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文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31024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9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文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文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文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文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文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文1.docx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文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文1.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文1.docx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文1

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题(文)

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

本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

农业经济状况是

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2.《新全球史》载:

“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

”对这项土地制度的评价正确的是

A.减少了政府财政收入B.导致了自耕农衰退

C.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3.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4.元朝立国,将民间工匠强制征调,为官府服务,编入匠籍。

初宣布废除“匠籍”,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

乾隆帝说:

“国家兴修工作,雇募人夫,原欲小民实授价值,

以为赡养身家之计一”。

这一变化

A.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

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

C.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5.右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

“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

”这一铜版

①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②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

③佐证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

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

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

这说明当时

①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②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③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④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7.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

年间骤然增多。

这说明乾隆年间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8.19世纪初期,超过六分之一的中国人口必须通过市场来获得口粮,这些人口包括了

1000多万户从事经济作物种植的农户;同时,中国一半以上的农户不织布,必须从市场上购买所需要的棉布。

反映了当时

A.全国性市场已经形成            B.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C.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农村商业化趋势加强

9.读下表,苏州与松江两地市镇数量迅速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苏州、松江市镇数量统计表

时间

苏州府

松江府

1551—1722年

128

113

1723—1861年

157

167

1862—1911年

264

369

——摘编自范毅军《明中叶以来江南市镇的成长趋势与扩张性质》

A.地缘经济因素的强大助力         B.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

C.经济重心南移的深远影响         D.政府经济职能的强化

10.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

“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

”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

“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

”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

A.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B.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C.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D.外来技术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

1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12.陈旭麓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

1901年以后的10年间,民族资本的投资范围比以前更加广泛。

除棉纺织业和缫丝业外,面粉、肥皂、烟草、电灯、锅炉、铅笔、工矿等行业都陆续成为民族资本投资的对象。

在这10年间,民族资本投资于轮船公司,资本在5万元以上的就有17家之多。

这说明

A.政府引导民问投资轻工业       B.轻工业重工业均有所发展

C.民间投资以交通业为重点       D.轻重工业比例渐趋于合理

13.下图是1870—1911年晚清时期金融类文章发表的数量统计图,其内容涉及货币银行、国际金融、证券和保险等多方面。

金融类文章明显增多的根本原因是

A.列强侵华加剧    B.实业救国影响     

C.民族经济发展    D.舆论环境宽松

14.1908年《天津商会开办大事记》曾列举天津商会开办以来“解商纷,苏商困,救商急,恤商难”,此外还办报纸、兴学堂、救灾、戒烟、劝工、参与地方治理等。

材料反映出商会

A.主导了中国的近代化        B.解决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障碍

C.践行了“实业救国”        D.成为了基层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

15.下表为1939~1942年间华北地区的华资企业总体情况简表。

该表数据说明

 

企业数量

资本总额

总产值

1939年

438家

1.075亿元

1.842亿元

1942年

808家

1.222亿元(与1939年币值,比值为1:

2.49)

1.658亿元(与1939年价格,比值为1:

2.49)

变动幅度

84.47%

13.67%

-9.99%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绩显著     B.民族资本企业效益呈现曲折发展

C.民族资本企业因战争陷入困境      D.民族企业为日军提供了大量物资

16.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

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

这反映了此时期

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17.“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

这表明我国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18.根据下图的图文信息,推测图画所示的情况最有可能出现在

A.国民政府统治后期            B.抗日战争相持阶段

C.新中国成立初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19.1953年至1954年间,天津工业企业共抽调两万多人支援国家重点建设单位和一些地区重点建设单位。

仅天津汽车制配厂输送到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干部和工人已相当于解放初期该厂职工总数的三分之一。

这反映了当时

A.天津经济建设地位的突出         B.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的需要

C.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         D.计划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20.“一五”时期,在国民经济收入使用总额中,积累率(积累基金在国民收入使用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占24.2%。

而1958年至1960年三年,积累率分别提高到33.9%、43.9%、39.6%。

这三年积累额共达1438亿元,比“一五”时期全部积累率还增加44%。

中国1958年至1960年积累率的提高

A.非常不利于基建规模的扩大     B.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C.可以优化国民经济比例关系      D.为随后的经济调整奠定基础

21.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22.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允许股票进入社会主义经济领域并在上海、深圳进行股票上市试点,试行外汇期货交易,开放边境城市及长江沿岸主要中心城市……。

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市场经济改革明确成为目标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23.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

“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

24.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

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

这反映了

①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②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

③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阶段④世界市场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C.①④D.③④

25.1923年中共中央《教育宣传问题决议案》强调:

“凡能与工人接触之党员当尽力用《前锋》、《新青年》、《向导》、《社会科学讲义》等材料,使用口语,求其通俗化。

”这说明中共早期报刊

A.已经失去通达民情的作用         B.无法完全满足大众的需求

C.遭遇理论化与通俗性尴尬         D.没有认识到普通民众的作用

26.有经济史学家估算,16~18世纪,荷兰与英国人均GDP年增长率均高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

这一时期荷、英经济的高增长均得益于

①资本市场的发展②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④海外殖民掠夺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7.到了18世纪,在亚欧人的饮食中,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大大提高。

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

花生和番茄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疯长,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

这一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A.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方兴未艾

B.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经济交流改变了亚欧的社会生活    D.经济全球化进入高潮

28.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

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

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

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29.下表所示为1838年英国工业重镇利兹市各行业工种收入状况。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收入状况

工种数

典型工种例举

最高

9

机械安装工、枪炮制造工、铸铜工、机修工、铁模工

居中

16

印刷工、铁匠、石匠、初纺工、羊毛分类工、染匠

最低

6

裁缝、泥水匠、鞋匠、梳毛工、手织工

①工业革命促进人口职业结构的变动

②大机器生产使工人出现了新的分化

③“蒸汽”的力量催生出新的技术行业

④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影响了劳动力自由流动和选择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0.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

南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4.9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

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A.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B.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C.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D.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

31.下表反映了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的发展。

其主要特征是

年份

1870年

1900年

企业总数(个)

808

669

工人总数(人)

78,000

272,000

产量(吨)

3,200,000

29,500,000

投资额(美元)

121,000,000

590,000,000

A.工业革命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扩展

B.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和生产的高度集中

C.资产阶级革命改变了世界历史

D.美国已经确立了世界霸权地位

32.恩格斯后来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写再版前言时承认:

“这本书里所描写的那些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恶劣现象,现在或者已被消除,或者已经不那样明显。

”1895年,他在最后一篇文章中说:

“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

”恩格斯形成上述认识的原因是

A.恩格斯放弃了暴力革命的原则      B.资产阶级实现了社会主义目标

C.19世纪末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   D.资本主义调节机制渐趋成熟

33.1920—1929年,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工厂中生产率却增长55%。

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

到1929年,国家财富的3/5由只占人口总数2%的人拥有。

对此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社会公平问题没有受到足够重视②经济危机导致该现象出现

③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④终会导致消费市场出现问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4.下图是1927~1930年美国社会离婚率的统计情况,据图和史实分析,“大萧条”

 

A.导致美国人家庭观念淡化       B.推动了美国人口迅速增长

C.使美国的离婚率先增后减       D.缓和了美国人的婚姻危机

35.1935年到1942年,美国“工程进展署”花费了130多亿美元,修建了以下工程。

其目的在于

公共建筑

新道路

新桥

新机场

地下水道道

12.2万幢

66.4万英里

7.7万座

285个

2.4万英里

A.实现国家干预经济          B.建立福利制度

C.创造企业复兴条件         D.缓解失业压力

36.1933年上台的罗斯福总统,极力强化联邦政府的职能,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而1981年上台的里根总统则称“本人有意限制联邦政府的规模和影响……我们当前所遭遇的苦难,和由于政府不必要的过度成长对我们生活的干预有关。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美国

A.三权分立的民主体制遭到破坏     B.经济衰退导致联邦政府权力的下降

C.总统权力影响国家政策的稳定     D.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调整

37.1973—1980年,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的比重从3.9%提升到5%。

下列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A.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        B.中美关系改善促使对外贸易发展

C.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        D.“全面整顿”使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38.在1979年大选获胜后,撒切尔夫人就声称“成千上万住在市政建房和新市镇中的人们第一次投票支持我们,是因为我们想要有购买他们自己住房的机会”,随后撒切尔进行了“政府向后撤”的共有住房私有化改革,并贯穿她的三届任期。

撒切尔这样做主要是基于

A.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失去活力      B.经济危机无法支持政府高福利

C.满足人民的需求以求赢得竞选      D.私有化有利于增加政府的收入

39.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

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

40.曾被列宁评价为“党的最可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布哈林认为,它“并不只适应于内战的某个发展阶段,而是万能的、普遍适用的、也就是胜利了的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的‘正常’形式”。

布哈林这种认识

A.是对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反思     B.客观评价了新经济体制

C.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肯定      D.推动了新经济政策

实行

41.尤·布尔金在《三个列宁》中认为,十月革命的列宁在思想和行动上完全以阶级观点为依据。

……后来的列宁越来越不像马克思主义者,而是渐进的“改良主义者”。

列宁的“改良”是

A.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

C.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取消实物配给制实行自由贸易

42.1922年3月27日,列宁在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说:

“我们退却已经一年了,退却所要达到的目的已经达到了,现在提出的另一个目标,就是要重新配置力量。

”这一论断

A.符合苏俄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       B.突破了新经济政策的制约

C.为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做准备       D.削弱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3.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

“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对经济体制进行局部调整

C.利用市场来调节国民经济        D.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企业

44.1948年2月,美国的一份报告称

,美国拥有世界财富的50%,却只有世界人口的6.3%。

在这种形势下,美国的任务是设计一种在不危及美国国家安全情况下,保持这种优势的“关系模式”。

能够体现这一“关系模式”的是

A.确立并维护世界货币体系      B.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D.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

45.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欧洲国家通过建立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来确保各成员国实施美国财政援助,发挥各成员国的经济力量,减弱历史上长期存在于西欧各国之间的关税及贸易壁垒。

此种接受援助的方式有利于

A.欧洲联合并逐步走向一体化   B.促使欧洲成为美国经济附庸

C.推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成立    D.确保

援助范围扩展至全欧洲

46.1971年12月与1973年2月,美国政府先后两次宣布美元贬值;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纷纷采用浮动汇率,不再承担维护本国货币与美元固定汇率的义务。

由此导致

A.美国丧失世界经济领先地位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

C.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D.世界

经济陷入无序状态

47.1987年,英、法、意等12国签署了单一欧洲文件,一致同意制定共同的生产标准,消除资本流动的障碍,寻求统一的税率,相互承认别国颁发的专业和商业执照,遵守共同的劳动权利宪章。

各国将共同创建一个“没有国界的欧洲”。

该文件的签署

A.启动了欧洲经济的多领域合作B.为欧盟成立奠定基础

C.表明了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实现D.为欧元发行扫清障碍

48.下表为1982~2000年国际

直接投资和跨国并购简表。

表格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项目

按当前价格计算的价值(亿美元)

年平均增长率%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1990—1995年

1996—2000年

国际直接投资

590

2090

12710

21.1

40.2

跨国并购

——

1510

11440

24.0

51.5

A.全球经济的普遍繁荣         B.资本的国际流动加速

C.全球竞争的利益失衡     D.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49.美国一家公司为打开日本市场,对芭比娃娃玩具作了改进。

有日本人说:

“我认为这些洋娃娃不应该像以前那样被认为是美国娃娃。

现在的孩子玩的洋娃娃是利卡(一种日本女孩喜欢的娃娃)和芭比的结合。

”这一现象反映了

A.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金融大国     B.日本经济对美国的依赖程度很深

C.发达国家始终主导着世界市场     D.经济全球化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50.某经济学家讲过一个“媳妇煮粥”的故事:

从前有个媳妇,贤淑能干。

后来婆婆让她主持家务,负责给全家人煮粥。

由于每年打的粮食很有限,然而这一家却年年添丁进口,为了让全家人都吃饱,媳妇

只好不断往锅里加水,结果是粥越来越稀。

最后,婆婆怀疑媳妇把米偷着背回了娘家,一气之下,将她赶出了家门。

结合所学,判断这个故事最有可能指的是

A.大国沙文主义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布雷顿森林体系  D.经济全球化趋势

 

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填空题:

本题共10小题,每题1分,每题中的所有空格均答对,方可得分。

共10分。

51.小农经济的特征是性、性、性、性;

52.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有、、;

53.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是指、;

5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初步发展”、“短暂春天”的时间分别是、

、;

55.中国近代社会存在的五种经济形态,分别是、、、、;

56.16---18世纪,先后成为海上霸主的国家是、、;

57.近现代以来,西方

国家先后奉行的经济思想是、、、;

58.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先后经历的四个时期是、、、;

59.在苏联,先后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国家领导人是、、;

60.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三个支柱性国际组织是

、、(写全称,不可以写英文缩写);

三、材料题:

本题共2小题,共40分。

61.(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瓷器是古代中国主要的外销商品。

在西方人加入中国瓷器贸易之前,中国瓷器主要通过官

方贸易途径传播。

16世纪初期,西方国家对瓷器的需求刺激了中国民间商贸的发展。

17世纪时,各国皇室、贵族往往设有专门房间陈列,如德国安斯巴哈宫的“明镜沙龙”和“士绅瓷室”。

到18世纪,由于瓷器源源不绝地进入欧洲,特别是饮茶习惯成为时尚,瓷器已成为欧洲家庭不可缺少的日用品,如瓷杯、瓷碗等,由此而兴起一股模仿、吸收中国文化的“中国风”。

于是大量陶瓷工厂建立,建立相关的实验室、研究协会相继建立,《设计与制造艺术》等刊物相继出版,倡导艺术家参与工艺制品的设计与制作,大型国际博览会推动了瓷器信息技术交流。

由此导致欧洲制瓷工艺逐步超过中国瓷器。

由于现实存在的文化差异,如:

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经济实力、历史经验,乃至深层次的文化价值观念,到18世纪晚期,在很多欧洲人眼中,它不再是那个繁花似锦的美好国度,变成了腐朽落后、野蛮专制、摇摇欲坠的国度,欧洲各国对中国风格与东方艺术的热情也随之消褪。

19世纪中叶,华瓷被激烈的资本主义竞争排挤出国际市场。

正如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里提到:

“盖瓷虽小道,而于国运事变亦隐隐相关焉”。

——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余张红《中西陶瓷贸易》等整编

(1)根据材料,概括16—19世纪中国外销瓷器演变的趋势。

(8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外销瓷器“畅销”与“被排挤”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