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检查技术.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09516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线检查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x线检查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x线检查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x线检查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x线检查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线检查技术.docx

《x线检查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线检查技术.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线检查技术.docx

x线检查技术

                   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

    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tomography,简称CT)是近十年来发展迅速的电子计算机和X线相结合的一项新颖的诊断新技术。

其主要特点是具有高密度分辨率,比普通X线照片高10~20倍。

能准确测出某一平面各种不同组织之间的放射衰减特性的微小差异,以图像或数字将其显示,极其精细地分辨出各种软组织的不同密度,从而形成对比。

如头颅X线平片不能区分脑组织及脑脊液,而CT不仅能显示出脑室系统、还能分辨出脑实质的灰质与白质;如再引入造影剂以增强对比度,对其分辨率更为提高,故而加宽了疾病的诊断范畴,还提高了诊断正确率。

但CT也有其限制,如对血管病变,消化道腔内病变以及某些病变的定性等。

一、CT图像特点

CT图像是由一定数目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象素按矩阵排列所构成。

这些象素反映的是相应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

不同CT装置所得图像的象素大小及数目不同。

大小可以是1.0×1.0mm,0.5×0.5mm不等;数目可以是256×256,即65536个,或512×512,即262144个不等。

显然,象素越小,数目越多,构成图像越细致,即空间分辨力(spatialresolution)高。

CT图像的空间分辨力不如X线图像高。

CT图像是以不同的灰度来表示,反映器官和组织对X线的吸收程度。

因此,与X线图像所示的黑白影像一样,黑影表示低吸收区,即低密度区,如肺部;白影表示高吸收区,即高密度区,如骨骼。

但是CT与X线图像相比,CT的密度分辨力高,即有高的密度分辨力(densityresolutiln)。

因此,人体软组织的密度差别虽小,吸收系数虽多接近于水,也能形成对比而成像。

这是CT的突出优点。

所以,CT可以更好地显示由软组织构成的器官,如脑、脊髓、纵隔、肺、肝、胆、胰以及盆部器官等,并在良好的解剖图像背景上显示出病变的影像。

X线图像可反映正常与病变组织的密度,如高密度和低密度,但没有量的概念。

CT图像不仅以不同灰度显示其密度的高低,还可用组织对X线的吸收系数说明其密度高低的程度,具有一个量的概念。

实际工作中,不用吸收系数,而换算成CT值,用CT值说明密度。

单位为Hu(Hounsfieldunit)。

水的吸收系数为10,CT值定为0Hu,人体中密度最高的骨皮质吸收系数最高,CT值定为+1000Hu,而空气密度最低,定为-1000Hu。

人体中密度不同和各种组织的CT值则居于-1000Hu到+1000Hu的2000个分度之间(表1-2-1)。

表1-2-1体组织CT值(Hu)

由表1-2-1可见人体软组织的CT值多与水相近,但由于CT有高的密度分辨力,所以密度差别虽小,也可形成对比而显影。

CT值的使用,使在描述某一组织影像的密度时,不仅可用高密度或低密度形容,且可用它们的CT值平说明密度高低的程度。

CT图像是层面图像,常用的是横断面。

为了显示整个器官,需要多个连续的层面图像。

通过CT设备上图像的重建程序的使用,还可重建冠状面和矢状面的层面图像。

二、CT检查技术

患者卧于检查床上,摆好位置,选好层面厚度与扫描范围,并使扫描部位伸入扫描架的孔内,即可进行扫描。

大都用横断面扫描,层厚用5或10mm,特殊需要可选用薄层,如2mm。

患者要不动,胸、腹部扫描要停止呼吸。

因为轻微的移动或活动可造成伪影,影响图像质量。

CT检查分平扫(plainCTscan)、造影增强扫描(contrastenhancement,CE)和造影扫描。

(一)平扫 是指不用造影增强或造影的普通扫描。

一般都是先作平扫。

(二)造影增强扫描 是经静脉注入水溶性有机碘剂,如60%~76%泛影葡胺60ml后再行扫描的方法。

血内碘浓度增高后,器官与病变内碘的浓度可产生差别,形成密度差,可能使病变显影更为清楚。

方法分团注法、静滴法和静注与静滴法几种。

(三)造影扫描 是先作器官或结构的造影,然后再行扫描的方法。

例如向脑池内注入碘曲仑8~10ml或注入空气4~6ml行脑池造影再行扫描,称之为脑池造影CT扫描,可清楚显示脑池及其中的小肿瘤。

三、CT诊断的临床应用

CT诊断由于它的特殊诊断价值,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但CT设备比较昂贵,检查费用偏高,某些部位的检查,诊断价值,尤其是定性诊断,还有一定限度,所以不宜将CT检查视为常规诊断手段,应在了解其优势的基础上,合理的选择应用。

CT诊断应用于各系统疾病有以下特点及优势,参考图1-2-6。

CT检查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价值较高,应用普遍。

对颅内肿瘤、脓肿与肉芽肿、寄生虫病、外伤性血肿与脑损伤、脑梗塞与脑出血以及椎管内肿瘤与椎间盘脱出等病诊断效果好,诊断较为可靠。

因此,脑的X线造影除脑血管造影仍用以诊断颅内动脉瘤、血管发育异常和脑血管闭塞以及了解脑瘤的供血动脉以外,其他如气脑、脑室造影等均已少用。

螺旋CT扫描,可以获得比较精细和清晰的血管重建图像,即CTA,而且可以做到三维实时显示,有希望取代常规的脑血管造影。

CT对头颈部疾病的诊断也很有价值。

例如,对眶内占位病变、鼻窦早期癌、中耳小胆指瘤、听骨破坏与脱位、内耳骨迷路的轻微破坏、耳先天发育异常以及鼻咽癌的早期发现等。

但明显病变,X线平片已可确诊者则无需CT检查。

图1-2-6CT图像

少支胶质细胞瘤增强,右额、顶叶有一较大不规则肿块,强化不均,周围有低密度水肿区

星形细胞瘤增强,左额顶叶有一不均匀强化肿块,不规则,内有未有强化的低密度区,周围有低密度水肿区,中线结构右移

胸腺增生平扫,胸腺区有一分叶状密度均一病灶,仍呈胸腺状,主动脉受压右移

肝脓肿平扫,肝右叶有一低密度灶类圆形,中心部密度更低为脓腔,周边为脓肿壁呈双边征

腰椎骨折平扫,椎弓多处中断,椎管变形,其内可见碎骨片

肝转移癌增强,肝左、右叶多个大小不一、不规则低密度灶,周边有细的强化环围绕

肺脓肿平扫,右上叶有一空洞性病灶,内壁光滑,并见气液平面,胸部X线片曾疑肺癌

前裂腺癌平扫,前列腺分叶状增大,并向膀胱内突入

对胸部疾病的诊断,CT检查随着高分辨力CT的应用,日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通常采用造影增强扫描以明确纵隔和肺门有无肿块或淋巴结增大、支气管有无狭窄或阻塞,对原发和转移性纵隔肿瘤、淋巴结结核、中心型肺癌等的诊断,均很在帮助。

肺内间质、实质性病变也可以得到较好的显示。

CT对平片检查较难显示的部分,例如同心、大血管重迭病变的显圾,更具有优越性。

对胸膜、膈、胸壁病变,也可清楚显示。

心及大血管的CT检查,尤其是后者,具有重要意义。

心脏方面主要是心包病变的诊断。

心腔及心壁的显示。

由于扫描时间一般长于心动周期,影响图像的清晰度,诊断价值有限。

但冠状动脉和心瓣膜的钙化、大血管壁的钙化及动脉瘤改变等,CT检查可以很好显示。

腹部及盆部疾病的CT检查,应用日益广泛,主要用于肝、胆、胰、脾,腹膜腔及腹膜后间隙以及泌尿和生殖系统的疾病诊断。

尤其是占位性病变、炎症性和外伤性病变等。

胃肠病变向腔外侵犯以及邻近和远处转移等,CT检查也有很大价值。

当然,胃肠管腔内病变情况主要仍依赖于钡剂造影和内镜检查及病理活检。

骨关节疾病,多数情况可通过简便、经济的常规X线检查确诊,因此使用CT检查相对较少。

计算机的x线成像

   传统的X线成像是经X线摄照,将影像信息记录在胶片上,在显定影处理后,影像才能于照片上显示。

计算机X线成像(computedradiography,CR)则不同,是将X线摄照的影像信息记录在影像板(imageplate,IP)上,经读取装置读取,由计算机计算出一个数字化图像,复经数字/模拟转换器转换,于荧屏上显示出灰阶图像。

CR与DSA中所述的DR同属数字化成像。

一、CR的成像原理与设备

CR的成像要经过影像信息的记录、读取、处理和显示等步骤。

其基本结构见图1-6-1。

影像信息的记录:

用一种含有微量素铕(Eu2+)的钡氟溴化合物结晶(BaFX:

Eu2+,X=CI.Br.I)制成的IP代替X线胶片,接受透过人体的X线,使IP感光,形成潜影。

X线影像信息由IP记录。

IP可重复使用达2-3万次。

影像信息的读取:

IP上的潜影用激光扫描系统(图1-6-2)读取,并转换成数字信号。

激光束对匀速移动的IP整体进行精确而均匀的扫描。

在IP上由激光激发出的辉尽性荧光,由自动跟踪的集光器收集,复经光电转换器转换成电信号,放大后,由模拟/数字转换器转换成数字化影像信息。

由IP扫描完了后,则可得到一个数字化图像。

影像信息的处理:

影像的数字化信号经图像处理系统处理,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任意改变图像的特性。

这是CR优于X线照片之处,X线照片上的影像特性是不能改变的。

图像处理主要功能有:

灰阶处理、窗位处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处理和X线吸收率减影处理等。

灰阶处理:

通过图像处理系统的调整,可使数字信号转换为黑白影像对比,在人眼能辨别的范围内进行选择,以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

这有利于观察不同的组织结构。

例如胸部可得到两张分别显示肺和纵隔最佳图像。

窗位处理:

以某一数字信号为0,即中心,使一定灰阶范围内的组织结构,以其对X线吸收率的差别,得到最佳的显示,同时可对这些数字信号进行增强处理。

窗位处理可提高影像对比,有利于显示组织结构,如骨小梁的显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处理:

选择血管造影一系列CR图像中的一帧为负片(蒙片)行数字减影处理,可得到DSA图像。

X线吸收率减影处理:

用两个不同的X线摄影条件摄影,选择其中任何一帧作为负片进行减影,则可消除某些组织。

例如对胸部行减影处理可消除肋骨影像,以利于观察肺野。

影像的显示与存储:

数字化图像经数字/模拟转换器转换,于荧屏上显示出人眼可见的灰阶图像。

荧屏上的图像可供观察分析,还可用多帧光学照相机摄于胶片上,用激光照相机可把影像的数字化信号直接记录在胶片上,可提高图像质量。

激光照相机同自动洗片机联成一体,可减少操作程序。

CR的数字化图像信息还可用磁带、磁盘和光盘作长期保存。

二、CR的临床应用

CR的图像质量与所含的影像信息量可与传统的X线成像相媲美。

图像处理系统可调节对比。

故能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摄照条件的宽容范围较大;患者接受的X线量减少。

图像信息可由磁盘或光盘储存,并进行传输,这些都是CR的优点。

CR图像与传统X线图像都是所摄部位总体的重迭影像,因此,传统X线能摄照的部位也都可以用CR成像,而且对CR图像的观察与分析也与传统X线相同。

所不同的是CR图像是由一定数目的象素所组成。

CR对骨结构、关结软骨及软组织的显示优于传统的X线成像,还可行矿物盐含量的定量分析。

CR易于显示纵隔结构如血管和气管。

对结节性病变的检出率高于传统的X线成像,但显示肺间质与肺泡病变则不及传统的X线图像。

CR在观察肠管积气、气腹和结石等含钙病变优于传统X线图像。

用CR行体层成像优于X线体层摄影。

胃肠双对比造影在显示胃小区、微小病变和肠粘膜皱襞上,CR优于传统的X线造影。

CR是一种新的成像技术,在不少方面优于传统的X线成像,但从效益-价格比,尚难于替换传统的X线成像。

在临床应用上,CR不像CT与MRI那样不可代替。

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  

  DR(DigitalRadiography),即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是由电子暗盒、扫描控制器、系统控制器、影像监示器等组成,是直接将X线光子通过电子暗盒转换为数字化图像,是一种广义上的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

而狭义上的直接数字化摄影即DDR(DirectDigitRadiography),通常指采用平板探测器的影像直接转换技术的数字放射摄影,是真正意义上的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

  DR与CR的共同点都是将X线影像信息转化为数字影像信息,其曝光宽容度相对于普通的增感屏-胶片系统体现出某些优势:

CR和DR由于采用数字技术,动态范围广,都有很宽的曝光宽容度,因而允许照相中的技术误差,即使在一些曝光条件难以掌握的部位,也能获得很好的图像;CR和DR可以根据临床需要进行各种图像后处理,如各种图像滤波,窗宽窗位调节、放大漫游、图像拼接以及距离、面积、密度测量等丰富的功能,为影像诊断中的细节观察、前后对比、定量分析提供技术支持。

对两者的性能比较如下:

  1.成像原理:

DR是一种X线直接转换技术,它利用硒作为X线检测器,成像环节少;CR是一种X线间接转换技术,它利用图像板作为X线检测器,成像环节相对于DR较多。

  2.图像分辨率:

DR系统无光学散射而引起的图像模糊,其清晰度主要由像素尺寸大小决定;CR系统由于自身的结构,在受到X线照射时,图像板中的磷粒子使X线存在着散射,引起潜像模糊;在判读潜像过程中,激光扫描仪的激发光在穿过图像板的深部时产生着散射,沿着路径形成受激荧光,使图像模糊,降低了图像分辨率,因此当前CR系统的不足之处主要为时间分辨率较差,不能满足动态器官和结构的显示。

  3.DR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但就目前而言,DR电子暗盒的结构14in×17in(1in=2.54cm)由4块⒎5in×8in所组成,每块的接缝处由于工艺的限制不能做得没缝,且一旦其中一块损坏必将导致4块全部更换,不但费用昂贵,还需改装已有的X线机设备,而CR相对费用较低,且多台X线机可同时使用,无需改变现有设备。

  4.CR系统更适用于X线平片摄影,其非专用机型可和多台常规X线摄影机匹配使用,且更适用于复杂部位和体位的X线摄影;DR系统则较适用于透视与点片摄影及各种造影检查,由于单机工作时的通量限制,不易取代大型医院中多机同时工作的常规X线摄影设备,但较适用于小医疗单位和诊所的一机多用目的。

事实上,CR和DR系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是一对并行发展的系统。

数字化X线影像技术的特点

数字X线机是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与X射线放射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先进的X线机。

  在原有的诊断X线机直接胶片成像的基础上,通过A/D转换和D/A转换,进行实时图像数字处理,进而使图像实现了数字化。

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X线机的观念,实现了人们梦寐以求的模拟X线图像向数字化X线图像的转变。

 

 特点:

 第一,它最突出的优点是分辩率高,图像清晰、细腻,医生可根据需要进行诸如数字减影等多种图像后处理,以期获得理想的诊断效果。

 

 第二,该设备在透视状态下,可实时显示数字图像,医生再根据患者病症的状况进行数字摄影,然后通过一系列影像后处理如边缘增强、放大、黑白翻转、图像平滑等功能,可从中提取出丰富可靠的临床诊断信息,尤其对早期病灶的发现可提供良好的诊断条件。

 

 第三,数字化X线机形成的数字化图像比传统胶片成像所需的X射线计量要少,因而它能用较低的X线剂量得到高清晰的图像,同时也使病人减少了受X射线辐射的危害。

 

 第四,由于它改变了已往传统的胶片摄影方法,可使医院放射线科取消原来的图像管理方式和省去片库房,而可采用计算机无片化档案管理方法取而代之,可节省大量的资金和场地,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此外,由于数字化X线图像的出现,结束了X线图像不能进入医院PACS系统的历史,为医院进行远程专家会诊和网上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另外,该设备还可进行多幅图像显示,进行图像比较,以利于医生准确判别、诊断。

通过图像滚动回放功能,还可为医生回忆整个透视检查过程。

 

数字化X线的临床应用

 数字化的图像质量与所含的影像信息量可与传统的X线成像相媲美。

图像处理系统可调节对比。

故能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摄照条件的宽容范围较大;患者接受的X线量减少。

图像信息可由磁盘或光盘储存,并进行传输,这些都是数字化图像的优点。

  数字化图像与传统X线图像都是所摄部位总体的重迭影像,因此,传统X线能摄照的部位也都可以用DR成像,而且对DR图像的观察与分析也与传统X线相同。

所不同的是DR图像是由一定数目的象素所组成。

   数字化图像对骨结构、关结软骨及软组织的显示优于传统的X线成像,还可行矿物盐含量的定量分析。

数字化图像易于显示纵隔结构如血管和气管。

对结节性病变的检出率高于传统的X线成像,但显示肺间质与肺泡病变则不及传统的X线图像。

DR在观察肠管积气、气腹和结石等含钙病变优于传统X线图像。

  用数字化图像行体层成像优于X线体层摄影。

胃肠双对比造影在显示胃小区、微小病变和肠粘膜皱襞上,数字化图像优于传统的X线造影。

   DR是一种新的成像技术,在不少方面优于传统的X线成像,但从效益-价格比,尚难于替换传统的X线成像。

在临床应用上,DR不像CT与MRI那样不可代替。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血管造影,因血管与骨骼及软组织影重迭,血管显影不清。

过去采用光学减影技术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使血管显影清晰。

DSA则是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化的影像信息,以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的减影技术,是新一代血管造影的成像技术。

Nudelman于1977年获得第一张DSA的图像。

目前,在血管造影中这种技术应用已很普遍。

  一、 DSA的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 

    DSA是数字X线成像(digitalradiography,DR)的一个组成部分。

DR是先使人体某部在影像增强器(IITV)影屏上成像,用高分辨力摄象管对IITV上的图像行序列扫描,把所有得连续视频信号转为间断各自独立的信息,有如把IITV上的图像分成一定数量的水方块,即象素。

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成数字,并按序排成字矩阵。

这样,图像就被象素化和数字化了(图1-3-1)。

数字矩阵可为256×256、512×512、或1024×1024。

象素越小、越多,则图像越清晰。

如将数字矩阵的数字经数字/模拟转换器转换成模拟图像,并于影屏上显示,则这个图像就是经过数字化处理的图像。

DR设备包括IITV、高分辨力摄像管、计算机、磁盘、阴极线管和操作台等部分。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方法有几种,目前常用的是时间减影法(temporalsubtractionmethod),介绍于下。

经导管内快速注入有机碘水造影剂。

在造影剂到达欲查血管之前,血管内造影剂浓度处于高峰和造影剂被廓清这段时间内,使检查部位连续成像,比如每秒成像一帧,共得图像10帧。

在这系列图像中,取一帧血管内不含造影剂的图像和含造影剂最多的图像,用这同一部位的两帧图像的数字矩阵,经计算机行数字减影处理,使两个数字矩阵中代表骨骼及软组织的数字被抵销,而代表血管的数字不被抵销。

这样,这个经计算机减影处理的数字矩阵经数字/模拟转换器转换为图像,则没有骨骼和软组织影像,只有血管影像,达到减影目的。

这两帧图像称为减影对,因系在不同时间所得,故称为时间减影法。

时间减影法的各帧图像是在造影过程中所得,易因运动而不尽一致造成减影对的不能精确重合,即配准不良,致使血管影像模糊。

 二、DSA检查技术

根据将造影剂注入动脉或静脉而分为动脉DSA(intraarterialDSA,IADSA)和静脉DSA(intravenousDSA,IVDSA)两种。

由于IADSA血管成像清楚,造影剂用量少,所以应用多。

IADSA的操作是将导管插入动脉后,经导管注入肝素3000~5000u,行全身低肝素化,以防止导管凝血。

将导管尖插入欲查动脉开口,导管尾端接压力注射器,快速注入造影剂。

注入造影剂前将IITV影屏对准检查部位。

于造影前及整个造影过程中,以每秒1~3帧或更多的帧频,摄像7~10秒。

经操作台处理即可得减影的血管图像。

IVDSA可经导管或针剌静脉,向静脉内注入造影剂,再进行减影处理。

 DSA的限制:

1。

血管影象重迭,同一部位多血管相互重迭,故需要多体位投照,例如正侧位同时投照。

②需要病人密切合作,避免一切随意的运动。

2。

DSA有利于显示小动脉支,但对0.2mm以下的微小血管尚不能显示。

3。

非自主亦即不随意的运动,如吞咽、呼吸、及胃肠蠕动影响图像清晰度。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所产生信号经重建成像的一种成像技术。

核磁共振(nuclearmagneticresonance,NMR)是一种核物理现象。

早在1946年Block与Purcell就报道了这种现象并应用于波谱学。

Lauterbur1973年发表了MR成象技术,使核磁共振不仅用于物理学和化学。

也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

近年来,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已日臻成熟完善。

检查范围基本上覆盖了全身各系统,并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应用。

为了准确反映其成像基础,避免与核素成像混淆,现改称为磁共振成象。

参与MRI成像的因素较多,信息量大而且不同于现有各种影像学成像,在诊断疾病中有很大优越性和应用潜力。

一、MRI的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

(一)磁共振现象与MRI

含单数质子的原子核,例如人体内广泛存在的氢原子核,其质子有自旋运动,带正电,产生磁矩,有如一个小磁体(图1-5-1)。

小磁体自旋轴的排列无一定规律。

但如在均匀的强磁场中,则小磁体的自旋轴将按磁场磁力线的方向重新排列(图1-5-2)。

在这种状态下,质子带正电荷,它们像地球一样在不停地绕轴旋转,并有自己的磁场

用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radionfrequency,RF)进行激发,作为小磁体的氢原子核吸收一定量的能而共振,即发生了磁共振现象。

停止发射射频脉冲,则被激发的氢原子核把所吸收的能逐步释放出来,其相位和能级都恢复到激发前的状态。

这一恢复过程称为弛豫过程(relaxationprocess),而恢复到原来平衡状态所需的时间则称之为弛豫时间(relaxationtime)。

有两种弛豫时间,一种是自旋-晶格弛豫时间(spin-latticerelaxationtime)又称纵向弛豫时间(longitudinalrelaxationtime)反映自旋核把吸收的能传给周围晶格所需要的时间,也是90°射频脉冲质子由纵向磁化转到横向磁化之后再恢复到纵向磁化激发前状态所需时间,称T1。

另一种是自旋-自旋弛豫时间(spin-spinrelaxationtime),又称横向弛豫时间(transverserelaxationtime)反映横向磁化衰减、丧失的过程,也即是横向磁化所维持的时间,称T2。

T2衰减是由共振质子之间相互磁化作用所引起,与T1不同,它引起相位的变化。

正常情况下,质子处于杂乱无章的排列状态。

当把它们放入一个强外磁场中,就会发生改变。

它们仅在平行或反平行于外磁场两个方向上排列

人体不同器官的正常组织与病理组织的T1是相对固定的,而且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差别,T2也是如此(表1-5-1a、b)。

这种组织间弛豫时间上的差别,是MRI的成像基础。

有如CT时,组织间吸收系数(CT值)差别是CT成像基础的道理。

但MRI不像CT只有一个参数,即吸收系数,而是有T1、T2和自旋核密度(P)等几个参数,其中T1与T2尤为重要。

因此,获得选定层面中各种组织的T1(或T2)值,就可获得该层面中包括各种组织影像的图像。

MRI的成像方法也与CT相似。

有如把检查层面分成Nx,Ny,Nz……一定数量的小体积,即体素,用接收器收集信息,数字化后输入计算机处理,获得每个体素的T1值(或T2值),进行空间编码。

用转换器将每个T值转为模拟灰度,而重建图像。

表1-5-1a 人体正常与病变组织的T1值(ms)

140~170

脑膜瘤

200~300

180~200

肝癌

300~450

300~340

肝血管瘤

340~370

胆汁

250~300

胰腺癌

275~400

血液

340~370

肾癌

400~450

脂肪

60~80

肺脓肿

400~500

肌肉

120~140

膀胱癌

200~240

表1-5-1b 正常颅脑的T1与T2值(ms)

组织

T1

T2

胼胝体

380

80

桥 脑

445

75

延 髓

475

100

小 脑

585

90

大 脑

6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