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差数列教案ppt.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98993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等差数列教案ppt.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等差数列教案ppt.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等差数列教案ppt.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等差数列教案ppt.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等差数列教案ppt.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等差数列教案ppt.docx

《等差数列教案ppt.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等差数列教案ppt.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等差数列教案ppt.docx

等差数列教案ppt

等差数列教案ppt

【篇一:

高中数学..等差数列教案新人教b版必修-课件】

2.2.1等差数列

整体设计

教学分析

本节课将探究一类特殊的数列——等差数列.本节课安排2课时,第1课时是在生活中具体例子的基础上引出等差数列的概念,接着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最后根据这个公式去进行有关计算.第2课时主要是让学生明确等差中项的概念,进一步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的公式,并能通过通项公式与图象认识等差数列的性质.让学生明白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关于正整数n的一次型函数,使学生学会用图象与通项公式的关系解决某些问题.在学法上,引导学生去联想、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会探究.在问题探索过程中,先从观察入手,发现问题的特点,形成解决问题的初步思路,然后用归纳方法进行试探,提出猜想,最后采用证明方法(或举反例)来检验所提出的猜想.其中例1是巩固定义,例2到例5是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灵活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认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同样数学也是离不开生活的.学会在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数列在整个中学数学内容中处于一个知识汇合点的地位,很多知识都与数列有着密切联系,过去学过的数、式、方程、函数、简易逻辑等知识在这一章均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应用,而学习数列又为后面学习数列与函数的极限等内容作了铺垫.教材采取将代数、几何打通的混编体系的主要目的是强化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而数列正是在将各知识沟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本节内容是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好素材.

三维目标

1.通过实例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抽象出等差数列模型,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类数列是现实世界中大量存在的数列模型.同时经历由发现几个具体数列的等差关系,归纳出等差数列的定义的过程.

2.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由等差数列的概念,通过归纳或迭加或迭代的方式探索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通过与一次函数的图象类比,探索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图象特征与一次函数之间的联系.

3.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使学生明确等差数列与一般数列的内在联系,渗透特殊与

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等差中项及性质,会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概括通项公式推导过程中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从函数、方程的观点看通项公式,并会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思路1.(直接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先复习上节课学过的数列的概念以及通项公式,可有意识地在黑板上(或课件中)出示几个数列,如:

数列1,2,3,?

,数列0,0,0,?

,数列0,2,4,6,?

等,然后直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实例,不知不觉中就已经进入了新课.

思路2.(类比导入)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的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使学生明了我们现在要研究的就是一列数.由此我们联想:

在初中我们学习了实数,研究了它的一些运算与性质,那么我们能不能也像研究实数一样,来研究它的项与项之间的关系、运算和性质呢?

由此导入新课.

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

1回忆数列的概念,数列都有哪几种表示方法?

2阅读教科书本节内容中的①②③3个背景实例,熟悉生活中常见现象,写出由3个实例所得到的数列.

3观察数列①②③,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4根据数列①②③的特征,每人能再举出2个与其特征相同的数列吗?

5什么是等差数列?

怎样理解等差数列?

其中的关键字词是什么?

6数列①②③存在通项公式吗?

如果存在,分别是什么?

7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什么?

怎样推导?

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数列及其简单表示法——列表法、通项公式、递

推公式、图象法,这些方法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数列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实例模型,指导学生写出这3个模型的数列:

①22,22.5,23,23.5,24,24.5,?

②2,9,16,23,30;

③89,83,77,71,65,59,53,47.

这是由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中得到的数列.观察这3个数列发现,每个数列中相邻的后项减前项都等于同一个常数.当然这里我们是拿后项减前项,其实前项减后项也是一个常数,为了后面内容的学习方便,这个顺序不能颠倒.

至此学生会认识到,具备这个特征的数列模型在生活中有很多,如上节提到的堆放钢管的数列为100,99,98,97,?

,某体育场一角的看台的座位排列:

第一排15个座位,向后依次为17,19,21,23,?

,等等.

以上这些数列的共同特征是:

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前面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即等差).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教师先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其特征,然后给出等差数列的定义.

等差数列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个定义:

这里公差d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若前项减后项则为-d,这就是为什么前面3个模型的分析中总是说后项减前项而不说前项减后项的原因.显然3个模型数列都是等差数列,公差依次为0.5,7,-6.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等差数列定义中的关键字是什么?

(学生在学习中经常遇到一些概念,能否抓住定义中的关键字,是能否正确、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概念的重要条件,这是学好数学及其他学科的重要一环.因此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深入理解一个概念,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

这里“从第二项起”和“同一个常数”是等差数列定义中的核心部分.用递推公式可以这样描述等差数列的定义:

对于数列{an},若an-an-1=d(d是与n无关的常数或字母),n≥2,n∈n,则此数列是等差数列.这是证明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的常用方法.点拨学生注意这里的“n≥2”,若n包括1,则数列是从第1项向前减,显然无从减起.若n从3开始,则会漏掉a2-a1的差,这也不符合定义,如数列1,3,4,5,6,显然不是等差数列,因此要从意义上深刻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数列①②③的通项公式,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数列通项公式的*

定义,观察每一数列的项与序号之间的关系会很快写出:

①an=21.5+0.5n,②an=7n-5,③an=-6n+95.

以上这几个通项公式有共同的特点,无论是在求解方法上,还是在所求的结果方面都存在许多共性.教师点拨学生探求,对任意等差数列a1,a2,a3,?

,an,?

,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都有:

a2-a1=d,

a3-a2=d,

a4-a3=d,

?

?

所以a2=a1+d,

a3=a2+d=(a1+d)+d=a1+2d,

a4=a3+d=(a1+2d)+d=a1+3d.

学生很容易猜想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后,教师适时点明:

我们归纳出的公式只是一个猜想,严格的证明需要用到后面的其他知识.

教师可就此进一步点拨学生:

数学猜想在数学领域中是很重要的思考方法,后面还要专门探究它.数学中有很多著名的猜想,如哥德巴赫猜想常被称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对于它的证明中国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很多著名的数学结论都是从猜想开始的.但要注意,数学猜想仅是一种数学想象,在未得到严格的证明前不能当作正确的结论来用.这里我们归纳猜想的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是经过严格证明了的,只是现在我们知识受限,无法证明,所以说我们先承认它.鼓励学生只要创新探究,独立思考,也会有自己的新奇发现.

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也可引导学生得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其他推导方法.例如:

方法一(叠加法):

∵{an}是等差数列,

∴an-an-1=d,

an-1-an-2=d,

an-2-an-3=d,

?

?

a2-a1=d.

两边分别相加得an-a1=(n-1)d,

所以an=a1+(n-1)d,

方法二(迭代法):

{an}是等差数列,则有

an=an-1+d,

=an-2+d+d

=an-2+2d

=an-3+d+2d

=an-3+3d

?

?

=a1+(n-1)d.

所以an=a1+(n-1)d.

讨论结果:

(1)~(4)略.

(5)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其中关键词为“从第2项起”、“等于同一个常数”.

(6)三个数列都有通项公式,它们分别是:

an=21.5+0.5n,an=7n-5,an=-6n+95.

(7)可用叠加法和迭代法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an=a1+(n-1)d.

应用示例

例1(教材本节例2)

活动:

本例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公式,使学生从中体会公式与方程之间的联系.教学时要使学生认识到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其实就是一个关于an、a1、d、n(独立的量有3个)的方程,以便于学生能把方程思想和通项公式相结合,解决等差数列问题.本例中的

(2)是判断一个数是否是某等差数列的项.这个问题可以看作

(1)的逆问题.需要向学生说明的是,求出的项数为正整数,所给数就是已知数列中的项,否则,就不是已知数列中的项.本例可由学生自己独立解决,也可做板演之用,教师只是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恰当点拨.

点评:

在数列中,要让学生明确解方程的思路.

变式训练

(1)100是不是等差数列2,9,16,?

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1

(2)-20是不是等差数列0,-37,?

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如果不是,请说2

【篇二: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正式教案)】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

旬阳县职教中心王芬

教学内容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数学》下册第六章《数列》2.2《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第一课时。

授课专业

职业中等学校公共基础课数学专业授课年级

11春建筑

(2)班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能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

数学问题。

能力目标:

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归

纳类比等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例分析、公式的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能运用它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思路的获得及公式的具体运用。

教学方法:

问题驱动法、分组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学习方法:

合作交流法,类比归纳法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对教材部分内容进行了有意识的选择和改组,个性化地处理教材使职中的学生更便于接受和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探究中展现自己,在合作中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教学过程

一、忆旧迎新(2分)

复习等差数列概念、通项公式及性质,为学习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提供准备知识。

同时在教学中平稳地提出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概念:

一般地,我们称a1+a2+a3+?

+an为数列{an}的前n项和,用sn表示,即sn=a1+a2+a3+?

+an。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3分)

1、展示古建筑(中和殿)的图片:

欣赏宏伟建筑后,提出涉及的等差数列求和的数学问题:

你能计算出这样一个三角形屋顶面一共需多少块琉璃瓦吗?

设计意图: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2、有关的数学历史知识:

著名数学家高斯10岁的时候就遇到了类似的问题:

他和老师去商店买铅笔,看见了如图所示的一个v形架,有100层,高斯很快得出了v形架里铅笔的总数是5050支。

你知道高斯是怎么计算的吗?

(课件展示图及问题)设计意图及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出高斯算法。

学生初步了解首尾配对求和的数学思想,适当的教育学生学习数学家高斯的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精神。

三、讨论新知

(一)生活实例讨论(10分)(课件展示)

某建筑公司的仓库里堆放一批钢管,共堆放了6层,从上到下每层钢管的数为4,5,6,7,8,9,你能用“高斯算法”快速的求出钢管的总数吗?

(体验高斯算法)展示问题:

问题1若该建筑公司的仓库里的钢管如图所示(同样的方法)堆放着,共堆放7层,

用“高斯算法”的‘首尾搭配’求钢管的总数,还那么方便吗?

试一试。

问题2如果把钢管倒置,你有什么发现?

分别写出s7。

问题3如果钢管有n层,钢管的总数怎么表示呢?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通过计算、观察后的发现,小组长汇报结果。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归纳讨论结果:

问题1:

高斯算法适合偶数个项的等差数列求和。

问题2:

拼在一起,是个平行四边形(课件展示)

2

(4+10)

s7=?

7

2

(a1+an)nsn=

2

(二)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5分)

学生讨论:

对一般的等差数列,如何求它的前n项和呢?

设等差数列{an}的首项为a1,公差为d,你能写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sn=a1+a2+a3+?

+an=?

师生活动:

学生在组内充分讨论交流,教师加入个别薄弱组做适当引导,学生得出

结论后,师引导生共同分析公式的推导方法。

1、问题分析:

(提出倒序相加法)

∵sn=a1+a2+a3+?

+an-2+an-1+an

sn=an+an-1+an-2+?

+a3+a2+a1∴2sn=(a1+an)+(a2+an-1)+(a3+an-2)+?

+(an+a1)又∵a1+an=a2+an-1=a3+an-2=?

=an+a1

∴2sn=(a1+an)+(a1+an)+?

+(a1+an)=n(a1+an)共n个(a1+an)

(a1+an)n∴

sn=

2

等差数列各项的和等于首末两项的和乘以项数除以2。

议一议:

能否用a1,n,d表示sn呢?

试一试.将an=a1+(n-1)d代入

(a1+an)n

sn=

2

n(n-1)另一种形式为:

sn=na1+d

2

在公式中有a1、an、n、d、sn五个量,知三求二。

学生活动:

学生讨论做法后,自己带入化简。

(三)利用梯形面积公式知记(借助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

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弱,对公式的识记能力差,有助于公式的记忆。

四、新知应用

1、公式运用:

根据下列各题中的条件,求相应的等差数列{an}的sn:

(1)a1=5,an=95,n=10

(2)a1=100,d=-2,n=50(3)a1=14.5,d=0.7,an=32(4)a1=100,d=-2,n=50学生活动:

组内分工,每人至少完成一道题,小组内检查完成情况;设计意图:

加强公式的记忆,同时训练运算能力。

2、例题解析

例1我校准备在月亮湾的东边建一座凉亭,供学生课余时间看书、歇息之用,凉亭的屋顶准备铺红色的玻璃瓦,屋顶的前面成等腰梯形斜面,最上面一层需片21块,往下每一层多铺1块,斜面上铺需铺19层,请你帮学校预算一下共需多少块玻璃瓦?

设计意图:

实际问题的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也考察公式的识记情况及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2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1=-10,d=7,sn=20,求n及an

师生活动:

独立思考公式的选用,小组讨论做法,教师板演示,范书写格式。

设计说明: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公式能力,归纳出在运用此公式计算时“知三求二”。

3、学以致用

13

-,-1-,①、已知数列an和sn。

22

【篇三:

等差数列及通项公式教案】

【课题】6.2等差数列及通项公式

班级:

210年级:

职高一年级学生:

30授课时间:

周一第4节课教材:

人教版数学(基础模块)下册教学内容:

等差数列及通项公式【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

(2)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互助互学、共同合作的精神。

【授课类型】多媒体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理解及灵活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