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文化讲堂《皇帝称呼何其多》.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06336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历史文化讲堂《皇帝称呼何其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学历史文化讲堂《皇帝称呼何其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学历史文化讲堂《皇帝称呼何其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学历史文化讲堂《皇帝称呼何其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学历史文化讲堂《皇帝称呼何其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历史文化讲堂《皇帝称呼何其多》.docx

《中学历史文化讲堂《皇帝称呼何其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历史文化讲堂《皇帝称呼何其多》.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历史文化讲堂《皇帝称呼何其多》.docx

中学历史文化讲堂《皇帝称呼何其多》

历史文化讲堂

皇帝称呼何其多

庙号、谥号和年号这三者都是中国古代皇帝们不可缺少的特殊名号。

在我们所熟知的古代帝王中,有的用的是庙号,如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有的用的是谥号,如商纣王帝辛、隋炀帝杨广;有的用的是年号,如清朝皇帝用的都是年号。

那么,这些称呼是怎么来的?

是什么意思?

背后有哪些精彩的故事?

让我们走进历代帝王世系表去探一究竟。

一、夏商帝王世系

夏朝君主于古籍中被称为后、夏后、夏后氏,亦有称之为帝者。

自启至桀凡十三代,十六传,历五百年(一说四百七十二年),是为后人所推算。

如夏代的开始从夏禹算起,自禹至履癸(桀),则共十四代(课件中红色字体是一代)、十七王,前后经过了五百余年。

根据史书记载,夏朝是禹的儿子启废除了传统的部落“禅让”制,杀死伯益而称王,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

夏禹传子代替了以前的禅让制度,由禅让制变成王位的世袭制。

由于夏朝没有文字直接流传下来,所以,长期以来对其了解还主要依赖古代文献的记载,包括夏朝的国王、官吏、军队以及刑狱情况。

现代以来,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村遗址中大型宫殿、墓葬以及许多青铜器的出土,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作为奴隶制的夏朝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生活等等方面的情况。

关于夏朝的建立时间(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

由于夏朝是个传说中的朝代,没有文字记载,夏商周断代工程,考古工作者根据碳十四测出的不确切时间,大家知道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是从“国人暴动”开始的,之前的一切历史时间都不确切。

夏朝很多历史主要依赖古代文献的记载。

关于夏朝的建立者和称号

夏朝的建立者是禹还是启,说法不一,我认为应为禹,因为据古代文献记载和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村遗址中大型宫殿、墓葬以及许多青铜器,禹时已经有官吏、军队以及刑狱,国家已经形成。

夏朝是最模糊不清的王朝。

夏朝君主于古籍中被称为后、夏后、夏后氏,亦有称之为帝者。

按《康熙字典》,“后”字“会意,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古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

按从人,从口,与君同意。

本义:

君主,帝王”。

由“司”字后指帝王的妻子。

见到“后”字,我们立即会想到“皇后”“皇太后”等与女人有关的词语。

但在上古时代,“后”字代表男性,是权力的化身,是帝王的象征,是天子的称号。

《说文》曰:

“后,继君体也。

像人之形。

施令以告四方,发号者,君后也。

”按《康熙字典》,“后”字“会意,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古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

按从坐人,从口,与君同意。

本义:

君主,帝王”。

后指帝王的妻子。

所以司母戊鼎其实是后母戊鼎。

古代的“后”是一个会意字,它在甲骨文里,左下方是一个口字,右上方是一拢起的手,其实这就是一个“司”字。

“后”字就是根据“司”字创造的,方法是把“司”字反转写,再赋予新的读音,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把“司”字镜像,就成了“后”。

夏朝国王姓

夏朝国王姓姒,夏禹,姓姒,名文命。

姜、姚、姒、姬、嬴等古

姓多与“女”字有关,就连“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

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在神话里流传着“圣人无父,感天而生”的许多故事。

许多古姓都从女旁。

夏国号的由来

其中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些字都是画的蝉的象形,也就是知了的样子,它就是春夏秋冬的“夏”,主要有两点理由:

一是形似,二是义合。

在《说文解字》里的“夏”,是居住在中国的人,称夏人,夏人有头、有手、有脚。

我们今天说的华夏,其意思由此而来,华夏即美丽的“夏”,古代“华”与“花”同意。

禹的功绩和影响

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大禹治水,为民族的忘我精神——三过家门而不入,成为我国人民优秀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说起有道明君就是尧舜禹汤文武,一说起无道昏君就是桀纣,桀纣成了无道昏君的代名词。

今天在汉语词汇中有很多与禹有关的名词:

禹功(夏禹治水的功绩);禹迹(相传夏禹治水,足迹遍于九州,后称中国的疆域为禹迹或禹域);禹鼎(大禹铸的铜鼎。

象征国家的命运,代表九州,代表中国);禹刑(大禹制定的刑罚)。

很多地名与禹有关:

河南许昌禹州市(禹曾被封为夏伯),还有与大禹有关的历史遗迹,如禹陵、禹穴、禹庙。

这些都充分说明大禹的影响。

其实大禹最大的功绩还在于他使华夏族得以形成。

启开创的世袭制

“禹传启,家天下”,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世袭制有一个原则嫡长子继承制(周公姬旦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所以之前的夏商经常出现兄终弟及的情况),凡违背这一原则的一般会造成朝政混乱和社会动乱,其中还伴随着阴谋和倾轧,如春秋齐国小白抢位、秦朝胡亥和扶苏,隋朝杨广和杨勇,唐朝李世民和李建成。

世袭制有两种形式,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朝鲜和古巴),这两种形式哪种更好呢?

先秦时期经常出现兄终弟及(夏商世系表中的红色为一代)。

世袭制一直延续到1912年2月12日宣统退位,历时近4000年,460多位皇帝(天子)。

夏王名字的特点

我们从夏王世系表中夏王的名字,可以看出古人特别是先秦时期人们起名字的特点:

一是以单字为主,因为当时词汇量较少。

二是不避俗,不避丑,这是因为古代文化不发达,起名比较随意,比如“杼”,织布机上的筘,古代亦指梭,“扃“从外面关门的闩、钩等。

另外,我们熟知的齐桓公,名“小白”,这不是狗的名字吗?

春秋时第一个称霸的郑庄公,名误生,杀死齐襄公的公孙无知,名字都不咋样。

我国到汉代起名字才比较讲究;三是夏朝君主的名字有几个以天干命名,商朝全部以天干命名。

这源于夏商时对太阳的崇拜。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认为即大庚、仲庚、少庚,系日名无疑。

相传,古代有十个太阳,它们的名字分别叫: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每天有一个太阳照临人间,十一顺称为一旬。

这十个太阳的名字(日名)就是“十干”,也叫“天干”。

夏商时代的王室和贵族阶级崇拜太阳神,自视为太阳神的后裔。

帝王即位,宣称是太阳光照人间,君临一切,主宰沉浮。

用日名取作帝王名,正是这种思想的反映。

夏史中的帝王以十干为名的还有孔甲、胤甲、履癸。

履癸即夏桀。

但履癸这个“太阳”并没有给人民带来祥和,而只有毒辣,于是老百姓诅咒说:

“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

”《尚书·汤誓》即言履癸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才能消失呢?

我们愿同你一起灭亡!

可见夏朝人民怨恨暴君暴政的心情是何等强烈。

(结合教材)商王全系日名,从大乙(汤)到帝辛(纣)三十一王均以十干取名。

“商家生子以日为名”,这是古代学者比较一致的见解。

商朝以十干记日,以十日一旬作为记时的主要单元。

商王出生的这一天,被视为十干中在这一天值日的太阳降临人间,如果是在甲日生的,就取以甲名,乙日生取以乙名。

但如果又有一个甲日生的商王出世,就认为这是太阳甲再次光临人间,为了加以区别,就在日名前面加上“大(太)”,“中(仲)”、“少(小)”等字。

但也有人认为是以死日命名的。

春秋之前,学在官府,春秋时,私学兴起,但文化普及不够,到了汉代,汉武帝为弘扬儒家思想,大力兴办学校,中央设太学,地方上兴办郡学、县学,命令贵族子弟都要上学,文化有较大发展。

二、关于商朝

汤武革命

公元前16世纪,商汤通过鸣条之战以武力灭夏,打破国王永定的说法,从此中国历代王朝皆如此更迭,因而史称"商汤革命"。

商纣王时的牧野之战,武王伐纣成功。

后人把夏商周之间的两场革命称为汤武革命。

最神秘、最迷信的王朝——商

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十六世纪,夏朝最后一位残暴的君主桀被东方的商族的首领以仁慈宽厚而著称的汤最终击垮,商朝经历或者父子相继,或者兄终弟及的十七代三十王,历时五百多年。

商朝是中国第一个确定存在的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迷信的王朝。

为什么说商朝是最迷信的王朝?

一是缘于商国号的由来。

商国号本身就带有迷信色彩。

这个王朝或国家到底是称殷还是称商呢?

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商是本号,是自称,殷是别号,是他称,是周朝以及周朝以后的人对商朝的一种称法。

古文字学家认为,先有夷后有殷,殷是夷字的繁体字,先秦时代中原地区四边的民族被称为蛮夷戎狄,夷就是东方善于引弓射箭的民族。

商人起源于东方的黄河流域下游,喜欢迁移,有点像草原游牧民族。

周朝人依据商人的方位和特征,专称商朝为殷,泛称包括商人的东方民族为夷。

可见商才是国号。

地名的商和经商的商都来自于商国或商族。

诗经·商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颂是商朝后人在宗庙里祭祀祖先的颂歌。

找出甲骨文中的凤字和商字进行比较,上部一样都是凤鸟头上的冠羽,风的下部是鸟身的象形,商字下部有两种写法,一种带口一种不带口,不带口的好像祭祀用的台子,带口的是祭祀的台子再加上念念有词的嘴巴。

根据凤字创造出来的商字表达的是,在祭台的上面摆置着神圣的凤凰,人们念念有词地祭祀着凤凰(对神鸟的崇拜)。

于是商成为族名,寄托着商人对父系祖先玄鸟的尊崇和感激,表达商人对平安美好未来的向往,宣扬商人的神奇和强大。

商从族名上升为国号是从汤开始。

二是因为盛行占卜。

商朝从上到下什么事都要占卜,正所谓“不问苍生问鬼神”。

其实,中国古代都很迷信,比如汉代盛行巫蛊之术,但最迷信的当属商朝。

三是创立庙号。

庙号是皇帝于太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

如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

一般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但在几代之后就必须毁去原庙,而于太庙合并祭祀,称之为"祧"(远祖之庙)。

1、庙号的发展过程

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称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才能称为宗。

所以最初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唐刘知几《史通·称谓》:

“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於两汉。

名实相允,今古共传。

”唐颜真卿《论元皇帝祧迁状》:

“昔汉朝廷近古,不敢以私灭公,故前汉十二帝,为祖、宗者四而已。

至后汉渐违经意,子孙以推美为先,自光武以下,皆有庙号,则祖、宗之名,莫不建也。

”《醒世恒言·勘皮靴单证二郎神》:

“单表北宋太祖开基,传至第八代天子,庙号徽宗。

周朝天子没有庙号,只有谥号,所以我们比较熟悉的周文王、周成王、周厉王、周幽王、周平王,都是谥号,诸侯国的国君,如春秋五霸,也都是谥号。

秦朝没有庙号,也没有谥号。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完成了前无古人的功业,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秦王嬴政志得意满,大宴群臣,酒席宴上讨论三件事,称成功,传后世,一是皇帝称号,二是庙号谥号。

以前“子议父,臣议君”,不好,应废除,三是分封制。

朕、孤王、寡人,制(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明朝)、诏。

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

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

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庙号开始泛滥(“降及曹氏,祖名多滥”)。

而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

 

2、庙号的含义

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原则,开国君主一般称祖(太祖或高祖),如汉太祖、唐高祖、宋太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才能称为宗。

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但是也有例外。

“祖”之泛滥,始于曹魏,如曹操称太祖,曹丕世祖,曹睿称烈祖,三代皇帝都称“祖”;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北魏称祖者竟有五人,太祖拓跋珪统一黄河流域、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推动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称高祖倒还可以,其他几个称祖不知从何说起。

清朝也有三个皇帝称“祖”的,即太祖努尔哈赤、世祖福林、圣祖玄烨,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原则,这也能说的过去,努尔哈赤是清朝的开创者和奠基者,福林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康熙则通过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平定新疆和雅克萨之战,为清朝的稳定做出贡献,也可说是王朝的创立者。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商纣王、周朝天子、汉朝(除汉高祖)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

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清朝则称年号。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

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如东汉世祖刘秀、曹魏世祖曹丕、清世祖顺治;西汉太宗汉文帝刘恒、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光义、清太宗皇太极。

世宗、高宗等都是守成令主的美号,如西汉世宗汉武帝刘彻、高宗汉元帝刘爽、唐高宗李治、宋高宗赵构、清高宗乾隆弘历。

仁宗、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如宋仁宗赵受益(赵祯)、明宣宗朱瞻基、明孝宗朱佑樘、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称成宗的仅此一人)、唐睿宗李旦(1人)。

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

如西汉中宗汉宣帝询、唐中宗李显、唐宪宗李纯、明宪宗朱见深。

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

如宋哲宗赵佣(1人)、元兴宗孛儿只斤·阿速吉八(1人)。

神宗、英宗功业不足。

宋神宗仲针、明神宗朱翊钧、宋英宗赵宗实、元英宗孛儿只斤·硕德八剌、明英宗朱祁镇。

德宗、宁宗过于懦弱。

如唐德宗李适、清德宗载湉;南宋宁宗赵扩、元宁宗孛儿只斤·懿璘质班。

玄宗、真宗、理宗等好玄虚。

如唐玄宗李隆基(1人)、宋真宗赵德昌(1人)、南宋理宗赵昀(1人)。

文宗、武宗名褒实贬。

如唐文宗李昂、元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清文宗奕佇(咸丰);唐武宗李炎、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明武宗李厚照。

穆宗、敬宗功过相当。

东汉穆宗刘肇、北魏穆宗元怀、唐穆宗李恒、明穆宗朱载垕、清穆宗载淳;东汉敬宗刘保、北魏敬宗元子攸、唐敬宗李湛。

光宗、熹宗昏庸腐朽。

如南宋光宗昺、明光宗朱常洛、唐僖宗李儇、明熹宗朱由校。

哀宗、思宗只能亡国。

如金哀宗完颜守绪(1人)、明思宗朱由检(崇祯1人)。

三、关于周朝

周王朝的特点和“周”国号的由来

1、国运长久。

周朝32代,37王,大约800年左右,在历代王朝中延续时间最长。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周文王背姜子牙走了800步,姜子牙说我保你国运八百年。

2、讲究礼仪重视人文。

周公之礼作乐,规范了各级分封之间彼此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各自的名分和行为,周朝对出行的车马制度有严格而明确的规定,天子6匹,诸侯4匹,大夫3匹,士2匹,庶人1匹。

以后帝王大多皆承其制。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感到惋惜,主张恢复周礼,用内在的道德力量来约束自己,他说: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论语?

雍也》)作为一名君子,一方面要“博学于文”,广博地学习文献,积累深厚的知识,同时要“约之以礼”,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因为礼是根据道德原则制定出来的。

周礼对后世包括今天度影响很大。

后世有三个王朝的国号也叫周,如北周、武周、后周。

3、以农立国。

周族的祖先叫弃,善于种庄稼,名气很大,据说尧帝请这位庄稼好手出山,让他做了农官。

舜帝更请弃担任农业部部长,授予弃“后稷”称号,就是稷王、农神的意思。

周朝奠定了中国传统时代以农为主的经济社会格局。

历史教材中说后世的大多数农作物在周朝就有了。

周的国号也由此而来,甲骨文中周有两种写法,代表田野种禾和田间种禾,金文也就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周有三种写法,另有种禾养口。

周就是在田里种植庄稼糊口养命,所以开垦土地种植庄稼收获粮食养育百姓就是周字最早的初义。

分封制和郡县制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实行都是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周朝疆域覆盖了长江、黄河流域和今天的东北、华北的大部,西部曾到昆仑丘。

如此大的疆域到处是蛮荒之地,道路不通,只有有分封制才能有效统治。

秦灭六国,海内一统,废分封实行郡县制,因为此时经过春秋战国铁骑牛耕,很多荒芜之地得以开发,秦朝有在全国修驰道,交通条件有所改善,所以中央可以通过郡县制对全国实行统治。

谥号

1、什么是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逸周书·谥法解》载“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

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另外,谥号又分公谥和私谥。

2、谥号的形成和发展

谥号制度形成,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

但是近代以来,王国维等根据金文考释得出的结论谥法应当形成于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阶段,这一说法现在得到广泛认同。

还有学者认为谥号的形成应该有一个过程,认为商朝已经有了谥号,如商王名字中天干就是谥号。

按照王国维的说法,夏商应没有谥号。

周朝往往用一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吧。

如周平王(平)、秦穆公(穆)、魏安王(安);也有用两个字的,如赵惠文王(惠文)、赵武灵王(武灵)等。

“周文王”、“周武王”为自称,之后的天子、皇帝的谥号都是死后由即位者给上的。

秦朝废除谥法。

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这不合适,应予废除,从他这个始皇帝开始,想传二世、三世以至无穷,可惜只传了二世。

西汉恢复谥法,直到清朝。

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不是都有庙号,而且两汉皇帝的谥号有个特点,即基本都是两个字(除高皇帝刘邦),且第一个字为“孝”字,如孝文皇帝刘恒、孝景皇帝刘启、孝武皇帝刘彻,我们习惯上称两汉皇帝的谥号(除刘邦),并去掉前面的“孝”字,称为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

这是因为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汉朝的察举制其中一项就是举孝廉,国家选拔官吏一要孝,二要廉,两者都具备才说明你的品德高尚,才可做官。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更强调孝的重要性,因为儒家思想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孝。

中国古代还有三个朝代注重孝道,北魏,唐朝和清朝,所以,皇帝的谥号中有很多也带有“孝”字。

曹魏,魏武帝曹操生前很希望他儿子曹丕给他上的谥号为“文”,当然这是他的想法,不知道和他儿子说了没有,曹丕偏偏给他上了“武”,曹丕的儿子曹睿却给他上了“文”,称魏文帝。

而曹睿活着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称烈祖明皇帝,很被后世嘲笑。

不管是庙号还是谥号都很可笑。

唐朝,唐朝之前谥号一般只有一两个字,从唐朝开始历朝皇帝的谥号越来越长、用字越来越多。

唐朝皇帝谥号少则四、五个字,多则18个字;两宋皇帝谥号字数多数都是十几个字,连元朝这个没文化的王朝,皇帝谥号用字也不少,明朝皇帝谥号基本都是将近20字,清朝更甚,都是20多字,慈禧太后的谥号高达25字。

所以,唐朝以后的皇帝就无法称他们的谥号,只能称庙号。

我们习惯上清朝皇帝康熙、顺治、雍正、乾隆,则是其年号,为什么,等讲到年号时再讲。

3、谥号的含义

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

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

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即由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

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谥号来自于谥法。

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约50多个字),大致分为三类:

表扬型:

文、武、景、昭、烈、穆、庄、孝等,称为上谥、美谥;属于批评的有:

纣、炀、厉、灵等,称为下谥,恶谥;属于同情的有:

哀、怀、愍、悼等,称为中谥。

文,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如汉文帝刘恒。

武,克定祸乱曰武;刚强直理曰武;威强睿德;如汉武帝刘彻。

景,由义而济曰景;布义行刚曰景;德行可仰曰景;如汉景帝刘启。

昭、烈,昭德有劳曰昭;圣闻周达曰昭。

有功安民曰烈,秉德尊业曰烈;汉昭帝刘弗陵,汉昭烈皇帝刘备。

穆,布德执义曰穆,如北魏景穆帝拓跋晃、文穆帝元勰、武穆帝元怀。

庄,胜敌志强曰庄,如明朝庄皇帝(简称)朱载垕。

孝,秉德不回曰孝,如两汉、北魏、唐朝、清朝很多皇帝谥号中带孝字。

纣,残义损善曰纣、贼仁多累曰纣,如商纣王帝辛(周朝上)。

炀,好内怠政曰炀、外内从乱曰炀,如隋炀帝(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加的。

厉,杀戮无辜曰厉,如周厉王。

灵,不勤成名曰灵,乱而不损曰灵,如周灵王姬泄心。

哀,恭仁短折曰哀;怀,慈仁短折曰怀;愍、在国遭忧曰愍、祸乱方作曰愍;悼肆行劳祀曰悼、年中早夭曰悼。

曹操求“文”反得“武”。

在比较长的时期内,谥法大体上还公正,甚至连皇帝也左右不了。

比如曹操一心想做周文王,以体现自己的文治武功,他梦寐以求的“文”表示具有“经天纬地”的才能或者“道德博后”、“勤学好问”的品德。

但后人偏偏谥之为魏武帝。

根据谥法,克定祸乱,刑民克服,夸志多穷为武。

  曹操这个谥号是在儿子做江山的时候定下来的。

儿子即使想给老子涂脂抹粉也做不到。

到后来就变成对死者的吹捧,完全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谥号的字数,从一个字开始,发展到后来用好多个字,简直成了褒义词堆砌。

武则天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即自己定谥的先例。

其实质由客观地评判变成了一味地溢美,字数的增加是溢美程度的发展。

    

曹操想到做不到,后来的皇帝真是心想事成了。

正常情况下,一个制度建立以后,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完善。

随着中国封建制度一步步走向没落,一些好的制度如加谥,也变质了。

4、大臣受谥号

从宋代以后“文正”便是对大臣的最高谥号,比较有名的如司马光、范仲淹等死后都谥“文正”。

包拯谥“孝肃”,但在老百姓心目中他应该授“文正”,所以民间称包拯为包文正公,岳飞的谥号是“岳武穆”。

清代的谥号中“文正”最高,“文忠”次之,“文恭”再次,以下为“文成”“文端”“文恪”“文襄”之类。

清代权利核心机构为军机处,但军机处给大臣上谥号时最高只能谥到“文忠”。

一般情况下,只有为人臣者道德功业皆极其出众,经内阁草拟由皇帝亲赐这一无限哀荣。

所以直到大臣去世后上谥号时皇帝对大臣的最终看法才可见端倪。

有名的如晚清红人李鸿章谥“文忠”,左宗棠、张之洞都谥“文襄”都没有得到最高谥号,与曾国藩“文正”谥号还差十几级。

“生晋太傅,死谥文正”(太傅,中国古代职官。

起始于春秋时期的晋国,为国王的辅佐大臣(辅弼官,国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为管理国家),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三公之一),是明清之际千百万为人臣者追求的最高目标。

四、关于秦朝

1、秦国号。

秦在甲骨文、金文中是一种牧草——猫尾草,秦的祖先非子善于养马,他在今甘肃天水和陕西宝鸡一代为周天子养马,马养得膘肥体壮,受到嘉奖,成为附庸,虽然地位不高,但为了纪念这份荣耀,标志立国之本,所以国号就叫秦。

2、秦朝特点。

一是国运短暂,二世而亡;二是善于创新,影响至今;三是以法治国,缺少文化。

苦难而又辉煌,伟大与罪恶并存的皇朝,以统一和残暴而著称的秦,是最让人感慨的王朝。

五、关于汉朝

1、汉国号的由来和影响。

刘邦先攻入咸阳,项羽违约,封刘邦为汉王,刘邦恼羞成怒,刘邦作汉王是被迫的,但他称帝后并没有改掉这个带有屈辱性的称号。

萧何劝刘邦去做汉王的时候,曾说“语曰天汉其称甚美”,不是有天汉这个说法吗,多么美好的名称!

刘邦正是听了这句话得到很多安慰,然后才到汉中去做汉王,甚至可以认为刘邦以后定帝国国号为汉业和萧何这句劝说有关系。

无论是先秦时的古话还是秦汉时候的流行话,都把天上的银河成为汉,汉既称天河又称天汉,提到汉就会联想到天。

所以汉是美名,以汉作为王国之号也是很美好的名号。

地上的汉水和天上的银河都是从西北向东南,天上的汉来源于地上的汉。

在刘邦那个时候,汉是上合天文之天象,中符人事之休美,下应地理之汉中的一个名号,汉国号体现了中国名号文化的很多方面。

汉的影响自不必说。

汉为后来的许多汉族和非汉族的建国者所沿袭。

汉成为域外有关中国的一种习惯称谓。

汉演化为此后直到现今汉族的族称。

2、汉朝的特点。

一是国运长久,疆域辽阔;二是以农为本,重视农业;三是提倡儒学,重视教育。

汉,是最相信天命的王朝。

秦亡汉兴,汉高祖刘邦自我感觉很好,讨厌书生,他自负的说:

“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

”陆贾说:

“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

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刘邦大悟,推行仁政,重视农业。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更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使得两汉延续了四百多年,汉就是国号,相对于秦来说,汉这个国号要显得有文化的多。

3、汉武帝创立年号

在古代皇帝和大臣的心目中,确定什么样的年号纪年,是一件非常重大而神圣的事情。

改朝换代以后,新的皇帝即位,践阼为主,需要重定正朔,以显示奉天承运,上顺天道,下合人意,而重新确定年号纪年,正是奉正朔的一种表示。

年号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帝王纪年的名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