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县域经济情况综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31045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县域经济情况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广东县域经济情况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广东县域经济情况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广东县域经济情况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广东县域经济情况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县域经济情况综述.docx

《广东县域经济情况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县域经济情况综述.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县域经济情况综述.docx

广东县域经济情况综述

广东县域经济情况综述

    文章来源:

广东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点击数次:

116 供稿时间:

2006-8-30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支柱,在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壮大县域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新形势下,应强化县域经济发展意识,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协调我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失时机的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才能保障我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改革开放前,我省有9个地级市(海南除外),80个县。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大中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的增强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部分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化。

至2002年底,全省地级市增设到21个,县(县级市)则减为71个(包括新设置8个县)。

在珠江三角洲逐步形成城市群的过程中,近几年珠三角有9个县(市)转为地级以上市的辖区。

广东目前县域面积15.4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86.64%;人口5210.71万人,占全省68.1%;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3458.4亿元,占全省31.71%;人均GDP6722元;财政收入81.65亿元,占全省7.04%。

   20多年来,广东县域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综合实力日益增强。

2001年71个县(市)中GDP超过100亿元的有9个县(市);人均GDP超过2万元的有1个市,1.5—2万元的有5个县(市),1—1.5万元的有6个县(市);财政收入4亿元以上的有2个县(市),3—4亿元的有5个,2—3亿元的有3个,1—2亿元的有14个。

   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在珠江三角洲县域经济中异军突起,并在全省县域经济中发展壮大,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的增长。

在珠江三角洲县域经济中崛起的“四小虎”,创造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奇迹。

回顾我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历程,从某个方面可以说,广东经济的发展,首先由县域经济推动;广东经济的奇迹,首先由县域经济创造。

概括起来,我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较快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体系下,经过多年的培育,全省县域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较快的发展,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等不同类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体系“生产有基地、营销有组织、流通有市场、出口有渠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基本框架。

在县域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一批产业化经济组织,形成带动作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如博罗县,全县现有500亩以上的蔬菜基地27个,500亩以上的水果基地22个,年产量1000头以上的养猪基地22个,500亩以上的水产基地10个,年产5000只以上的三鸟基地150个。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县,农业产业化经营产生的规模效应有力地推动了博罗县域经济的发展;揭东县农产品加工企业有很大发展,全县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408家,其中,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年产值超过千万元的有10家。

此外像连南的12万亩毛竹生产基地,阳东的海洋渔业等,都成为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保障。

   2、县域经济结构逐步优化

   近些年来,各县(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快工业园区的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县域产业结构的转变。

各县(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拓展县域工业发展空间,抢抓当前产业重组加速的机遇,围绕农产品深度加工、本地特色资源开发、为城市工业配套办工业,形成具有县域特色的工业结构,提高县域工业的产业层次,增强县域工业的竞争力。

像普宁的纺织服装、医药医械产业、雷州的资源型加工业、乳源的水电产业等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有效地促进了全县(市)的招商引资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各县(市)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依托园区兴工,努力使园区成为县域工业的重要增长点、城镇化的重要支撑、扩大开放的重要载体。

在县域经济中,第一产业保持持续增长的同时,二三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2001年全省县域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分别为976.61亿元、1368.51亿元和1113.23亿元,比例为28:

40:

32,县域经济结构逐步优化。

   3、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

   县域城镇化进程坚持“乡镇工业小区、市场建设、城建发展”三位一体的路子,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核心,中心镇为重点,建制镇为基础,辐射带动全县的城镇体系。

县域城镇,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各县域在发展经济、吸纳就业时都规定在同等条件下必须优先招用本地的农民工,并对农民进城进镇在户籍管理、子女上学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政策倾斜,降低转移的成本和风险。

近年来,县域大力加强城镇建设,像曲江县城所在地马坝镇,具有旅游特色、环境优美的粤北小城已初具规模。

   4、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占重要地位

   民营经济已成为我省县域经济的主导经济,成为县域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和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经济支柱。

2002年,民营经济所占的工业总产值和税收分别占到揭东县的81.6%和80%;在阳东县,2002年民营经济对全县税收的贡献额占到92.8%;制鞋业是惠东县的支柱产业,民营企业是这一支柱产业的主体。

全县现有个体私营商贸企业1.5万家,鞋业企业1715家,其中有10家鞋厂取得自营进出口权和正在申办自营进出口权,有42家鞋业企业建立出口基地,直接和间接出口额13.4亿元。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稳定县域的大宗税源,已成为各县域发展的共识。

   5、专业镇成为县域经济的生力军

   专业镇是指一镇对某一种或某一类产品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生产。

目前我省县域经济中已经形成了一批这样的专业镇。

专业镇的发展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通过开发当地资源而建立起主导产业,并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如清新县三坑镇开发温泉发展旅游业,带动餐饮服务业、建筑业的发展,使二三产业和农民收入都获得了持续快速的增长。

二是依托本地传统产业发展起来的。

这些乡镇利用原来的产业基础和形成的市场,吸收现代先进技术,把产业规模做大做强。

如潮安县枫溪镇的陶瓷业、阳春市春湾镇的蔬菜加工业等。

三是通过招商引资,特别是招外商、引外资设厂办场,发展成为制造业基地。

如著名的“牛仔城”——增城市新塘镇,有外资企业568家,成为牛仔服装生产基地,工业产值超过50亿元。

这些专业镇由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并形成产业链,逐步发展成为现代“簇群经济”,推动了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6、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差距悬殊

   我省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突出表现在地区差异。

   珠江三角洲县(市),享有毗邻港澳、紧靠大中城市的地位优势,以民营经济发展为契机,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经济规模不断壮大。

东西两翼和山区县(市),虽然拥有比较丰富的地域自然资源,但大部分县(市)未能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展主导产业,使得县域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全省县域经济总量减少。

2001年珠江三角洲所属的11个县(市),面积和人口只占全省71个县(市)的13.56%和13.63%,GDP占了30.94%,财政收入更占了35.88%;人均GDP达15062元。

东西两翼各12个县(市)和山区49个县(市),面积分别占全省71个县(市)的8.66%、25.97%和67.57%,人口分别占25.40%、25.80%和56.17%,GDP占24.85%、20.51%和52.02%,财政收入分别占21.14%、13.67%和51.48%;人均GDP分别为6491元、5277元和6147元。

珠江三角洲县域人均GDP是粤西的2.85倍。

人均GDP最高的惠阳市达20723元,最低的五华县只有2116元,前者是后者的9.79倍。

鹤山市人均财政达650元,惠来县只有50元,相差12倍。

高低差距非常悬殊。

   二、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广东总体经济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但县域经济却落后于江浙等省份。

2000年浙江全省62个县的GDP为4310亿元,占全省71%;财政收入283亿元,占全省43%。

2001年江苏全省58个县GDP为5385.79亿元,占全省56.6%;财政收入为387.89亿元,占全省36.4%。

相比之下,我省县域经济在全省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严重偏低,落后面还比较大。

全省71个县(市)中,有16个扶贫重点县和11个扶贫任务较重县(市),二者合计占全省县(市)数的38%。

值得注意的是,新增加的11个扶贫县(市)中有8个是沿海县(市)。

沿海往往意味着富裕,但我省部分沿海的县域经济却比较落后。

我省县域经济普遍比较薄弱,虽然县域经济对全省GDP贡献的份额不占主导地位,但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将影响我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我省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落后于江浙等地,对比全国县域平均水平的优势也不明显。

2001年第二届全国百强县评选,浙江有24个,山东20个,江苏17个,广东15个(含顺德、南海和新会等)。

全省县域平均人口73.39万人,是全国县域平均人口45.6万人的1.6倍;县人均GDP6637元,比全国县域人均5430元高22.23%;县均财政收入1.15亿元,仅比全国县均1亿元高15%;县人均财政收入156元,比全国县人均219元低29%;66.2%的县(市)的财政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综合分析的情况看,目前制约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突出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化落后,缺乏主导产业,经济增长乏力

   虽然全省县域GDP构成中第二产业比第一产业高出12个百分点,但县域工业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和粤东部分地区,粤西和山区的大部分县域经济仍然以农业为主产业。

全省71个县(市)中第一产业产值高于第二产业的有40个,占56.34%。

许多县的经济结构调整都主要在农业内部进行,三大产业的结构调整没有质的突破。

而且,目前全省县域经济中第二产业的比重也仅为4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个百分点。

工业化进程滞后造成大多数县缺乏大宗税源,县级财政十分困难,也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剧了城镇就业困难,影响了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

工业化落后,又没有主导产业,就没有形成产业链的基础,第三产业也就难以有大的发展,经济缺乏活力。

   2、财政赤字问题突出,县域融资渠道狭窄

   农业和乡镇企业的税费收入是县域财政两大重要来源。

目前我省县域内的国有企业已基本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企业以民营经济为主,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所营造的税收优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县域财政收入的增长。

收费,包括规范和不规范的各种收费,在县域财政中占有相当的比重。

近年减轻农民负担,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以及正在开展的农村税费改革,使得县域财政在这方面的收入相应减少。

   财源拓展困难,财政收入严重不足是我省县域经济的突出问题。

全省财政收入不足1亿元的县(市)有47个,占县(市)总数的66.2%。

2001年全省71个县(市)地方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为81.65亿元,仅占全省的7.04%;财政支出为197.58亿元,缺口超过100亿元。

相当一部分县(市)的财政都是“吃饭财政”,甚至是“讨饭财政”,入不敷出,根本没有资金搞经济建设。

   投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县域经济总量增长。

2001年全省县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定230.54亿元,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定6.54%,其中房地产投资3.53亿元,仅占全省房地产投资的0.36%。

投资相对流向大中城市是正常现象,但投资过于集中在大中城市,一方面造成大中城市超负荷运行,另一方面又抑制了县域经济的增长。

除了直接投资有限外,县域的融资渠道也较狭窄。

县域内的金融机构仅限于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和信用合作社,主要业务是为工矿企业提供流动资金和发放农业生产急需的短期贷款,而无力支持关系县域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布局调整,建行、工行、中行等已经或即将从部分县域退出,今后县域经济的融资渠道有可能进一步萎缩。

   3、县级政府缺乏必要的调控手段

   随着上级政府垂直管理部门的逐步增多,县级政府调控县域经济发展的手段相应减少,政策协调的难度不断加大。

省里放权到地级市,但市县之间的职能权限很多都收归在市一级,县域一级在行政、经济管理事务等方面权利和义务不对等。

此外,我省大多数县的县级财政都十分困难,在行政事业人员的工资都难以兑现的情况下,县财政根本无力增加建设性投资和扶持当地企业的发展。

例如2001年韶关市8个县(市)平均财政收入6627.38万元,支出25484.4万元,缺口14880.6万元。

县级政府承担了大量支出性的社会事务,却享受不到相应的权利。

如粤北山区反映强烈的排污费的收取和返还,甚至省里只有收取没有返还,但治理环境污染的责任还是落在县一级政府。

   4、县域历史债务沉重

   由于政策性增支等因素的影响,各县(市)在化解金融风险借款、公路建设欠债、教育欠债等方面历史债务包袱沉重,成为县域财政的一大负担。

例如,至2002年底,揭西县财政挂帐就达1460万元。

粤北乳源瑶族自治县1999年以来全县共建高等级公路77.6公里和地方公路121.2公里,总投入4亿多元,至今欠下工程款及利息1.55亿元(含“四改二”工程欠款1300万元);县财政债务总计8833万元,财政周转金借款6246万元,已开始逐年清还,粮食亏损挂帐借款1100万元;在1997年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1999年改造薄弱学校工作,以及历年来“希望工程”的配套建设中,各种欠款达2000万元。

历史债务的累积成为现任县域领导开拓发展的桎梏。

   5、干部存在短期行为

   由于现行干部考核任用办法存在的缺陷,一些干部为快出政绩,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较为突出。

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为调动干部的积极性,县委书记的平均任期不到两年,进一步助长了干部的短期行为。

湛江某县级市从2002年11月到2003年4月初,党政主要领导的人事调动达7人次之多。

县域领导层的频繁调动,一方面造成当地发展思路不明确,政策措施没有延续性,另一方面也造成中层干部的思想波动,人心不稳。

领导层的不确定性又直接导致投资环境的相对恶化,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6、技术和人才严重短缺

   首先,县域教育水平低,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

其次,县域的科研基础薄弱,缺少人才培养和科研开发的必要条件。

第三,由于投资环境和生活条件较差,以致外地人才吸引不来,本地人才又留不住。

第四,县域公务员待遇普遍偏低,山区县由于经济落后,县域财政仍属于“吃饭”财政,就是保“吃饭”还要靠省级财政的转移支付,普遍存在调资政策地方财力无法全部兑现的现象。

县域公务员待遇偏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方公务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造成人才的单向流动。

   三、加快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发展县域经济是我省实施外向带动、科教兴粤、可持续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四大战略的基础工程,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县域经济的发展能够有效地促进农业产业化、县域工业化和现代化,对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们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农业增收、工业增效、财政增长、后劲增强”为主要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先导,加快农业产业化、县域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步伐,加大市场运作、民营突破的工作力度,培育特色经济,壮大园区经济,提升劳务经济,推动区域经济的特色化、外向化和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根据上述思路和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抓好以下五个重点:

   一是主攻民营经济。

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加大力度,加快发展民营经济。

一方面放手抓发展,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营造良好氛围,支持民营企业的创办发展;另一方面着力抓提高,把现有的民营经济真正做大做强做优。

要找准主攻方向,通过扩大招商引资,创新招商方式,优化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外来企业和外来资本到县域投资,使外来投资企业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二是培育特色经济。

农业结构调整要抓龙头、壮基地、带农户,通过龙头企业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发挥比较优势,构建各具特色的产业、产品和品牌。

工业结构调整要依托特色资源,开发特色产品。

各县域要大力发展“一乡一品”,形成“一乡一品”的基地化、专业化生产,以小产品构建大产业、大市场。

   三是壮大园区经济。

工业园区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结合点,是扩大开放和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

要把壮大园区经济作为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结合、提高县域工业集聚水平的着力点。

通过园区招商、规划招商、重点招商、产业招商等方式,把乡镇企业、外来企业集团聚到园区,保护环境,延长产业链。

   四是发展配套经济。

要充分利用生产社会化、专业化发展,优势企业将非核心产品向外扩散的趋势,把发展配套经济作为对外开放的主攻方向,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加入大企业集团和优势企业的产品分工协作体系,调整结构,围绕其主导产品生产配套零部件,加工品牌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

   五是提升劳务经济。

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从而提高劳务输出的竞争力和水平,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提供智力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