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6年经典题精解精析专项2大气运动教师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13123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1.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6年经典题精解精析专项2大气运动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高考地理6年经典题精解精析专项2大气运动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高考地理6年经典题精解精析专项2大气运动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高考地理6年经典题精解精析专项2大气运动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高考地理6年经典题精解精析专项2大气运动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6年经典题精解精析专项2大气运动教师版.docx

《高考地理6年经典题精解精析专项2大气运动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6年经典题精解精析专项2大气运动教师版.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6年经典题精解精析专项2大气运动教师版.docx

高考地理6年经典题精解精析专项2大气运动教师版

2019高考地理6年经典题精解精析专项2大气运动(教师版)

【2018年高考题】

(2018浙江卷)2017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南非东部海滨城市德班召开,大会重点关注了二氧化碳排放。

2.根据下表分析,德班的气候类型是()

第2题表德班气候资料〔测站:

29º50′S,31º2′E海拔5m〕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气温(℃)

23.5

24.5

23.5

22.0

19.0

16.5

16.5

17.0

19.0

20.0

21.5

22.5

降雨量〔mm〕

118

128

113

91

59

36

26

39

63

85

121

124

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D.地中海气候

【答案】2.B

【解析】

2.根据表中气温和降雨量的季节变化特点,全年气温高,夏季多雨,可知该地为热带草原气候。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判断。

(2018天津卷)读亚洲部分地区四个季度平均气温分布图〔图5〕,回答8~9题。

8、据图5气温分布状况判断,四幅图由第一季度到第四季度的正确排序是〔〕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

C.③→④→②→①D.③→①→②→④

9.以下气候统计图中,反映了图5中K城市气候特征的是〔〕

【答案】8.C9.D

【解析】

8.该题关键是对四个季度和四季的区别,1-3月为第一季度,气温最低,③图符合,4-6月为第二季度,气温第二高,④图符合,7-9月为第三季度,气温最高,②图符合,10-12月为第四季度,①图符合。

9.图5中K城市位于印度半岛上,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夏季多雨,D符合条件。

【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气候类型的判断和气温的变化规律。

(2018山东卷)某科考队结束了两个月的海上考察,于4月21日返回到P地。

图3为P地所在区域当日某时地面形势图。

4、此时可能出现连续性降水的地方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C

【解析】由图示信息可知该区域出现了气旋活动,③地位于气旋东侧低压槽处,易形成暖锋,可能出现连续性降水天气。

【考点定位】此题主要考查等压线图的判读、天气系统的判读。

(2018江苏卷)下图是2018年4月18日8时—4月19日8时我国部分地区降水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形成图示地区降水的主要原因是()

A、高压脊控制B、锋面活动C、反气旋过境D、热带气旋影响

6、假设图示降水持续多日,最易发生洪涝的地区是()

A、江汉平原B、四川盆地C、珠江三角洲D、长江三角洲

【答案】5、B6、C

【解析】此题组主要考查:

天气系统、自然灾害等相关知识。

5.4月份夏季风从南方沿海开始登陆我国,往往与冬季风相遇形成锋面,引起降水。

6.图示暴雨地区位于我国南方珠江三角洲地区。

【考点定位】此题组主要考查天气系统、自然灾害等相关知识。

(2018海南卷)21.〔10分〕图8海港城市基隆年降水量在3200毫米以上,年降水日数为214天,素有中国“雨港”之称。

根据图文资料,分别简述基隆冬、夏半年都多雨的原因。

【答案】

冬半年:

水汽充足;盛行东北风,因山地抬升,故多〔地形〕雨。

〔5分〕

夏半年:

气温高,〔受地形影响〕盛行上升气流,故多〔对流〕雨。

〔5分〕

【解析】此题不难,根据提示“分别简述基隆冬、夏半年都多雨的原因”,抓住“分别”、“冬、夏半年”,冬半年,盛行东北风,因山地抬升,故多地形雨,夏半年,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故多对流雨。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气候的成因。

(2018福建卷)气候生产潜力是指一个地区光、热、水等要素的数量及其配合协调程度。

图3示意中国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

读图完成5-7题。

5.影响甲处等值线向北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B.大气环境

C.地形因素D.海陆分布

6.在中国东北地区,与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的指标〔〕

A.≥10℃积温B.日照时数

C.太阳辐射量D.年降水量

【答案】5.C6.A7.B

【解析】

5.图中甲处等值线向北凸出,说明甲比同纬度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大,这是由于甲处是东北平原,其光、热、水等要素的数量及其配合协调程度高。

6.在中国东北地区,与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的指标是≥10℃积温,日照时数与年降水量、纬度有关,与地形类型无关,太阳辐射量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等值线分布及其成因。

(2018全国大纲卷)图4示意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初某时的气压系统,该气压系统以每天120千米的速度自西向东移动,据此完成10-11题。

10.24小时后甲地主要吹〔〕

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

11.30-48小时之间,甲地可能经历〔〕

A.持续晴朗高温天气B.连绵阴雨天气

C.强对流降雨天气D.沙尘暴天气

【答案】10.B11.C

【解析】

10.根据题干信息“该气压系统以每天120千米的速度自西向东移动”,可知24小时后甲地位于低压中心的东南侧,风从高压吹向低压,垂直等压线,北半球向右偏,那么可知甲地主要吹东南风。

11.30-48小时之间,根据气压系统以每天120千米的速度自西向东移动可知,甲地在此期间处于低压控制,气流向中心幅合上升,夏初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甲地可能经历强对流降雨天气。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天气系统和风向的判断。

(2018北京卷)图3为东非高原基塔莱和多多马的降水资料及两地之间游牧路线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6~7题。

6、该游牧活动()

A、需要穿越热带雨林B、随着雨季南北移动

C、向南可至南回归线D、易受飓风灾害侵扰

【答案】B

【解析】维多利亚湖附近虽在赤道附近,但由于地形的抬升却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有明显的干湿两季,这才有了迁移的路线。

根据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夏季北迁,冬季南迁。

该区域为热带草原气候区,无雨林;该区域位于东非高原,地势高,受飓风的影响小。

【考点定位】此题主要考查热带草原游牧业的迁移规律。

7、游牧至甲地的时间最可能是()

A、1月B、4月C、7月D、10月

【答案】D

【解析】游牧至甲地的时间是热带草原的湿季〔南半球夏季〕,游牧活动的移动方向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一致,甲位于向南移动的过程中,即7到12月期间,故最可能是D。

【考点定位】此题主要考查热带草原气候的特点和成因。

(2018安徽卷)青藏高原四周多高山。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西北部。

面积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

图12为青海省年降水量分布和年平均气温分区图。

完成32-33题。

32.青海省东南边缘降水较多,其水汽主要来自()

A.大西洋B.北冰洋C.太平洋D.印度洋

33.根据年平均气温分布状况,将青海省划分为Ⅰ、Ⅱ、Ⅲ三个温度区。

三区年平均气温相比()

A.Ⅰ>Ⅱ>ⅢB.Ⅰ<Ⅱ<Ⅲ

C.Ⅰ<Ⅱ,Ⅱ>ⅢD.Ⅰ>Ⅱ,Ⅱ<Ⅲ

【答案】32.D33.C

【解析】

32.青海省东南边缘受西南季风的影响,主要来自印度洋的水汽,导致降水较多。

33.Ⅱ温度区包括柴达木盆地,地势相对较低,年平均气温最高,结合选项,那么可知C符合条件。

【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中国区域地理、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2018四川卷〕表1为某地气候相关数据。

读表回答6-7题

表1

经纬度位置

1月平均气温〔℃〕

7月平均气温〔℃〕

年降水量〔mm〕

多年平均暴雨日数〔天〕

33°N,98°E

-12.8

8.7

561.4

<0.2

6.影响该地气温特征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形D.植被

7.该地易发生的主要自然灾害是()

A.雪灾B.台风C.泥石流D.暴雨洪涝

【答案】6.C7.A

【解析】6.330N为亚热带地区,如果是平原地区,冬季气温应大于0℃,而实际气温为-12、8℃,说明是海拔高引起的。

7.本区降水量较大,多年暴雨日数少,加上气温低,说明降水形式主要为降雪。

【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气候和自然灾害。

【2017年高考题】

(2017年高考全国卷)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

图4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

据此完成9-11题

9,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A.甲地比乙地稳定B.乙地对流最旺盛C.乙地比丙地稳定D.丙地最稳定

【答案】D

【解析】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此时,西侧空气密度大于东侧,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此时达到甲地上空附近,丙地上空等温线大致平行,大气气温垂直变化稳定,所以丙地大气垂直状况最稳定。

10.正午前后()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C.丙地刮起东北风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答案】B

【解析】正午前后〔12时〕,即4小时后,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向东移动到乙地上空附近,乙地高考气温下降明显,乙地空气的水汽含量增加,因而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丙地此时大气较稳定,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北风〔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

11.该区域可能位于()

A、黄土高原B.内蒙古高原C、华北平原D.东南丘陵

【答案】D

【解析】根据图中地形剖面的地表海拔低于500米,大于200米,可知该区域可能位于东南丘陵,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海拔高于1000米,华北平原海拔多低于200米。

〔2017年高考北京卷〕图5为某日中国东部一条经线附近地区的天气状况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7题。

7.该日最可能出现在()

A.1月B.4月C.7月D.10月

【答案】B

【解析】以天气状况示意图为情景,考察天气形成的季节,需要考生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天气预报相关知识作答,属于较易试题。

该图的判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首先要求考生对于天气符号比较熟悉,其次要求考生要具备一定的空间定位能力。

根据图像判断,我国东部地区的这条经线在华北地区出现了沙尘,可判断为冬春季节,排除C、D;在东北地区出现了小雪、小雨、大风;可进一步判断为B。

〔2017年高考天津卷〕图6的四幅天气图反映了一次寒潮的天气过程。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10-11题。

10.按照此次寒潮天气发生的过程,四幅天气图由先到后的排序应为()

A.a→c→b→dB.b→c→d→a

C.c→b→d→aD.d→a→c→b

【答案】C

【解析】寒潮天气发生的过程,是来自北方强冷空气迅速南下的过程,根据图中冷锋从北到南的先后顺序可知,四幅天气图由先到后的排序应为c→b→d→a。

11据图6的四幅天气判断,以下城市的天气状况接近实际的是()

A.a-武汉地区晴朗温暖B.b-天津地区大风降温

C.c-北京地区雷雨交加D.d-杭州地区阴雨连绵

【答案】B

【解析】a图,武汉地区位于冷锋的锋后,大风、降温天气,b图,天津地区位于冷锋锋后,会大风降温,c图,北京地区位于远离冷锋的锋前区域,受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不会出现雷雨交加,d图,杭州地区位于冷锋的锋前,多晴朗天气。

〔2017年高考四川卷〕图3为我国部分地区地表年蒸发量等值线图。

读图回答5-6题。

5.据图中的等值线,以下判断正确的选项是()

A.丙地年蒸发量小于500毫米

B.图幅南部地区年蒸发量由东向西递减

C.单位距离年蒸发量变化甲地区大于乙地区

D.400毫米等值线同内、外流区分界线基本一致

【答案】C

【解析】此题以地表年蒸发量等值线图为载体,考查相关基础知识以及等值线图的判读能力。

图中丙地位于闭合等值线600mm内,根据闭合等值线判读规律“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可判断丙地年蒸发量大于600mm,选项A错误;图幅南部地区三条年蒸发量等值线都是600mm,说明南部地区年蒸发量由东向西先递增再递减,然后又递增,选项B错误。

图中甲地区等值线分布密集,乙地区等值线分布稀疏,说明甲地区单位距离年蒸发量变化甲地区大于乙地区,选项C正确;我国内、外流区域分界线大致是:

大兴安岭西麓向西南,经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直达西南国境线,图中400mm等值线位置偏南,选项D错误。

6.在乙地区土壤中水盐运动表现为淋盐特征的时期,丁区域可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A.油菜花黄蜜蜂忙B.阴雨绵绵面梅子黄

C.稻田受旱暑骄阳D.落叶遍地球疯狂

【答案】C

【解析】乙地区土壤中水盐运动表现为淋盐特征时,华北地区正值雨季,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高控制,正值伏旱天气。

(2017年高考广东卷)6.暖锋过境期间的天气一般表现为()

A.锋前气压急剧升高,常出现雷暴天气B.锋后空气湿度增加,常形成大范围降水

C.锋前水汽凝结,常形成雨、雾天气D.锋后气温降低,常出现晴朗天气

【答案】C

【解析】暖锋过境期间的天气一般表现为锋前气压急剧降低,常出现雷暴天气,锋前空气湿度增加,常形成大范围降水,锋前水汽凝结,常形成雨、雾天气,锋后气温升高,常出现晴朗天气。

〔2017年高考浙江卷〕11.读图7,由于气压高低的变化,使杭州四个呈现多变的现象。

以下天气图依照春夏秋冬季节的排序,正确的选项是()

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①②④③D.③②①④

【答案】C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等压线分布图的判读与应用。

(1)中的锋面气旋图左边有一准静止锋存在,右边为暖锋,应该为春季;图〔2〕中海洋上形成的是高压,陆地上形成的是低压,应该是夏季;图〔3〕中的锋面气旋图左边为冷锋,右边为暖锋,且亚欧大陆为强大的高压,应该为冬季;图〔4〕中的海洋上有气旋存在,台风活动频繁,应该为秋季。

〔2017年高考福建卷〕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过高或过低都会给柑橘的生长发育带来风险,气候风险度越大,柑橘减产的可能性也越大。

图2示意我国大陆亚热带柑橘产地气候风险度分布。

读图完成7-9题。

7.图中E、F两地气候风险度分别可能为()

A、0.550.50B.0.300.50C.0.550.35D.0.300.35

【答案】B

【解析】根据等值线分布规律,图中E地位于两条等值线中数值偏小的闭合等值线内,那么E地气候风险度属于〔0.25,0.45〕,F地那么位于数值偏大的闭合等值线内,那么F两地气候风险度属于〔0.45,0.65〕,结合四个选项,B项满足条件。

8.导致E、F两地气候风险度差异的因素主要是()

A、大气环流、地形B.大气环流、海陆位置

C.纬度位置、地形D.海陆位置、河网密度

【答案】A

【解析】E地气候风险度小于F地,E、F两地纬度位置接近,E地位于四川盆地内,F地位于武夷山区,根据题干信息“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过高或过低都会给柑橘的生长发育带来风险,气候风险度越大”,可知F地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过高或过低,河网密度与之无关,结合选项可知,大气环流、地形是导致E、F两地气候风险度差异的主要因素。

9.假设图示地区气候变暖,以下四地中风险度降低最明显的是()

A.EB.FC.GD.H

【答案】D

【解析】假设图示地区气候变暖,那么纬度最高的H地原来相对气温低,所以H地气温变化小对给柑橘的生长发育带来风险小。

〔2017年高考江苏卷〕图1是1992年和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对比图。

读图回答1~2题。

1、1992年至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反映了()

A、地壳活动加剧B、日地距离缩短C、黄赤交角变大D、全球气候变暖

【答案】D

【解析】1992年至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说明冰川融化速度加快,那么推出该地区气温升高,即反映了全球气候变暖。

2、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导致()

A、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B、冰川融水增多,全球水量增加

C、海洋面积增大,海岸线长度增加D、热量消耗增多,全球温度下降

【答案】A

【解析】全球气候变暖使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冰川大量融化产生水量流入海洋,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海洋面积增大,但海岸线长度不一定增加,冰川融水增多,全球水量总体不变。

〔2017年高考江苏卷〕图2是某区域某时地面天气简略。

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M地的风向是()

A、东北  B、东南  C、西北  D、西南

【答案】C

【解析】图中M地东侧气压低于西侧的气压,风从高压向低压吹,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即形成西北风。

6、产生图示区域降水的天气系统是()

A、气旋  B、反气旋  C、暖锋 D、冷锋

【答案】D

【解析】产生图示降水区域处于低于槽的北侧,在该区域吹偏北风,与南侧的暖气流交汇形成冷锋。

〔2017年高考江苏卷〕图10为豫西部分地区多年平均年干旱旬数分布图。

一旬为10天,多年平均年干旱旬数与降水密切。

据此回答19~20题。

(双选)

19、图示地区年干旱旬数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A、总体上自东南向西北增大    B、总体上自西向东逐渐减小

C、自洛阳向南逐渐减小        D、有高值和低值中心分布

【答案】AD

【解析】根据图中年干旱旬数等值线分布,可知图示地区年干旱旬数的空间分布总体上自东南向西北增大,自洛阳向南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少,图中有闭合等值线那么说明有高值和低值中心分布。

20、关于年干旱旬数分布特征成因,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①地区等值线向东北凸出主要是由于该地受地形影响,降水较多

B、②地区干旱程度高于①地区的主要原因是纬度较高

C、③地区等值线分布主要受河流影响

D、图中等值线分布是季风和地形共同影响的结果

【答案】AD

【解析】①地区等值线向东北凸出主要是由于该地受地形影响,处于山地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②地区干旱程度高于①地区的主要原因是由于②地处于山地的背风坡,降水量少,因而可知图中等值线分布是季风和地形共同影响的结果,③地区等值线分布与河流联系不大。

(2017年高考全国卷)36.〔3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以下各题。

〔注意: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

收获的黄麻在水中浸湿后,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

图7中甲城市为世界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也是该地区联系河运和海运的重要港口。

图8为甲城市的气候资料。

〔1〕简述图示黄麻产区的气候特征。

〔8分〕

〔2〕简析图示黄麻产区的地形特征。

〔6分〕

〔3〕说明该地区有利于黄麻生产的水文条件。

〔8分〕

〔4〕分析甲城市发展麻纺织业的有利条件。

〔14分〕

【答案】

〔1〕全年高温〔各月均温都高于20℃〕;全年降水量大〔达1600毫米以上〕,5-10月〔6-9月〕降水量较丰〔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10月至次年5月〕降水较少〔为干季〕。

〔2〕为〔两〕大河下游冲积平原和三角洲;〔海拔低于200米〕地势低平,自北〔西北〕向南〔东南〕〔或自内陆向沿海〕倾斜〔或浙低〕。

〔3〕水网密,水量丰,便于运输;利于干季或干旱时对黄麻的灌溉;便于浸湿黄麻。

〔4〕位于黄麻集中生产区〔原料地〕;稠密的水系便于原料运输,连河通海便于产品外运;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麻纺织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业基础好,麻纺织的历史长、工艺精,有〔技术好、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

【解析】

〔1〕图示黄麻产区位于南亚,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其气候特征主要从气温和降水量来回答。

〔2〕黄麻产区的地形特征主要从地形类型和地势高低来回答,结合图中河流和等高线推出图示黄麻产区的地形特征。

〔3〕结合题干的信息“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

收获的黄麻在水中浸湿后,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来分析有利于黄麻生产的水文条件。

〔4〕甲城市发展麻纺织业的有利条件从原料、交通、劳动力、技术、工业基础等方面来回答。

〔2017年高考安徽卷〕34.〔30分〕根据材料和图1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

亚洲冷高压一般形成于9月份,并逐步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半年的天气受其影响,2006年9月3日至5日,四川盆地经历一次暴雨过程。

图14表示2006年9月3日20时地面气压场。

〔1〕图示时间银川气温〔高/低〕于成都,分析成因。

〔10分〕

〔2〕指出图中成都的风向,判断过境成都的天气系统并简述理由。

〔10分〕

〔3〕该天气过程在四川盆地边缘可能引发哪些地质灾害?

假设野营遇此情况,应如何防范和自救?

〔10分〕

【答案】

〔1〕低与成都相比,银川纬度较高,海拔教高,湿度较小,云量较少,大气逆辐射弱,接近冷气团的源地;成都北侧的山脉削弱了冷空气的势力,且热岛效应较强。

〔2〕偏北风冷锋成都北为高压,南为低压;冷气团主动向南移动,与暖气团相遇形成锋面;过境时形成暴雨。

〔判断为低压,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3〕滑坡、泥石流扎营时,避开谷底排洪通道,河道弯曲和汇合处,以及悬崖、陡坡附近;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高处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注意保护头部。

【解析】

〔1〕两地气温高低与纬度、天气、地形等有关,图示时间2006年9月3日20时,即为晚上8点,银川与成都相比,银川纬度较高,海拔教高,受高压控制,湿度较小,云量较少,大气逆辐射弱,接近冷气团的源地;成都北侧的山脉削弱了冷空气的势力,且热岛效应较强,所以银川气温低于成都。

〔2〕根据图中等压线的分布特点,成都北为高压,南为低压,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即成都的风向偏北风,冷气团主动向南移动,与暖气团相遇形成锋面,过境时形成暴雨。

〔3〕四川盆地边缘为山地,地势起伏大,该天气过程在四川盆地边缘形成暴雨,可能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野营遇此情况,扎营时,避开谷底排洪通道,河道弯曲和汇合处,以及悬崖、陡坡附近;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高处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注意保护头部。

【2017年高考题】

〔2017上海卷〕下图反映单位体积空气所能客纳的最大水汽量与气温的关系、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图,气温在10℃时。

1M3空气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量为10g,假设要使最大水汽量上升到40g,气温应达到〔〕

A.15℃B、25℃C.30℃D.35℃

〔2〕一定体积空气中含有的水汽量与同温度下这些空气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量的比值称为相对湿度。

测得一封闭实验箱内的温度为30℃,相对湿度是50%,如果受使实验箱内的相对湿度降低到37.5%,箱内温度应调节为〔〕

A.35℃B、25℃C、15℃D、5℃

〔3〕通过上述实验可以推知,相对湿度的变化主要取决手气温,其一般规律是〔〕

①气温高,相对湿度小②气温低,相对湿度小③清晨相对湿度最大④午后相对湿度最大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解析】〔1〕此题考查坐标图的判读技能,意在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纵坐标最大水汽量为40g/m3时,对应横坐标温度为35℃。

〔2〕此题考查考生的地理计算能力。

设一定体积空气中含有的水汽量为X,30℃对应的最大水汽量,读图可知为30g/m3,由X/30=50%,可得x=15;假设实验箱内的相对湿度降低到37。

5%,最大水汽量为15÷37、5%=40,最大水汽量40g/m’对应的温度为35℃。

〔3〕此题考查湿度与气温的变化关系。

气温越高,空气越干燥,湿度越小;午后湿度最小,清晨湿度最大。

应选C。

【答案】〔1〕D〔2〕A〔3〕C

〔2017江苏卷〕2017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欧洲航空业蒙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