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复习提纲下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26114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869.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化学复习提纲下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生物化学复习提纲下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生物化学复习提纲下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生物化学复习提纲下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生物化学复习提纲下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化学复习提纲下1.docx

《生物化学复习提纲下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化学复习提纲下1.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化学复习提纲下1.docx

生物化学复习提纲下1

#生物氧化#

1、两条呼吸链组成和排列顺序

a)组成

NADH-CoQ还原酶、琥珀酸-CoQ还原酶、细胞色素(bc1)还原酶、细胞色素氧化酶

i.4个复合体和2个单独成分。

ii.呼吸链=递氢体+递电子体

NAD+Fe-S

FMN细胞色素

FAD+

CoQ

iii.NADH-CoQ还原酶

1.第一辅基:

黄素类—FMN

2.第二辅基:

铁硫蛋白(借铁的可逆变价接受FMNH2的电子并转给辅酶Q)

3.活性部分含有辅基FMN和铁硫蛋白

4.NADH→FMN;Fe-SN-1a,b;Fe-SN-4;Fe-SN-3;Fe-SN-2→CoQ

5.复合物I催化两个同时发生的偶联过程:

1)4个质子由基质转到内膜外;2)NADH+H++Q→NAD++QH2

iv.辅酶Q类

1.又称泛醌,不包括在复合体Ⅰ中

2.电子传递链中唯一的非蛋白电子载体,是脂溶性化合物,可在脂双层扩散

3.可接受2个H,还原成QH2,在复合体Ⅰ、复合体Ⅱ与细胞色素还原酶之间起载体作用,处在呼吸链的中心地位

v.复合体Ⅱ—琥珀酸脱氢酶

1.H+和电子由琥珀酸流向FAD,然后经Fe-S中心到将电子传给CoQ

2.琥珀酸→Fe-S1;b560;FAD;Fe-S2;Fe-S3→CoQ

vi.复合体Ⅲ—细胞色素还原酶

1.细胞色素

a)一类含血红素辅基的电子传递蛋白的总称。

是呼吸链中将电子从辅酶Q传递到O2的专一酶类

b)cytbc1复合体:

含ctyb、ctyc1及铁-硫蛋白。

c)cytc:

在ctybc1复合体和cty氧化酶间传递电子。

d)cyt氧化酶:

含ctya和ctya3,除含铁还含铜(Cu2+→Cu+)

2.靠血红素辅基铁的变价传递电子;将电子由CoQ传到Cytc

3.催化还原型QH2的氧化和细胞色素c的还原。

活性部分主要包括细胞色素b和c1以及铁硫蛋白(2Fe-2S)。

4.QH2→b562;b566;Fe-S;细胞色素c1→Cytc

vii.Cytc

1.在Cyt还原酶和cyt氧化酶之间传递电子。

viii.复合体Ⅳ-Cyt氧化酶

1.位于线粒体呼吸链末端的蛋白复合物,由13个多肽亚基组成的跨膜蛋白。

活性部分主要包括cyta和a3

2.在电子传递过程中,分子中的铜离子可以发生Cu+→←Cu2+的互变,将cyt.c所携带的电子传递给O2,将氧分子激活为氧离子。

3.Cyta3和CuB形成的活性部位将电子交给O2

4.功能:

将电子从细胞色素c传递给氧

5.还原型Cytc→CuA→a→a3→CuB→O2

6.每2e通过复合物时,消耗2个H+,生成1H2O,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能量,泵出2H+到内膜外空间【?

3

b)类型

i.NADH呼吸链:

复合体Ⅰ→CoQ→复合体Ⅲ→Cytc→复合体Ⅳ→O2

ii.FADH2呼吸链:

复合体Ⅱ→CoQ→复合体Ⅲ→Cytc→复合体Ⅳ→O2

iii.顺序:

iv.NADH→FMN→CoQ→cytb→cytc1→cytc→cyta→cyta3→O2

v.电子传递体的排列一般情况下是依其标准氧化还原电位由低向高排列

c)质子数ATP数

NADH呼吸链:

4、4、22.5

FADH2呼吸链:

4、21.5

d)3个H+通过ATP合酶,可合成一个ATP分子,余1个H+可能用于将ATP送入细胞质。

e)

2、化学渗透假说

a)概念:

电子传递释出的能量用于形成跨膜的质子(H+)梯度,此梯度的电化学电势用以驱动ATP的合成。

(氧化磷酸化机理)

b)在电子传递和磷酸化之间起偶联作用的是H+电化学梯度。

c)呼吸链是一质子泵

d)电化学电动势驱动H+经ATP合酶回流到基质中,同时释放出自由能与ATP合成偶联

e)H+泵分布在线粒体内膜上:

NADH脱氢酶、细胞色素还原酶、细胞色素氧化酶

f)要点

i.线粒体内膜的电子传递链是一个质子泵,ATP合酶与呼吸链共同整合在线粒体内膜上;

ii.电子沿呼吸链传递释放自由能,用于驱动膜内侧的H+迁移到膜外侧形成跨膜梯度;

iii.在膜内外势能差的驱动下,膜外高能质子沿着一个特殊通道(ATP酶的组成部分),跨膜回到膜内侧。

质子跨膜过程中释放的能量,直接驱动ADP和磷酸合成ATP。

3、呼吸链抑制剂和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剂

a)呼吸链抑制剂

i.电子传递抑制剂

1.鱼藤酮、安密妥:

阻止NADH氧化,对FADH2无影响;(NADH——CoQ)

2.抗霉素A:

在复合体Ⅲ处阻断;(Cytb——Cytc)

3.氰化物、叠氮化物、CO:

抑制Cyt氧化酶

4.CN-:

与氧化型Cytoxidase结合,生成高铁Cytoxidase,酶失活,电子不能传给O2,呼吸中断

5.CO:

与还原型Cytoxidase结合,使生物氧化中断

ii.

b)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剂

i.氧化磷酸化

1.代谢物脱下的H+和电子经呼吸链传递到O2,生成水;同时释放的能量使ADP磷酸化成ATP的过程。

2.电子传递与ATP形成的偶联机制

3.电子在呼吸链上传递的时候必然发生氧化磷酸化,

只有发生了氧化磷酸化,电子才能在呼吸链上进行传递

电子传递链中有3个质子泵:

复合体Ⅰ:

4个、

复合体Ⅲ:

4个、

复合体Ⅳ:

2个

4.P/O比:

每消耗1mol氧所消耗的无机磷的mol数,一对电子通过呼吸链传至氧所产生的ATP分子数:

NADH呼吸链:

P/O=2.5

FADH呼吸链:

P/O=1.5

5.磷酸化位点:

NADH—CoQ;Cytb—Ctyc;Cyta—O2

ii.解偶联剂

1.解偶联剂:

不抑制呼吸链的递氢或递电子过程,而是抑制由ADP+Pi生成ATP的磷酸化作用,使氧化产生的能量不能用于ADP磷酸化。

即使氧化与磷酸化偶联过程脱离。

2.解偶联蛋白、双香豆素、2,4-二硝基苯酚、缬氨霉素、短杆菌肽

DNP和FCCP都有一个可解离质子,破坏跨膜的H+梯度,使氧化磷酸化解偶联(ATP不能生成)

3.

iii.氧化磷酸化抑制剂

1.直接作用于ATP合成酶复合体,对电子传递及ADP磷酸化均有抑制作用。

2.寡霉素可阻止质子从F0质子通道回流,抑制ATP生成

4、胞液中NADH的氧化

a)α-磷酸甘油穿梭机制(肌肉和脑)

i.S-α-磷酸甘油脱氢酶的辅酶是NAD+;M-α-磷酸甘油脱氢酶的辅基是FAD

ii.对氢经该穿梭作用进入呼吸链彻底氧化可产生1.5个ATP

iii.存在于肌肉和神经组织中

b)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机制(肝、肾和心脏)

i.S-苹果酸脱氢酶和M-苹果酸脱氢酶是同工酶,均以NAD+作为辅酶

ii.一对氢经该穿梭作用进入呼吸链彻底氧化可产生2.5个ATP

#糖代谢#

1、糖酵解

a)葡萄糖的无氧分解:

糖酵解葡萄糖→丙酮酸→乳酸

葡萄糖的有氧分解:

三羧酸循环(TCA)葡萄糖→丙酮酸→CO2+H2O+ATP

乙醛酸循环途径(植物细胞特有)

磷酸戊糖途径:

葡萄糖(糖原)经戊糖磷酸循环被氧化为CO2和H2O

b)糖酵解→柠檬酸循环→电子传递链和氧化磷酸化

c)概念:

是在细胞液中(无氧条件),葡萄糖经过酶催化作用降解成丙酮酸,并伴随生成ATP的过程。

它是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细胞中葡萄糖分解的共同代谢途径

d)位置:

在细胞质中进行,一分子葡萄糖→两分子丙酮酸

e)作用:

产生能量(直接为柠檬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作用提供底物)及为生物合成途径产生中间体

C6H12O6+2ADP+2NAD++2Pi→2C3H4O3+2ATP+2NADH+2H++2H2O

f)过程:

1~5准备阶段6C→2x3C消耗2ATP

i.葡萄糖磷酸化转变为6-磷酸葡萄糖◎

1.#消耗一分子ATP#;不可逆反应;第一个调控步骤

2.己糖激酶和葡萄糖激酶(底物专一性强,不被6-磷酸葡萄糖抑制;为糖原合成提供6-磷酸葡萄糖)

3.己糖激酶主要在肌肉中起作用,而葡萄糖激酶在肝脏中发挥作用,生成的G-6-P主要用于糖原合成

ii.6-磷酸葡萄糖异构化转变成6-磷酸果糖

1.可逆的;己糖异构酶

iii.6-磷酸果糖磷酸化成1,6-二磷酸果糖◎

1.不可逆的;Mg+;#消耗一分子ATP#

2.6-磷酸果糖激酶-1(关键的调节酶)

iv.1,6-二磷酸果糖裂解为两分子磷酸丙糖

1.醛缩酶;可逆;6C→3C◎

v.磷酸二羟丙酮异构化转变成3-磷酸甘油醛

1.磷酸丙糖异构酶;可逆

6~10储能阶段2丙糖磷酸→2丙酮酸ATP生成

vi.3-磷酸甘油醛氧化为1,3-二磷酸甘油酸

1.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可逆

2.第一次氧化作用(脱氢)◎

3.Pi、NAD+→NADH+H+

vii.1,3-二磷酸甘油酸转变为3-磷酸甘油酸

1.磷酸甘油酸激酶;可逆

2.#底物水平磷酸化:

产生1个ATP(×2)

viii.3-磷酸甘油酸转化为2-磷酸甘油酸

1.磷酸甘油酸变位酶;可逆

2.磷酸甘油酸变位酶的活性部位需要结合一个由2,3-BPG携带的磷酸基团

ix.2-磷酸甘油酸脱水生成2-磷酸稀醇式丙酮酸

1.烯醇化酶;可逆

x.2-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为丙酮酸◎

1.丙酮酸激酶;不可逆;K+,Mg+

2.#底物水平磷酸化:

产生1个ATP(×2)

3.反应不可逆,为EMP限速步骤之三

g)总结:

一次氧化脱氢(vi)

两次底物水平磷酸化(vii,x)

生成:

4个ATP(vii,x);2个NADH(H+)(vi)

h)葡萄糖+2Pi+2ADP+2NAD+→2丙酮酸+2ATP+2NADH+2H++2H2O

i)丙酮酸去路:

j)糖酵解的调节

i.在代谢途径中,催化不可逆反应的酶所处的部位是控制代谢反应的有力部位。

ii.己糖激酶——受G-6-P反馈抑制,但不是关键酶。

因可从糖原磷酸解产物:

G-1-P进入EMP

iii.磷酸果糖激酶——关键的调控酶,4个亚基,反应不可逆,ATP、柠檬酸是别构抑制剂;AMP、F-2,6-BP(加速EMP)是别构激活剂。

iv.丙酮酸激酶催化——果糖1,6二磷酸活化;ATP和丙氨酸抑制

k)能量转化

i.ATP:

消耗:

反应1,3各1个-2ATP

产生:

反应7,10各2个+4ATP

净得:

2个ATP

ii.NADH

反应6:

产生2个

无氧时:

用来还原丙酮酸产生乳酸;

有氧时:

2个NADH通过电子传递链可产生:

在肌肉、神经细胞(磷酸甘油穿梭系统):

1.5×2=3个ATP;

在肝脏、心肌细胞(苹果酸-Asp穿梭):

2.5×2=5个ATP。

iii.EMP途径中能量总计:

无氧:

得2个ATP;

有氧:

得5/7个ATP。

2、糖异生

a)概念:

i.由非糖物质如甘油、丙酮酸、乳酸及某些氨基酸合成糖或糖原的过程。

b)部位:

主要在肝、肾;其次在脑、肌肉中。

第1酶在线粒体;最后的酶在光滑内质网;

其余在胞质中

c)步骤:

i.主要步骤:

1.

ii.迂回步骤1:

1.丙酮酸羧化反应:

线粒体中

a)草酰乙酸不能穿过线粒体内膜,在苹果酸脱氢酶作用下生成苹果酸;

苹果酸进入胞质,在苹果酸脱氢酶作用下转变回草酰乙酸:

2.ii.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催化

a)耗能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

b)丙酮酸羧化酶:

联系糖异生和TCA,草酰乙酸既是TCA又是糖异生的中间产物

iii.迂回步骤2:

FBPase-2催化

 

iv.迂回步骤3:

G-6-磷酸酯酶催化(此酶只在肝、肾、肠中;脑、肌肉中无此酶)

d)能量使用:

丙酮酸→草酰乙酸:

-1个ATP

草酰乙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1个GTP

甘油酸-3-P→甘油酸-1,3-BP:

-1个ATP

∴2丙酮酸→葡萄糖:

消耗6个ATP

e)糖异生的调节

i.G-6-P酶——高浓度的G-6-P可抑制己糖激酶,活化G-6-P酶,从而促进了糖异生(G→G-6-P)

ii.果糖二磷酸酶——F-1,6-2P酶是糖异生的关键酶,果糖磷酸激酶是糖酵解的关键酶。

当葡萄糖含量丰富时,加速酵解,减弱糖异生(F-6-P→F-1,6-BP)

iii.丙酮酸羧化酶——丙酮酸羧化酶活性受乙酰CoA和ATP激活,受ADP抑制。

糖酵解速度受丙酮酸激酶的调控(PEP→丙酮酸)

f)意义:

i.十分重要的生物合成葡萄糖的途径

ii.保持血糖浓度

iii.饥饿、剧烈运动后,对机体恢复起重要作用。

(Cori循环)

iv.调节酸碱平衡:

乳酸、aa、有机酸用于糖异生

v.发芽的种子中,使脂肪和蛋白质转化为葡糖

3、TCA循环(三羧酸循环、柠檬酸循环)

a)概念:

有氧条件下,丙酮酸氧化脱羧形成的乙酰CoA,经一系列氧化、脱羧,最终形成CO2和H2O,并产生能量的过程

b)3个六碳三羧酸:

柠檬酸、顺乌头酸、异柠檬酸

c)第一阶段:

丙酮酸的氧化脱羧(丙酮酸→乙酰CoA)

第二阶段:

三羧酸循环(乙酰CoA→H2O和CO2,释放出能量)

d)在线粒体膜上,由丙酮酸脱氢酶系催化丙酮酸不可逆氧化脱羧,并与CoA结合形成乙酰-CoA和CO2

i.反应过程

1.丙酮酸(Py)脱羧生成羟乙基-TPP

2.二氢硫辛酰转乙酰酶催化羟乙基氧化为乙酰基,并转给辅基硫辛酰胺形成乙酰硫辛酰胺;

3.二氢硫辛酰转乙酰酶催化乙酰硫辛酰胺上的乙酰基转移给CoA生成乙酰CoA;

4.二氢硫辛酸脱氢酶(E3)催化还原的硫辛酸再氧化,并将氢交给FAD生成FADH2-E;

5.FADH2使NAD+还原

ii.联系酵解和TCA的中间环节,关键性的不可逆反应

iii.丙酮酸+CoA+NAD+→乙酰CoA+CO2+NADH+H+

iv.1分子丙酮酸产生1个NADH:

即:

2×2.5=5个ATP

v.

e)柠檬酸循环

i.反应

1.乙酰-CoA(2C)+草酰乙酸(4C)→柠檬酸(6C)◎

a)柠檬酸合酶

b)反应能量来自高能硫酯键

c)反应不可逆;限速步骤◎

d)氟乙酸抑制酶活性

2.柠檬酸(6C)←→异柠檬酸(6C)

a)顺乌头酸酶;高度专一化;可逆

3.异柠檬酸→α-酮戊二酸(5C)+CO2◎

a)异柠檬酸脱氢酶

b)#第1次氧化脱羧;6C→5C◎

c)不可逆反应,是第二个调控步骤

4.α-酮戊二酸→琥珀酰~CoA(4C)+CO2◎

a)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

b)#第2次氧化脱羧,NAD+为受氢体。

5C→4C◎

c)反应不可逆,第三个调控步骤

5.琥珀酰~CoA←→琥珀酸(4C)

a)琥珀酰-CoA合成酶;

b)#唯一的底物水平磷酸化#;高能键释放的能量用以合成GTP(主要在动物或ATP(植物特有)

6.琥珀酸←→延胡索酸(反丁烯二酸4C)

a)琥珀酸脱氢酶;位于线粒体内膜上(原核生物参入质膜),直接与呼吸链相连

b)第3次氧化还原;辅基FAD◎

c)丙二酸是竞争性抑制剂

7.延胡索酸+水←→L-苹果酸(4C)

a)延胡索酸酶;催化水合反应

8.苹果酸←→草酰乙酸(4C)

a)苹果酸脱氢酶

b)第四次氧化还原反应,需NAD+◎

9.1次底物水平磷酸化:

产生1个GTP/ATP。

(v)

2次脱羧:

2C以乙酰-CoA的形式进入循环,氧化成2个CO2(iii,iv)

4次氧化还原反应:

产生1个FADH2和3个NADH。

(iii,iv,vi,viii)

其它三羧酸、二羧酸并无减少,理论上这些酸只需微量,即可循环,促使乙酰CoA氧化。

因有3步不可逆反应(i,iii,iv),故反应单方向进行。

ii.3个NADH→7.5个ATP;1个FADH2→1.5个ATP

iii.1个乙酰-CoA通过TCA产生10个ATP

iv.意义:

形成ATP;提供中间产物

v.调节

1.循环本身的制约调节:

①底物促进效应;

②产物积累的反馈抑制作用;

③循环中形成的中间产物的别构抑制。

2.ATP、ADP和Ca2+的调节

4、葡萄糖氧化分解产生的ATP数目

◎葡萄糖有氧

EMP:

5/7个ATP

丙酮酸氧化脱羧:

2NADH(H+)×2.5ATP=5个ATP

柠檬酸循环:

2×10ATP=20个ATP

共:

30/32个ATP

糖酵解:

1分子葡萄糖→2分子丙酮酸,共消耗了2个ATP,产生了4个ATP,实际上净生成了2个ATP,同时产生2个NADH。

丙酮酸氧化脱羧:

丙酮酸→乙酰CoA,生成1个NADH。

三羧酸循环:

乙酰CoA→CO2和H2O,产生一个GTP(即ATP)、3个NADH和1个FADH2。

◎无氧

无氧(EMP):

2个ATP/1分子葡萄糖。

a)

5、乙醛酸循环的特点

a)微生物、植物特有

b)TCA循环中的异柠檬酸不经脱羧被裂解酶裂解为琥珀酸和乙醛酸

c)乙醛酸与另一分子乙酰-CoA在苹果酸合酶作用下缩合形成苹果酸

d)在线粒体及乙醛酸循环体中进行

e)乙醛酸循环生成的琥珀酸和苹果酸仍可返回三羧酸循环,所以它是三羧酸循环的支路

f)与TCA的关系

i.脂肪粒:

三酰甘油→脂肪酸

ii.乙醛酸循环体:

脂肪酸→乙酰CoA→乙醛酸循环→琥珀酸

iii.线粒体:

琥珀酸→TCA→苹果酸→草酰乙酸

iv.细胞质:

苹果酸→草酰乙酸(糖异生)

g)意义:

i.连接脂与糖的相互转变

ii.以二碳物为起始,合成四碳物和六碳物,作为TCA上化合物的补充

iii.2乙酰CoA+2NAD++2H2O→草酰乙酸+2CoASH+NADH+H+

iv.

6、戊糖磷酸途径(HMP)生理学意义

a)特点

i.在细胞质中进行;

ii.2)有NADPH产生,为合成代谢提供还原力;

iii.3)产生4C、5C、7C中间产物

b)意义

i.是细胞产生NADPH(H+)的主要途径;

1)为生物合成提供还原力;

2)在红细胞中,使谷胱甘肽(GSH)保持还原态(蚕豆病);

3)参与植物光合作用,CO2→Glc的部分反应过程。

ii.提供多种C3-C7的糖,为生物合成提供碳架来源;产生磷酸戊糖参加核酸代谢。

iii.产生甘油醛-3-P将糖代谢的3条途径(EMP、TCA、HMP)联系起来,构成糖分解代谢的多样性,以适应环境变化。

7、糖原的分解和合成

a)合成

i.G-1-P在UDPG焦磷酸化酶催化下生成UDPG→

ii.糖原合成酶的催化下,将UDPG葡萄糖残基加到糖原引物非还原端形成α-1,4-糖苷键分解→

iii.分支酶的催化下,将α-1,4-糖苷键转换为α-1,6-糖苷键

b)分解

i.糖原在无机磷酸存在下,经磷酸化酶催化,从糖原分子非还原端α-1,4糖苷键开始逐步地磷酸解,释放出葡糖-1-磷酸,直至生成极限糊精。

ii.主要酶是糖原磷酸化酶

iii.磷酸解下1-磷酸葡糖经变位反应转变为6-磷酸葡糖,后者可进入糖酵解生成丙酮酸,有氧时到辅酶A生成CO2,无氧时生成乳酸,又可进入内质网,被参与糖异生最后一步反应的酶(6-磷酸葡糖磷酸酶)水解成葡萄糖,并最终进入血液成为血糖的一部分

iv.肌肉细胞不表达6-磷酸葡糖磷酸酶,肌糖原磷酸解下来的1-磷酸葡糖只能进入糖酵解氧化

c)调节【?

i.受到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的调节。

胰岛素促进糖原的合成;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抑制糖原合成

ii.酶原合酶是酶原合成的限速酶,包括Ca+的别构调节和AMP、ATP的别构调节

8、糖的各种代谢之间的连接【?

a)三羧酸循环在线粒体中进行(有氧条件)。

在有氧条件下,糖酵解生成的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经三羧酸循环被氧化成CO2和H2O。

酵解过程中产生的NADH,则经呼吸链氧化产生ATP和H2O。

所以,糖酵解是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的前奏。

b)糖代谢包括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

糖的分解代谢包括糖酵解——糖的共同分解途径;三羧酸循环——糖的最后氧化途径。

糖的合成代谢包括糖原异生——非糖物质形成糖的途径,糖原的合成,结构多糖的合成等。

糖的中间代谢途径还有磷酸戊糖途径,糖醛酸途径等

c)糖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分为糖原的合成与糖原的分解两大类。

具体包括:

糖酵解作用、糖的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径、糖的异生作用及糖原的合成

d)糖代谢中有消耗能量(ATP)的合成代谢,也有释放能量的分解代谢(产生ATP),这些代谢途径的生理功用不同,但又通过共同的代谢中间产物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构成一个整体

e)磷酸戊糖途径使戊糖与己糖的代谢联系,而各种己糖与G的互变又沟通了各种己糖的代谢

f)糖代谢中3个重要的交汇点

i.糖代谢途径的第一个交汇点是6-P-G,它把所有的糖代谢途径都沟通了

1.可以通过G→Gn,也可逆转(肝、肾)异生为G

2.各种非糖物质异生为糖/Gn时也都要经过6-P-G,然后经酵解、有氧氧化成磷酸戊糖途径进行分解

ii.第二个交汇点是3-P-甘油醛,它是三条分解途径的共同中间产物

1.糖代谢途径的多样性,是物质代谢表现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一个途径受阻可通过3-P-甘油醛进入其它途径

iii.糖代谢途径的第三个交汇点是丙酮酸

1.糖酵解和有氧氧化在此共同产物后分成两条:

有氧、无氧途径

2.也可经丙酮酸羧化支路(?

)将非糖物质异生为糖

g)

#分子部分#

1、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a)蛋白质生物合成:

是指mRNA分子上4种核苷酸的遗传信息,变成蛋白质多肽链的20种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过程,类似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的情形,所以也称为翻译

b)起始与终止

i.起始密码:

AUG同时编码甲硫氨酸(原核为甲酰甲硫氨酸)

ii.终止密码:

UAA、UAG、UGA

iii.不能被tRNA阅读,只被肽链释放因子识别

c)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工厂

i.核糖体的功能

1.16SrRNA对识别mRNA上肽链合成起始位点起重要作用。

a)在mRNA起始密码子上游约10个核苷酸处,通常有一段富含嘌呤的高度保守序列,称为SD序列

b)SD序列可以和小亚基16SrRNA3’-末端的序列互补,使mRNA与小亚基结合

ii.参与肽链合成的启动、延长、终止、移动等

iii.功能位点

1.mRNA结合位点:

大小亚基的结合面上,为蛋白质合成处

2.P位点:

起始-tRNA和肽酰基-tRNA结合位点。

3.一些蛋白因子和酶的结合位点

4.A位点:

氨酰-tRNA结合位点

d)氨酰-tRNA合成酶

i.催化aa与相应tRNA发生酯化反应

ii.氨酰-tRNA:

氨基酸和tRNA的结合形成的氨酰-tRNA,是蛋白质合成的直接底物

iii.活化(对氨基酸的识别)需2个高能磷酸键→转移(对tRNA的识别)aa从aa-AMP-E转移到相应的tRNA上

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