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学院专业建设规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04262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怀化学院专业建设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怀化学院专业建设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怀化学院专业建设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怀化学院专业建设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怀化学院专业建设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怀化学院专业建设规划.docx

《怀化学院专业建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怀化学院专业建设规划.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怀化学院专业建设规划.docx

怀化学院专业建设规划

附件2:

怀化学院“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

“十二五”期间是我校加强专业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时期。

为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对我校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根据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制定学校“十二五”专业建设的发展规划,以指导未来五年的专业建设与改革工作。

一、专业建设概况

1、主要成效

(1)专业结构得到改善,办学水平逐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学校先后增设了法学、物流管理、学前教育、工业设计、园林、音乐表演、材料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投资学、景观学等15个新专业,使专业本科总数达到39个。

专业涵盖文、理、教、工、管、经、法、农八大学科门类。

按照“加快发展、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凸显特色”的原则,先后共建成6个校级重点建设专业,其中生物工程于2006年被评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

自2007年教育部、省教育厅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来,学校先后投入400多万元开展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名师、实践教学等项目的建设,成果显著。

目前,我校已拥有教育部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校级特色专业13个。

(2)人才培养方案基本完善,课程结构更加合理。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基本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既遵循学科规律又体现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逐步改变了重理论轻实践、重课程讲授轻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

目前,我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结构包含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三大板块,其中专业课程又分为平台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能力培养模块课程等四大板块。

根据专业性质与特征大力提高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时间,重视校园文化活动。

同时,依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实行按专业方向培养人才,既保证了学生专业基础扎实,又发展他们的个性志趣,增强了学生在就业市场的专业适应能力。

(3)专业建设条件显著改善,实践教学平台明显增多。

在学校经费有限的条件下,学校千方百计逐年增加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确保实践教学平台和实践教学项目开发与建设。

学校先后筹措2750万元、争取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专项经费1500万元,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专项经费2900万元,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以及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等专项经费500万元,共建成了千兆网主干网络平台、基础物理学、基础化学、基础生物学、电子电工、计算机技术、运动人体科学、管理模拟、艺术设计与美术教学以及教育技术等一批基础教学实验室和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得到更新和补充,实验实训教学条件、实验室实训室环境与安全状况得到较大改善。

目前,我们已经建成民族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与利用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湖南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湖南省普通高校基础课教学示范实验室1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9个,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优势实验室14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优秀实习基地8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27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95项,校级创新性实验点7个,建成数量众多的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学生在省部级各类科技创新和学科竞赛活动中获得奖励200余项。

通过探索与总结,我校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三平台、四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

(4)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科研水平有所提高。

“十一五”期间,学校采取“稳定、培养、引进”的方针,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先后共投入数百万元用于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选派了大批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知名大学作访问学者,鼓励老师去企业、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参加培训进修,并以优厚的待遇、宽松的工作环境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

目前,我校已拥有教授69人,博士51人,硕士357人,省级学科带头人及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5人,新增省级青年骨干教师和教学能手19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团队3个。

从2000年至今已经培养出校级青年骨干教师99人,校级教学名师7人,校级教学团队13个,7人成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人选。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结构上存在专业数量较多,优势不明显,基础学科专业多,应用型学科专业偏少等问题;专业内涵上存在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比较少,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

(2)师资的数量、水平和整体结构还不能较好地适应专业建设的需要,尤其缺乏“双师型”教师。

师资力量仍然是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具有领军作用的学科带头人及省内外知名学者紧缺,科研为教学服务的能力还比较弱,专业建设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还不够强。

(3)实践教学水平尚需进一步提升,实验室整合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全校性的实验实习教学的公共平台尚未健全,教学资源共享程度不高,实验室开放不够,实验开出率有待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比例偏少,实践教学系列教材或教学资料建设的基础还相当薄弱;实验教师和技术人员队伍总体素质尚不能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结构不尽合理,水平有待提高。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专业布局、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育人为本、提高质量”为核心,以“稳定规模、内涵发展”为基本思路,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践学校党委提出的“一个中心、两个突破”战略发展思路,深入推进“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的改革与发展,立足专业基础和发展优势,从构筑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高度,按照“调整结构,培育特色,发挥优势,注重内涵”的专业建设路径,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学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三、基本思路与原则

以“稳定发展规模、注重内涵建设、重视基础专业、提升传统专业、做强优势专业、扶植新兴专业、突出应用技能”为总体思路,以社会需求为考量标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构建特色鲜明的“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完善专业建设评估制度,形成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进一步丰富专业建设内涵,加强分类指导,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凸显专业优势和特色,扩大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功能,努力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应用型专业。

为此,在专业设置、结构调整及其他内涵建设上,我们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需求导向原则。

在专业设置、结构调整、规模增减过程中,要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出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定规模;在专业建设和投入上要与招生就业市场紧密结合,专业设置与改造以社会需求为主要依据,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培养大批“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

2、遵循规律原则。

专业的建设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严格坚持专业标准,加大专业建设力度,办学条件不成熟的不设置专业,教学质量受影响的要控制专业规模。

做到条件成熟一个建一个,建一个就建好一个。

专业设置和建设要主动适应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坚持发展,适度超前,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

3、创优建特原则。

在专业建设中,一方面要考虑学校内部专业之间的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实现整体水平提高;另一方面要突出重点,发挥优势、挖掘潜力、集中学校的资源扶持优势专业,在创建特色上下功夫,逐步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提高专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局部优势的形成推进整体实力的提升。

4、持续发展原则。

用现代教育思想和观点来建设专业,科学布局,专业建设应有利于本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并把优化专业结构和提高专业质量相结合,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四、专业定位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愿意为基层服务的应用型人才。

2、专业层次定位:

普通本科教育。

3、专业规模定位:

招生专业总规模为50个以内。

到2015年,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达到15500人左右。

每年本科生招生规模在4000人以内。

4、人才培养规格定位:

学生具备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正确的法制观念,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能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具有较高的英语读、写、说的能力和较扎实的计算机应用与操作能力;具备较全面的人文素养、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至少通过一项职业资格认证;符合市场需求,深受各行业欢迎,能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中从事应用性、创新性的工作。

5、服务面向定位:

立足怀化,面向湖南,辐射全国,服务基层。

6、发展水平定位:

专业建设总体水平位于省内同类院校的前列,部分专业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具有较大影响。

五、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基础性学科专业发展稳定,优势专业特色鲜明,品牌专业水平较高。

采取全面建设和重点建设相结合的方针,加强新专业建设的论证、指导、检查、评估工作,使新办专业达到合格标准。

通过专业调整和新专业申报,使学校“十二五”期间招生专业数达到50个左右,突出基础实验室、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实习基地、研究基地等平台在专业建设中的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初步形成人才培养特色鲜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总体布局趋于合理,结构比较优化的学科专业体系。

2、具体目标

——到2015年,专业数量达到50个左右,全日制本科生15500人左右。

坚持优先发展特色专业、新兴专业,重点巩固基础学科专业,大力发展应用性强的专业,合理改造传统专业,提高传统专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能力。

对于招生困难、就业率不高的专业要减少招生规模、停招或隔年招生。

建设教师教育类、文学类、基础理学类、法学类、艺术类、信息类、经济与管理类、农林食品科学类、材料科学类和医药类专业集群,初步形成以文学、理学类专业为重要基础,以工、管和教育类专业为主的学科专业结构。

要适应教师职业化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继续办好教育类专业。

——“十二五”期间计划分年度新申报工商管理类、外国语言文学类、社会学类、艺术类、植物生产类、水利水电工程类、材料类、管理与工程类、电子信息科学类、化工与制药类等专业。

抓住机会,创造条件,适时筹办医学类专业。

——按学科专业类别整合教学系部,形成教育资源共享、教学团队凝聚、专业互补性强的有利于专业建设的教学管理机构。

整合教育类、管理等类专业,适当调整大信息类专业的布局。

——遵循学科专业规律,深化课程改革,打造精品优质课程群。

鼓励各专业加强优质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

“十二五”期间新建设60门校级精品课程,使校级精品课程数达到130门以上。

增加8门左右的省级精品课程,力争2门以上的国家精品课程。

在抓好目前已有的2000余门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大力开发选修课程,形成“课程超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加大教材建设支持力度,鼓励教师主编参编规划教材和其他独具个性化的专业教材。

支持建设50门左右体现地方特色、填补空白的专业教材或自编讲义;3-5门省级以上统编规划教材。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增加“双师型”师资比例,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到2015年,通过培养和引进,使专任教师达860人左右(其中10%左右外校外聘任教师),造就出15名左右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20名左右的省级青年骨干教师,60名左右的校级中青年教学和学术骨干,其中6人成为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4-5人成为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

通过培养为主,引进为辅的方式,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到2015年,使“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10-15%左右,基本满足技能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需要。

——到2015年,拟投资3000万元,建设与专业建设发展相适应,集产学研用于一体的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科学研究实验室和综合实验实训室的实践教学基地。

规范实验室、实践教学管理,改善实验实践教学条件。

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完善实验室内部管理机制,全面开放实验室,建设一批校外教学实习基地,每个专业稳定的实习基地达到3-5个。

继续加强对基础物理实验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建设好文科实训中心,确保全校基础实验室和部分专业实验室通过省级基础实验室合格评估。

争取1个国家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

充分考虑不同专业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做好规划,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加强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

大于800元的仪器设备总价值达1.2亿元。

六、主要措施

“十二五”期间,专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内涵建设。

为此,学校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一切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继续支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强化育人意识;围绕专业能力培养这一核心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构建完备的“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在人才培养上形成明显的专业特色。

为确保十二五专业建设目标的顺利完成,学校采取以下基本措施:

1、加强对专业建设工作的领导

学校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制订详细的专业建设规划,各专业制订专业建设实施计划。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务处长和各系(部)主任为成员的专业建设领导小组。

充分发挥校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团的指导作用,加强对学校专业建设工作的规划和质量监控。

明确各有关职能部门和各系(部)的职能和职责,建立科学规范的专业建设规章制度和评价体系,强化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

2、加强宏观调控,加大专业建设专项经费的投入

学校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强宏观调控,整体上把握专业建设方案,对不同类型的老专业与新专业、以及专业设置都要有不同的实施计划。

每一个专业必须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找准定位,把握发展方向。

要求各个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在能力上具有较突出的专业特征,形成专业特色。

加强对专业建设的投入,包括硬件投入与软件投入,特别是专项建设经费的投入和相关政策的配套,确保专业建设经费逐年增长。

同时,努力扩大经费筹措渠道,积极争取更多数量的“质量工程”项目经费、上级主管部门对专业建设及验室建设的财政投入,加强横向交流和合作、广泛寻求社会支持,确保各类教学场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教材和图书资料、网络、开放性实验室等实验教学公共平台满足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3、分类建设,凸显特色

对“十一五”期间立项建设的13个校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和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进行检查评估,发挥成果突出、影响较大的专业对全校整体专业建设的带动引领左右。

按照“品牌特色专业、重点培育专业、一般建设专业”三个层级开展分类指导,区分投入。

从优势传统专业或实力较强的新兴专业中遴选出一批品牌特色专业进行重点建设,使其在课程设置、教学质量、教学条件、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运作、科研成果与水平等方面凸显特色。

对于发展潜力较大的专业进行重点培育,使之在3-5年内达到学校优势特色专业的标准;保证一般建设专业的正常发展。

力争在第二轮“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中,我校8-10个取得省级立项,2个以上专业成为新一轮国家级特色专业。

完善不同层级专业建设的评估制度和评估标准,并配套相应的激励措施,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

对于品牌特色专业或优势专业实施立项建设,建立年度检查、中期检查和验收评估的常规制度,强化建设管理,尤其对于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实验室实训室及实习基地、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能力培养、毕业设计、学生综合素质等核心项目上须进行严格考评。

4、完善“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顺应高等教育改革潮流,全面实施“三位一体”育人模式,构建并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特色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进一步规范学生“素质学分”与“创新学分”考核办法,完善“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课程化建设和实验实训项目、校园文化活动项目的学分制管理,形成“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融通互动的大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积极发展职业技能培养,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构建全程实践教学体系;继续修订完善“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要根据学科发展趋势与专业定位,健全学年学分制管理,不断完善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实验实训教学大纲、课程考试大纲,要在教学内容上充分体现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特色,寻求专业突破口,将教学内容与学科专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充分反映学科前沿及专业发展动态。

5、加强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

根据学校事业发展需要,开展一些高层次的具有前瞻性、探索性的规划类教学改革立项研究。

加强高教研究工作,扩大研究范围,提高研究层次,在研究内容与水平上都要有新的突破。

各系、部在宏观层面上要深入研究各自的定位与规划,在微观层面上要不断探索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校提出的“三位一体”育人模式落实到具体的专业建设上,开展关于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与手段、考试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为适应专业特色培育和课程建设的需要,学校加大自编教材与讲义的建设力度。

“十二五”期间,支持建设50本左右具有创新性、地方性和填补空白的特色教材。

加大教学改革项目经费投入,学校每年投入不少于100万元的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经费,扩大各种类型的教学改革立项数量,重视青年教师参与教学研究。

学校要加强对教学改革的总结,形成一些针对性强、目的明确、指导意义重大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改革成果。

同时,要进一步发挥教学改革的指导作用,加强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6、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重视“双师型”师资的培养与引进

完善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教研室管理制度,以形成结构合理、梯队明显,具有发展潜力的师资队伍为目标,鼓励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

采用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机制,提升学校整体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和职称层次,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所占比例不少于85%,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所占比例不少于15%,高级技术职称达教师总数的45%以上,其中正高职称达15%以上。

强化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队伍建设,设立师资培养专项经费,继续实施“教学名师”工程。

建立与完善特聘教授制度;抓紧抓好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工作;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和参加较高层次的专业进修,特别是要加大“双师型”人才培养力度。

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批有较高教学水平与学术造诣的学科专业带头人。

建立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机制,学校成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督促、检查与考核。

将教师进修与短期培训的专项经费适当向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倾斜。

学校千方百计寻求与企业、政府、工厂、研究所、重点实验室合作,为双师型师资培养创造条件,并主动聘请企业中高级技术人员来学校兼职,开展校企共建,资源互补。

并要求各系部成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指导小组,拟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方案”,把落实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情况作为各系部年终考评的一项重要内容。

学校拟定教师“双师素质”和“双师型”的认定标准和认定程序,使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常规化制度化。

建立促进教师提高双师水平的激励机制。

到2015年,使得应用性强的专业实习实训课教师大部分是“双师型”教师或者具有“双师”素质。

学校采取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相关激励措施,对去企业、工厂等单位进行提高双师水平顶岗实践的老师核定给一定数量的工作量(课时数);按规定报销参加提高双师水平的学习培训费用;在相同情况下提高双师型教师教分计算比例;将各系部建设“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纳入实践教学管理范畴,学校给予培训基地一定的经费投入;对于考取双师性质的技能技术证书,学校给予一定的奖金等。

7、深化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对“十一五”期间立项建设的各级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湖南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等项目建设的引导、检查和评估。

修订《怀化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及其他各个项目的实施办法。

建立“质量工程项目”经费支持的滚动机制,根据“十一五”期间立项的“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情况遴选出一批成效显著、优势突出的项目作为第二期“质量工程”的主攻项目,实施重点建设,借以带动全校的“质量工程”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8、加强专业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

改革实验室实训室管理体制,完善“三平台、四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训项目。

加强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既要重视基地的教学功能,又要考虑基地的科研功能,以基地为基础,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多渠道筹措实践教学资金,加大实习基地建设的经费投入,进一步巩固并不断扩大实习基地数量,建设一大批优秀实习基地和实践教学示范中心。

9、深化校企、校县合作,开展“合作育人”,主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增强学科专业建设服务地方的意识,提高校企、校县合作共建的能力。

加强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使教师的科学研究、学校的人才培养紧密联系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继续深化已经开展的校县合作模式,扩大各个专业致力于地方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在校市合作、校企合作方面取得重大成就。

学校与企业在平台搭建、实验室使用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并通过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导师的方式给予实习学生以技术指导。

学校在实验设备、智力资源等方面对企业开放,校企双方积极鼓励学校师生与企业科技人员开展重大技术或管理难题的攻关研究,在合作中促进技术发展,提高管理水平,在合作过程中培训教师、培养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