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1第四章单元测试题一.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24942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28.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必修1第四章单元测试题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生物必修1第四章单元测试题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生物必修1第四章单元测试题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生物必修1第四章单元测试题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生物必修1第四章单元测试题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必修1第四章单元测试题一.docx

《生物必修1第四章单元测试题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必修1第四章单元测试题一.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必修1第四章单元测试题一.docx

生物必修1第四章单元测试题一

生物必修1第四章单元测试题一

一、选择题

1.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

A.磷脂含量多蛋白质少

B.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

C.由磷脂和蛋白质分子构成且蛋白质有流动性

D.构成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具有流动性

2.人的血型属于A、B还是O型,主要取决于红细胞表面的一种化学物质。

这种物质是()

A.脂质分子B.糖类C.多肽D.核酸

3.根据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可知()

A.蛋白质与磷脂形成有一定规则的重复结构

B.膜是一刚性结构

C.脂质形成双分子层,其极性头部对顶着

D.蛋白质可在磷脂双分子层中进行侧向移动

4、假定将甲乙两个植物细胞分别放入蔗糖溶液和甘油溶液中,两种溶液均比细胞液的浓度高,蔗糖分子不能透过膜,甘油分子可以较快地透过膜,在显微镜下连续观察甲乙两细胞的变化是

A、甲乙两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不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B、甲乙两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但乙细胞随后又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C、甲乙两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但随后甲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D、甲乙两细胞均发生质壁分离,后又均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5.甜菜根细胞的液泡中有花青素,使块根为红色。

将块根切成小块放在蒸馏水中,水无明显的颜色变化,但用盐酸处理这些块根后再放人蒸馏水中,则能使水变红。

其原因是()

A.花青素不溶于水而溶于盐酸B.盐酸破坏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C.盐酸破坏了原生质层的选择透过性D.细胞壁被盐酸破坏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膜和液泡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B.小分子物质都能通过细胞膜,而大分子物质则不能

C.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D.动物细胞一般不会吸水胀破,是因为细胞最外层有细胞壁

7.如图所示,在火棉胶袋(半透膜)内注入淀粉和食盐溶液,插入细胞管后,用线系紧密封并使细玻管内的液面刚好高出烧杯内蒸馏水的液面,过一段时间后用碘液和硝酸银溶液分别检验蒸馏水。

整个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A.细玻管内液面上升B.细玻管内液面不变

C.烧杯内液体遇碘变蓝色D.烧杯内液体遇硝酸银溶液无变化

8、观察在0.3g/mI.蔗糖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发现中央液泡逐渐变小,说明

A.细胞壁相当于一层半透膜B.洋葱表皮细胞是活的

C.此时蔗糖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D.细胞壁收缩导致中央液泡失水

9、下表表示某一洋葱表皮细胞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发生变化的实验记录,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

蔗糖溶液浓度/g.mL-1

细胞变化

0.30

发生质壁分离

0.25

无明显变化

0.20

有胀大的趋势

A.证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测定细胞液浓度约为0.25g/mL

C.验证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D.证实细胞是有生命的

10、将新鲜马铃薯切成5cm的长条(粗细相同),分别放在浓度不同的甘露醇溶液中,4h后测量每条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

以下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马铃薯细胞液的浓度约为30g·L-1

B.当溶液浓度为40g·L-1时,细胞开始发生质壁分离

C.在溶液浓度为30g·L-1~90g·L-1的范围内,细胞

壁也有一定程度的收缩

D.在溶液浓度为20g·L-1,细胞能发生质壁分离

1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渗透作用的是()

A.水分子通过半透膜B.水通过细胞膜

C.水通过原生质层D.水通过细胞壁

12.将下列活细胞放入浓的蔗糖溶液中,能发生质壁分离现象的是(   )

A.分生区细胞                      B.人的红细胞

C.种子的胚细胞                    D.根毛细胞

13.下列各项不可以通过质壁分离实验加以证明的是(   )

A.成熟植物细胞的死活B.原生质层比细胞壁伸缩性大

C.成熟的植物细胞能进行渗透吸水D.蛋白质、淀粉、纤维素的吸水性依次递减11、14.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下列实例中能反映该特点的是

①高尔基体形成的小泡与细胞膜融合②吞噬细胞吞噬病菌

③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对Na+、K+的吸收

④核糖体中合成的蛋白质进入细胞核⑤变形虫能伸出伪足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D.①②③④

15.当把紫色的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置于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中后,原生质层和细胞壁之间将()

A.紧紧贴在一起B.充满细胞液C.充满蔗糖溶液D.充满清水

16.下列需要载体协助才能通过膜的一组物质是()

A.02、C02B.H20、K+C.葡萄糖、氨基酸D.胆固醇、脂肪酸

17.关于细胞膜分子结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双层磷脂分子

B.分布在表层的蛋白质与嵌插、贯穿的蛋白质是均匀对称的

C.构成细胞的蛋白质、磷脂分子大都可以运动

D.膜上除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外还有多糖

18.渗透作用是指()

A.物质分子从密度大的地方向密度小的地方运动

B.溶液中溶剂分子的运动

C.溶剂分子通过透性膜的扩散

D.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19.在观察紫色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的实验中,能证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的是()

A.液泡由大变小,紫色变浅B.液泡由大变小,紫色变深

C.液泡由小变大,紫色变浅D.液泡由小变大,紫色变深

20.人体红细胞呈圆饼状,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若在体外将其放在蒸馏水中,则其

吸水过多而导致细胞胀破。

请分析这一现象说明的问题()

A.水分子容易进出细胞

B.无机盐离子容易进出细胞

C.红细胞的特性造成的

D.无机盐对维持细胞的渗透压有重要作用

21.用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人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用绿色荧光染料标记鼠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把人和鼠的两细胞融合,融合后的细胞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将融合后的细胞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保持其活性,会发生的现象是()

A.细胞表面发红色荧光

B.细胞表面发绿色荧光

C.细胞表面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

D.细胞表面红、绿色荧光均匀分布

22.雄性激素是小分子脂溶性物质,很容易穿过细胞膜。

睾丸每天分泌的雄性激素约7毫克,其中约2%呈游离状态,其余在血液中与血浆蛋白呈可逆性结合。

下列叙述是有关雄性激素与血浆蛋白结合后的作用,其中错误的是()

A.使其不容易通过肾脏排出B.使其不容易进入细胞

C.使其有效浓度保持特定水平D.抑制雄性激素发挥作用

23.将新鲜的菠菜叶放置在清水中过一段时间,细胞会逐渐涨大,稍后不再涨大。

说明此时()

A.水分不能出入细胞B.细胞已基本死亡

C.出入细胞的水分达到平衡D.水分代谢停止

24.大肠杆菌在繁殖生长时,细胞内钾离子浓度是培养液的300倍,若在培养液中加入箭毒素(不影响线粒体的功能),大肠杆菌细胞内钾离子的浓度立即下降,此物质可能()

A.使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变成全透性B.抑制膜上载体的活动

C.影响有氧呼吸,能量供给不足D.彻底改变了大肠杆菌的遗传性

25.下列哪些物质进出细胞时与细胞中的核糖体和线粒体密切相关()

①尿素通过细胞膜②人的红细胞从血浆中吸收葡萄糖

③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原尿中的Na+④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

A.①②B.①②④C.③④D.①②③④

26.将甲乙两植物细胞分别放入蔗糖溶液和甘油溶液中,两种溶液的浓度均比细胞液的浓度高,在显微镜下连续观察甲乙两细胞的变化是()

A.甲乙两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但不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B.甲乙两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但乙细胞随后又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C.甲乙两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但甲细胞随后又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D.甲乙两细胞均发生质壁分离后又均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27.下图所示,在U形管中部c处装有半透膜,在a侧加入细胞色素c(分子量为13万道尔顿的蛋白质)水溶液(红色),b侧加入清水,并使ab两侧液面高度一致。

经一段时间后实验结果将是()

A.a、b两液面高度一致,b侧为无色

B.a、b两液面高度一致,b侧为红色

D.a液面低于b液面,b侧为红色

D.a液面高于b液面,b侧为无色

28.人体红细胞的渗透压与X浓度的食盐水相当;浸在Y浓度食盐水中的红细胞破裂;浸在Z浓度食盐水中的细胞皱缩。

则这三种食盐水的浓度大小依次是()

A.x>y>zB.y>x>zC.z>y>xD.z>x>y

29.下列各图,能正确表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紫色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现象的是()

30、某科学家在研究细胞膜运输物质时发现有下列四种关系,分别用四种曲线表示

在研究具体的物质X时,发现与曲线②和④相符,试问:

细胞膜运输物质x的方式是

A.主动运输B.自由扩散C.内吞和外排D.无法判断

二、非选择题

31.生活中我们常见到,萎蔫的青菜放在水中一段时间后会得到恢复;人体消化后的营养物质,如氨基酸要被小肠吸收;红细胞要从血浆中不断吸收K+,以上三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动物小肠上皮细胞可以从肠液中吸收葡萄糖,而极难吸收分子量比葡萄糖低的木糖,两者吸收比例为100∶9。

一般情况下,小肠上皮细胞内葡萄糖浓度比肠液高十几倍,但细胞一直可以吸收到肠液内几乎没有葡萄糖为止。

(1)上述小肠上皮细胞对葡萄糖和木糖的吸收存在差异,这个事实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肠上皮细胞对肠液中的葡萄糖的吸收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把菠菜的叶片放入适当的溶液中,进行研磨。

将研磨后的液体用纱布过滤后,得到一种绿色的液体。

把其倒入离心管中,进行适当强度的离心分离,得到沉淀(沉淀A)。

将此沉淀用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时,可发现细胞壁的碎片和(甲)膜上具有许多小孔的球状结构。

将其上清液的绿色部分进行较强力离心分离时,绿色部分几乎全部沉淀(沉淀B)。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此沉淀,发现有许多(乙)直径为几微米的细胞器。

又把几乎透明的上清液,用更强的离心力进行分离时,可得沉淀(沉淀C)。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此沉淀,则发现(丙)许多直径约0.5μm的球形或短棒形,内外包着两层膜且内膜向内折叠的细胞器。

如继续进行强力离心时,可使上部的澄清部分中的小微粒都沉淀,此沉淀(沉淀D)中含有许多(丁)直径约0.02μm的致密小颗粒和(戊)由该颗粒所附着的膜构成的细胞器。

(1)上述短文中甲~戊所示的细胞结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供选项

A

细胞核

叶绿体

线粒体

内质网

核糖体

B

线粒体

叶绿体

细胞核

内质网

核糖体

C

细胞核

叶绿体

线粒体

核糖体

内质网

D

线粒体

叶绿体

细胞核

核糖体

内质网

(2)下文①~⑨是对上述沉淀A~D所含有关细胞器的叙述。

请从①~⑨中找出正确答案填入各自的横线上。

沉淀A____________;沉淀B____________;沉淀C____________;沉淀D____________。

①与CO2的产生和ATP的生成有关

②具有全透性的性质,对植物细胞的形态具有维持作用

③是蛋白质合成的主要场所

④含有大量的DNA

⑤含有与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有关的酶

⑥与氧的产生和ATP的生成有关

⑦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氧化酶

⑧含有合成葡萄糖或淀粉有关的酶

⑨是合成某些专供输送到细胞外的蛋白质的细胞器

34.分析下列实验现象。

实验①取蒲公英小花两朵,分别放入盛水的甲、乙试管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取出小花,试管中的水均为无色透明。

实验②将花放回试管,并将其中一支试管甲加热煮片刻,取出试管中的小花,水呈黄色,另一支试管乙仍无色透明。

(1)试管甲中,加热煮沸把细胞____________,细胞膜失去____________,色素自由透过细胞膜,使水变黄。

(2)而试管乙中小花的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色素不能自由透过。

(3)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下图为物质出入细胞膜的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

(1)A代表____________分子;B代表____________;C代表____________。

(2)细胞膜从功能上来说,它是一层____________膜。

(3)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B的厚度变小,这说明B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a~e的五种过程中,代表被动运输的是____________。

(5)可能代表氧气转运过程的是图中编号____________;葡萄糖从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过程是图中编号____________。

(6)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图A、B、C表示的是物质运输的三种方式,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A.图A是自由扩散B.图B运输速度的限制因素是能量

C.图C是主动运输D.图C细胞内物质浓度不断升高,说明该物质进行逆浓度运输

36.现有实验装置如右下图。

广口瓶中盛有(NH4)2SO4溶液,放入小麦的离体根后,向瓶中缓缓通人02。

请分析实验现象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由实验可知,根细胞在同一时间内,吸收NH4+总是多于SO42-,这一现象是由决定的。

(2)若在恒温下进行实验,则随着O2的通入,根的有氧呼吸加强,实验中可发现根细胞对NH才和SO42-的吸收速度会改变,表现为NH4+的吸收速度,SO42-的吸收速度,这是由于

(3)如果持续通人O2,根细胞对NH才和SO42-的吸收速度会在一定水平上达到稳定,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37.法囊藻是一种海生绿藻,下图所示为经化学测定所得的法囊藻细胞及周围海水中各种离子的浓度。

图中灰色部分表示法囊藻细胞液中离子的浓度,白色部分表示海水中各种离子的浓度。

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法囊藻细胞液中的成分与海水的成分很不相同,如K+和Cl-在细胞内含量高,而Ca2+和Mg2+在细胞内含量较低。

这一事实表明细胞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具有。

(2)法囊藻细胞吸收K+和Cl-的方式是,判断依据是。

(3)法囊藻细胞吸收K+和Cl一的方式对活细胞生命活动的意义是,这种吸收方式的实现,必须依赖的生理活动是

(4)法囊藻细胞吸收的各种离子数量与海水中相应离子的数量不成正比例,这与法囊藻细胞膜上的有关。

38.实验室有新配制的蔗糖溶液(0.9mol/L)和硝酸钾溶液(0.45mol/L)各一瓶,另有蒸馏水一瓶,因忘记贴标签,仅凭肉眼已无法鉴别。

你能以活细胞为材料设计一个鉴别方案,将这三瓶液体区分开吗?

实验材料:

3瓶液体、新鲜的紫色洋葱鳞片叶适量、清水。

实验用具:

刀片、滴管、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显微镜等。

实验步骤:

(1)对三种未知溶液进行编号标记。

(2)。

(3)。

结果预测:

(表示在坐标图上并加以说明)

说明:

图a为滴加;

图b为滴加;

图C为滴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DBDBCAABBADDDCCCBDCDDDCBCBDDDA

二、非选择题

31.水通过自由扩散进入青菜细胞中;氨基酸和K+主要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分别进入小肠壁细胞和红细胞中。

32.

(1)细胞膜是种选择透过性膜

(2)顺浓度梯度时是协助扩散,逆浓度梯度时是主动运输

解析:

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是逆浓度差的,且不受浓度差的影响,可知其为主动运输。

33.

(1)C

(2)④⑥⑧①⑦③⑨

34.

(1)杀死选择透过性

(2)选择透过性

(3)具有选择透过性的,但以活细胞为前提。

35.

(1)蛋白质磷脂双分子层多糖

(2)选择透过性

(3)一定的流动性

(4)b、c、d

解析:

被动运输有两大特征:

①逆浓度差;②不需要消耗能量。

(5)ba

(6)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蛋白质以镶在、嵌入、贯穿的形式存在磷脂双分子上。

磷脂分子和绝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具有流动性。

(7)B

36.

(1)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具有选择性或根细胞膜上NH+和SO42-的载体数量不同

(2)增快增快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是主动运输方式,需要消耗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3)主动运输过程与细胞膜上运载该离子的载体数量有关,离子载体满负荷后,吸收速度就不再增加

37.

(1)选择性

(2)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由海水向细胞中运输

(3)能保证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地选择吸收营养物质呼吸作用

(4)运载各种离子的载体数量

38.

(2)制3个紫色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并作标记,用低倍显微镜观察紫色液泡的大小

(3)取3种液体分别滴在3张装片的盖玻片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几次),同时以显微镜观察液泡的变化(或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情况)

结果预测:

图a为滴加蒸馏水时,洋葱表皮细胞吸水,但变化不大图b为滴加硝酸钾溶液后,先引起质壁分离,液泡缩小;后因K+和NO3-被洋葱表皮细胞吸收,导致细胞重新吸水,表现为质壁分离复原,液泡增大图C为滴加蔗糖溶液后,引起质壁分离,液泡缩小,且不会自动复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