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13300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doc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doc(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doc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

第一课观潮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

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们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   );(   );(       )。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  )。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       );(      )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这段话是按照(      )顺序来写的。

A、由远及近  B、由近及远

2、这段话从(  )、(  )两方面来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3、这段中分别把浪潮比作(  )、(  )和(   )。

4.画波浪线的句子写得好吗?

为什么?

5.《观潮》以总分结构独具特色;而这篇文章按照记叙文的常见形式先交代了(   )、(  )、(  )。

这篇课文的结尾与《观潮》的开头异曲同工;赞美了钱塘江大潮的是(     )。

第三课鸟的天堂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

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

我们把手一拍;边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

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起来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大的( )小的( )花的( )黑的( )有的站在树枝上叫( )有的飞起来( )有的在扑翅膀( )

1、给画   的句子加标点。

2、选出该段中的一对反义词(  )-----(  )

3、这是作者第(  )次来到“鸟的天堂”;看到鸟飞的热闹情景。

4、这段话中描写鸟的形态的词有(  )、(  );描写鸟的颜色的词有(  )、(  );描写鸟的动作的词有(  )、(  )、(  )。

三个“有的”构成了排比句写出了鸟的各种(     );让我们感受到了鸟的天堂里鸟的生活的(  );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  )和(    )之情。

5、从这段话中;我们不仅知道了鸟的(   )多、(  )多;还能感受到它们在这里生活得(        )。

6、这段话是(   )态描写。

第五课古诗两首

1、默写《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解释诗的含义。

2、《题西林壁》是苏轼在游(    )时题在(    )墙壁上的一首诗。

诗人分别从( )、( )、( )、( )、( )、(  )这几个角度观察了庐山。

苏轼字(  );( )朝人;号(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题西林壁》中“题”的解释:

(      )

4、山穷水复疑无路中的“疑”的解释:

(      )

5、《题西林壁》这首诗告诉我们:

想要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这是第(  )句和第(  )句诗所表达的含义。

(    )这句话让人想起一句俗语(     )

6、《游山西村》的作者是( )代的(  );诗人以( )字贯穿全诗;诗中( )字写出了农家款待客人用尽其所有的盛情。

表现农家热情好客的诗句是“     ”;诗句的最后一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       )

7、昨天晚上;小红在做数学题是;尽管不断思考;还是找不到正确的思路;爸爸走过来;给她做了指点;她很快解出了这道难题。

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六课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哪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  );没有(  )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  )。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1、在文中的括号中填上合适的词语。

2、根据选文写出“嫩”的意思

嫩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嫩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爬山虎的叶子有哪些特点?

4、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中;你体会到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5、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1、用横线画出第二句的动词。

2、你认为这些动词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

 )

3、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答:

 )

4、爬山虎的脚上的细丝触着墙后先是(  )的;后变为(  )的了。

第七课蟋蟀的住宅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

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

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

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工作做得很快。

蟋蟀钻在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他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这外面;触须轻微的摆动。

不大一会儿;他又进去继续工作。

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1、“它用前足扒土”的“扒”字的读音和字义分别是(  )和(    )。

2、找出第一段中写蟋蟀建造住宅的动作的词:

( )、( )、( )、( )、( )。

3、“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4、蟋蟀的住宅内部特点是(  )、(  )、(  )、和(  );外部特点是(  )、(  )、(  )和(   )。

5、蟋蟀的出名是因为它的(   )和(  )。

6、选择恰当的关联词

A:

蟋蟀的出名(  )由于它的唱歌;(  )由于它的住宅。

B:

(   )它的工具是那么简单;(  )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C:

蟋蟀(   )自己一点一点挖掘;(   )肯随遇而安。

4、修辞:

A:

在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      )

B:

蟋蟀有特别好的工具吗?

没有。

(      )

C:

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     )

D: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    )

第九课巨人的花园

“喂!

你赶快滚出去!

”巨人大声叱责。

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

不知怎的;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

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了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

“敖!

是这么回事呀!

”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它不仅抱住了那个孩子:

“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

谢谢你!

1、解释词语

叱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3、巨人看着小男孩的眼神;为什么心里火辣辣的?

他从小男孩的眼里读懂了什么?

4、本文是一篇(    )。

作者是( )国作家(   )。

本文显著特点是运用(   )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从中揭示了(  )的道理。

5、“巨人生活在(    )和孩子们(   );感到(  )。

”这是文章的中心句。

第十一课去年的树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他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鸟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1、文中的两个“看”字;让人产生无穷的遐想。

第一次“看”;是“鸟”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好朋友树;它仿佛在说:

(    )第二个“看”;是鸟儿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仿佛在说(       )

2、你从这两个“看”字中读出了什么?

3、我还知道表示“看”的字有(  )、( )和( )。

4、《去年的树》作者是(  )国作家(    )。

这篇童话通过(   )展开的故事情节。

推动故事的发展。

全文共有四次对话。

第一次是(  )与( )的对话;第二次是(鸟儿)与(   )的对话;第三次是(  )与(   )的对话;第四次是(  )与(   )的对话。

这四次对话;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占美了高尚的、令人感动的(  )。

5、读了这段话;你想对小鸟说什么?

第十三课鹅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

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1、用“———”画出本段的中心句。

2、作者在这段中主要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好在哪里?

3、这段话从(    )和(   )两个方面写了鹅(  )的特点。

4、这段话中将鹅的步态与( )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鹅的(  )。

5、你喜欢这只鹅吗?

为什么?

6、作者还用( )来比喻鹅的( );不仅形象生动写出了鹅(  );更显示出了鹅的步伐中透出的不可一世的傲慢。

7、作者在课文中重点表现白鹅的性格特点是(   );主要采取了(  )等修辞方法。

“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  )、(  )和(  )中”;这句话是文章的(    );起(   )的作用;又是(   )句;不仅承接上一句;还引起下文对鹅的描写。

参考答案

第一课观潮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

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们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 拉长);(变粗);(  横贯江面  )。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 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 浩浩荡荡 )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 山崩地裂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这段话是按照( 由远及近 )顺序来写的。

(A、由远及近  B、由近及远)。

2、这段话从(形状)、(声音)两方面来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3、这段中分别把浪潮比作(白线)、(水墙)和(战马)。

4.画波浪线的句子写得好吗?

为什么?

答:

该句子写得很好。

因为它形象地写出了大潮发出的巨响和浩大的声势。

5.《观潮》以总分结构独具特色;而这篇文章按照记叙文的常见形式先交代了( 时间)、(地点)、(人物)。

这篇课文的结尾与《观潮》的开头异曲同工;赞美了钱塘江大潮的是( 天下奇观 )。

第三课鸟的天堂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

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

我们把手一拍;边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

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起来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1、给画   的句子加标点。

2、选出该段中的一对反义词(静寂)-----(热闹)

3、这是作者第( 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