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高考试题培养学科素养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学科考试说明的高考试题解读 二.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27563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密高考试题培养学科素养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学科考试说明的高考试题解读 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解密高考试题培养学科素养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学科考试说明的高考试题解读 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解密高考试题培养学科素养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学科考试说明的高考试题解读 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解密高考试题培养学科素养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学科考试说明的高考试题解读 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解密高考试题培养学科素养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学科考试说明的高考试题解读 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密高考试题培养学科素养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学科考试说明的高考试题解读 二.docx

《解密高考试题培养学科素养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学科考试说明的高考试题解读 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密高考试题培养学科素养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学科考试说明的高考试题解读 二.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密高考试题培养学科素养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学科考试说明的高考试题解读 二.docx

解密高考试题培养学科素养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学科考试说明的高考试题解读二

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还!

2020-2021年备考

(完美版)

学习考试说明,解密高考试题,培养学科素养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学科

考试说明的高考试题解读

(二)

一、2012—2017全国卷考情统计

考纲

卷别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全国卷Ⅰ

2013·从地方行政示意图看汉、唐历史变迁;

2014·君主专制强化,“君权神授”;

2014·科举制;

2015·汉代外戚干政;

2016·宋代重史传统;

2017·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2017·唐朝的统一战争

2016·明代地方行政管理

全国卷Ⅱ

2016·科举制

2015·汉代地方吏治

201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014·明代内阁制;

2014·清朝东北地区移民政策;2017·明代君主专制的加强

全国卷Ⅲ

2016·汉承秦制;

2017·宋代史书记事

——

全国卷

——

2012·清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僵化

二、解密高考试题

(一)立足时空观念——主干知识迁移考

1.(2014·全国卷Ⅱ·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  )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

B [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并设殿阁大学士。

明成祖时设内阁,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它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

内阁首辅虽有时会操纵朝政,但其权力并不是来自制度及其职位,而是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故内阁首辅操纵朝政进一步体现了君主集权的加强,A项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但未被“内阁取代”;D项内容违背了材料信息,故选B项。

]

2.(2012·全国卷)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摩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惟揣摩此样本为急”。

材料本身没有反映内阁职权的变化及内阁官员事务是否繁忙,故排除A、C两项;D项不准确,材料没有反映官员服从皇帝命令的信息;“惟揣摩此样本为急”体现了在清代僵化的政治体制下,官员拘泥规制的情形,故选B项。

]

(二)立足史料实证——创设情境灵活考

3.(2017·全国卷Ⅰ·25)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C [题干材料反映了汉高祖十二年到汉武帝元封五年,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增多,而且从只有郡到郡、国都有,意味着封国势力被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为解决边患危机创造了条件,C项正确。

题干材料反映了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逐渐增多,甚至包括了一些封国,说明诸侯王国与朝廷的矛盾得到了有效解决,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缩小,A、D两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B项错误。

]

4.(2017·全国卷Ⅱ·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A [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后内阁地位上升,阁臣权力增大,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

明朝中后期,司礼监太监获得了代皇帝“批红”的权力,这样司礼监太监利用这一机会,不断扩大自己的权力,干预明朝的中枢决策,故出现题干所述现象,A项正确。

明中后期,内阁、司礼监虽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但其都依附于皇权,最后集权于皇帝,君主专制强化,B项错误。

内阁与司礼监相互制约,其议政功能并没有丧失,C项错误。

宦官虽然权力增强,但是最后的决策权仍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

]

5.(2016·全国卷Ⅲ·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B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把握汉代对秦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关系。

材料中的“文书”泛指古代的国家档案文献,文书传承着历朝的典章制度和政治经验。

材料表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重视秦朝的文书,意味着继承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即汉承秦制,故B项符合题意。

汉初推行被称为“黄老之学”的道家思想,故排除A项。

汉初充分发挥文书功能,以便继承前代的政治制度,故排除C项。

材料并没有体现官吏是否熟知秦朝的典章制度,故排除D项。

]

6.(2016·全国卷Ⅰ·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B [题干反映的是明朝初期,地方由三司分别掌管“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到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说明地方行政权力出现了由明初的多人掌握到明中叶以后一人掌握的变化,这样有利于统一协调地方各部门工作,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尤其是到明清时期,地方权力不断缩小,故排除A项;据题干材料无法判断六部权限是否受到削弱,故排除C项;北宋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此后,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故排除D项。

]

(三)立足历史解释——方法能力创新考

7.(2017·全国卷Ⅰ·26)

记述

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

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太宗本纪》

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C [两部史书都记载了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及其结果。

《旧唐书》提及“我师败绩”“不利而旋”,《新唐书》谈到“败绩”“诸将为举所败”,二者在此问题上相互印证。

因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C项正确;史书中对李世民有两种不同称呼,即“秦王”“太宗”,因此不能认定李世民在成为皇帝后与薛举战于泾州,A项错误;四处文献记载中,只有《新唐书·高祖本纪》中提到刘文静,因此不能认定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B项错误;四处文献记载中,只有《新唐书·太宗本纪》中提到李世民患病,因此不能认定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D项错误。

]

8.(2016·全国卷Ⅰ·26)史载:

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

“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A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宋太祖因为史官对帝王“误失……必书之”而不乐,这就反映了重史传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君主个人行为,故选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史官秉笔直书,故排除C项;D项是现象而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

(四)立足家国情怀——社会热点隐性考

9.(2015·全国卷Ⅰ·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C [材料中说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年幼,执政大臣也从他们中选择,反映了母族亲属(外戚)在两汉时期的地位极高。

由于皇帝年幼,很容易被外戚所控制,导致汉代经常出现外戚干政,故选C项。

]

10.(2015·全国卷Ⅱ·25)汉宣帝曾称:

“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

”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A [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对地方进行垂直管理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

材料体现了汉宣帝高度重视郡太守的作用,而郡太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郡太守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没有提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汉宣帝的观念而非汉代地方行政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故排除C项;D项内容在材料中未提及。

]

(五)立足唯物史观——学科理论引领考

11.(2014·全国卷Ⅰ·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B [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宗教,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皇权至上,并且皇权至上与祭天、祭祖先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C项;仅从题干材料无法得出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的结论,排除D项。

故选B项。

]

12.(2016·全国卷Ⅱ·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D [题干体现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

出身卑微的读书人为了入仕,刻苦读书,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故选D项。

官员的文化素养和能力是两个概念,故排除A项。

题干信息与选官制度沿革下的官员道德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B项。

自由投考与排除世家子弟入仕矛盾,故排除C项。

]

3、培养学科素养

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

2016年9月发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

1.五大核心素养构建正确的历史认识

2.五大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

(1)唯物史观——学科核心理论,高考考查立足点

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