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中考专题训练《课外文言文 》.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51884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中考专题训练《课外文言文 》.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苏州中考专题训练《课外文言文 》.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苏州中考专题训练《课外文言文 》.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苏州中考专题训练《课外文言文 》.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苏州中考专题训练《课外文言文 》.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州中考专题训练《课外文言文 》.docx

《苏州中考专题训练《课外文言文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中考专题训练《课外文言文 》.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州中考专题训练《课外文言文 》.docx

苏州中考专题训练《课外文言文》

2016年苏州中考专题训练《课外文言文阅读4》

李离自刑

李离者,晋文公①之理②也。

过听杀人③,自拘当④死。

文公曰:

“官有贵贱,罚有轻重。

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

”李离曰:

“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

今过听杀人,傅⑤其罪下吏,非所闻也。

”辞不受令。

文公曰:

“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邪?

”李离曰:

“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

公以臣能听微决疑⑥,故使为理。

今过听杀人,罪当死。

”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选自《史记·循吏列传》)

【注释】①晋文公:

春秋时晋国国君。

②理:

法官。

③过听杀人:

误听(案情)杀错了人。

过,误。

④当:

判决。

⑤傅:

通“附”,转嫁。

⑥听微决疑:

审察不明显的细节和判决疑难案件。

【阅读提示】

李离作为封建朝廷的司法官员,因为听信了下级错误的汇报而杀错了人,他认为“失死则死”,于是毅然选择了以生命来谢罪的方式。

这种矫枉过正的方式虽然有其迂腐的一面,但是他以生命为代价,履行了“失刑则刑,失死则死”的法律规定,用生命维护了法律的尊严,是中国古代法制史上的绚丽篇章。

同时他的严于责己、勇于担当的品格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自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非所闻也()

(2)辞不受令()

(3)故使为理()(4)罪当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官有贵贱,罚有轻重。

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

(2)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3.在面临君命与法律相抵触时,李离为什么要选择违抗君命来维护法律的尊严?

 

郭氏之墟

昔①者,齐桓公出游于野,见亡②国故城郭氏之墟③。

问于野人曰:

“是为何墟?

”野人曰:

“是为郭氏之墟也。

”桓公曰:

“郭氏者曷为④墟?

”野人曰:

“郭氏者善善而恶恶⑤。

”桓公曰:

“善善而恶恶,人之善行也,其所以为墟者,何也?

”野人曰:

“善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是以为墟也。

”桓公归,以语管仲,管仲曰:

“其人为谁?

”桓公曰:

“不知也。

”管仲曰:

“君亦一郭氏也。

”于是桓公找野人而赏焉。

(选自刘向《新序》)

【注释】①昔:

从前。

②亡:

灭亡。

③墟:

荒废的城址。

④易为:

为什么。

⑤善善而恶恶:

尊重好人而讨厌坏人。

【阅读提示】

大家一定还记得《出师表》中诸葛亮对后主刘禅的嘱托“亲贤臣,远小人”,先主刘备也曾说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而选文中“善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则是“知易行难”的另一体现。

明辨简单的是非的能力,大多数人还是有的,但是即使是最简单的道德、生活要求,也并非人人都能做得到。

布衣百姓之修身齐家,国君之治国平天下,都是如此。

说得好不如做得好,尊重好人就要任用好人,厌恶坏人就得铲除坏人,否则就会有失败的危险。

【自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见亡国故城郭氏之墟()

(2)是为郭氏之墟也()

(3)其人为谁()(4)于是桓公找野人而赏焉()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问于野人曰:

“是为何墟?

(2)善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是以为墟也。

3.郭氏的城池之所以成为废墟是因为什么?

(引用原文语句回答)

4.管仲说齐桓公“亦一郭氏也”的原因是什么?

 

齐王筑城

齐王一日临朝①,顾谓侍臣曰:

“吾国介于数强国间,岁苦支备②,今欲调丁壮③,筑大城,自东海起,连即墨④,经太行③,接轩辕⑥,下武关⑦,逶迤四千里,与诸国隔绝,使秦不得窥吾西,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

今,百姓筑城,虽有少劳,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可以永逸矣。

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

”艾子对曰:

“今旦大雪,臣趋朝,见路侧有民,裸露僵踣⑧,望天而歌。

臣怪之,问其故。

答曰:

‘大雪应候⑨,且喜明年人食贱麦,我即今年冻死矣。

’正如今日筑城,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当在何人也。

(选自《艾子杂说》)

【注释】①临朝:

指帝王到朝廷上处理政务。

②支备:

支付军备费用。

支,供给,支付。

③丁壮:

即壮丁,指壮年的男子。

④即墨:

战国齐邑,在今山东省平度市。

⑤太行(háng):

即太行山。

⑥轩辕:

山名。

⑦武关:

地名。

⑧踣(bó):

跌倒。

⑨应候:

顺应时令。

【阅读提示】

齐王只看到筑大城防御敌国的好处,却没有想到筑城会给人民带来多大的危害。

所以艾子借雪中饥民的故事讽谏齐王,不要只看到将来的好处而不顾眼前,把人民都折磨死。

那样,所谓将来的好处便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幻想。

选文采用了大故事套小故事的“双层结构法”,使全文形散神聚,鲜明地突出了选文的主题。

【自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自东海起()

(2)虽有少劳()

(3)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4)臣怪之()

2.下列各句中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望天而歌

A.中峨冠而多髯者(《核舟记》)B.则弛然而卧(《捕蛇者说》)

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用现代汉语翻泽下面的句子。

(1)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

(2)正如今日筑城,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当在何人也。

4.通过艾子的话,作者想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李贺学诗

长吉①细瘦,通眉②,长指爪,能苦吟疾书。

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

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

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

程限为意③。

恒从小奚奴④,骑距驴⑤,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

“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上灯,与食。

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

非大醉及吊丧日率⑥如此,过亦不复省⑦。

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

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着,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选自李商隐《李长吉小传》)

【注释】①长吉:

即李贺,字长吉。

②通眉:

双眉相连。

③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

如同他人按照法式连缀成篇那样,以符合作诗的规范为意。

④小奚奴:

小奴仆。

⑤距驴:

一种像驴子的动物,此处指驴。

⑥率:

全,都。

⑦复省:

再看。

【阅读提示】

选文写的是李贺年轻时学诗的故事。

文章紧扣“奇”字行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作者抓住李贺外貌最典型的几处特征,只用了区区十四个字,李贺的清奇之气就跃然纸上了。

然后写李贺的交游情况,重点写他创作诗歌的方式和过程。

“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从中可知他所作都是自己所见所感,为情造文,“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也是他及时捕捉灵感的方法。

他坚持及时修改整理,“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

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

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李贺都是呕心沥血为之,可见李贺诗歌创作之“奇”。

【自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

(2)每旦日出与诸公游()

(3)及暮归()(4)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

(2)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

3.下列各组句子中表明李贺“才而奇”的一项是()

A.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

每旦日出与诸公游。

B.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

C.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

D.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着,随弃之。

4.李贺学诗的故事,对我们学习写作有什么可供借鉴之处?

成人以德

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①。

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释褐②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

将之官,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今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

王公不答。

及至任,略不加礼,课③其职事甚急。

鞠大失所望,于是不复冀其相知,而专修吏干④矣。

其后,王公入为参知政事,首以咏荐。

人或问其故,答曰:

“鞠咏之才,不患不达。

所忧者气峻而骄,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

”鞠闻之,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

(选自《东轩笔录》)

【注释】①王公化基:

王化基,字永图,北宋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曾任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工部侍郎、参知政事、礼部尚书。

②释褐:

唐宋进士及第后,不是立即授官,还要经过吏部的“释褐试”,考试合格才能授以官职。

③课:

对官吏的定期考核。

④吏干:

政事。

【阅读提示】

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今社会中,当官的喜欢别人奉承、下级巴结上级是常有的事,正因为如此,往往会滋生不正之风。

选文写鞠咏想得到王化基的关照,写信、作诗给自己的上级,虽然这很正常,但多少带有巴结之嫌。

王化基“略不加礼”,反而“课其职事甚急”。

这一方面表现了王化基公正无私的优秀品格,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王化基对下级的爱护。

从培养干部的角度看,“成人以德”的王化基堪为领导干部的楷模。

【自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知杭州仁和县()

(2)以谢平昔奖进()

(3)于是不复冀其相知()(4)所忧者气峻而骄()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

(2)鞠闻之,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

3.王化基对鞠咏“故抑之”的原因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回答)

4.选文最后一句“鞠闻之,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有什么表达效果?

 

韩琦大度

韩魏公①在大名②日,有人送玉盏③二只,云:

“耕者入坏冢④而得,表里无纤瑕,世宝⑤也。

”公以百金答之,尤为宝玩。

每开宴召客,特设一桌,覆以锦衣,置玉盏于上。

一日召漕使⑥,且将用之酌劝。

俄为一吏误触倒,盏俱碎。

坐客皆愕然,吏且伏地待罪。

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

“凡物之成毁,有时数⑦存焉。

”顾吏曰:

“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

”坐客皆叹服公宽厚不已。

(选自《青琐高议》)

【注释】①韩魏公:

韩琦,字稚圭,北宋大臣,官至宰相,封魏国公。

②大名:

古地名,在今河北大名县东,宋朝时在此设大名府。

③玉盏:

玉制酒杯。

④冢:

坟墓。

⑤世宝:

传世之宝。

⑥漕使:

官名,宋代设诸道转运使,管催征税赋、出纳钱粮、上供京师及漕(水)运等事。

⑦时数:

命运,一定的时限。

【阅读提示】

加强道德修养,除了严格要求自己,还要以宽容大度的胸怀对待别人,团结更多的人一起做好工作。

所以,宽容大度是一个人道德品质修养的重要体现。

我们可以从选文中感受到这种令人感动的胸怀和情操。

选文在写法上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

一是对韩魏公喜欢玉盏的描写,“特设一桌,覆以锦衣,置玉盏于上”,这里运用的是反衬法,文章写韩魏公喜欢玉盏的程度越深,那么“盏俱碎”“公神色不动”就更体现出韩魏公的宽容大度;二是侧面描写,文章写了宾客的反应,“坐客皆叹服公宽厚不已”,对韩魏公的宽容大度起侧面烘托的作用。

【自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公以百金答之()

(2)置玉盏于上()

(3)盏俱碎()(4)坐客皆叹服公宽厚不已()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每开宴召客,特设一桌,覆以锦衣,置玉盏于上。

(2)顾吏曰:

“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

”坐客皆叹服公宽厚不已。

3.从文中哪些方面可以看出韩琦非常爱惜玉盏?

(引用原文语句回答)

4.“坐客皆愕然”,请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当时宾客们的心理。

火虎不分

东瓯之人谓“火”为“虎”,其称“火”与“虎”无别也。

其国无陶冶①,而覆屋以茅,故多火灾,国人咸苦之。

海隅之贾人适晋,闻晋国有冯妇善搏虎,冯妇所在则其邑无虎,归以语东瓯君。

东瓯君大喜,以马十驷、玉二珏②、文锦十纯③,命贾人为行人④,求冯妇于晋。

冯妇至,东瓯君命驾,虚左⑤,迎之于国门外,共载而入馆,于国中为上客。

明日,市有火,国人奔告冯妇,冯妇攘臂从国人出,求虎弗得。

火迫于宫肆,国人拥冯妇以趋火,灼而死。

于是贾人以妄得罪,而冯妇死弗悟。

(选自《郁离子》)

【注释】①陶冶:

烧制陶器,引申指砖瓦。

②玉二珏(jué):

白玉一双。

③纯(tún):

通“屯”,匹。

④行人:

使者。

⑤虚左:

空出左边的尊位。

【阅读提示】

东瓯国多火灾,商人想为国人做点好事,他的动机应该说是好的,只是错把打虎能手当成救火能人,以至酿成大祸,最后被当作替罪羊,实属可悲。

冯妇由于在家乡失业,急于谋求出路,不分青红皂白就背井离乡,不远千里来到东瓯,稀里糊涂地葬身火海,确实可怜。

东瓯君为引进人才,肯花费重金,礼贤下士,这很让人称道,但作为负责引进人才的主管,他只想做出政绩,不问真假,盲目地引进人才,出事后还将罪责归于商人,以此欺世,实在可耻。

【自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国人咸苦之()     

(2)海隅之贾人适晋()

(3)闻晋国有冯妇善搏虎() (4)火迫于宫肆()

2. 下列句子中的“于”与“求冯妇于晋”中的“于”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B.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D.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其国无陶冶,而覆屋以茅,故多火灾。

(2)于是贾人以妄得罪,而冯妇死弗悟。

4.你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李离自刑

1.

(1)听说

(2)推辞(3)所以(4)按照罪行

2.

(1)官职有贵贱之分,处罚有轻重之别。

(这是)下级官吏有过错,并不是您的过错。

(2)于是(他)不接受晋文公的命令,自刎而死。

3.因为在李离看来,法律是高于君命的。

【译文】李离是晋文公的法官。

(他)听信了下级错误的汇报而杀错了人,于是他拘禁自己判了死罪。

晋文公说:

“官职有贵践之分,处罚有轻重之别。

(这是)下级官吏有过错,并不是您的过错。

”李离说:

“我担任的官职是长官,并不让位给下级官吏;享受很多的俸禄,并不和下属平分好处。

如今我错误地听信了下级汇报而杀错了人,却把罪责转嫁到下级官吏身上,是我从没有听说过的。

”(他)推辞着不接受晋文公的命令。

晋文公说:

“您如果认为自己是有罪的,那么我也有罪吗?

”李离说:

“法官断案有法规,如果错误判刑,就判自己的刑,如果错误地判人死罪,就要判自己死罪。

您因为我能够审察不明显的细节和判决疑难案件,所以让我当法官。

现在我错误地听信下级的汇报而杀错了人,按照罪行应当处死。

”于是(他)不接令晋文公的命今。

自刎而死。

郭氏之墟

1.

(1)过去的

(2)这(3)那(4)赏赐

2.

(1)(他)就询问当地的居民说:

“这是什么地方的废墟?

(2)尊重好人却不能去任用他,讨厌坏人又不能铲除他,因此成了废墟。

3.善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

4.齐桓公没有意识到自己所问之人是一位贤者,管仲是在提醒齐桓公任人唯贤。

【译文】从前,齐桓公到野外郊游,看见已经灭亡的国家曾经的城市上有郭氏家族荒废的城址。

(他)就询问当地的居民说:

“这是什么地方的废墟?

”当地的居民说:

“这是郭氏的城池的度墟啊。

”齐桓公说:

“郭氏的城池为什么会变成废墟呢?

”当地的居民说:

“是因为郭氏尊重好人而讨厌坏人。

”齐担公说:

“尊重好人而讨厌坏人,是人善良的举动,它之所以成为废墟,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当地的居民说:

“尊重好人却不能去任用他,讨厌坏人又不能铲除他,因此成了废墟。

”齐桓公返回后,(把事情的经过)告诉管仲,管仲说:

“那个人是谁?

”齐担公说:

“不知道啊。

”管仲说:

“您也是一个郭氏啊。

”于是齐桓公找来那个当地的居民并且赏赐了他.

齐王筑城

1.

(1)从

(2)劳累,劳苦(3)隐患,祸患(4)对……感到奇怪

2.B(B句中的“而”表示修饰,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A句中的“而”表示并列;C句中的“而”表示承接;D句中的“而”表示转折)

3.

(1)(老百姓)听见我下达这个命令,谁会不欢欣踊跃地前来参加呢?

(2)(这件事)正像今天所说的修筑长城,(等到长城筑完,)百姓还不知道享受永久安乐的是些什么人呢。

4.示例:

办事情,想问题,不仅要考虑长远利益,也要考虑眼前利益,要把二者结合起来。

【译文】齐王一天上朝,回头对侍臣们说:

“我们的国家处于几个强国之间,年年苦于要支付大量军备费用,现在我想抽调一批壮丁,修筑一座规模很大的长城,从东海筑起,连通即

墨,途经太行山,连接轩辕山,直下武关,曲折蜿蜒四千里,即可与各国隔绝,使秦国不能窥伺我国的西方,楚国不能偷袭我国的南方,韩国和魏国不能牵制我国的左右,这难道不是

一件非常有利的事吗?

现在让老百性去修筑长城,虽然会有些劳累,但日后就不会再有远征和遗受侵犯的祸患,可以永久安乐了。

(老百姓)听见我下达这个命令,谁会不欢欣踊跃地前来参加呢?

”艾子回答说:

“今天早晨下雪,我赶来上朝,看见路旁有一个百姓,裸露着身子,冻倒在地上,望着老天唱哀歌。

我感到很奇怪,便问他什么缘故。

(他)回答说:

‘这场大雪顺应了时令,正高兴明年人们能吃到减价的麦子,可是我在今年就要被冻死了。

’(这件事)正像今天所说的修筑长城,(等到长城筑完,)百姓还不知道享受永久安乐的是些什么人呢。

李贺学诗

1.

(1)被

(2)早晨(3)等到(4)才

2.

(1)(李长吉)每天早晨都与他们一同出游,从没有先确立题目然后再写诗。

(2)李长吉从婢女那里取出纸条,研墨拿纸补成完整的诗,投入其他囊中。

3.B(A项描写的是李贺的交友情况;C项表明李贺坚持及时修改整理他的创作灵感;D项表

明“沈子明家所余四卷”的原因)

4.示例:

①勤于观察生活;②及时捕捉灵感;③坚持及时修改整理;④为文用心,能苦吟。

【译文】李长吉体形纤瘦,双眉相连,手指纤长,能苦吟诗句和快速书写。

(他)最先被韩愈所赏识。

与李长吉一起交游的人,以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人关系最为密切。

(李

长吉)每天早晨都与他们一同出游,从没有先确立题目然后再写诗,如同他人按照法式连缀成篇那样,以符合作诗的规范为意。

他后面常常跟随着一个小书童,骑着驴,背着一个破旧的锦囊,碰到有心得感受,就立刻写下来投入囊中。

等到晚上回来,他的母亲让婢女取出囊中的纸条,看见他写了很多,便说:

“这个孩子是要呕出心肝才算完啊!

”说完就点亮灯,送饭给李长吉吃。

李长吉从婢女那里取出纸条,研墨拿纸补成完整的诗,投入其他囊中。

除了大醉及吊丧的日子,每天全都如此,过后也不再去看那些作品。

王参元、杨敬之等人时常过来从囊中取出作品抄好带走。

李长吉常常独自骑驴来往于京城长安和洛阳之间,所到之处偶有诗作,随意丢弃,所以放在沈子明家的仅是所剩的四卷罢了。

成人以德

1.

(1)主持,掌管

(2)平时(3)希望(4)骄傲

2.

(1)等到(鞠咏)就任后,(王化基对他)一点儿不加礼遇,而是非常急切地考核他的公务。

(2)鞠咏得知这件事后,才认为王化基是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3.王化基担心鞠咏恃才傲物。

4.一方面表现鞠咏善解人意,另一方面表现王化基的苦心得到应有的回报。

【译文】鞠咏考中进士,(他)凭借文才得到王化基的赏识。

等到王化基做了杭州知州,鞠咏也通过释褐试,被朝廷授官为大理评事,掌管杭州仁和县。

赴任前夕,(鞠咏)先致信王化基,还附诗一首来感谢(王化基)平时对他的奖掖,(并表达了)自己现今也是做了官的人,能够用文字与王化基交往同乐的意愿。

王化基没有回复。

等到(鞠咏)就任后,(王化基对他)一点儿不加礼遇,而是非常急切地考核他的公务。

鞠味大失所望,于是不再希望得到王化基的礼遇,专心于治理政事。

后来,王化基被召入朝廷担任参知政事,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向皇帝举荐鞠咏。

有人问他这么做的原因,(他)回答说:

“凭鞠咏的才能,不用担心将来不显达。

(我)所担忧的是他恃才傲物,所以我故意压抑他,来成就他的道德修养。

”鞠味得知这件事后,才认为王化咏是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韩琦大度

1.

(1)答谢

(2)放(3)全,都(4)敬佩,佩服

2.

(1)(韩魏公)每次设宴招待客人,都要专门摆放一张桌子,铺上精美的绸缎,然后在桌子上放上玉杯。

(2)(韩魏公)又回头看着那个差役说:

“你是失手碰倒的,又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啊?

”在座的客人们都对韩魏公的宽容大度赞叹不已。

3.公以百金答之,尤为宝玩。

每开宴召客,特设一桌,覆以锦衣,置玉盏于上。

4.示例:

这下可不得了,那个差役居然把韩魏公最心爱的玉杯打碎了,他必定会受到很重

的惩罚。

【译文】韩魏公在大名府时,有人送(他)两只玉杯,说:

“这是耕地的人在坍塌的坟墓中得来的,里外都没有丝毫的瑕疵,可以说是传世之宝啊。

”韩魏公拿出百金答谢了献宝的人,(他)格外珍惜(玉杯)。

(韩魏公)每次设宴招待客人,都要专门摆放一张桌子,铺上精美的绸缎,然后在桌子上放上玉杯。

有一天,(韩魏公)招待漕使,正要用玉杯来斟酒劝客。

忽然桌子被一个差役失手碰倒在地上,两只玉杯都跌碎了。

在座的客人们都愣住了,而那个差役吓得跪在地上等待处罚。

韩魏公神色不变,笑着对在座的客人们说:

“世间一切东西的存亡兴废,都有一定的命数时限。

”(韩魏公)又回头看着那个差役说:

“你是失手碰倒的,又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啊?

”在座的客人们都对韩魏公的宽容大度赞叹不已。

火虎不分

1.

(1)以……为苦

(2)到……去(3)善于,擅长(4)逼近

(C项与例句中的“于”的意思均为到;A项中的“于”的意思为向;B项中的“于”的意思为向;D项中的“于”的意思为在)

3.

(1)他们的国家没有砖瓦,就用茅草覆盖在屋顶上,因此火灾很多。

(2)于是那个商人由于说假话而获罪,而冯妇到死也没有明白(是怎么回事)。

4.示例:

办事应严肃认真,一丝不苟;马虎从事,似是而非,必然闹出笑话,甚至酿成大祸。

【译文】东瓯国的人把“火”说成“虎”,他们称“火”和“虎”没有区别。

他们的国家没有砖瓦,就用茅草履盖在屋顶上,因此火灾很多,人们都为这事伤脑筋。

海边的商人来到晋国,听说晋国有个叫冯妇的人善于与老虎搏斗,冯妇所在的村寨就不会有老虎,回国就将这件事跟东瓯君说了。

东瓯君大喜,用十辆四匹马拉的车、白玉一双、绣有图案的锦缎十匹,

命令那个商人作为使者,到晋国去请冯妇。

冯妇到了东瓯,东瓯君乘坐马车,空出左边的尊位,来到城门外迎接他,和他共坐一辆车进城,让冯妇住在国家的迎宾馆,在国中把他奉为上宾。

第二天,市场着火,人们跑来报告冯妇,冯妇挽袖子露胳膊跟着人们出来,找老虎却找不到。

大火逼近宫殿,人们推着冯妇往火里去,结果他被烧死了。

于是那个商人由于说假话而获罪,而冯妇到死也没有明白(是怎么回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