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入正理论疏抄.docx
《因明入正理论疏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因明入正理论疏抄.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因明入正理论疏抄
因明入正理论疏抄
因明疏抄(略记)
定水寺 沙门智周 撰
于宝云。
孔子母征在有娠。
梦黑帝日乳。
必于桑之中。
遂生孔空桑之地。
邹鲁文儒。
自孔子咸也。
又云。
空桑者东山名。
孔子生。
苦赖者。
孝子生苦县赖侧曲里也。
疏释因起中有二。
初略后广。
略如疏。
广如天亲菩萨传等说。
应折破数论等之事皆因起。
如孔山石等也。
疏五明处等者。
列五明者。
可解。
初二明各有二相。
第三有四相。
广如大论三十等辨。
问五明之中因明。
为唯内道有名。
内外道亦名为因。
答言唯内有名内。
假设尔何故外道亦有五明论。
答此亦不然。
五明之中言而是总故。
如言六种振动。
非要六法俱时而动。
方名六动。
但一二等相。
亦得名为六动。
六动之中所摄故。
亦名六动。
外道亦尔。
五明所摄。
亦名五明。
非要须具有。
有云内明者。
成内身故内明。
此不然。
违论文故。
论云内明有二相。
一正因果相。
二未作不得已作不共相。
如何可言成内身名内。
意虽相似。
文言有违。
故为不可。
或可外道有内明。
他亦自许。
是正因果相等。
此解亦善。
问其第二释。
理亦难究。
二相俱有违故。
且如无因。
既不立因等。
如何得有。
又如自然论等。
万法悉自然。
如何得有第二相。
答但言外道得有。
不言一切外道皆有。
无失也。
疏爰暨者。
爰于也。
暨者及也。
是称命世众生所感也。
或圣人应现出世。
名命世。
悠邈者。
二俱是高远也。
疏妙桔祥者。
亦如世友菩萨。
欲造婆娑。
为未证无学果。
掷綖空中。
文殊接着不令下等事是。
疏因明正理门论者。
陈那本论之名。
故知叙所因。
不准此论所由也。
通叙因明之本因。
乃至此论因起。
又商羯罗主。
即其门人。
已下方明此论因也。
疏根柢者。
与帝同音。
桂悟者。
对芳兰。
闲即觉悟。
疏司南有轨者。
司者主也。
如六司法是主故。
所谓六司也。
疏明者五明之通名。
准此解。
有云。
明直通五明。
末以因义简明。
即因之明。
即总教明此二名明因也。
疏所明者因能明者教。
即五明是也。
所明者。
即所诠六因。
言生因等。
如何所诠。
答直申言下有所诠义。
故言生因亦所诠。
疏云入者。
准此初准敌者解宗自性差异之正理智名入。
疏正理者诸法本真者。
非真如名。
但是有为无为之真自性差异。
疏时移解昧者。
由时代渐移。
念智渐减。
恶业渐增。
疏入正理之因明者。
由因及明。
生彼入解宗之智。
智入正理。
由因明生智故。
名入正理之因明也。
问如前释。
因是所明。
教是能明。
因之明故。
故名因明。
明知因明两字别。
如何此中合因明两字。
而云入正理之因明。
答如前辈解因明。
因明二字即别。
今时通解题目。
故云入正理之因明。
又准此解。
但以义释因明及正理。
非约次第各次言。
应云因明即入正理论也。
以明是教论亦教故。
或可入正理之因明论也。
上解难入非论名故。
问明是总教。
论是别教。
何故得名持业。
答教同故。
非约宽狭。
疏立破幽致者。
即是立之道理也。
幽渐致极之正理。
疏因与明异者。
此解以因及明。
俱是望果义别。
不可为依主释因明名。
又不是相违释。
不欲以因明别释故。
非如眼耳等及与意等。
不同第二明是果也。
疏或即言生净成者。
即由言生因令所立宗果。
而得明显。
又瑜伽十五至即是因明者主诸所有事等。
此引意云。
如次上二句诸所有事者。
即是因明证。
因即是明。
持业释。
言所成立名观察者。
即自性等所成之法。
言能随顺所有事等者。
此即是能成因喻等。
既言诸所有事因明。
明持业也。
问如前因名明者。
唤敌者智了因。
今言因即是明。
岂即是敌者智智了因耶。
答明有二义。
一者明解。
即属敌者智了因。
二者明显。
即是立论者言生因等。
法义既有别。
不可相例。
疏浮翳者。
浮虚翳弊。
弊于正理也。
浮者浅近。
不达深源。
翳者即隐弊令理不显也。
又穷趣二教称之为入者。
即佛经之因明。
陈那之正理。
名二教依主释者。
即因明正理之入。
入论者。
即此论也。
因明者。
即佛经也正理者。
即陈那所造也。
疏入正理者。
能入所入论别称者。
即入是能入论之别称。
正理是所入论之别称。
非入及正理。
俱通能所故。
上言通名者。
通能所入论之别名也。
意云。
入者唯是天主论。
正理者。
唯是陈那正理门论。
故云别称。
然因明通于天主能入论。
及陈那所入理。
正法有故。
云因明是能入所入之通名。
疏因即是明正者即理者。
通得解此第五释中。
上三解也。
非以此解得义周悉。
所以此第五解有多解。
总名一解者。
以意相似。
如佛地论。
所以四释如是不妨。
于中更有多解。
或可与第四释相似也。
疏第五随属何教者。
即理门及此论二教中。
因明随属何教。
皆得此五释。
因明从广向略。
假设正理即义无渐略也。
又诸解约义别。
非必渐略。
行相难见。
疏不言故思惟取异。
第三因明正理。
俱通佛经。
其第四即宽。
余可知。
问前三正理。
而有何别。
答亦义有别。
初即自性差别之实性名正理。
二云立破真实功能名名正理。
正理幽致之道理名幽致。
三所立义宗故有别也。
疏总通前四者。
即第五解正理。
通约前四解。
正理俱得。
疏合成二十五释者。
且如第二解因明属第一。
正理即是因所成。
及能诠所诠自性差异名正理。
明能了此属第三。
正理即因所成宗义明能了。
此属第四。
即由此因明。
诠彼陈那本论之正理。
亦名所成。
属第五。
随义皆得。
既将第二因明。
历余四正理有五释。
将余望余。
亦得合有二十五释。
假设将正理。
望余因明。
绮互而言。
亦有五释。
一释既有五释。
五释合有二十五释。
帖前因明望正理。
总计有五十释。
虽有此文。
亦无作法之处。
疏教是彼具者。
此解以所诠六因是因明。
教者是因明之具。
非正因明。
又云依彼四释教是彼具者。
意云。
且如初解教即是耶。
假设后四释教但诠明而不是解。
假设尔如何教名因明。
答虽不是明。
由诠明故。
亦得名明。
即教是因明之具也。
疏欲令随入证因生生智者。
欲令众生。
依此教证悟此因所生得之智明也。
故从所生为名。
亦如欲令众起。
此中观论。
从所生证解为名。
疏如水陆花者。
从所依为名。
此论依他。
能入正理因明之智生故。
从所依立称。
二十四相者。
骨璅是一相。
或明大等如十八变。
饥者亦饯饿。
疏有财释者。
已能有他。
全所他名。
为有财释。
他能有已分所他名。
为依主。
已后文疏。
此七问中有七种对。
初句因非因对。
余思作。
疏名义宽故。
以因具三相亦义宽遍宗。
等得明名。
宗喻不尔。
据实宗亦得称明。
古师通能立故。
由宗为境。
因生敌智。
故亦名明。
疏又诸能立至宗由此立者。
此有两解。
上云能立法为因者。
以宗言为因。
所成立彼不相离义。
准下有一二释无说敌。
为所立也。
二云宗由此立者。
宗是因喻所立故。
宗名因明也。
疏举真摄似。
等非正明故。
于中三解。
第一答意者。
既有真因明。
明智有似。
真似相对。
故举于真即摄于似。
第二解真似。
俱正明因明。
名通真似故。
第三解似。
但兼明非正明故。
正明者即真因故。
据实假设真假设似皆因明。
因明名宽。
疏过破似者。
即出他过破。
名出过破。
既不立量。
如何明因明。
答是因明故者。
由此能出过言及义为因。
令敌论者明。
亦名因明。
似破即因明也。
亦破他悟。
疏又或似真但因明名略已摄者。
以真破似破。
并名因明。
因明名已摄。
疏见因亦明者。
是比量智。
如见瓶盆。
有所作性因。
比智无常。
见因证明者。
现量之相。
如远见烟。
现量之智。
即明了证知此比现约见说。
自证亦因者。
自心证解为因。
亦名因明。
以现比二量智。
即是智生因也。
或敌智亦名比量。
通比立敌。
俱得能立。
言比量者。
生彼敌者比量智。
见因者。
由见彼因。
能成彼宗也。
问现比无言可尔。
如何得言无智。
答无智者。
不能生他敌证智。
名无智。
非体不是智。
或皆顺显成宗义者。
以言义两因。
能顺生解。
及能成宗义。
具此之用也。
亦名因明也。
疏由不决定至故无有失者。
此意由宗通能所成。
不决定故。
且就因喻决定说因名。
不依宗说。
以不决定。
不依立因明名。
假设尔下云由如因喻所成立。
明因非定能立。
何故今言因定耶。
答后言喻成因。
假设而言。
非以喻成于因。
因即所立。
今古共说因唯能立。
故名无失。
又解但助因成宗也。
据实宗为能立。
亦是因明。
能立皆因故。
又所因所明者。
宗是所因明。
亦兼名因明也。
又不违古宗亦因明者。
此外难。
难汝假设宗唯所立。
因喻唯能立。
何故如前宗是所因所明。
亦是因明。
答意不违古宗。
亦因明非即为是。
疏果明不定义亦有滥者。
由所诠义定是果。
不是明也。
恐此滥所生。
敌者智是果亦是明。
望言生因是果。
望所立所立因名之明。
假设宗义为因。
生敌智者。
亦是因明。
以非果故。
不名果明。
疏以悟他显此宗因等。
以用悟他。
疏一者有至离七等者。
三相阙减成七句等。
阙一二三等。
此但阙支与十四过有异。
疏能依等满足者。
此虽具能所依。
未必离九过者。
还有不成等。
故与成就别。
真而无妄离过。
具而无阙者满足。
疏宗由言显者。
准陈那宗。
由因喻等言显。
方生敌者之智。
疏由此似立等者。
释且生他正解相违。
不能令他正解。
非真立故。
宗等虽无过。
不生他正解。
亦非正量。
疏或妙征者。
立量征他。
显他过者。
出他比量过破他。
疏败彼由言者。
破他所立要于言。
故云由言。
又准能立破俱言。
不取现比二智等也。
假设亲生他解。
言最胜故。
为疏相箱。
通取二智义。
是了因故。
故古说现比等。
亦能立故也。
令不取者。
以疏远故。
亦是能立具。
疏三支互阙者。
支不满足。
多言有过者。
虽具支由有通。
所申通起者。
立量破他。
疏证自体生故言随应者。
此意引理门。
证不唯悟他。
以理门说随应之言。
含自悟故。
言自似立者。
悟证及自也。
所以此言唯悟他者。
约先能立及似立。
悟证多分。
是悟他比量。
故言唯也。
即多分解唯义。
故疏言从多分皆悟他。
疏此论下至不能悟他者。
此意既下长行中。
出似立下。
不能悟他。
明知通自悟。
此论正与彼理门。
俱悟中。
虽由敌者悟。
立者是他悟。
然立者本欲悟他。
不知自言是失被敌觉。
所以自正解生。
名自悟也。
问唯识量唯言。
唯心不通境。
因明立唯称。
何不唯他悟。
答约少分唯如疏辨。
或可悟他证。
又真立破至从真名唯者。
解此意以真摄似名唯。
不约多分也。
疏用已至共相智决者。
因喻已极成。
宗先非许。
敌者生解。
谓智决也。
然比量通敌立故。
下结言悟自非他。
敌智生亦名自悟。
但自智故。
疏智生不不决非比量摄者。
即相违决定是也。
似非真比故言共相者。
由此因义。
遍宗及喻。
智缘此解名共相。
然与假智稍别。
发言假智。
言解者。
通现量故。
以在定中亦发言也。
然彼望此共相解。
以俱无实相分。
但就解以义说也。
彼实相分相者。
即实法非共相也。
说假智依言解亦有局。
自体不通。
余但不称。
非于法增益。
未必是相义。
可通论也。
如一法作一青。
此青乃通一切青故。
唯本自不可也。
疏无分别心至亦似现量者。
如泛缘地水等。
不作余分别。
亦自谓证彼地水。
地自性故。
此无分别心。
是似现量也。
疏所立设成彼此乖角者。
是相违决定。
以上是余过也。
言异生分别者。
自生分别也。
即了宗智。
名似比量故。
此比量为师。
即立者为资。
即敌者智。
问此解似比量与似立何别。
疏故此二刊定唯自他者。
亲能刊定。
是唯自悟也。
以悟他唯在言故。
假设疏远说。
亦通悟他。
古且说此。
为能立支。
疏古今同异者。
通取瑜伽等。
总是古也。
不取外道。
疏八为能立顺前师故者。
因以数同。
顺前师也。
非是义同。
疏以因总别既无离合者。
以所作言是总。
三相为别也。
以因所作。
似彼瑜伽。
既不言遍。
是宗法等别义。
何须别说同异喻也。
以同异喻即是因第二三相。
举瓶空者。
俱是喻所依。
非是喻也。
疏离喻既亏故加合结者。
以先旧离彼喻。
为同异二。
既亏道理。
合不取之。
故加合结成八支也。
又云古师离喻为二。
今时不离二云亏也。
故加合结为八支。
疏合结虽离因喻非有者。
有离因非有以无合结是同喻。
通今准下疏。
应是因喻也。
今者以瓶是所作。
所作无常声所作。
所作无常结者。
故知声是所作。
所作无常也。
倒合者。
先举无常。
后言所作也。
疏终是见边者。
共许共知。
出是己见之边也即也。
显了分故。
但总名喻。
将此已了。
显此宗之未了法喻义平等也。
或三者。
总别别开。
或二者。
唯业别也。
疏喻中无合义乃不明至故不说在真能立中者。
此意由无合。
义不明显。
故喻过中立为喻过。
然真能立中合结。
不离因喻。
故更不立合结支也。
言倒成者。
即是倒结也。
疏但说因初喻随其后合义已明重说有法一何烦长者。
如言诸所作者。
皆是无常。
如瓶等即因。
初喻随其后也。
亦即合了。
何须重举有法。
言声是所作。
所作无常等也。
疏立敌者之现量等三亲唯自悟者。
此辨能立现量等三。
为能立支。
以能立唯悟他故。
敌者现量等三。
亦是亲唯自悟也。
问至教岂自悟耶。
疏因有三相一因二喻岂非多言者。
此因三相名多言。
以言诠多故。
名多言故。
得多言故。
非要有三体也。
不取彼因等三之所依体。
但取彼能依之义。
为此因等三相也。
以因第二三相。
即二喻也。
又言因一喻二者。
此约所依别。
故言多也。
虽因一有相三。
今言因一者。
且举初相名因。
疏彼于次说至故亦所立者。
引此论意证宗言。
亦名所立。
不唯能立也。
以彼先明自性差异。
所立二义。
能立宗言一义。
然彼于次文复说宗。
为所立也。
以因喻成后。
故知不唯二义是所立。
能立之中宗。
亦是所立故。
准此解即取能显示自所爱乐宗言。
为宗能立也。
疏诸法总聚自性差异至随应有故者。
此意且如总五蕴法。
假设教理并是所立法。
彼瑜伽论。
俱说名为所立义也。
即彼总聚中。
随有此诸法常无常义。
俱欲成立。
不可具举。
故于总聚中。
随分取一声等法。
假设言假设义俱为宗。
即是能立。
由成此声是无常故。
如有先不许色等是无常。
由此量故。
遂能傍成总聚中色香味等法。
亦是无常。
故总聚中色等所立也。
虽此此声对他宗。
亦是所立。
且就能成总故。
名为能立也。
疏虽此对宗者。
对他宗也。
疏自性差异合所依义名为所立至总立别故者。
有云合所依义合者。
即能合也。
不相离之异名。
即是言诠共相之自性差别。
不相离义。
令敌者悟也。
所依者。
即是本论之自性差异。
诠所不及者。
是彼言诠。
合不相离之所依。
今者取此言诠自性差异不相离义。
成彼言不及之性差异。
可不相离义。
虽本法非言所及。
然亦非离此言诠。
增益之外。
更别方施说此自性故。
依此而悟。
言总立别者。
是此言诠益增自性差异。
不离义成。
本法之别法。
令不离也。
言对敌合申者。
令法有法和□其宗也。
今助解此意。
合取自性差别上所依。
常无常义。
□所立能依。
此常无常之不相离义。
合名为宗故。
即由此能依不相离义。
成彼所依常无常义。
令法有法不相离。
故是所立。
疏即因三相亦过是也者。
以二喻即因第二三相也。
以所作无常即是同喻。
非所作常。
即异喻也。
瓶及空但喻所依。
非是喻故。
因是共相。
遍宗及喻。
于异遍无。
故因三相即摄二喻也。
然喻须所依故。
须举空瓶也。
问陈那三相六过。
与世亲因一喻二六过何别。
答世亲约因喻体说。
陈那约因三相义说。
故有别也。
疏言因一喻二即因三相者。
明不举因喻。
阙因三相。
亦成减过也。
此但叙西国有此两解。
三藏无定别解。
疏虽有申宗不申喻至岂非过也者。
此解意不申因喻具阙三。
亦是阙减过。
疏文虽有言而相并阙至三相并阙何得非似者。
此解意虽申因喻言。
而因喻义并阙也。
举德所依因是德句。
非德所依。
阙因初相。
以实是德句依故举择灭。
彼宗无之。
亦非德依。
无第二相。
异喻大种能立不遣。
阙第三相。
以大种是实句摄。
与德为依。
即异喻中有因。
名能立不遣也。
故虽有言。
并阙此三义。
亦是以立声论。
定不同胜论计故。
问如择灭是常。
岂非同品有。
虽阙能立。
可不是喻。
答他宗不许有择灭也。
意明有体此阙也。
疏此中唯取随自意乐为所成非彼相违义能遣者。
是论文即陈那菩萨所立宗义也。
但随自义所立。
我□宗离五相违。
非彼五相违义。
能遣我此宗义故。
是正宗也。
□后四过不是相违故。
陈那略之。
不立为过。
疏能别不成是因中不共不定等过者。
以不共不定摄。
得彼能别不成。
以不共不定宽故。
同异俱无。
能别不成。
但同喻无故。
但客摄非法同也。
言等过者。
等取同异喻。
亦自有过也。
疏假设非能别谁不相离者。
假设非是能别极成。
虽为不相离之义也。
疏及异品非遍无过者。
即是品异一分及遍转也。
既因中有异品遍转。
及一分转。
何须异喻之中。
更立能立遣。
能立遣者。
即因异品转故。
疏假设此上三不立过者所依非极至何名所立者。
非极既更须能成立宗法。
故不成也。
宗既不成。
何名所立。
由此故。
须能所俱极成。
问且如灭坏。
是能别不成。
如何更以因喻成立。
答此能所别有可成者。
有不可成者。
如对小乘。
成第八识。
即所别不成也。
如此类是所成。
如灭无常他不许。
即不可成。
假设更以别义来成亦可得。
即无非所成法也。
疏及俱不成者。
是喻中俱不成尔也。
疏宗因相违名宗相违者。
陈那以前有不正师。
立有宗违过。
以宗违因故。
引彼外道。
立一切皆是无常。
故因为例。
今陈那不取破之。
疏云以声摄一切无常中故者。
意言一切者。
即一切法尽。
非是即有种类故。
名一切也。
非离敌即不名一切。
疏云此不成因亦不成宗者。
等意此者。
此两俱及随一过自不成。
故名不成。
或不成宗。
故名不成。
立敌者即两俱。
或偏即随一。
何假所依及犹预不成耶。
陈那云。
道理虽尔。
谓总合难知。
故开四种。
言总合者。
即将犹预所依。
共两俱随一合说也。
云何名难知。
即不知所依有法有体无体。
又伏疑决难辨许。
于有体法起疑。
于无法不疑。
今既合说为常有法有体。
为常无体。
为常起疑。
为不起疑故。
道理难知也。
疏论体者。
意云。
如瑜伽等说。
因明道理有七种。
一论体者。
䟽解比量与能立极相似意。
所言正为能立。
似生之智正为比量。
问假设尔何故能立之中。
亦举所生智等。
比量之中亦举言等。
答互所为具非正体。
疏意云。
能破离能立。
以立外更无异堍。
故云[土*免]无异。
非是同一[土*免]故。
名无有异。
疏云由言生因至了本极成因者。
此中言因者。
即宗因喻之能诠也。
今言极成因者。
即取声宗所作性也。
先许故方辨彼所立无常。
疏又比量中唯见此理者。
谈作论者。
于比量中。
唯见三相理也。
又言假设所作比处者。
即宗也。
又言此相定遍有者。
即初相言。
余同类念此定有者。
敌者即喻此宗。
亦有无常也。
疏二执理家者。
即事官宗。
问第四第五义何别。
答初立性。
望明未先解后未总明文。
未学得是二别相。
疏为依义立宗体方成者。
有法及法。
要须极成所依义。
立方依宗。
疏云是因同品非定有过者。
于因同品非有宗。
疏中必有是因同品非定有过必阙同喻者。
意云。
能别不成。
即无同喻。
因中便阙第二相。
疏同喻皆有所立不成。
意言。
课得一法为喻者。
有所立不成失。
二灯者相。
影者灯影。
灯等更名俱不成。
疏一一离之为一分句者。
即前俱中五四句内能所别。
各取一分。
而为句也。
疏复将一分句对余全句者。
即如有自能别一分不成。
他所别一分不成等。
疏一宗依极成宗不极者。
不极即不相离性。
敌不许之。
称不极也。
疏由此宗中说其故宗者。
即以差异不相离性为宗故。
宗法别置极成言也。
故言摄所依也。
问余经论中。
与因明自相差异何异。
释经论自共相者。
有其四释。
一者诸法本真言说不及。
名之自性。
言所诠即假智所缘。
一切诸法皆是共相。
故唯识云。
假智及诠。
唯依共相转。
二者色等诸法名自性。
此上苦无常等名差异。
此法本自尔。
即前言不诠中有此二徒也。
三者名自性句诠者名差别。
即前说中分生四者。
于言说中。
以狭望宽。
从粗至细。
为自共故。
因明所说自性。
比量所缘即共相。
四者先后。
即前言所明。
自相共相先后。
先陈即性。
后陈名差异。
三者言陈意许。
如疏可知。
疏凡宗有四者。
此即理门。
泛明宗义。
问四句中。
初三是真似。
答法真宗中。
非是所诤。
言非所立。
假设立之者。
即相符等过。
疏因喻成立自义亦应名者。
此中虽意随自乐为。
是名为宗因喻。
亦量义言中立时亦应名。
答其意可知。
疏又解乐者贯穿上下等者。
此一乐为言。
乐属上自。
亦及下句。
意说乐为。
通上随随自。
亦通下乐为。
疏问何故宗内独言乐等至只是宗摄者。
此中问意知。
就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