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形态与结构.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29075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200 大小:20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0页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0页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0页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0页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docx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菌的形态与结构.docx(20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docx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学习指导

医学免疫学部分

第一章绪论

一、学法指导

学习绪论应以掌握微生物、免疫的基本概念为主,进一步搞清医学微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的研究内容,了解其发展简史,为学好本门课程,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内容纲要

(一)微生物的概念及分类

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用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用显微镜放大后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叫微生物。

根据分化程度,微生物分三大类:

1、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真正的核,有核膜核仁,如真菌。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无核膜核仁,只有原始核物质,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

3、非细胞型微生物,不具备细胞结构,不能独立代谢,严格胞内寄生,如病毒、亚病毒。

(二)医学微生物学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致病微生物和条件致病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以及防治的一门科学。

(三)免疫的概念、功能和表现

1、免疫是机体识别与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一种功能。

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异常情况下则可造成机体损伤。

2、免疫的三大功能

三大功能:

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正常表现:

抗感染、防自身免疫病、防止发生肿瘤。

异常表现:

反复感染、超敏反应、易患自身免疫病、易发生肿瘤。

(四)医学免疫学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免疫应答的规律,免疫应答产物以及有关疾病的发生机制、诊断与防治的一门科学。

(五)对医学免疫与微生物学做出较大贡献的主要科学家及其成果

1、荷兰人Leeuwenhoek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显微镜,并在镜下看到微生物

2、法国人Pasteur创造巴氏消毒法,为微生物学创始人和奠基人

3、德国人Koch提出了郭霍法则及创用了细菌培养等,成为微生物学另一个奠基人

4、俄国人伊凡诺夫斯基发现病毒

5、英国人Jenner发明用牛痘预防天花,成为免疫学创始人

6、德国人Behring用白喉抗毒素成功治疗一名白喉患者,导致了血清学的发展,并逐步形成了抗原与抗体的概念

7、澳大利亚人Burnet提出细胞系选择学说

自我测题

一、选择题

1、免疫是指()

A、机体抗感染的过程B、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过程

C、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过程D、机体清除自身衰老、死亡细胞的过程

E、机体清除自身突变细胞的能力

2、牛痘苗的发明者是()

A、德国人BehringB、法国人PasteurC、德国人Koch

D、澳大利亚人BurnetE、英国人Jenner

3、免疫对机体是()

A、有利的B、有害的C、有利也有害D、有利无害

E、正常条件下有利,异常条件下有害

4、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

A、自身免疫病B、超敏反应C、肿瘤D、免疫缺陷病E、移植排斥反应

5、最早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国家是()

A、中国B、美国C、日本D、俄罗斯E、英国

6、免疫自稳功能异常易发生()

A、肿瘤B、自身免疫病C、超敏反应D、反复感染E、移植排斥反应

7、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A、噬菌体B、细菌C、支原体D、真菌E、放线菌

8、关于微生物的特点,错误的是()

A、结构简单B、繁殖迅速C、分布广泛D、多数致病E、可对人体有利

9、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是()

A、致病菌B、非致病菌C、条件致病菌D、A+CE、以上都是

10、微生物学的创始人是()

A、PasteurB、JennerC、BehringD、伊凡诺夫斯基E、Leeuwenhoek

二、填空题

1、根据分化程度微生物分(①)、(②)、(③)三大类。

2、英国医生Jenner发明了(①),可预防(②)。

3、免疫功能包括(①)、(②)、(③)。

4、免疫应答分为先天具有的(①)和后天获得的(②)两种类型。

5、在异常情况下,免疫防御反应过高会引发(①),反应过低或缺陷则可发生(②)。

三、名词解释

1、免疫2、免疫防御3、免疫自稳4、免疫监视5、微生物

四、问答题

1、简述免疫的功能和表现。

2、试述微生物的种类及特点。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2、E3、E4、C5、A6、B7、A8、D9、D10、A

二、填空题

1、①真核细胞型微生物②原核细胞型微生物③非细胞型微生物2、①牛痘苗②天花3、①免疫防御②免疫自稳③免疫监视4、①非特异性免疫应答②特异性免疫应答5、①超敏反应②免疫缺陷病

三、名词解释

1、免疫:

是指机体识别与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生理平衡的一种功能,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2、免疫防御:

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

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抗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发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陷可发生免疫缺陷病。

3、免疫自稳:

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则保持免疫耐受;若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4、免疫监视:

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

若该功能失调,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病毒持续感染状态。

5、微生物:

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用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用显微镜放大后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四、问答题

1、简述免疫的功能和表现。

见内容纲要(三)、2。

2、试述微生物的种类及特点。

见内容纲要

(一)、1、2、3

第二章抗原

一、学法指导

本章重点阐述了抗原、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概念,抗原的性质,抗原的分类,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学习本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抗原、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概念,是做为引起机体免疫应答的重要外因而

提出,没有抗原也就没有免疫应答,通过免疫学基础的整个教学过程逐步加深理解而达到掌握。

(二)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也可说构成抗原的条件,其异物性和一定的理化性质做为熟悉内容处理,而特异性要做为重点和难点的内容处理。

没有特异性也就失去学习免疫学的重要性。

(三)抗原的分类有几种,需要了解的是根据抗原的性能、根据引起免疫应答倚赖T细胞的关系和割据与机体的亲缘关系而分类。

(四)要掌握医学上重要的抗原,其中要熟练掌握细菌的外毒素与类毒素、异嗜性抗原,同种异型抗原(HLA、血型抗原)、自身抗原、肿瘤抗原及超抗原的含义及意义,并且要把HLA抗原做为难点内容处理。

二、内容纲要

(一)抗原的概念与特性

凡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的物质,统称为抗原。

即:

抗原是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产物。

抗原具备的两个基本性质:

(1)免疫原性,即引起机体免疫应答的性质,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性能。

(2)免疫反应性,即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引起免疫反应的性质。

(二)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

1、异物性:

是指抗原与所刺激的机体的自身物质的差异。

2、一定的理化性质:

一方面决定分子的大小,凡具有抗原性的物质,其分子量都较大,一般在10000dal以上。

总的规律是分子量越大,抗原性越强。

另一方面抗原物质必须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3、特异性:

抗原具有只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发生反应的特性,称为特异性。

抗原特异性是由抗原决定簇决定的,抗原决定簇是存在抗原表面,决定该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有时两种来源不同的抗原,彼此之间可以有相同的决定簇,由此决定簇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可以和两种抗原结合发生反应,称为交叉反应,此决定簇称为共同抗原。

一种抗原可有多种决定簇,因此,抗原是多价的。

(三)抗原的分类

1、根据抗原的性质分类:

(1)完全抗原(抗原):

既具有免疫原性又具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

如大多数蛋白质、细菌、病毒等。

(2)不完全抗原(半抗原):

有些简单的有机分子,本身不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既无免疫原性,但能与已产生的相应抗体相结合,即只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

如大多数的多糖和某些分子量小的药物。

半抗原与蛋白质结合后,可以获得免疫原性,成为完全抗原。

赋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蛋白质称为载体。

2、根据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可分为异种抗原,同种异性抗原、自身抗原和异嗜性抗原。

3、根据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是否需要T细胞辅助分类:

(1)胸腺依赖性抗原:

TD抗原。

绝大多数抗原属此类。

(2)非胸腺依赖性抗原:

TI抗原。

少数抗原,如细菌脂多糖,聚合鞭毛蛋白质等属此类。

(四)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1、病原微生物。

2、细菌的外毒素与类毒素

3、异种动物血清:

异种动物的血清蛋白对人有抗原性。

临床上用来防治白喉、破伤风、蛇毒、等的抗毒素血清,一般都是用马血清制作的。

此种抗毒素血清,即含有抗毒素的马血清,对人体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向病人提供了特异性抗毒素、可以中和病人体内相应的外毒素,发挥防治疾病的作用;另一方面,马血清蛋白对人又具有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抗马血清蛋白的抗体,以后如再次接触马血清时可以发生血清过敏性休克,严重者可以致死。

4、异嗜性抗原:

是一类与种属特异性无关的,存在与人、动物、植物或微生物相互之间的共同抗原。

其意义是有写病原微生物与人体的某些组织之间具有共同抗原,从而导致某些免疫性疾病。

如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组织损伤,导致肾小球肾炎和风湿热。

5、同种异型抗原:

来自同种而基因型不同的个体的抗原物质。

(1)人类红细胞抗原;其中ABO血型系统在输血上最为重要。

(2)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也称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

主要存在白细胞、血小板和所有有核细胞的细胞模上。

控制HLA抗原的基因群(称主要组织相容胸复合体,简称MHC)存在细胞第六对染色体短臂上,共有6个连锁的基因位点(HLA—A、HLA—B、HLA—C、HLA—DP、HLA—DQ、HLA—DR),每个位点都有许多不同的等位基因,目前(1987)已发现148个,每个基因控制一种HLA抗原。

因此HLA是一种庞大的抗原系统,可以形成许许多多不同的组合。

HLA的主要意义与移植排斥反应有关。

6、自身抗原:

能引起自身免疫应答的自身成分。

(1)隐蔽的自身抗原:

某些自身物质,在正常情况下,与血液和免疫系统相对地隔绝,称为隐蔽的自身抗原。

如甲状腺球蛋白、眼葡萄膜色素、眼晶状体蛋白、脑脊髓。

但当外伤、感染或手术不慎等原因,使这些物质进入血流,则可引起自身免疫应答。

如甲状腺球蛋白释放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甲状腺炎,眼晶体蛋白释放引起的过敏性眼炎。

(2)修饰的自身抗原:

通常自身组织对自身没有抗原性,但在病原微生物感染、电离辐射或化学药物等影响下,自身组织分子结构可以发生改变,形成新的决定簇,成为自身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服用甲基多巴后,可使红细胞发生改变,产生新的抗原性,引起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7、肿瘤抗原:

包括

(1)肿瘤相关抗原(TAA):

指细胞发生癌变时,体内出现某种含量明显增加的物质,并非肿瘤细胞特有,正常细胞表面也可微量表达。

(2)肿瘤特异性抗原(TSA):

存在于某种肿瘤细胞表面,而正常细胞或其它肿瘤细胞上不表达的抗原成份。

8、超抗原(Sag):

是由细胞外毒素或逆转录病毒蛋白构成的抗原物质,极微量抗原即可活化多克隆T细胞,产生强的刺激效果,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自我测题

一、名词解释

1.抗原(Ag)2.免疫原性3.抗原性4.抗原决定基

5.共同抗原6.异嗜性抗原7.分化群(CD)

8.白细胞分化抗原9.超抗原(SAg)10.佐剂

二、单项选择题

1.抗原的抗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