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习题和讲解doc.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30286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习题和讲解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习题和讲解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习题和讲解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习题和讲解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习题和讲解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习题和讲解doc.docx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习题和讲解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习题和讲解doc.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习题和讲解doc.docx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习题和讲解doc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习题和讲解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1.“白马非马”的论断正确性的原因()

A.矛盾的对立统一B.事物总存在共性和特性

C.论断随时代而变D.物质分类的结果

2.给物质分类时由于标准不同往往会出现()

A.树状分类法B.环状分类法C.球状分类法D.交叉分类法

3.人们把球分成篮球、排球、羽毛球等属于()

A.树状分类法B.环状分类法C.球状分类法D.交叉分类法

4.给物质分类的好处在于:

()

A.有利于认识事物B.有利于弥补事物的先天不足

C.有利于人们开拓视野D.有利于发现事物的特性

5.根据分散剂和分散质的状态不同可以组成()种分散系

A.3B.11C.9D.6

6.下关于列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溶液都是无色的B.由分散质和分散剂组成的分散系一定是溶液

C.、均一稳定的液体是溶液D.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7.下列物质①过滤后的天然水②变浑浊的石灰水③石蕊试液④牛奶⑤盐酸⑥碘酒,其中属于溶液的是()

A.①③B.②④C③⑤⑥D①③⑤⑥

8.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属于浊液的是(),属于胶体的是()

A.将少量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后得到的混合物B.液氮C.碘酒高三D.煮沸的FeCl3溶液

9.下列关于胶体的性质叙述正确的是()

A.只带正电荷B.能产生丁达尔效应C.相当稳定D.都是透明的

10.从一杯蔗糖溶液的上部取一些溶液,测定它的密度为ag/cm3,再从下部取一些溶液,测定它的密度数值应为()

A.大于aB.小于aC.等于aD.无法确定123下一页尾页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点总结: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1)根据元素的化合价

物质中元素具有最高价,该元素只有氧化性;物质中元素具有最低价,该元素只有还原性;物质中元素具有中间价,该元素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对于同一种元素,价态越高,其氧化性就越强;价态越低,其还原性就越强。

(2)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在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性:

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

还原剂还原产物

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则其对应的还原产物的还原性就越弱;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则其对应的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就越弱。

(3)根据反应的难易程度

注意:

①氧化还原性的强弱只与该原子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有关,而与得失电子数目的多少无关。

得电子越强,其氧化性就越强;失电子越强,其还原性就越强。

②同一元素相邻价态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常见氧化剂:

①、活泼的非金属,如Cl2、Br2、O2等;

②、元素(如Mn等)处于高化合价的氧化物,如MnO2、KMnO4等

③、元素(如S、N等)处于高化合价时的含氧酸,如浓H2SO4、HNO3等

④、元素(如Mn、Cl、Fe等)处于高化合价时的盐,如KMnO4、KClO3、FeCl3、K2Cr2O7

⑤、过氧化物高考,如Na2O2、H2O2等

高中化学一元弱酸判断方法归纳

一元弱酸,指理想状态下一分子一元弱酸可以电离出一分子氢离子,由于是弱电解质,则无法完全电离。

在中学化学的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一元酸强弱的判断,下面就一元酸(HA)强弱的判断方法归纳。

一、通过pH判断

(1)测定已知物质相同浓度的HA和一元强酸的pH,若HA的pH大于同浓度一元强酸的pH高中语文,则说明HA为弱酸。

(2)取一定体积的HA溶液,测定其pH,再稀释100倍,若pH增大的程度小于2个单位,则HA为弱酸;若pH增大的程度等于2个单位,则HA为强酸。

(3)取HA溶液,测其pH,然后加热,若pH变小,则说明HA为弱酸(易挥发和易分解的酸一般不用此法);其原理是加热,能够使电离平衡正向移动。

(4)取HA溶液,测其pH,然后加入NaA固体少许,若pH变大,说明HA为弱酸。

其原理根据勒沙特列原理,电离平衡逆向移动。

二、通过生成气体判断

(1)通过生成气体的速率判断

取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HA溶液和盐酸,分别加入颗粒大小相同的锌粒,若开始时盐酸中产生的气泡比HA中产生的气泡快,说明HA是弱酸。

(2)通过生成气体的量判断

取体积和pH均相同的HA溶液和盐酸,分别加入足量的颗粒大小相同的锌粒,在相同的时间内,若HA中收集到的气体比盐酸中收集到的气体多,则说明HA为弱酸。

三、通过中和反应判断

取相同体积,相同pH的HA溶液与盐酸溶液,分别用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中和滴定,如果滴定HA溶液用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大于滴定盐酸的,说明HA为弱酸。

四、通过盐的水解判断

看HA对应强碱盐的水溶液的酸碱性,如果NaA溶液的pH7,则说明HA为弱酸。

五、通过导电能力判断

分别取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HA溶液和盐酸,测其导电能力,若HA溶液的导电能力弱于盐酸,则说明HA为弱酸。

总之,只要能说明该物质(HA)是不完全电离的,即存在电离平衡,也就是说既有离子,又有分子,就可以说该物质(HA)是一元弱酸。

高中化学复习从自身做起

一.学科特征和课程目标:

化学是一门基础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学科,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是研制新物质的科学,是信息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海洋科学、生命科学和空间技术等研究的重要基础。

1.与技能:

认识几种常见物质的性质、制法,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理解物质的多角度分类,认识化学变化的多样性和规律性,能分析简单化学问题,并用化学语言表达。

能分析化学问题中量的关系,学会简单的化学计算。

认识常用化学问题的方案设计、操作和完成实验报告。

2.过程与:

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

认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规律,了解现代化学肩负的使命。

具有为解决化学问题进行专题信息收集、加工和输出的。

学会通过独立和合作相结合来提高和实践活动的,培养团队合作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现代化学和化工的发展,了解化学知识在解决生活、生产和社会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具有参与化学科学实践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了解科学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认识化学与生活改善、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和自然生态保护的关系,形成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化学与化学相比有下述几方面的特点:

⒈概念抽象

是化学的启蒙,注重定性分析,以形象为主,从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入手和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使掌握一些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很大程度上是型,欠缺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习惯于被动接受的方式获取知识。

而高中除定性分析外,还有定量分析,除形象侧重抽象,在抽象思维基础上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使主动地接受和自觉获取知识,发展智能。

如氧化——还原反应有关概念既抽象,理论性又较强,第二章摩尔概念一个接一个,一时不适应,这是学生进入高中所面临的挑战,给教与学带来一个十分尖锐的矛盾。

⒉进度快,反应方程式复杂

初中进度相对高中较慢,要领定律学习巩固时间较长,在往后的学习中有较充裕的时间加以消化,而进入高中以后,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难度显著增加,进度加快,化学方程式增多,多数反应失去了初中掌握的反应规律,这在理解和掌握上都增大了难度,如果不及时消化,就会在以后的学习中相当被动,如Cl2的实验室制法,Cl2与水、碱的反应,NaCl与浓硫酸微热与强热制氯化氢反应的不同情况等,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深感难掌握、难记忆,不太适应。

3.内涵深,联系广

如摩尔使微观与宏观联系起来,渗透在高中教材的各个章节,对整个化学计算起着奠基的作用。

再如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整个化学的重点,学得好可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并能使学生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为理论指导,探索、研究后面的化学知识,培养分析推理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好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⒋抓典型,带一族

初中化学只是具体介绍某一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了解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用途,而高一教材以氯、钠、硫、氮为重点,详细介绍它们的物质及重要化合物,通过分析同族元素原子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研究它们在性质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运用归纳、对比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这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与初中不同的一个特点。

三.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1.教材的原因

初中教材涉及到的基础知识,理论性不强,抽象程度不高。

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深广度明显加深,由描述向推理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研究问题常常涉及到本质高中物理,在能力要求上也出现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

有的内容如:

“摩尔”、“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这些内容历来被认为是造成学生分化、学习困难的重点知识。

2.的原因

由于初中化学学习时间短,造成教师侧重向学生灌输知识,抓进度,而没有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造成高分低能;常识性介绍及选学部分没有讲述,造成知识缺陷;高中教师对初中教材的特点了解不多,往往未处理好与高一衔接,就开快车,抓进度。

有的把教材过度深化延伸,对化学知识讲得面面俱到,欠活跃,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3.学生的原因

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竞争意识不强,思想松懈,学习缺乏紧迫感;坚持已有的学法,相信自己的老习惯,过多地依赖,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较差;不遵循学习活动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忽视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

如:

独立作业总结评估等。

时,把握不住知识的重难点,理解不透。

有的知识印象不深,造成知识缺陷日积月累;

高一化学教案氮和磷

教案氮和磷

氮和磷(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目标

(1)掌握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

(2)掌握N2的分子结构、性质、化学性质、重要用途。

熟悉自然界中氮的固定的方式和人工固氮的常用,了解氮的固定的重要意义。

2.和方法目标

(1)通过“位、构、性”三者关系,掌握利用元素周期表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方法。

(2)通过N2结构、性质、用途等的学习,了解利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等线索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氮气的化学性质。

氮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教学过程]

[引入]投影(或挂出)元素周期表的轮廓图,让从中找出氮族元素的位置,并填写氮族元素的名称、元素符号。

根据元素周期律让通过论分析氮族元素在结构、性质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引导]氮族元素的相似性:

[学生总结]最外电子层上均有5个电子,由此推测获得3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所以氮族元素能显-3价,最高价均为+5价。

最高价氧化物的通式为R2O5,对应水化物通式为HRO3或H3RO4。

气态氢化物通式为RH3。

氮族元素的递变性:

氮磷砷锑铋

非金属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

HNO3H3PO4H3AsO4H3SbO4H3BiO4

酸性逐渐减弱碱性逐渐弱增强

NH3PH3AsH3

稳定性减弱、还原性增强

[教师引导]氮族元素的一些特殊性:

[学生总结]+5价氮的化合物(如硝酸等)有较强的氧化性,但+5价磷的化合物一般不显氧化性。

氮元素有多种价态,有N2O、NO、N2O3、NO2、N2O4、N2O5等6种氧化物,但磷主要显+3、+5两种价态。

[教师引导]氮族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有哪些递变规律?

[师生共同总结后投影]课本中表1-1。

[引入第一节]

第一节氮和磷

氮气

布置学生阅读教材第2-3页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边提问边总结]

(一)氮的存在

游离态:

大气中N2的体积比为78%、质量比为75%。

化合态:

无机物中(如硝酸钾等),有机物中(如蛋白质、核酸等)。

[引导]请学生观察周围空气并通过联想分析氮气的物理性质。

[学生总结]

(二)氮气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难溶于水(1:

0.02),比空气稍轻。

[投影]常见气体在常温常压下的溶解度,让学生进行比较。

难溶气体:

N2(1:

0.02);H2(1:

0.02);

微溶气体:

O2(1:

0.2)

可溶气体:

Cl2(1:

2)、H2S(1:

2.6)

易溶气体:

SO2(1:

40)

极易溶气体:

HCl(1:

500)

[思考]实验室制N2时应该用什么方法来收集?

(三)氮气的化学性质

[引导]结构决定性质,先研究N2的结构。

1.N2的结构

电子式:

SPACEPREFIX=O/;结构式:

N≡N。

氮氮三键的键能很大(946kJ·mol-1),所以N2很稳定,通常情况下,性质很不活泼。

2.氮气的化学性质

(1)与氢气反应

(2)跟镁反应:

3Mg+N2Mg3N2

(3)与氧气反应:

N2+O22NO

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分析上述三个反应。

进而得出“氮气既能表现氧化性,也能表现还原性”的结论。

[引导]中国有句农谚,叫做“雷雨发庄稼”,谁能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请大家阅读教材第3-4页内容,再来理解这句农谚。

[学生总结]

[补充演示实验]教师事先在一烧瓶内充满一氧化氮气体,让学生观察一氧化氮的颜色等。

打开瓶塞,让学生观察变化。

[学生观察结论]一氧化氮是一种无色气体、二氧化氮显红棕色。

通常条件下,一氧化氮易转化为二氧化氮。

[教师引导]请用双线桥法标出以上三个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学生活动]完成以上作业,教师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加以说明。

(四)氮气的用途

1.合成氨、制氮肥、制硝酸。

2.用作保护气:

焊接金属、充填灯泡、保存粮食和水果。

[教师引导]请学生分析以上用途中利用氮气哪方面的性质。

(五)氮的固定

将游离态的氮转变为氮的化合物的过程叫做氮的固定。

途径:

自然固氮(雷雨固氮、固氮);人工固氮:

合成氨工业。

教师向学生介绍人工模拟生物固氮这一世界性研究课题的现状和前景,鼓励学生献身科学研究为人类作出贡献。

[小结]

结构、性质和具体反应之间的联系: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

[随堂练习]

1.不属于氮的固定的变化是()

(A)根瘤菌把氮气转化为氨(B)氮气和氢气在适宜条件下合成氨

(C)氮气和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合成NO(D)工业上用氨和二氧化碳合成尿素

答案:

D。

2.在汽车引擎中,N2和O2进行反应会生成污染大气的NO(N2+O22NO+Q),据此,有人认为废气排出后,温度即降低,NO分解,污染也就会自行消失,事实证明此说法不对,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A)常温常压下NO的分解速度很慢

(B)在空气中NO迅速变为NO2而不分解

(C)空气中N2与O2的浓度高,不利于平衡向左移动

(D)废气排出后,压强减小,不利于平衡向左移动

答案:

AB。

3.利用下列方法,可以在实验室里从空气中制取氮气的是()

(A)把空气液化,然后分离出氮气

(B)把空气缓缓通过加热了的铜网

(C)把空气缓缓通过加热了的镁粉

(D)把空气通过装有氢氧化钠的洗气瓶

答案:

B。

4.现有M、R两种第ⅤA族元素,下列事实不能说明M的非金属性比R强的是()。

(A)酸性:

H3MO4H3RO4

(B)气态氢化物稳定性:

MH3RH3

(C)气态氢化物还原性:

MH3RH3

(D)含氧酸盐的稳定性:

Na3MO4Na3RO4

答案:

C、D。

5.在F、P、Si、Fe这四种元素中,每种元素都有某些方面区别于某它三种元素。

若从中选出氟元素,选择的理由中正确的是()。

(A)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最强

(B)单质与冷水反应最剧烈

(C)单质固态时为分子晶体,熔沸点较低

(D)在氧化物:

OF6、P2O5、Fe2O3中,OF6最稳定

答案:

BC。

6.在标准状况下,将O2与NO按3:

4体积比充满烧瓶,将烧瓶倒置于水中,最后烧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约为(单位:

mol·L-1)()。

(A)0.045(B)0.036(C)0.026(D)0.018

答案:

B。

7.1898年,曾有人发明了固氮的一种方法,该法以石灰石、焦炭、空气为原料。

第一步反应是石灰石分解;第二步是使第一步反应产物和焦炭反应,在电炉中的高温下制得第三步反应起始物;第三步反应中另一反应物是空气,该反应也是在电炉中完成的,生成一种固体;第四步是使该固体和水蒸气反应制得氨气。

又知该固体中有与N3-互为等电子体的离子。

(1)试写出四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试简评该固氮方法。

答案:

(1)CaCO3CaO+CO2↑;CaO+3CCaC2+CO↑;CaC2+N2CaCN2+C;CaCN2+3H2O(g)=CaCO3+2NH3↑。

(2)这种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电能,原料众多,设备重,生产成本高。

8.有A、B、C、D四种气体,能发生下列变化

A+DE+H2O,E+O2D,

C+DB+F,B+O2C。

且已知其中:

C为红棕色,D能使石灰水变浑浊,E常温下是固体,F是一种酸酐。

(1)写出四种气体的化学式:

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_。

(2)写出C+DB+F所表示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D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H2S、NO、NO2、SO2。

(2)NO2+SO2=NO+SO3。

(3)SO2+Ca(OH)2=CaSO3↓+H2O。

高中化学实验复习资料大全

收集整理实验,如有纰漏,将尽快补上

1、常见物质分离提纯的10种

1.结晶和重结晶:

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如NaCl,KNO3。

2.蒸馏冷却法:

在沸点上差值大。

乙醇中(水):

加入新制的CaO吸收大部分水再蒸馏。

3.过滤法:

溶与不溶。

4.升华法:

SiO2(I2)。

5.萃取法:

如用CCl4来萃取I2水中的I2。

6.溶解法:

Fe粉(A1粉):

溶解在过量的NaOH溶液里过滤分离。

7.增加法:

把杂质转化成所需要的物质:

CO2(CO):

通过热的CuO;CO2(SO2):

通过NaHCO3溶液。

8.吸收法:

用做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气体杂质,气体杂质必须被药品吸收:

N2(O2):

将混合气体通过铜网吸收O2。

9.转化法:

两种物质难以直接分离,加药品变得容易分离,然后再还原回去:

Al(OH)3,Fe(OH)3:

先加NaOH溶液把Al(OH)3溶解,过滤,除去Fe(OH)3,再加酸让NaAlO2转化成A1(OH)3。

10.纸上层析(不作要求)

2、常用的去除杂质的方法10种

1.杂质转化法:

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加入氢氧化钠,使苯酚转化为酚钠,利用酚钠易溶于水,使之与苯分开。

欲除去Na2CO3中的NaHCO3可用加热的方法。

2.吸收洗涤法:

欲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氢和水,可使混合气体先通过饱和碳酸氢钠的溶液后,再通过浓硫酸。

3.沉淀过滤法:

欲除去硫酸亚铁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硫酸铜,加入过量铁粉,待充分反应后,过滤除去不溶物,达到目的。

4.加热升华法:

欲除去碘中的沙子,可采用此法。

5.溶剂萃取法:

欲除去水中含有的少量溴,可采用此法。

6.溶液结晶法(结晶和重结晶):

欲除去硝酸钠溶液中少量的氯化钠,可利用二者的溶解度不同,降低溶液温度,使硝酸钠结晶析出,得到硝酸钠纯晶。

7.分馏蒸馏法:

欲除去乙醚中少量的酒精,可采用多次蒸馏的方法。

8.分液法:

欲将密度不同且又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分离,可采用此法,如将苯和水分离。

9.渗析法:

欲除去胶体中的离子,可采用此法。

如除去氢氧化铁胶体中的氯离子。

10.综合法:

欲除去某物质中的杂质,可采用以上各种方法或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实验中导管和漏斗的位置的放置方法

在许多化学实验中都要用到导管和漏斗,因此,它们在实验装置中的位置正确与否均直接影响到实验的效果,而且在不同的实验中具体要求也不尽相同。

下面拟结合实验和化学课本中的实验图,作一简要的分析和归纳。

1.气体发生装置中的导管;在容器内的部分都只能露出橡皮塞少许或与其平行,不然将不利于排气。

2.用排空气法(包括向上和向下)收集气体时,导管都必领伸到集气瓶或试管的底部附近。

这样利于排尽集气瓶或试管内的空气,而收集到较纯净的气体。

3.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只需要伸到集气瓶或试管的口部。

原因是“导管伸入集气瓶和试管的多少都不影响气体的收集”,但两者比较,前者操作方便。

4.进行气体与溶液反应的实验时,导管应伸到所盛溶液容器的中下部。

这样利于两者接触,充分发生反应。

5.点燃H2、CH4等并证明有水生成时,不仅要用大而冷的烧杯,而且导管以伸入烧杯的1/3为宜。

若导管伸入烧杯过多,产生的雾滴则会很快气化,结果观察不到水滴。

6.进行一种气体在另一种气体中燃烧的实验时,被点燃的气体的导管应放在盛有另一种气体的集气瓶的中央。

不然,若与瓶壁相碰或离得太近,燃烧产生的高温会使集气瓶炸裂。

7.用加热方法制得的物质蒸气高中物理,在试管中冷凝并收集时,导管口都必须与试管中液体的液面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防止液体经导管倒吸到反应器中。

8.若需将HCl、NH3等易溶于水的气体直接通入水中溶解,都必须在导管上倒接一漏斗并使漏斗边沿稍许浸入水面,以避免水被吸入反应器而导致实验失败。

9.洗气瓶中供进气的导管务必插到所盛溶液的中下部,以利杂质气体与溶液充分反应而除尽。

供出气的导管则又务必与塞子齐平或稍长一点,以利排气。

11.制H2、CO2、H2S和C2H2等气体时,为方便添加酸液或水,可在容器的塞子上装一长颈漏斗,且务必使漏斗颈插到液面以下,以免漏气。

12.制Cl2、HCl、C2H4气体时,为方便添加酸液,也可以在反应器的塞子上装一漏斗。

但由于这些反应都需要加热,所以漏斗颈都必须置于反应液之上,因而都选用分液漏斗。

新高三化学指导勤于思考严格训练

南京一中李宁吾备课组长

高三复习已经开始,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复习过程就是应对高考策略的实施过程。

夯实基础,强化双基,发展能力是近期复习的目的。

勤于思考,严格训练,总结提高是近期复习的有效方法。

建议尽可能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根据自己现有的学习成效和学习能力特点,综合其他学科的复习计划,以一周为一个时间单位,划分出化学科复习的用时和时间段。

如果自己没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好听从任课老师的复习建议,并根据任课老师的复习进度,定好每周复习的内容,保证达成复习目标。

其次,在复习内容上依靠老师指导,但不依赖老师。

立足于教材课本,把近期复习的知识点在课本上梳理一遍,寻找自己在高一、高二期间学习遗漏的知识点。

由于高一、高二阶段的学习属于知识形成性学习,知识点之间难免有联系不畅,孤立零碎的感觉。

要通过现阶段的系统复习,让各知识点的联系畅通,网络支干脉络清晰,用理解记忆代替机械记忆。

针对自己学习上的不足之处,有选择地做一些能纠正概念理解有偏差,促使理解能力能够到位的训练题。

在做题时,要求自己审题不仅要读出表面条件,更要领会题面下的潜在条件以及条件表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