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中长期防治水规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25507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9.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编中长期防治水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新编中长期防治水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新编中长期防治水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新编中长期防治水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新编中长期防治水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编中长期防治水规划.docx

《新编中长期防治水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编中长期防治水规划.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编中长期防治水规划.docx

新编中长期防治水规划

山西煤炭运销集团金辛达煤业(鑫沟)有限公司

 

中长期防治水规划

 

矿长:

总工程师:

审核:

编制:

二0一一年四月

 

第一章井田概况及开发现状

第一节井田地理位置

一、交通位置

山西煤销集团金辛达煤业(鑫沟)有限公司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枕头乡苍上村一带,行政区划属于枕头乡管辖。

地理坐标为:

北纬:

36°10′04″~36°13′37″

东经:

111°13′59″~111°17′32″

井田沿县级临(汾)—河(底)公路向南东50km可至南同蒲铁路临汾火车站并与309、108国道及与大(同)—运(城)高速公路相接,交通较为方便(详见交通位置图1-2-1)。

二、地形地貌

井田位于吕梁山南端,山高沟深,地形复杂,森林、植被发育,最高点在井田北西部的山梁,标高1420.5m,最低点位于西部西沟村河床,标高1182.0m,相对高差238.0m,属于山区。

三、水系

本区属黄河流域汾河水系,区内的沟谷一般无水流,若遇暴雨,常有洪水发生,但数小时后即减退消失,以矿区北部东西分布的山梁未分水岭,北侧水流向北经黑龙关河汇入昕水河,南侧水流向东汇入汾河,最后注入黄河。

四、气象

据蒲县气象站十年的观测资料,本区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属大陆半干旱季风型气候。

年降水量最小仅51.6mm(1990年),最大约285.3mm(1986年),多年平均降水量495.35mm;蒸发量最小1710.1mm(1983年),最大为2145.0mm(1979年),多年平均蒸发量1930.44mm,蒸发量为降水量3.9倍,冬春二季雨雪少,夏末秋初雨水较多,且多集中在7、8、9三个月。

年平均气温8.84℃,最冷月份为一月,气温低达-6.29℃,最高气温为七月,高达21.99℃,结冰期为10月下旬至历年三月中旬,最大冻土深度为86cm。

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最大风速达15.3m/s。

五、地震

井田地处临汾盆地,是我国著名的强裂震区之一,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为其特点,据史料记载自公元前231年以来,曾发生严重破坏性地震达成15次之多,为地震多发区。

按照《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5kg,抗震防裂度为7度。

六、矿区经济概况

矿区地处山区,山高坡陡,无其它工农业生产。

劳动力来源主要以合同工为主。

矿井建设所需钢材、水泥、砖、木材等均可由临汾市采购。

七、矿井水源及电源

1、水源

矿井现生活用水取自第四系浅层潜水,井下生产用水有矿坑水,目前尚可满足需要,若以后煤矿规模扩大时,现有水源可能难以满足需要,只有奥陶系岩溶水是比较可靠的。

根据邻近供水奥陶系含水层水位为630-660m左右,水质HCO3-·SO4-CO·Mg型,可以开掘奥陶水井,方能寻找到富水性强的岩溶含水层,将成为理想的供水基地。

(2011年3月已开始开掘奥陶水)

2、供电电源

矿井供电电源一趟引自黑龙关110KV变电站送出的(576二回路)10KV线路,距离变电站1.4km,线径为LGJ—3×70mm2;另一趟引自老腰35KV变电站送出的(514二回路)10KV线路,距离3km,线径为LGJ—3×70mm2,作为矿井的备用电源。

3、地面供电系统

地面供电系统电源取之于地面10kv变电所高压开关柜二次侧,主变选用型号为S9—800/10/0.4型节能型电力变电器两台。

低压侧选用型号PGL(J)型节能低压配电屏两台,完成矿井地面生产和生活设施等设备的供用电任务。

该系统电压等级分别为:

动力380v,照明220v。

第二节井田开发现状

井田范围内目前没有生产矿井,以往小窑的开采历史久远,起始时间无法考证,由于受自然地质条件限制和历史的原因,过去对区内煤炭资源的开采没有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滥采、乱挖较为普遍。

通过煤炭资源整合后,以山西煤炭运销集团有限公司为主体,将原山西临汾尧都鑫沟煤业有限公司煤矿、原山西临汾尧都枕头西道煤矿、山西临汾万泰荣煤业有限公司(关闭)、临汾市枕头乡马家梁村中西沟煤矿(关闭)四个煤矿进行整合,整合后矿井名称为山西煤炭运销集团金辛达煤业有限公司。

现将各矿生产情况分述如下:

一、原山西临汾尧都鑫沟煤业有限公司煤矿

1、矿井开拓方式

该矿采用主斜井和副斜井两个井筒开拓全井田,主斜井半圆拱断面,料石砌碹支护,净宽3.6m,净高2.9m,净断面积9.24m3,斜长150m,倾角14°;副斜井半圆拱断面,料石砌碹支护,净宽2.6m,净高2.8m,净断面积6.81m3,斜长150m,倾角16°。

主斜井一侧装备胶带输送机,另一侧铺设单轨,担负全矿井的运煤、下料、进风、敷设管路及安全出口等任务。

副斜井担负全矿井的回风与安全出口任务。

2、采掘现状

矿井下现布置2106回采工作面和2108回风顺槽和运输顺槽两个掘进工作面。

3、井下巷道布置情况

矿井现开采2#煤,井下布置有回风大巷、运输大巷、回风下山与运输下山。

4、采煤方法及回采工艺

2号煤层平均厚度为1.55m,选择采煤机落煤,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长壁式工作面布置。

2106回采工作面为高档普采工作面。

面长150m,采高1.55m。

采煤工艺为采煤机落煤。

SGZ630/220型刮板输送机运煤,选用DW1.8(2.2、2.5)—100型单体液压支柱,配2.85m的π型钢梁支护顶板。

工作面采用对梁支护,每对钢梁间距为0.75m。

每对钢梁间间距为0.25m。

排距0.6m,最大控顶距为4.05m,最小控顶距为3.45m,工作面端头采用DW2.2—100型单体液压支柱,配四梁八根长钢梁支护;两顺槽超前工作面煤壁20m范围内采用DW2.2—100型单体液压支柱,配DJ1000/300型铰接梁加强支护。

工作面采煤工艺为:

采煤机落煤→临时梁支护→人工配合刮板输送机→移溜→回柱放顶

5、通风系统

矿井通风采用中央并列机械抽出式通风方式,由主斜井进风、副斜井回风。

矿井总风量:

1793m3/min,总回风量1912m3/min。

通风机选用FBCDZ№15型轴流式对旋通风机两台,配套电动机功率为45kw×2,通风机风量:

20.3~43.4m3/s,风压为797~2110Pa。

其中一台工作、一台备用。

两个掘进工作面各自采用一台FBD№5.6型局部通风机压入式供风,配套电动机功率为15kw×2。

6、排水系统

排水管路沿主斜井敷设两趟Φ108mm排水管,现配用MD46—30×5矿用多级离心水泵3台,能够满足30万t/年排水能力的需要。

第二章井田地质情况及水文地质

第一节井田地质情况

一、地质构造

1、区域地层

井田位于霍西煤田西南部,地层出露由西向东、由老到新为:

太古界霍县群、太岳山群、上元古界长城系,古生界寒武系、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二叠系,新生界上第三系、第四系。

自然剖面完整。

2.区域构造

井田位于乔家湾详查勘探区西南部。

乔家湾详查区位于霍西煤田西南边缘地带。

根据中国大陆地质构造图,霍西煤田属于中朝准地台中部二级构造单元山西断隆的西南部。

煤田西部隔紫荆山断裂带与河东煤田相连;东部以霍山断层为界;北与太原西山煤田相接;南部被临汾盆地新生界掩盖。

煤田中部有南北向汾河地通过,总体构造受边界断层控制。

区域应力由于受紫荆山断裂和霍山断层的东西挤压,形成西南部一系列以北北东为主的构造线。

乔家湾详查勘探区构造主要受这个应力和构造线的影响与控制。

3.井田地层

井田地处蒲县国家规划区的乔家湾详查区西南部。

井田内地层出露较好,出露由老到新依次出露有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下盒子组和上二叠统上盒子组下段及中段下部地层。

第四系中更新统黄土零星分布。

井田地层倾角5—16°。

现依据乔家湾详查地质报告资料,对井田内的地层又老到新分述如下:

a、中奥陶统峰峰组(O2f)

为含煤地层基底,一般厚度138m,分为上下两段。

下段岩石岩性为灰及深灰色泥灰岩及石膏层,夹薄层厚层状石灰岩,石膏层多为纤维状。

上段岩性为灰色厚层状石灰岩,夹薄层泥灰岩。

b、中石炭统本溪组(C2b)

平行不整合覆盖于峰峰组之上。

厚度16.24—34.80m,平均23.72m,中、上部含1—2层较稳定的石灰岩,间夹铝质泥岩、石英砂岩及不稳定的12号薄煤层;下部以泥质为主,间夹中、细粒砂岩,底部铝质泥岩中含结核,团块状黄铁矿,俗称“山西式铁矿”。

c、上石炭统太原组(c2t)

整合覆盖于本溪组之上。

k1石英砂岩底至k7砂岩底,地层厚度53.98—99.35m,平均厚度76.11m。

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

岩性主要以灰黑色泥岩、粉砂岩、中细粒砂岩、石英岩(k2、k3、k4)及煤层(5、7、7下、8、9、10+11号)组成。

含主要稳定可采煤层11(9+10+11)(区内10、11号煤层合并一层)号和稳定大部可采的9号煤层,其它煤层为不可采煤层。

d、下二叠统山西组(P1s)

整合覆盖于太原组之上,k7砂岩底至k8砂岩底。

厚度为15.70—35.20m,平均23.28m。

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

岩性主要以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粉砂岩和灰白色细粒砂岩为主,含2下、2号煤层、其中2号煤层稳定大部可采。

e、下二叠统下盒子组(P1x)

与下伏山西组地层呈整合接触,由k8砂岩底至k10砂岩底,平均102.58m,据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上、下两段:

下段(P1x1)

由k8砂岩底至k9砂岩底,厚度为53.51—60.64m,平均57.08m。

岩性主要以黄绿色、灰绿色的砂质泥岩、粉砂岩及灰白色、黄绿色的中、细粒砂岩为主,含不稳定的1-3层薄煤层。

底部为黄绿色中、细粒砂岩,局部相变为粉砂岩或泥岩。

底部为k8砂岩,岩性为灰白色,中粒砂岩,成份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含少量白云母分选中等,孔隙式胶结,小型交错层理。

上段(P1x2)

k9砂岩底至k10砂岩底,厚度为35.70—50.60m,平均45.40m。

岩性主要以黄绿色、紫红色杂色泥岩,灰黄色及黄绿色中细粒长大石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及少量岩屑长石杂砂岩。

顶部有1-3层紫红色、褐黄色杂色和少量含铁质铝质泥岩,通称“桃花泥岩”,全区发育,层位稳定,是确定k10砂岩的辅助标志层。

f、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P2s)

与下石盒子组地层呈整合接触。

自k10砂岩底至k14砂岩底,厚度一般357.00m,本组地层以k12、k13砂岩划分为下、中、上三段。

区内出露本组下段及中段下部地层。

下段(P2s1)

K10砂岩底至k12砂岩底,厚度170—190m,平均180m。

岩性以灰绿色、灰绿色砂质泥岩和泥质粉砂岩为主。

间夹灰白色、灰绿色中、细粒砂岩,含紫色色斑。

上部泥岩、粉砂岩含锰铁质结核,底部k10砂岩,为黄绿色、巨厚层状的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

中段(P2s2)

以紫红色泥岩为主,夹黄绿色细粒砂岩。

底部k12砂岩为灰白色中粒砂岩,石英为主,次棱角状,分选中等,泥质胶结。

区内最大赋存厚度为42m左右。

g、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3)

覆盖于不同时代地层之上。

零星分布于井田的山坡、山梁上。

为灰黄色亚砂土,亚砂土夹多层红褐色古土壤层,含钙质结核。

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4.井田构造

井田位于霍西煤田西南部边缘地带。

东西两侧受霍山断层紫荆山断层及次一级罗云断层控制,区域应力由于受紫荆山断裂和霍山断层的东西向挤压,形成一系列以北北东向为主的构造线。

受近于东西向区域应力的控制,井田总体构造形态以褶曲为主,地层倾角5-16°,发育1条正断层,落差8m,

现将断层、褶曲及陷落柱分述如下:

a、断层

F19正断层

位于井田中部,断层走向南东东28°,倾向近南,倾角70°,落差8m,区内延伸为0.35km,为乔家湾详查填图成果。

b、褶皱

受区域构造影响,井田内褶皱较发育。

主要褶皱特征如下:

狼凹域背斜

西起狼凹村西,区内延伸为1.8km,走向西半部分为北西60°左右,东半部分为北东58°左右,北翼倾角6-14°,南翼倾角6-17°,轴部地层为P2s1

s2向斜

位于井田中部,区内延伸为1.3km,走向大致为北东5°,南西翼倾角8-12°,北东翼倾角5-8°,轴部地层P2s1。

前西沟背斜s3

位于井田中部,区内延伸为5.5km,走向大致为北西23°,北西翼倾角10-11°,南东翼倾角12-15°,轴部地层P2x1。

S4向斜

位于井田西南部东滩头—罗金娃一带,区内延伸为1.40km,走向大致为南东,南西翼倾角8-12°,南东翼倾角12-15°,轴部地层P2x1。

S5背斜

位于井田南西部,区内延伸为1.90km,走向大致为北东45-10°,南东翼倾角12°,北西翼倾角8-12°,轴部地层P2s1。

S6向斜

位于井田中南部,区内延伸为6.50km,走向大致为北东40°,南东翼倾角11-18°,北西翼倾角5-16°,轴部地层P1x2。

S7背斜

位于井田南部,区内延伸为4.00km,走向大致为北东35°,南东翼倾角9°,北西翼倾角11°,轴部地层P1s1。

马儿平向斜S8

位于井田南部,区内延伸为1.40km,走向大致为北东35°,南东翼倾角9°,南翼倾角15°,轴部地层P1x2。

5、岩浆岩

依据勘探成果及地面填图,该区域无岩浆岩活动。

二、煤层

井田内的煤层赋存于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地层中,其中主要可采煤层分布于该组地层山西组、太原组。

山西组、太原组,两组地层总厚99.39m,共含煤层10层,其中山西组2层(2、2下号煤层),太原组8层(5、6、6下、7、7下、8、9、11(9+10+11)号煤层),

1、山西组含煤性

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厚度为15.70—35.20m,平均23.28m,共含煤2层(2、2下),煤层平均厚度1.55m,含煤系数6.65%。

2号煤层赋存区为稳定大部可采煤层。

2、太原组含煤性

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厚度为53.89—99.35m,平均76.11m,共含煤8层,煤层平均厚度11.24m,含煤系数14.76%。

所含煤层特征是:

5、6、6下、7、7下、8号煤层全区均不可采,9号煤层赋存区为稳定大部可采煤层,11(9+10+11)号煤层全区可采。

三、可采煤层

本井田含煤地层共含8层煤,其总的特征是层数多,厚度较大,达可采厚度不多,山西组2号煤层大部可采煤层,2下号煤层为不可采煤层,太原组9号煤层为大部可采煤层,10+11、9+10+11号为全区稳定可采煤层,其余各煤层匀为不可采煤层。

各煤层特征见煤层特征一览表表3-1-1。

主要可采煤层特征表

表3-1-1

时代

煤层号

煤层厚度

煤层间距

夹石层数

顶底板岩性

稳定

可采性

最小~最大

平均

最小~最大

平均

煤层结构

顶板岩性

底板岩性

西

2

0.89-1.40

1.16

0-1

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

赋存区稳定

大部可采

结构简单

泥岩、粉砂岩

67.88-90.13

73.39

9

0.65-1.26

0.86

0

石灰岩、泥岩

赋存区稳定大部可采

0.00-2.65

0.85

结构简单

泥岩、粉砂岩

11(9+10+11)

4.36-6.57

6.16

2-5

石灰岩、泥岩

稳定

赋存区可采

结构复杂

泥岩

山西组所含2号煤层和太原组所含9号、11(10+11、9+10+11)号煤层为本区主要可采煤层,现分述如下:

1、2号煤层

位于山西组上部,上距K8砂岩6.76-17.48m,平均13.86m左右。

煤层厚度0.00-1.56m,平均1.55m,结构简单,含0-1层夹矸层位稳定,顶板岩性为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底板岩性为泥岩、粉砂岩,属稳定大部分可采煤层。

在井田西南部已开采,由于煤层埋藏浅,东部有大面积古空区。

2、9号煤层

位于太原组下段顶部K2石灰岩之下,煤层大致以JX101、JX203、JX302号钻孔连线为界,以北合并为9+10+11,以南又分叉成9号与10+11号煤层。

分叉区内9号煤层厚度0.65-1.26m,平均0.86m,结构简单,不含夹矸层位稳定,顶板为石灰岩、泥岩,底板为泥岩,分叉区内JX101、JX102号钻孔厚度变薄为不可采,其余煤层均可采,属稳定大部分可采煤层。

3、11(9+10+11)号煤层

上距9号煤层0.00-2.65m,平均0.86m。

煤层大致以JX101、JX203、JX302号钻孔厚连线为界,以北合并为9+10+11,合并区内,9+10+11号煤层厚度4.36-6.57m,平均6.16m,结构复杂,含2-5层夹矸,顶板为石灰岩,底板以泥岩为主。

为稳定可采煤层,结构较复杂。

顶板为石灰岩、泥岩。

底板为泥岩,属稳定可采煤层。

四、开采技术条件

(一)煤层顶底板条件

1、2号煤层

2号煤层顶板:

多为泥岩。

砂质泥岩、粉砂岩岩性灰黑色,性脆,胶结较好。

泥岩单向抗压强度29.8~52.3MPa;单向抗拉强度1.06~2.13MPa,平均1.23~1.89MPa;抗剪强度1.36~4.59MPa,平均2.85~3.65MPa。

据小窑调查,顶板为中等冒落,较好管理,隔水性能好,为稳定性差的顶板,局部伪顶为砂质泥岩,单向抗压强度28.3~62.5MPa;单向抗拉强度0.97~2.56MPa,组成稳定性差的顶板。

2号煤层底板:

多为泥岩。

粉砂岩岩性灰黑色,块状,性脆。

粉砂岩单向抗压强度13.2~58.1MPa,平均36.7~51.4MPa;单向抗拉强度1.08~2.44MPa,平均1.34~1.98MPa;抗剪强度2.69~7.91MPa,平均3.85~6.15MPa,局部伪顶为泥岩,单项抗压强度11.3~46.6MPa;单向抗拉强度0.87~3.05MPa,遇水易泥化,在一定条件下(顶面来压)易发生底鼓现象,为稳定性差的底板,但隔水性能好。

2、9号煤层

9号煤层顶板:

为K2石灰岩、岩性深灰色-灰色,中厚层状,质坚硬,性脆,含燧石结核。

单向抗压强度48.2~71.0MPa,平均62.5MPa;单向抗拉强度3.57~4.99MPa,平均3.93~4.24MPa;抗剪强度5.44~10.28MPa,平均7.09~8.30MPa。

顶板易管理,为稳定顶板,北部常溶蚀,形成溶隙、溶洞。

成为渗水和涌水道。

局部伪顶为泥质灰岩、单向抗压强度49.9~59.1MPa,平均54.7MPa;单向抗拉强度1.18~1.27MPa,平均1.22MPa;抗剪强度3.83~10.49MPa,平均6.99MPa。

开采时易冒落,给顶板管理带来一定困难,为中等稳定顶板

9号煤层底板:

多为粉砂岩、泥岩。

岩性灰黑色,致密,性脆。

粉砂岩单向抗压强度16.7~58.8MPa,平均37.8MPa;单向抗拉强度1.08~2.44MPa,平均1.76MPa。

局部伪顶为泥岩,单项抗压强度25.3~43.6MPa;单向抗拉强度2.55~4.28MPa,平均3.30MPa;抗剪强度7.78~12.00MPa,平均9.59MPa。

遇水底板易软化,但隔水性好,抗压强度较高,易管理。

3、11(9+10+11)号煤层

11(9+10+11)号煤层底板:

多为粉泥岩、岩性灰黑色,性脆。

单向抗压强度16.4~68.0MPa,平均23.3~42.2MPa;单向抗拉强度0.92~1.60MPa,平均1.09~1.27MPa。

抗剪强度1.72~5.44MPa,平均2.45~4.02MPa。

遇水易软化,易发生底鼓现象(顶面来压时),但隔水性好,较易管理。

第二节水文地质

一、井田水文地质特征

井田位于吕梁山南端,吕梁山出露的大面积碳酸岩地层成为地下水补给区,根据水文地质单元划分,井田属于龙子祠泉域,龙子祠泉位于临汾市西南13km的罗云断裂带上,以群泉型由山前第四系砂砾层涌出,泉口标高473-477m,流量3.36m3/s(2006年),水温17℃,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盐—硫酸盐型,矿化度0.77g/l,泉域面积2020km2。

二、含水层

井田含水层自下而上有:

1、奥陶系碳酸盐岩溶裂隙含水层

埋藏于井田深部,距地表深浅不一,地层厚度大,分布广泛,溶洞和裂隙发育,具有良好的含水空间,富水性强,水量大,水质较好,是井田内主要含水层,据临近供水井水位资料(2010年6月-8月井田西北部豹子沟煤业施工供水井,水位673.00m),推断本井田奥陶系灰岩岩溶水水位标高为651-655m左右。

远低于井田内各采煤层标高,不存在带压开采,属富水性中等—强的裂隙岩溶含水层。

2、石炭系数上统太原组(C3T)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岩组

含水层主要为三层灰岩,从下到上为k2、k3、k4,总厚度月59m,灰岩岩溶裂隙较发育,乔家湾详查903号孔k2灰岩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为0.0041L/s.m,水位标高1141.40m,本次JX202号钻孔太原组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为0.0097L/s.m,水位标高1113.69m,水质类型为HCO3--CO+,属弱富水性裂隙含水层。

3、二叠系碎屑岩类含水岩组

主要为k8、k9砂岩含水层,岩性主要为钙、泥质胶结的中粒砂岩,节理裂隙较发育,距井田北部12km处的3505号及k8含水层单位涌水量仅0.0079L/s.m,水位标高1135.20m,水质类型为HCO3--CO+,因此,该砂岩为含水性较弱含水层。

k9岩含水层位于k8砂岩以上50m左右。

含水特征与k8相似,水位标高1238.09m,因此,属弱富水性裂隙含水层。

4、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岩组

分布在山间沟谷地带,岩性为黄白色粉质粘土、亚粘土、砂砾层及砾石层,黑龙关水井简易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为3.32L/s.m,含水较丰富为强富水性,因该含水层由于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补给条件较好,埋藏厚度大的,可成为地下水较丰富的孔隙潜水含水层。

三、隔水岩层

本溪组底部有一套以泥岩和铁质粘土岩为主的地层,夹有少量砂岩和薄层灰岩,该层分布普遍,厚度稳定,一般是24.86m,是太原组与下伏奥陶系灰岩之间的重要隔水层,隔水性较好。

另外,煤系地层砂岩间粉砂岩、泥岩组成的层间隔水层组,沉积厚度稳定,构造裂隙不发育,亦可构成各含水层间良好的隔水层。

四、地下水与地表水及各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

1.区域含水层地下水

区域含水层地下水对井田地下水的补给,由于井田砂岩含水层具隔水性,其间只能通过地表的风化裂隙或层间裂隙、采空区冒落围岩裂隙的补给,而且富水性弱,因而其补给量较小。

根据地质报告提供的资料,第四系孔隙水、K8、K9砂岩裂隙水是矿井主要充水因素,大气降水是充水因素主要的补给水源,矿井涌水量在雨季有所增加,并且裂隙越发育,涌水量越大。

由于该工作面含有几组断层,且煤层埋藏较浅,受断层影响,在遇到断层时,矿井涌水量有可能增大。

2.地表水

井田所处地段地势较高,属低中山地区,地形切割强烈,沟谷发育,坡陡沟深。

这一带规模最大的分水岭呈近东西向由井田西界进入,至井田中心地带转向北东,在井田北东附近延伸出井田。

该分水岭北部主要沟谷向西,水流汇入昕水河,再注入黄河;南部沟谷向南,水流汇入汾河,再注入黄河。

虽然分水岭两侧分属不同水系,但都属于黄河流域。

由于井田所处地势较高,沟谷发育,地表迳流条件良好,而受水面积不大,一般情况下洪水最大流量80m3/h左右。

而且经过井田流程短,沟谷坡降大,往往是一泻而过,雨停沟干,难以停留地表水体,下渗补给地下水更是很微量。

井田地表展布一近北东向地表分水岭,以该岭控制,井田地表水往南西注入仙洞沟河,仙洞沟河往南东至临汾注入汾河,汾河往南西至河津禹门口注入黄河。

井田地表水往北西汇入黑龙关沟河,黑龙关河往北西至化乐注入昕水河。

昕水河往南西至大宁古镇村注入黄河,井田属黄河流域,分属汾河、昕水河水系。

3.大气降水

大气降水对矿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