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0 ,大小:869.87KB ,
资源ID:1132611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32611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生物化学复习提纲下1.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生物化学复习提纲下1.docx

1、生物化学复习提纲下1#生物氧化#1、 两条呼吸链组成和排列顺序a) 组成NADH-CoQ还原酶、琥珀酸-CoQ还原酶、细胞色素(bc1)还原酶、细胞色素氧化酶i. 4个复合体和2个单独成分。ii. 呼吸链 递氢体 递电子体 NAD+ Fe-S FMN 细胞色素 FAD+ CoQ iii. NADH-CoQ还原酶1. 第一辅基:黄素类FMN2. 第二辅基:铁硫蛋白(借铁的可逆变价接受FMNH2的电子并转给辅酶Q)3. 活性部分含有辅基FMN和铁硫蛋白4. NADHFMN; Fe-SN-1a,b; Fe-SN-4; Fe-SN-3; Fe-SN-2 CoQ 5. 复合物I催化两个同时发生的偶联过程

2、:1)4个质子由基质转到内膜外;2)NADH+H+QNAD+QH2iv. 辅酶Q类1. 又称泛醌,不包括在复合体中2. 电子传递链中唯一的非蛋白电子载体,是脂溶性化合物,可在脂双层扩散3. 可接受2个H,还原成QH2,在复合体、复合体与细胞色素还原酶之间起载体作用,处在呼吸链的中心地位v. 复合体 琥珀酸脱氢酶1. H+和电子由琥珀酸流向FAD,然后经Fe-S中心到将电子传给CoQ2. 琥珀酸Fe-S1; b560; FAD; Fe-S2 ; Fe-S3 CoQvi. 复合体细胞色素还原酶1. 细胞色素a) 一类含血红素辅基的电子传递蛋白的总称。是呼吸链中将电子从辅酶Q传递到O2的专一酶类b)

3、 cytbc1复合体:含ctyb、ctyc1及铁-硫蛋白。c) cytc:在ctybc1复合体和cty氧化酶间传递电子。d) cyt氧化酶:含ctya和ctya3 ,除含铁还含铜 (Cu2+ Cu+)2. 靠血红素辅基铁的变价传递电子;将电子由CoQ传到Cytc3. 催化还原型QH2的氧化和细胞色素c的还原。活性部分主要包括细胞色素b和c1以及铁硫蛋白(2Fe-2S)。4. QH2b562; b566; Fe-S; 细胞色素c1Cyt cvii. Cyt c1. 在Cyt 还原酶和cyt氧化酶之间传递电子。viii. 复合体- Cyt氧化酶1. 位于线粒体呼吸链末端的蛋白复合物,由13个多肽亚

4、基组成的跨膜蛋白。活性部分主要包括cyta和a32. 在电子传递过程中,分子中的铜离子可以发生Cu+Cu2+ 的互变,将cyt.c所携带的电子传递给O2,将氧分子激活为氧离子。3. Cyt a3 和CuB形成的活性部位将电子交给O24. 功能:将电子从细胞色素c传递给氧5. 还原型Cyt c CuAaa3CuB O26. 每2e通过复合物时,消耗2个H+,生成1H2O,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能量,泵出2H+到内膜外空间【?】3b) 类型i. NADH呼吸链:复合体CoQ 复合体 Cytc 复合体 O2ii. FADH2呼吸链:复合体 CoQ 复合体 Cytc 复合体 O2iii. 顺序:iv. N

5、ADHFMNCoQcyt bcyt c1cyt ccyt acyt a3O2v. 电子传递体的排列一般情况下是依其标准氧化还原电位由低向高排列c) 质子数 ATP数 NADH呼吸链: 4、 4 、 2 2.5 FADH2呼吸链: 4 、 2 1.5d) 3个H+通过ATP合酶,可合成一个ATP分子,余1个H+可能用于将ATP送入细胞质。e) 2、 化学渗透假说a) 概念:电子传递释出的能量用于形成跨膜的质子(H+)梯度,此梯度的电化学电势用以驱动ATP的合成。(氧化磷酸化机理)b) 在电子传递和磷酸化之间起偶联作用的是H+电化学梯度。c) 呼吸链是一质子泵d) 电化学电动势驱动H+经ATP合酶

6、回流到基质中,同时释放出自由能与ATP合成偶联e) H+泵分布在线粒体内膜上: NADH脱氢酶、细胞色素还原酶、细胞色素氧化酶f) 要点i. 线粒体内膜的电子传递链是一个质子泵,ATP合酶与呼吸链共同整合在线粒体内膜上;ii. 电子沿呼吸链传递释放自由能,用于驱动膜内侧的H+迁移到膜外侧形成跨膜梯度;iii. 在膜内外势能差的驱动下,膜外高能质子沿着一个特殊通道(ATP酶的组成部分),跨膜回到膜内侧。质子跨膜过程中释放的能量,直接驱动ADP和磷酸合成ATP。3、 呼吸链抑制剂和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剂a) 呼吸链抑制剂i. 电子传递抑制剂1. 鱼藤酮、安密妥:阻止NADH氧化,对FADH2无影响;(

7、NADHCoQ)2. 抗霉素A:在复合体处阻断;(CytbCytc)3. 氰化物、叠氮化物、CO:抑制Cyt氧化酶4. CN-:与氧化型Cyt oxidase结合,生成高铁Cyt oxidase,酶失活,电子不能传给O2,呼吸中断5. CO:与还原型Cyt oxidase结合,使生物氧化中断ii. b) 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剂i. 氧化磷酸化1. 代谢物脱下的H+和电子经呼吸链传递到O2,生成水; 同时释放的能量使ADP磷酸化成ATP的过程。 2. 电子传递与ATP形成的偶联机制3. 电子在呼吸链上传递的时候必然发生氧化磷酸化,只有发生了氧化磷酸化,电子才能在呼吸链上进行传递电子传递链中有3个质子

8、泵: 复合体: 4个、 复合体: 4个、 复合体 :2个4. P/O比:每消耗1mol氧所消耗的无机磷的mol数, 一对电子通过呼吸链传至氧所产生的ATP分子数:NADH呼吸链: P/O = 2.5 FADH呼吸链: P/O = 1.55. 磷酸化位点:NADHCoQ;CytbCtyc;CytaO2ii. 解偶联剂1. 解偶联剂:不抑制呼吸链的递氢或递电子过程,而是抑制由ADP+Pi生成ATP的磷酸化作用,使氧化产生的能量不能用于ADP磷酸化。即使氧化与磷酸化偶联过程脱离。2. 解偶联蛋白、双香豆素、2,4-二硝基苯酚、缬氨霉素、短杆菌肽 DNP和FCCP都有一个可解离质子,破坏跨膜的H+梯度

9、,使氧化磷酸化解偶联(ATP不能生成)3. iii. 氧化磷酸化抑制剂1. 直接作用于ATP合成酶复合体,对电子传递及ADP磷酸化均有抑制作用。2. 寡霉素可阻止质子从F0质子通道回流,抑制ATP生成4、 胞液中NADH的氧化a) -磷酸甘油穿梭机制(肌肉和脑) i. S-磷酸甘油脱氢酶的辅酶是NAD+;M-磷酸甘油脱氢酶的辅基是FADii. 对氢经该穿梭作用进入呼吸链彻底氧化可产生1.5个ATPiii. 存在于肌肉和神经组织中b) 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机制(肝、肾和心脏)i. S-苹果酸脱氢酶和M-苹果酸脱氢酶是同工酶,均以NAD+作为辅酶ii. 一对氢经该穿梭作用进入呼吸链彻底氧化可产生2

10、.5个ATP#糖代谢#1、 糖酵解a) 葡萄糖的无氧分解:糖酵解 葡萄糖丙酮酸乳酸 葡萄糖的有氧分解:三羧酸循环(TCA) 葡萄糖丙酮酸CO2+H2O+ATP 乙醛酸循环途径(植物细胞特有) 磷酸戊糖途径: 葡萄糖(糖原)经戊糖磷酸循环被氧化为CO2和H2Ob) 糖酵解柠檬酸循环电子传递链和氧化磷酸化c) 概念:是在细胞液中(无氧条件),葡萄糖经过酶催化作用降解 成丙酮酸,并伴随生成ATP的过程。它是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细胞中葡萄糖分解的共同代谢途径d) 位置:在细胞质中进行,一分子葡萄糖两分子丙酮酸e) 作用:产生能量(直接为柠檬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作用提供底物)及为生物合成途径产生中间体C6H

11、12O6+2ADP+2NAD+2Pi 2C3H4O3 +2ATP+2NADH+2H+2H2Of) 过程:15准备阶段 6C2x3C 消耗2ATPi. 葡萄糖磷酸化转变为6磷酸葡萄糖1. #消耗一分子ATP#;不可逆反应;第一个调控步骤2. 己糖激酶和葡萄糖激酶(底物专一性强,不被6-磷酸葡萄糖抑制;为糖原合成提供6-磷酸葡萄糖)3. 己糖激酶主要在肌肉中起作用,而葡萄糖激酶在肝脏中发挥作用,生成的G-6-P主要用于糖原合成ii. 6磷酸葡萄糖异构化转变成6磷酸果糖1. 可逆的;己糖异构酶iii. 6磷酸果糖磷酸化成1,6二磷酸果糖1. 不可逆的;Mg+;#消耗一分子ATP#2. 6-磷酸果糖激

12、酶-1(关键的调节酶)iv. 1,6二磷酸果糖裂解为两分子磷酸丙糖1. 醛缩酶;可逆;6C3Cv. 磷酸二羟丙酮异构化转变成3-磷酸甘油醛1. 磷酸丙糖异构酶;可逆 610 储能阶段 2 丙糖磷酸2丙酮酸 ATP生成vi. 3磷酸甘油醛 氧化为1,3二磷酸甘油酸1.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可逆2. 第一次氧化作用(脱氢)3. Pi、NAD+ NADH+H+vii. 1,3二磷酸甘油酸 转变为3磷酸甘油酸1. 磷酸甘油酸激酶 ;可逆2. #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1个ATP(2)viii. 3磷酸甘油酸 转化为2磷酸甘油酸1. 磷酸甘油酸变位酶;可逆2. 磷酸甘油酸变位酶的活性部位需要结合一个由2,

13、3-BPG携带的磷酸基团ix. 2磷酸甘油酸 脱水生成2磷酸稀醇式丙酮酸1. 烯醇化酶;可逆x. 2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为丙酮酸1. 丙酮酸激酶;不可逆;K+,Mg+2. #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1个ATP(2)3. 反应不可逆,为EMP限速步骤之三g) 总结:一次氧化脱氢(vi) 两次底物水平磷酸化(vii,x) 生成:4个ATP(vii,x);2个NADH(H+)(vi)h) 葡萄糖+2Pi+2ADP+2NAD+ 2丙酮酸+2ATP+2NADH+2H+2H2Oi) 丙酮酸去路:j) 糖酵解的调节i. 在代谢途径中,催化不可逆反应的酶所处的部位是控制代谢反应的有力部位。ii. 己糖激酶受G-6

14、-P反馈抑制,但不是关键酶。因可从糖原磷酸解产物:G-1-P进入EMPiii. 磷酸果糖激酶关键的调控酶,4个亚基,反应不可逆, ATP、柠檬酸是别构抑制剂; AMP、F-2,6-BP(加速EMP)是别构激活剂。iv. 丙酮酸激酶催化果糖1,6二磷酸活化;ATP和丙氨酸抑制k) 能量转化i. ATP: 消耗: 反应1,3 各1个 -2 ATP 产生: 反应7 ,10 各2个 +4 ATP 净得: 2个ATPii. NADH 反应6: 产生 2个 无氧时:用来还原丙酮酸产生乳酸; 有氧时:2个NADH通过电子传递链可产生: 在肌肉、神经细胞(磷酸甘油穿梭系统): 1.523个ATP; 在肝脏、心

15、肌细胞(苹果酸-Asp穿梭): 2.525个ATP。iii. EMP途径中能量总计: 无氧:得 2个ATP; 有氧:得 5 / 7个ATP 。2、 糖异生a) 概念:i. 由非糖物质如甘油、丙酮酸、乳酸及某些氨基酸合成糖或糖原的过程。b) 部位:主要在肝、肾;其次在脑、肌肉中。 第1酶在线粒体;最后的酶在光滑内质网; 其余在胞质中c) 步骤:i. 主要步骤:1. ii. 迂回步骤1:1. 丙酮酸羧化反应:线粒体中a) 草酰乙酸不能穿过线粒体内膜,在苹果酸脱氢酶作用下生成苹果酸; 苹果酸进入胞质,在苹果酸脱氢酶作用下转变回草酰乙酸:2. ii.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催化a) 耗能生成磷酸烯醇式丙

16、酮酸(PEPb) 丙酮酸羧化酶:联系糖异生和TCA,草酰乙酸既是TCA又是糖异生的中间产物iii. 迂回步骤2:FBPase-2 催化iv. 迂回步骤3:G-6-磷酸酯酶催化(此酶只在肝、肾、肠中;脑、肌肉中无此酶) d) 能量使用:丙酮酸草酰乙酸: - 1个ATP 草酰乙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 1个GTP 甘油酸-3-P 甘油酸-1,3-BP : - 1个ATP 2丙酮酸葡萄糖:消耗 6 个ATPe) 糖异生的调节i. G-6-P酶 高浓度的G-6-P可抑制己糖激酶,活化G-6-P酶,从而促进了糖异生(G G-6-P)ii. 果糖二磷酸酶F-1,6-2P酶是糖异生的关键酶,果糖磷酸激酶是糖

17、酵解的关键酶。当葡萄糖含量丰富时,加速酵解,减弱糖异生(F-6-PF-1,6-BP)iii. 丙酮酸羧化酶丙酮酸羧化酶活性受乙酰CoA和ATP激活,受ADP抑制。糖酵解速度受丙酮酸激酶的调控(PEP丙酮酸)f) 意义:i. 十分重要的生物合成葡萄糖的途径ii. 保持血糖浓度iii. 饥饿、剧烈运动后,对机体恢复起重要作用。(Cori循环)iv. 调节酸碱平衡:乳酸、aa、有机酸用于糖异生v. 发芽的种子中,使脂肪和蛋白质转化为葡糖3、 TCA循环(三羧酸循环、柠檬酸循环)a) 概念:有氧条件下,丙酮酸氧化脱羧形成的乙酰CoA,经一系列氧化、脱羧,最终形成CO2和H2O,并产生能量的过程b) 3

18、个六碳三羧酸:柠檬酸、顺乌头酸、异柠檬酸c) 第一阶段:丙酮酸的氧化脱羧(丙酮酸乙酰CoA) 第二阶段:三羧酸循环(乙酰CoA H2O和CO2,释放出能量)d) 在线粒体膜上,由丙酮酸脱氢酶系催化丙酮酸不可逆氧化脱羧,并与CoA结合形成乙酰-CoA和CO2i. 反应过程1. 丙酮酸(Py)脱羧生成羟乙基-TPP2. 二氢硫辛酰转乙酰酶催化羟乙基氧化为乙酰基,并转给辅基硫辛酰胺形成乙酰硫辛酰胺;3. 二氢硫辛酰转乙酰酶催化乙酰硫辛酰胺上的乙酰基转移给CoA生成乙酰CoA;4. 二氢硫辛酸脱氢酶(E3)催化还原的硫辛酸再氧化,并将氢交给FAD生成FADH2-E;5. FADH2使NAD+还原ii.

19、 联系酵解和TCA的中间环节,关键性的不可逆反应iii. 丙酮酸CoANAD+乙酰CoACO2NADH + H+iv. 1分子丙酮酸产生1个NADH:即:22.5 = 5个ATPv. e) 柠檬酸循环i. 反应1. 乙酰- CoA(2C) + 草酰乙酸(4C) 柠檬酸(6C) a) 柠檬酸合酶b) 反应能量来自高能硫酯键c) 反应不可逆;限速步骤d) 氟乙酸抑制酶活性2. 柠檬酸 (6C) 异柠檬酸(6C)a) 顺乌头酸酶;高度专一化;可逆3. 异柠檬酸 -酮戊二酸(5C) +CO2 a) 异柠檬酸脱氢酶b) #第1次氧化脱羧;6C5C c) 不可逆反应,是第二个调控步骤4. -酮戊二酸琥珀酰

20、 CoA (4C) +CO2a) -酮戊二酸脱氢酶系;b) #第2次氧化脱羧,NAD+为受氢体。5C4Cc) 反应不可逆,第三个调控步骤5. 琥珀酰CoA 琥珀酸(4C)a) 琥珀酰-CoA合成酶;b) #唯一的底物水平磷酸化#;高能键释放的能量用以合成GTP(主要在动物或ATP(植物特有)6. 琥珀酸 延胡索酸(反丁烯二酸4C)a) 琥珀酸脱氢酶;位于线粒体内膜上(原核生物参入质膜),直接与呼吸链相连b) 第3次氧化还原;辅基FADc) 丙二酸是竞争性抑制剂7. 延胡索酸 + 水L- 苹果酸(4C)a) 延胡索酸酶;催化水合反应8. 苹果酸 草酰乙酸(4C)a) 苹果酸脱氢酶b) 第四次氧化

21、还原反应,需NAD+9. 1次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1个GTP/ATP。 (v) 2次脱羧:2C以乙酰-CoA的形式进入循环,氧化成2个CO2 (iii,iv) 4次氧化还原反应:产生1个FADH2和3个NADH。(iii,iv,vi,viii) 其它三羧酸、二羧酸并无减少,理论上这些酸只需微量,即可循环,促使 乙酰CoA氧化。因有3步不可逆反应(i,iii,iv),故反应单方向进行。ii. 3个NADH7.5个ATP ; 1个FADH21.5个ATPiii. 1个乙酰- CoA通过TCA产生10个ATPiv. 意义:形成ATP;提供中间产物v. 调节1. 循环本身的制约调节: 底物促进效应;

22、产物积累的反馈抑制作用; 循环中形成的中间产物的别构抑制。2. ATP、ADP和Ca2+的调节4、 葡萄糖氧化分解产生的ATP数目葡萄糖有氧 EMP: 5 / 7个ATP 丙酮酸氧化脱羧: 2NADH(H+)2.5ATP = 5个 ATP 柠檬酸循环: 210ATP = 20个 ATP 共: 30/32个ATP糖酵解:1分子葡萄糖2分子丙酮酸,共消耗了2个ATP,产生了4 个ATP,实际上净生成了2个ATP,同时产生2个NADH。丙酮酸氧化脱羧:丙酮酸乙酰CoA,生成1个NADH。三羧酸循环:乙酰CoACO2和H2O,产生一个GTP(即ATP)、3个NADH和1个FADH2。无氧无氧(EMP)

23、:2个ATP /1分子葡萄糖。a) 5、 乙醛酸循环的特点a) 微生物、植物特有b) TCA循环中的异柠檬酸不经脱羧被裂解酶裂解为琥珀酸和乙醛酸c) 乙醛酸与另一分子乙酰CoA在苹果酸合酶作用下缩合形成苹果酸d) 在线粒体及乙醛酸循环体中进行e) 乙醛酸循环生成的琥珀酸和苹果酸仍可返回三羧酸循环,所以它是三羧酸循环的支路f) 与TCA的关系i. 脂肪粒:三酰甘油脂肪酸ii. 乙醛酸循环体:脂肪酸乙酰CoA 乙醛酸循环琥珀酸iii. 线粒体: 琥珀酸TCA 苹果酸 草酰乙酸iv. 细胞质:苹果酸草酰乙酸(糖异生)g) 意义:i. 连接脂与糖的相互转变ii. 以二碳物为起始,合成四碳物和六碳物,作

24、为TCA上化合物的补充iii. 2乙酰CoA2NAD+ 2H2O 草酰乙酸2CoASHNADHH+iv. 6、 戊糖磷酸途径(HMP)生理学意义a) 特点i. 在细胞质中进行;ii. 2)有NADPH产生,为合成代谢提供还原力;iii. 3)产生4C、5C、7C中间产物b) 意义i. 是细胞产生NADPH(H+) 的主要途径;1)为生物合成提供还原力;2)在红细胞中,使谷胱甘肽(GSH)保持还原态(蚕豆病); 3)参与植物光合作用,CO2Glc 的部分反应过程。ii. 提供多种C3-C7的糖,为生物合成提供碳架来源;产生磷酸戊糖参加核酸代谢。 iii. 产生甘油醛-3-P将糖代谢的3条途径(E

25、MP、TCA、HMP)联系起来,构成糖分解代谢的多样性,以适应环境变化。7、 糖原的分解和合成a) 合成i. G-1-P在UDPG焦磷酸化酶催化下生成UDPG ii. 糖原合成酶的催化下,将UDPG葡萄糖残基加到糖原引物非 还原端形成-1,4-糖苷键分解 iii. 分支酶的催化下,将-1,4-糖苷键转换为-1,6-糖苷键b) 分解i. 糖原在无机磷酸存在下,经磷酸化酶催化,从糖原分子非还原端-1,4糖苷键开始逐步地磷酸解,释放出葡糖-1-磷酸,直至生成极限糊精。ii. 主要酶是糖原磷酸化酶iii. 磷酸解下1-磷酸葡糖经变位反应转变为6-磷酸葡糖,后者可进入糖酵解生成丙酮酸,有氧时到辅酶A生成

26、CO2,无氧时生成乳酸,又可进入内质网,被参与糖异生最后一步反应的酶(6-磷酸葡糖磷酸酶)水解成葡萄糖,并最终进入血液成为血糖的一部分iv. 肌肉细胞不表达6-磷酸葡糖磷酸酶,肌糖原磷酸解下来的1-磷酸葡糖只能进入糖酵解氧化c) 调节【?】i. 受到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的调节。胰岛素促进糖原的合成;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抑制糖原合成ii. 酶原合酶是酶原合成的限速酶,包括Ca+的别构调节和AMP、ATP的别构调节8、 糖的各种代谢之间的连接【?】a) 三羧酸循环在线粒体中进行(有氧条件)。在有氧条件下,糖酵解生成的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经三羧酸循环被氧化成CO2和H2O。酵解过程中产生的NA

27、DH,则经呼吸链氧化产生ATP和H2O。所以,糖酵解是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的前奏。b) 糖代谢包括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糖的分解代谢包括糖酵解糖的共同分解途径;三羧酸循环糖的最后氧化途径。糖的合成代谢包括糖原异生非糖物质形成糖的途径,糖原的合成,结构多糖的合成等。糖的中间代谢途径还有磷酸戊糖途径,糖醛酸途径等c) 糖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分为糖原的合成与糖原的分解两大类。具体包括:糖酵解作用、糖的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径、糖的异生作用及糖原的合成d) 糖代谢中有消耗能量(ATP)的合成代谢,也有释放能量的分解代谢(产生ATP),这些代谢途径的生理功用不同,但又通过共同的代谢中间产物互相联系、互相影响,

28、构成一个整体e) 磷酸戊糖途径使戊糖与己糖的代谢联系,而各种己糖与G的互变又沟通了各种己糖的代谢f) 糖代谢中3个重要的交汇点i. 糖代谢途径的第一个交汇点是6-P-G,它把所有的糖代谢途径都沟通了1. 可以通过GGn,也可逆转(肝、肾)异生为G2. 各种非糖物质异生为糖/Gn时也都要经过6-P-G,然后经酵解、有氧氧化成磷酸戊糖途径进行分解ii. 第二个交汇点是3-P-甘油醛,它是三条分解途径的共同中间产物1. 糖代谢途径的多样性,是物质代谢表现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一个途径受阻可通过3-P-甘油醛进入其它途径iii. 糖代谢途径的第三个交汇点是丙酮酸1. 糖酵解和有氧氧化在此共同产物后分成

29、两条:有氧、无氧途径2. 也可经丙酮酸羧化支路(?)将非糖物质异生为糖g) #分子部分#1、 蛋白质的合成过程a) 蛋白质生物合成:是指mRNA分子上4种核苷酸的遗传信息,变成蛋白质多肽链的20种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过程,类似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的情形,所以也称为翻译b) 起始与终止i. 起始密码:AUG 同时编码甲硫氨酸(原核为甲酰甲硫氨酸)ii. 终止密码:UAA、UAG、UGAiii. 不能被tRNA阅读,只被肽链释放因子识别c) 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工厂i. 核糖体的功能1. 16S rRNA对识别mRNA上肽链合成起始位点起重要作用。a) 在mRNA起始密码子上游约10个核苷酸处,

30、通常有一段富含嘌呤的高度保守序列,称为SD序列b) SD序列可以和小亚基16SrRNA3-末端的序列互补,使mRNA与小亚基结合ii. 参与肽链合成的启动、延长、终止、移动等iii. 功能位点 1. mRNA结合位点:大小亚基的结合面上,为蛋白质合成处2. P位点: 起始-tRNA和肽酰基-tRNA结合位点。3. 一些蛋白因子和酶的结合位点4. A位点:氨酰-tRNA结合位点d) 氨酰-tRNA合成酶i. 催化aa与相应tRNA发生酯化反应ii. 氨酰-tRNA:氨基酸和tRNA的结合形成的氨酰-tRNA,是蛋白质合成的直接底物iii. 活化(对氨基酸的识别)需2个高能磷酸键转移(对tRNA的识别) aa从aa-AMP-E 转移到相应的tRNA上i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