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委市政府 十二五规划文件.docx
《唐山市委市政府 十二五规划文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山市委市政府 十二五规划文件.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唐山市委市政府十二五规划文件
唐山市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十二五”时期(二〇一一年至二〇一五年)是我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七届六次全会精神,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使命,强力推进我市科学发展、争先进位,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争先进位新局面
(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唐山发展历程中非常关键的五年。
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创造性地推动各项工作,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了不平凡的业绩,形成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局面。
经过五年努力,全市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全省领先,地区生产总值跃居全国城市第18位、地级市第4位,全部财政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均保持全省第1位;产业基础更加雄厚,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进一步优化,主导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以曹妃甸新区为龙头的唐山湾“四点一带”地区开发建设加速推进,沿海经济隆起带已见雏形;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铁路、公路建设快速发展,新机场建成通航,唐山港吞吐量跃居全国港口第10位;城乡面貌显著改观,“三年大变样”目标圆满完成,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水平大幅提升;生态建设步伐加快,节能减排任务如期完成,环境质量明显提高;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利用外资超过“十五”时期总和的两倍;社会建设进一步加强,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升,和谐稳定局面不断巩固。
“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和任务圆满完成,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今后五年我们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风险挑战。
世界经济逐步复苏,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加快并孕育新突破,国际分工格局调整中蕴藏着新机遇。
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一步实施,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发展面临良好的国内环境。
环渤海地区加速崛起,国家京津冀地区区域规划即将出台,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即将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中央和省对唐山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我市加快将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提供了更大动力和广阔平台。
过去五年,我们把中央精神与唐山实际紧密结合,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创造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全市上下形成了大发展、快发展的广泛共识和强大合力。
面向未来,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世界经济复苏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国家宏观调控步入节奏变化更快时期,宏观调控导向对我市产业格局形成倒逼机制;周边区域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剧,省内你追我赶的发展态势日益显现。
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
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工业结构偏重,服务业发展滞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依赖性较强,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加快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低端化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钢铁等支柱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总体偏低;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突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艰巨;对外开放水平偏低;城市聚集产业能力、城市功能和内涵有待进一步提升;财政收入增速减缓,财政支出压力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繁重。
这些矛盾和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十分繁重和紧迫。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增强科学发展、争先进位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以奋发向上、大有作为的精神状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推动唐山“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七届六次全会精神,牢牢把握奋发向上、大有作为这一基调,紧紧围绕实现科学发展、争先进位这一目标,切实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加快实施科教立市、以港兴市、人才强市三大战略,强力推进生态城市建设,以重大产业项目为抓手,以产业聚集区建设为载体,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两极”(曹妃甸新区增长极、市主城区增长极)率先突破,促进“三带”(沿海经济带、平原经济带、山前经济带)跨越发展;加快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开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由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转变,加快把我市建设成为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窗口城市、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和首都经济圈的重要支点,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示范区和人民群众幸福之都。
(4)做好“十二五”时期工作的总体思路。
推动唐山“十二五”时期科学发展、争先进位,最根本、最关键的是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我市由制造业大市向制造业强市转变;着力发展沿海经济,推动经济发展由内陆资源型向沿海开放型转变;着力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着力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社会结构由城乡二元向城乡一体化转变;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由传统工业城市向现代生态城市转变。
在总体工作中,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十个方面的关系,即:
把握和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把握和处理好优化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系,全面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把握和处理好发展沿海经济与加快沿海工业聚集区建设的关系,提速沿海经济发展;把握和处理好节能减排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以节能减排促转变、促调整,形成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产业格局;把握和处理好城镇建设与发展第三产业的关系,丰富城市功能和内涵,提升城市承载力和竞争力;把握和处理好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把握和处理好科技创新与扩大开放的关系,通过扩大开放快速提升创新能力;把握和处理好深化改革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关系,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形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安排;把握和处理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与做好群众工作的关系,努力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凝聚最强大力量;把握和处理好转变干部作风与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关系,形成鲜明导向,激励各级干部奋发向上、大有作为。
(5)“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综合考虑我市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必须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努力实现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的双提升,在区域竞争中赶超先进,在省内发展中保持领先地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显著提升,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全部财政收入、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的比重分别提高到25%、23%和20%,达到或基本达到全省四分之一;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更趋优化,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实力明显增强。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传统产业进一步优化升级,先进装备制造业在第二产业中占主导地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服务业占经济总量比重确保达到36%,力争达到37%,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均达到5%以上;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建成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现代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实现由制造业大市向制造业强市转变。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快推进,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不断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更趋优化,全方位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区域经济合作迈上新台阶。
——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
坚持统筹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加快城镇化进程,城市聚集产业、吸纳发展要素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城市面貌明显改观,到“十二五”末城镇化率达到64%。
——科技创新实现突破。
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重要支撑,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不断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突破,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着力点,循环经济和低碳生活方式广泛推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幅下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民计民生持续改善。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城乡发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十一五”末全省平均水平的1.21倍和1.4倍(预计数)提高到1.26倍和1.72倍,力争达到1.35倍和1.83倍,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建设全面加强。
坚持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二、实施“两极三带”发展战略,努力构筑沿海与内陆联动发展新格局
(6)统筹沿海与内陆发展。
坚持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统筹区域协同发展。
按照沿海经济带、平原经济带、山前经济带的地理特征和产业特点,围绕优势特色经济,发展专业化分工,努力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布局,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发挥沿海优势,把以曹妃甸新区为龙头的唐山湾“四点一带”地区经济总量倍增作为全市科学发展、争先进位的重大举措和重要平台,培育沿海地区经济增长极,率先在主导产业聚集上取得突破;以市主城区为枢纽,实施有利于资源科学配置的政策措施,引导各类要素自由合理流动,培育市主城区增长极,率先在发展高端服务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调整经济结构上取得突破;制定鼓励和承接京津及周边地区产业转移的政策措施,加快县(市)区临港产业园的开发建设进度,引导生产力布局向沿海转移,积极推动内陆地区融入沿海地区开发开放,促进沿海与内陆腹地互动发展,形成以“两极”率先突破促“三带”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7)强化“两极”率先突破。
“两极”包括曹妃甸新区增长极(含曹妃甸工业区、南堡开发区、唐海县和唐山湾生态城)和市主城区增长极(含路北区、路南区、开平区、古冶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打造曹妃甸新区增长极。
坚持港口、港区、港城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矿石、煤炭、原油、LNG、散装货运以及集装箱等专业化码头建设,推进曹妃甸港区与京唐港区协同发展,适时启动丰南港区建设,加强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巩固和深度拓展面向“三北”的经济腹地,大力发展港口物流、精品钢铁、石化、先进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等主导产业,完善保税等服务功能,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性综合大港、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东北亚区域合作先导区和生态宜居滨海城市,到2015年曹妃甸新区经济总量比2009年翻两番,唐山港货物吞吐量跻身沿海港口前五强。
打造市主城区增长级。
加快发展以高端服务、文化创意、旅游观光、金融保险、科技与信息服务、服务外包、商贸流通和房地产等为主要内容的第三产业,以及机器人、工程机械等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率先在调整经济结构上取得突破。
(8)加快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
沿海经济带包括曹妃甸新区、乐亭新区、丰南区、滦南县、芦汉新区。
实施以曹妃甸新区为龙头的唐山湾“四点一带”地区经济总量倍增计划,到2015年“四点一带”地区经济总量翻一番以上(争取翻两番),努力将其建设成为全市科学发展先行区、现代产业聚集区、生态文明样板区、改革创新引领区,成为唐山科学发展、争先进位的引擎。
乐亭新区坚持加快产业聚集,港区城协调联动,努力建设成为港口物流基地、精品钢材生产基地、煤化工产业基地、临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滨海旅游胜地和京津唐产业转移承载区。
丰南区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特征的现代临港产业体系,努力建成中国北方有影响力的成套装备及零部件制造基地、精品钢材制造基地、新材料制备基地。
滦南县坚持对接曹妃甸新区,以嘴东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产业聚集步伐,重点发展船舶制造、装备制造、现代物流、农副产品及海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实现借势发展。
芦汉新区坚持以基础设施、产业和人才融合为突破口,加速与天津滨海新区、曹妃甸新区的融合对接,培育发展信息产业、先进制造业与高端服务业,努力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五金制品加工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服务外包产业基地、生物科技产业基地。
(9)加快平原经济带产业升级。
平原经济带包括市主城区、丰润区、玉田县和滦县。
充分发挥这一区域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健全、产业基础良好的优势,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为支撑,加快发展高速动车、工程机械等先进装备制造业,建设以中国动车城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科技与信息服务、软件与创意、商务商贸流通、旅游和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彰显城市形象,提升城市价值;优化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功能拓展、农业价值提升;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区域中心城市在产业、资金、人才、信息等方面的辐射带动能力,建设沿海与内陆互动的平台。
到“十二五”末,平原经济带经济总量实现晋位目标,开平区、丰润区、滦县、玉田县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排名中分别比2009年前进三个位次以上。
(10)加快山前经济带转型发展。
山前经济带包括迁安市、遵化市和迁西县。
充分发挥经济基础雄厚、自然资源丰富、主导产业突出的优势,以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钢铁、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优先发展冶金矿山装备、专用设备等装备制造业;培育壮大旅游、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山区特色农业,培育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切实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加快推进资源型产业转型与升级,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与沿海经济带、平原经济带构建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到“十二五”末,山前经济带经济总量实现争先目标,迁安市继续保持经济总量全省首强并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前20强,遵化市、迁西县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前5强并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前50强。
三、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基地建设,加快由制造业大市向制造业强市转变
(11)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以创建国家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试点市为契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强化项目建设,做到存量调强、增量调优,全面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
突出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
以轨道交通设备、工程装备、自动焊接设备、冶金装备、修造船等为重点,以丰润中国动车城、开平现代装备制造园、曹妃甸装备制造园、丰南沿海工业区、迁安西部工业区等工业聚集区为依托,着力抓好盾石机械搬迁改造、华电曹妃甸重工、东风汽车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努力使先进装备制造业在第二产业中占主导地位,打造中国北方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整合优化钢铁产业。
按照“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企业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的原则,着力抓好整合重组和改造升级,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其向“品种、质量、效益”的产业链高端发展,打造2至3家千万吨级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钢铁强市和耗钢大市。
延伸发展化工产业。
以曹妃甸工业区、南堡开发区、乐亭新区煤化工基地为依托,以石油化工、煤化工、海洋化工(盐化工)产业为重点,重点谋划实施1000万吨炼油、60万吨烯烃、30万吨有机硅及下游产品深加工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加工深度和循环发展水平,打造全国重要的现代化工临港产业基地。
优化发展建材产业。
加快推进水泥、陶瓷等产业整合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建材产业布局向沿海转移、向园区集中,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的新型建材业,打造中国北方重要新型建材基地。
强化能源产业支撑。
围绕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利用方式转变,以煤炭、电力、石油和天然气为主,加快构筑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产业体系和供应体系,进一步巩固华北地区重要能源供应基地的地位。
(12)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充分发挥现有基础和比较优势,强化政策扶持和规划引导,联合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深化战略引进合作,努力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和核心竞争力。
巩固和发展以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机组、海上风力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建设,发展壮大高速动车组、中低速磁悬浮轨道客车等高端装备制造业,谋划实施一批海洋工程装备项目,加快矿用抢险探测机器人、生物制药、电子元器件、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化进程,努力把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产业培植成为后续支柱产业,力争在引进和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高附加值金属材料、复合材料、高性能高分子结构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到“十二五”末,力争培育10家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
(13)加快建设工业聚集区。
按照“企业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功能集合”的思路,以优势产业为依托,加快建设一批规模实力大、关联程度高、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产业聚集区,提升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
围绕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持续抓好每个县(市)区10平方公里园区建设,发挥聚集效应和龙头作用,培育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县域经济发展高地。
突出抓好省级工业聚集区等重点园区建设,完善园区规划和配套设施,制定出台引导和鼓励产业向各类园区聚集的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项目集约、聚集发展,使产业园区成为培育大型骨干企业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主要载体。
加强和完善跨区合作机制,消除行政壁垒,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到“十二五”末,至少培育4个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的工业聚集区、10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
(14)促进大中小型企业协调发展。
打造大型企业集团。
着眼于培育主导产业和发展产业链经济,以行业骨干企业为重点,实施产业集群示范工程,培育2至3家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增强经济整体竞争力。
积极培育各类中小企业。
树立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理念,完善中小企业创业辅导、融资担保、技术服务等平台建设,积极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做优做强一批行业细分领域的小巨人企业。
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通过放宽市场准入、政策集成创新、优化公共服务,着力消除制约民间投资的制度性障碍,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激活民间资本,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步伐。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加强政府引导,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立足现有优势,巩固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争取更多“唐山制造”成为中国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河北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
四、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服务业
(15)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发展现代物流业。
强化陆、海、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配套和功能分工,加快构建快速便捷、货畅其流的物流支撑体系。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积极推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建立物流信息采集、处理和服务的交换共享机制。
推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专业化,鼓励生产和商贸企业按照分工协作原则,剥离或外包物流功能,建设专业性物流园区,发展第三方物流,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大力发展煤炭、钢铁、装备制造、化工、冷链农产品等八大专业物流,推进海港开发区、曹妃甸工业区、唐海、丰润和迁安五大省级物流产业聚集区建设,培育壮大一批具有特色的现代物流中心和物流示范企业。
发展中介服务业。
以壮大规模、优化结构、突出特色、增强功能为重点,大力发展科技研发咨询、科技评估及招投标、技术市场、投融资担保、知识产权保护等科技研发服务业。
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的中介服务企业,培育发展一批知识型、科技型中介服务机构。
加快发展以楼宇为载体的会计、律师、会展、资产评估、管理咨询、人力资源等专业中介服务业,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在市场运行中的服务、公证、监督功能,构建门类齐全的现代中介服务体系。
发展金融业。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完善落实金融奖励政策,吸引市外金融机构到我市设立分支或办事机构,并鼓励升格为地区总部。
加快金融产业聚集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总部金融和金融服务外包业。
加大金融创新力度,鼓励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稳步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等新兴金融机构,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加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管理,增强金融服务职能。
大力扶持企业上市融资,鼓励企业发行各类债券,加快发展产业投资和创业投资市场,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大力发展保险业,鼓励保险经营机构开展各类财产险和人身险业务。
(16)大力发展消费性服务业。
发展商贸流通业。
以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型连锁企业集团为重点,发展购物中心、大型超市和专业店、专卖店等现代商贸流通企业。
支持地方大型商贸企业运用商品、商号、管理技术等优势,以资本为纽带,开展跨行业、跨地区资本经营和业务重组,培育发展以唐山为总部、覆盖全国的大型商业连锁企业集团;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到“十二五”末,力争农家店覆盖所有乡(镇)和90%以上的行政村。
加快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和“双百市场工程”,在重点产销区鼓励新建或改造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产品流通质量和效率。
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以满足居民家庭需求为目标,完善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领域,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服务体制。
鼓励发展针对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专业化服务;积极引导居民消费,健全居民消费服务环境;加强新型社区建设,发展医疗保健、家政服务、家庭教育、清洁卫生、保养维护、绿色回收等便民利民服务。
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加快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构建公共服务网络。
发展养老服务业。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扶持发展养老机构,拓展居家养老服务领域,提升养老整体服务水平。
加快建立社会化养老服务队伍,开展照料护理、心理咨询、娱乐教育和旅游休闲等系列服务,逐步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水平,适应不同收入群体,多层次、全方位、布局合理的养老服务业发展格局。
(17)大力发展旅游业。
加强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旅游线路的设计,充分发挥自然、人文资源优势和毗邻京津的区位、交通优势,以历史文化旅游、生态观光旅游、蓝色海洋旅游为重点,加快北部长城观光度假游、南部滨海休闲度假游和城市中心文化体验游等三大主体旅游带开发建设,重点实施唐山湾国际旅游岛、曹妃甸龙岛、遵化休闲旅游度假区、古长城保护与开发、李大钊纪念馆红色游、迁安滨河城市观光游及生态休闲绿道游、丰南唐津运河生态游、滦南传统文化游、滦县生态文化游、丰润“两红一绿”游等一批特色旅游项目,培育旅游品牌。
以“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有机融合为方向,促进景点建设与生态、商贸、会展建设相统一,旅游观光与休闲度假、购物娱乐、商务活动相结合,有效延伸旅游产业链条。
加大旅游整体形象的宣传和推介力度,加强与国际国内旅游机构特别是大型连锁企业的合作,提升唐山旅游业的经营和服务水平。
五、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18)加快创新体系建设。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引导企业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不断提高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金、介”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加大政府创新投入。
以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为契机,完善政府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