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概论民俗专题会走路就会跳舞藏族人的舞蹈综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76633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857.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学概论民俗专题会走路就会跳舞藏族人的舞蹈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旅游学概论民俗专题会走路就会跳舞藏族人的舞蹈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旅游学概论民俗专题会走路就会跳舞藏族人的舞蹈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旅游学概论民俗专题会走路就会跳舞藏族人的舞蹈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旅游学概论民俗专题会走路就会跳舞藏族人的舞蹈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旅游学概论民俗专题会走路就会跳舞藏族人的舞蹈综述.docx

《旅游学概论民俗专题会走路就会跳舞藏族人的舞蹈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学概论民俗专题会走路就会跳舞藏族人的舞蹈综述.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旅游学概论民俗专题会走路就会跳舞藏族人的舞蹈综述.docx

旅游学概论民俗专题会走路就会跳舞藏族人的舞蹈综述

“会走路就会跳舞”——藏族人的舞蹈

  “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这是人们对藏族人能歌善舞的褒奖。

在藏区歌舞活动十分普遍,不仅在节假日您可以欣赏到优美的藏族歌舞表演,就是在平时您也可以在广场上、在草原上、在人们经常聚集的地方看到群众自发组织的跳藏舞、唱藏歌的场面。

  藏族舞蹈主要有“卓(锅庄)”、“依”、“热巴”、“则柔”、“锅瓦”、“拉什则(神舞)”、“莫合则(军舞)”、“跳欠”(寺院僧人舞)等很多种。

每种舞蹈都自成体系,风格各异。

“锅庄表演”是人们最喜爱的一种舞蹈形式,这种舞蹈男女老少均可参加,十几人、几十人皆可,常常是男女各半,无时间、地点限制,围成圆圈一起跳唱。

歌的内容主要是赞颂山水人情,歌唱友谊理想。

藏族歌舞的特点是歌舞一体,有歌必有舞,舞蹈动作丰富多彩,舞姿舒展洒脱、情绪热烈,气势粗犷,从中表现出藏族人民豪放、刚强、坚毅的性格和情怀。

一、锅庄(锅庄舞)

  锅庄是一种古代传下来的舞蹈,人们白天外出狩猎,晚上聚集在一起分享猎物,围锅取食并跳起舞蹈以示庆贺。

锅庄流传于牧区、半农半牧区,如西藏昌都、工布、甘孜、藏北草原,四川阿坝,云南中甸及青海、甘肃藏族居住区。

锅庄的舞蹈动作粗犷有力,矫健奔放,劳动气息强,有模拟禽兽的各种动作。

锅庄的音乐曲式短小,是2—4乐句组成的分节歌,先清唱然后歌舞,歌舞时先慢而后快,最后以快速结束。

音乐节奏顿挫有力,比果谐更为粗犷、高亢、豪放。

  藏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重大喜庆活动都要跳锅庄舞。

表演时无任何乐器伴奏,场地选择在锅庄房或院坝,男女自成两排,围圈携手共舞。

锅庄分舞为大锅庄(藏名达尔嘎底),小锅庄(藏名达尔嘎薏依)。

大锅庄属礼仪性舞类。

多为寺庙念冬经或迎宾时跳。

它要求严格,如预先指定领舞者(多为德高望重的男性长者);要求服装统一等等。

这种舞具有一定的舞蹈程式,舞步稳重,舞姿端庄、储蓄,表达厚诚之情。

小锅庄属自娱乐性舞类。

它不拘形式,随时随地都可以跳,锅庄房、院坝里,甚至劳动场所。

小锅庄领舞者可男可女,不受限制。

小锅庄内容多表现爱情、劳动、花鸟、自然等,因而活泼,洒脱,长袖挥舞,步伐欢快自如。

小锅庄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娱乐性舞蹈。

二、羌姆(宗教舞蹈羌姆)

  “羌姆”产生于公元八世纪,迄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

当时吐蕃赞普赤松德赞邀请印度高僧莲花生大师主持西藏桑耶寺的落成典礼时,莲花生大师根据当地苯教的拟兽面具舞,结合佛教密宗的金刚舞,组成了跳神法会,驱鬼酬神,为桑耶寺开光。

这种舞蹈经过后世宗教大师们的继承和改进,形成现在的规模,并遍布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族地区,甚至锡金、不丹、尼泊尔、印度、孟加拉国等地也都保留着这种古老神秘的舞蹈。

中国先秦文学典籍《吕氏春秋·古乐》中说: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

”在这里,“载民”是歌唱始祖;“玄鸟”是燕子代表的部落图腾;“遂草木”是歌唱草木茂盛;“奋五谷”是歌唱五谷生长;“敬天常”是遵循自然法则……在藏族原始信仰中诞生的拟兽面具舞也是在诗、乐、舞为一体的形式中经过了历史的长河,终于发展到现在的金刚神舞即“羌姆”,而其意义已从简单的膜拜升华到了驱逐心魔,排除孽障,使众生来世永享佛法的意境。

  出财“羌姆”的主要内容是以驱鬼镇邪为主。

但各地各门派因其信奉的本尊和护法神有所不同,故而举行“羌姆”的日期、程序、服饰也都有所不同。

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羌姆”的舞者全部是由寺院中的僧人担任,俗家人不得参与。

羌姆仪式表演是宗教和舞蹈相结合的特殊形式。

它将晦涩难懂的教义用舞蹈的结构方式和形体语言进行直观化、通俗化,因此有着严格的动作、装扮、配乐及舞蹈表演程式。

  塔尔寺的羌姆表演主要由“天界勇士舞”、“托干舞”、“多尔达舞”、“夏雅舞”、“法王舞”、“鹿神舞”、“大合舞”七个舞蹈段落组成。

那年正月十五我看了塔尔寺的羌姆:

那是由4个男孩扮演的骷髅面具舞首先出场,其次是由6个男童陪伴的和尚庄重地走进舞场,坐在一边观看舞蹈。

之后,游方僧端来盛有“凌噶”的木盘子,放在舞场中央,在其旁边铺上地毯,然后有两个鹿头舞者、两个牦牛头舞者进场,紧随其后的就是主角——阎王。

他的左手拿着一只海螺和网,右手挥舞着一根刻有骷髅的木牌。

再后是18名戴着各种兽首面具,手持颅器和金刚撅的舞者出场,他们绕着舞场的边缘起舞,当阎王将“凌噶”切碎后退出了舞场,最后是三个戴鹿头面具的人进场,舞蹈的气氛顿时变得疾速而热烈,将所有僧俗的心情带向了高潮。

在表演过程中,尽管维持秩序的僧人忙得不亦乐乎,但是不时还有虔诚的信众溜进舞场向阎王顶礼。

记得小时候在结古寺观看羌姆时,很害怕那些带着愤怒面具、手持武器维持秩序的僧人,后来知道他们所谓的“武器”,就是一条包着羊毛的细长的袋子,袋子上画着虎纹或豹纹。

当观众越过了舞场圈线的范围时,他们就会夸张地挥舞着冲过来,但是打在人身上没任何痛感,尽管如此,违规的观众还是会在他们卖力的“鞭打”中大呼小叫地向后逃窜,紧接着又嬉皮笑脸地赖着继续往前移。

  据说寺院羌姆的前身,是8世纪桑耶寺的金刚舞,它是以印度密教金刚乘的金刚舞为基础的。

按照密宗的说法,“三密”中的身密包括手结印契,也就是用十指结出种种形状来表现心理,因此羌姆承继了印度舞蹈的手势。

而另一方面,塔尔寺的僧侣主要来自青海各地的藏族,寺院与各藏区的风土人情、民间舞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藏族民间舞蹈的手法也渐渐被吸收了进来。

从而,塔尔寺羌姆舞蹈中也明显地带有青海藏族民间舞蹈的形式手法。

三、卓舞(卓舞表演)

这是一种古老的、高雅庄重的集体舞蹈形式,现仍流行于歌舞之乡玉树藏族自治州,分为求卓和锅卓。

锅卓动作粗犷、奔放。

节奏缓慢时,舞姿舒展如凌空雄鹰;节奏紧凑时,步伐敏捷如岩间黄羊。

玉树称多白龙沟的卓舞以粗犷见长,玉树囊欠香达镇的卓舞则以舒缓久负盛名。

  求卓是一种以宗教内容为主的舞蹈,气氛肃穆,曲调低沉,舞蹈动作缓慢稳健,上身动作舒展,脚下顿挫有力,只有在举行宗教仪式、重大节日或上层人物迎送宾客时才表演。

舞者是三十岁以上的男性,妇女是不能参加的,这和寺院的跳羌姆相同。

玉树新寨的多顶求卓便是代表。

  卓舞的缓慢步调往往使不明内涵的人感到过于冗长,因此儿时观看其他舞蹈时都有一种亢奋的感觉,惟独到卓舞表演时,一阵瞌睡感顿时弥漫在眼帘周围。

从前,有一个住在通天河旁的人路过新寨到五公里外的结古镇上赶集,回到家时,夸张地感叹道:

“我经过新寨时看见那些排练舞蹈的人抬着右脚哼哼,回来又经过那里时,那只右脚还没有落到地面上!

  如今在朗玛厅或民族节日里,卓舞已经成为群众性自娱的歌舞,音乐上也渐渐向欢快明朗的节奏转变,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进入舞池翩翩起舞。

  在不同地区,卓舞的称谓不尽相同。

在康定,人们称之为“都巴卓”、“达卓”等,城镇地区称“跳锅庄”;在泸定,称其为“昂宙锅庄”;在嘉戎的丹巴,称锅庄为“达尔嘎”;在九龙,分别称之为“锅卓”、“罗口”或“卓”;在雅江,称为“卓羌”或“朵替卓”;在道孚、乡城、甘孜、德格、理塘等地称“卓”;在炉霍,称为“卓羌”;在金沙江边的柏娅乡称为“沙色锅庄”;在色达,称锅庄为“卓羌”;在得荣,称锅卓为“竹羌”等等。

四、依舞(弦子舞表演)

  这是一种优美轻快的高原舞蹈,在四川康巴地区称之为“弦子”。

每逢赛马会、喜庆节日、民间集会时,人们都会跳这种舞蹈。

伊舞是从骑马、打酥油、狩猎等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艺术,节奏明快、轻巧活泼、铿锵有力。

男子舞蹈动作粗犷、热情奔放;女子舞蹈颔首鞠腰、起伏适度。

舞蹈的形式从两人到百人不等,其队形变化多端,如:

方形、八字形、圈形、川字形、雍仲符号形等等。

并且,这种舞蹈的舞袖十分讲究:

男袖由外白袖和内红袖构成,女袖相反,男女袖的内袖均长出外袖五十多厘米。

由于这种舞蹈的特性,舞蹈队一般由年轻男女组成。

当然也有少量的老年舞蹈队。

长袖是依的典型舞蹈服装,而男子的脚铃是舞者最好的节拍音器。

舞队的配乐一般常由歌手、牛角琴、竹笛和鼓点组成,后来加入风琴伴奏。

歌曲内容是历史上沿袭下来的传统歌词,内容多以赞美家乡山水、赞颂吉祥幸福为主。

  “依舞”在四川康区又名“弦子”,藏语称其为“依”或“康谐”,流行于康、卫藏地区。

表演时由一名操牛角胡或二胡的领头人边拉边舞,所以俗称“弦子舞”,它是典型的农业区的歌舞,以巴塘的弦子最为出名,故又叫“巴塘弦子”。

在牧区,有一些热巴艺人表演的弦子,称“热巴弦子”。

弦子的舞姿婀娜,动作舒展、柔美。

音乐速度较慢,旋律优美抒情、延绵连贯、婉转而深情,极富歌唱性。

演奏弦子音乐,凡遇长音时,弦乐器牛角胡(与二胡形制相似,琴筒用牛角制成,蒙以蛇皮)由于弓子较短,都演奏成每拍两个带连线的八分音符同音反复,这两个八分音符之间加上一个低大二度或小三度的装饰音,使曲调显得有起伏并取得连绵不断的效果,成为弦子音乐的基本特色。

用二胡、大提琴等拉弦乐器演奏弦子音乐都应保持这种特色。

弦子所唱的歌词内容广泛,多数曲调可以自由地填入新词。

五、热巴(热巴舞表演)

  古时候,有一种流浪在藏区各地的舞蹈群体,他们没有美妙动听的音乐来伴奏,也没有声势浩大的舞队来铺场,他们仅用自己轻巧的舞姿和紧凑的鼓点就能赢得各地观众的青睐。

他们叫:

热巴艺人。

  热巴艺人的舞蹈广泛流行于康巴藏区。

“热巴”原意为“流浪艺人”,最初起源于藏族民间艺人歌舞班子。

男舞者脚蹬马靴,手持响铃,腰系黑白相间的牛毛绳。

女舞者用左手的弯弓点击右手的手鼓。

因模仿动物形象,热巴动作具有高度的技巧性,如:

仰转、抬腿转、侧身翻及绕身翻转击鼓等。

女舞者的腰肢非常柔软,在表演是往往会从侧面让头部和小腿相触,宛若水蛇般的身躯在敲击手鼓的同时绕回婉转,随着鼓点节奏的加快,身躯的绕转让人目不暇接。

与其他舞蹈风格不同的是:

它既是群舞,也是一种集体性的独舞。

六、锅哇(锅瓦表演)

  玉树地区称“锅瓦”,即武士舞。

在意义上同四川嘉绒藏区的卡斯达温(铠甲舞)有相同之处。

而卡斯达温对漆牛皮甲、象皮甲、藤甲、铁皮甲及整片甲和千叶甲的考究,在锅瓦中所不被表现的。

但就舞蹈本身而言,都是古代战争时期勇士出征前所跳的一种民间祭祀舞,显示着部落战争中不可侵犯的威严和震慑邪魔妖道的磅礴气势。

它是在我们的孩童时代里较难看懂的舞蹈之一。

以一位击钹或右手持剑左手握圆形狮头牌的人为领队,其他人皆左手握弓,右手持剑。

舞蹈中夹杂有对白和歌唱。

具有一些戏剧歌舞的特色。

舞者头戴红穗帽,步履缓慢,与塔尔寺勇士舞颇为相似。

音调节奏中充满了庄严肃穆、苍劲有力的气势,仿佛要将观众带入那古远的、弥漫着马蹄声和战事桑烟的军事帝国时代。

据说从前舞者是左肩斜挎弯弓,右肩斜挎箭囊。

经过长期的演变,人们开始用结辫的彩色绸缎来象征性地代替弓箭。

锅瓦舞蹈一般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并且,只在宗教仪式和盛大场面才出现,具有扬佛兴教的功能。

如今,玉树的萨迦派寺院已将“锅哇”列入了宗教舞蹈系列之中。

七、藏戏(藏戏表演)

“藏戏”叫“阿吉拉姆”即“仙女大姐”之意。

是藏区普遍流行的以歌舞形式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性艺术。

藏戏在西藏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相传十四世纪初,后藏高僧唐东杰布为了建造雅鲁藏布江的铁索桥而四处募捐集资。

三年后,他在山南地区穷结县境内,发现了聪慧美丽、能歌善舞的七姊妹,便把她们组织成最早的戏团,以佛教故事为内容,奔赴藏区各地表演自编自导,具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歌舞剧,以此募捐筹集建桥资金。

这就是藏戏的雏形。

  早期的藏戏是用舞蹈哑剧表演简单的故事,而今已发展成为综合性较强的艺术。

在流派上有白面具的早期旧派和蓝面具的后期新派之分。

而按民间分法,则有觉木隆剧团为代表的前藏派和以江嘎尔剧团为代表的后藏派。

现在藏戏的四大流派为:

迥巴藏戏、江嘎尔藏戏、香巴藏戏和觉木隆藏戏。

  藏戏演员的化妆,或是把脸谱画在脸上,或是戴假面具。

而面具主要有平面和立体两种形式。

  平面面具由各种布料、纸板、山羊皮等制作,一般用来表现剧中角色的身份和性格,如国王、大臣、喇嘛、老妇、老翁、巫女等人物。

温巴的蓝色面具是正直勇敢的象征;国王的红色面具是权力的象征;大臣的黄色面具是忠良的象征;王妃和牧女的绿面具象征女性;老人的白面具象征善良;半白半黑的面具是两面三刀、口是心非的角色;而黑色面具是凶恶、残暴的象征。

  立体面具用纸浆、漆布、泥巴等调和塑成,表现神仙鬼怪或动物,如弥勒佛、龙女、阎罗王或护法神等等。

  演戏时有旁白用快板向观众交待剧情的发展。

用乐手打击乐器为演员的舞蹈伴奏,还有后台演员为台上演员帮腔。

唱腔至少有20种,男女老幼,喜怒哀乐,尽不相同。

藏戏除折子戏外,一般都可分为三个段落:

1.出场仪式

  猎人净地:

由身着猎人装的人手持彩箭首先登场,净场地,高歌祝福;

  太子降福:

由身着太子装的人出场,为观众带来福泽;

  仙女歌舞:

由身着仙女装的人漫步起舞,表示仙女下凡,与人间共享欢乐

2.正戏

3.收场

  藏语称为“扎西”,在向观众祝福的同时,接受捐赠。

“扎西”的原意是“吉祥”,当结束某件事情时,它又有着“圆满”的含义。

比如:

节目收场时跳“扎西舞”;结束酒会时喝“扎西酒”;亲友分别时祝“扎西语”;信笺完稿时写“扎西词”等。

  藏戏的传统剧目有12个,最有名的是“八大藏戏”:

《文成公主》、《诺桑王传》、《朗萨姑娘》、《苏吉尼玛》、《单互桑姆》、《白玛文巴》、《顿月顿珠》、《云乘王子》等。

这些戏目,多数是佛经故事、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或人情世态。

八、莫合则(热贡地区的莫合则表演)

  这是一种古代藏族军队舞蹈,它是同仁地区民间三大舞蹈之一,主要在六月会期间隆务河谷地带的村庄会演。

军舞是一种大型广场歌舞,类似于中原汉族聚集地的社火和西藏的“望果节”表演,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欢庆的娱乐性,舞蹈风格体现出威武、雄壮、豪放、欢乐的特点,从中表现了藏族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祈求和平安康的美好愿望。

相传,藏王松赞干布、赤松德赞时期,唐蕃之间有时失和,在同仁与甘肃夏和甘加一带两军对峙,常常交战,后经高僧调解停战,据说当时:

蕃军队载歌裁舞欢庆停战时,从军队驻地达加措中出现两条龙,一龙似虎,一龙似豹,与欢庆的人们同欢共舞,沿袭已久,演变而成莫合则,表演这种舞蹈时,舞者身带有彩色条纹服饰,头戴虎豹面具,手提弓和矛、刀、军旗等各种武器,高喊(哎哈--哎哈--哎哈)口号,左转右转,边跳边排成各种队形,还舞出两军交战的场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