003年末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家用电脑27.8台,空调61.8台,移动电话90.1台,而且部分城镇居民经过多年的资金积累期已具备了从万元级向十万元或几十万元级以上消费过渡的能力,汽车、住房等高档消费品进入城市家庭。

从整体上看,目前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由温饱型向小康型、现代型过渡阶段,但是我国目前的消费状况存在以下问题:

1.1.1消费断层影响整体的消费结构优化和升级

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结构尚处于较低水平,在城市开始普及时,家用电器才刚进入农村家庭,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产品只相当于城市十年至十五年前的水平,而家用电脑、空调、移动电话、轿车等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更是微乎其微。

1.1.2在我国居民消费升级的过程中事实上存在国内市场消费梗阻

国内消费品生产行业没有很好地把握一轮轮消费升级的契机,使国内产业遭受周期性的冲击。

国内相关行业由于没有及时地针对消费升级做出适应性的调整以致国内的部分消费需求要有国外满足,即使调整了也由于技术水平的落后使产品的竞争力远不如人,许多市场利润空间拱手让人。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现今的电脑、手机、汽车,居民所认同的大多都是国外品牌而国内的同类产品却少有能与其抗衡的。

2居民消费现状所存在问题的原因探究

2.1消费断层原因分析

消费断层的原因很明显,那就是农民低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所造成的。

从1997年开始农民收入增长进入一个低谷期。

1997-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3.97%,比改革开放以来24年平均值(7.33%)低3.36个百分点。

并且在农民收入平均增长速度的背后,相当一部分农民的收入是停滞甚至是下降的。

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资料,2000-2002年全国增收农民占56.4%,收入持平占1.6%,减收农户占42%,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局面不仅没有改善而且在不断恶化。

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1/1,1983年为1.82/1(改革开放以来最低年),1997年为2.47/1,2002年为3.11/1。

造成农民低收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2.1.1工业化原始积累时期

工农业“价格剪刀差”对农业的掠夺致使农业的生产条件至今没有发生根本改变,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农业停滞不前,这一历史根源对于农业的影响至今尚存。

2.1.2农业增长面临明显的需求约束

虽然近年来农民收入恢复性增长,但基础并不牢固,影响收入增长的根本、长期、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解决。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乡恩格尔系数急剧下降,整体上影响农产品需求扩张。

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民收入已很困难,提高农产品价格的潜力也在下降。

2.1.3非农就业不足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农民就业极不充分。

2001年农业GDP份额占15.2%,而就业份额占50%,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尚未根本改变。

进城农民的地位、就业、社会保障、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利与城镇居民相比不平等程度很大。

2.1.4国家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与保护体系不健全

财政支农资金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按WTO协议的计算口径,1996-2000年国家对农业支持总量分别为1083亿元,1267亿元,1826亿元,1709亿元,2200亿元,占当年农业总产值4.9%,5.3%,7.4%,7%,8.8%,而发达国家则为30%-50%,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在10%-20%。

政府财政农业支出用于人员供养及行政开支占60%,建设性支出比重不高,并且建设性支出中大中型带有社会性的水利建设占较高比重,农民直接受益的中小型基础性设施建设比重过小。

农业投入中直接用于流通环节的补贴过高而生产环节补贴却很少,另外农村资金严重外流,农户、中小企业获得贷款困难,目前农业贷款仅占农业银行10%,占农村信用社34.2%,支农力度减弱。

2.1.5土地征用对农民补偿过

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粮食流通机制改革严重滞后。

2.2消费升级过程中国内市场消费梗阻而使消费品生产行业遭受冲击的原因分析

2.2.1投资方向的“失误”

消费升级过程中,消费品生产行业的供给结构要适时做出调整以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发展。

投资需求是引致需求,它应该随着消费品供给结构变化作出及时调整,厂商应该敏锐地观察到新的消费热点而及早地进行事前投资,否则就会跟不上消费需求变化的进程。

而我国消费品生产行业正是因为投资方向的失误而在一次次的消费升级中错失良机。

当前“经济过热”主要是由政府主导的投资“过热”拉动的,在十六大以前全国各地就已经出现了大搞“形象工程”的热潮,修大广场、盖办公大楼、铺大草坪梅花市容等成为流行的风气。

各地新领导班子上任后又普遍大搞“政绩工程”,特别是热衷于投资建设产值高税收多的大项目。

有些经济学家把这种由于消费增长缓慢投资拉动的“过热”只是引发生产资料等中间产品紧缺和价格提高而消费物价指数没有明显提高的状况叫做“没有温度的高烧”(徐小年)或者“非典型过热”(张曙光)。

这是为了弥补近几年需求不足而用投资拉动经济的结果,而目前国内已经出现了通货膨胀的迹象,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比上年增长28.4%,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中的办公楼投资比上年增长34.2%,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9.1%。

我国是一个储蓄大国,投资的来源可谓丰厚,但是投资应该合理使用,在一轮轮的产业冲击下,应该对我们有所警示,投资于未来主导消费品的生产能力把握消费升级的契机,而不要把大量的储蓄资源用于“政绩工程”以及低效率的重复建设。

2.2.2投资的低效率

经济增长不外有两个来源:

一个是来源于投入资源的增加,另一个是来源于效率的提高。

如果不是靠投资效率来维持增长,由于资源的有限性高增长是不可能长期维持的。

曾经在1994年预言过东亚金融危机的克鲁格曼教授指出:

东亚金融危机最深刻的根源在于投资的低效率。

他说,在东亚地区反映为了维持一定的产出增长率所需要的投资率增长的经济指标“增量资本产出率”是不断上升的。

发达国家的该指标在1-2之间,我国该指标在90年代初期还比较低大约在2左右,1995年以后急剧上升,最近四年提高到5-7之间,既增加5-7元的投资才能增加1元的GDP产出。

据世界银行报告2002年中国的投资率是42%增量资本产出率是5.25,这就是说将国民收入的42%用于投资来维持8%的GDP增长率,而印度只用20%的国民收入作为投资就能保持接近于中国的增长率。

投资的低效率必然导致巨额资本浪费,这就使得在消费品升级的浪潮中国内产业与国外同类产业相比竞争力下降,在新的国内市场空间的争夺战中遭受冲击。

3解决目前消费状况所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出路

3.1消费断层的解决

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解决消费断层问题的关键。

3.1.1国家要加大对农业的投资

突出农业特殊的基础性产业地位,在逐步缩小以至消除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基础上,使工业积极的回报农业,重视当前农业的弱质性特点,加大对农业的保护力度。

3.1.2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

关键是要增加投入总量,并优化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结构。

逐步减少对流通环节的补贴,将主要农产品市场风险基金转为对农民的直接收入补贴。

充分利用WTO的“绿箱”政策,增加农业科研和推广、质量安全和检验检测、农产品流通设施、农民培训等方面的投入,重新对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进行功能定位和调整,建立一个更完善、更有活力的真正为“三农”服务的农村金融体系。

3.1.3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进程

要完善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制度,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允许农民自主进城定居,让户口只具有标志居住地的意义,在户口失去特殊福利含义的条件下实现城乡居民的平等权利,重视农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建立。

3.1.4农民增收的根本靠教育

通过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把农村学校建设成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和就业创业的重要基地,基础教育以教学活动为主,职业教育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成人教育开展科技活动和专业技术培训。

3.2避免消费升级过程中国内出现消费梗阻的对策

消费是投资的前提,是社会投资的“引路人”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储蓄不能滥用,投资应该有的放矢。

建议的投资方向:

3.2.1技术投资

从整体上看,现在我国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技术进步速度与生产素质的更新还不能完全适应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为生产设备陈旧、生产工艺落后、产品技术含量低与附加值高的产品短缺并存。

比如我国钢产量虽已突破年产1亿吨且出现产品严重积压和价格走低的趋势,但另一方面冷轧薄钢、冷轧带钢、镀锌板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生产用钢材则严重短缺,其自给率平均不足50%。

3.2.2服务消费

90年代服务消费中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三项支出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城镇居民不过占15%农村只占8%,发达国家美国占41.3%,日本31.6%,法国33.5%,服务消费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3.2.3知识消费

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1996年主要OECD成员国GDP50%以上都以知识为基础。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从上世纪初的5%-10%提高到上世纪末的80%以上。

知识经济对劳动力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劳动力质量的高低是由劳动者消费质量的高低决定的,目前决定劳动者素质高低的主要因素已不再是物质消费而是知识消费,主要表现为受教育程度,高层次的发展性、智力型精神消费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3.2.4环保消费

消费环保华是大势所趋,中国环保运动兴起与国外相比开展较迟,公民环保意识较弱,然而中国人均自然资源少,生态环境容量已近极限,迫切要求中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尽可能朝着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方向发展。

注重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使劳动者从纯体力型、纯经验型向智力型、科技型劳动者转变。

4消费能力

消费能力,即消费者主体使用消费品并从中取得效用和满足的能力,与消费者购买商品的货币支付能力无关。

不具有消费能力,消费者不能从消费过程中享受到效用和乐趣,货币的效用就会极小化。

经济学认为,货币效用极小化不符合消费者均衡的一般规律。

因此,若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没有消费能力或消费能力弱化,那么,人们不会对该种商品产生需求,他宁愿将货币投向其他能带来较大效用的商品上,或者将货币闲置,例如,要想对某种体育商品进行消费,就需要具备一定的体育文化素质,若缺乏体育文化素质,消费者不能通过消费体育商品得到享受,消费者就不会对体育商品产生任何需求,他宁愿将货币投向那些能够给他带来效用的商品上。

所以,消费者对商品的消费能力决定商品的社会需要量。

  人们的消费能力由多种因素决定:

传统和习惯影响消费能力。

传统和习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世界观,它使消费者形成某种固有的、甚至顽固的消费观;在其作用下,人们会厌恶或喜爱某种商品,只有在喜爱的情况下,人们才能从中取得效用和享受,喜爱的程度决定效用量的大小。

例如,某些民族的居民厌恶消费某种动物的肉品,若消费肉品,他们只能得到负效用;饮食文化和居住文化的深刻影响力,能使人们兴趣盎然地持久保持对某些商品的消费量(如酒、辣椒等);等等。

兴趣和偏好影响消费能力。

兴趣和偏好是人们在某种消费观念指导下,能够坚持对某些商品进行消费的推动力。

兴趣和偏好与传统和习惯有一定的联系,但二者存在区别。

兴趣和偏好既受传统和习惯的影响,也受消费者所处的时代、个人的状况、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例如,一个热爱某种商品的人,一定会对某种商品有特殊的理解力和消费能力,他会收集、储藏和欣赏该类商品(如字画、邮票等);当他改变兴趣和爱好后,他对某种商品的消费能力也就失去了,他也不再愿意消费该种商品。

消费者既定的文化素养影响消费能力。

一般说来,传统习惯和兴趣偏好所影响的大多是一些知识含量较少的商品,或不需要具备较多知识就能进行消费的商品。

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进步,不仅商品中的知识含量大大增加了,而且,消费商品所需要的起码知识要求也提高了,它要求消费者有一定的欣赏能力、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例如,旅游商品、体育商品和音乐会等。

毫无疑问,消费者对商品的欣赏能力、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是由他们的文化科学知识含量所决定的。

  我们怎样衡量或检验一个人或一个社会的消费能力及其变化呢?

最主要的指标是社会商品消费量,社会商品消费量增长,意味着消费能力增长。

但是,由于社会商品消费量受到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两个因素所影响,社会商品消费量不能单独反映消费能力对社会商品需求量的作用。

因此,我们必须从影响消费能力成长变化的角度寻找相应的指标,这些指标是:

  从消费者主体角度考察消费能力的指标——主观指标,主要有:

消费者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层次受教育程度的人数、学习课程的内容、偏好层次与结构等。

一般说来,消费者受教育程度越高、能够提高对商品认识程度的课程内容越丰富、偏好取向越合理,个人的消费能力就越强;从社会角度看,受到良好教育的消费者人数越多,社会消费能力越强。

  从消费者主体以外的社会环境角度考察消费能力的指标——客观指标。

主要有:

交通及通讯设备的数量和质量、消费设施的数量与质量等。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封闭性消费方式和消费理念已成历史,各种消费方式越来越依赖于社会化的消费设备,即所谓公共产品;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制约着人们的消费,公共产品的数量越多,质量越好,人们的消费能力就越强。

消费状态在消费能力既定的情况下,消费状态对于消费倾向和社会商品需要量具有决定作用。

  所谓消费状态,即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所具有的消费心理、生理状况以及客观的消费环境。

消费状态对社会商品需要量具有非常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它通过消费效应表现出来(即消费者是否再次产生同样的消费行为)。

一方面,在直接的消费过程中,消费心理和生理状况对客观的消费环境具有较高的依赖性;消费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消费者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抑制或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与情趣,决定消费者是否产生消费遐想和需求动力。

另一方面,一件商品所具有的潜在效用量的实现程度,即消费者从商品中实际得到多少效用,完全由消费状态决定,消费状态是商品中潜藏着的“效用能量”流向消费者的管道调节器。

良好的消费状态,有助于消费者最大限度地“吸取”商品中潜藏着的效用,获得最大满足。

总之,消费状态的优劣,决定消费者的单位货币效用量,从而决定社会商品需求量。

例如,某旅游地或某旅游公司组织的旅游活动中,若能使旅游者在旅途中得到极大的欢心和愉悦(即较大量的效用),那么,它就会使人们对某旅游景区(及旅游公司)产生好感,从而增加对某旅游景区(及某旅游公司)旅游产品的需求,多次前往某地旅游或度假。

若某餐馆能够提供良好的就餐环境和高质量的饭菜与服务,使消费者在就餐中得到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满足,那么,无论该餐馆地处何方,它都能招徕八方来客,所谓“好酒不怕巷子深”。

可见,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由于能够给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消费状态,使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获得最大化的效用和满足,从而能够赢得声誉,引来更多的需求;反之,低劣的产品质量和消费状态及不合理的价格,必然导致产品需求量下降。

 

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某些地方为了实现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如经济增长与税收增加),忽略生态环境和市场秩序建设,消费环境或消费状态质量下降,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们的消费欲望和消费情趣,制约了商品需求量。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因素必然对我国经济产生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建立以内需为主的产业结构和市场体系,才能避免国际经济的波动对我国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

为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消费环境和消费状态的建设,使我国的内需不断扩大有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

 

致谢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参考文献

[1]俞海山《论我国消费领域拓展的方向》摘自《经济论坛》2004.2

[2]严先溥《消费升级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摘自《中国统计》2004.2

[3]韩俊李剑阁《解决我国新阶段“三农”问题的政策出路》摘自《改革》2004.2

[4]许经勇《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5]赵伟李实《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