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气血两清方剂配伍.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21121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55.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气血两清方剂配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中医气血两清方剂配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中医气血两清方剂配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中医气血两清方剂配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中医气血两清方剂配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气血两清方剂配伍.docx

《中医气血两清方剂配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气血两清方剂配伍.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气血两清方剂配伍.docx

中医气血两清方剂配伍

中医气血两清方剂配伍集锦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

属于“八法”中清法的具体运用。

清热剂所治之里热证,是由外邪入里化热和五志过极化火以及痰、湿、气、血、食等郁而化热所致。

此时热邪虽盛,但尚未结实,治宜寒药清之。

即《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热者寒之”、“温者清之”的治疗法则。

若里热巳成腑实,则清法力有不逮,当须寒下以攻之。

若表邪未解,热巳入里,又须表里双解以治之。

温、热、火三者同一属性,温盛为热,热极为火;温者热之渐,火者热之极。

一般来说,三者只是程度不同,但有些热证只在局部或某个脏腑,亦称之为火,如上焦火、心火。

胃火等。

此种火证,通常不致耗伤阴津,故治宜苦寒之剂,直折其火。

热证每易伤津,或屡用清热剂而热不退者,此即王冰所谓:

“寒之不寒,是无水也。

”证涉阴虚或虚热,又须忌用苦寒,以免化燥伤阴。

《温病条辨》曾说:

“温病燥热,欲解燥者,先滋其干,不可纯用苦寒也,服之反燥甚。

”治宜滋阴清热,阴复其热自退。

火热之证有气分、血分之异,实热、虚热之别,以及热在某一脏腑等。

因此,本章方剂相应地分为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气血两清、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热祛暑、清虚热等七类。

使用清热剂时,首先应辨别热邪所在部位,以便准确用药,切中病所。

其次,要辨别热证的虚实、真假,既不犯虚虚实实之禁,又不被假象所迷惑,如为真寒假热,即不可误投寒凉。

再次要注意用量,且不可久服,以免寒凉败胃,损伤中阳。

此外,尚有热邪炽盛,服清热剂人口即吐者,可采用凉药热服法,或于清热剂中加人少许姜汁,此即《素问·五常政大论》:

“治热以寒,温而行之”、“热因热用”的反佐法,意在消除寒热格拒的现象。

第一节清气分热

清气分热剂具有清除气分与阳明经热邪的作用,适用于伤寒邪入阳明和温病气分大热之证。

症见身大热,不恶寒反恶热,多汗,口渴,脉洪大等。

常用辛甘大寒的石膏与清热润燥的知母、麦门冬为主组方,代表方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等。

白虎汤

《伤寒论》

【组成】石膏一斤(5~100g)碎知母六两(20~50g)甘草二两(10~15g)炙粳米六合(15~20g)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

水煎服)。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

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方解】本方主治伤寒邪从热化,内传阳明之阳明经证;温病热邪内盛之气分证。

二者名虽有别,病机则同,皆为邪热人里,内热炽盛,故见身壮热,不恶寒,反恶热。

里热熏蒸,热逼津液外泄,故见大汗出。

热灼津伤,故口渴引饮。

脉洪大有力,为热盛于经之象。

因其病变在里,邪既离表,故不可发汗;里热炽盛,尚未至腑实便秘,则不可攻下;热盛伤津,又不能苦寒直折,免致化燥伤津,愈耗其阴。

治宜清热生津为法。

方中以大量石膏为君,取其辛甘大寒,善能清热,以制阳明(气分)内盛之热。

以知母为臣,苦寒泻火滋阴,既能助石膏清热,又能润燥以生津。

石膏与知母相须为用,加强清热生津之功。

佐以粳米。

甘草益胃生津,并可防止石膏寒凉伤中。

甘草兼以调和诸药为使。

四药合用,清热之中寓以滋阴润燥,滋阴有助于清热;大寒之内佐以和中益胃,虽寒而不致伤中。

可使热退津生,诸证自解。

【运用】

1.本方为治阳明(气分)热盛的主方。

以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简称“四大”)为证治要点。

若发热无汗,口不渴,脉浮细或沉者;血虚发热,脉虽大按之虚软者;真寒假热、里寒外热证等,均不可误用。

2.本方清热之力颇佳,临证加减运用较多。

方中加人参(三两),名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

功用为清热益气生津,主治白虎汤证见有背微恶寒;;或口干舌燥,饮不解渴;或脉浮大而芤;或汗吐下后而见四大症者;以及暑热病而见气阴两伤者。

本方加桂枝(三两),名白虎加桂枝汤(《金匮要略》)。

功用为清热通络,调和营卫,主治温疟,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

或风湿热痹,壮热口渴,关节肿痛等。

方中加苍术(三两),名白虎加苍术汤(《类证活人书》)。

功用为清热祛湿,主治湿温病,壮热口渴,自汗身重,胸痞,舌红苔白腻,脉洪大而长。

或风湿热痹,身大热,关节肿痛,舌苔白腻者。

方中加大黄、芒硝,粳米易陈仓米,名白虎承气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功用为清热生津。

泻热通便,主治里热炽盛,昏不识人,大热大烦,大渴大汗,大便燥结。

本方加柴胡、黄芩、人参,去粳米,名柴胡白虎汤(《育婴家秘》)。

功用为和解少阳,内清里热,主治伤寒半表半里,大热大渴,自汗不止。

3.常用于急性热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炎、流行性出血热、糖尿病。

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性心肌炎、风湿性关节炎等,属于气分热盛者。

【文献摘要】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柯琴:

“阳明邪从热化,故不恶寒而恶热;热蒸外越,故热汗自出;热烁胃中,故渴欲饮水;邪盛而实,故脉滑,然犹在经,故兼浮也。

盖阳明属胃,外主肌肉,虽有大热而未成实,终非苦寒之味所能治也。

石膏辛寒,辛能解肌热,寒能胜胃

火,寒性沉降,辛能走外,两擅内外之能,故以为君。

知母苦润,苦以泻火,润以滋燥,故

以为臣。

用甘草、粳米调和于中宫,且能土中泻火,作甘稼穑,寒剂得之缓其寒,苦药得之

平其苦,使沉降之性,皆得留连于胃也,得二味为佐,庶大寒之品无伤损脾胃之虑也。

煮汤

入胃,输脾归肺,水精四布,大烦大渴可除矣。

临床报道:

用白虎汤加味治疗病毒性疾病发热、细菌性疾病发热、结缔组织病发热186例,具有见效快的特点,且在退热时无反跳现象(陕西中医,1991,2:

60)。

以本方加味治疗50余例流感高热患者,均在2日内退热(江苏中医杂志,19861:

9)。

本方加味治疗流行性出血热40例(发热期30例,低血压期7例,少尿期3例),其中危重型3例,重型10例,全部治愈。

疗程最短6天,最长15天,大部分患者都有越期或缩短病期,跳期率占72.5%(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5:

300)。

实验研究:

应用白虎汤制成100%药液家兔腹腔注射5ml/kg,表明本品对内毒素所致的家兔温病气分证模型有退热作用(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3,2:

49)。

白虎汤和单味石膏煎剂对实验性致热家兔都具有一定的退热作用;不含石膏的知母甘草煎剂和去钙白虎汤等均未见明显的退热效果,故认为石膏是白虎汤退热作用的主要药物,钙离子是石膏退热的主要成分。

石膏作用可被处方中的其他药物所加强,但不随石膏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本文还对实验动物给药前后的血钙水平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血钙升高水平与退热作用密切相关,但钙盐口服难以达到较高的血液浓度,并有很大的个体差异(药学通报,1983,11:

32)。

【方歌】

白虎膏知甘草粳,气分大热此方清,

热渴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气津生。

竹叶石膏汤

《伤寒论》

【组成】竹叶二把(6~10g)石膏一斤(50~100g)半夏半升(10~15g)麦门冬一升(20~30g)去心人参二两(6~10g)炙甘草二两(6~10g)炙粳米半升(10~15g)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杨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

水煎服)。

【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

身热多汗,心烦口渴,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舌红少苔,脉虚大而数。

【方解】本方所治之证,乃热病后期,里热未清而气津巳伤,以及胃气不和所致。

余热留恋,里热未尽,故仍身热口渴。

热耗元气,津液巳伤,故虚羸少气。

热邪内扰,胃气不和,则心烦欲呕。

治宜清热养阴兼以益气和胃之法。

方中以石膏清热为君。

以麦冬养阴生津;人参益气生津;竹叶清热除烦,共为臣药。

佐以半夏降逆和胃;粳米甘平养.胃。

半夏性虽温燥,但与大量寒凉滋阴药为伍,则温燥之性被制,而存降逆之用,且使人参、麦冬补而不滞。

使以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药性。

诸药配伍,共奏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之功。

使热清烦除,气津两复,胃气和降,诸症自愈。

本方是从白虎汤衍化而来。

白虎汤证乃里热炽盛,津未大伤,故以石膏配伍知母,重在清气分大热。

本方治证为余热未尽,气津两伤,胃气不和,故去知母,加人参、麦冬益气养阴,竹叶除烦,半夏和胃。

如此,有石膏、竹叶之清热除烦,人参、麦冬之两补气阻,又有半夏之降逆和胃,粳米、甘草之和中益胃。

合而用之,清热而兼益气养阴,所以《医宗金鉴》说:

“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

”不仅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之证。

凡热病过程中及暑热病,见气津已伤,身热有汗不退者,均可使用。

本方与白虎汤均为清热生津之剂,其鉴别应用在于:

白虎汤证为气分热盛,故症见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

竹叶石膏汤主治为里热未清,气津巳伤,胃失和降,故虽有“四大”,但均较之轻,且见虚羸少气,心烦欲吐,脉虚大而数等。

【运用】

1.本方虽为寒凉重剂,但属清补之方,故正盛邪实,里热炽盛者,非其所宜。

2.常用于中暑、夏季热、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口腔炎、麻疹合并肺炎、糖尿病等,属于里热而兼气津两伤者。

【文献摘要】

《医方集解》:

“此手太阴足阳明药也。

竹叶、石膏之辛寒以散余热;人参、甘草、麦冬。

粳米之甘平以益肺安胃,补虚生津;半夏之辛温以豁痰止呕,故去热而不损其真,导逆而能益其气也。

临床报道:

用本方加减治疗流行性出血热32例,结果全部治愈。

对18例经3个月至1年的随访,未见复发(河南中医,1983,3:

33)。

用本方煎服治疗术后发热47例,服用1~6剂,体温全部降至37℃,逐渐恢复正常(云南中医杂志,1985,4:

20)。

实验研究:

将本方水提取物按500mg/kg腹腔给药,可使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的血糖下降(汉方医学,1981,1:

14)。

【方歌】

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临,

再加粳米同煎服,清热益气养阴津。

第二节清营凉血

清营凉血剂具有清营透热。

清热凉血的作用,适用于热邪传营、热入血分的病证。

热邪传营症见身热夜甚,时有谚语,斑疹隐隐等;热入血分则见出血,发斑,如狂,身热谵语等。

常用清营凉血药如水牛角、生地等为主组方。

其中热入营分的又常配伍银花、连翘促其透热转气;热入血分的又常配伍丹皮、赤芍活血以防留瘀。

代表方如清营汤、犀角地黄汤。

清营汤

《温病条辨》

【组成】水牛角三钱(30~50g)生地黄五钱(15~25g)元参三钱(10~15g)竹叶心一钱(3~5g)麦冬三钱(10~15g)、丹参二钱(6~10g)黄连一钱五分(5~8g)银花三钱(10~15g)连翘二钱(6~10g)连心用

【用法】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现代用法:

水煎服)。

【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热入营分证。

身热夜甚,时有谚语,夜寐不安,烦躁口渴,或反不渴,目常开不闭或喜闭不开,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数。

【方解】热入营分,灼伤营阴,故身热夜甚。

营气通于心,热扰心神,故烦躁谵语,夜寐不安、热伤营阴,法当口渴,若热蒸营阴上承,则口反不渴。

目喜开不闭,是大热欲从外泄;喜闭不开,是阴精不足,恶见阳光。

热入营分,虽未入血但巳近于血分,故虽未发斑却巳隐隐可见。

舌绛而干,脉数,是为热伤营阴之象。

治宜清营透热养阴之法。

方中水牛角苦咸性寒,清热凉血解毒,且能散瘀,为君药。

生地黄甘寒清热,凉血养阴;玄参咸寒,滋阴降火解毒;麦冬甘寒,清热养阴生津,三者为巨药,与水牛角配伍,清营凉血解毒,养阴润燥生津之功颇佳。

佐以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轻宣透邪,引营分之邪透转气分而解。

此即

叶天士所说: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理。

营通于心,故又佐以竹叶心清心热;黄连清心火;丹参清心而又凉血活血,不仅助君药清热凉血,且可防热与血结。

诸药配伍,寓轻宣透邪于清热凉血之中,清营泄热,并使营分之热透出气分而解;纳苦寒泻火于清热养阴之内,滋阴清心,俾阴复火降则神清热退。

【运用】

1.本方为清营泄热的代表方,临床运用应注意舌诊,必须舌线而干,始可用之。

若舌绛而苔白滑者,为湿郁热遏之象,用本方则有滋腻助湿留邪之弊。

2.若兼肝风内动,手足瘛放者,可加钩藤、羚羊角以清热凉肝熄风。

若神昏谵语较重者,可与安宫牛黄丸、紫雪合用。

3.对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肠伤寒或其他热性病,具有身热烦躁,舌线而干等营分证者,均可用之。

【文献摘要】

《成方便读》:

“方中犀角、黄连,皆入心而清火。

犀角有轻灵之性,能解夫疫毒;黄连具苦降之质,可燥乎湿邪,二味为治温之正药。

热犯心包,营阴受灼,故以生地、玄参滋肾水,麦冬养肺金,而以丹参领之入心,皆得遂其增液救焚之助。

连翘、银花、竹叶三味,皆能内彻于心,外通于表,辛凉轻解,自可神安热退,邪自不留耳。

临床报道:

用清营汤去黄连、竹叶,加柴胡等成为柴胡清营汤,治疗变应性亚败血症10例,其中有4例曾用激素、消炎痛、氯喹、水杨酸制剂等西药治疗效果不佳而改用本方,结果全部热退,皮疹消除,关节症状消失,外周血象正常。

疗程最短5天,最长23天,平均14天。

退热时间为5~21天,平均12.6天;皮疹消退时间为3~12天,平均8天(中医杂志,1984,2:

42)。

实验研究:

用清营汤制成1g生药/ml的药液,给家兔腹腔注入5ml/kg,对内毒素所致的家兔发热有良好的退热作用(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93,4:

38)。

实验还表明清营汤可明显抑制内毒素引起的家兔炎性介质PGE2的5-HT的释放,提高体内IgG含量,降低全血粘度,促进体内内毒素的排泄,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及明显抑制大鼠的非特异性炎症反应(中药药理与临床,1995,2:

9)。

【方歌】

清营汤是鞠通方,热入心包营血伤,

角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性之良。

犀角地黄汤

《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水牛角一两(30~50g)生地黄八两(25~40g)芍药三两(10~15g)牡丹皮二两(6~10g)

【用法】上回味,叹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现代用法:

水煎服)。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

1.热入血分证。

身热谵语,斑色紫黑,或漱水不欲咽,大便黑而易解,舌质深绛脉细数。

2.热伤血络证。

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质红绛,脉数。

【方解】本方治证乃热毒深陷血分所致。

营热不解,每多深入血分,热盛迫血妄行,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故见诸多失血之证。

离经之血瘀于肌肤,则为发斑。

血溢于肠间,久瘀则黑,故大便黑而易解。

血为心所主,血热扰心,则心神不宁而神昏谵语。

邪入血分,不欲饮水,但热伤阴液而口干,又求救于水,故时欲漱口不欲咽。

其治疗大法,遵叶天士《外感温热篇》:

“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旨意,当以清热凉血为主;兼以散瘀为法。

方中以水牛角为君,直入血分,清热凉血解毒。

臣以生地黄清热凉血,且又滋阴,一可助水牛角清血分之热;二可滋热邪所伤之阴。

白芍敛阴养血,配合生地以复热灼之血;丹皮凉血散瘀,既有助于凉血,又能去离经之瘀血,二者共为佐药。

四药配伍,清热之中寓以滋阴养血,使热去而阴血自复;凉血之中佐以散瘀活血,令血宁瘀化且无寒凝之弊。

本方与清营汤相比,两者均以水牛角、生地为主,但本方又佐以芍药、丹皮,纯为血分药,直入血分,清热凉血,养血活血,主治热入血分,神昏谵语,失血、发斑,舌质深绛等;清营汤则配伍清气之品,使入营之热转从气分而解,主治热初入营尚未动血,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绛而干等。

【运用】

1.本方为清热凉血的代表方。

若血瘀较明显者,方中芍药可用赤芍以增强活血凉血之力。

若症见喜忘如狂者,加大黄、黄芩,泄热破瘀。

清热凉血。

2.对于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白血病、败血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急性黄色肝萎缩、肝昏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等,属于血分热盛者,均可用之。

【文献摘要】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热伤阳络则吐衄,热伤阴络则下血,是汤治热伤也。

故用犀角清心去火之本,生地凉血以生新血,白芍敛血止血妄行,丹皮破血以逐其瘀。

此方虽曰清火,而实滋阴;虽曰止血,而实去瘀,瘀去新生,阴滋火熄,可为探本穷源之法也。

临床报道:

以本方为主治疗11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痊愈6例,显效4例,无效1例,服药后可使血色素、红细胞、血小板明显增加,出血时间缩短(中医杂志,1963,11:

12)。

以本方浓缩液口服配合丹参注射液和小量肝素静脉点滴治疗10例DIC,结果痊愈7例,无效3例,一般二~2天出血控制,休克纠正,2—3天后症状消失(四川医学,1982,2:

92)。

实验研究:

本方口服可使家兔耳静脉注射五联疫苗造成的发热模型体温明显下降,但起效较缓,给药4小时后与对照组比较才有显著性差异,作用时间持续在6小时以上(中药通报,1986,l:

51)。

【方歌】

犀角地黄芍药丹,血热妄行吐衄斑,

蓄血发狂音质绛,凉血散瘀病可痊。

气血两清剂具有清气凉血,泻火解毒作用,适用于热毒充斥内外,气血两燔之证。

症见大热烦渴,神昏谵语,吐衄发斑等。

常用清气分药如石膏、知母与凉血药如水牛角、生地为主组方,代表方如清瘟败毒饮。

清瘟败毒饮

《疫疹一得》

【组成】生石膏大剂六两至八两(180~250g);中剂二两至四两(60~120g);小剂八钱至一两二钱(25~40g)小生地大剂六钱至一两(20~30g);中剂三钱至五钱(10~15g);小剂二钱至四钱(6~12g)水牛角大剂六钱至八钱(180~250g);中剂三钱至五钱(100~150g);小剂二钱至四钱(60~120g)真川连大剂四钱至六钱(12~20g);中剂二钱至四钱(6~12g);小剂一钱至钱半(3~5g)生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元参连翘竹叶甘草丹皮(以上10味,原书无剂量)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泻火。

【主治】瘟疫热毒,气血两燔证。

大热烦渴,狂躁谵语,口于咽痛,头痛如劈,吐血

衄血,或发斑,或肢冷,舌绛起刺,脉沉细而数,或沉数,或浮大而数。

【方解】本方主治热毒炽盛,气血两燔之证。

热毒炽盛,阴津大伤,故见大热烦渴。

热毒上攻,内扰神明,故见头痛如劈,口干咽痛,甚则狂躁谵语。

热甚动血,血热妄行,故见吐衄、发斑。

阳盛格阴,热深厥深,故见四肢逆冷。

治宜气血两清之法。

方中重用石膏配伍知母、甘草,是取法白虎汤,意在大清气分之热,清热而生津;水牛角配伍生地、赤芍。

丹皮,是取法犀角地黄汤,意在大清血分之热,凉血而散瘀;黄连配伍黄岑、栀子,是取法黄连解毒汤,意在直折三焦火热。

再配以玄参清浮游之火;连翘、竹叶清上焦热;桔梗载药上行。

方中石膏用量奇重,取其大寒,顿挫其热,余师愚在方后解释说:

“此皆大寒解毒之

剂,故重用石膏,先平甚者,而诸经之火,自无不安矣。

”全方气血两清,解毒泻火,对于瘟疫热毒确有清瘟败毒之功。

【运用】

1.本方为气血两清大寒之剂,必须重用石膏方能取效。

同时,应结合热势轻重,选用大、中、小三剂。

若六脉沉细而数者,是为毒热深伏,邪热伤阴较重,用大剂急于清热救阴;脉沉而数者,是里热正盛,用中剂即可;脉浮大而数者,表明热盛而阴伤不甚,故用小剂治之。

2.适用于流行性出血热、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败血症、脓毒血症、钩端螺旋体病等,属于气血两播者。

【文献摘要】

《疫疹一得》:

“疫症初起,发热恶寒,头痛如劈,烦躁谵妄,身热肢冷,舌刺唇焦,上呕下泄,六脉沉细而数,即用大剂;沉而数者用中剂;浮大而数者用小剂……此十二经泻火之药也。

斑疹虽出于胃,亦诸经之火有以助之。

重用石膏,直入胃经,使其敷布于十二经,退其淫热。

佐以黄连、犀角、黄芩,泄心肺之火于上焦。

丹皮、栀子、赤芍,泄肝经之火。

连翘、元参,解散浮游之火。

生地、知母抑阳扶阴,泄其亢甚之火,而救欲绝之水。

桔梗、竹叶载药上行,使以甘草和胃也。

临床报道:

用本方加味治疗32例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患者,服药1剂后3小时体温逐渐下降,当日体温恢复正常者21例;3天内体温恢复正常的10例;无效1例(山东中医杂志,1998,4:

161)。

用本方化裁治疗钩端螺旋体病68例,其中肺出血型1例,脑膜脑炎型2例,黄疸出血型3例,流感伤寒型62例。

治愈65例,无1例死亡(广西中医药,1987,3:

6)。

实验研究:

本方对内毒素诱发家兔的发热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在降温的同时,使血浆升高的cAMP降低,下降的cGMP升高,具有调整二者比值的作用。

并能拮抗高粘综合征,具有解聚、降粘、稀释血液作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2:

94)。

【方歌】

清瘟败毒地连芩,膏知牛角翘玄参,

丹栀甘桔芍竹叶,气血两清亦滋阴。

第四节清热解毒

清热解毒剂具有清热、泻火、解毒作用。

适用于火毒、温疫、温毒以及疮疡疗毒等证。

若三焦火毒炽盛,症见烦热,错语,吐衄,发斑,常用清热泻火解毒药如黄连、黄芩、黄柏等为主组方,代表方如黄连解毒汤。

若胸隔热聚,可见身热面赤,胸膈烦热,口舌生疮,便秘溲赤,常用连翘、栀子等为主组方,代表方如凉膈散。

若温疫、热毒,可见身热口渴,目赤咽痛,头面红肿,以及痛疡疔毒等,常用清热解毒药如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为主组方,代表方如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

黄连解毒汤

崔氏方,录自《外台秘要》

【组成】黄连三两(9~15g)黄芩黄柏各二两(6~10g)栀子十四枚(9~15g)擘

【用法】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现代用法:

水煎服)。

【功用】泻火解毒。

【主治】三焦火毒热盛证。

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吐血、衄血,或发斑;痈疡肿毒,湿热下利,黄疸等,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方解】本方治证乃火毒热盛于三焦所致。

火热毒盛,充斥三焦,上扰心神,故见大热烦躁,错语,不眠,口燥咽干。

热迫血行,随火上逆,则为吐衄;血溢肌肤,则为发斑。

湿热壅于肌肤,则为黄疸;下注大肠,则为下利。

舌红苔黄脉数,皆为火毒炽盛之征。

其热虽盛而津液未伤,治宜苦寒直折法,泻其火,解其毒。

方中以黄连泻心火为君,因火主于心,泻火必先泻心,心火宁则诸经之火自降;黄连且能泻中焦之火。

臣以黄芩清上焦火,黄柏泻下焦火。

三黄并用。

可泻上中下三焦之火。

佐以栀子能通泻三焦,导热屈曲下行,使火热从小便而去。

方中四药皆为大苦大寒之品,相须为用,纯阴直降,顿挫上炎之火势,使火邪降,毒热清,则诸症自解。

此即为苦寒直折之法。

方中三黄均具苦燥之性,除泻火解毒外,更有清热燥湿之功,故对下利、黄疸等属湿热证者,皆可治之。

本方与承气汤均治实热错语,但承气汤证为里热结实,大便不通,正如《外台秘要》说:

“若胃中有燥粪,令人错语,正热盛亦令人错语。

若秘而错语者,宜服承气汤,通利而错语者,宜服下四味黄连除热汤(即黄连解毒汤)。

”这是本方证与承气汤证的根本区别。

【运用】

1.本方为苦燥之剂,易于化燥伤阴,故热病伤津者忌用。

且不可久服,以防苦寒败胃伤中。

2.本方加大黄,名栀子金花汤(《医宗金鉴》)。

功用为泻火通便,主治痘中厥逆,热极所致的热厥,以及热毒内蕴,大便干燥等证。

本方去栀子,名三黄汤(《太平圣惠方》)。

功用为泻火燥湿解毒,主治火热内盛,目赤热痛,眩晕,以及赤白痢疾等。

3.适用于败血症、过敏性紫癜、泌尿系感染、乳腺炎、细菌性痢疾、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淋巴管炎、肺炎等,属于火毒为患者。

【文献摘要】

《成方便读》:

“治一切火邪,表里俱盛,狂躁烦心,口燥咽干,大热干呕,错语不眠,吐血,衄血,热盛发斑等证。

汪讱庵曰:

毒者,即火邪之盛也。

邪入于阳则狂,心为热所扰则烦,躁则烦之盛也;口燥咽干,火盛津枯也;干呕者,热毒上冲也;错语者,热毒伤其神也;不眠者,热盛而阴不静也。

至于吐衄、发斑等证,热攻入胃,逼血妄行也。

此皆六淫火邪,充斥上下表里,有实无虚之证,故治法非缓剂可以了事者。

黄芩清上焦之火,黄连清中焦之火,黄柏清下焦之火,栀子泻三焦之火,从心肺之分,屈曲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