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州文氏通谱.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04053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8.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澧州文氏通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澧州文氏通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澧州文氏通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澧州文氏通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澧州文氏通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澧州文氏通谱.docx

《澧州文氏通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澧州文氏通谱.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澧州文氏通谱.docx

澧州文氏通谱

澧州《文氏通谱》目录

卷名

目录

页数

卷首一

序、凡例、目录、宗谱源流、原序、祠堂记、祠规、宗派、宗族图、祖茔图、迁徙录、光耀录

103

卷首二

服制、家训、家戒、宦绩、忠义、孝友、义士、儒林、文苑、隐逸、方技、节妇、传、墓志、寿序、歌、颂、赞、诗、铭、箴、总论

缺失

卷一

吉安世系表世系

105

卷二

伯镜公裔正国正朝万各公系附支祠记并条规

缺失

卷三

正边公系

40

卷四

正选公系上附渭溪公年谱

70

卷五

正选公系下

55

卷六

廷相大选之华公系

30

卷七

伯龙公系

20

卷八

伯珊公万芳公系

65

卷九

万炳汝植汝理万上公系

62

卷十

伯滚伯智公系

79

卷十一

子爵公子奇公系

缺失

卷十二

必适公系上

71

卷十三

必适公系下

112

卷十四

必聪公系上

106

卷十五

必聪公系下

62

卷十六

贵德公系

65

卷十七

原通公系

58

卷十八

朝銮超群天玉荣泰系

62

合计

1165

自序

恭读圣谕第二条曰:

“笃宗族以昭雍睦。

”修谱而联疏远,亦雍睦之一端也。

愚不敏,谬承户族推愚主其事,始于仲春,成于仲冬,至日洁馔祀祖,以谱竣,告而分给远近各房,非愚有劳,赖祖宗之荫佑,默相又同心协力者众也。

自今以后,窃愿族之人上体圣天子殷勤训迪之至意,勉为忠臣孝子义士信友,以恢先绪,迪前光。

至于科名,是有命焉,未可强求,听之可也。

孟子云: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苟求放心,一以程朱主敬存,诚为宗,以邛企夫美大圣神之地。

尤愚所珍重而期望者,庶几旦暮遇之也哉。

光绪壬寅冬十一月

十七代孙炳奎聚五氏谨序

文氏续辑通谱序

家乘犹国史也,其论譔先祖之德善勋劳,称美不称恶,与太史执简直书之义微有不同,而明定族规,阐扬潜德,以资观感而立范围,尤切于史焉。

尝见大姓谱牒往往攀附过高,适形其诞,褒扬失实,更出于诬求一善,本可传殊,不易观矣。

兹幸于聚五表兄续辑通谱,得之其首一卷则先凡例,次目录,次原谱序,次祠堂记,次宗派,次茔山图说,次迁徙录、光耀录,阅者一目了然。

首二卷则诰轴、服制、圣谕、家训、家戒并宦绩、忠义、孝友、义士、儒林、文苑、隐逸、方技、节妇各传及墓志、寿序、歌咏、箴、铭之关系世道者明著之,以示劝惩。

其体例正大如此,考其源流自汉蜀守文翁迄唐指使春元公,迁吉安府吉水县,为江西一世祖,第四世彦纯生春阳、小山二公,春阳传七世为革斋公,生信国公天祥,世居江右富田。

小山公传七世为蓬山公,生子六:

明叟、翔麟、翔凤、昭叟、高叟、翔龙,均习诗中漕举,信国公扁曰:

“六义堂”,赋诗美之。

高叟传三世为世鄢公,亦生子六:

必发、必达、必财、必适、必聪、必富,明初先后徙家洞庭湖西,发公、达公住桃源木塘坪,适公住澧毛裹湖,聪公住澧文家台,富公住石门望仙树,惟财公住安福南乡,为我外祖渭溪公本支始祖。

蕃衍于道水之阳,遂建祠叙谱焉。

适、聪二支旧已同谱,松林等处相继联谱者亦蛰蛰孔繁,世系先本支,次适、聪,次松林各处。

支分派别,朗若列眉,又如此因思渭溪嘉庆戊寅秉笔修谱,规例最严,逮同治丁卯静斋公三修构釁,又经束阁三十余年,则其厘正补偏之责岂异人任哉?

今壬寅冬聚五兄仰承先志,续辑成书,于敬宗收族之中寅劝善戒恶之意。

言近指远,皆令人可兴可观史笔也。

亦诗教也,洵不愧六义堂之家乘也。

是即可以传之后世矣。

谨薰沐而为之序。

赐同进士出身同知衔前任陕西同州府蒲城县覃恩加四级寻常加一级杨孝宽拜撰

凡例二十二则

一、始祖以前照江右通谱备录无异,始祖而后谱凡三修,先后不尽相符,如戊寅谱伯镜公妣舒氏、唐氏同葬文家店家庙旁。

丁卯谱移唐于毛家界新屋堰旁,廷相公妣黎氏、正舜公妣尹氏、永常公妣唐氏丁卯遗漏,以及之源公父子字嗣宗,理盛公罗氏称其殁为崩,甘肃階州文县作陕西皆州,石阡作石州,宁羌作麟祥,孝义厅作孝义县,一切谬误均逐一校正,以期完善。

二、世系先后,异时昭穆,异位伯仲叔季,秩然有序,如木之枝,木之派,一本散为万殊,万殊归于一本,皆有条而不紊。

三、世系中有犯庙讳者,无论存殁均令改易,以昭敬避。

四、生子命名,始祖及其三代以祖讳宜一体敬避,犯者亦令改易。

五、名下分注字号、官爵及其妻妾生殁葬所,详人之始终也。

妻已殁书妣,现存书配,年幼书娶,再娶书继,妾书庶,示有别也。

书几子明所出也。

六、年远代湮生殁无从稽考,或坟墓亦不知处,详略均照旧谱,不敢妄注,亦史阙疑之意。

七、祖宗坟墓所在不可轻去,然有不得已而迁者,谱内必详书其方也。

第云迁者无方者也。

八、殁载山向碑志,以防冒认混争也。

九、嗣子必载明嗣某人之子者,欲其不忘所自而本生父母劬劳之恩,庶几图报于万一也。

十、收养异姓为嗣者不书,以其乱宗也。

子为异姓后者不书忘本故也。

澧族议令义子书子某不云生子某,以昭区别,似不如载其本姓及其所生以便归宗。

十一、生子先已过继而本人垂老或身故无嗣者,准将生子撤回兼承,不得另行入继,如玉振公生子二,次嗣胞兄长故,次仍兼承两房是也。

十二、孤子不准出继,兄弟自可兼承,谱内多有,重同胞也。

十三、先男后女,男贵于女也。

男幼书订某女,女幼书许某,防悔赖也。

十四、原配即无嗣必列前,继室必列后,重嫡体,正人伦也。

十五、再醮之妇无出者不载,有子女者载其姓,不详其生殁,亦妇故已久或远迁无从查其生殁葬处者以阙字别之。

十六、恭录圣谕广训并系以家训、家戒者,教以善而儆不善也。

谱序祠堂记以及歌咏铭箴择可传者录之,欲以资观感也。

十七、传者传其实也,然必盖棺论定,乃可信今而传后,现在老成名宿,日后自有公论,此时无庸遽为立传。

即名派下亦不许妄下褒语,互相标榜。

十八、传自古而今,先前辈后晚辈,先须眉后巾帼,次序井然。

墓志在前,寿序在后,以志为死者之事,序为生者之文。

虽其人已逝,序仍后于志。

歌咏先四言,次五言,次七言,行辈亦不乱,至全谱伦次详后总论。

十九、忠臣、孝子、悌弟、义士、儒林、节妇必采入谱,著其行实者扬先德即以励后世也。

二十、宗祠及各祖茔界限必量计载明者,防侵占,弭争釁也。

廿一、垱本作荡,今俗相沿已久,未便遽易。

至冈作岗,觜作嘴,凹作圬,村落之落作均一一改正。

廿二、修谱名氏虽代远必书,虽人众必书,以祖宗之功德,世次生卒,坟墓赖以不殁者,皆此董修之力也。

宗谱源流

初修宋咸淳乙亥固塘孙明叟、邦卿本

二修元延佑丁巳孙宣慰、草窗本

三修元至正辛卯固塘孙鲁麟本

四修明洪武辛未固孙子顺、乐村本

五修明永乐丙戌钱市孙仲达、木轩、庭珮本

六修明成化辛丑衡山孙世、林、昂、勖本

七修清顺治庚子衡山孙清、士、任本

八修清康熙丙子益阳炎公裔清圣子捷本

九修清雍正甲辰固塘、富田、钱市公纂

十修清乾隆庚午固塘、琴亭、山陂、绿源公纂

十一修乾隆戊寅名《大成通谱》瑶溪孙运绂本

澧属宗谱

始修乾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年)

纂修:

处士有声(菉园)

协修:

士琰、士焕、应朝、上连、上位、上兰、士理、士珀、士勋、士珣(职员)、自祥、自耀(庠生)、运隆、自著(庠生)、运昌、运兴(贡生)、德修、世衿、世祥、士秀、世员、世泰、士琦、士彰

续修嘉庆二十三年戊寅(1818年)

纂修:

增生卜熊

协修:

自云、自轸、三益、士振、士万、登榜、光朝,光会、光宇(文家台),应普、光瑞、光辉、光泽、光甲、明登,明豫、明高(古堤桥),士善(庠生)、林、应纬、光辉、光灿、玉宗、光选、光明。

三修同治六年丁卯(1867年)

纂修:

附贡名耀(静斋)

协修:

小溪、光斗、光焕、光武、光怀、明聪、明魁、鱼山明振、明宗、小岑、家定、家声、家书、家洪、家湘,家凤、振楚(古堤桥),方中、锦章、国昌、楚堂、吉占、道正、腾千、廷珍、继富、光周,建章(文家台)丕树、建中、明治,绰堂(文家湾)、君照、君富、君佩、定芳

大成通谱序

我皇上御极以来,重熙累洽,四夷来王,歌功颂德,已遍寰区,文教覃敷,恩加乡会,人文慰起,超轶汉唐,宜乎恭己垂裳,而享成平之治矣。

乃万几之瑕,犹凛凛古训,是式五经,亲自纂订,昌明圣学。

予向侍经筵,窃自愧浅学无能,得补高深,乃校阅《贤臣录》,有宋时文天祥以死报国,燕京柴市祠祀犹存。

本朝既隆,太庙配享,又传其实以褒嘉之。

御制甫定,诏示亲王、世子、贝勒、大臣捧读,翰林编修、内阁中书俱赐抄录。

圣明天纵,议论该而当,词旨婉而切,指陈时事,曲尽其详。

先生从容就义,衷情若揭,可谓阐微至论,其足以立臣道之准,而鼓励士风,亦于此而见颖,予时心窃志之。

及奉简命淮扬漕运,由九江抵章门,诸荐绅先生、文属员咸集滕王阁下。

督抚阿公延入官署,剧谈之余,以文姓诸绅士具呈请序,出示得知“文氏总祠”告竣,嗣修《大成通谱》,属余为文以序之,予考夫文之先世:

汉蜀太守翁以文学训士,唐指使以武功受爵,自成都巡历吉州永新钱市固塘而居焉。

其派衍支分,南楚、西粤、江苏、徐、扬星罗棋布,而文山信国公实六世祖炳然由永和而徙富田,源流班班可考。

阅其旧谱,忠臣义士出于一门,道德文章同为一族,佥谓两间正气聚于先生一人之身。

而积久弥光又将发为亿万代之崇德象,贤行将登巍科,跻膴仕,克纯祖志,岂止荣一族,昭垂奕叶而已哉?

予因漕务纷驰,弗暇诣公之祠,以仰望其英光,然私心向慕,耿耿弗置。

值督抚之属,文姓耆彦之请,爰溯入阁侍讲经筵时事,并书之以志其盛云。

兵部尚书淮扬总督杨锡绂谨撰

固塘谱序

古有大宗小宗之法,先王所以系人心,明教化,敦政本者也。

由汉以来,宗法废而门第盛,于是谱牒之学兴。

文族之有谱,其犹宗法之道欤!

后之人苟有尊祖、敬宗、收族之心者,忍置而弗讲乎?

予观吾江西文氏家乘,因亦有所感矣。

其始祖春元公讳时,五代唐庄宗账前指使、轻车都尉,镇江西,赘吉安永新固塘,克大厥家,勋烈冠世,勤于王事,荣膺锡典,泽庇后人,以文易武,香宦辙绵绵相传,至今十有四叶矣。

谱牒中无不登载,昭穆以辨之,字行以联之,系序之承传,支派之分异,皆可得而见焉。

在元则有州守杲斋夏先生及其族长定宇主一二先生所为。

文历叙出处世,次于其前,在今则有前翰林坦斋文先生颂美,戒饬于其后,四方能文之士咸为著之,成一巨帙。

一日仲济、仲修氏携以来请,且属序之。

予里中晚进,讵敢继老先生辈之后而赘一辞哉?

既而仲济之请益坚,乃起而为之言曰:

吾云自海桑以来,州里化为川泽。

宗族化为草木,骨肉且不保,矧家谱乎?

文氏有贤子孙,克承先志,昔也保之于艰危荒击之中。

今也彰之于承平极盛之日。

岂非彼苍之意?

固欲昌大其族,尔祖之灵有以默庇后人者能之乎?

不尤可羡慕也耶?

呜呼!

井田坏而民得以去乡里,宗法废而民无以相统属。

世隆俗偷生,分异居,至途人视骨月彝伦之攸,斁尔必也。

祖宗积德,然后世泽绵远。

子孙嗜学,然后天伦得所感也。

今仲济昆季之勤于是谱,若是宜表而嘉之。

予因本其初,以见其肇基之忠厚,沿其流以见其承籍之悠远。

继今文氏之子孙,观是谱者,孝弟之心有不油然而生者乎?

夫然则为之后者,固宜谨家牒,尤当继先德。

诗曰: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又曰:

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诚克念焉,无忝焉。

则文氏之盛又当何如。

是皆予之所歆慕而属望者,庸述以序云。

解元周全庆谨撰

富田谱序

今年夏,余以老疾罢官政,得挈家侨居庐陵王田之乡落。

适丁国哀,当哭临,富田巡司、宋丞相文信国公之孙子昶遣人以骑速余王田,因得假馆丞相府。

于是子昶偕弟绍节、侄如篪出家谱以示,求余文序之。

按文氏出于汉蜀太守翁之后,世居成都。

五季唐庄宗朝,有曰时,始以官家吉。

时之后曰卿,字春旸,宋初任吉州刺史,留家庐陵之永和龙窟秀水上,名其地曰文家庄。

绍兴间,有字奎炳号炳然,学问渊源,尝开馆于乡之富田。

时丞相周必大亦从之游。

奎炳子正中,爱富田山水而徙居之。

越五世,有安世,字显道,赠太保、邢国公;子时用字仲和,赠太傅、永国公;孙革斋,讳仪,字士表,赠太师、惠国公。

(革斋)子三人:

长丞相、信国公,号文山;次宣慰司同知,号文溪;三南恩路同知,字宋仁。

信公子道生、佛生,皆早世。

宣慰子二:

长隆子、次陞子,一讳陞。

同知子二:

真子、宁子。

信公因二子早丧,乃以陞为之嗣。

陞元授集贤直学士,赠大中大夫、蜀郡侯,赐文庄。

(陞)生益谦、仲谦、季谦。

益谦子公度字美韶、公循字美化。

美化生三子,迁临江。

隆子任平阳县尹,生玉屏、环中、同余,而与美韶仍居富田之旧庐。

益谦讳富,授嘉议大夫、温州路总管。

玉屏讳宣,授进议副尉、吉安路大使。

环中讳寄,授广西税务大使。

同余讳寀,字景元,廉访司掾,升朝列大夫、惠州路同知。

美韶任南宁儒学学正。

玉屏子美从,环中子美和,同余子美修,皆隐德弗仕。

自炳然至如篪,十有三世,其间历显宦、持节义、尽孝道、乐隐逸,代不乏人,文氏何多贤哉?

抑又考之,古者赐姓命氏,所以有姓氏之说。

谱之所作姓,以统祖考之所自出,氏以别子孙之所自分。

无谱则莫之考焉。

宜乎欧阳文忠公之所深诋焉,谱其可不讲乎?

文氏谱牒之作派绪,由枝以达本,因流以溯源:

昭穆之分,尊卑之辨,瞭然在目,如指诸掌,可谓有功于伦教者耶!

然余又闻侍郎本心文先生,时与信公通谱。

或以潞公同宗为问,本心晒曰:

“石晋讳敬,姓敬者避之,是以有苟文文姓。

潞公乃敬晖之后,吾文石室其先也。

故革斋翁以石室后人识之图刻,昭其所自。

”信公魁甲天下,忠贯日月,照耀古今;而裔孙子昶、绍节辈,又能以家谱系其自出,昭诸来世,真所谓贤后裔也。

平虽不敏,窃尝慕夫信公之风节,每遇多事之秋,必欲效信公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奈何有志而未遂。

今得以鄙作弁诸信公之谱,亦何幸也,又可辞乎?

第以学识肤浅,不足以副子昶叔侄望耳。

吁!

文氏后人读余之文,思先世诸公之为人,可不思有以自勉!

洪熙元年乙巳秋七月既望

前孔孟颜三氏子孙教授钱塘蔡平持正敬书

衡山谱序

族之有谱也,所以明亲疏,训敦睦,垂久远也。

然历世久远,而纪载不出其间,则以一人之所始,甚至为途人之所终。

然则谱之所系,重矣。

谱者普也,有公普之义焉,有普遍之义焉。

惟公普斯可以普遍也。

以贤而志之,以不肖而遗之;以近而志之,以远而遗之;以新而志之,以旧而遗之。

俱谓不遍,曷以云公?

今衡山文氏之族固称大家,溯其所自,蜀成都守翁之后,五代唐庄宗账前指使、轻车都尉讳时,自成都徙永新钱市,至宋咸淳间宣教郎讳宝,任衡州教授,子孙留家衡山。

衡之文氏实始于此。

其初俱以武烈振声,有为虎符元帅者,有为散骑舍人与武毅将军者,钦赐蟒玉与剑者,由是或调镇,或远赘,一徙徐州,一徙杭州,一徙苏州,遂开徐、杭、苏之族,从兹出籍弃武业儒者,厕名进士者,各地不乏,各代不乏,谱系可考而知也。

自永乐中居衡山者,丁口甚盛,业儒者亦甚盛。

此予细阅交木先生弁言而知之也。

夫交木先生之在,当日父子昆季显重矣。

然欲图走衡山,参订其支派,岂非不思木本水源之意也乎?

又观徵明先生与太史文起讳震孟先生祖葬礼厚,付对律于衡之祠曰:

“大宋忠臣裔,皇明学士家。

”夫亦不忘其本,乃衡山之所自出,矧今林、森诸公尚列本邑黌宫之“乡显祠”,则衡山之垂派流芳者,不称盛烈也哉!

今诸子重立其祠,随而为谱,几所宜有者甚繁,正名分以安尊卑,立教养以训子弟,严冠笄以示成人,敦婚姻以闻合族,生男必登祠簿,免越序而犯讳,立继必审亲疏,免图财以乱枝。

葬者贫不必厚,以防与春秋有定也。

俾来格者,频见子孙。

祭田、祭牲、祭器有备也。

俾值年者各守成规,且奖贤良以光门第,惩凶暴以绝非为,劝积善以贻子孙。

福勿闲荡以贻先人羞。

此文氏后裔勉力修省,不忘木本水源也。

余适值报政之日,而文氏出其谱,请予序。

余曰:

明亲疏,训敦睦,垂久远,殆谓是也。

否则以一人之所始,遂至为途人之所终。

而况前代忠烈、显官与先朝之巨卿、学士,其有功于天下、国家者甚大,使非文氏后裔普而谱之,则先人之名且亡,尚何知先人之功也哉?

夫先人之名与先人之功,之所以久而不磨者,乃兹续修之力也。

即今之不拘贤愚、远近而靡有遗漏者,亦修之力也。

岂非至公至遍也欤!

因为述其始末如此。

知衡山县事进士弥牟人宋杰谨撰

益阳谱序

谱之名何谓也,易同人之象。

曰君子以类族辨物,非假借之词,所心审异而致同也。

程子之言曰:

管摄天下人心,敦厚风俗,以礼义相先,使天下人咸知一本,几同公共祖者,自有不介而孚之义,非强同也。

又何以谓谱?

谱者,序也。

伦次惟严,考覈惟正,所以示昭穆之有序,所以明长幼之有别,所以令族里之和睦。

若谱不立,则族无统。

往来阔绝,视一本之亲,与途人等尔。

粤稽我祖福道公自江西吉安永新县北第五都钱市坑东迁石头铺,生绍禄、绍通、志成、志高四公,成、高二公分列小街尾、千家洲、文家园,创垂绵绵,登庠筮仕者代有其人。

禄、通二公生子四,其分居梓梁岩及城中与涟河一带,宗子法孙,丁口千余,其间登黌序者若而人,选明经者若而人,城乡两派难兄难弟沐祖宗之庇荫如此乎?

其厚且至也。

代远世殊,谱牒残缺几不可考,然谁曰有其废之莫敢举也。

犹忆辛酉春,予偕叔鼎、弟敏、侄嗣芳、嗣绪,因挂扫而订修谱之盟。

未几,鼎、芳、绪相继故,相、敏二人犹拳拳不忘合修,族中诸贤重申前盟,协力刊修。

序文皆琬炎之章,系世源流合往牒而新之。

令前后渊源之不紊,汇宗派而一之。

令雁行伯叔之无淆,念兹厥初有不晓然而知所重哉!

故不独相、敏之无憾,且令相厥成者,无不辗然色喜也。

己然则宗谊之不渎也,礼让之风当翕然,而聚本支之不乱也。

孝弟之心当油然而生。

今后族中有至性夙成,诗书相尚者乎?

则相与亲之,勿从而远之;族中有孤子、寡偶,流离失所者乎?

则相与提挈之,勿从而厌薄之;族中有豪强自命,挟智侮人者乎?

则相与共戒之、劝惩之。

勿从而阳拒阴奉之。

审若是昭穆有序,长幼有别,族里和睦,天性其有不笃焉者乎?

风俗其有不醇焉者乎?

由此而益亲焉。

樽酒豆肉之可共也,时节岁腊之往来也,吉凶忧乐之同情也,富贵贫贱之一体也。

本愈固,枝愈蕃。

家声由此而丕振也。

予宁有厚望于今日哉!

孙相圣谨撰

醴陵谱序

余族家永新固塘已数百年于兹矣。

溯始祖福八公宋时来楚南醴邑,初择基城西,迨业稍盛渐置田亩粮,坐南乡老三都及北乡板寨铺。

当是时,人文慰兴,子姓蕃衍,乃清丁派量,册立三都一甲,户名文福,粮满百余。

邑前称巨族,至今文家巷之名犹存,非祖宗积德累仁,奚以若是与然,生齿既蕃,分派异乡者往往有之,赖有世谱,相维于不坠,递至高祖汝清公中兴祖也。

公失怙早幼,庭训其于祖宗相传之统不几难乎。

幸祖石堂公仕云南,带育于彼地,后随石堂公致仕归籍,仍查各处故业为守,是万历年间事也。

公生三子:

曰祯、曰祥、曰礼,一二采芹,以绍书香,以启后人,无如二公乏嗣,孑遗礼国公生我祖君召及予父伯辈,是时明已更为清矣。

而予族丁粮又册入八都矣。

绵延至今,庶几接祖支于勿替,尔然历代以来,由宋迄今,其间或盛、或衰,言之凿凿有据者,岂臆说哉?

皆予得之父传,参之先人遗笔,常耿耿于怀而不忘者也。

因思前谱已坏,后谱当序,而后伦明,伦明而后泽永。

予为福八公十四世孙,汝清公四世孙,承前裕后,恐久失传,爰汇集本支前后谱及后世子孙,次第为一册,俾后之览者一见而昭穆朗然,卒葬晓然,亦宜谅予之苦心,珍藏弗替,则一本万殊,瓜绵绵而螽蛰蛰。

是予之所深愿也。

至若纂修既定,登之梨枣,永光奕叶,又予所望于后人,正以励后人也。

是为序。

孙应龙谨撰

萍乡谱序

从来源之远者,流自长;根之深者,枝必茂。

是以万山一脉,起自昆仑;百川流派,始于星宿。

我祖福八公由永新固塘来楚,世居醴邑西门外,因兵燹荡析,基址无存。

至子寿公复籍,择邑之东乡,地名乌尖而居焉。

粮坐十八都三甲,户名文寿,增益数百,厚德载福,衣冠济济,传至数代,数多役重,钱漕杂务,州县惟里长粮户是问,粮多而负租者逋逃,兼以天时违和,年不顺成,民间疾苦无可告语,高祖思南公以一人之身,公私两累,在县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不得已由醴徙萍而立籍,册入安乐乡,卜居福寿桥,六七代人物蕃衍,曰耕、曰讯,承袭世业者皆公一人之余庆。

我辈子孙服先畴而食旧德,敢忘所自来乎?

兹者族谱重修,正探本窮源之会,拾遗订墜,汇集成册,俾后之肖子贤孙,得所稽考,由是善继善述,无忘先人创业之艰难。

岂非幸哉。

是为序。

孙仕榜谨撰

安福初修谱序

族之有谱,所以亲亲也。

一本而析为千干万枝,千干万枝又各为一本。

而析为千干万枝,以屡析之枝干,久而相遇,必不识。

其本之合,不有谱以联之,势必至于一本,骨月而胡越视之,此急于笃亲亲之谊者,必急于谋谱牒也。

我姓原于周文,而显于皇宋,信国公相业彪炳,如日星经天,河岳纬地。

固不藉家乘而传其子若孙,生长于永和富田间,历世虽久,未离梓桑,宗派必无或紊之理,枝干屡析而仍不踈宜也。

若夫迁居别省者,先世旧谱渐不亲目,后嗣蕃衍必失其故。

因而各自立派,彼此互异,本属一源而若不同宗。

岂非势之所必至哉?

我祖起家江右,率多迁徙荆楚衡湘,所在皆有试,以亲近者言之,必财公徙居浮山东北麓即今安福文家店,立庙于众享岗(旧名武侗庙)以祀列祖,建祠于猎林东山以祀信国公。

第先人虽极崇祀,而宗派未合,安福则以子永(以)伯大廷万正汝起之自士光明为派。

古堤桥必适公之裔则以念宗单集单大国正以遇世士应光明为派,二神滩必聪公之裔则以子以宗胜单廷大伯之上士应光明为派。

他若木塘坪、望仙树必发、必达、必富公之后,异地而处,亦不同。

夫必字辈诸公非同胞昆季,即同堂昆季、同房昆季也。

而其子孙星罗棋布,遂若各为一族。

今幸逆而溯之。

犹知必字一辈之合,不然再传数百世,并不知有必字一辈,无论昭穆莫辨,途遇莫识,即交谈世系,其不斥为异类者几希?

藉祖宗之积累益衍、益蕃,顾不早订谱以合之,而胡越我骨肉,其不仁也。

甚矣!

余少览先人手录遗谱,以为难,久有志,合同宗而剞劂之。

奈艳心仕宦,屡蹶秋闱,故有志而未就。

何幸吾族有声、有亮者,先我而乐为。

是举始辛巳,终丁亥。

往复数百里,汇集圔族世系而镌诸梨枣。

事竣,余阅其全编,不惟枝派端委瞭如指掌,即祖训、家规、节义、赞传,一切艺文靡不详悉。

今而后,子子孙孙谨守是编而继续之。

任千干万枝,愈析愈繁,而形分脉合,弥远弥挚亲亲之谊。

万世不渝我列祖在天之灵,亦必含笑荫庇,俾昌炽于无既矣。

得不叹忻鼓舞,乐弁数言也哉。

孙德修谨撰

澧州古堤桥谱序

唐指挥使春元起家江右,代有伟人。

传至我祖讳必适,生子讳念寅明兵部侍郎,晚由京师宦游武陵郡,路经澧境古堤桥,览其风土之胜,山水之秀,把酒临风,心旷神怡,留三日乃去。

解组后遂家焉。

理乱不闻,恍徜徉于盘谷,琴书可乐,比志趣于葛天,一子四孙,薰德善良,献公性敏博学,释褐成化间为知府,其后留任,不知所终。

显公、旭公、昭公忠厚传家,孙枝繁衍,由明而清已三百余年于兹矣。

派别枝分,怅世代之已久,碑残简断,惧文献之莫征,甚矣!

谱之不可无也。

祖功宗德非谱则传述无由,椒衍瓜绵非谱则似续不详。

一公子孙其来有自,非谱即无识无知。

同宗之人异地而居,非谱则不亲不睦。

徒抱残而守缺,谁启后而承先,俯仰太息,为拟郁久之。

岁辛巳,适族侄有声、绍唐、惠然、肯来,开轩面场,议修宗谱,族人闻之,不胜欣喜,于是考世系于往代,问遗俗于故家,纪祖先之殁忌,详食指之生庚,父老不没其行实,坟垄亦载其山向,汇集底本,亲往谱局,与澧属各族编次联络,付诸剞劂。

几数载装演成帙,戊子春携谱归,约子弟来观,而告曰:

吾家蒙祖灵之庇荫,得以聚族于斯,或耕或学,皆宜改迁善,聿修厥德,慎勿肆意妄行,为前人羞。

谱内垂有训诫,其各听从无违。

孙世衿谨撰

澧州二神滩谱序

楚本蛮地,元末兵燹后鲜有人。

明因豫章户口稠密,命迁移,一时之由江西而湖南者殆不可胜数。

我祖必聪公不远千里,挚眷胥宇,谓沃野如澧,远胜故乡,而十里坪土厚水深,有关山为门户,尤称佳境,卜吉,遂结宇于此而居焉。

孝弟力田,恪守西京之明训,诗书执礼,不忘东鲁之雅言。

前代立为坊表,后昆奉为程式。

似续绵延,以至于今,昔一家而今一族矣。

由今而逆,考其时盖三百余年矣。

不有谱以纪之:

则生庚殁忌,虽亲属而莫辨;潜德幽光,终湮郁而弗彰。

甚至拜他人之墓,知其非乖一本之谊,自以为是。

古人云:

三世不修谱为不孝。

不兹旨哉言乎?

庚辰冬,族侄有声、有亮自松林而来,议修宗谱。

余喜而怂恿之。

寻相与采访编缀,付诸剞劂。

岁丁亥,装演成帙,什袭珍藏。

俾子弟不时观玩,则源委明而数典不致忘祖。

懿亲笃而同宗非等行路。

若人之敬宗收族,裨益为匪浅矣。

他日者踵事增华,克迪前光,是所望于后之贤智者。

孙上连谨撰

澧北松林谱序

谱也者,联疏远,备遗忘。

勖子孙以亲亲之义。

绵世泽于无穷者也。

元末遭红巾之乱。

我家始由江右迁澧,枝别派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