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诊疗常规.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22372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生儿诊疗常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新生儿诊疗常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新生儿诊疗常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新生儿诊疗常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新生儿诊疗常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生儿诊疗常规.docx

《新生儿诊疗常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生儿诊疗常规.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生儿诊疗常规.docx

新生儿诊疗常规

新生儿静脉营养

一、定义:

 

机体代谢和生长发育所需的液体、热卡、矿物质和维生素全部(全静脉营养)和部分(部分静脉营养)由静脉内输入供给。

  

2、适应症:

患有不能经胃肠喂养的疾病,且生命受到威胁。

 全静脉营养:

  

  1、慢性肠梗阻    

2、肠瘘  

  3、严重的慢性腹泻   

4、大面积烧伤  

  5、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6、体重小于1kg的极低出生体重儿    

部分静脉营养:

  

  1.日龄一周内的早产儿,出生体重1000~1500g之间,热卡摄入<90Cal/kg.d    

2.日龄一周以上的早产儿,热量摄入<80Cal/kg.d 

3、相对禁忌症    

1、黄疸  

  2、肝功能异常    

3、循环衰竭 

  4、肾功能衰竭,BUN>12.5mg/L   

5、高脂血症    

6、血小板减少  

  7、出生三天内的极低体重儿 

4、输入途径:

    

1、中心静脉    2、周围静脉  

五、液量(见表一)  

  新生儿每日液体需要量依胎龄、日龄、体重而异,不同体重新生儿出生后液体需要量(ml/kg)液量与热卡供给之比值为1.5ml/1kal 

六、热卡  

正常新生儿所需热卡为110kal/kg.d,其中用于基础代谢的为50kal/kg.d。

在TPN实施过程中,非蛋白热卡达70kal/kg.d可使体重增长,而在非蛋白热卡中,脂肪供热不应超过60%。

热卡供给比例:

蛋白质20%,碳水化合物35~50%,脂肪40~50%。

 

七、静脉营养成分  

  1、碳水化合物:

一般用葡萄糖,周围静脉输注葡萄糖液浓度在早产儿应<10%,足月儿<12.5%。

起始点糖速度在足月儿为8mg/kg.min,早产儿为6mg/kg.min,渐增至12mg/kg.min,使用过程中应维持血糖<7mmol/L,如尿糖>++,血糖>7.22mmol/L应减少糖的输入,血糖>11.11mmol/L应加用胰岛素0.25~0.5μ/kg。

  

  2、氨基酸:

现多用晶体氨基酸混合液,当葡萄糖供能超过50Kal/Kg/d时可开始应用。

开始0.5g/kg/d,以0.5-1g/kg/d速度递增,最大用量2.5g/kg/d,使用时氨基酸终浓度<2-2.5%。

  

  3、脂肪:

现多用10%Intralipid,开始0.5g/kg/d,以0.5g/kg/d速度递增,递增至最大量3g/kg/d,与其他营养成分混合后于24小时内匀速输入。

    

4、电解质和各种微量元素及维生素:

 

  应用电解质时注意①钠、氯比例,正常情况下血浆钠:

氯=3:

2;②注意各元素之配制比例,以防沉淀发生或影响脂肪乳剂稳定性。

总浓度:

一价离子<150mmol/L,二价离子<4mmol/L。

  

  微量元素制剂:

派达益儿:

用于新生儿及婴儿,用量为4ml/kg.d;安达美:

用于儿童及成人10ml/日或体重小于10kg者1ml/kg.d。

 

  维生素制剂:

水乐维他(水溶性维生素)成人剂型新生儿1ml/kg.d;维他利匹特(脂溶性维生素)成人剂型 新生儿 5-7ml/d。

 

  5、其他:

肝素能增强脂蛋白酶活性,促进脂肪代谢,每5g脂肪乳加1mg肝素。

    

胰岛素:

仅在出现高血糖时用。

 

  全静脉营养每日的维生素、电解质和微量元素需要量。

 

八、并发症  

  1、代谢性:

高血糖、低血糖、酮症酸中毒、高氨血症、高氨基酸血症、酸中毒、氮质血症、肝损伤、电解质失衡。

 

  2、感染:

穿刺局部感染及败血症。

   

3、机械性:

栓塞、血栓形成。

  

九、静脉营养期间的监测  

  1、每日测体重,记录入量,观察插管局部情况  

  2、静脉营养用量调整期间,每日查电解质、BUN、血糖;每周查1~2次血脂、白蛋白、肝功;用量稳定后,每周查1~2次电解质、BUN、血糖、,每周查1次血脂、白蛋白、肝功、胆红素、血钙、磷、镁,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酌情查微量元素;必要时做血培养或插管培养,间断测尿比重、尿糖。

  

 

 

新生儿皮下坏疽诊疗常规

1、临床表现  

(一)症状 

  1、高热、可达38℃~39℃。

2、食欲不佳,拒乳,哭闹不安,可出现腹胀、腹泻、呕吐。

 

  3、如合并败血症时表现为嗜睡,呼吸困难,口唇发绀,腹胀,引起溶血时可出现黄疸。

   

4、晚期可出现中毒性休克,因呼吸和肾功衰竭而死亡。

 

(二)体征 

  1、皮下坏疽病变部位多在颈背、臀、腰骶骨及会阴部。

 

  2、典型表现为炎症局部皮肤广泛红肿、边界不清、触之有硬肿感,中央部位皮肤色暗红、质软、触之有皮肤与皮下分离的感觉,或漂浮感。

如病变继续发展,漂浮感也不断扩大。

当晚期时,因皮下组织广泛坏死,皮肤呈黑紫色,坏死严重者中央皮肤呈黑色焦痂,与健康皮肤形成分界线,脱落,使局部形成大面积的溃疡。

 

  3、少数病例,红肿范围较大,炎症浸润重,呈现蜂窝组织炎而无中央软化区。

   

4、在体质较好,免疫力强的患儿,能使病变局限,形成脓肿,预后较好。

   

5、炎症面积按烧伤面积计算方法计算,超过10%以上者,属重症患儿。

 

二、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血液检查:

血常规可见血红蛋白降低,白细胞总数升高,出现核左移和中毒颗粒。

  

(2)细菌培养:

局部分泌物和血细菌培养可见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或大肠杆菌生长,需测药物敏感试验。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根据上述局部典型病变,诊断一般不困难。

每当新生儿有发热、哭闹、拒乳时,应作全身检查,注意好发部位皮肤有无病变。

  

(二)鉴别诊断 

  1、尿布疹:

局部红而不肿,全身无感染现象。

 

  2、新生儿硬肿症:

皮肤肿而不红,也无感染现象,但应注意有时可与硬肿症同时合并皮下坏疽。

 

  3、新生儿丹毒:

皮肤皮纹变粗,境界十分清楚,中央无漂浮感。

 

四、治疗 

  治疗原则:

包括早期多处小口切开引流,抗生素,输血等治疗。

  

(一)常规治疗 

  1、抗生素:

一般选用二种抗生素联合静滴(根据病原菌及药物敏感性)。

 

  2、支持疗法:

少量多次输血或血浆,注意热量和维生素的补充,必要时可采用静脉营养。

 

 

(二)切开引流 

  1、当皮肤出现暗红及漂浮感时,应早期切开引流。

 

  2、每个切口长约1~1.5cm,间距不能小于2cm,以免皮肤血运不佳坏死;切口要多,可遍及炎症病区,切至炎症和健康皮肤交界处,边切边填塞凡士林纱条以止血,外加纱布和棉垫压迫包扎。

 

  3、切开后应每日换药一次,室温在25℃以上,可用40~42℃生理盐水浸浴清洗伤口内脓汁,改善局部血运,促使肉芽生长。

 

  4、如坏死皮肤已脱落,浸浴后可用紫外线照射局部创面。

 

 (三)植皮治疗:

如有大片皮肤坏死留有较大创面时,可行植皮以缩短愈合时间,防止败血症和晚期瘢痕挛缩的发生。

  

 

新生儿颅内出血诊疗常规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严重疾患,主要表现为硬脑膜下出血、蛛网膜下出血、脑室周围一脑室内出血、脑实质出血、小脑出血及混合性出血。

临床可分为缺氧性及产伤性,前者多见于早产儿,后者多见于足月儿及异常分娩(以臀位居多)新生儿。

近年来由于产前监护技术的进步,因产伤所致的硬脑膜下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已较少见;由缺氧引起的室管膜下出血/脑室内出血(SEH/IVH)已成为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主要病理类型。

在孕龄不足32周或体重<1500g的低出生体重儿中,其发病率可达40%~50%,病死率约为50%。

 

一、诊断 

 

(一)病史:

母亲有异常分娩史、患儿有产伤或窒息史。

 

 

(二)症状:

可以无临床症状或体征,或可急剧恶化,患儿可出现不安、脑性尖叫和颅内压增高症状。

危重病儿常表现为:

 

  1.急剧恶化型:

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病情急剧进展,出现意识障碍,呼吸暂停,光反射消失,凝视,肌张力严重低下或周身强直性抽风,前囟紧张或隆起,可致突死。

 

  2.断续进展型:

症状在数小时至数天内断续进展,表现为神态异常,四肢张力低下,但不昏迷,可存活或进一步恶化死亡。

部分幸存者可有脑性瘫痪、癫痫或脑积水等后遗症。

  

(三)辅助检查 

  1.脑脊液检查:

脑室内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时脑脊液可呈血样或黄色,新鲜脑脊液发现皱缩红细胞有诊断意义。

其他类型出血脑脊液往往正常。

 

  2.计算机断层摄影(CT)及B型超声检查:

可精确诊断病变类型、部位及程度,并可对预后作出估价。

 

  一般按Papile分级:

 

  I级为单纯室管膜下出血,可为单侧或双侧;   

Ⅱ级为室管膜下出血破入脑室,但无脑室扩大;   

Ⅲ级为两侧脑室均有出血伴脑室扩张;   

Ⅳ级为脑室内出血伴脑实质血肿。

 

  3.颅透照试验有助于硬膜下血肿、脑穿透畸形或脑积水的诊断。

   

4.连续观察头围变化有助于监测脑室作体积的变化。

 

二、鉴别诊断 

 

(一)新生儿败血症:

有脐部或其他部位感染史,伴黄疽、感染中毒症状。

血培养或血常规等化验检查有助于鉴别。

 

 

(二)脑膜炎:

有神经系统症状及颅内压增高体征,但发病较晚,中毒症状明显,脑脊液中有白细胞增加,细菌培养和涂片可助诊断。

 

 (三)呼吸系统病变如肺透明膜病、肺炎等多有呼吸增快等呼吸系统症状,而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较少,病史与胸部摄片可鉴别。

 

三、治疗 

 

(一)加强护理:

保持安静,减少干扰,保证液体及热卡供给。

注意保暖及呼吸道通畅。

  

(2)对症治疗:

有凝血障碍时,肌肉或静脉注射维生素K15~10mg,并输新鲜血或血浆每次10ml/kg。

有惊厥时给予苯巴比妥或安定等镇静药。

有脑水肿症状者可给地塞米松,首剂1~2mg静脉注射,以后按0.2~0.4mg/kg给予;必要时慎用甘露醇。

有硬脑膜下血肿时,可行硬膜下穿刺,一般放液量不宜超过15ml。

反复腰穿放脑脊液可降低颅内压、维持脑的血流灌注,但对此法尚存在争议。

 

四、预防 

 

(一)加强产前及产时监护,避免窒息。

  

(2)有凝血障碍患儿,及早应用维生素K。

  

(三)防止快速过量扩容。

(四)药物预防,如苯巴比妥、止血敏、消炎痛、维生素E、纳络酮及激素类药物等的防治作用,尚有待深入探讨。

  

 

新生儿呼吸暂停诊疗常规

  

呼吸暂停是新生儿期常见症状之一,反复发作可致颅脑损伤或新生儿猝死,应引起重视。

 

一、诊断 

  1.呼吸暂停:

是指呼吸停止>20s,同时伴有心率减慢(<100次/min),及(或)紫绀、肌张力低下等。

心肺监护仪或呼吸心动描记仪可协助诊断。

lh内反复发作2~3次以上呼吸暂停,称为反复发作呼吸暂停。

   

2.新生儿呼吸暂停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呼吸暂停。

 

  

(1)原发性呼吸暂停多发生在胎龄<34周或出生体重<1750g的早产儿。

一般发生在出生后2~7日。

患儿除"不成熟"外并无其他疾病征象。

 

  

(2)继发性呼吸暂停多见于足月儿,但也可发生于早产儿,常继发于下述情况:

低氧血症、中枢神经系统疾患、严重感染。

代谢紊乱等,也可因导管吸引反射、环境温度过高、胃食管返流等引起。

因此,对任何呼吸暂停患儿均应作相应的辅助检查以寻找原因。

排除继发性呼吸暂停的多种病因后才能诊断为原发性呼吸暂停。

 

二、治疗 

 

(一)心肺监护 

  患儿发生呼吸暂停,均应监护呼吸和心率,有条件时使用呼吸或心肺监护仪。

  

(二)去除诱因 

  根据机体状况予以纠正代谢紊乱、控制感染等。

  

(三)促使呼吸恢复 

  呼吸暂停发生时可先用物理刺激,促使呼吸恢复,如面罩加压呼吸、托背、拍打足底等。

  

(四)药物治疗 

  反复或长期的呼吸暂停,可用药物兴奋呼吸中枢。

 

  1.首选氨茶碱,负荷量5mg/kg,20min内静滴,12h后用维持量,每次2~2.5mg/kg,8~12h1次。

 

  2.枸橼酸咖啡因,负荷量20mg/kg,静滴,12h后用维持量,每次5mg/kg,每日1次。

国内制剂为苯甲酸钠咖啡因,可与胆红素竞争白蛋白,黄疸程度较重的早产儿应该慎用。

   

3.多沙普伦(doxapram)是一种呼吸兴奋剂,低剂量时对周围化学感受器也有兴奋作用,因此可用于治疗对氨茶碱无效的患儿。

剂量每小时1~1.5mg/kg,持续静滴,或先用负荷量5.5mg/kg,然后以每小时1mg/kg维持。

多沙普伦的不良反应有流涎、激惹、肝功能障碍和高血压等,因此应监测血压的变化。

  

(五)持续气道正压呼吸(CPAP) 

  对药物治疗无效的反复发作的呼吸暂停可用鼻塞CPAP,压力3~4cmH2O。

  

(六)机械通气 

  对CPAP和药物治疗均无效的患儿,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呼吸机参数的初调值为:

Fi020.3-0.4,PEEP2~3cmH2O,PIP10~15cmH2O,RR15~20次/分,吸气时间0.5~0.75秒。

然后根据血气分析调整,维持血氧分压在50~80mmHg。

  

 

新生儿败血症诊疗常规

新生儿败血症(neonatal septicemia)是指病原菌侵入婴儿血循环,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由此造成全身各系统的严重病变,并需排除引起这种异常病理生理状态的非感染因素。

 

  生后3天内发病者常为胎内或产程中感染,以大肠杆菌和B组溶血性链球菌多见;3天以后发病则往往与环境污染有关,除金黄色葡萄球菌外,其他有克雷白杆菌,变形杆菌等。

 

一、诊断 

  1、病史 母亲多有产前或临产感染、胎膜早破、羊水污染、产程延长等病史。

患儿常有脐部感染或皮肤粘膜破损史。

 

  2、临床表现 症状常不典型,一般表现为反应低下,嗜睡、不哭、不动、体温不稳、体重不增等;足月儿体温正常或升高,早产儿体温不升,以下特殊表现常提示败血症的可能性:

①黄疸常见,在生理性黄疸期间黄疸加重或消退后复现,常伴有肝肿大,严重者有核黄疸表现;②皮肤表现:

有时可见蜂窝织炎、脓肿,瘀点,红斑等,紫罗兰色皮损且中心有坏死者常为绿脓杆菌感染,严重时有出血倾向,如抽血后针孔渗血、呕血、便血及肺出血等;③休克表现:

重症患儿有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和外周循环灌注不良,脉细速,皮肤呈大理石花纹状,尿少或尿闭,低血压,如出现硬皮症为不良预兆;④其他:

胃肠功能紊乱,有厌食、呕吐、腹泻、腹胀,重症可出现中毒性肠麻痹,呼吸窘迫表现为气急、青紫、呼吸不规则或暂停;⑤易合并脑膜炎、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和深部脓肿等。

   

3、实验室检查 

  

(1)以下五项化验中,有2或3项以上阳性则提示感染可能性大。

①杆状核/中性粒细胞之比值≥0.2;②白细胞计数<5×109/L;③C反应蛋白升高(≥15mg/ml,微量法++~+++),④第1小时血沉≥15mm;⑤乳胶亲血色球蛋白阳性(25mg/dl)。

 

  

(2)周围血象,多数有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核左移及中毒颗粒。

严重病例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减少。

血小板计数常降低。

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计数常下降。

 

  (3)血培养,抽血时须严格消毒,有条件者可在不同部位抽取两份血样本送培养,或一份血注入2个培养瓶,同时作厌氧菌及L型细菌培养,必要时行脑脊液及尿培养。

 

  (4)局部病灶细菌培养和涂片检查有参考意义。

尤以在2或3处找到同一病原时有意义。

 

二、治疗 

  1、抗生素治疗 

  当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有细菌感染时,需在抽血送血培养后立即开始应用杀菌性抗生素。

在病细菌不明确时,一般采用联合用药。

 

  如在1周内发病,尤其是3天内发病者,可选用氨苄青霉素50mg/kg次,每日2次静滴+氨基糖甙类(如尼泰欣4-8mg/kg.d.每日1次静滴)或者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氨噻肟50mg/kg.次,每日2次静滴,或头孢三嗪,50~100mg/kg.d.每日1次静点。

 

  1 周以后发病者,以葡葡球菌感染可能性大,可用万古霉素10~15mg/kg.次,一日2次静点;绿脓杆菌首选头孢他定50mg/kg.次,一日2次静滴;厌氧菌首选甲硝唑,每次15mg/kg,一日次,24~48小时后每次7.5mg/kg,静滴。

 

  泰能为新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绝大多数G+及G-需氧菌和厌氧菌有强大杀菌作用,每次20mg/kg(≤36周)或每次20~30mg/kg(≥36周),每日2次静滴。

   

2、支持疗法 

  ①保暖、供氧、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

 

  ②少量多次输血或血浆,丙种球蛋白500mg/kg,每日1次,共3~5次。

   

3、对症治疗

有心功不全加用地高辛,有高胆红素血症及时光疗或换血,有休克者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多巴胺等;合并DIC者可应用肝素。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与治疗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在围产期窒息缺氧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临床出现一系列脑病的表现。

 

一、临床诊断依据 

  1.有明确的可导致胎儿宫内缺氧的异常产科病史及严重的胎儿宫内窘迫表现,如胎动明显减少、胎心变慢<100/min、胎粪污染羊水呈III度以上混浊。

 

  2.出生时有窒息,尤其是:

Apgar评分1分钟≤3分,5分钟≤6分;经抢救10分钟后

始有自主呼吸;需有气管内插管正压呼吸2分钟以上。

 

  3.生后12小时内:

意识障碍,如过度兴奋(肢体颤抖、睁眼时间长、凝视等)、嗜睡、昏睡甚至昏迷;肢体肌张力改变,如张力减弱、松软;原始反射异常,如拥抱反射过分活跃、减弱或消失,吸吮反射减弱或消失。

 

  4.病情较重时可有惊厥,因脑水肿而出现囟门张力增高。

 

  5.重症病例可出现脑干症状,如呼吸节律不齐、呼吸减慢、呼吸暂停等中枢呼吸衰竭,

瞳孔缩小或扩大,对光反应迟钝,甚至消失,部分患儿出现眼球震颤。

 

  6. HIE应注意与产伤性颅内出血区别,并需除外宫内感染性脑炎和中枢神经系统先天畸形。

 

二、影像学检查 

  进一步明确HIE病变部位和范围,确定是否合并颅内出血和出血类型,动态系列检查对评估预后有一定意义。

 

  由于生后病变继续进展,不同病程阶段影像检查所见不同:

通常生后3天内以脑水肿为主,也可检查有无颅内出血;生后4~10天检查有无脑实质缺氧缺血性损害及脑室内出血;3~4周后检查仍有病变存在,与预后关系密切。

 

  1.CT检查 

  

(1)测定脑实质的CT值,正常足月儿脑白质CT值在20Hu以上,≤18Hu为低密度。

   

(2)要排除与新生儿脑发育有关的正常低密度现象,即在早产儿的额-枕区和足月儿的

额区呈现低密度为正常表现。

 

  (3)双侧大脑半球呈弥漫性低密度影,脑室变窄,甚至消失,提示存在脑水肿。

   

(4)双侧基底神经节和丘脑呈对称性密度增高,提示存在基底神经节和丘脑损伤,常与脑水肿并存。

 

  (5)在脑大动脉分布区见脑组织密度降低,提示存在大动脉及其分支的梗塞。

   

(6)在脑室周围,尤其是侧脑室前角外上方呈对称性低密度区,提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常伴有脑室内出血,早产儿多见。

 

  (7)根据CT检查脑白质低密度分布范围可分为轻、中、重3度,CT分度并不与临床分度完全一致,2~3周后出现的严重低密度(CT值<8~10Hu)则与预后有一定关系。

①轻度:

散在局灶低密度影分布2个脑叶内。

②中度:

低密度影超过2个脑叶,白质灰质对比模糊。

③重度:

弥漫性低密度影,灰、白质界限消失,但基底节、小脑尚有正常密度。

中、重度常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内出血或脑实质出血。

 

  2.B超检查 

  

(1)脑实质内广泛均匀分布的轻度回声增强,伴脑室、脑沟及半球裂隙的变窄或消失

和脑动脉搏动减弱,提示存在脑水肿。

 

  

(2)基底神经节和丘脑呈双侧对称性强回声反射,提示存在基底神经节和丘脑损伤   

(3)脑动脉分布区局限性强回声反射,提示存在大脑大动脉及其分支的梗塞。

   

(4)冠状切面中,侧脑室前角外上方呈倒三角形双侧对称性强回声区;矢状切面中沿侧脑室外上方呈不规则分布强回声区,提示存在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三、脑电图检查 

  反映疾病时脑功能障碍改变,对HIE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起一定作用。

    

1.HIE的脑电图表现以背景活动异常为主,以低电压(任何状态下电压都少于10~15μV)、等电位(电静息现象)和爆发抑制为最多见。

 

  2.生后1周内检查脑电图异常程度与临床分度基本一致,2~3周后脑电图仍无显著好转,对判断预后有一定意义。

 

  3.在脑电图检查过程中,要注意清洁头皮,去除胎脂,使头皮电极电阻<10kΩ,走纸速度为10mm/s。

若能做24小时动态脑电图,更能提高临床应用价值。

 

四、临床分度 

  1.HIE的神经症状生后逐渐进展,有的病例可由兴奋转入抑制甚至昏迷,于72小时达最重程度,72小时后逐渐好转、恢复。

临床医生应对生后3天内的神经症状做细致的动态观察,并给予分度。

 

  2.产伤性颅内出血有时可与HIE同时并存,使病情错综复杂,必须注意区别,除参考产科病史外,还应熟悉不同部位颅内出血的临床表现特点,并及时做CT检查帮助确诊。

 

  3.HIE的临床分度见表。

 

5、治疗   

1.治疗原则 

  

(1)早治:

窒息复苏后出现神经症状即应开始治疗,最好在24小时内,最长不超过48小时。

 

  

(2)采取综合措施:

保证机体内环境稳定和各脏器功能的正常运转,对症处理,恢复神经细胞的能量代谢,促使受损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3)治疗应及时细心:

每项治疗措施都应在规定时间内精心操作,保证按时达到每阶段的治疗效果。

 

  (4)足够疗程:

中度HIE需治疗10~14天,重度HIE治疗20~28天,甚至延至新生儿期后,疗程过短,影响效果,对轻度HIE不需过多干预,但应观察症情变化及时处理。

(5)争取家长的信赖与配合,即使重度HIE经过积极治疗也可减轻或避免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

 

  2.生后3天内的治疗 

主要针对窒息缺氧所致多器官功能损害,保证机体内环境稳定;积极控制各种神经症状。

    

(1)维持良好的通气、换气功能,使血气和pH值保持在正常范围。

窒息复苏后低流量吸氧6小时,有青紫呼吸困难者加大吸入氧浓度和延长吸氧时间;有代谢性酸中毒者可酌情给小剂量碳酸氢钠纠酸;有轻度呼吸性酸中毒PaCO2<70mmHg者清理呼吸道和吸氧,重度呼吸性酸中毒经上述处理不见好转,可考虑用呼吸机做人工通气并摄胸片明确肺部病变性质和程度。

 

(2)维持周身和各脏器足够的血液灌流,使心率和血压保持在正常范围。

心音低钝、心率<120/min,或皮色苍白、肢端发凉(上肢达肘关节、下肢达膝关节),前臂内侧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3s者,用多巴胺静滴,剂量为2.5~5.0μg/(kg/min),诊断为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者,根据病情可考虑用多巴酚丁胺和果糖。

 

  (3)维持血糖在正常高值(5.0mmol/L),以保证神经细胞代谢所需。

入院最初2~3天应有血糖监测,根据血糖值调整输入葡萄糖量,如无明显颅内压增高、呕吐和频繁惊厥者,可及早经口或鼻饲喂糖水或奶,防止白天血糖过高,晚上血糖过低,葡萄糖滴入速度以6~8mg/(kg.min)为宜。

 

(4)控制惊厥 HIE惊厥常在12小时内发生,首选苯巴比妥,负荷量为15~20mg/kg,肌肉注射,12小时后给维持量5mg/(kg.d),一般用到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停药。

用苯巴比妥后如惊厥仍不止,可加用短效镇静药,如水合氯醛50mg/kg肛门注入,或安定0.3~0.5mg/kg静脉滴注。

有兴奋激惹患儿,虽未发生惊厥,也可早期应用苯巴比妥10~20mg/kg。

 

(5)降低颅内压  颅压增高最早在生后4小时出现,一般在24小时左右更明显,如第1天内出现前囟张力增加,可静注速尿1.0mg/kg,6小时后如前囟仍紧张或膨隆,可用甘露醇0.25~0.5g/kg静脉注射,4~6小时后可重复应用,第2、3天逐渐延长时间,力争在2~3天内使颅压明显下降便可停药。

生后3天内静脉输液量限制在60~80ml/(k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