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20336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训诂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训诂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训诂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训诂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训诂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训诂学.docx

《训诂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训诂学.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训诂学.docx

训诂学

训诂学

第一节训诂学概说

一、“训诂”释名

“训诂”二字,最早见于《尔雅》,二字连文,起于毛亨的《诗故训传》。

“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

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此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黄侃《文字声韵训诂笔记》)

二、训诂的范围及功用:

①解释词义

解释字词概括义、具体义、修辞义,如“木”——《说文》:

“,冒也,冒地而生。

从,下象其根。

”《左传·成公二年》:

“骖结于木而止。

”《左传·僖公十三年》“’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

对曰:

‘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

’”

指出引申义,如《诗经·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毛诗故训传》:

“夭夭,其少壮也。

②串讲句义

《楚辞·九歌·国殇》:

“车错毂兮短兵接。

”王逸《章句》:

“言戎车相迫,轮毂交错。

长兵不施,故用刀剑以相接击也。

③寓词义、语法的解释于串讲之中

《诗经·邶风·柏舟》: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毛传》:

“非我无酒可以敖游忘忧也。

④说明表现方法或修辞手段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木兰诗》)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诗经周南·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毛传》:

“兴也。

⑤申述篇章旨意

《诗经·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诐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毛传》小序:

“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

⑥说明典章制度

《诗经·召南·鹊巢》:

“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毛传》:

“诸侯之子嫁于诸侯,送御皆百乘。

⑦引证史实

《诗经·邶风·二子乘舟》: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

”《毛传》:

“二子,伋寿也,宣公为伋取于齐女而美,公夺之,生寿及朔,朔与其母愬伋于公,公令伋之齐,使贼先待于隘而杀之,寿知之,以告伋,使去之。

伋曰:

‘君命也,不可以逃。

’寿窃其节而先往,贼杀之。

伋至,曰:

‘君命杀我,寿有何罪?

’贼又杀之。

国人伤其涉危遂往。

如乘舟而无所薄,泛泛然迅疾而不碍也。

⑧判明句读

在《鸿门宴》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復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项王曰: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在刘邦的最后一句话“令将军与臣有隙”的末尾,有两种标点法。

一种是用句号,一种是用省略号,究竟怎样标点,就要求认真体会作者的原意,体会句与句之间所包含的神情,言外之意,此处以用省略号为好,更能体现刘邦的老谋深算和项羽的直筒子性格。

三、训诂的起源和发展

①萌芽时期(先秦)

②兴盛时期(汉、唐)

③变革时期(宋)

④衰落时期(元、明)

⑤鼎盛时期(清、近代)

第二节训诂用语

一、如字

《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才,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陆德明《释文》:

“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

二、读为、读曰

《庄子·消遥游》: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郭庆藩注:

“辩,读为变。

《尚书·尧典》:

“播时百谷。

”郑玄注:

“时,读曰莳。

三、读若、读如

《吕氏春秋·制乐篇》:

“饬其辞令。

”高诱注:

“饬,读如敕,饬正其辞令也。

《楚辞·离骚》: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脩能,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

”洪兴祖注:

“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

四、之言、之为言

《论语·季氏》: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郑玄注:

“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

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

五、言

《诗经·候人》:

“彼候人兮,何戈与祋。

”毛传:

“候人,道路迎送宾客者。

何,揭。

祋,殳也,言贤者之官,不过候人。

《诗经·东山》:

“我俎东山,慆慆不归。

”毛传:

“慆慆言久也。

六、曰、为,谓之

《尔雅·释草》:

“木谓之华,草谓之荣。

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

七、谓

《孟子·滕文公上》: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赵歧:

“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

八、犹

《诗经·伐檀》:

“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

”毛传:

“侧犹厓也。

九、貌(之貌)

《庄子·逍遥游》:

“夫列子御风而行,冷然善也。

”郭象注:

“冷然,轻妙之貌。

十、辞也(词也)

《诗经·汉广》: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毛传:

“思,辞也。

《诗经·伐木》:

“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

”《说文》:

“矧,况词也。

十一、当为、当作

《周礼·夏官·训方氏》:

“诵四方之傳道。

”郑玄注:

“故书傳为傅。

”杜子春云:

“傅当作傳。

十二、声也

《诗经·鸨羽》: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

”毛传:

“肃肃,鸨羽声也。

十、古声同,古字同

《诗·常棣》:

“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毛传:

“烝,填也。

”郑笺:

“古声填、寘、尘同。

”《释诂》:

“尘,久也。

《论语·公治长》:

“无所取材。

”《集解》引郑玄注:

“古字材,哉同耳。

十四、属、别

《说文》:

“秔,稻属。

”“稗,禾别也。

”段注:

“凡言属者以属见别也,言别者,以别见属也,重其同,则言属;秔为稻属是也。

重其异,则言别;稗为禾别是也。

十五、古曰、今曰;古谓、今谓

《周礼·外史》郑注:

“古曰名,今曰字。

十六、或为、或作,一本作、本作

《周礼·夏官·职方氏》:

“其泽薮曰弦蒲。

”注引郑众云:

“弦或为汧,蒲或为浦。

《周易·乾文言》:

“处终而能全其终。

”《释文》:

“能全,一本作能令。

十七、今古、古文、故书

《仪礼·士相见礼》:

“毋改,众皆若是。

”注:

“古文毋作无,今文众作终。

《周礼·天官·小宰》:

“七事。

”注:

“七事,故书为小事。

十八、乙

《庄子·大宗师》:

“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

”闻一多案:

“当作‘告而守之参日’,下曰‘守之七日’。

‘守之九日’可证。

《疏》曰:

‘今欲传告,犹自守之’,是成本正作‘告而守之’。

今据乙正。

十九、浑言、析言;散文、对文

《说文》:

“走,趋也。

”段注:

“《释名》‘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

’此析言之,许浑言不别也。

《说文》:

“宫,室也。

”段注:

“宫言其外之围绕,室言其内。

析言则殊,统言不别也。

《诗·大序》: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正义:

“此言‘声成文谓之音’,则声与音别……对文则别,散可以通。

十二、互言、互文、互辞

《诗·采》:

“钲入伐鼓,陈师鞠旅。

”郑笺:

“钲也,鼓也,各有人焉。

言‘钲人伐鼓’。

互言尔……陈师告旅,亦互言之。

《诗·楚茨》:

“楚楚者茨,言抽其棘……我仓既盈,我庾维亿。

”郑笺:

“茨言楚楚,棘言抽,互辞也……仓言盈,庾言亿,亦互辞,喻多也。

《左传·隐公元年》:

“公入而赋: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

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孔《疏》引服虔云:

“入言公,出言姜,明俱出入,互相见。

第三节训诂专著

一、《尔雅》

①《尔雅》简释:

刘熙《释名》:

“尔,昵也,近也;雅,义也,下也。

”《尔雅》意为“近正”(接近雅言),其书“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

”(郭璞《尔雅注》)。

使方言和古语接近于当时规范的语言。

《尔雅》为汉代文人所撰,其作者已不可考。

《尔雅》按照所释词语的内容,分为十九篇:

释诂(包括189事),释言(308事),释训(128事),释亲(93事),释宫(88事),释器(134事),释乐(36事),释天(142事),释地(67事),释丘(49事),释山(50事),释水(64事),释草(243事),释木(116事),释虫(84事)释鱼(77事),释鸟(126事),释兽(112事),释畜(99事)。

《尔雅》的训释方式:

1)通训:

集中许多近义词,最后引用一个通语来统一解。

“怡、怿、悦、欣、衎、喜、愉、豫、恺、康、妩、般、也。

”(释诂)

2)分训:

解释一字多义者:

“希、寡、鲜:

早也。

鲜:

寡也。

”(释诂)

3)相反为训:

“恙、写、悝、盱、繇、惨、恤、罹,忧也。

”(释诂)“郁、陶、繇,喜也。

”(释诂)

4)同字异训义通:

“、庞……,大也。

”“庞,有也。

”(释诂)

5)异字同训久异:

“栖、迟、憩、休、苦、欳、肆、呬,息也。

”(释诂)

6)同音为训:

“锡,赐也。

”(释诂)

7)因下字而更训其同声之辽:

“谮,曾也,增,益也。

”(释言)

8)因下辽而转训:

“煽,炽也;炽,盛也。

”(释言)

9)用语句说明词义:

“山大而高,崧;山小而,岑;锐而高,峤;卑而大,扈。

”(释山)

10)以共名释别名:

“鸟罟谓之罗,兔罟谓之罝,麋罟谓之罞,彘罟谓之羉,鱼罟谓之罛。

”(释器)

11)以口语释书面语:

“苻,鬼目。

藚牛唇。

茢薽,豖首。

盱,虺床。

”(解草)

③《尔雅》的价值

④《尔雅》的缺陷

⑤《尔雅》的检索

二、《方言》

①《方言》简介

全称是《輶軒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是汉语史上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专著。

应邵《风俗通义·序》:

“周秦常以岁八朋遣輶軒之使采异代方言,还奏籍之,藏于秘室,及嬴氏之亡,遗脱漏弃,无见之者,蜀人严君平,有千余言,林闾翁孺才有梗概之法,杨雄好之,天下孝廉卫卒交会,周章质问,以次注续,二十七年,尔乃治正,凡九千字。

《方言》在用字上的特点及其创新精神:

把汉字作为标音的符号来使用。

晋代郭璞的《方言注》,是《方言》的最早的注本。

②《方言》说解的专称:

1)通语(凡语、凡通语、通名):

即民族共同语。

“娥,,好也。

秦曰娥,宋魏之间谓之。

秦晋之间,凡好而轻者谓之娥;自关而东,河济之间谓之媌,或谓之姣;赵魏燕代之间曰姝,或曰妦。

自关而西,秦晋之故都曰妍。

好,其通语也。

”(卷一)

2)某地某地之间通语:

即通行区域较广的方言。

“悼、惄、悴、慗、伤也,伤,自关而东,汝,颍、陈、楚之间通语也。

汝谓之惄,秦谓之悼,宋谓之悴,楚颍之间谓之慗。

”(卷一)

3)某地语:

即个别的方言。

“嫁、逝、徂,適,往也,自家而出谓之嫁,由女出为嫁也。

逝,秦晋语也。

徂,齐语也。

適,宋鲁语也。

往,凡语也。

4)古今语:

“敦、丰、厖、、怃、般、嘏、奕、戎、京、奘、将,大也,凡物之大貌曰丰。

厖,深之大也。

东齐海岱之间曰,或曰怃。

宋鲁陈卫之间谓之嘏,或曰戎。

秦晋之间,凡物壮大谓之嘏,或曰夏。

秦晋之间,凡人之大谓之奘,或谓之壮。

燕之北鄙,齐楚之郊或曰京,或曰将。

”——皆古今语。

(卷一)

5)转语:

指因时地不同而发生声韵差异的方言词。

“庸谓这倯,转语也。

”(卷三)

③《方言》的训诂价值:

1)辨析词义间的细微差别:

“美状为窕,美色为艳,美心为窈。

”(卷二)

“惟,凡思也;虑,谋思也;愿,欲思也;念,常思也。

”(卷一)

2)用《方言》中周秦两汉的方言词来准确地训释古义:

《逸周书》:

“自露其家。

”《管子》:

“国家乃路。

”《孟子·许行篇》:

“是率天下而路也。

《方言·卷三》:

“露,败也。

3)与现代汉语作历史比较,看出古今语的联系:

“熬、焣、煎、憊、鞏,火干也。

凡以火而干五谷之类,自山而东,齐楚以往谓之熬;关西陇冀以往谓之憊;秦晋之间或谓之焣,凡有汁而干谓之煎,东齐谓之鞏。

”(卷七)

第四节据形求义

据形求义,是训诂学最早提出的一个重要方法。

运用据形求义法,必须以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为实践的主要工具和理论的原始依据。

一、怎样了解形符:

字的形符,《说文》里列出的是540个。

《康熙字典》、《辞源》等工具书里列出的是214个。

了解字的形符所表示的意义,是推求字义的根本,这当中要特别注意。

1熟悉形符的变体:

纷繁的汉字形符,实际上不少是由于写法不同而演成的变体。

如:

“、又、彐、、、臼、爪”等形符,实际上都是“手”字的变体。

所属之字如:

拇、指;叉、友;左、卑;秉、尹;弄、戒;兵、具;舁、要();举、奉、采、舀。

又如“人”字,因其位置不同,书写形体也有变化,在上部作“人”(如“企”字),在左旁作“亻”(如“仆”、“伐”等字),在下部作“儿”字(如“先”、“兄”等字),在正面作“大”(如“夫”字)等等。

另外:

心旁,变作“”“忄”;肉旁,变作“月”;火旁,在下部变作“灬”;邑,在右变作“阝”(右包耳);阜,在左变作“阝”(左包耳);衣旁,或上下拆开,或变作“衤”……。

这类变开部首,我们在分析字形,据形求义时都应留意。

2善于根据形符归类:

把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同一形符的字归类在一起,有助于理解记忆。

例如:

自、息、臭;癶、登、癹、發;骨、體、骼、骸;曰、曷、沓;攴、整、败、牧、教、放;厂、广、府、废、危;缶、缺、罄、罅。

二、据形求义的作用:

①本形既明,本义自著,字形结构的分析是论定本义的首要前提。

如:

慰——“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慰安牧养焉。

”(《汉书·龚遂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