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义句式类型及详细解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24478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歧义句式类型及详细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歧义句式类型及详细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歧义句式类型及详细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歧义句式类型及详细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歧义句式类型及详细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歧义句式类型及详细解析.docx

《歧义句式类型及详细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歧义句式类型及详细解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歧义句式类型及详细解析.docx

歧义句式类型及详细解析

常见的歧义句式类型

1、多音、多义词语造成歧义。

2、停顿不同造成歧义。

3、指代不明造成歧义。

4、主语不明造成歧义。

5、动词的施受对象不明造成歧义。

6、动词的支配范围不明造成歧义。

7、介词的管辖范围不明造成歧义。

8、连词的管辖范围不明造成歧义。

9、介词或连词词性不明造成歧义。

10、修饰语层次不明造成歧义。

1、多音、多义词语造成歧义。

⏹①这座楼的房间都没有锁。

(¡°锁¡±既可以理解为名词,也可以理解为动词)

⏹②这个人好说话。

(¡°好¡±即可读作h¨¤o,¡°爱好¡±、¡°喜欢¡±的意思;也可读作hǎo。

¡°易于¡±¡°便于¡±的意思)

2、停顿不同造成歧义。

⏹例:

县里的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

(如果在¡°15日¡±后停顿,意思是应该在15日那天去汇报;如果在¡°15日前¡±后停顿,意思是应该在15日以前去汇报)

停顿不同造成歧义。

(迁移练习)

⏹①我们三个人一组。

可理解为“我们/三个人一组”或“我们三个人/一组”

⏹②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能力有限)”,也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能由于身份等因素)”。

3、指代不明造成歧义。

⏹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主要力量就用在这方面。

⏹(前面提到¡°搜集史料¡±、¡°鉴定和运用史料¡±两个方面,代词¡°这¡±指代什么不明确。

4、主语不明造成歧义。

⏹我看见张原扶着一位老人走下车来,手里提着一个黑色皮包。

⏹(后半句主语不明确,¡°提着黑皮包¡±的是张原,还是老人?

5、动词的施受对象不明造成歧义。

⏹李老师是前几天才调到我们学校的,许多同学还不认识。

⏹(是李老师还不认识许多同学,还是许多同学还不认识李老师?

6、动词的支配范围不明造成歧义。

⏹记者否认外星人莅临N城是有根据的。

⏹(动词¡°否认¡±的宾语是¡°外星人莅临N城¡±还是¡°外星人莅临N城是有根据的¡±?

7、介词的管辖范围不明造成歧义。

⏹至于对厂长的意见,我说不出什么。

(介词¡°对¡±的宾语是厂长,还是¡°厂长的意见¡±?

8、连词的管辖范围不明造成歧义。

⏹今年我校夏季运动会的入场式,各队都要站成6人6行的方针队形,每班有比赛项目的男生和女生的一半要保证参加本班的入场式。

⏹(是男生的一半加上女生的一半,还是所有男生加上女生的一半?

9、介词或连词词性不明造成歧义。

⏹是谁创造了历史,这个问题是历史学家和哲学加争论不休的问题。

(¡°和¡±可做连词理解,也可做介词理解)

10、修饰语层次不明造成歧义。

⏹刚才打电话来的是前几天才认识的张洪民的哥哥。

(¡°前几天才认识的¡±是作¡°张洪民¡±的修饰语,还是作¡°张洪民的哥哥¡±的修饰语?

巩固训练题

⏹⑴他走了一个多小时。

⏹“走”可指“行走”,也可指“离开”。

⏹⑵马路的一边站着一个孩子。

⏹“一边”可指“某一边”,也可指“每一边”。

⏹⑶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

⏹“想”可指“回忆”,也可指“打算”、“希望”。

⏹⑷遗产纠纷已告某某。

⏹“告”可理解为“告诉”,也可理解为“控告”。

⏹⑸他借我一本书。

⏹“借”可理解为“向我借”,也可理解为“借给我”。

⏹⑹天快黑了,自行车还没修好,修车的急坏了。

⏹“修车的”可理解为“这的主人”,也可理解为“负责修车的人”。

⏹⑺这个人头发长的怪。

⏹“长”可多作cháng,相对于“短”而言;也可多做zhǎng,“生长”的意思。

⏹⑻游击队对敌人的袭击有充分的准备。

⏹可理解为“游击队做好准备袭击敌人”,也可理解为“敌人袭击游击队,游击队已作好准备”。

⏹⑼山西和河南的部分地区遭到水灾。

⏹可理解为“山西全省、河南的部分地区”,也可理解为“山西、河南两省的部分地区”。

⏹⑽身长等于头长和尾长的一半。

⏹可理解为“头长加一半的尾长”也可理解为“头长加尾长的和的一半”。

⏹⑾三个报社的记者来这里采访。

⏹“三个”可修饰“报社”,即“三个报社”;也可修饰“记者”,即“三个记者”。

⏹⑿孩子们很喜欢离休干部王大伯,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

⏹“有说有笑、十分高兴”可指“孩子们”,也可指“王大伯”。

⏹⒀他有一个女儿,在医院工作。

⏹“在医院工作”的是他,还是他的女儿?

⏹⒁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在“写”的后面停顿,意思是不赞成自己写;在“我”的后面停顿,意思是自己没把握。

⏹⒂你说不过他也得说。

⏹在“你说”后停顿,意思是两人说;在“他”后停顿,意思是一个人说。

⏹⒃不适当地管教孩子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在“不”后停顿,表意侧重在“要注意管教孩子”;在“不适当地”后停顿,表意侧重在对“管教不当的批评”。

⏹⒄本市市长、市委书记和其他市领导同志出席了揭幕仪式。

在“其他”后停顿,表示本市的另外一些领导;在“其他市”后停顿,表示除本市外还有另外市的领导参加。

⏹⒅他来了没几天,许多人还不认得。

⏹“他”不认识其他人,“许多人”还不认得他。

⏹⒆我在屋顶上发现了他。

⏹“在屋顶上”的是他,还是我?

⏹⒇老李看到他很不高兴。

⏹可理解为老李不高兴,也可理解为他不高兴。

1.设置具体语境

⏹如:

¡°你为什么打他?

¡±

⏹可具体表述为:

¡°你为什么打他?

应该好好教育嘛。

¡±

⏹或者¡°你为什么打他?

该打的应该是我。

¡±

2.增加必要词语

⏹如:

⏹①我去上课。

⏹可说成“我去给学生上课”或“我去听老师上课”。

⏹②我去医院。

⏹可说成“我去医院上班”或“我去医院看病”。

⏹③我看见你那年才六岁。

⏹可分别写成“我看见你的那一年,你才六岁”,或“看见你的那一年,我才六岁”。

3.改换词语或调整语序

⏹如:

⏹①两个球队的教练。

⏹可分别改为“两位球队的教练”(更换量词),或者“球队的两个教练”(调换语序)。

⏹②几个饭店的服务员。

⏹可改为“几家饭店的服务员”或“几名(位)饭店的服务员”。

4.改变句子结构

⏹如:

⏹①围剿土匪的部队。

⏹可改为“土匪的部队被围剿”或“部队围剿土匪”。

⏹②这是一位知识十分渊博的王老师的学生。

⏹可改为“王老师知识十分渊博,这是王老师的一个学生”,或者“这是王老师的一个学生,他知识十分渊博”。

5.增加(改变)标点符号

⏹如:

⏹①电视机不要退回。

⏹可改为“电视机不要,(可)退回”,或“电视机?

不要退回”。

⏹②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宿,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可分别改为“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宿、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或“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食宿、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或“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食宿,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1、多音、多义词语造成歧义。

⏹①这座楼的房间都没有锁。

(¡°锁¡±既可以理解为名词,也可以理解为动词)

⏹②这个人好说话。

(¡°好¡±即可读作h¨¤o,¡°爱好¡±、¡°喜欢¡±的意思;也可读作hǎo。

¡°易于¡±¡°便于¡±的意思)

2、停顿不同造成歧义。

⏹例:

县里的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

(如果在¡°15日¡±后停顿,意思是应该在15日那天去汇报;如果在¡°15日前¡±后停顿,意思是应该在15日以前去汇报)

停顿不同造成歧义。

(迁移练习)

⏹①我们三个人一组。

可理解为“我们/三个人一组”或“我们三个人/一组”

⏹②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能力有限)”,也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能由于身份等因素)”。

3、指代不明造成歧义。

⏹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主要力量就用在这方面。

⏹(前面提到¡°搜集史料¡±、¡°鉴定和运用史料¡±两个方面,代词¡°这¡±指代什么不明确。

4、主语不明造成歧义。

⏹我看见张原扶着一位老人走下车来,手里提着一个黑色皮包。

⏹(后半句主语不明确,¡°提着黑皮包¡±的是张原,还是老人?

5、动词的施受对象不明造成歧义。

⏹李老师是前几天才调到我们学校的,许多同学还不认识。

⏹(是李老师还不认识许多同学,还是许多同学还不认识李老师?

6、动词的支配范围不明造成歧义。

⏹记者否认外星人莅临N城是有根据的。

⏹(动词¡°否认¡±的宾语是¡°外星人莅临N城¡±还是¡°外星人莅临N城是有根据的¡±?

7、介词的管辖范围不明造成歧义。

⏹至于对厂长的意见,我说不出什么。

(介词¡°对¡±的宾语是厂长,还是¡°厂长的意见¡±?

8、连词的管辖范围不明造成歧义。

⏹今年我校夏季运动会的入场式,各队都要站成6人6行的方针队形,每班有比赛项目的男生和女生的一半要保证参加本班的入场式。

⏹(是男生的一半加上女生的一半,还是所有男生加上女生的一半?

9、介词或连词词性不明造成歧义。

⏹是谁创造了历史,这个问题是历史学家和哲学加争论不休的问题。

(¡°和¡±可做连词理解,也可做介词理解)

10、修饰语层次不明造成歧义。

⏹刚才打电话来的是前几天才认识的张洪民的哥哥。

(¡°前几天才认识的¡±是作¡°张洪民¡±的修饰语,还是作¡°张洪民的哥哥¡±的修饰语?

巩固训练题

⏹⑴他走了一个多小时。

⏹“走”可指“行走”,也可指“离开”。

⏹⑵马路的一边站着一个孩子。

⏹“一边”可指“某一边”,也可指“每一边”。

⏹⑶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

⏹“想”可指“回忆”,也可指“打算”、“希望”。

⏹⑷遗产纠纷已告某某。

⏹“告”可理解为“告诉”,也可理解为“控告”。

⏹⑸他借我一本书。

⏹“借”可理解为“向我借”,也可理解为“借给我”。

⏹⑹天快黑了,自行车还没修好,修车的急坏了。

⏹“修车的”可理解为“这的主人”,也可理解为“负责修车的人”。

⏹⑺这个人头发长的怪。

⏹“长”可多作cháng,相对于“短”而言;也可多做zhǎng,“生长”的意思。

⏹⑻游击队对敌人的袭击有充分的准备。

⏹可理解为“游击队做好准备袭击敌人”,也可理解为“敌人袭击游击队,游击队已作好准备”。

⏹⑼山西和河南的部分地区遭到水灾。

⏹可理解为“山西全省、河南的部分地区”,也可理解为“山西、河南两省的部分地区”。

⏹⑽身长等于头长和尾长的一半。

⏹可理解为“头长加一半的尾长”也可理解为“头长加尾长的和的一半”。

⏹⑾三个报社的记者来这里采访。

⏹“三个”可修饰“报社”,即“三个报社”;也可修饰“记者”,即“三个记者”。

⏹⑿孩子们很喜欢离休干部王大伯,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

⏹“有说有笑、十分高兴”可指“孩子们”,也可指“王大伯”。

⏹⒀他有一个女儿,在医院工作。

⏹“在医院工作”的是他,还是他的女儿?

⏹⒁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在“写”的后面停顿,意思是不赞成自己写;在“我”的后面停顿,意思是自己没把握。

⏹⒂你说不过他也得说。

⏹在“你说”后停顿,意思是两人说;在“他”后停顿,意思是一个人说。

⏹⒃不适当地管教孩子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在“不”后停顿,表意侧重在“要注意管教孩子”;在“不适当地”后停顿,表意侧重在对“管教不当的批评”。

⏹⒄本市市长、市委书记和其他市领导同志出席了揭幕仪式。

在“其他”后停顿,表示本市的另外一些领导;在“其他市”后停顿,表示除本市外还有另外市的领导参加。

⏹⒅他来了没几天,许多人还不认得。

⏹“他”不认识其他人,“许多人”还不认得他。

⏹⒆我在屋顶上发现了他。

⏹“在屋顶上”的是他,还是我?

⏹⒇老李看到他很不高兴。

⏹可理解为老李不高兴,也可理解为他不高兴。

1.设置具体语境

⏹如:

¡°你为什么打他?

¡±

⏹可具体表述为:

¡°你为什么打他?

应该好好教育嘛。

¡±

⏹或者¡°你为什么打他?

该打的应该是我。

¡±

2.增加必要词语

⏹如:

⏹①我去上课。

⏹可说成“我去给学生上课”或“我去听老师上课”。

⏹②我去医院。

⏹可说成“我去医院上班”或“我去医院看病”。

⏹③我看见你那年才六岁。

⏹可分别写成“我看见你的那一年,你才六岁”,或“看见你的那一年,我才六岁”。

3.改换词语或调整语序

⏹如:

⏹①两个球队的教练。

⏹可分别改为“两位球队的教练”(更换量词),或者“球队的两个教练”(调换语序)。

⏹②几个饭店的服务员。

⏹可改为“几家饭店的服务员”或“几名(位)饭店的服务员”。

4.改变句子结构

⏹如:

⏹①围剿土匪的部队。

⏹可改为“土匪的部队被围剿”或“部队围剿土匪”。

⏹②这是一位知识十分渊博的王老师的学生。

⏹可改为“王老师知识十分渊博,这是王老师的一个学生”,或者“这是王老师的一个学生,他知识十分渊博”。

5.增加(改变)标点符号

⏹如:

⏹①电视机不要退回。

⏹可改为“电视机不要,(可)退回”,或“电视机?

不要退回”。

⏹②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宿,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可分别改为“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宿、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或“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食宿、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附:

歧义就是一种语言形式有两种或几种可能的意义解释,且其中不同的意义都是合乎语法和逻辑的,如

“开刀的是我父亲”→①我父亲给病人开刀。

②医生给我父亲开刀。

两种意义都成立。

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主要依靠词序和虚词来表示语法关系,与形态发达的语言相比,汉语的歧义现象更具普遍性和必然性。

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

歧义往往是能被消除的,消除歧义的手段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语音手段、词汇手段、语法手段、语义手段、语境手段、认知心理手段。

1.语音手段

A.声调:

这个人好说话→a、好(hǎo),b、好(hào);

B.重音:

 a、想起来了(记起来了)  b、想起来了(不想躺了)在a中“起来”是补语,表示趋向,轻读;在b中“起来”是宾语、表示动作,重读;二者语法重音模式不同。

2.词汇手段

A.变多义词为单义词:

这些人多半是学生→a、多半(可能),b、多半(多数);

B.词语替换:

两个大学的学生→a、个(所),b、个(位);

C.添加虚词:

文学历史→a、文学和历史,b、文学的历史;

D.增补省略词语:

张处长有一个女儿很骄傲。

→a、张处长有一个女儿,张处长很骄傲。

b、张处长有一个女儿,女儿很骄傲;

3.语法手段

A.明确句法关系:

“学习文件”→a、定中关系,b、动宾关系;

B.划分结构层次:

新职工宿舍→a、新职工/宿舍,b、新/职工宿舍;

C.变换句式:

你烦死我了→a、你把我烦死了。

b、我把你烦死了;

4.语义手段

A.明确语义关系:

母亲的回忆→a、母亲(施事),b、母亲(受事);

B.分清语义指向:

这些苹果孩子们都吃了→a、“都”指向“这些苹果”,b、“都”指向“孩子们”;

C.归纳语义特征:

屋里摆着酒席→a、摆[+状态],b、摆[+持续]。

D.注意逻辑结构:

每个小偷都被一个警察捉住了。

→a、“每个小偷”都被某个警察捉住了,而捉住小偷的警察可能是不同的人;b、每个小偷都被同一个警察捉住了。

歧义的原因是全称量词“每个”和存在量词“一个”具有两种不同的相对辖域。

E.直接分解语义:

小明在桌上写字→a、坐在桌前往纸上写字b、坐在桌上往桌面上写(人和字都在桌上);c、坐在桌前往桌上写(字在桌上,人不在桌上);d、坐在桌上往纸上、墙上或其他地方写(人在桌上,字不在桌上)。

5.语境手段

A.对比焦点/预设分析:

王老师也教数学→a、“王老师”是对比焦点,预设“其他人教数学”,b、“数学”成为对比焦点,预设“王老师教其他课程”。

B.联系上下文:

他写了一封信给我→a、他写了一封信给我,问我那件事。

(信是给我的,动词“写”有“给予”义。

)b、他写了一封信给我,让我转交给你。

(信不是给我的,“我”只是信的转移中介。

“写”只是“书写”义,没有“给予”义。

C.分清情景:

他过去了。

→a、他到河那边去了(在河边说)。

b、他去世了(在医院里说)。

D.注意文化背景:

思维方式不同会形成文化上的差异,反映在语言上,也常常给外语学习者带来障碍,产生歧义。

中西文化都把时间看作一个连续体,但在用“前”和“后”分别指过去和未来时,它们似乎采取了不同的观点,传统的中国人仿佛是面朝过去站着,把已经发生过的事看作在前面,而把将发生的事情看成在后面,例如: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而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则正好相反。

Butwearegettingaheadofthestory(不过我们说到故事的后面去了)。

6.认知心理手段

对一个歧义句的理解,有时会受到理解者的情感和理解的意志的影响。

心理学证明人们普遍有偏向积极方面的心理。

例如汉语中的“差一点”句式,它可以表示肯定,也可以表示否定。

   例:

(1) 这只可爱的小白兔差一点没活。

(活了)

    

(2) 这匹可恶的大灰狼差一点没活。

(没活)

    (3) 这只可爱的小白兔差一点没死。

(没死)

    (4) 这匹可恶的大灰狼差一点没死。

(死了)

    人们对此类歧义的理解,明显地带上个人主观的喜好和厌恶心理。

  同一句式,希望它活就活了,不希望它活它就没活。

这种现象如不从人的认知心理角度去理解,恐怕难以作出较为圆满的解释。

认知在歧义的辨识与消解中的作用

作者:

周明强

 1.由多义实词引起的歧义句识别度高。

例如

  

(1)他借了我五千元钱,还没还呢!

[97]

  

(2)老张有个女儿很骄傲。

[95]

  例

(1)中的“借”有“借进”和“借出”的两种意义,例

(2)中的“骄傲”有“自满”和“自豪”两种意义,接受者都辨别出来了。

至于例

(2)中还有语义指向的不同,被调查者不一定会意识到。

  

  2.由结构层次不同造成的歧义句识别度高。

例如:

  (3)他给我们讲了两个解放军战士抢救国家

  财产的故事。

[94]

  (4)一些国家领导人发表了新年献词。

[85]

  例(3)中的“两个解放军战士抢救国家财产的故事”既可是“两个”与“战士”组合,也可是“两个”与“故事”组合,例(4)中的“一些”既可与“国家”组合,也可与“领导人”组合。

  

  3.由结构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句识别度高。

例如:

  (5)我们看电视学外语。

[87]

  (6)你的车修得好。

[82]

  例(5)中的“看电视学外语”的组合既可是并列关系,也可是状中关系,“看电视”是“学外语”的方

式。

例(6)中的“修得好”是述补关系,但又有可能补语和结果补语的不同。

4.动作行为作谓语的句子,由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句识别度较高。

例如:

  (7)他来这个班没几天,好些同学还不认识呢!

[84]

  (8)他的笑话讲不完。

[80]

  例(7)中的“他”既可是“认识”这个动作的施事(“好些同学”是受事),也可是“认识”的受事(“好些同学”是施事);例(8)中的“他”既可是“讲笑话”的施事,也可是受事。

  

  5.因读音轻重不同形成的歧义句识别度较高。

例如:

  (9)他说不下去了。

[83]

  (10)我想起来了。

[72]

  例(9)中的“不”轻读,句子的意思是“他没法说下去了(因为难过或者激动]”;“不”字重读,句子的意思是“他不到下面去了”。

例(10)中的“想”轻读(“起来”略重),句子的意思是“不想再睡了”;“想”重读(“起来”略轻)时句子的意思是“回忆起来了”。

  

  6.由虚词的多义词引起的歧义句识别度低。

例如:

  (11)他一个早晨就洗了两床被子。

[64]

  (12)他们多半是一年级的大学生。

[55]

  例(11)中副词“就”指向前面的数量短语并与之一起重读,表示“洗”得多,“就”指向后面的数量短语并与之一起重读,表示“洗”得少多。

例(12)中“多半”是个副词,当它表示量的推测时,是说“他们大部分是一年级的大学生”;当它是表示对情况的推测时,是对情况比较肯定的断定(即他们)一般不会是其他年级的学生。

  

  7.判断句中由语义关系引起的歧义句识别度较低。

例如:

  (13)他是我弟弟的崇拜者。

[63]

  (14)她是去年生的孩子。

[53]

  例(13)中的“他”既可是弟弟崇拜的对象(即受事),也可是弟弟的崇拜者(即施事);例(14)中的“她”既可指生孩子的人(施事),也可就指孩子(受事)。

  

  8.由细微语义差异动词造成的歧义句识别度较低。

例如:

  (15)这几箱书送图书馆。

[64]

  (16)那本书我丢了,怎么还你?

[51]

  这两例中的“送”、“丢”也是多义词,但却不像第一类多义词那样容易辨识,是因为词义的差异细微。

例(15)中的“送”既可理解为“送到”(动作动词),也可理解为“送给”(授受动词):

例(16)中的“丢”既可理解为“遗失”(非主动的),也可理解为“扔掉”(主动的)。

这种动词使用上的差异,不易被人的认知所关注,所以,一般只能激活一种意义的理解。

  

  9.由词的小类兼类形成的歧义句识别度较低。

例如:

  (17)我们需要进口机器。

[61]

  例(17)中的“需要”是行为动词与能愿动词兼类,当它是行为动词时,“进口机器”是其宾语,第一层次是动宾关系;当它是能愿动词时,它修饰“进口机器”,第一层次是状中关系。

  

  10.由语义指向不同形成的歧义句识别度低。

例如:

  (18)我帮她洗衣服。

[29]

  (19)我们同学就去了二十几个人。

[38]

  例(18)里的“帮”可以分别指向“她”,“帮”的具体内容是“洗衣服”,这时的意思是“我洗,她不洗”;“帮”也可指向“她洗衣服”,这时的意思是“我和她都洗衣服”。

例(19)里的“就”的语义既可以指向“我们同学”,意思是“我们同学”去的人多:

“就”也可以指向“二十几个人”,意思是“我们同学”去的人少。

  

  11.由小类兼类、语义指向等共同带来的歧义句识别度更低。

例如:

  (20)这些题我们都会做。

[37]

  例(20)中的歧义是由副词“都”与能愿动词“会”共同形成的:

副词“都”在句中有语义指向的不同,当“都”指向“这些题”时,意思是“没有一道题不会做”,当“都”指向“我们”时,意思是“没有一个人不会做”;能愿动词“会”可以表示具备了某种技能,作此解时,该句是说“我们都能够做这些题”,能愿动词“会”还可以表示具有自觉性,作此解时,则该句是说“我们会自觉地做这些题的”。

这种复杂的歧义现象辨识率很低。

即使看出歧义,也不是将四种意思都看出来了。

  

  12.实词与虚词兼类形成的歧义句识别度最低。

例如:

  (21)这篇文章给我看看好吗?

[24]

  例(21)中的“给”是动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