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册期中考试试题5.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90563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下册期中考试试题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二语文下册期中考试试题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二语文下册期中考试试题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二语文下册期中考试试题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二语文下册期中考试试题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下册期中考试试题5.docx

《高二语文下册期中考试试题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下册期中考试试题5.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语文下册期中考试试题5.docx

高二语文下册期中考试试题5

座位号

长沙市第一中学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

期中考试试题

命题:

李晓平审核:

纪爱萍

10年4月27日

年级

高二

科目

语文

时量

120分钟

一、基础知识(每题4分,共20分)

1.下列各项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A.踯躅(zhí)看管(kàn)脚踝(huái)桥头堡(bǎo)

B.痉挛(jīnɡ)禀赋(bǐnɡ)桅杆(wéi)刹那间(chà)

C.龌龊(wò)篝火(ɡōu)怯场(qiè)黏泥里(nián)

D.呵斥(hē)喘气(chuǎn)蹩脚(biè)水果铺(pù)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我凝视着浮桥,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他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密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B.他们在长夜里,在树林的低沉的暄响下面,泥沼的有毒的恶臭中间,坐着想来想去。

C.也许这是海上事故中最可怕的一种。

对于一艘正在大海中行驶的军舰,没有比这更可怕的事变了。

D.他沿着船舷爬行,手里拿着铁棍和绳子,大炮仿佛很懂事,好像猜出他的鬼计似的逃走了。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A.只见演员手中的折扇飞快闪动,一张张生动传神的戏剧脸谱稍纵即逝,川剧的变脸绝技赢得了观众的一片喝彩。

B.庞龙等人的一夜成名刺激了网络歌手,顿时歌坛泥沙俱下,有的网络歌曲低俗不堪,有的废话连篇,有的语无伦次,有的淫言秽语。

C.随着房地产业的不断升温,一直居高不下的商品房价格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沉重负担,人们要求平抑房价的呼声也一直不绝如缕

D.山西省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产业洗牌机遇,断然终结“小煤矿”时代,改头换面地大步迈进“大煤炭经济时代”。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就在8名维和警察“回家”的路途中,一首专为他们而作的《接你回家》悄然诞生。

此曲代表全中国人民发出了对八位海地维和英雄的呼唤。

B.对这部小说的人物塑造,作者没有很好地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凭主观想象加入了一些不恰当的情节,反而大大减弱了作品的感染力。

C.经过专家评审团认真评鉴和打分,结合单位评定意见,认定王刚等十名教师为该省的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D.在现代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更加密切,口语交际能力有助于人们加强合作,增进理解,对于个人事业成功也有着重要影响。

5.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采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各有优势。

用第一人称叙述,更有真实感和亲切感,容易拉近作品与读者的距离,也便于抒发感情;用第三人称叙述,则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来说比较自由。

B.海明威是美国小说家,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1954年凭《桥边的老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代表作还有《永别了,武器》《太阳照样升起》《丧钟为谁而鸣》。

C.小说的主题不是单一的,无论人物性格,还是事件内部或一系列事件之间的冲突与纠葛,都会导致小说主题的复杂性。

D.《娜塔莎》节选自《安娜·卡列妮娜》,作者是19世纪俄国最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其代表作还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二、文言文阅读(6—9题,每题4分,共16分;第10题9分;第11题4分。

总共29分)

阅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然后回答6--9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

“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

“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

“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

“夫子何哂由也?

曰: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

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摄乎大国之间摄:

夹、迫近

B.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方:

道,指是非准则

C.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与:

D.孰能为之大孰:

谁,哪一个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吾一日长乎尔浴乎沂

B.子路率尔而对曰咏而归

C.夫子哂之非曰能之,愿学焉

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

一项是()

A.端章甫,愿为小相焉B.莫春者,春服既成

C.风乎舞雩D.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和他的几位弟子在一起谈“志”。

他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用温和自谦的话先打消他们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

B.第一个发言的是子路。

对于子路的言志,“夫子哂之”,表明了孔子对子路治理千乘之国的能力的否定。

C.在评价弟子志向的过程中,孔子对于冉有和公西华的谦逊态度很满意,尤其是对公西华,孔子认为论公西华的能力,他做个司仪是大材小用了。

D.本文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思路清晰,主旨明确。

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为一个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学生关系十分融洽。

他关心、爱护学生,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

即使在日常谈话中,也引导学生立志。

他坚持以

正面教育为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3)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11.从全文看,文中表现可孔子什么思想?

答:

三、诗文名句默写。

(每空1分,共10分)

12.

(1)暧暧远人村,。

狗吠深巷中。

(《归园田居》)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猿猱欲度愁攀援。

(《蜀道难》)

(3),生长明妃尚有村。

独留青冢向黄昏。

(《咏怀古迹》)

(4)别有幽愁暗恨生,。

银瓶乍破水浆迸,。

(《琵琶行》)

(5)谨庠序之教,,。

(《寡人之于国也》)

四、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3--16题。

(共23分)

泪为谁流

夜,黑得出奇,静得怕人。

一个佝偻的身躯,迈着蹒跚的步伐,走向那片既熟悉又陌生的玉米地。

是父亲。

一副挺拔的腰板,眨着智慧的眼睛,藏在那片既陌生又熟悉的玉米地。

是儿子。

父亲是慈爱的父亲,为了儿子有出息,他起早贪黑,辛苦劳作,供儿子上学。

儿子是懂事的儿子,为了父亲的期望,他废寝忘食,刻苦学习,来报答父亲。

听到儿子考上大学的消息,父亲布满皱纹的老脸绽放出了光彩,似乎突然间高大了许多。

看着父亲欣喜若狂的样子,儿子充满朝气的小脸笑得更加甜了,仿佛幸福的大道已铺好。

然而,大笔的学费怎么办?

多年来,父亲一直东挪西借,几亩薄田根本不够儿子那已经很节约的花销。

父亲双眉紧锁。

儿子不忍让父亲陪笑、求人,故作镇静地说:

“我不念了,没用!

“啥?

”父亲跳起来,双眼瞪得大大的。

身子微微发抖,齿缝间蹦出一个字:

“念!

“啊!

”儿子清醒了。

父亲辛辛苦苦,为的就是今天,如果不念,父亲会更伤心。

佝偻的身躯移进了玉米地,布满老茧的手慢慢地伸向那熟悉的玉米棒子。

那是他的希望。

挺拔的腰板深吸了一口气,握惯笔管

的手抖动着抓紧落尽叶子的枯树棒子。

那是他的怒气。

一声闷哼,长老茧的手从玉米棒子上滑了下来,父亲的头在流血!

一声惊呼,握笔管的手已不能再抓住枯树棒子,儿子两眼直直的。

来不及清楚这一切,佝楼的身躯缓缓倒下。

想不到失手铸成大错,挺拔的腰板“扑通”坐地……

夜,静得怕人,黑得出奇。

猛然间,电闪雷鸣。

黑得出奇的夜异常恐怖。

片刻间,风雨大作。

……

父亲是为了儿子:

在农闲时节外出打工。

活虽累,钱却少,至少能给儿子买点好吃的,来补养一下儿子虽高大却瘦弱的身子。

父亲攥了攥枯瘦的手。

儿子是为了父亲:

在放假期间看护田地。

夜虽黑,胆虽小,为了能让他日归家的父亲看到自己的庄稼没受损害而露出笑容。

儿子咬了咬雪白的牙。

父亲是合格的父亲。

精心的他舍不得花车费,步行三十里,摸黑到家的情况下也不忘到自家的玉米地看看。

儿子是称职的儿子。

眼尖的他在发现有人闪入玉米地后,顾不得害怕,抡起了木棒,他不能让父亲苦心经营的成果被人偷走。

于是,独生子的满腔怒气化作对父亲的当头一棒……

夜,更静了,有的只是那雨声:

嘀嗒,嘀嗒……

不,这不是雨!

这是老天在流泪!

(选自《青年博览》2001年第3期,有删节)

13.整个故事以“黑夜”为背景,文中多次描写黑夜的景象,其用意有哪些?

(4分)

答:

14.“儿子是懂事的儿子。

”纵观全文,儿子的“懂事”体现在哪些方面?

(6分)

答:

15.小说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作用?

(6分)

答:

16.对标题“泪为谁流”的含义,有人理解为“老天爷感动得流泪”,也有人理解为老天为这对父子的悲剧而流泪,你赞同哪一种观点?

试简述理由。

(7分)

答:

五、语言运用(8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心灵的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选择;“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的选择;⑴          。

历览前贤,我发现选择竟有着如此丰富的蕴涵。

背负着五岳的沧桑与巍峨,一种亘古不变的声音在呼喊: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凝望历史时空,有些人选择了坚毅,有些人选择了奋起,甚者选择了死亡。

他们用行动注释着生命,演绎着生命,亮丽着生命。

坚毅者宣称,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

在困难面前,坚毅是我唯一安定的理由。

翻开历史的浩瀚长卷,曹雪芹托着“字字看来皆是血”的《红楼梦》骄傲地说:

当初面对天堂地狱般的变故,我选择了坚毅,执著一念,把满腔情思寄红楼,才得以流芳百世;⑵。

……

坚毅者、奋起者或死亡者用其心灵的妙语启迪着世人,在这个世界上,选择坚毅与刚强,选择珍爱与无私是最好的选择。

即便是死亡,也会赢得身后一片洁白。

⑴根据文意,在横线上写出一个句子,与前面两句构成排比句。

(4分)

⑵根据文意,在横线上写出一个恰当的例证。

(不少于40字)(4分)

六、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茫茫的大平原上,一个少年,正骑着自行车,向前不停地追赶着。

他在追赶着什么呢?

是远处的小树丛?

不是。

是那一片矮屋?

也不是。

噢,看清楚了,他是在追赶远方那条灰白色的线——地平线。

少年已经到达了地平线原来平行的地方。

他放眼望去,地平线又在原处向他招手。

于是他又向远处的“地平线”赶去。

确定一个目标,努力朝目标前进,你就会有一份收获。

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一定是充满光辉的!

美国作家哈马舍尔德说:

“迈步之前千万不能只向下看,只去试脚下的地面。

只有注视远方地平线的人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

请以“追赶远方的地平线”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诗歌除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座位号

长沙市第一中学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

期中考试语文答卷

10年4月27日

年级

高二

科目

语文

时量

12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6分)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二、文言文(13分)

10.翻译(每小题3分,共9分)

(1)

(2)

(3)

11.(4分)

三、诗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2.①,(《归园田居》)

②,(《蜀道难》)

③,

(《咏怀古迹》)

④,(《琵琶行》)

⑤,(《寡人之于国也》)

 座位号

 

四、现代文阅读(共23分)

 

13.(4分)

14.(6分)

15.(6分)

16.(7分)

五、语言运用(每小题4分,共8分)

17.

(1)(4分)

(2)(4分)

六、作文(60分)

18请以“追赶远方的地平线”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诗歌除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座位号

长沙市第一中学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

期中考试试题

10年4月17日

年级

高二

科目

语文

时量

120分钟

一、基础知识(每题4分,共20分)

1.下列各项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A.踯躅(zhí)看管(kàn)脚踝(huái)桥头堡(bǎo)

B.痉挛(jīnɡ)禀赋(bǐnɡ)桅杆(wéi)刹那间(chà)

C.龌龊(wò)篝火(ɡōu)怯场(qiè)黏泥里(nián)

D.呵斥(hē)喘气(chuǎn)

蹩脚(biè)水果铺(pù)

参考:

C(A项,看管——kān;B项,痉挛——jìnɡ;D项,蹩脚——bié)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我凝视着浮桥,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他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密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B.他们在长夜里,在树林的低沉的暄响下面,泥沼的有毒的恶臭中间,坐着想来想去。

C.也许这是海上事故中最可怕的一种。

对于一艘正在大海中行驶的军舰,没有比这更可怕的事变了。

D.他沿着船舷爬行,手里拿着铁棍和绳子,大炮仿佛很懂事,好像猜出他的鬼计似的逃走了。

参考:

C(A项,神密莫测——神秘莫测;B项,暄响——喧响;D项,鬼计——诡计)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A.只见演员手中的折扇飞快闪动,一张张生动传神的戏剧脸谱稍纵即逝,川剧的变脸绝技赢得了观众的一片喝彩。

B.庞龙等人的一夜成名刺激了网络歌手,顿时歌坛泥沙俱下,有的网络歌曲低俗不堪,有的废话连篇,有的语无伦次,有的淫言秽语。

C.随着房地产业的不断升温,一直居高不下的商品房价格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沉重负担,人们要求平抑房价的呼声也一直不绝如缕。

D.山西省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产业洗牌机遇,断然终结“小煤矿”时代,改头换面地大步迈进“大煤炭经济时代”。

参考:

B(A项,“稍纵即逝”:

纵,放任,不约束。

逝,消失。

稍微一放松就会消失。

形容时间、机会等容易失去。

此处可用“瞬息万变”。

C项,“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不能混同于“不绝于耳”。

D项,改头换面:

比喻只改形式,不变内容(贬义))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就在8名维和警察“回家”的路途中,一首专为他们而作的《接你回家》悄然诞生。

此曲代表全中国人民发出了对八位海地维和英雄的呼唤。

B.对这部小说的人物塑造,作者没有很好地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凭主观想象加入了一些不恰当的情节,反而大大减弱了作品的感染力。

C.经过专家评审团认真评鉴和打分,结合单位评定意见,认定王刚等十名教师为该省的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D.在现代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更加密切,口语交际能力有助于人们加强合作,增进理解,对于个人事业成功也有着重要影响。

参考:

A(B项,“反而”使用不当,“反而”连接的是与前面事理相反的情况,此处应该用“因而”。

C项,主语残缺,修改之一,可将“专家评审团”移至“经过”之前。

D项,语序不当,应为“增进理解,加强合作”。

5.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采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各有优势。

用第一人称叙述,更有真实感和亲切感,容易拉近作品与读者的距离,也便于抒发感情;用第三人称叙述,则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来说比较自由。

B.海明威是美国小说家,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1954年凭《桥边的老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代表作还有《永别了,武器》《太阳照样升起》《丧钟为谁而鸣》。

C.小说的主题不是单一的,无论人物性格,还是事件内部或一系列事件之间的冲突与纠葛,都会导致小说主题的复杂性。

D.《娜塔莎》节选自《安娜·卡列妮娜》,作者是19世纪俄国最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其代表作还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参考:

A(B项,《桥边的老人》应为《老人与海》。

C项,小说主题有单一的,也有复杂的。

D项,《娜塔莎》节选自《战争与和平》。

二、文言文阅读(6—9题,每题4分,共16分;第10题9分;第11题4分。

总共29分)

阅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然后回答6--9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

“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

“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

“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

“夫子何哂由也?

曰: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摄乎大国之间摄:

夹、迫近

B.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方:

道,指是非准则

C.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与:

D.孰能为之大孰:

谁,哪一个

参考:

C(与:

赞成)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吾一日长乎尔浴乎沂

B.子路率尔而对曰咏而归

C.夫子哂之非曰能之,愿学焉

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参考:

B(A项,介词,前者相当于“于”,比;后者为“在”。

B项,连词,均表修饰关系。

C项,代词,前者为“他”;后者指能够胜任某项工作。

D项,前者作连词,表目的关系;后者作介词,为“用”之意。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端章甫,愿为小相焉B.莫春者,春服既成

C.风乎舞雩D.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参考:

B(B项为通假字,“莫”通“暮”;其余各项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端章甫:

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风:

吹风,乘凉。

乳:

用乳汁喂养。

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和他的几位弟子在一起谈“志”。

他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用温和自谦的话先打消他们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

B.第一个发言的是子路。

对于子路的言志,“夫子哂之”,表明了孔子对子路治理千乘之国的能力的否定。

C.在评价弟子志向的过程中,孔子对于冉有和公西华的谦逊态度很满意,尤其是对公西华,孔子认为论公西华的能力,他做个司仪是大材小用了。

D.本文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思路清晰,主旨明确。

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为一个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学生关系十分融洽。

他关心、爱护学生,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

即使在日常谈话中,也引导学生立志。

他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

B(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讲求谦让,子路太不谦让,“是故哂之”,并没有表达子路没有能力治理千乘之国的意思。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3)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参考:

(1)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如//或//何以)

(2)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如果我来治理,等到三年,可以使人民富足。

(方//如//比及)

(3)弹奏瑟的声音渐渐稀疏,铿的一声,(点)把瑟放下,站起身来。

(鼓//希//作)

11.从全文看,文中表现可孔子什么思想?

答:

参考:

表现了孔子“为国以礼”,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三、诗文名句默写。

(每空1分,共10分)

12.

(1)暧暧远人村,。

狗吠深巷中。

(《归园田居》)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猿猱欲度愁攀援。

(《蜀道难》)

(3),生长明妃尚有村。

独留青冢向黄昏。

(《咏怀古迹》)

(4)别有幽愁暗恨生,。

银瓶乍破水浆迸,。

(《琵琶行》)

(5)谨庠序之教,,。

(《寡人之于国也》)

参考:

(1)依依墟里烟鸡鸣桑树颠

(2)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3)群山万壑赴荆门一去紫台连朔漠(4)此时无声胜有声铁骑突出刀枪鸣

(5)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四、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3--16题。

(共23分)

泪为谁流

夜,黑得出奇,静得怕人。

一个佝偻的身躯,迈着蹒跚的步伐,走向那片既熟悉又陌生的玉米地。

是父亲。

一副挺拔的腰板,眨着智慧的眼睛,藏在那片既陌生又熟悉的玉米地。

是儿子。

父亲是慈爱的父亲,为了儿子有出息,他起早贪黑,辛苦劳作,供儿子上学。

儿子是懂事的儿子,为了父亲的期望,他废寝忘食,刻苦学习,来报答父亲。

听到儿子考上大学的消息,父亲布满皱纹的老脸绽放出了光彩,似乎突然间高大了许多。

看着父亲欣喜若狂的样子,儿子充满朝气的小脸笑得更加甜了,仿佛幸福的大道已铺好。

然而,大笔的学费怎么办?

多年来,父亲一直东挪西借,几亩薄田根本不够儿子那已经很节约的花销。

父亲双眉紧锁。

儿子不忍让父亲陪笑、求人,故作镇静地说:

“我不念了,没用!

“啥?

”父亲跳起来,双眼瞪得大大的。

身子微微发抖,齿缝间蹦出一个字:

“念!

“啊!

”儿子清醒了。

父亲辛辛苦苦,为的就是今天,如果不念,父亲会更伤心。

佝偻的身躯移进了玉米地,布满老茧的手慢慢地伸向那熟悉的玉米棒子。

那是他的希望。

挺拔的腰板深吸了一口气,握惯笔管的手抖动着抓紧落尽叶子的枯树棒子。

那是他的怒气。

一声闷哼,长老茧的手从玉米棒子上滑了下来,父亲的头在流血!

一声惊呼,握笔管的手已不能再抓住枯树棒子,儿子两眼直直的。

来不及清楚这一切,佝楼的身躯缓缓倒下。

想不到失手铸成大错,挺拔的腰板“扑通”坐地……

夜,静得怕人,黑得出奇。

猛然间,电闪雷鸣。

黑得出奇的夜异常恐怖。

片刻间,风雨大作。

……

父亲是为了儿子:

在农闲时节外出打工。

活虽累,钱却少,至少能给儿子买点好吃的,来补养一下儿子虽高大却瘦弱的身子。

父亲攥了攥枯瘦的手。

儿子是为了父亲:

在放假期间看护田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