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的变迁 优秀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62946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陆的变迁 优秀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海陆的变迁 优秀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海陆的变迁 优秀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海陆的变迁 优秀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海陆的变迁 优秀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陆的变迁 优秀教案.docx

《海陆的变迁 优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陆的变迁 优秀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陆的变迁 优秀教案.docx

海陆的变迁优秀教案

洛阳市第五十五中学七年级地理学科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二课时)

执教人:

一、双向目标

学习要求

教学内容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价值观

检测方法

识记

理解

应用

分析

比较

概括

反映

体验

领悟

沧海桑田

海陆变迁的原因

A.

海陆变迁的实例

A.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A.

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

A.

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

A.E.

板块的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A.B.E.

主要板块的运动特点

A.B.

世界上重要的火山地震带

A.B.

说明:

(一)学习要求分为三部分,

1、知识与技能

识记:

地理基本知识;

理解:

地理现象及地理问题;

应用:

阅读地图及地理图表,根据地理信息认识区域差异、变化规律、地理特征、人地关系等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分析:

运用旧知对地理事物、地理问题进行分析;

比较:

区域内、区域间主要地理差异;

概括:

根据地理信息,形成地理概念,归纳相关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反映:

初步感知;

体验:

体会并表达交流;

领悟:

意识情感的生成。

(二)检测方法分为口头检测和书面检测,

口头检测的主要方法包括a.阅读、b.背诵、c.口头问答、d.讨论、e.演讲等;

书面检测的主要题型包括:

A.单项选择题、B.读图分析题、C.相关组合题、D.填表题、E.综合分析题。

第一课时

一、教学设计建议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以“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切入,直接点出海陆变迁观点,使学生首先对此问题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本部分教材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引导学生层层探究,步步求证,加深认识。

2.图2.10~2.12是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使学生对海陆的变迁先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

图2.10显示在喜马拉雅山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这种海陆变迁的原因是地壳运动;图2.11显示在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遗迹,说明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造成这种桑田变沧海的原因是地壳的变迁或海平面的升降;图2.12以荷兰填海造陆为例说明了人类活动对海陆变化的作用。

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荷兰人有填海造陆的传统,并且全国1/3的土地是通过围海造田获得的。

以此点出海陆变迁的原因为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以及人类活动,其中前两者为主要原因,也是自然原因,最后一条为人为原因。

需要说明的是,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作用只是局部的和小规模的,人类的活动必须顺应自然过程,遵循自然规律。

3.教材以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地学科学史上的一场争论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局部的海陆变化转入宏观的、全球的海陆轮廓形成的探讨,使学生从更深层次、更大尺度上认识海陆的变迁。

图2.13反映了当时争议双方对地球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即地球“活动论”和“固定论”的基本观点。

而图2.14,把一幅大陆拼合图和一幅破损的书页拼接图组合在一起,这种强烈的实例对比会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对此教学中应充分利用。

在漂移大陆拼合图中,各大陆的边缘时有空隙或重叠的。

这是因为原大陆的一部分(即大陆架)已被海水淹没,再加上地质史上大陆边缘的破损及岛屿的分离等因素所造成的。

4.本节教材安排的一段阅读教材,介绍了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

魏格纳原先是德国的一位年轻气象学家,传说他从世界地图上发现大西洋两岸轮廓相似而得到启示,才转向对大陆漂移的研究,并且坚持不懈,直至为此而献出生命。

这段阅读材料及图2.18中所提出的几个问题,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非智力教育因素,特别是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具有很高的价值,教学中应给予充分重视。

5.有关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教材以活动题的形式来展现,通过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两岸相邻轮廓线的吻合性、古老地层以及物种分布的相似性为依据,以形象的图片来引导学生总结概括。

(二)教学方法建议

【引入新课】

以“沧海桑田”的故事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讨论“沧海桑田”的意思。

小结导入:

“沧海桑田”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

其实古人很早就察觉到海陆是变迁的,因而我国就有了“沧海桑田”的成语(教材32页补充材料)。

那么海陆是怎样变迁的?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板书沧海桑田

【沧海桑田】

课件展示32页活动题的图片,讨论海陆变迁的原因。

1.图2.10,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这种海陆变迁的原因是地壳变动。

2.图2.11显示在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遗迹,说明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造成这种桑田变沧海的原因是地壳的变迁或海平面的升降。

3.图2.12,以荷兰填海造陆为例说明了人类活动对海陆变化的作用。

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荷兰人有填海造陆的传统,并且全国1/3的土地是通过围海造田获得的。

小结:

海陆变迁的原因

板书

自然原因地壳变动

海陆变迁(主要)海平面的升降

的原因人为原因:

人类活动

承转:

既然海陆是变迁的,那么地球上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

七大洲、四大洋是否也是变化的?

过去人们对此有过很长时间的争论,我们来看课本34页两幅图所展示的人们的争论焦点。

其中图2.13展示了当时的两种观点:

“活动论”和“固定轮”;而图2.14中则提供了“活动论”的一些依据:

南美洲和非洲大陆相邻的大陆边缘大致吻合。

提出这个证据,并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求证的是一个善于观察、思考,对科学有执著追求的人,那么我们先来看36页阅读材料,来了解一下这段历史。

板书大陆漂移假说

1.阅读材料了解魏格纳发现、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并结合图2.15掌握其学说的内容:

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陆地,它的周围是一片海洋。

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由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可得出:

以前没有大西洋,后来非洲、欧洲与南北美洲慢慢漂移才形成大西洋。

现在大西洋的面积在不断扩大,而太平洋则在逐渐缩小。

2.那么大陆漂移假说是魏格纳的一种猜想还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呢?

完成35页活动题,总结大陆漂移假说的一部分科学论据:

由图2.16可知,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相邻的大陆边缘轮廓及古老地层大致吻合;由图2.17可看出,大西洋两岸(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都有海牛和鸵鸟,存在物种分布的相似性。

由此可以作出推断:

在很早以前,非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曾经是紧密相连的整体,后来由于大陆的分离、漂移(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两块大陆被辽阔的大西洋阻隔,于是形成了今天的面貌。

3.通过材料我们知道,魏格纳是因为一个偶然的发现,大胆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那么这仅是一个假说还是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呢?

魏格纳为了进一步证明他的假说又进行了怎样的研究工作?

学生讨论小结:

通过活动题,学生容易得出:

各相邻大陆的边缘大致吻合;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化石、地质构造相吻合。

另外补充:

现代测量证实,海陆分布至今仍在极其缓慢地变化着。

这些都说明,大陆漂移假说具备一定的科学依据。

通过阅读材料已知,魏格纳为进一步寻找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前往格林兰岛探险考察,不幸遇难。

那么从魏格纳的事迹中我们能收获什么呢?

小结:

我们应该学习魏格纳认真观察、大胆质疑、勇于实践、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提问:

那么大陆为什么会漂移,是什么推动它漂移的,我们在下节课继续讨论。

【课堂小结】

学生填表完成本课小结:

喜马拉雅山区发现海洋生物化石——(原因)

海陆变迁我国东部海域海底发现古河流遗址——

的原因荷兰的由来已久围海造田传统——→(原因)

德国科学家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板书】

自然原因地壳变动

海陆变迁(主要)海平面的升降

的原因人为原因:

人类活动

大陆漂移假说

二、本课时反馈检测题

(一)课内检测题

A.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个因素不会引起海陆的变迁( )

A.海平面的升降B.地壳的变动C.地球的运动D.围海造田活动

2.在我国台湾海峡的海底发现了古代森林的遗迹,原因是( )

A.地壳下陷,被海水淹没B.世界气候的变化

C.大陆漂移的结果D.是人类活动的结果

3.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人类活动

地壳的变动

人类活动

海平面的升降

A.

B.

C.

D.

4.下列各项中,可以作为大陆漂移假说证据的是( )A.地球上海洋面积小于陆地面积

B.大西洋的面积在缩小,太平洋的面积在扩大

C.生活在各个大陆生活的生物几乎全部相同或相似

D.大西洋两岸,特别是非洲西岸和南美洲东岸的轮廓线几乎是吻合的

E.综合分析题

据科学家考证,在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地下埋藏着大量的煤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二)课外检测题

A.单项选择题

1.下列海陆变迁不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是( )

A.澳门的围海造田B.大西洋的形成

C.喜马拉雅山的形成D.台湾海峡的形成

2.目前下列哪个大洋的面积在不断地扩张之中( )A.太平洋B.大西洋C.印度洋D.北冰洋

3.下列不属于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的是( )

A.南美洲与非洲大陆轮廓的吻合性

B.南美洲与非洲集中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C.海牛、鸵鸟在南美洲和非洲都有分布

D.日本多火山地震

4.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

在太行山中发现许多海螺、海蚌壳等生物化石。

这一记载说明( )

A.太行山是从古老的大海里升起来的B.太行山今后将从陆地转变为海洋

C.古老的海螺、海蚌是从陆地进入海洋的D.古老的海螺、海蚌是生活在陆地上的

参考答案:

(一)课内检测题

A.单项选择题

1~4CABD

E.综合分析题

因为在很久以前南极洲曾位于温带或热带,只是后来的大陆漂移才来到南极地区。

(二)课外检测题

A.单项选择题

1~4ABDA

第二课时

一、教学设计建议

(一)教学内容分析

1.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时由板块运动引起的,正是因为板块运动,才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海陆分布格局。

2.结合课本图2.19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3.板块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张裂运动和碰撞挤压运动。

通过活动题来分析这两种运动形式导致的地表形态的变化:

当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形成裂谷或海洋;当板块与板块发生碰撞挤压运动时,会导致海洋消失或陆地隆起形成山脉。

由于红海两侧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之间的张裂运动,红海的面积不断扩大,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

由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运动,地中海的面积在不断缩小,有人预言,几千万年以后,地中海将会消失。

喜马拉雅山两侧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运动,导致古地中海的消失,并逐步形成今天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脉,经测量,由于喜马拉雅山两侧的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还在做碰撞挤压运动,喜马拉雅山还在不断地升高。

4.由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可知,在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而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世界著名的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并能以此解释地球上的一些自然现象和灾害发生的集中地。

(二)教学方法建议

【引入新课】

承接上一课时的最后一个问题:

通过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大陆漂移假说具备一定的科学性,那么引起大陆漂移的原因则留待我们这一节课来探讨。

教师小结导入:

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时由板块运动引起的,那么我们首先来了解板块学说的内容。

板书大陆漂移←板块的运动

【板块的运动】

1.结合图2.19来学习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

(1)地球表层分为六大板块:

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其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都是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另外印度洋板块则包括了三块比较特殊的陆地——澳大利亚大陆、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

(2)各大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由图2.19中箭头来表示板块间的运动形式,有关板块运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在活动题中再进行分析总结。

(3)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2.板块学说的证据:

现代测量表明,红海在不断扩张,地中海在不断缩小,喜马拉雅山在不断增高。

由38页活动题,运用板块运动的观点,总结板块间的运动形式以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以此来解释红海、地中海和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或变化。

(1)由图2.20,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

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

启发提问:

结合图2.19找出红海所处的板块位置,由板块交界地带的箭头指向判断板块间的运动形式(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两大板块处于不断地张裂中)。

再由图2.21,红海从裂谷到海洋的示意图,进一步确认板块间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形成裂谷或者海洋,从而解释红海的面积还在不断扩大并将形成新的大洋的变化趋势。

对于红海的预言——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两大板块处在不断地张裂中,所以红海的面积在不断扩大,将会形成新的大洋。

回答总结活动题1:

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形成裂谷或者海洋。

板书张裂运动→裂谷或海洋

(2)由图2.22,现代测量表明,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缩小。

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会消失。

启发提示:

在图中找出地中海所处的板块位置,由板块交界地带的箭头指向判断板块间的运动形式(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之间,两大板块处在不断地碰撞挤压中),以此解释地中海的面积在不断扩大,人们预言最终将会消失。

(3)由图2.23中提出的问题——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

珠穆朗玛峰为什么还在不断升高?

提示:

在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时,地壳的变动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现在就运用板块运动的观点来分析总结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引导学生在图2.22中找出喜马拉雅山脉所处的板块位置,并指出板块交界地带板块间的运动形式(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两大板块处于不断地碰撞挤压运动)。

参考图2.24,喜马拉雅山由海洋到高山的形成过程,总结各个地质时期的变化特点。

A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靠近,使古地中海不断缩小→B两大陆相互挤压使地面不断隆起→C两大陆挤压结合在一起,古地中海消失→D印度洋板块挤入亚欧板块下方,板块碰撞隆起形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

展示卫星照片制成的喜马拉雅山三维立体图。

回答总结活动题2:

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时,会导致海洋消失或陆地隆起形成山脉。

板书碰撞挤压→海洋消失或形成高山

3.世界的主要火山、地震带: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世界主要的火山、地震带为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并能运用火山地震带的位置来解释世界上一些自然灾害的集中区,如日本火山地震灾害频繁、我国汶川地震、东南亚海啸等。

板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课堂小结】

一、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

1、地球表层分为六大板块;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中;

3、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二、板块间的主要运动形式——张裂和挤压运动

三、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板书设计】

张裂运动→裂谷或海洋

大陆漂移←板块运动-→

碰撞挤压→海洋消失或形成高山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二、本课时反馈检测题

(一)课内检测题

A.单项选择题

1.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都是海洋的是( )

A.印度洋板块B.太平洋板块C.南极洲板块D.美洲板块

2.世界上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位于下列哪个板块中( )

A.亚欧板块B.非洲板块C.印度洋板块D.亚洲板块

3.下列关于板块学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由岩石构成的地球表层分为六大板块

B.各大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

C.相邻板块的运动形式往往是一致的

D.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4.根据板块运动规律进行推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红海的面积将不断扩大形成新的大洋

东非大裂谷的范围将会逐渐缩小

珠穆朗玛峰的海拔还在不断增高

地中海的面积将不会有变化

A.

B.

C.

D.

5.我国台湾岛多地震,是由于它位于哪两大板块的交界地带( )A.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B.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C.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D.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

6.下列地理事物是由于板块张裂运动而形成的是( )

A.喜马拉雅山脉B.东非大裂谷C.阿尔卑斯山脉D.安第斯山脉

 

B.读图分析题

1.读下图回答问题:

(1)地表由坚硬的岩石构成,分为六大板块,对应写出图中各个字母所代表的板块:

A,B,C,

D,E,F。

(2)六大板块是不断着的,板块内部,地壳比较,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多、。

(3)在六大板块中,板块几乎全部由海洋构成,澳大利亚大陆则位于

板块。

(4)地中海的面积在不断缩小,是由于两侧的板块和板块在不断地碰撞挤压。

2.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面积在不断缩小的海域是(填代号),其原因是;图中乙所代表的海域是,其面积在逐渐(“扩大”或“缩小”),其原因是。

(2)图中丙地是所在地,它位于七大洲的,其海拔还在不断的(“升高”或“降低”),是因为其处于板块和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

(3)从板块角度来说,澳大利亚大陆位于图中(填对应字母),从大洲角度来说,其位于洲。

 

E.综合分析题

运用板块运动观点来补充或解释以下论点,做个小小预言家:

(1)红海的面积将会?

(2)地中海的面积将会?

(3)珠穆朗玛峰的海拔还在?

(4)为什么日本是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

(5)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

(6)2004年12月26日,东南亚海啸造成10万多人丧生。

(二)课外检测题

A.单项选择题

1.下列板块中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形成无关的是( )

A.亚欧板块B.印度洋板块C.非洲板块D.美洲板块

2.印度半岛位于下列哪个板块中( )A.亚洲板块B.亚欧板块C.印度洋板块D.太平洋板块

3.形成东非大裂谷的原因是( )

A.地壳板块在这里发生张裂运动造成的B.地震频繁造成的

C.地壳板块在这里发生相碰运动造成的D.火山活动剧烈造成的

4.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还在不断升高的原因是( )

A.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B.亚洲板块和印度板块的碰撞挤压

C.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碰撞挤压D.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碰撞挤压

5.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作为日本象征的富士山就是一座活火山,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 )

A.是一个群岛国家B.由于大量填海造陆、修建人工岛引起的

C.位于板块内部D.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B.读图分析题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字母旁标注出板块的名称。

(2)试用板块运动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红海的面积在不断扩大,将会形成新的大洋。

地中海的面积在不断缩小,几千万年以后将会消失。

(3)2010年4月14日,我国青海玉树发生7.1级大地震。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本次地震时由于板块和板块的碰撞挤压造成的,所处的地震带为。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多、。

 

参考答案:

(一)课内检测题

A.单项选择题

1~5BCCCA6B

B.读图分析题

1.

(1)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

(2)运动稳定活跃火山、地震

(3)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4)非洲亚欧

2.

(1)甲两侧的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间的挤压碰撞运动红海扩大两侧的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间的扩张运动

(2)喜马拉雅山脉亚升高亚欧印度洋

(3)C大洋洲

E.综合分析题

(1)红海的面积将会慢慢扩大,几千万年后将形成新的大洋。

(2)地中海的面积将会慢慢缩小直至消失。

(3)珠穆朗玛峰的海拔还在不断升高。

(4)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即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板块较为活跃,因而多火山、地震。

(5)汶川位于地中海-阿尔卑斯地震带上,板块活跃,易发生地震。

(6)海啸由海底火山爆发所引发,印尼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多火山、地震。

 

(二)课外检测题

A.单项选择题

1~5CCAAD

B.读图分析题

1.

(1)

(2)两侧的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间的扩张运动,使得红海的面积不断扩大。

两侧的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间的挤压碰撞运动,使得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

(3)亚欧印度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稳定活跃火山、地震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