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整理完整版含推荐书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69533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8.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整理完整版含推荐书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整理完整版含推荐书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整理完整版含推荐书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整理完整版含推荐书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整理完整版含推荐书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整理完整版含推荐书单.docx

《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整理完整版含推荐书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整理完整版含推荐书单.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整理完整版含推荐书单.docx

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整理完整版含推荐书单

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

作者:

****

没有爱,一切免谈

◎文╱汪培珽

孩子,是最懂得知恩图报的动物。

清明扫墓,拔草、修树一趟下来,累得大家人仰马翻,好不容易一天快结束,送儿子上了床、说了晚安,才离开房门三步……

「马-麻-」还有什么名堂?

「我的脚底,好酸,好酸哦!

」儿子没开口要求什么,因为他知道,「捏脚」是妈妈代替麦当劳或玩具,奖励他们的「礼物」,此时并无要求的空间。

「妈妈帮你捏五分钟,好不好?

」无预期的爱,更是香甜。

扫墓时也认真工作的小小身影,态度是最难能可贵的资产。

「妈妈是不是很累了?

」才没捏一会儿,他却关心起我来。

他当然明白,妈妈也累了。

「小乖,今天捏起来特别舒服,对不对?

这是因为你的脚很酸。

妈妈知道你很舒服,就不会累,因为妈妈好爱你。

头趴在枕头上、快累得半死的他,享受着满满的母爱,用像是说给枕头听的姿势,以轻微却似有千斤重的力量说:

「我也爱你!

六年前我决定辞掉工作,专心做个全职妈妈,在这段过程中得到的丰盈收获与心灵喜乐,让我深深欣慰自己的选择并没有错;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而我很庆幸是全程的参与者。

一直到近年来,我开始有了想法,希望将这喜悦的教养经验,与更多父母分享,而有系统地规划出「爱孩子也爱自己的七堂课」演讲课程,期许自己能透过亲子教育的力行实践,帮助父母建立让孩子快乐成长的新教养观。

这套课程也确实在家长与学校之间引起热烈回响,我不仅有了更多和不同父母、老师交流与沟通的机会,也因而开始酝酿这本书的写作,期盼这样的教养理念能发挥更大的力量。

在我的七堂演讲课程里,「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和「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一直是最受家长欢迎的课程,而之后所谈的爱、自信和健康,人数马上骤减,甚至还有家长略过前面,只关心最后一堂「好习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如何做到?

大家普遍只重视有形的,学习、语言、好习惯。

爱、自信、健康,没有分数可打、没有成果可展现,就可以再说、再等。

可是我认为,全部的养育、教育,甚至自信,都奠基在「爱」之上。

没有爱,一切免谈。

看这本书的父母,无庸置疑地,一定非常爱自己的孩子。

但是,我想传达这些教育理念的最初动力,是因为我自己在教养孩子的路上、在为孩子付出爱的同时,也深深地感觉到自己得到了爱;而这份一直在我心中不期然出现的满足和快乐,才是我真正希望全天下父母都能得到的东西。

生活周遭,比比皆是竭尽所能在爱孩子的父母,却常常爱得愁眉苦脸、甚至痛苦不堪,完全没有养孩子的乐趣可言。

在我持续地帮孩子念故事书两、三年之后,当我开始纳闷,为什么孩子如此不让我操心时,突然发现了念故事书与教养孩子的关联性。

而这本书的主旨,就是要告诉父母「为什么一定要念故事书给孩子听」,因为它不仅简单好用,而且在你为孩子付出爱的同时,自己也会感受到满满的爱。

中国父母不自觉地,总是会一代逼一代去追求未来的幸福快乐。

小时候,父母要我们用功读书,因为用功读书以后,就能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但真去用功读书的孩子,最后有没有得到幸福快乐呢?

通常,都是还没来得及幸福快乐,自己又有了下一代,于是,又开始了另一个要孩子用功读书的循环。

而这样一代传一代,到底是谁得到了幸福快乐?

没有人!

因为,大家都在「追求」那份「未来」的幸福快乐。

所以,从孩子诞生的那一刻起,我就把握着每一天,尽情享受属于我和孩子的幸福快乐。

「我是来听耐心的。

」有一位听讲的妈妈,教育方式与我如出一辙,我质疑她为什么还要花时间和金钱来听课时,她这样回答。

这本书真正要给的,只有三样东西,无形的。

父母的「耐心、耐心和耐心」。

随时翻翻它,为自己日渐减少的耐心,补充些能量吧。

不要急着验收孩子的成果,幸福绝对会在不起眼处,等着你。

---------------------------------------------------------------------------------

【书摘1】

P为什么要念故事书给孩子听?

念故事书给孩子听,可以培养孩子的好品格、大能力……这些事情,哪个父母不知道!

那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多力气,强调、重申这些父母全知道的事呢?

问题就在于:

父母明明知道是重要的事,却没办法做到啊!

有多少父母,都是忙着工作赚钱,专心听孩子说话的时间却少之又少?

有多少父母,忙着送孩子学才艺、上安亲班,却不管孩子的童年在哪里?

又有多少父母,是会帮孩子念故事书的呢?

所以,重点根本不在于故事书怎么念、怎么选,这些都是其次的问题。

真正的关键是--父母有没有「心」、有没有「热忱」和「渴望」,要帮孩子做这件事。

所以,我就是希望藉由这本书,把自己的热忱和渴望传达给各位父母。

有了热忱和渴望,你们才会把教养孩子的重心锁定在这个方向上,并且付诸实行;否则立意再好、若是不付诸行动,还是一样于事无补。

我是在连续为孩子念了八年的故事书之后,才反过来想要告诉全天下的父母:

一定要念故事书给孩子听,因为我强烈感受到了这样做的好处。

看看现在的父母为了孩子掏心掏肺、照顾有加,接送孩子学才艺、补功课,一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种种作为的本意都离不了一个「爱」字;但是除了「爱」以外,父母最想要给孩子的是什么呢?

其实,答案都在每个父母的脑海里。

故事书V.S.好品格

P不用说大道理,念故事书就好

「好品格」已经是这个世纪的教养领域里最重要的显学。

它的涵义铺天盖地,从人格养成--诚实、尊重、乐观、同情心、自信、谦虚、知足、热忱、耐心、勇敢……;到人生态度--守规矩、有礼貌、友爱、分享、同理心、认真、关怀、感恩、负责任……,这些特质不仅是一个人能够成功立足于社会的基石,也是让孩子拥有快乐人生的坚实支柱。

对于学龄前正处于似懂非懂年纪的孩子,好品格要怎么教?

为什么兄弟姊妹要相亲相爱?

为什么玩具要轮流跟别人玩?

为什么不可以随便批评别人?

为什么每天都要早起上学?

父母当然可以用「说道理」的方式,慢慢说给孩子听。

但是「说道理」要看时间、看场合、看孩子的心情,还要看父母有没有说道理的天份。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验呢?

--费尽力气、肠枯思竭地对孩子解释完了一个道理,只见孩子还是两眼发直、表情疑惑;别说是孩子听不懂了,你自己可能也觉得逻辑不通呢!

或者,若真要和孩子来上这么一大段对话,父母可能也要惭愧地承认,自己不是没有时间、就是没有力气这么做。

几位双薪家庭的朋友也表示,能顾好孩子的三餐、加上打理生活起居,已属尽责,哪还有力气和孩子慢慢说每件事情的道理呢!

当孩子顽皮的时候能忍住不发脾气,就已经算是很厉害啰。

道理不好说,但孩子不能不教啊。

那么好品格要怎么教呢?

其实,不用说大道理,只要念故事书给孩子听就好。

我也想不到任何一个更简单的方法,会比念故事书更好用。

P书中自有「好品格」

忠孝节义的大道理,光是透过教条式的训话是无法深入人心的。

然而藉由故事书的情节,有些难以解释的道理,却好像立刻活灵活现了起来。

以下这些故事书,都是我随机从家里的书架上摘选出来的,每本书都有特定的主题,将好品格的观念和正确的人生态度穿插于其中,透过故事的生动情节先引发孩子的兴趣,自然而然地,这些概念就会潜移默化地植入孩子的内心。

好品格

书名

出版社

诚实

《珊珊的月光》

巨河

勇敢

《我的名字叫国王》

格林

谦虚

《绿笛》

和英

尊重

《是蜗牛开始的》

三之三文化

分享

《手套》

远流

友爱

《小莫那上山》

台湾英文杂志社

同情心

《看谁在搞鬼》

格林

同理心

《小猫斗公鸡》

格林

自信

《做的好、小小熊》

上谊

努力

《妈妈的红沙发》

三之三文化

负责任

《安娜想养一只狗》

上谊

自动自发

《花婆婆》

三之三文化

团队合作

《没有声音的运动会》

信谊

关怀

《下雨天接爸爸》

台湾英文杂志社

乐观

《叔公的理发店》

三之三文化

助人

《陪你一起飞》

格林

知足常乐

《好一个馊主意》

远流

人生道理何只千百,只要是父母想教孩子的东西,百分之百都会涵括在童书作者的写作范围内。

现在的出版业非常发达,举凡我们想教孩子的东西,不论是什么样的议题,都能在故事书里找着。

从怎么鼓励孩子用小马桶?

为什么每天都要刷牙?

到单亲、残缺、死亡、如何保护自己的身体隐私,甚至什么是知足常乐?

这些看似较难解释给小孩听的人生态度,故事书里通通都有。

例如,《穿过隧道》这本书的故事,是叙述一对原本不太和睦的兄妹,因为哥哥执意进入一个隧道而变成了一座石头雕像,结果妹妹勇敢地进了隧道去抱住哥哥冰冷的身体,雕像于是因为妹妹的体温而渐渐溶解,才救了哥哥一命。

整本书里没有提到一句「兄弟姊妹要相亲相爱」,但透过故事中那种兄妹相依为命的情境描绘,当孩子再三要求我念这个故事的同时,也等于不费吹灰之力帮助了我,传达或加强我想教给孩子的道理。

儿子刚上小学一年级时,因为对环境还不熟悉,于是和三年级的姊姊相约,每节下课在操场见面一起玩。

一天下课回家的路上,姊姊说:

「妈妈!

今天有一节下课,我帮老师送完东西,正准备走回教室,突然往操场看过去,天气好热,好大的操场只有一个人站在中间,仔细一看,竟然是我弟弟。

」「我太忙了,忘了要去找他,所以赶快跑过去,摸摸他的头、亲他一下,后来上课钟响,我们才分开了。

」「摸摸头、亲一下」,这好似连续剧的场景,真教人感动这样亲昵的手足之情,也不禁要慨叹现在只生一个孩子的家庭愈来愈多,让我简直想去帮社会局拍「鼓励生孩子」的倡导短片呢。

P故事书的潜移默化效果

学龄前的孩子,会非常喜欢同一本故事书,而一念再念。

试想一本故事书一旦说了十遍,就算是再小的孩子,都会知道什么是对的?

什么是错的?

谁是好孩子?

谁不该学习?

大人也就不必再啰嗦一些连自己都不想听的大道理了。

孩子年纪虽小,心思却是很细密的,我只是不间断地念故事书,但孩子大部分的好习惯和好品格,就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形成了。

当孩子渐渐大了,开始需要教导他们一些规矩时,很神奇的是,我只要说个几次,不用费太多唇舌,两个孩子就能轻易了解我的话,并且确实地遵守、执行。

连我自己都常常不由得暗自赞叹,这两个孩子为什么「这么受教」!

有一回坐捷运,一个小朋友看见空位就一屁股坐上去,完全无视身旁父母的存在。

于是,我趁机简单地跟当时读幼儿园中班的儿子讲解了一下「礼让的道理」;没想到自此以后,如果捷运上只有一个空位时,就会听到一个小男孩大声地问:

「姊姊要不要坐?

妈妈要不要坐?

」等我们都摇头时,才见他不疾不徐地坐下去,他的礼貌,常常会「惊吓」到其它的乘客。

P确立人生态度,必须趁早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当口,常可能因为太在意孩子当前的问题,有时使出浑身解数还解决不了事情时,牛角尖就会愈钻愈深,往往造成亲子关系两败俱伤。

殊不见所谓的「橡皮擦妈妈」,每天跟在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身边做功课,孩子写一个字、妈妈擦一个字,一个边哭边写、一个边骂边擦。

不知道有多少父母在孩子中、高年级之后才后悔,很多自己太重视的东西,当时都以为是在帮孩子的忙,其实却是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二十年以后,假设孩子都已经长大、进了社会,不论他们从事蓝领或白领工作,想要让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会是什么呢?

」我喜欢把问题推向未来,让父母跳脱现在,这样心中的疑问,有时反而会变得明白。

学历、语文、人脉、家世背景、吃苦耐劳……等,每个人的条件组合都不相同,但大多数的成功者都有一个共通点:

对的态度。

如果你是老板,希望雇用抱持什么态度的员工呢?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即使学历再高,只要态度不对,你还会愿意雇用他吗?

如果你是个受雇于人的员工,又希望遇上什么样的同事呢?

是遇事推托、遇错推诿;还是负责任、愿意与人合作的伙伴呢?

态度关系着事业的成功,也关系着家庭的和谐,根本就是关系着整个人生。

像是当今有多少人在使用现金卡或信用卡扩张消费,而金钱观、价值观和消费习惯,也是人生态度的一环。

如果一个成年人可以去跟人借钱,只为了买一个名牌包,这样的人生是否还真的能快乐起来,实在令人存疑。

如果二十年后,父母才发现孩子的人生态度有问题,这样可就太迟了。

不趁孩子还是一张白纸时多花些心力,等到人格都已定型后,父母的教育功能早已衰退,对孩子的影响力也已经有限。

不要继续溺爱他、不要继续帮他处理一笔又一笔的负债,可能是到时候唯一能做的事。

------------------------------------

【书摘2】

P家庭教育才是根本

有一回参加孩子小学的运动会,当全校正为大队接力比赛欢呼沸腾之际,即使我的孩子并不是选手,也深深为那些拚命向前冲的同学们所感动、激励。

正当我的眼泪都快被这种团结一致的气氛逼出眼眶时,却突然看到殿后那一队跑倒数第二棒的孩子,在交棒线的两公尺前,大概是发觉大势已去,「竟然不跑了」,让等着接最后一棒的孩子,赶忙着急地回头去「抢下棒子」,以完成自己的任务。

什么是运动精神?

跑得快不快不重要、跑第几名也不重要,但是一旦参加了比赛,不管是为自己或为团体,尽最大的努力去完成它,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精神和态度。

身旁也同时见着这一幕的家长,在同等惊讶之余,开口说的竟是:

「这学校是怎么教孩子的……」「教改、九年一贯如何如何……」其实不只是这位家长,只要社会上一有学生出现严重偏差行为的新闻,舆论也是一致将矛头指向学校、指向教改,或是打些于事无补的口水战;甚至还有人建议,「现在流浪教师这么多,何不让这些人学点心理辅导的技巧,每班多配一位辅导老师也不错?

我很想大声疾呼:

「配几位老师都没用,父母一对一都无法教好孩子,只祈求一对三十的老师帮我们教孩子,实在是本末倒置。

现在的父母孩子生得少,而且都将全副心力放在孩子身上;但学生的偏差行为为什么反而愈来愈严重?

教育的环节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当大家一面倒地检讨学校教育的同时,有没有人回头想想,家庭教育才是根本。

请把孩子教好了再送去学校,而不是指望别人来帮我们教孩子。

P你要好品格的孩子、还是聪明的孩子?

我曾亲眼看过一个幼儿园年纪的孩子在公园打人,他坐在一旁的妈妈却只是淡淡地说:

「这孩子就是特别皮。

」完全不当一回事,既不向孩子问清楚,更别提说声对不起了。

但是,那可是一个花了大量气力与时间在孩子身上,还是高学历的全职妈妈耶!

为什么这么重要的事,她却可以视而不见呢?

如果要父母选择,希望孩子拥有好品格、还是长得很聪明,相信几乎所有父母都会选择好品格。

这是我在演讲中常提出来的问题之一,而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父母敢选聪明。

但是,在教育孩子的路上,父母又花了多少的力气和时间,在培养孩子的好品格呢?

孩子还小时,对于吃饱睡好,锱铢必较;孩子上学后,又只盯着学习进度,学校的功课、课外的才艺、升学的补习,以为只要孩子功课好、有才艺,其它的事都可以再说、再等。

这些父母也不是觉得好品格不重要,而是他们投入的心力实在会让人以为,孩子的好品格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好像只要家里经济状况不差、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自然就会有好品格。

访问幼儿园或小学的导师最清楚,有多少父母在被告知孩子有偏差行为时,都是大感惊讶、失望,甚至不肯接受事实:

「我孩子在家里很乖啊!

是不是学校有问题?

还是跟某某同学学坏了?

我曾听一位极富耐心与爱心的小学低年级老师语重心长地说:

「学生其实好教,真正难沟通的是家长。

」我们应该扪心自问,孩子从小到大,我们花了多少时间在教导孩子的好品格?

还是总要等到问题出现了,再说说大道理、或是劈头训斥一番,就以为这是在教育孩子了?

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只会让父母一辈子疲于奔命。

养出好品格孩子的因素,当然不会只有一项。

但是「帮孩子念故事书」这一项,绝对是父母不能错过的。

故事书V.S.大能力

自从女儿上了小学,开始对友谊非常重视。

一回接她放学时,发现她的表情和平常不大一样,追问之下,她才说起当天因为重新换座位,而新交了一个朋友小佩,但她原本的好朋友阿真却要求女儿不要跟小佩玩,甚至要求另一个同学不要跟女儿说话。

看得出来女儿的心情非常沮丧,不断质疑着「为什么大家不能一起当好朋友?

」我于是趁势拉着女儿到了住家附近的公园,想要安慰她一番。

我说:

「妳知不知道,阿真为什么不喜欢妳跟小佩在一起玩?

女儿不解地说:

「不知道,而且小佩也很好啊!

我说:

「有没有可能是阿真太喜欢妳了?

所以她看妳交了新朋友,怕妳被别人抢走,才不小心对妳说了些不好听的话。

女儿若有所思地想着,我又说:

「说不定明天她们就忘了今天这件事,又会跟妳一起玩了。

说实在的,当时我只是想跟女儿聊聊天,也不知道该怎么教她「在不抛弃新朋友的前提下,又能挽回好朋友的友谊」。

但是到了第二天去接她放学时,从她的表情来看,我就知道一切都没事了。

原来,她用刚学的注音符号,写了一封信给阿真:

亲爱的阿真:

我喜欢妳,我可以跟妳玩吗?

P.S.不是只有跟我玩,也跟小佩一起玩。

「自己想办法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这不是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很需要的一种能力吗?

有愈来愈多定名为「如何培养孩子的大能力」、「小小孩大能力」之类的书籍出版,也吸引了不少父母的目光;而所谓的「大能力」,意指考试是否名列前茅,日常生活能否自理之外的东西,举凡想象力、思考力、观察力、推理逻辑、机智反应……等都在此列。

这些无形的东西或许无法直接帮助我们的孩子「考高分」,却可能在未来面对种种人生关卡时,帮助他们更有智慧地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方向,少走一些冤枉路;孩子的人生也可能因为这些能力的发挥,而变得更加精采。

如果孩子的好品格能够透过「说故事」而潜移默化地传承给孩子,那么故事书是否也能启发孩子去发展抽象的「大能力」呢?

P想象力

故事书里的绘图,只是内容大纲的展现;文字细节的部分,只能靠孩子的想象。

而且绘图虽然是静止的,但透过文字的朗读,在孩子脑袋中的画面,则会有如电影般是不断活动、流转的。

加上孩子自我想象力的发挥,他们每次在脑海中构思的画面,都可以有所变化、永远不会相同。

推荐书目:

《小真的长头发》、《卡夫卡变虫记》、《哈拉老爹说故事》

P思考力

基本上,儿童故事是由「为什么」组成的,即使是平铺直叙的文字,对孩子小小的心灵来说,也可能是充满新奇与疑问的--「三只小猪为什么长大以后要搬出去自己住?

」「小红帽从大野狼的肚子里出来,为什么还是活的?

孩子对事情的好奇程度,超乎大人的想象,而故事书里的「为什么」,正好满足了孩子热爱探索世界的好奇心,也给了孩子更多思考的机会。

有时候,故事书只是父母与子女互动的媒介,即使有时候孩子提出的问题早已超出父母能马上解释的知识范围,但这一来一往的讨论,更能激发孩子的思考潜能。

推荐书目:

《哈利的花毛衣》、《想生金蛋的母鸡》、《小猫逗公鸡》

P观察力

故事书的绘图简单时,可以训练孩子的想象力;绘图复杂时,则可以训练孩子的观察力。

而且,透过一次又一次重复地阅读,孩子对绘本的观察力也会愈来愈仔细,甚至能够发现绘图中的错误或不合理之处。

往往当念故事书的大人都已经被复杂的情节弄得晕头转向时,孩子却可以对故事的来龙去脉一清二楚、没有一点混淆。

故事中的角色如果太多,孩子则会透过观察衣着、造型等,去自行比对前后出现的人物;有时当故事已接近尾声,孩子便会像发现新大陆似地,要求翻到书的前面部分,去印证他们之前对故事的疑问。

推荐书目:

《巫婆与黑猫》、《家》、《贝克的纽约》

P逻辑推理能力

我们可以观察一下儿童书店里那些还不会读字、只是靠着绘图,就能一本书接一本书看了起来的孩子们;他们是根据绘图中的前因后果,再加上自己的逻辑推论,而完成「读书」的动作。

这就像是「看图说故事」,看的图愈多、说的故事愈广,逻辑推理的能力自然就更得以发展。

推荐书目:

《爷爷一定有办法》、《三只小狼和大坏猪》、《公主的月亮》

--------------------------------------------

【书摘3】

P机智能力

「遇上问题的临场反应」关系着人的机智能力,但是在孩子单纯的生活中,并不会真的上演这些需要机智反应的情节。

不过,故事书中倒是有很多「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的处境呈现在孩子面前,透过每个作者的穿针引线、旁敲侧击或抽丝剥茧,终究会出现一个令人莞尔或豁然开朗的答案;而这些故事主人翁的机智反应,让孩子彷佛也身历其境地走完了这些过程。

孩子是需要启发的,机智能力当然也不例外。

推荐书目:

《阿文的小毯子》、《聪明的小乌龟》、《看谁在搞鬼》

P幽默感

我不知道学理上所谓的「大能力」有没有包括「幽默感」在内,但这却是我个人偏爱的特质,我希望自己是个充满幽默感的人,也喜欢和有幽默感的人在一起。

其实,绝大多数的人遇上幽默感,应该都是愉悦而开心的,它可以拉近距离、缓和冲突、化解尴尬,使自己和别人都得到精神上的慰藉。

儿童故事书里的幽默感,多得不胜枚举,不论用字遣词、故事结局都是如此,甚至光是绘图,也可以蕴含着无限的幽默感。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是:

一只母鸡边跑边生蛋,而且蛋还朝空中飞去;我也还清楚地记得,孩子指着这只天不怕地不怕的母鸡,笑得东倒西歪、乐不可支的模样。

这些从故事书中自然浮现出来的幽默情境,并不是日常生活里所能遇到的、更不是一些搞笑卡通所能提供的。

要让三岁小孩体会真正的幽默感并不容易,但举手可得的故事书里却处处可见,而且常常幽默到连我这个大人读起来都拍案叫绝,不得不发出赞叹之声呢。

我喜欢称这些幽默故事为孩子版的「心灵鸡汤」,不论是逗出孩子的哈哈大笑或浅浅微笑,好希望全世界的孩子都能接触到它们;如果让孩子的童年错过了这些书,也确实太可惜了。

推荐书目:

《我不知道我是谁》、《有趣的小妇人》、《明锣移山》

认知科学学者洪兰在其著作《讲理就好》中,曾经对智慧下了新定义──在新的环境中适应新情境的能力。

这让我联想到女儿升小学一年级的暑假,我们曾到美国探亲,于是就顺便想送一路读美语幼儿园上来的女儿到当地学校体验一下。

第一天进入美国学校之前,我什么话也没对她说,她也什么事都没问我,只见行政人员带她进入一间教室,随后全班就被带到体育馆自由活动。

其实,我当然暗自担心她在学校第一天,新环境加上新朋友,会不会放学后就告诉我明天不想再去了呢?

学校规定下午四点到六点是接孩子的时间,我于是四点一到就急急赶去,没想到她却是满面笑容,第一句话就对我说:

「妈妈,妳明天可不可以六点再来接我?

我真的很惊讶,她的适应力怎么会这么好?

因为她并不算是个非常外向的孩子。

当然,适应力好坏的成因不会只有一种,但不是有人说「打开一本书,就打开了一个世界」吗?

她既然看过了千百个世界,只是再多经历一个,又怎么会难适应呢!

故事书V.S.专注力

有一回,我从书店买了五本新书回家,当时三岁的儿子和五岁的女儿很兴奋地在客厅沙发上排排坐,准备听我念新的故事书;刚巧这时孩子的爸爸租了一卷录像带,也准备进房间去看他的电影,一个家、两个空间,各自进行着不同的活动。

结果,看完一个半小时电影的爸爸,走到客厅时惊讶地大叫:

「你们三个人怎么还坐在这里讲故事啊?

木乃伊都不可能像你们一样坐这么久!

三岁的孩子,可以连续听一个半小时的故事而不离开位子,这意味着什么?

除了故事很好听、他已经爱上听故事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讯息就是:

这个孩子很专心。

P逐步增加说故事的时间

「专心」在孩子未来的学习过程中,重不重要?

父母一定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论在上课、画画或从事各种学习时,都能够展现专心的习性,因为在聪明才智等其它因素都先不谈时,能专心的孩子,在学习上就事半功倍了许多。

然而,专心又是如此抽象,甚至抽象到超出父母所能掌控范围之外。

我们可以强迫孩子回房做功课,却对孩子会不会专心写完功课似乎无计可施;我们可以约束孩子的外在行为,却无法规定他们的脑袋要想些什么。

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藉由念故事书给他们听,来慢慢培养他们的专心度,就是一个好方法。

这是长期的培养与练习,无法一蹴可及。

我们可以视孩子天生的气质和兴趣,慢慢将听故事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