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主题教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45227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4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主题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第一单元主题教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第一单元主题教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第一单元主题教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第一单元主题教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主题教学.docx

《第一单元主题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主题教学.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单元主题教学.docx

第一单元主题教学

第一单元主题教学

主备人:

丁伟

【教学内容】

《老师,您好》《但愿人长久》《古诗两首》《秋天》

【单元主题教学文本分析】

苏教版第七册第一单元安排了四篇课文:

《老师,您好》《但愿人长久》《古诗两首》《秋天》非常富有季节气息,是一组与秋天有关的教材。

而同时,它们都是诗歌,在体裁上也比较有特色,所以,将这组教材定位于“秋韵四曲”。

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进行了目标的划分,教学层次也由此确定为:

“知秋、赏秋、思秋、吟秋”。

【单元主题教学目标】

1、用心观察,季节的更替带来的景色变化。

2、关注诗歌的一些特点,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单元整合课

一、激情入境,引出主题。

1、 (播放钢琴曲《秋日的私语》)同学们,聆听着这优美的旋律,伴随着一片片黄叶从树上纷纷落地,秋天正向我们走来。

在你的眼中,秋天是什么样的?

(天空——

田野——

小路——

果园——

……)

2、 是啊,秋天是金色的季节,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热闹的季节。

她曾经赢得古今中外众多诗人的吟唱礼赞,同时也勾起了他们的缕缕情丝。

那么我们这一册书中的第一单元的几篇文章体现的就是“秋天”这个主题。

3、 现在请大家翻开目录,看看这个单元都有哪几篇课文,从内容、形式上来说它们有什么异同点?

(《老师,您好!

》《但愿人长久》《古诗两首》《秋天》非常富有季节气息,是一组与秋天有关的教材。

同时,它们都是诗歌。

不同的是《秋天》和《古诗两首》中的《望洞庭》侧重于写秋景;而《老师,您好!

》《但愿人长久》《古诗两首》中的《峨眉山月歌》侧重于抒情。

二、听读课文,初步感知。

1、首先请大家来看一看本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老师,您好!

》,下面就由老师来为大家朗诵这首诗歌(教师配乐朗诵)。

2、谁来说说听完这首诗歌,你有什么感受?

3、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学生自由读。

5、谁来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6、指名读《古诗两首》,谁来说说你从这两首诗中知道了些什么?

7、指名分小节读《秋天》,说说在秋天这个季节,你看到了什么?

感受到了什么?

8、以上就是我们所要学习的以“秋天”为主题的四篇课文,希望同学们在具体的学习中,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秋天带给我们的美好和思念。

三、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1、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一篇你们喜欢的课文,认真读一读,然后大家讨论讨论应该怎样学习这篇课文。

2、小组讨论、汇报。

3、老师小结,帮助学生整理学习方法。

【自主练习】

1、朗读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做到流利、通顺

2、认真预习本单元的四篇课文。

【学生十分钟】(学案一)

《4、秋天》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生字只认不写。

3.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4.理解教师事业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老师想要对你说:

诗歌:

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集中地反映生活、抒发情感。

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长城和运河》,也了解了诗歌的一些特点。

按下面的方法做,你的学习之旅会更轻松,你的眼睛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一、初读课文:

俗话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就让我们先来把《秋天》这首诗多读几遍吧!

第一步:

读准确

1、找一找这首诗共有()小节。

第二步:

勇闯生字关:

1、这首诗中又有新的生字朋友了”,不过,“一回生,二回熟。

”借助生字表读准生字(拼读三遍)。

把你认为难读的生字的字音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一笔一画用钢笔写一遍,下次碰到可就认识啦!

(在语文书描红一遍)

提示描红时注意:

这课的左右结构的字比较多,左边略微比右边窄一点。

3、给下列生字交朋友,你还能用这样的方式给生字找到形近字,并组词。

肠()酒()恼()()()

场()洒()脑()()()

4、查词典,并结合上下文理解“酿造、柔韧、井井有条”意思,把意思写在书上词语的旁边。

照样子写词:

井井有条

二、再读课文

1、文中作者抓住了哪些事物来描写秋天?

2、这首诗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拟人手法,你能找到吗?

(在文中画出来)

这些句子中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请你在文中圈一圈,想一想好在哪儿?

3、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用一两句话概括。

老师想要对你说:

用一两句话说说可有一定的难度,你可以先讲得多一点,逐渐缩去不重要的词,如果还觉得不满意,可以和同学讨论讨论,怎样用比较简洁的句子来说。

(和你们小组的其他三个同学探讨)综合其他同学的意见后,把修正的答案写下来。

 

4、秋天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生字新词。

3、了解秋天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3、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理解诗中拟人化手法的运用。

4、初步感受现代诗的意象美和韵律美。

 【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首诗歌,描写了秋天迷人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文章主题:

文章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写作特点:

1、诗歌结构严谨,层次清楚。

2、课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语言优美生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秋天的特点,感受新诗的美。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第一单元的主题是“秋天”。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着诗人王宜振的脚步,一起到田野里去感受更为明丽的秋天吧!

2、(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展示秋景)教师范读全诗。

3、学生自由谈:

看了秋景,听了写秋的诗,你对秋天有了怎样的印象呢?

二、自读诗歌,理清诗歌的脉络。

(1)出示自学提纲,明确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注意长句子的停顿。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

3、想想每小节讲什么?

全文主要写了什么?

(2)检查自学

1、检查掌握生字新词情况,相机正音。

明丽酿造烦恼羊肠小道

照耀珍藏柔韧井井有条

脚印儿、稻穗儿、蝉声儿、牛儿、羊儿

2、检查自读课文的情况。

指导读好长句。

3、再读全诗,将自己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展开画面,走进秋天,你看到了什么?

(秋风——稻穗——向日葵——野菊花——等等)。

4、总的来说,秋天给诗人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

(出示第一自然段)

5、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哪一种印象,你是否有同感呢?

(或有没有疑问呢?

板书:

更红更娇

更甜更好

6、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独特的感受呢?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自主练习】

1、描红课后生字,小组给出评价。

2、 熟读诗歌。

【学生十分钟】精读感悟,体会秋天各样的美

  (过渡:

跟着诗人我们走进了秋天,看到了秋天,你喜欢秋天的什么风景呢?

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读完课文后学生自由谈,教师相机板书:

秋风、秋阳、秋色、秋实、秋香(可以打乱顺序)

  重点品读:

  A、秋风:

  

(1)你为什么喜欢秋风?

指名学生答。

(秋风像个淘气的娃娃,又像一把柔韧的梳子……)

  

(2)“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是什么意思?

你觉得这个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好像是风在一点一点擦拭脚印,掩盖夏的痕迹。

  (3)能把你的喜欢用读表达出来吗?

(感情朗读这一小结,师生共同评价。

  B、秋实:

  

(1)秋天里,有哪些果实成熟了?

都是什么样子的?

(稻穗、向日葵、苹果、葡萄……)

  

(2)自读第三到五小节,感受丰收的喜悦。

  (3)汇报朗读,教师指导。

  (4)全班赛读,看谁先背下来。

  (5)在看到累累秋实的时候,我们还看到了迷人的秋色,都有些什么颜色呢?

(红、黄、紫。

学生可以想象补充课文中没有的颜色。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上一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秋天的美,用读来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好吗?

小组轮读课文。

3、诗人觉得秋天的太阳更红更娇。

秋天的空气更甜更好,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独特的感受呢?

答案就在这诗中。

二、阅读探究。

自由朗读,充分感受秋天。

你喜欢秋天的什么?

就着重谈谈。

1、秋天的色彩美

秋实:

(1)秋天里,你看见了哪些色彩?

(红、黄、紫。

学生可以想象补充课文中没有的颜色。

(2)这丰富的色彩告诉我们——果实丰收了!

有哪些果实成熟了?

都是什么样子的?

(稻穗、向日葵、苹果、葡萄……)

(亲眼看一看吧!

)看图,聊一聊。

(3)自读第三到五小节,感受丰收的喜悦。

(4)汇报朗读,教师指导。

(5)全班赛读,看谁先背下来。

(6)在这些美丽色彩的衬托下,阳光更加——河水更加——田野更加——。

2、秋天的风儿劲

秋风:

(1)你为什么喜欢秋风?

指名学生答。

(秋风像个淘气的娃娃,又像一把柔韧的梳子……)

(2)你知道秋风到过哪些地方?

她留下了怎样的足迹呢?

(3)“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是什么意思?

你觉得这个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好像是风在一点一点擦拭脚印,掩盖夏的痕迹。

(4)能把你的喜欢用读表达出来吗?

(感情朗读这一小结,师生共同评价。

3、秋天的香味浓

(1)在秋天里,你闻到了什么呢?

(结合诗歌,展开想象)

(2)怪不得诗人说:

秋天的空气更甜更好。

(3)“甜”仅仅是指香味甜吗?

朗读。

小结:

秋天的到来,通红的苹果、紫红的葡萄、举着红缨的玉米、红着脸儿的高粱……这些美丽的画面衬出太阳的更红更娇。

桂花香、菊花香、随着秋风四处弥散的香味,怎能不叫人多吸两口甜甜的空气,陶醉其中。

4、回归整体,感受诗的韵律美

(1)你喜欢这首诗吗?

为什么呢?

(写得美,读起来上口……)

(2)读着读着,你还发现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自由谈,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

(重点指导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

画出拟人句,并朗读体会。

(3)教师小结:

这首小诗运用拟人的手法,用流畅明快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秋天的美。

3、再读全诗,试着背诵全诗。

【自主学习】

1、完成课后练习4.

【学生十分钟】

1、同学们,在作者的笔下,秋天的画面是如此丰富,无论你站在哪一个角度,都能欣赏到不同的美。

在我们刚才看到的美丽景色中,你最喜欢的是那一个画面?

很想再多欣赏欣赏,让美好的画面永驻心间。

2、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画面,分组描绘。

3、自由组合,分组活动:

(1)、彩笔绘秋色,画出心中的秋。

(2)、深情颂秋天,读出心中的秋。

(朗诵《秋天》)

(3)、妙笔描秋景,写出心中的秋。

(即课后练习4,将诗句改成一段话。

【智慧瞬间】

 

3、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3个生字,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词语。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4、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

本文包括两首描写秋夜景色的古诗。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途中经洞庭时所作。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联想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月夜的洞庭美景。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

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文章主题:

《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抓住湖光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对秋日洞庭美景的赞誉之情跃然纸上。

《峨眉山月歌》借景抒情,通过对峨眉山秋月的思念,寄托了对故人的眷念。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望洞庭》,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读着《秋天》这首现代诗,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田野是美丽迷人。

那么在古人的眼里,秋天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呢?

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去欣赏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的《望洞庭》,领略一下秋月下的洞庭美景。

(板书:

望洞庭)

2、齐读课题,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

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看着洞庭湖迷人的景色,刘禹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自主学习,初读感知。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

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三、合作探究,精读感悟。

1、练读。

(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相结合)

2、指点。

(1)就整首诗而言,朗读应该很抒情,稍显舒缓、欢悦,给人安宁静谧的感觉。

(2)指导停顿方法和重音。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3、说一说。

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得很美,你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

相互。

和:

和谐、协调。

湖光:

湖水的光。

秋月:

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

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潭面:

是指洞庭湖面。

未:

没有。

磨:

磨拭。

镜未磨:

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理解这句诗意: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给生配乐)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2)“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

远望。

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

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出示实物:

白银盘和一个青螺:

你看到了什么?

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诗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

用上一两个形容词说一说。

学生发挥想象,自由描述。

三、读背体会,总结全诗。

1、背诵全诗。

2、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自主练习】

1、用钢笔完成习字册。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学生十分钟】

说一说,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

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

⑴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注意:

①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②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

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⑵白银盘里一青螺:

让学生想象一下常见的大白盘子里放一个青螺。

结合一下文中的“白银盘”是指的什么?

“青螺”有指的什么?

之后让大家想一想,青翠玲珑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

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怎样的美丽?

拓展刘禹锡:

刘禹锡(七七二-八四二),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一作彭城人,自称是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裔,因此也算河北中山人。

刘禹锡不仅是一位政治改革家和哲学思想家,也是一位有着独特成就的出色诗人。

尽管他和韩愈、白居易都有深厚的交情,却能在诗歌的风格上保持独立自主,不附合、更不附属于韩、白的有势力的流派。

这突出地表现在对民间文学的学习上,他的爱好不仅局限于一般人所熟悉的古代乐府歌辞,而更感到兴趣的则是当时民间所流行的俚歌俗调。

他的《竹枝词》、《柳枝词》就是他的艺术实践。

他的诗歌语言干净明快,决无炫博矜奇的地方。

著有《刘梦得文集》。

学生交流刘禹锡的诗:

《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头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一、谈“秋景”触“秋思”,导入课题。

同学们,走在秋天的田野上,我们感觉太阳更红更娇了,空气更甜更好了;在秋夜,洞庭湖水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是那么宁静和谐。

秋高气爽,秋月特明,这迷人的秋景触发了多少人的秋思呀。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唐代诗人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一起去感受诗人在秋天里的思念。

(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初读感知。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

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三、合作探究,精读感悟。

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诗意:

这是一个天高云淡的秋夜,诗人从平羌江乘舟而下。

峨眉山上的半轮秋月悬在空中,皎洁的月影倒映在静静流淌的江面上,似乎陪伴着诗人,随船而行,顺流而下。

2、“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诗意:

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

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自主练习】

1、默写《峨眉山月歌》。

2、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3、收集两首描写秋天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学生十分钟】

课前收集李白的诗或描写思乡的诗。

一、拓展峨眉山:

在四川峨眉山县西南。

有山峰相对如峨眉,因此而得名。

主要由花岗岩、变质岩构成。

被佛教称为“光明山”,被道教称为“虚灵洞天”。

主峰为金顶,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

东与世界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像——乐山大佛相毗邻。

峨眉山是“普贤道场”,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山上有各具特色的古刹30余处,四季晨钟暮鼓、香烟迷漫、佛音缭绕。

二、拓展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私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三、学生交流思乡的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诗》)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圆情。

(李白《春夜晚洛城闻笛》)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乡书何处达?

归燕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智慧瞬间】

 

2、但愿人长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11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2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3.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体会作者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教育学生关心亲人,关心他人,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进行美的教育。

【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中秋》的创作经过。

教学重难点:

1.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及生词。

2.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

教学准备:

相关教学图片和文字制作的演示文稿。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六课时

课时目标:

导入初读,学习生字词,指导理解1—3节,理清作者感情发展的线索。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同学们,唐代诗人李白坐在船上,仰望皎洁迷人的峨眉山月,俯视月映清江的迷人景色,不禁思念起故乡和友人。

于是写下了《峨眉山月歌》,大家还记得吗?

一齐背诵。

2、宋代文学家苏轼与其弟苏辙自幼手足情深,形影不离。

而后来长期分别,天各一方。

时值中秋之夜,目睹别的家人团聚,共赏明月,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然而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谛。

于是写下了“但愿人长久”的千古绝唱,表现出“千里共蝉娟“的美好情怀。

3.板书课题:

但愿人长久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读课文,要求:

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字,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查字典理解词义,力求读通句子,读通全文。

2.检查自读情况。

(1)正音:

朝廷(tíng)苏辙(chè)玩耍(shuǎ)吟(yín)诵

各奔(bèn)东西埋(mán)怨思念(niàn)—留恋(liàn)

(2)正形:

“辙”和“撤”“澈”;朝“廷”的“廷”最后一横长,还有“挺”、

“艇”、“蜓”、“艇”等,

(3)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

皓月:

明亮的月亮。

埋怨:

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别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3.指名试读课文,师范读课文,读后说说,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事。

4.苏轼在这一晚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思念——埋怨——宽慰)

三、细读课文第1~3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时间:

古时候;地点:

密州,今山东诸城县;人物:

苏轼;身份:

文学家、密州

地方官。

2.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图理解词语,“皓月当空,万里无云”。

3.想象家人团聚、品尝瓜果、观赏明月的欢乐情景。

4.苏轼在这中秋之夜,在做什么?

(用一个大问题引导学生学习2、3、4自然段)

在思念(第2节)

(1)[出示]只有苏轼却在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

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

(2)观察图画。

师述:

晴朗的夜空万里无云,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高高地悬挂着,窗外不时传来各家家人团聚、共赏明月的欢笑声。

可这一切都不属于苏轼,请看图上的主人公,淮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苏轼的姿势和神情?

(3)这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

他的心情怎样呢?

(圆月高悬,银光泻地,苏轼睹月思人,心绪不宁,他在思念分别已久、独居远方的弟弟,他为不能和情同手足的弟弟团聚而惆怅、感伤)

(4)指名朗读,描写明月和人们欢聚的话要用愉快的语气读,描写苏轼思念之情的句子

要用伤感的语气读。

在回忆(第3节)

(1)指名读第3自然段,说说苏轼为什么这么思念弟弟。

(2)从哪儿看出他们“手足情深”?

(3)指导朗读,“手足情深”、“—起……一起……”、“形影不离”、“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