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文言文阅读第二讲虚词教学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79676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98.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文言文阅读第二讲虚词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文言文阅读第二讲虚词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文言文阅读第二讲虚词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文言文阅读第二讲虚词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文言文阅读第二讲虚词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文言文阅读第二讲虚词教学案.docx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文言文阅读第二讲虚词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文言文阅读第二讲虚词教学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文言文阅读第二讲虚词教学案.docx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文言文阅读第二讲虚词教学案

   第二讲 虚词   

基础点:

虚词常见的考查角度:

①课内课外虚词用法意义比较,即将选文某句中的虚词与所学教材(含《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经典句子中的同一个虚词进行比较,看其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②虚词选填,即将选文一句或若干句中的几个虚词空出,提供几组虚词的选项,请考生根据语境判断选择。

③选文中虚词用法意义比较,即虚词所在的句子均出自选文。

④虚词意义用法判断,即在一两个选项中各选择一个虚词进行解释,请考生判断正误。

重难点:

1.虚词用法意义的比较。

2.虚词意义用法判断。

 [考法综述] “常见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虚词。

《考试说明》列出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明确界定了高考的范围。

备考时要熟悉这18个常见虚词的主要意义和用法。

在不同的语境中,一个虚词有时意义相同而用法不同,如“与”,同样译作“和、跟、同”时,既可作连词也可作介词;有时用法相同而意义不同,如“之”,同样作代词,所代对象却大不相同。

所谓“理解用法”,就是辨识词性,看它是用作连词还是介词、助词还是代词等。

命题法 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1.代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代词是代替别的词或词组、句子,来指代人或事物以及动作、状态、数量等的词。

常见的代词有“而”“何”“其”“若”“焉”“之”等。

但用作代词的这些汉字,还兼具其他的词性和用法。

如“而”还用作连词,“其”还用作副词,等等。

在特定语境中应首先辨识某一虚词是不是代词,确认是代词后,再辨析它指代的具体对象。

2.介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来表示时间、处所、原因、方式、对象等意义的词。

常用的介词有“以”“为”“因”“于”“与”等。

3.副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副词是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和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等意义的词。

常用的副词有“乃”“其”“且”等。

4.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连词是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者句子与句子的词。

常用的连词有“而”“且”“以”“则”“与”等。

5.助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助词是依附在别的词、词组或句子上,表示某种语法意义、表达某种语气或起调节音节作用的词。

常见的助词有“之”“乎”“者”“也”“所”等。

6.兼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兼词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词,常见的有“焉”“诸”“盍”“叵”等。

如“青麻头伏焉”,“焉”是“于之”之义,释为“在那里”。

如“投诸渤海之尾”,“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的合音词,“诸”就是“之于”。

再如“盍各言尔志”,“盍”就是“何不”的意思。

又如“居心叵测”,“叵”就是“不可”。

典例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武王问太公曰:

“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

“凡国有难,君避正殿。

召将而诏之曰:

‘社稷安危,一在将军。

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

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

‘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

’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

‘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

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

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

‘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

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

君不许臣,臣不敢将。

’君许之,乃辞而行。

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

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

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说,将无咎殃。

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

“善哉!

武王问太公曰:

“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

”太公曰:

“将有三礼。

”武王曰:

“敢问其目?

太公曰:

“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

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

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

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

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

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

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

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

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节选自汉墓竹简校本《六韬》,天津古籍出版社。

有删改)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A项,连词,表顺承,“就”。

B项,介词,“替、为”;动词,“给予”。

C项,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D项,副词,“才”;连词,“于是,就”。

参考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

“任命主将的方法是怎样的呢?

太公说:

“凡国家有危难,君王避开正殿,在偏殿召见准备任命的大将,告诉他说:

‘国家安危,全在于将军。

现在某国不肯臣服,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去讨伐它。

“将军接受任命后,国君就命令太史占卜。

太史先斋戒三日,到太庙钻炙灵龟甲,卜问吉日,以便举行向大将颁授斧钺的典礼。

国君进入太庙门,面向西站着;主将进入太庙门,面向北站着。

这时,国君亲自捧着钺的上部而将柄授予主将,说:

‘从此,军中上至于天的一切事务,都由将军全权管理。

’国君又拿着斧柄而将斧刃授予主将说:

‘从此,军中下至于渊的一切事务,都由将军全权管理。

看见敌人虚弱便进攻,看见敌人兵力充实便停止。

不要认为我军人多就轻视敌人,不要认为自己的责任重大就以死相拼,不要认为自己身份尊贵就鄙视别人,不要凭着自己的一己之见就违背众人意愿,不要认为能言善辩就自以为是。

“主将接受任命后,拜而回答说:

‘我听说,国事不应受外部的干预,作战不能由君主在朝廷内遥控指挥。

臣怀二心就不能忠心耿耿地侍奉君主,将帅受君主的牵制,疑虑重重就不能专心地去对付敌人。

臣既已奉命掌握军事大权,(不获胜利)就不敢生还,请您允许我按照上面的话全权处置一切。

君王如果不答应臣这个要求,臣不敢接受担任主将的任命。

’君王答应了主将的要求,主将就辞别君王,率领军队出征。

军中一切事务,不听命于国君而听命于主将,面对敌人作战,专心一意。

这样就能使有智谋的人都为他谋划,有勇力的人都为他战斗,士气昂扬直冲霄汉,行动迅速如快马奔腾,兵未交锋而敌已降服。

战争取胜于国外,功名显扬于国内,官吏都得到晋升,士卒都得到奖赏,百姓欢欣鼓舞,主将没有罪过。

从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家安宁。

武王说:

“说得好啊!

武王问太公说:

“我想使全军将士,攻城时争先登城,野战时争先冲击,怎么才能做到这样呢?

”太公答道:

“将帅有三个克敌制胜的要领。

”武王说:

“请您谈谈具体内容好吗?

太公说:

“身为将帅,能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用扇子,雨天不张伞篷,这样的将帅叫礼将。

将帅不能以身作则,就无从体会士卒的冷暖。

翻越险阻关隘,通过泥泞道路,将帅必先下车马步行,这样的将帅叫力将。

将帅不身体力行,就无从体会士卒的劳苦。

军队宿营就绪,将帅才进入自己的宿舍;军队的饭菜做好,将帅才开始就餐;军队没有举火照明,将帅也不举火照明,这样的将帅叫止欲将。

将帅不能克制自己,就不能体会士卒的饥饱。

将帅能与士卒同寒暑,共劳苦,同饥饱,那么全军官兵听到鼓声(前进的号令)就欢喜,听到钲声(停止的号令)就愤怒。

越过高高的城墙、深深的护城河时,即使箭石纷纷下来,士卒也会争先恐后奋勇登城;进行野战时,双方刚一交锋,士卒就会前仆后继勇往直前。

士兵们并不是愿意死亡和乐意受伤啊,只是因为将军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冷暖饥饱,并且明确地了解他们的辛劳艰苦啊。

典例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禁家人侵渔

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

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于人。

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托姻属,宴馈征逐,通室无禁,以致动相掣肘,威无所施。

己虽日昌,民则日瘁;己虽日欢,民则日怨。

由是而坐败辱者,盖骈首纚踵也。

呜呼!

使为妻妾而为之,则妻妾不能我救也;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使为朋友而为之,则朋友不能我救也。

妻妾、子孙、朋友皆不能我救也,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

盖自为虽阖门恒淡泊,而安荣及子孙;为人虽欢然如可乐,而祸患生几席也。

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  ),未易(  )言。

有官君子,(  )审择焉。

(选自《三事忠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  ),未易(  )言。

有官君子,(  )审择焉。

A.之 与 而    B.者 与 其

C.之 所 其D.者 所 而

[答案] B

[解析] 填写文言虚词,需要理解语句的意思。

这句话的大意是:

这两种情况,不是真知深悟的人,不容易跟他交谈。

做官的君子,应该慎重地选择。

第一空根据句意和所给出的虚词,可排除A、C项。

第二空后是动词“言”(说、交谈)字,括号内应填“与(之)”。

第三空,表期望的语气,故选“其”,答案选B项。

参考译文

禁家人侵渔

(有的人)担任官职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由于(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

做官的本人不能满足家人的欲望,那他们一定会向他人夺取。

有的用掠夺百姓来牟利,有的通过诉讼来接受财物,有的假借名义来借贷,有的假托婚姻亲属,频繁地宴请赠送礼物,整个家室都没有禁止,以致只要轻微一动就互相牵制,威严无处施展。

虽然自己一天天昌盛,但是百姓一天天劳苦不堪;虽然自己一天天欢乐,但是百姓一天天充满怨恨。

因此而犯罪失败受辱的人,是很多的。

唉!

如果为了妻妾来做这些事,那么妻妾是救不了我的;如果为了子孙来做这些事,那么子孙是救不了我的;如果为了朋友来做这些事,那么朋友是救不了我的。

妻妾、子孙、朋友都不能来救我,哪里比得上把廉政勤政当作自己的本职且自己做得更好呢?

如果能廉政,虽家庭永远淡泊,但安康荣耀会惠及子孙。

为人处世即使欢快得像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一样,但是祸患就生在几席之间啊!

这两种情况,不是真知深悟的人,不容易跟他交谈。

做官的君子,应该慎重地选择。

解题法  ---------------------------------------------------

1.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技巧

(1)语境推断法。

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在句中的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

如“而”: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赤壁赋》)

后句没有紧承前句“一世之雄”的功名大加赞许和充分肯定,而是用“安在”逆接,可见句中的“而”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却”。

(2)代入检验法。

文言虚词的考查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

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将它代入另一句中去检验,就可以推断用法是否相同。

如:

推断“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中“何”的意义及用法时,首先将“何”的主要意义及用法列出:

①副词,多么②代词,什么③代词,哪里④代词,为什么⑤动词,盘问。

然后将以上各项一一代入语句,进行筛选,最终会确定语句中的“何”应解释为:

副词,多么。

(3)句位分析法。

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

例如:

“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恕乎”“其孰能讥之乎”;在句中,处在动词后一般作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作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还也”。

(4)语法切入法。

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

如“五千人因衔枚击之”“相如因持璧却立”两句,第一句的主语是“五千人”,第二句的主语是“相如”,“衔枚击之”和“持璧却立”两者都是连动结构,且都作谓语,由此可知,两者基本语法结构相同,故句中的“因”用法也应相同,都可作“于是、就”解。

(5)标志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考生抓住这些标志词能迅速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表示判断的“者”“也”“乃”等,表示被动的“为”“为……所”等,固定句式中的“无乃……乎”“何……为”等,以及部分兼词“诸”“焉”等。

(6)成语联想法。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或短句,其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因此其中许多虚词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

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如“急急乎唯进修是求”一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就可根据成语“唯命是从”“唯利是图”来推断,应该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辨别某些语境中披着虚词“外衣”的实词

有些常见的文言虚词在某些语句中可能不再是虚词,而是实词,因此,考生需要根据虚词所在的具体语境加以区别。

如“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中的“与”是动词,意思是“亲附、亲近”。

又如“为”常有动词“做、干”之类的意义,在“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并序)》)中,“为”就是动词,是“写下”的意思。

多数情况下,虚词与实词的意义相差甚远,根据词语的意义就可以区分。

在某些语境中作为实词的虚词虽然不多,却是高考的“常客”,属于实词与虚词同时考查的类型,考生在复习备考时需要特别注意。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虞溥字允源,高平昌邑人也。

父祕,为偏将军,镇陇西。

溥从父之官,专心坟籍。

郡察孝廉,除郎中,补尚书都令史。

稍迁公车司马令,除鄱阳内史。

大修庠序,广招学徒,移告属县曰:

“学所以定情理性而积众善者也。

情定于内而行成于外,积善于心而名显于教,故中人之性随教而移,善积则习与性成。

唐虞之时,皆比屋而可封,及其废也,而云可诛,岂非化以成俗,教移人心者哉!

自汉氏失御,天下分崩,江表寇隔,久替王教,庠序之训,废而莫修。

今四海一统,万里同轨,熙熙兆庶,咸休息乎太和之中,宜崇尚道素,广开学业,以赞协时雍,光扬盛化。

”乃具为条制。

于是至者七百余人。

溥乃作诰以奖训之,曰:

文学诸生皆冠带之流,年盛志美,始涉学庭,讲修典训,此大成之业,立德之基也。

夫圣人之道淡而寡味,故始学者不好也。

及至期月,所观弥博,所习弥多,日闻所不闻,日见所不见,然后心开意朗,敬业乐群,忽然不觉大化之陶己,至道之入神也。

故学之染人,甚于丹青。

丹青吾见其久而渝矣,未见久学而渝者也。

夫工人之染,先修其质,后事其色,质修色积,而染工毕矣。

学亦有质,孝悌忠信是也。

君子内正其心,外修其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质彬彬,然后为德。

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

又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斯非其效乎!

今诸生口诵圣人之典,体闲庠序之训,比及三年,可以小成。

而令名宣流,雅誉日新,朋友钦而乐之,朝士敬而叹之。

于是州府交命,择官而仕,不亦美乎!

若乃含章舒藻,挥翰流离,称述世务,探赜究奇,使杨、班韬笔,仲舒结舌,亦惟才所居,固无常人也。

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

诸生若绝人间之务,心专亲学,累一以贯之,积渐以进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耳,何滞而不通,何远而不至邪!

溥为政严而不猛,风化大行,有白乌集于郡庭。

注《春秋》经、传,撰《江表传》及文章诗赋数十篇。

(节选自《晋书·虞溥传》)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A项,以:

连词,表目的,来、用来;介词,表示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范围,可译为“在”,如《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中的“以”的用法与意义同此。

B项,乎:

介词,都相当于“于”,可译为“在”,如《师说》“生乎吾后”中的“乎”用法与意义同此。

C项,于:

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介词,引出对象。

D项,而:

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

参考译文

虞溥字允源,是高平昌邑人。

父虞祕,是偏将军,镇守陇西。

虞溥跟随父亲到陇西,专心研读古代典籍。

郡中察举他为孝廉,他被封为郎中,补尚书都令史。

逐渐迁任公车司马令,任鄱阳内史。

他大建学校,广招学生门徒,转发文书通告属县说:

“学习是用来坚定情操涵养性情、积累众多优良品质的。

情操在心中确立了就体现在行为上,优良品质形成了名望就在教化中显露,所以常人的性情随着教化而转移,优良品质积累起来那么好的习性也就形成了。

唐、虞的时候,家家都可以封爵,等到衰落的时候,又家家都可以诛杀,这难道不是用教化来培养习俗,改变人的品性吗?

自从汉氏失去统治能力以来,天下分崩离析,江表被寇乱隔绝,王者的教化长期废弛,学校教育被荒废而无法进行。

现在四海一统,万里统一,广大民众都在太平的环境中休养生息,应当崇尚纯朴的德行,广开学业,来帮助协调社会的和谐,光大发扬昌明的教化。

”就具体地制定了条例规定。

于是来求学者有七百多人。

虞溥便写文告来勉励训诫他们,文告中说:

“来读书的学生都是绅士之流,年轻志盛,刚进入学校,学习研究经典,这是有大作为的事,是树立道德的基础。

圣人的学问淡而少味,所以初学的人不喜欢。

等到满了一年以后,阅读的书籍更加广博,学习的知识更加众多,天天听到未听说过的,天天看到未见到过的,然后胸襟开阔,专心学习,和朋友相处融洽,不觉间教化已使自己受到熏陶,至高无上的道理使自己达到神妙的境界。

所以学习对人的熏染,超过了颜料。

我见到颜料时间一长就会褪色,没有见过长时间学习而退步的。

“工匠染布时,先把要染的白布处理好,然后用染料上色,布处理好了,颜色积淀好了,染布的工作就完成了。

学习也是这样,孝悌忠信就好像是白布。

君子在内端正心志,在外修习自己的行为,如果有余力,就可以学文,文质彬彬,然后有德行。

学习的人不担心才能不够,而担心不能立志,所以说向往成为千里马的马,就能成为千里马;仰慕颜渊的人,也就能成为颜渊之类的人。

又说锲而舍之,朽木不可雕;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这不就是验证吗?

“现在学生口中诵读圣人的典籍,亲自接受学校中的训导,等到三年,可以小有成效。

而美名流传,声望一天比一天好,朋友钦佩而高兴,朝中大夫敬佩而赞叹。

于是州府交相聘任,挑选职位去做官,这不是很美好的吗?

至于包含美质抒发文藻,下笔流畅而华丽,论述世上的事情,探究深奥的道理,使得杨雄、班固收起笔来,董仲舒张口结舌,仅是有才能者的作为,而不是平常人的。

然而积聚一勺勺水而成为江河,堆集细微的尘土而使极高的山更高,不立志,不勤奋,按道理没有办法成功。

各位学生如果断绝人间的杂务,专心学习,长年累月,日积月累,那么(成功)也就是或慢或快,或先或后罢了,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有什么远大的目标不能实现呢?

虞溥处理政务威严而不凶暴,教化大行,有白乌停在郡府庭上。

注解《春秋》《左传》,撰写《江表传》以及文章诗赋几十篇。

二、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

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

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

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宋史·黄庭坚传》)

1.下列各组句子中“其”的用法,与“则或咎其欲出者”中“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

B.其重之也如此

C.其词有“瑰伟之文……”

D.乐其林泉之胜

答案 D

解析 D项,指示代词,那,与例句同。

A项,代词,代黄庭坚。

B项,代词,代苏轼。

C项,代词,他的,指苏轼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D项,句中语气停顿。

A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

B项,介词,在/介词,比。

C项,介词,把/介词,因为。

参考译文

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

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

而黄庭坚在文章方面诗歌尤其突出,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把黄庭坚匹配苏轼,并称“苏黄”。

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

起初,黄庭坚游灊皖的山谷寺、石牛洞,喜欢该地方林泉优美,于是自号为山谷道人。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晋平公与群臣饮,饱酣,(  )喟然叹曰:

“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

”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

公被衽(  )避,琴坏于壁。

公曰:

“太师谁撞?

”师旷曰:

“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  )撞之。

”公曰:

“寡人也。

”师旷曰:

“哑!

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左右请除之,公曰:

“释之以为寡人戒。

1.文中括号内应填的虚词是(  )

A.遂 而 则     B.乃 而 故

C.乃 以 则D.遂 以 故

答案 B

解析 乃,竟然;而,连接相承关系;故,所以。

2.下列四句中“之”字用法相同的是(  )

①惟其言而莫之违 ②援琴撞之 ③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④左右请除之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 D

解析 ①②④都是代词,其中“莫之违”是宾语前置句,“莫违之”。

句③是助词“的”。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两个“莫”字意义不相同。

B.“师旷侍坐于前”“琴坏于壁”“有小人言于侧者”中三个“于”字意思相同。

C.“寡人也”“是非君人者之言也”中两个“也”字作用相同。

D.“以为寡人戒”的“以为”与《出师表》中“愚以为宫中之事”的“以为”意思相同。

答案 D

解析 D项中“以为寡人戒”中的“以为”是“以(之)为”,两个词,“把它作为”;“愚以为”是“我认为”。

A项中前“莫”是“没有什么事”之意,后“莫”是“没有谁”之意。

B项,“于”是“在……”。

C项,也,句末语气词。

参考译文

晋平公与大臣们饮酒,喝得酣畅时,竟然叹息道:

“没有什么事比做人君更快乐,因为他的话没有谁敢违抗。

”师旷在面前陪坐着,拿起琴就撞了过去。

晋平公收起衣襟避开了,琴在墙上撞坏了。

晋平公问:

“太师撞谁呢?

”师旷答道:

“刚才有小人在大王身旁说话,所以撞他。

”晋平公说:

“是我说的。

”师旷说:

“啊!

这不是统治人的人应说的话。

”周围的人请求杀了他,晋平公说:

“放了他,把这件事作为我的借鉴。

基础知识链接

常见18个文言虚词词性及释义

1而

词性  释义

(1)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

(《鸿门宴》)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

(《游褒禅山记》)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

(《劝学》)

(4)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  )

(《石钟山记》)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

(《劝学》)

(6)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  )

(《冯婉贞》)

(7)吾尝终日而思矣(  )(  )

(《劝学》)

(8)某所,而母立于兹(  )(  )

(《项脊轩志》)

答案 1连词,表示目的关系,译为“为了、为的是”2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 3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 4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5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6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7连词,表示方式或状态,修饰关系,可不译 8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2乎

(1)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  )(  )

(《殽之战》)

(2)延伫乎吾将反(  )(  )

(《离骚》)

(3)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  )

(《师说》)

(4)然豫州新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