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重点总结.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01675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5.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军事理论重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军事理论重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军事理论重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军事理论重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军事理论重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军事理论重点总结.docx

《军事理论重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军事理论重点总结.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军事理论重点总结.docx

军事理论重点总结

军理总结

第一章中国军事思想

1、军事思想:

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

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2、军事思想特点:

①具有深刻的实践性;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③具有强烈的时代性;④具有明显的继承性;⑤具有不断的创新性。

第一节古代军事思想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产生、形成和发展。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指夏朝至清朝前期(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1840年)几千年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军事理论。

(一)产生时期

1、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

夏商西周三个王朝。

2、西周时,产生了两部较系统的记述作战经验和军事原则的兵书----《军志》和《军政》。

3、夏商西周时期,“天命观”是军事指导思想上的基本内容。

(二)成熟时期

公元前8世纪初至公元前3世纪,春秋战国时期。

(三)丰富发展时期

1、公元前3世纪末至公元19世纪上半叶。

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朝前期。

2、秦汉时期军事思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①大一统的战争观;②集中统一的建军观;③长治久安的国防观;④度德、量力、较智、竞技的制胜观。

3、三国两晋南北朝处在秦汉和隋唐两个大一统的历史时期之间,军事实践有以下特点:

①战争频繁、南北对峙;②军事大权往往掌握在权臣手中;③水军和骑兵进入大发展时期。

军事思想更具有民族性、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色。

4、隋唐五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由统一到分裂的时期。

军事思想上乘先秦、秦汉、南北朝冷兵器时代军事思想的传统,下开宋元明清热兵器并用时代之先河,是我国军事发展史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环节。

兵学理论更具有总结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5、宋辽金元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的时期。

《武经总要》中论述了“指南鱼”的制作,收录了最早配制成功的火药配方,论述了现代意义上的火箭,反映了重视科学技术发展的思想。

(宋神宗是,颁布《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六韬》、《尉缭子》、《三略》和《李卫公问对》7本兵书,称为《武经七书》,官定为武学教材,其目的是兴武备、建武学、选武举。

6、明朝和清朝前期。

茅元仪编纂的我国古代首部最大的兵学巨著----《武备志》。

二、《孙子兵法》简介

(一)1、《孙子兵法》的诞生标志着军事思想进入成熟时期。

2、孙子,南服越人、西破强楚、北威齐晋。

(二)《孙子兵法》十三篇简介

1、《计》

开篇阐述慎战思想: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接着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个战略基本要素(五事)和七个战术基本要素:

道、天、地、将、法和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2、《作战》

两个重要思想:

①战略上必须速战速决;②因粮于敌,减轻本国负担,达到“胜敌而益强”的目的。

3、《谋攻》

“全胜”思想。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揭示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规律。

4、《形》

主张“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能自保而全胜

胜敌于未萌,胜敌于易胜,胜敌于必然。

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5、《势》

本篇是孙子军事理论的精华。

必须善于造势。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6、《虚实》

掌握战略展示上的主动权-----“致人而不致于人”

避实击虚,因敌变化。

7、《军争》

军争基本原则:

以迂为直、以利为患。

有效争利,运用“治气、治心、治力、治变”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8、《久变》

9、《行军》

治军必须以“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原则。

10、《地形》

①地形六类:

通、挂、支、隘、险、远。

并对这六种地形条件下不同的用兵原则加以分析和阐述。

②六败原因,非天之灾,将之过。

③地形是用兵的辅助条件,将帅必须善加利用。

“知己知彼,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11、《九地》

①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九类。

②深入敌国作战。

12、《火攻》

再次阐明“慎战”的思想。

13、《用间》

强调战争中的“先知”,认为“先知”是战胜敌人的重要条件,但先知“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

第二节毛泽东军事思想

包括:

毛泽东的战争观,人民战争思想。

4包泽东军事思想的概念及其含义。

①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②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对中国革命战争和军事斗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③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产生、形成和发展

1、产生时期:

党成立到遵义会议。

2、形成时期:

从遵义会议到抗日战争的胜利。

3、发展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经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三、毛泽东的战争观和战争观方法论

(一)毛泽东的战争观

战争观:

人们对战争的看法和态度,显示了研究和指导战争的立场和观点。

毛泽东的战争观: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工人对战争本职及其有关问题的最根本看法。

1、战争的起源和根源

起源:

私有制

根源:

压迫者阶级和剥削者阶级的产生。

2、战争的本质和目的

(1)战争与政治的关系

政治史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

①战争从来就不是一种单纯的军事现象,战争一刻也离不开政治,战争从属于政治,为政治服务,是为了达到政治目的的一种手段,政治贯穿于战争的全过程;②战争不仅是实现政治的目的的手段,它还反作用于政治、推动政治。

(2)战争与经济的关系

只有注意经济建设,才能使革命战争的到相当的物质基础,才能顺利地开展我们军事上的进攻。

战争起源于一定的生产方式,战争依赖于社会的经济力量,战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一定的经济利益。

战争的本质和目的,无非是为了取得或维护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

3、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

(二)毛泽东的战争方法论

概念:

战争方法论是人们在认识战争规律的基础上,依据战争规律确定自己指导战争的根本方法。

1、必须认识和把握战争规律。

2、着眼特点,着眼发展。

3、主观指导必须符合客观实际。

1要熟识敌我双方各方各方面的情况。

2要善于学习,勇于实践。

3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4、立足全局,照顾局部,把握重要环节。

四、毛泽东的人民军队思想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二)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

性质:

是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下的,执行无产阶级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

宗旨:

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

(三)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

军民一致、官兵一致、瓦解敌军

(四)人民军队的三大民主

政治、军事、经济

(五)人民军队的三大任务

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

(六)人民军队自觉的革命纪律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五、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

概念:

人民战争是被压迫阶级或被压迫民族为谋求自身解放,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所进行的战争。

本质:

是为人民利益而进行的斗争。

(一)兵民是胜利之本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二)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

(三)以武装斗争为主与其他斗争形式相配合

坚持以军事斗争为中心,把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条战线的斗争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实行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土地革命战争:

主力红军、地方红军、赤卫队

抗日战争:

主力兵团、地方兵团、人民自卫军

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立后的一段时间:

野战军、地方军、民兵

(五)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技术

六、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一)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通过防御和进攻两种形式表现

(二)坚持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积极防御是以积极的攻势行动战胜进犯之敌的防御;消极防御是单纯为了挡住敌人进攻的防御。

(三)力求实现歼灭战

(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五)三种作战形式密切配合、适时转换

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是中国革命战争的三种基本作战形式。

正规战:

运动战、阵地战

非正规站:

游击战

(六)慎重初战,执行有利决战

初战:

战争或战役的第一仗。

初战三原则:

必须打胜;必须照顾全战役计划;必须照顾下一战略阶段。

(七)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

七、国防建设思想

(一)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二)国防建设必须大力发展国防科技

(三)国防建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四)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五)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提高全民国防观念

(六)加强战略后方和战场建设

第三节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

一、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科学含义

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新时期战争与和平理论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

1维护世界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2促进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和紧迫任务。

3在和平与发展中,发展是核心问题。

2、世界大战可以避免,但战争危险依然存在

1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努力。

2美国与苏联两个具有发动世界战争能力的超级大国的力量,相互遏制并呈相对均势。

3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成为战争的主要形式。

4一些国家从过去的军备竞赛、争夺军事优势为主,转向经济、科技、军事等在内的综合国力优势的竞争。

5世界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决不能放松警惕、视而不见。

3、霸权主义是现代战争的主要根源

1提出了现代战争的发生机制已不能仅仅从社会制度或阶级属性中去寻找,更多地直接取决于各国的对外政策。

任何社会制度的国家只要推行霸权主义,都可以成为战争的策源地。

2霸权主义,既有世界霸权主义,又有地区霸权主义,两者侵略扩张的本质相同。

3霸权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突出表现为国际事务中的“强权政治”。

4、提出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新思路

冲突双方应互相克制,求同存异,灵活的通过协商、对话等一系列政治方式,加以和平解决。

“一国两制”、“共同开发”、“经济合作”、“和平对话”

(二)新时期国防建设理论

1、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

从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真正转到和平时期的建设轨道上来。

2、正确处理国防和国家经济建设的关系

1国防建设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

2国防建设要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

3国防建设作为国家整体利益的一个内在需要

3、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防

1国防建设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

2建立精干的常备军与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3发展国防工业要实行“军民兼容,平战结合”的方针。

4发展国防科技要坚持自力更生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原则。

(三)新时期军队建设理论

1、总目标

必须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

(核心内容)

2、始终不渝的坚持人民军队的性质

3、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使军队发展适应现代战争的要求

军队现代化的主要精神:

1大力培养和早就符合现代战争需要的军事人才。

2努力提高国防科技水平,逐步实现武器装备现代化,

3建立适应现代化战争的科学编制体制。

4发展现代化军事理论。

5适应现代战争需要,加强后勤现代化建设。

4、注重质量建设,走精兵之路

1坚持“精兵”原则

2坚持“利器”原则

3坚持“合成”原则

4坚持“高效”原则

5坚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

6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

5、新时期军队政治工作

1根本任务:

适应军队建设的新形势、新情况,必须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保证我军政治上永远合格。

2重点:

忠实维护国家建设、改革开放、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反对“和平演变“。

3目标: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合格军人。

4核心内容: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发挥军队内各级党组织的核心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保证“枪杆子“永远掌握在政治可靠的人手里。

5着眼点:

树立永远是战斗队的观念,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扬“五种革命精神”。

6动力:

在实践中继承和创新,建立新时期政治工作理论体系。

(四)新时期军事战略理论

1、坚持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

2、实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

三、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最富有时代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

(二)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新时期军事斗争和军队建设的科学指南

第四节江泽民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论述

“打得赢”和“不变质”两大历史性课题

一、按照“五句话”的总要求,推动军队全面建设

1政治合格

2军事过硬

3作风优良

4纪律严明

5保障有力

二、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确保我军不变质

三、确立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

四、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加强军队质量建设

明确提出在军队建设上要逐步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集型转变。

1坚定“科学技术室第一生产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战斗力”的思想观念。

2实现科技强军,必须把国防科技发展和部队装备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3努力培养我军的高素质人才。

五、努力完成双重历史任务,实现我军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目标:

跨越机械化发展的国际阶段,完成我军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

第五节胡锦涛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论述

一、坚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做到“六个统筹”

1经济建设——国防建设

2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军事斗争准备

3机械化建设——信息化建设

4诸军兵种作战力量

5当前建设——长远发展

6主要战略方向建设——其他战略方向建设

二、军队要忠实履行新世纪新阶段“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

1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力量保证

2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证

3为维护国家利益的拓展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

4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章战略环境

第三节我国周边安全环境

周边安全是指国家周边有无危险和收到威胁的情况及条件,是一个国家对其周边国家或集团在一定时期内,对自己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是否构成威胁,有无军事入侵、渗透颠覆等情况的综合分期和评估。

一、我国周边地缘环境和海洋国土观念

国家的地缘环境是指影响国家安全的地理位置、地理特征以及与地理密切相关的国家关系等因素。

(一)我国地缘环境和海洋国土观念

①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疆土。

300多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

②四个海区:

渤海、黄海、东海(含台湾东侧的太平洋海区)和南海。

③特点:

1、边界线长,是世界上相邻国家最多的国家之一。

2、我国周边国家人口众多,是国家人口上亿最集中的地区

3、我国周边战略力量相对集中,是世界核武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4、我国周边国家政治制度及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民族、宗教矛盾交织,安全环境复杂。

(二)增强海洋国土观念

1、树立海洋国土观念

是一国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和历史性的海疆水域等所有管辖海域的总称。

2、树立海洋资源观念

3、树立海洋经济观念

4、树立海洋权益观念

①海洋权益:

国家在海洋上依法享有的政治、经济、安全等各方面的权益和利益的总称,既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内涵:

a、海洋政治权益

b、海洋经济权益

c、海上安全利益

d、海洋科学利益

5、树立海洋防卫观念

二、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中的不安因素

(一)美国对我国安全具有综合性威胁

1、政治上,加紧实施“西化”、“分化”战略

2、军事上,对我国全面遏制和防范

3、利用台湾问题进行战略牵制

(二)海洋权益存在复杂纠纷

1、关于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的争议

2、关于南海海域及南海诸岛的争议

(三)边界争端尚未全部解决

(四)民族分裂势力和恐怖主义威胁我国安全

1、“藏独”问题

2、“东突”恐怖组织

三、积极倡导新的安全观念,营造睦邻友好环境

我国的新战略安全观包括:

以国家安全为主体、突出主权安全,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政治基础,以相互安全为理论前提,以综合安全为安全维护的内容,以合作安全为实现安全的途径,以“共同安全”和“普通安全”为目标,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新安全观的核心。

四、台湾问题不属于周边问题,属于内政。

第三章中国国防

第一节国防概述

一、国防概念及其要素

(一)国防概念

国防是指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二)国防的基本要素

1、主体:

国防活动的实行者,通常为国家。

2、目的:

捍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

(领土是位于国家主权支配下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以及其底土和上空。

领陆、领水、领空、领陆和领水的底土。

3、手段:

①是为达到国防目的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②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活动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③政治与国防关系密切:

a、国防直接保卫国家主权,是政治的第一需要。

b、政治对国防起着决定性的支配作用。

4、对象:

指国防所要防备和抵御的行为。

一是“侵略”,二是“武装颠覆”

二、现代国防的基本特征

(一)现代国防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二)现代国防既是一种国家行为,也是一种国际行为

(三)现代国防具有多层次的目标

所有的国防着眼点都在于捍卫和扩大国家利益

三、国防的地位和作用

(一)国防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二)国防是国家独立自主的前提

(三)国防是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二节我国国防历史

一、国防历史的启示

(一)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

(二)政治昌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

(三)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

(四)科技的进步是国防强大的重要保证

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国防体制

一、领导体制

(一)中共中央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国防职权

(三)国家主席

宣布战争状态

发布动员令

(四)国务院

(五)中央军事委员会

是最高国家军事机关,负责领导全国武装力量。

二、武装力量体制

(一)中国人民解放军

1、陆军:

沈阳、北京、兰州、济南、南京、广州、成都

2、海军

3、空军

4、第二炮兵

5、预备役部队

(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

其任务决定了它具有军事性、公安性、地方性的特点

属于国务院编制序列,由国务院、中央军委双重领导,实行统一领导管理与分级指挥相结合的体制。

(三)民兵

三、国防动员体制

(一)国防动员

国防动员亦称战争动员。

他是国家为准备战争和实施战争而在相应范围内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的紧急措施。

(二)主要内容

武装力量动员、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动员、国防交通动员、政治动员

四、我国的国防政策

(一)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

(二)新时期的国防目标和任务

1、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2、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3、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4、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第四节中国国防法规

一、公民、组织的国防义务和权力

义务:

①兵役义务;②承担国防科研生产任务、接受国家军事订货的义务;③在交通中贯彻国防要求和优先保障军人、军车通行的义务;④接受国防教育的义务;⑤保护国防设施;⑥保守国防秘密;⑦支持国防建设,协助军事活动。

第四章军事高技术

第二节精确制导技术

一、精确制导技术概述

(一)概念

按照一定规律控制武器的飞行方向、姿态、高度和速度,引导其战斗部准确攻击目标的军用技术。

(二)制导方式

1、寻的制导:

主动、被动、半主动

2、自主式制导:

完全依靠飞行棋自身设备,自主的按照预定方案完成指导任务的方式。

用于攻击固定目标

3、遥控制导:

导引系统的全部或部分设备安装在导弹之外的制导方式。

4、卫星定位制导:

接受卫星信号控制制导武器飞向目标

5、复合制导

二、精确制导武器

概念:

采用精确制导技术,直接命中概率在50%以上的武器

特点:

①命中精度高

②作战效能高

(一)导弹:

依靠自身动力装置推进,并能控制其飞行弹道,将战斗部导向并毁伤目标的武器。

三、发展趋势

(一)增强打击效果

1、进一步提高命中精度

2、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3、研制新型战斗部

(二)扩大打击范围

(三)提高突防能力

(四)改善通用程度

第五章信息化战争

第一节信息化战争概述

一、含义

(一)信息是信息化战争的主导因素

(二)信息化是信息化战争的根本标志

(三)信息化战争史信息是到战争的主体类型

1、信息化战争:

以信息技术支配整个高技术武器装备体系,以信息攻防为主要作战方式,在核威慑条件下全方位进行的立体战争。

2、交战双方至少一方是信息化军队

第二节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

一、基本特征

(一)作战空间多维化

(二)作战行动一体化

1、作战力量一体化

2、作战手段一体化

3、作战指挥一体化

4、综合保障一体化

(三)作战环节精确化

1、精确打击

2、精确侦查、定位与控制

3、精确保障

(四)战场机动快速化

(五)作战方式非接触

二、发展趋势

1、战争主体多元化

2、战争目的发生变化

3、战争的层次更加模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