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翰教育 初中写作与阅读叙事记叙文习作指导.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50056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翰教育 初中写作与阅读叙事记叙文习作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明翰教育 初中写作与阅读叙事记叙文习作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明翰教育 初中写作与阅读叙事记叙文习作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明翰教育 初中写作与阅读叙事记叙文习作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明翰教育 初中写作与阅读叙事记叙文习作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明翰教育 初中写作与阅读叙事记叙文习作指导.docx

《明翰教育 初中写作与阅读叙事记叙文习作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翰教育 初中写作与阅读叙事记叙文习作指导.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明翰教育 初中写作与阅读叙事记叙文习作指导.docx

明翰教育初中写作与阅读叙事记叙文习作指导

中考复习一

 叙事记叙文写作指导

一、叙事记叙文写作指导

二、写作指导

  在记叙文写作中,叙述好一件简单的事,这是一项基本功。

练好这个基本功,以后进行复杂的叙事,也就有了基础。

德国大作家歌德曾经说过:

“一个人只要能把一件事说得很清楚,他也就能把许多事都说得清楚了。

  1、●那么,怎样记叙好一件简单的事呢?

   1、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要把事情的经过、因果写明白。

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

  然而,交代这六个方面内容不应该呆板,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掌握。

时间、地点也并不是非要直接点明不可的,有时候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征及其变化,将它们间接表示出来。

如“鸡喔喔叫了起来”,就是指天将亮了;“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指的是傍晚,等等。

  2、要把事情经过写具体,并做到重点突出。

在记叙文六个方面的内容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事情最主要的环节。

为了把事情写得清楚、明白,在记叙中一定要写好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特别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给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3、记叙的条理要清晰。

一件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明白。

  确定记叙的顺序以后,还要安排好段落层次。

适当地分段,可以使文章眉目清楚。

要做到记叙的条理分明,必须在动笔之前,仔细地想一想,文章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把记叙的轮廓整理出来。

写记叙文,必须考虑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安排好记叙的顺序,否则就会头绪杂乱,条理不清。

  ●那么,怎样安排记叙顺序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呢?

  1、运用顺叙。

  顺叙,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

这样写,可以将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头有尾地叙述出来,来龙去脉,十分清楚。

运用顺叙写成的文章,它的层次、段落和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基本一致的。

  顺叙有以时间为顺序的,有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也有以空间变换为顺序的。

在叙事性的文章中,大多是以时间为顺序和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

  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时,必须严格地安排好顺序,写清楚叙述的时间。

现实生活中任何事情都不会突然发生,它总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

因此,作者常常要根据事情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一事情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叙述,文章的层次也是清楚、明了的。

  当然,有的文章事情比较简单,因而不一定非要写出事情过程的四个层次(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2、运用倒叙。

  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

  需要指出的是,运用倒叙的写法,必须注意交代清楚倒叙的起讫点,顺叙和倒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必要的文字过渡。

这些地方处理不好,会使文章脉络不清,头绪不明,影响内容的表达。

  3、运用插叙。

  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而插入的关于另一件事情的叙述。

  需要指出的是,在运用插叙时不能打乱原来的叙述线索,要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

这样,文章的结构不仅富有变化,而且叙述事情的条理非常清楚。

  有些同学看见别的同学写出一些好文章来,便惊叹道:

“这些内容,我也熟悉的,怎么我没能把它们写出来!

”这个问题值得深思,说穿了,那是因为你缺乏从小事中写出深意的能力。

生活中,惊天动地的事情是少见的,一般人所经历的大多是平凡的、细小的事情。

自古以来,好文章数也数不尽,大多写的也是平凡的、细小的事。

《红楼梦》写的是封建社会大官僚仕宦家族中的生活琐事,这些生活琐事在那样的门第中可以说是平常又平常的了,但它反映的思想意义却是深刻的,成为举世公认的巨著。

  ●那么,怎样从小事中写出深意呢?

 1、提高思想水平,训练一副见微知著的好眼力。

  照相机能摄像,人的双眼也能摄像。

然而人和照相机毕竟不同,双眼是带着感情去选镜头的。

观察的人本身要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只有这样,才可能看到事情的里层,发现其中蕴含的深意。

  2、深入思考、分析、挖掘、寻找出事情所蕴含的深意。

  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凡事多加留意,尽可能深入地去想一想,不只注意到它的表象,还要去挖掘它的本质,弄清它的来龙去脉。

这样,就能有敏感的头脑和锐利的好眼力,挖掘、寻找出事情中所蕴含的深意。

  3、把事情放在一定的背景中去写。

  背景就是时代环境,指的是社会变迁和政治动态等。

一件小事,孤零零地看,是不起眼的,如果把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联系起来,那就不寻常了。

  4、“事”与“意”的榫头要对得合适。

  从小事中写出深意来,容易犯的毛病是“事”和“意”的榫头对得不准,往往是主观上(意)想“深”,客观上(事)显得内容单薄。

因此,我们在具体写的时候,避免在提示事情所蕴含的意义时候犯任意“拔高”的毛病。

  有一篇题目叫《节日的早晨》作文,叙的内容是一家人愉快地吃早点的情形,结尾是:

吃完早点,我开了院门一看,只见人们穿着美丽的新衣服,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走向热闹的大街,走向光明的********明天。

  这段话的结尾处,犯有“拔高”文章思想意义的毛病。

如果写好吃早点的情形,体现人民生活水平在******的领导下步步提高是可以的,可是将它和“走向光明的********明天”联系在一起,那“事”和“意”的榫头就对得不合适了。

  总之,我们只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对听到或看到的事深入地想一番,认识它的意义,鉴别它的价值,并把它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写,就能从小事中写出深意来。

  不少同学的作文,不是写拾到皮夹子交公,就是写为抱小孩的妇女让座;不是写帮助同学补课,就是写送迷路的小孩回家……总之,尽是写一些人家写“烂”的材料。

于是语文老师常常在他们的作文后面写上类似的评语:

选材陈旧,希望今后选择新颖、独特的材料。

  ●那么,怎样才能选择到新颖、独特的材料呢?

  1、从自己的生活中去找

  不少同学看到作文题目,不是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找材料,而是道听途说,或者是从概念出发去记叙、描写。

记好人好事,总是写“拾皮夹”、“让座”、“为人补课”,不管此事自巳是否经历过,是否有感触。

这样的内容,怎么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呢?

  其实,我们每个人居住的环境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经历的事情必然不同。

能把自己那些与众不同的经历作为选材的内容,那么,你所选择的材料一定是自己独有的,新鲜生动的。

  2、做生活的有心人。

  常听一些同学说,我们是学生,生活贫乏,看不出有什么新鲜、独特的事情值得记叙。

同学们生活面不广是事实,要扩大作文选材的范围,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地广泛接触生活。

那么是不是我们同学生活圈子小,就没有新鲜、独特的材料可以写呢?

不是的。

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会有独特的材料让你挑选。

住在城里的人,恐怕都见过老年人跳迪斯科吧?

可是有的同学熟视无睹,竟然让这样的材料从眼皮底下悄悄溜走了。

  3、选择新角度,让常见的材料放出异彩。

  一般来说,同学们的生活圈子小,家庭、教室、操场。

接触的人少,家人、老师、同学。

同学们在作文时,所叙述的事往往是常见的。

常见的材料中就没有新鲜的东西吗?

不是的。

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对常见的材料改变一下叙述的角度,也会让它放出异彩。

  4、打开思路,扩大视野。

  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思路比较狭窄,他们的目光只注意好人好事,作文的材料老是不能扩大。

如果我们同学把观察的目光投射到整个生活里,既看到那些好人好事,也看到那些坏人坏事,作文的材料一定会丰富多采起来。

  法国巴黎艺术馆里,陈列了一座伟大的文学家巴尔扎克的雕像,奇怪的是:

他的雕像却没有手。

他的手呢?

是被艺术家罗丹用斧头砍去了。

罗丹为什么要砍掉巴尔扎克雕像的双手呢?

原来,在一个深夜里,罗丹好不容易完成了巴尔扎克的雕像,非常满意,连夜叫醒了他的学生来欣赏雕像。

他的学生把雕像反复地看了个够,后来,目光渐渐地集中在雕像的手上:

巴尔扎克的那双手叠合起来,放在胸前,十分逼真。

学生们不禁连声地说:

“好极了,老师,我可从没见过这样一双奇妙的手啊!

”罗丹的脸上笑容消失了。

他突然走到工作室的一角,提起一把大斧,直奔雕像,砍掉了那双“完美的手”。

  罗丹的雕像是要表现巴尔扎克的精神、气质,现在那双手(次要部分)突出了,人们看了雕像,只欣赏手的完美,而忽略了主要的内容。

所以,罗丹砍掉了雕像的双手,以突出雕像所要表现的意义。

  雕塑是这样,写作文也是这样,只有围绕中心安排详写和略写,叙事的重点才能突出。

●那么,在记叙的过程中,怎样妥当地安排详写和略写呢?

  1、事情的发生和结果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要详写。

事情的发生阶段,往往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事情的结果部分,往往是写出事情的结局或点明事情的中心。

它们在整个事情中,或者说在整篇文章中,仅仅是枝节部分,所以要略写。

事情的发展过程,是整个事情,或者整篇文章中的主体部分,它往往具体体现中心思想,因而要详写。

  2、有点有面地叙事,“面”要略写,“点”要详写。

有点有面地叙事,“面”上的内容往往是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起烘托的作用。

“点”上的内容往往是文章的重点。

直接体现中心思想的,所以要详写。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

在文章中,重点突出详写的部分时,不能忽视略写的部分。

略写虽是寥寥几笔,但运用得好,可以对文章重点的突出、主题的表现,起到“绿叶映衬红花”的作用。

  一篇文章,好比一架运转正常的机器,文章中的一个个段落就好比机器中那些大大小小的零件,这些零件不仅相互照应,而且那些大零件需要小零件把它们连接起来。

文章里的段落也需要相互照应,也需要一些“小零件”,即过渡段和过渡句把它们自然、紧密地连接起来。

不然,文章就会显得支离破碎。

所以,写文章时,一定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过渡和照应。

  一般说,记叙文在下面几种情况需要过渡:

  1、由这件事转到另一件事时需要过渡。

  2、记叙的时间发生变化时需要过渡。

  3、由倒叙转入顺叙时需要过渡。

  4、运用插叙时的起止处需要过渡。

  ●一般来说,插叙内容写完以后要注意与原来的叙事线索衔接。

叙事中的照应有三种情况:

  1、文题照应。

在叙事过程中,我们所写的内容务必切题,要和文章的标题相照应。

  2、首尾呼应。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可以使文章结构紧凑。

  3、前后照应。

在一篇文章中,前面的内容和后面的内容要互相照应。

  总之,过渡和照应,是叙事文章中必不可少的,我们在作文时千万不能忽视。

  写文章应该怎样开头?

怎么结尾?

谁也不会带着这个问题去问警察,因为警察不是教语文的,跟他关系不大。

然而有一则外国幽默,却说有人向警察请教作报告的诀窍,而这个警察终于谈出“门道”来了。

  现将全文摘抄

  有人向警察请教作报告的诀窍,警察说:

“作报告时,首先要有信心,报告的开头要像逮捕犯人一样,富于戏剧性;报告中间要像审讯犯人一样有条不紊;报告的结尾要像宣判一样简洁明快。

  看了这则幽默,同学们可能会捧腹大笑,有的笑那个“向警察请教作报告”的人,是向聋子借听力,是向盲人问路;有的笑那个警察是:

“不懂装懂,胡说八道。

”其实,那位外国警察谈的作报告的诀窍也一样适用于写文章,所谓开头要“富于戏剧性”,就是说开头要漂亮;所谓结尾要“简洁明快”,就是说结尾要干脆有力。

  ●做到“开头漂亮”的主要途径是:

  1、叙述好事件的起因。

如《边线》作文,开头这样写道:

“大扫除刚结束,不知哪个‘缺德鬼’把一小团废纸扔在五年级的走廊上。

”文章的开头便是军军和牛牛争吵这件事的起因,具有夺人眼目的力量。

  2、描写环境,烘托气氛。

如《风》作文,作者一开头就描写了风的猛烈:

“走在路上,风要把我吹得飘起来。

”甚至“前面路口的大杨树被风刮得东倒西歪,发出‘唰唰’的响声……”文章的开头交代了上学路上的恶劣环境,正是为了适应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也增强了感染力。

  3、激人兴趣,引人入胜。

如《一堂有趣的自然课》,作者开头就写道:

“清脆的上课铃声刚止住,马老师就抱着一大堆毛皮子、丝绸帕、玻璃棍和橡胶棒等东西,快步走进了教室。

”马老师究竟要干什么?

难道你不想看下去吗?

  四、开门见山,点明题旨。

如《“雷锋”来到运动场》作文,作者开头写道:

“学校十三届田径运动会结束了。

在总结会上,老师和同学们纷纷赞扬一位不知名的‘雷锋’。

”这样直截了当,一下子把读者注意力吸引到中心思想上,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做到“结尾有力”的主要途径是:

  1、把事件的结局交代清楚。

如《一堂有趣有自然课》,是这样结局的:

  下课铃声响了,当同学们恋恋不舍地放下手中的实验时,一个个不由自主地埋怨道:

“怎么搞的,这节课时间这么短!

  这种顺着情节的发展,以事情的终结作全文的结尾,干净利落,不枝不蔓,事情结束,文章也就结束了。

  2、语言含蓄,发人深思。

在记叙文中,作者以独特的认识和理解,写下深刻含蓄的结语,力求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3、结尾同开头呼应。

结尾照应开头,能使文章结构谨严,浑然一体。

  4、篇末点题,突出中心。

篇末点题,尤如画龙点睛,这“睛”点得好,会使全篇顿生光彩。

画龙点睛式的结尾,能帮助读者悟出全文的深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写作台阶训练一

  叙事如何生动具体。

      

  四、台阶训练二

  开头、结尾训练:

  五、大作文训练

  题目:

发生在班里的一件事

  要求:

1、字数在500字以上。

   2.要有适当的议论、抒情。

   3.叙述事件要生动、具体。

   4.书写工整。

(因升中考卷面分4分,所以每次作文均要求书写工整)

阅读练习:

穷人的风骨

①一天,我正要去上课。

②突然,有人在背后喊我,声音远远的。

我扭头看过去,是一个农民模样的人.但我并不认识他。

③他说:

马老师,马上就要上课了,我给闺女捎了些钱,麻烦你转交给她。

噢,原来他是我们班一个女生的家长:

他随即从上衣口角里掏出一沓钱,当时我并没太在意,只是想着让他尽快把钱交给我,因为上课铃已经响了。

④但他迟迟不肯给我,不断地数着他手中的钱。

我这才注意到,那一沓钱最外面的一张是100元,里边有两张20元,还有一张10元,剩下便是厚厚的一沓两一元的零钞了。

他又翻来覆去地数了几遍,嘴里念叨,怎么会少了一张呢。

⑤我问:

少了多少呢?

⑥5元。

家长有些难过,嘴里不停地说,走的时候,我明明凑够了,怎么会少了呢?

这位父亲显然有些着急了。

⑦我说不要紧,就这样先给我吧。

家长有些迟疑,但最终还是给了我。

后来,家长走了,一边走一边不断地摸自己的衣兜,寻找他那不知道遗失在何处的5元钱。

⑧在搭上自己的5元钱后,我把所有的零钱都换成了整钞。

给我的学生时,我也只是轻描淡写,简单地告诉她这是她父亲捎来的。

学生点了点头便走了。

⑨我深知那一堆零钞的重量。

我不想把它压在我的学生稚嫩的双肩上。

我知道,我这样做实际上也并没有改变什么,但我似乎只能做到这点儿。

⑩我以为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

不料一天上午,那位家长又找到我,局促不安地从兜里掏出了5元钱还给我,并说:

闺女前些日子写信给我。

说我这次给她悄来的钱有些不一样,因为她从来没有收到这家里这么齐整的钱。

读完信后,我便猜出了事情的原委,并且总觉到你肯定垫进去了5元钱,所以我今天给你送来了。

(11)我百般推辞。

我说5元钱,就算了吧,但家长执意要还钱。

推让半天之后,家长突然生气了,一把将那5元钱塞到了我的手里,简单的几句客气话之后,便一扭头走进了深秋的风里。

(12)我那位可爱的学生,作为贫穷人家的子女,她竟然知道贫穷人家的钱是什么样子的;我更喜欢这样的父亲,因为他知道贫穷的风骨是什么。

(13)这个世界上穷人不少,但能够高擎自己灵魂活着的人不多。

更多的人常常因为很可怜的一点利益而丢失自己最宝贵的东西,从而使缺少精神之钙的虚弱身体在这个世界猛然跌倒。

1.请你概括文章的中心内容。

2.试划分文章层次,并说明划分的理由。

3.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中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文中的叙事,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

5.第⑧段中“我把所有的零钱都换成了整钞”的原因是什么?

6.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文中父亲的形象。

[提醒]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感受到记叙文阅读中有关“概括要点”的主要考点有:

分析或概括文章、文段的内容、中心(如第1、5题);理清文章、文段的思路或层次(如第2题);把握文章的情节内容,简述情节要素(如第3题);把握文章的叙事内容,分析概括叙事的详略(如第4题);理解人物形理解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如第6题)

答案“1.文写一位贫穷的父亲执意“归还”我”为他女垫的5元钱。

赞扬他人穷志不穷的高贵品质。

(意思对即可)2.第①—(11)段为第一层,其他段落为第二层。

理由;先叙后议。

3.起因:

一位贫穷的父亲为女儿送钱,却发现少了一张5元的钞票;经过:

“我”搭上自己的5元钱,并将零钱换成整钞交给他女儿;结果:

“父亲”从女儿那儿得知实情,执意还给“我5元钱。

4.详写:

“父亲”送钱和还钱;略写:

“我”垫钱、给钱。

5.“我深知那一堆零钞的重量。

我不想把它压在我的学生稚嫩的双肩上。

”(意思对即可)6.“父亲”是一个善良、自尊、人穷志不穷(或有着穷人风骨、气节)的人

新闻通讯类阅读

【考点综述】

  新闻,狭义称消息,广义指各种通讯报道,我们平时涉及到的多是消息和通讯,中考考查的也多是消息。

消息是以最简洁的文字和最快的速度报道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人和事的文体。

由于它报道迅速,传播面广,篇幅短小,成为新闻体裁的代表。

消息这种文体,其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

一是内容真实,事实准确。

内容真实、用事实说话是消息的最主要特征,是消息的灵魂所在;二是内容新鲜,具有价值。

三是迅速及时,讲求时效;四是简明扼要,篇幅短小。

  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构成,其中背景和结语根据具体情况可以省去。

写作消息一定要拟个好的标题。

有的消息除了正题外,还有引题和副题。

其次,写好导语。

从外部形式看,导语就是倒金字塔式,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

再次,写作主体。

主体是在导语之后对导语进行解释、补充、伸展的主干部分。

  由于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都要接触到新闻,因此,近几年来有些省地中考语文试题考查有关新闻类的知识,综合各地试题,其考查题型不外乎以下几种形式:

一种是在基础知识部分考查消息的结构知识,有的考查对消息的归纳,有的考查概括标题;另一种形式在综合实践部分,考查学生对消息所反映的人或事的评价;还有一句话新闻,分析消息的结构等。

总起来看,多数都是拟写类和概括类。

但是,不管形式如何变化,都在检测学生的筛选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述能力。

  【典型例析】

 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拟写标题。

考题只出现正文,没有标题,让考生根据消息内容,确立标题。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例:

阅读下面的新闻内容,加上合适的标题。

  汶川地震让半个亚洲震动,让整个世界震惊。

中国经历的磨难大多,但从没在磨难中倒下。

面临灾难,中国展砚出坚韧与硕强;珍视生命,中国赢得了全世界的敬意和赞扬。

在这个生死交织、人神共泣的时刻,我们愿共同分担这分痛楚,愿共同祈祷生命的希望。

  中国不需要同情,中国需要理解;中国不需要安慰,中国需要支持。

  我们愿以杯水之力,尽寸尺之能,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

我们知道,一个总理在两小时内就飞赴灾区的国家,一个能够出动十万救援人员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救达到数十亿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相血、自愿抢救伤员而造成交通堵塞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

  「解析」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必须醒目,且能涵盖文章内容。

给新闻拟标题时应抓住导语和关键词语,注意语言简洁精炼,同时尽可能使语言生动形象。

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唯一,但要抓住包含对象、事件等关键信息。

答案示例:

中国,挺住!

(或“中国永远不会被打垮!

”“汶川地震震惊世界,中国人民众志成城”等)

  

(二)概括信息。

就是通过阅读消息,然后对消息所反映的内容进行概括、归纳、提炼,用最简要的语言表述出来。

  例一:

读下面一则消息,完成后面题目

  北大投资1.4亿元的教学楼,刚刚抱回“鲁班奖”,就被发现是豆腐渣工程——墙体开裂并漏水。

试验室的气体经常“香飘满楼”。

  “鲁班奖”出这样的尴尬奖不是第一回了。

1990年,中国体育博物馆就荣膺特别奖,设计年限100年,但仅仅15年后,就于最近爆出丑闻——因为漏水等问题而停止使用。

  鲁班奖是中国建筑行业的最高奖项,现在连建筑物体的基本的遮风挡雨都保证不了,真是建筑行业极大的嘲讽。

  有人总结这两项工程的共同点,都是献礼工程。

前者献给亚运会,后者献给北大校庆。

因为献礼,也为了评奖,两项工程注重了外表的华丽和与众不同。

而且为了赶工程期,很多环节被“节俭”掉了。

  请用一句话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

  例二:

请用一句话提取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限20字以内)

  他们感动着古城襄樊,他们的故事传颂在襄江两岸。

2008年3月25日晚,由襄樊市委宣传部主办的2007年度感动襄樊十大人物评选结果揭晓。

  被评选出的感动襄樊2007年度十大人物是:

年复一年的抚养、教育40多个“问题孩子”的江建军;身残志坚,自强不息地成就一番事业的王国良;重病在身,却把最后的能量献给山区教育的肖永才;面壁十载,临摹永乐宫壁画的“画痴”刘庸之……他们身份各异,经历不同,但都有共同的一点,那就是拥有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

  「解析」此类试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归纳能力,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概括能力,语言力求简练。

要求概括新闻的主要信息,指的是消息所反映的具体事件,且要突出其最主要的信息(即新闻最想告诉读者的信息),具体答题时最好弄清消息的来龙去脉:

什么人(或物)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

同时兼顾字数要求。

参考答案为:

例一:

只因要“献礼”,“鲁班奖”又蒙羞。

(意近即可);例二:

2007年度感动襄樊十大人物评选结果揭晓。

(三)一句话新闻。

这是近年来中考考题较新颖的一种形式,考查的是学生写简短新闻的能力,但其实还是考查考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例:

根据下面消息的内容,将其概括为一句话新闻。

(不超过15字)

  本报珠峰大本营5月8日电(记者王霞光)点燃奥运激情,传递人类梦想。

今天上午9时17分,2008北京奥运圣火顺利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

  8日凌晨,由19人组成的突击队员和支援队员从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出发,开始向珠穆朗玛峰顶峰发起冲击。

  参与本次登顶活动的19人包括突击组l2人,支援组7人。

经过6个多小时的攀登,北京时间9时17分,第五名火炬手次仁旺姆(女)在海拔8844.43米的世界最高峰高举“祥云“火炬,向世界昭示2008奥运圣火攀登珠穆朗玛峰圆满成功。

这是奥运史上难忘的时刻,中国人第一次把奥林匹克运动的圣火传递到世界的最高峰。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写简短新闻,只要抓住新闻的主要内容,用一句话归纳出其核心内容即可。

答案示例:

①奥运圣火登顶(登上、传递到)珠峰。

②奥运圣火攀登珠峰成功。

(“珠峰”可以用“珠穆朗玛峰,’或“世界最高峰”代替。

  (四)分析结构。

就是给一则消息,让学生分析其结构,找出其标题、导语或主体。

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消息这种文体的构成特点。

  例:

(郴州)请你认真阅读下面一则消息,找出消息的导语。

  英国《独立报》5月l0日报道:

2008年奥运,中国准备以最佳的面貌迎接世界。

从l00万名报名者中筛选出来的7万名奥运会志愿者和3万名残奥会志愿者正在中国各地接受培训,争取在奥运会期间,当50万外国人以及200万中国各地游客来到北京时,能展现出中国的最佳面貌。

他们将在这个为迎接奥运会几乎重新翻修的北京城中开展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