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39840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docx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docx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单元复习

课标内容: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学习本专题,一要把握两条基本线索:

①从鸦片战争开始,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步步的加深,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②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各阶层势力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中华民族奋起。

二要突出两个重点:

①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瓜分狂潮和八国联军侵华及由此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②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

三元里抗英、甲午海战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抗日战争。

三要理解两个观点:

①落后就会挨打;

②只要实行全民族的抗争,执行正确的战争路线和策略,最终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和重要标志事件

中国近代史

1840年1919年1949年

鸦片战争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民族革命——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列强侵略中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

中国人民为改变屈辱地位,奋起抗争,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探索史

近代工业、近代科技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Ø一个形态两个时期两对矛盾两大任务四条线索

半殖民地:

指的是国家类型。

形式上是主权国家,实际上主权及领土完整、经济独立性都已丧失。

半封建:

指的是社会形态。

经济上封建的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并存;政治上,封建统治势力和资本主

义政权形式相结合;阶级关系上,出现了代表社会进步物质力量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列强入侵:

国门洞开(军事侵略)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民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族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危

2、瓜分狂潮(政治侵略)机

认识:

列强侵略是近代中国民族危机出现的根本原因

1、鸦片战争

(1)战端因何而起?

(背景、原因)

(2)何以战败?

(过程、结果、战败的原因)

(3)战争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影响、启示)

结论: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英国

中国

英国

政治

封建专制日益腐败

君主立宪上升时期

经济

自然经济,财政入不敷出

完成工业革命经济发达领先世界

军事

装备陈旧,军务废弛

船坚炮利

文化

文字狱,思想专制

自由主义

外交

闭关锁国,愚昧无知

殖民扩张

综合

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资本主义迅速崛起

怎样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

必然性原因本质根源性、本质性、决定性的原因。

↑体根本原因↑反指不经过中间环节直接导致事件发生的近

│现直接原因│映期原因

偶然性导火线现象在直接原因中促成事件在某一特定地点和以某种特定方式爆发的更为直接的因素。

鸦片战争(1840-1842)

1840年6月,鸦片战争开始─→1841年初,战争的扩大(三元里抗英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1842年8月,英军舰抵达南京

中英《南京条约》

内容

危害

割地

割香港岛给英国

中国领土主权被破坏

赔款

赔款2100万银元

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五口通商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损害了中国的贸易主权

协定关税

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1、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2、主观原因──清王朝的腐朽落后

3、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此观点没有看到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趋势

战争影响:

(1)社会性质:

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3)革命任务、性质的变化:

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革命

(4)经济巨变:

自然经济占主导——多元化的经济结构

(5)国家地位:

独立自主的大国——任人宰割的弱国

(6)思想巨变:

天朝上国——向西方学习(技术-制度)。

闭关锁国——走向世界。

(7)阶级结构的变化:

产生了早期的无产阶级。

阶级矛盾激化,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具体而言可从人权、政治、经济等方面入手;

整体而言:

在列强的坚船利炮下,中国国门洞开,一个原本主权独立的国家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进步意义:

当然在逻辑上是客观的,在地位上是次要的。

客观上使中国进入到近代时期(冲击落后,带来先进)

经济:

促使自然经济瓦解,促使商品经济发展,为新的经济形式出现准备一些条件。

政治:

先进中国人开始抗争探索救国救民道路。

思想:

传入先进科技思想,向西方学习思潮兴起

对外:

打破中国闭关自守的封闭状态,开始和世界紧密联系交流。

有人说,鸦片战争也是使古老的中华民族在“凤凰涅槃”中获得再生的契机。

谈谈你的理解。

灾难:

政治:

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破坏中国的领土和主权,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

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是中国近代落后的主要原因

客观上的建设性——国的近代化进程:

(1)政治:

动摇清王朝统治,闭关政策被打破,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民族融入近代社会发展潮流;

(2)经济:

自然经济解体,为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条件,从而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3)思想:

掀起“开眼看世界”的新思潮,“西学东渐”之风成为不可逆转的社会进步趋势;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

中国被迫开放,被动地融入世界。

鸦片战争后的开放

20世纪晚期的“入世”

背景

世界资本主义发展要打开中国市场,中国腐朽落后,闭关锁国;

社会主义建设遭遇挫折,世界趋于全球化。

方式内容

战败签约,主权沦丧,被动开放;

主动开放,独立自主,引进西方资金技术经验。

影响

沉沦、灾难、机遇;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瞩目成就。

根本不同

是否坚持独立自主。

用文明史观来看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中华文明在农业文明的轨道上发展到了顶峰,但没有向工业文明转型,落后于世界潮流,同时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刺激反应迟钝。

当实现了工业革命的西方文明的侵略来临时,中华文明无力抵御,导致了鸦片战争的失败。

鸦片战争后,中华文明进步围绕三方面展开:

1、农业文明内部矛盾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

2、对外民族矛盾:

侵略←→抗争

3、向西方学习进行变革。

从长远角度来看,变革是中华文明复兴的根本。

只有当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时候,才能正视和反思她曾经遭受的屈辱……

封闭所以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挨打必须思变思变才能崛起

2、甲午中日战争

内容

危害

割地

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国土沦丧、刺激野心

赔款

赔款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举借外债,控制经济

通商口岸

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开设工厂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影响:

中国社会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

请思考:

1、史实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

2、史实分析甲午战争的影响。

两个问题的答案是否一样?

为什么?

应该怎样回答?

中国:

1、政治: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使中华民族危机加深;充分暴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刺激中国救亡运动高涨起来(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义和团运动)

2、经济:

宣告了洋务运动失败;使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思想:

维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蓬勃发展

日本:

增加了日本的侵略力量,促进了日本国内资本主义发展,使其对外扩张更加疯狂

远东格局:

朝鲜被日本控制;日本地位上升,中国地位下降;同时列强的远东之争更趋激烈

1995年4月“马关条约百年百人访问团”来到日本,在当年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的春帆楼前举行纪念会,说《马关条约》让台湾脱离中国是台湾人民的“不幸中的大幸”

分析方法

第一部分分析割占台湾对中国的影响——政治、军事、经济三方面分析;

第二部分评述百年百人团的行为。

(是否正确,实质是什么行为)

试结合《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对中国产生的影响,评述上述行为。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1、台湾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中国领土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之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军事上进一步破坏中国的海防。

台湾是中国东南沿海的门户,台湾割占有利于帝国主义侵略沿海地区。

3、给台湾带来了灾难。

日本占领台湾的目的是掠夺台湾,将台湾变成日本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成为其殖民地。

长达半个世纪的掠夺,造成台湾长期贫困和落后

因此,百年百人团所作所为是对历史的歪曲,严重伤害海峡两岸人民的民族尊严和民族感情,其实质是对祖国的背叛,充分暴露了他们分裂祖国要搞“台独”的丑恶的行径。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1)原因:

根本目的:

维护在华利益,变中国为其殖民地

直接原因:

镇压义和团运动

(2)过程:

1900年,俄、德、法、美、日、奥、意、英以义和团运动损害他们的在华利益为由,开始了又一次侵华战争。

(3)结果:

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

①赔款——加重负担、长期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②使馆区——成为侵华大本营

③驻兵——便于控制中国

④禁止反帝——永远奴役中国人民

⑤外务部居六部之首——洋人的朝廷(工具)

(4)影响:

①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的统治工具。

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正式形成。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和门户开放(了解)

1、原因:

根本原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帝国主义国家进一步寻找原料、市场、资本输出场所,加紧侵略扩张。

直接原因:

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投降政策和《马关条约》刺激和加剧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

2、表现:

(1)瓜分争夺的开端:

三国干涉还辽事件

(2)经济:

大量资本输出:

掠夺资源、占领市场,严重阻碍民资发展。

(3)政治:

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中国陷入沦为殖民地危机

(4)美国的门户开放——实质是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

鸦片战争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军事上:

由各自为战变为联合行动

经济上:

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

政治上:

由战争侵略到政治瓜分再到“以华治华”

由各自为战─→联合行动

↓↓

各国都以掠夺原料、占市场为目的,1、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威胁着其共同利益

因此相互间存在矛盾和利益冲突2、1899年美国“门户开放”政策使各国在华利益更趋一致,因此相互联合共同出兵

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主

↓↓

各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和完成,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各主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需要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已成为

侵华的主要方式

战争侵略─→政治瓜分─→以华制华

↓↓

1、清政府的腐败和落后中国人民的不屈反抗,尤其是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其政治瓜分中国的迷梦,他们开始

2、甲午中日战争刺激列强瓜分中国野心寻找代理人。

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政府官兵英勇对抗:

左宗堂收复新疆;黄海海战

人民大众自发组织:

三元里抗英;湾人民反割台;义和团运动

认识:

中国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左宗棠收复新疆(了解):

1、背景:

(是中国领土,为什么要收复?

①列强争夺殖民地→中国边疆出现危机。

②英、俄染指新疆,威胁新疆的安全。

2、经过:

1876年,收复北疆大部分领土。

1878年,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全境。

1881年,中俄《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

但失地约7万平方公里。

1884年,新疆设行省,加强控制。

3、意义:

巩固了西北边防。

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1)表现:

①台湾人民发布檄文“誓与台湾共存亡”。

②丘逢甲与徐骧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联合抗日。

③日本殖民统治1895-1945年间,斗争从未停止。

(2)意义:

表现了台湾军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义和团运动:

1、原因:

(1)根本原因: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矛盾激化

(2)直接原因:

洋教会和教士在山东猖厥活动

2、经过:

(1)山东兴起:

1898年“扶清灭洋”大旗揭开序幕;

(2)发展:

山东受剿→直隶→京津(高峰)

①转向直隶原因:

袁世凯围绞义和团→转入直隶

②京津发展原因:

发展迅猛→清政府改变策略—目的:

一借敌人之手剿灭义和团,二可抗击侵略以确保统治。

③抗击八国联军

3、结果:

清政府命令清军“铲除”,中外反动力势力联合剿杀了义和团运动。

应该怎样评价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粉碎了帝

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

但是,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义和团的组织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其口号具有盲目仇

外的弱点;其斗争结果不能促使中国走向进步,只能更加落后。

Ø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认识:

Ø“扶清灭洋”这一口号具有爱国的性质,反映了中国民族危机和加深的事实,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打击对象是外国侵略者,因而得到广大民众和部分清政府官员的支持,使义和团运动迅速发展。

Ø局限性:

“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员,却容易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却带有笼统排外性质。

三、伟大的抗日战争:

 阶段特征:

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形式进行了全面的全民族抗战。

一对主要矛盾:

民族矛盾占主导地位,促成两党的合作,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两条抗战路线和两个战场:

片面抗战路线与全面抗战路线,

形成了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三个发展阶段:

战略防御(37、7-38、10)

战略相持(38、10-44)

战略反攻(45、8)

1、日本的大举侵华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需要;

②历史原因——从大陆政策到“国策基准”的既定国策;

③现实原因(直接原因)——经济危机;

④有利条件——中国国内:

国共对峙,蒋介石政府无心北顾;

国际社会:

忙于应付危机,绥靖之风盛行,无暇东顾。

(2)日军侵华史实:

①“九一八”事变:

侵占东北;

②1932年东北建立伪满洲国(殖民地);

③1932年“一.二八”事变,淞沪停战协定;

④1935年华北事变,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⑤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

(3)日军侵华罪行:

①1937年12月7日南京大屠杀;

②对敌后战场“三光政策”、“大扫荡”;

③对沦陷区:

政治:

殖民统治(以华治华);经济:

使沦陷区成为日本经济的附庸(以战养战);文化:

奴化教育,实行其同化政策;

④东北成立“七三一部队”,用活人进行试验,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并在20多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2、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全面侵华前)

(1)中国共产党:

①发表宣言:

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

②1935年“八一”宣言:

停止内战——;

③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

方针?

;

(2)关外人民:

抗日义勇军——抗日联军;

工人罢工、募捐;

工商业者抵制日货、要求对日经济绝交;

(3)国民党军队:

①一二八事变中十九路军奋起抗战;

②1933年二十九军宋哲元长城抗战;

③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轮;

(4)学生:

一二九运动

(5)国民党爱国将领:

西安事变;

3、全民族全面抗战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过程:

①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共发表“八一”宣言;

②1935年瓦窑堡会议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③一二九运动掀起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

④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合作抗日序幕;

⑤七七事变次日,中共发表通电呼吁两党合作抗日;

⑥八一三事变次日,国民政府发表了自卫声明;

⑦根据国共协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序列;

⑧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这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意义:

联合一切力量,保证抗战最后胜利。

特点:

①两个政权和两支军队的平等合作。

②未形成固定的组织形式。

(2)敌后战场(1937-1945)

两个战场协同作战

正面战场(国民党):

松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太原会战——抗战以来首次大捷、国共合作平型关大捷

徐州会战——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台儿庄战役

武汉会战——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

枣宜会战——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

敌后战场(共产党)

1937年8月洛川会议后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成立陕甘宁边区——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1940年下半年发动百团大战

反扫荡斗争各种形式的游击战

少数民族抗日武装的壮大:

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

国民党抗战

1、路线:

片面抗战路线

2、评价:

①积极:

正面战场是主战场,军队是抗日主力,观上有利于敌后战场开辟;

②消极:

片面抗战路线导致大片领土丧失;

③从客观上讲:

日本蓄谋已久使正面战场失利。

④相持阶段消极抗日使正面战场形势恶化

共产党抗战

1、路线:

全面抗战路线(洛川会议)

两大抗战路线最大区别:

依靠力量不同。

2、评价:

①敌后战场支持和配合了正面战场抗战。

②中共及其军队逐渐成为抗战中流砥柱。

结合抗日战争史实,说明国民党正面战场与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相互关系:

(1)两个战场实际是国共合作有机组成部分,两者相互依存,驱逐日寇出中国是共同目标。

(2)两个战场互相配合,共同为抗战作出了贡献,没有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积极抵抗,就没有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敌后战场迅速发展,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抗战,最终迎来抗日战争胜利。

作用:

(1)政治:

保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致破裂;

(2)军事:

保证了抗日战争成为一场持久战。

(3)抗战胜利的原因:

Ø全民族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根本原因;

Ø中共为抗战制定正确的政策和措施;

Ø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协同作战;

Ø爱国华侨的援助;

Ø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支持和配合;

(4)抗日战争的特点:

1、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

2、具有双重性:

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3、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并存:

两个战场互相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

国共两党阶级属性的不同决定了该特点的存在;

4、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取得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5、持久性。

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5)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国内:

⑴斗争规模和水平:

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⑵斗争结果:

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⑶斗争影响:

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A、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

B、中华民族空前觉醒,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基础;

国际:

(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2)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讨论:

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开始最早坚持时间最长的战场;

2、持久战使中国成为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

3、是亚太地区盟军的战略支柱、后方基地,对欧亚其他地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起到战略配合的重要作用;

4、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巨大牺牲和贡献。

探究:

两次抗日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

战争领导:

甲午战争时,清政府腐败无能,置国家

民族利益于不顾;抗战时期,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对敌。

民众动员:

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压制民众的抗日热情;抗战时期,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战略战术:

甲午战争中,李鸿章采取避战自保、消极应战的方针,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抗战时期,两大战场互相配合,中共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坚持游击战,最后赢得胜利。

国际环境:

甲午战争时,西方列强偏袒日本,使日本侵略者有恃无恐;抗战时期,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中国抗战得到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有力支持。

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

Ø1、1840年—19世纪70年代:

第一阶段:

工业革命后,主要侵略手段:

商品输出如:

要求开埠通商、协定关税

Ø2、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第二阶段:

向帝国主义的过渡,主要侵略手段:

资本输出、瓜分中国如:

要求修铁路、开工厂、提供贷款、瓜分中国、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Ø3、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大规模侵华阶段。

目的:

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因此灭亡中国是日本侵华的突出特点。

四、百年沧桑给我们的启示

Ø

(1)屈辱史:

闭关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积极进取才能不断进步。

Ø

(2)抗争史:

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不畏强暴、一致对外的民族,御侮自强、救亡图存是推动民族走向复兴的前进动力

Ø(3)探索史,

反帝反封建必须同时进行,任何单一的反帝或者反封建斗争不会成功。

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和人民利益的无产阶级才能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实现这一历史性巨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