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重点总结.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26406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5.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影像学重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医学影像学重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医学影像学重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医学影像学重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医学影像学重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影像学重点总结.docx

《医学影像学重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影像学重点总结.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影像学重点总结.docx

医学影像学重点总结

自然对比:

人体组织器官本身密度和厚度的差别产生的影像对比称为自然对比。

人工对比:

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结构或器官将高于或低于该结构的物质引入其内或周围间隙所产生的对比、称人工对比。

骨质疏松(Osteoperosis)

•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骨组织减少,有机成分与钙盐都减少

–X线表现:

骨质密度减低,骨小梁稀疏而清晰,骨皮质变薄

–常见原因:

全身性(老年、绝经后妇女、营养不良、代谢或内分泌障碍);局限性(骨折、感染、肿瘤引起)

骨质软化(osteomalacia)

•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

–X线表现:

骨质密度减低,骨小梁模糊,骨骼变形,长骨骨干易弯曲,常见假骨折线形成

–常见原因:

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骨质软化症)

骨质破坏(destructionofbone)

•正常骨组织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的骨组织的消失

–X线表现:

各种形状的骨质缺损,通常表现为密度减低,正常骨结构消失

–常见原因:

炎症、肉芽肿、肿瘤及瘤样病变

骨质增生硬化(osteosclerosis)

•单位体积内骨量的增多

–X线表现:

骨质密度增高,骨皮质增厚、骨小梁增粗增多,髓腔变窄

–常见原因:

多见于退行性骨关节病、慢性炎症、外伤、某些肿瘤

骨膜增生(periostealproliferation)

•骨膜受刺激,骨膜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所引起的骨质增生

–X线表现:

与骨皮质平行排列的线状、层状、花边状、针状密度增高影,通常提示该部位有病变存在

–名词解释:

骨膜三角

–常见疾病:

炎症、外伤、肿瘤、骨膜下出血等

骨质坏死

•骨组织局部代谢的停止,坏死的骨质称为死骨

–X线表现:

骨质密度局限性增高

–常见原因: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骨缺血性坏死、外伤骨折后

骨内与软骨内的钙化

•生理或病理性的钙盐沉积

–X线表现:

大小不等的高密度点状或片块状致密影

–常见原因:

骨梗死、软骨类肿瘤、关节软骨的退变等

关节肿胀

•关节积液或关节囊及周围软组织充血、水肿、出血和炎症所致。

–X线表现:

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密度增高,大量关节积液时关节间隙增宽。

–见于关节积液及其关节囊周围软组织充血、水肿、出血和炎症所致。

关节破坏

•关节软骨及其骨性关节面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侵犯、代替

–X线表现:

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骨破坏和缺损

–常见病:

化脓性关节炎、关节结核、类风湿等

关节强直

•关节破坏后,关节骨端由骨组织或纤维组织相连,关节功能丧失所致

(1)骨性关节强直:

关节间隙消失有骨小梁通过

(2)纤维性关节强直:

关节间隙狭窄,无骨小梁贯穿。

需结合临床、不能单靠X线诊断

 

长骨骨折

1、概念:

暴力所致骨或软骨结构发生断裂,骨的连续性中断。

骨骺分离也属骨折。

2、骨折的X线表现(平片)

骨折的基本X线表现

骨折线——皮质断裂,骨小梁中断,扭曲,骨断裂面间呈不规则的透明线。

对线不良——断端间发生成角畸形

对位不良——断端间发生前、后、左、右、上、下、错位

移位以近端为基准判断远端移位的方向与程度

椎体压缩性骨折

X线平片:

1)椎体压缩变扁呈楔形(单个)

2)皮质断裂,骨小梁中断

3)无骨折线而呈带状致密线

4)成角畸形(脊柱后突)

5)椎间隙正常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X线表现

1)两周内:

软组织肿胀,一般无骨质变化

2)两周后:

①干骺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

②不同程度、不同范围的骨质破坏(早期破坏位于干骺部,后期可累及全骨)

③不同程度、不同范围的骨膜增生,(骨膜呈层状,花边状,明显时可形成骨膜包壳

④死骨形成(大块,长方形)

⑤伴少量骨增生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X线:

1)大量的骨质增生修复:

骨密度增高,轮廓变粗不均,皮质增厚,髓腔封闭。

2)骨破坏腔死骨存在。

(过深曝光)

3)软组织肿胀,瘘管形成。

4)愈合:

死骨和破坏腔消失、骨髓腔再通。

骨关节结核(骨骺、干骺端结核是松质骨结核中最多见)

X线表现:

① 干骺端骨质广泛稀疏

② 骨松质类圆形局限破坏、边缘清楚,无硬化

③ 骨质破坏区碎屑状高密度死骨。

④ 干骺部结核破坏区易穿过骨骺板累及骨骺与关节,很少向骨干发展。

⑤ 无骨膜反应及骨质增生;当有瘘管继发其它细菌感染时可有。

  

⑥肌肉萎缩。

 

骨髓炎

骨结核

①病程

急、进展快

慢、病程长

②病变范围

广泛,易向骨干发展

局限,易向关节发展

③骨骺改变

不易累及

易累及骨骺

④骨膜改变

明显

无或轻微

⑤骨质改变

破坏;增生

破坏,疏松

⑥死骨

小块或大块死骨

小,颗粒状死骨

 

脊柱结核

X线表现:

①两个以上的椎体骨质破坏

②椎体塌陷变扁或楔形

③椎间隙狭窄,消失

④脊柱后凸成角畸形

⑤椎旁冷脓肿形成:

a胸椎旁梭形对称性软组织影,边缘清楚

b腰大肌冷脓肿

 

         脊柱骨折脊柱结核

 ①外伤 有无

②椎体破坏 无有

 ③椎间隙正常狭窄,消失

 ④椎旁冷脓肿 无有

 ⑤累及椎数单个多个

Ø骨肿瘤影像诊断线索:

年龄、发病部位、骨破坏形态等

Ø骨软骨瘤特点:

干骺部背向关节的突起,由瘤体、软骨帽和纤维膜组成

Ø骨巨细胞瘤特点:

长骨骨端偏心性、膨胀性骨质破坏

Ø骨肉瘤特点:

各种形式的骨质破坏和瘤骨形成,不同程度的骨膜增生和破坏,软组织肿块;三种典型肿瘤骨形态:

云絮状、针状和象牙样瘤骨

Ø转移性肿瘤:

40岁后,各种形式的骨质破坏:

溶骨性、成骨性和混合性,常为多发骨质破坏

骨软骨瘤好发于男性10-20岁;多见于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

X线表现:

①干骺端骨性肿块向外突起。

②背向关节生长。

③肿瘤为细蒂或广基与骨相连。

④瘤体内松质骨与正常骨的松质骨相延续,骨皮质薄,亦与正常骨皮质相延续

⑤顶部有一层软骨覆盖,钙化时呈不规则斑片状致密影(软骨帽)

骨巨细胞瘤发生在20-40岁,约占65%,女性多见,好发于四肢长骨骨端。

X线表现:

1好发部位:

长骨骨端

2长骨骨端偏侧性、膨胀性骨质破坏。

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缘清楚

3瘤区内多少不等的骨嵴,分隔为大小不一的小房,呈泡沫状。

皮质变薄、薄如蛋壳

4多无骨膜増生和软组织肿块,少数可跨入关节和侵入软组织。

5易发生病理性骨折。

骨肉瘤多见于10-25岁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长骨干骺端;

X线表现:

1部位:

长骨干骺端

2骨质破坏:

不规则、边缘不清,早期呈筛孔状、虫蚀状,晚期呈大片状或地图样骨质破坏

3骨膜增生和骨膜破坏:

多种形式,可有柯氏三角

4肿瘤骨形成:

5软组织肿块。

 半圆形,分叶状,境界清楚,密度高于周围软组织,其内可见瘤骨。

6骨质破坏与增生不一致。

       良性恶性

生长慢,无转移快,有转移

瘤骨无有

骨质破坏膨胀性破坏,  浸润性破坏

界限清楚界限不清

骨膜反应一般无骨膜增生、破坏

软组织肿块一般无有或无

肺实变:

肺泡内的气体被病理性的液体或细胞、组织所代替而实变。

肺实质急性炎症主要表现为渗出

X线表现:

病灶呈均匀的云絮状或片状高密度影,边缘模糊无清楚的界限。

病变可呈小片和/或大片状或累及整个肺段、肺叶。

当大片实变时其内可见支气管气像。

支气管气像(airbronchogram):

当实变扩展至肺门附近,则较大的含气支气管与实变的肺组织常形成对比,在实变的影像中可见含气支气管分支影。

常见病:

肺炎、肺结核、肺水肿、出血等。

空洞:

肺内病变组织发生坏死后经支气管引流排出而成空洞。

X线:

表现为大小不一、形态不同、有完整洞壁的透明区。

依洞壁厚度和形态可分为三种。

虫蚀样空洞:

实变肺野内多发小的不规则透明区,如虫蚀状,见于干酪性肺炎。

薄壁空洞:

洞壁薄,壁厚3mm以下,境界清晰,内壁光滑的圆形透明区。

空洞内无液平,周围很少有实变影,常见于TB。

厚壁空洞:

空洞壁>3mm,空洞呈形状不规则的透明区,周围为实变或肿块影。

内壁凹凸不平或光滑整齐。

见于肺脓肿和肺癌(癌性空洞carcinomacavity)

肿块D>2cm:

正常肺组织被炎性肉芽组织或肿瘤组织所代替或占据形成,肺肿瘤以形成肿块为特征。

恶性肿块一般较大、有分、脐凹、毛刺或癌性空洞。

X线肿块呈圆形或类圆形以及分叶状致密块影。

常见块影:

良恶性肿瘤、结核球、炎性假瘤等。

大叶性肺炎

•病理上分为:

充血期、红色肝变期、灰色肝变期和消散期

•影像学表现:

充血期:

X线上可无异常表现,或仅表现为肺纹理增多,肺透明度下降,CT上表现为磨玻璃样改变

肝变期:

肺段或肺叶实变,密度均匀的致密影,实变区其中可见支气管充气像

消散期:

实变区密度逐渐降低,表现为大小不等、分布不规则的斑片状影,吸收迟于临床

原发型肺结核

•原发综合征

原发病灶:

点片状浸润性病灶

淋巴管炎:

肺门与病变间条索状影

淋巴结炎:

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

胸内淋巴结结核:

当原发病灶完全吸收时,纵隔和(或)肺门淋巴结肿大则成为原发型肺结核的重要表现

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急性粟粒性肺结核:

分布均匀、大小均匀(1.5-2mm)、密度均匀的粟粒样病灶(三

均匀)

•亚急性或慢性粟粒性肺结核:

分布不均、大小不均(1.5-10mm)、密度不均(三不

均)的粟粒样病灶,以上中肺野明显

继发性肺结核

•好发部位:

肺尖、锁骨下区、上叶尖后段和下叶背段

•多态性改变

•干酪型肺炎

•结核球

 

中心型肺癌必考发生在肺段和段以上的支气管肺癌

一、X线征

㈠直接征像(thedirectsign):

1肺门附近肿块影(MASS)

㈡间接征像(indirectsign)

1支气管阻塞的改变:

①阻塞性肺气肿

②阻塞性肺不张:

发生于右上叶支气管开口的肺癌,肺门部的肿块和右肺上叶不张连在一起形成横行反S状的下缘。

称反S征

③阻塞性肺炎:

反复发生在同一部位;不易医治伴有肺叶或肺段收缩的肺炎。

2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转移征)

周围性肺癌

㈠直接征像(thedirectsign)

肺内球形肿块影

肿块征象:

分叶、脐凹、毛刺、癌性空洞、边缘不清和胸膜V征牵拉及壁结节。

根据肿瘤的部位推测肿瘤的来源:

前纵隔:

胸腺瘤、畸胎瘤、胸内甲状腺肿

中纵隔:

恶性淋巴瘤

后纵隔:

神经原性肿瘤。

 

•龛影(niche)胃壁局限性溃疡形成的凹陷为钡剂充盈

切线位:

局限向胃轮廓外突出的钡影

轴位:

呈火山口状,钡剂填充表现为类圆形钡斑

•充盈缺损(fillingdefect)是指钡剂涂布的轮廓有局限性向内凹陷的表现,因管壁局限性肿块突入腔内所致

•憩室(diverticulum)表现为胃肠道管壁向外囊袋状膨出,有正常粘膜通入

 

食管癌

病理分型:

①浸润型:

管壁环形增厚,管腔狭窄

②增生型:

肿瘤向腔内生长,形成肿块

③溃疡型:

肿块形成一个局限性大溃疡,深达肌层

临床表现:

进行性吞咽困难

鉴别诊断:

平滑肌瘤,静脉曲张

X线表现

①管腔狭窄,以浸润型明显,上段食管扩张

②粘膜皱襞消失

③腔内充盈缺损,是增生型主要表现

④不规则龛影,典型溃疡型表现,长轴与食管纵轴一致

⑤受累段食管局限性僵硬

以上表现可不同程度同时存在,还可出现瘘管、食管气管瘘及纵隔脓肿等并发症

食管静脉曲张

临床:

门静脉高压重要并发症,常见于肝硬化

X线表现:

食管中下段粘膜皱襞明显增宽、迂曲、呈蚯蚓状或串珠状充盈缺损

鉴别诊断:

食管壁柔软而伸缩自如是与食管癌鉴别的重要征象

胃溃疡(Gastriculcer)

影像学表现

直接征象:

•龛影,多见于小弯侧,切线位呈乳头状、锥状等,边缘光滑整齐,密度均匀

•龛影周围粘膜水肿带可分为粘膜线(1~2mm)、项圈征(0.5~1cm)、狭颈征

•龛影周围粘膜皱襞车轮状纠集,且达龛影口边缘并逐渐变窄,是良性溃疡特征

间接征象:

•功能性改变(痉挛切迹、分泌增加、胃蠕动改变,胃变形

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ulcer

影像学表现

直接征像:

龛影

•球部类圆形或米粒状密度增高影,边缘光整,周常有透明带,或有放射状粘膜纠集;龛影不易显示

重要征像:

•球部恒定变形(呈山字、三叶或葫芦形)

间接征象:

•激惹征、幽门痉挛

胃癌

•临床:

上腹部疼痛,不易缓解,呕吐咖啡色血液或柏油便

•病理分型:

增生型;浸润型(革袋状胃);溃疡型

X表现

①充盈缺损,形状不规则,多见于增生型

②胃腔狭窄,多见于浸润型;

③龛影,半月综合征(半月形龛影,位于胃轮廓内,不规则环堤,其中常见指压迹样充盈缺损)

④粘膜皱襞破坏、消失、中断,粘膜异常增粗、僵直等

⑤胃瘤区蠕动消失

良性

恶性

龛影形态

圆或椭圆形、边缘光整、

不规则、扁平、半月形、尖角征

龛影位置

突出于胃轮廓之外

位胃轮廓之内

龛影大小

较小<2cm

较大>2cm

龛影周围与口部

龛口水肿带和粘膜纠集

指压充盈缺损、不规则环堤、粘膜破坏。

附近胃壁

蠕动柔软

胃壁僵硬

 

结肠癌

临床特点:

•便血,腹泻与便秘交替,大便形状和习惯改变,腹部肿块

常见X线表现:

•增生-肿瘤向腔内生长,呈菜花状

•溃疡-深而不规则的溃疡

•浸润-沿肠壁浸润,肠壁增厚,肠腔呈向心性狭窄

 

肝硬化

影像学表现

•X线:

钡餐静脉曲张,血管造影见肝动脉分支变小,脾、门静脉扩张

•CT:

(1)中晚期表现为肝叶比例失调;肝裂增宽;

(2)肝边缘凹凸不平;(3)肝弥漫性或不均匀密度减低,再生结节可表现为散在略高密度结节;(4)继发改变:

脾大;门静脉高压;腹水

肝脓肿

影像学表现

•X线:

腹部平片肝区积气或液气平。

同时可见右膈膨隆、右下肺盘状肺不张、右胸膜增厚及胸腔少量积液。

•CT:

肝内类圆形低密度灶,可有分隔,部分见少许气泡影,增强后脓肿壁环形强化,壁周肝实质一过性强化。

单环征——脓肿壁;双环征——水肿带+脓肿壁;三环征——内壁坏死组织+外壁纤维肉芽组织(明显强化)+水肿带

原发性肝细胞癌

影像学表现

CT:

分型同病理。

平扫为低密度肿块,假包膜者边界清晰,中心坏死,周围子灶。

“快进快出”强化方式。

门静脉癌栓,肝门区、腹膜后可出现淋巴结增大转移

肝转移瘤

影像学表现

CT:

肝内多发、大小不等、类圆形低密度肿块,增强后动脉期边缘不规则强化,门静脉期可出现整个瘤灶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牛眼征”(中心液化坏死+瘤壁肿瘤组织+瘤周水肿)

肝海绵样血管瘤

•影像学表现:

CT:

平扫为类圆形低密度肿块,早期强化病灶边缘结节状、斑片状强化,同时向病灶中心扩展,延迟期基本均匀强化,高于或等于周围肝实质,呈“早出晚归”强化方式

急性胰腺炎

影像学表现:

•CT为首选检查方法,典型表现为胰腺局部或弥漫性肿大,密度稍减低,胰周炎性渗出,胰腺边界不清,邻近肾前筋膜增厚,坏死出血型平扫出血呈高密度,增强后坏死区不强化。

胰腺假性囊肿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囊性低密度区

后前位

右心缘

上段:

升主动脉与上腔静脉

下段:

右心房

左心缘

上段:

主动脉弓

中段:

肺动脉段(心腰)

下段:

左心室(心尖)

左前斜位

心前缘:

上份右心房

下份右心室

心后缘:

上份左心房

下份左心室

右前斜位

心前缘:

主动脉弓

肺动脉

右心室

左心室

心后缘:

左心房

右心房

左侧位

心前缘:

右心室

心后缘:

上份左心房

下份左心室

心胸比率:

定义:

心影最大横径/胸廓最大横径

正常值:

≤0.5(横位心≤0.52)

意义:

当>>0.5(或或0.52)时,表示心影增大,是一种衡量心脏是否增大的粗略方法

左心室增大

1心影呈主动脉型

2心尖向左、下延伸

3左室段延长、向左膨隆

4相反搏动点上移

5心后食管前间隙消失(侧位)

右心室增大

1心影呈梨型

2肺动脉段膨凸、相反搏动点下移

3心尖圆隆上翘

4右心缘下段右凸(低)

5心前接面延长(侧位)

左心房增大

1左心房向左、后上、右四个方向增大。

2食管中段受压后移

3左心耳凸出(第三弓)

4右心缘双弓影、心底部双房影。

5左主支气管受压抬高

右心房增大

1心右缘下段向右增大、膨出。

2右心房段膨出延长>1/2心前缘。

(左前斜) 

1、肺充血

概念:

肺充血是指肺动脉内血流量增多

X线表现:

(1)肺动脉段突出;

(2)肺门增大,边缘清晰,透视搏动增强,显示“肺门舞蹈”征;

(3)肺动脉分支向外围伸展,成比例增粗,边缘清晰锐利;

(4)肺野透亮度正常。

常见病变:

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甲亢、贫血等

 

2、肺少血

概念:

肺动脉血流量减少。

X线表现:

1)肺动脉影变细;

(2)肺动脉血管纹理变细、稀疏;

(3)侧支循环形成,显示出粗乱的网状纹理;

(4)肺野透明度增加

常见病变:

三尖瓣狭窄、肺动脉狭窄、法乐四联症

 

3、肺动脉高压

▲概念:

各种原因所致肺动脉压增高(收缩压>30mmHg,平均压>>20mmHg)

▲X线表现:

(1)肺动脉段突出;

(2)肺门动脉及大分支增粗,中小分支变细,肺门截断现象(残根征);

(3)肺门动脉及大分支搏动增强;

(4)右室增大。

▲常见病变:

肺心病、多血性先心

4、肺静脉高压

(肺淤血)

1)肺门增大,边缘模糊,透视下无搏动;

3)肺野透亮度降低。

2)上肺纹理增多,上、下比例失调,出现间质性肺水肿、肺泡性肺水肿及含铁血黄素沉着;

KerleyB线:

间质性肺水肿,出现小叶间隔线

克氏B线的X线表现:

位于双侧肋膈角区;长2-3cm、宽1-3mm;外端与胸壁相连的平行线

房间隔缺损

☆平片(三大、三小、肺门舞蹈)

(1)肺充血或伴肺动脉高压;

(2)心影增大呈二尖瓣型;

(3)右心房、右心室增大,肺动脉段突出;

(4)主动脉、左心室缩小。

三大——右房、右室、肺动脉段增大;

三小——左房、左室、主动脉弓缩小。

 

(四)法乐四联症

肺动脉狭窄

室间隔缺损

主动脉骑跨

右心室肥厚

 

肾自截:

肾结核灶可发生钙化,甚至全肾钙化,称为肾自截,肾功能丧失,该钙化不代表病变愈合,而提示干酪性空洞存在,为肾结核晚期表现。

肾癌CT表现

1)形态:

肾实质内肿块,较大者突向肾外。

2)大小

3)边缘:

边缘光滑或不整,与正常肾实质分界不清,可突出于肾轮廓外。

4)密度:

平扫多呈稍低或等密度肿块,有时可呈稍高密度。

肿瘤内可有坏死或囊变区(低密度)、钙化和出血(高密度)。

5)增强扫描:

(表现与肿瘤供血有关)

肾皮质期:

多血性肿瘤:

明显不均一强化,少数少血性肿瘤:

轻微强化或不强化;

肾实质期和肾盂期:

肿瘤相对于肾实质呈低密度。

肾盂期可发现肿瘤与肾盂肾盏的关系。

 

急性硬膜外血肿CT特点:

①颅骨内板下梭形高密度影(50-90HU),血肿与脑表面接触缘清楚。

不跨颅缝。

②常有轻微占位表现。

③常发生于受伤部位;多有骨折。

硬膜下血肿CT特点:

①急性期:

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均匀高密度影(50-90HU),常伴脑挫裂伤或脑内血肿。

多跨越颅缝,常有明显占位表现。

常发生于对冲伤部位。

②亚急性或慢性血肿呈稍高、等、低或混杂密度影。

急性脑挫裂伤CT特点:

低密度脑水肿区内,散在斑点状高密度出血灶或脑内血肿。

高血压脑出血(intracranialhematoma)

①临床特点:

高血压史,突发的神经功能障碍,可伴意识障碍。

②好发部位:

基底节区或/和丘脑区。

③CT特点:

椭圆形高密度灶,周围水肿带,有占位效应。

脑膜瘤

CT表现:

1)脑实质外圆形或类圆形稍高密度或等密度肿块,边界清楚。

多呈广基底与颅骨内板、小脑幕或大脑镰相连。

2)肿瘤密度一般较均匀,可见点、片状钙化、偶见出血及囊变。

多有明显占位表现。

3)增强扫描肿块呈均匀明显强化。

4)周围无或有轻度至中度低密度水肿带。

5)邻近颅骨受侵可增厚、变薄或破坏。

声阻抗(Z)某种介质的密度与声波在该种介质中传播速度的乘积(z=ρ•c)。

超声波频率超过人耳听域高限(>2万Hz)的机械波

反射与折射

超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两种具有不同声阻抗的介质所形成的界面,若介质的声阻抗差大于0.1%,且界面大小远远大于超声波波长时,一部分超声能量将返回到第一种介质中,另一部分超声能量将穿过界面进入第二种介质.前一现象称为反射,后一现象称为折射.

超声波所遇界面远小于波长的微小粒子时,超声波将向四面八方散射人体内的散射源主要为红细胞和脏器内的细微结构

散射和绕射——界面小于或等于波长则产生散射和绕射。

衰减:

超声波传播过程中,质点的振幅随传播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的现象称超声波的衰减

造成衰减的主要原因:

介质对超声波的吸收(absorb);散射与反射(在不同介质或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声束的扩散(divergence)

多普勒效应(Dopplereffect)是指声源与接受器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时,接收体接收到的超声波频率发生改变的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