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三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96223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三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三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三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三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三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三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三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三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三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三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三)

文综-历史试题

本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历史部分

1.儒源于古代民间主持葬礼的葬师。

后在西周,儒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并以此教民。

由此推断出

A.早期儒是一种职业身份

B.丧葬习俗产生儒学

C.儒通晓各类知识和技能

D.儒学的来源多元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题干中“儒源于古代民间主持葬礼的葬师”以及“后在西周,儒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并以此教民”,可知儒是一种职业---葬师与教授六艺,故A正确;丧葬习俗产生儒学,这本身是一种逻辑错误,只是儒与丧葬习俗有关而已,故B排除;题干中“儒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可知儒通晓六艺,而不是各种知识,故C排除;儒学来源丧葬礼仪和教授六艺,不是多元化,故D排除。

2.《汉纪》指出:

“今汉人田或百一而税,可谓鲜矣。

然豪强富人,占田逾多,其赋太半,官收百一之赋,而人输豪强太半之税……是以惠不下通,而威福分于豪人也。

”据此可知

A.中央集权已削弱

B.将实行盐铁官营

C.低税率于民不利

D.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对轻税政策对富豪有利,不利于农民,必然使富者日富,而贫者日贫,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故D项正确,C项包含在D项之中;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故A项排除;材料也没有提出盐铁专营,故B项排除。

3.英国学者李约瑟(1900-1995)曾说:

“也许,最现代化的‘欧洲’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应归功于庄周、周敦颐、朱熹等人的贡献,要比世人至今所认识到的更多。

”如庄子“通天下一气耳”,周敦颐通过《太极图说》等阐发宇宙的本原。

李约瑟肯定的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内涵是

A.人文精神

B.多元包容

C.整体思维

D.格物致知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庄子‘通天下一气耳’;周敦颐通过《太极图说》等阐发宇宙的本原”,揭示了宇宙天道阴阳五行的运行与变化,这些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思想意识,对现代科学的整体观念起到了启发作用,故C正确。

A项中“人文精神”、B项中“多元包容”虽然也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但对欧洲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影响有限,故排除;D项“格物致知”是朱熹明理的途径和方法,是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庄周没有这一主张,故排除。

4.据《宋史》记载,北宋有7位武将曾担任过地方知州: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宋代

A.武将担任地方知州较为普遍

B.武将在吏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C.统治者改变重文轻武的政策

D.地方百姓更加拥戴武将知州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郭进、刘福等人的事迹可知,武将在吏治中发挥重要作用,B选项符合题意。

宋朝武将做知州只是个例,大部分是文官出任知州,A选项排除。

宋朝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贯穿整个朝代,C选项排除。

地方百姓更加拥戴武将知州说法过于绝对,D选项排除。

【点睛】北宋吸取五代藩镇割据的教训,采取重文轻武的治国方针,武将地位被压制的很低,地方主要官制基本上由中央选派文官出任,并设置通判进行监督,虽然重文轻武政策使武将造反的可能性降到零,但是也造成了三冗的局面,造成积贫积弱的局面。

5.1939年头总庙村(江苏南通)有农户94户,户均耕地不足3.02亩,经营面积最小的不足半亩。

在正常收成情况下,村中耕地最多的农户也无法仅靠田地收入维持一家生计。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近代经济成分增加

B.土地兼并问题突出

C.传统耕作技术盛行

D.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村中耕地最多的农户也无法仅靠田地收入维持一家生计”可知,农户为了维持生计会发展其他产业,而且1939年中国已经进入近代社会,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农户为了生存会增加近代经济成分,故A正确;从材料可知,该地耕地面积较小,再加上已经进入近代社会,土地兼并问题不会很突出,故B排除;材料中没有提到“传统耕作技术”,故C排除;自然经济彻底瓦解是在三大改造完成后,与题意不符,故D排除。

6.1939—1941年,国民政府实施地方“新县制”改革,赋予县及县以下单位更大的自主权,实行在民意和民选基础上的地方自治;地方实行行政、教育、军事合一的一体化组织建构;明确县级地方财政的自收自支原则。

由此可知,国民政府“新县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消除地方分裂割据,实现全中国统一

B.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全面经济封锁

C.积极动员全国人力物力资源支持抗战

D.为“抗战建国”打造地方性基础和持久动员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课本知识可知1939~1941年,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由材料中的“新县制”改革“赋予县及县以下单位更大的自主权……地方实行行政、教育、军事合一的一体化组织建构;明确县级地方财政的自收自支原则”可知,国民政府“新县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抗战建国打造地方性基础和持久动员力,故选D项。

抗战时期,全民族团结抵抗日本侵略,不存在消除地方分裂割据,故排除A项;材料针对的是国民政府地方体制的改革,不涉及敌后抗日根据地,故排除B项;材料不仅涉及国民政府支持持久抗战,也涉及战后谋划,C项仅体现国民政府支持持久抗战,故排除C项。

7.19世纪70、80年代,中国多地出现诸如洋教信徒“因为不肯在祖坟前祭拜父祖,……被严重殴伤,部分信徒还被剥夺了祖产”,由此引发严重的教民冲突的案例。

这主要反映出

A.国人普遍反感外来宗教

B.政府纵容传教士扰民

C.中西文化观念存在冲突

D.传统文化妨碍近代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教民冲突的案例比较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西文化的差异,故C正确;A项中“普遍反感”,说法绝对,与题意不符,故A排除;政府纵容传教士扰民,材料中没有体现,与题意不符,故B排除;材料中只是说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并没有提到妨碍近代化,与题意不符,故D排除。

8.下图是我国1952—2002年国民收入变化图。

其中,国民收入迅速增长主要得益于

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B.开展经济体制改革

C.推行科教兴国战略

D.市场经济体制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图表可知,国民收入在1982年后迅速增长,主要是与经济体制改革有关,故B正确;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与题意不符,故A排除;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提出的,与题意不符,故C排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起点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之后,与题意不符,故D排除。

9.诚信审判是罗马法的重要原则,最初的“依诚信”完全依赖当事人的宣誓与承诺,具有浓厚的宗教誓言色彩,缺少实质性的法律评判标准;在之后的法律实践中,西塞罗将诚信更加具体化、可操作化,即用证据证明自己的“诚信”与“不明情况”。

西塞罗的主张说明罗马法

A.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B.强调证据在法中的作用

C.开始由人治走向法治

D.具有灵活性的法律特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西塞罗主张“用证据证明自己的‘诚信’与‘不明情况’”可知,西塞罗主张罗马法中更加重视证据的重要性,故B正确;浓厚的宗族色彩强调的是不注重证据的作用,与题意不符,故A排除;罗马法就是法治,西塞罗的主张强调的是证据,故C排除;强调证据的重要性,与“灵活性”矛盾,故D排除。

【点睛】罗马法的影响:

①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②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今天继承的罗马法法律制度、原则:

①陪审制度②保护人制度即律师制度③“没有告诉人就没有法官”,即“不告不理”原则。

10.据布鲁姆菲尔德《非凡的人》的调查报告显示:

英国从罗伯特·沃波尔以来的36任首相中,有爵位的大贵族有26人,中产阶级(包括教师、律师、医生、商人)5人,富裕乡绅5人。

材料说明此时英国

A.《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B.责任内阁制已经形成了

C.封建地主政治势力强大

D.社会上层发挥政治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权利法案》强调的是限制国王的权力,与题意不符,故A排除;责任内阁制度的形成在光荣革命之后,主要是讲行政权从国王转移到议会,与题意不符,故B排除;虽然他们多数是贵族,但能在下院成为多数党领袖,说明都是新贵族,属于资产阶级,而不是地主阶级,故C排除;内阁首相多出身上流社会,但不能体现《权利法案》遭到破坏,因为他们也是经过议会选举多数党后产生的,因此说明上流社会在政治发挥了作用,D项符合题意,故D正确。

11.第聂伯河水电站于1939年建成,该水电站由苏联和美国技术专家设计,美国通用公司承揽,借鉴了加拿大阿达姆伯克水电站与拉加贝尔水电站的建设经验。

第聂伯河水电站的修建说明

A.斯大林模式蕴含新经济政策因素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

C.美、苏合作共同抵御经济大危机

D.苏联改变了计划经济的经济体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该水电站由苏联和美国技术专家设计,美国通用公司承揽,借鉴了加拿大阿达姆伯克水电站与拉加贝尔水电站的建设经验”说明苏联的大型工程在美国等国援助下建成,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允许外资企业承办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蕴含新经济政策因素。

故答案为A项。

B项,材料反映苏联工业化时期允许外资企业承办经营,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无关,排除;C项,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主要在资本主义国家,苏联此时没有发生经济危机,排除;D项,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1939年苏联没有改变计划经济体制,排除。

【点睛】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12.学者时殷弘认为,美苏冷战在很大程度上孕育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苏关系之中。

学者王玮认为,冷战源于美国一直坚持的门户开放原则与苏联从沙皇时代继承来的势力范围原则之间的根本性对立和冲突。

对材料中有关冷战原因分析最为准确的是

A.冷战源于意识形态对立与地缘政治环境中的利益之争

B.美国推行的门户开放政策推动了冷战时代的到来

C.苏联沙文主义与美国的扩张是冷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D.美苏冷战孕育于二战前一个较为漫长的历史时期

【答案】A

【解析】

材料突出“十月革命”后故强调意识形态,“美国一直坚持的门户开放原则……根本性对立和冲突。

”实质是地缘政治环境中的利益之争,A项正确。

美国推行的门户开放政策只是冷战的原因的之一,不是对材料的全面解读,排除B。

C项表述正确,但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除了苏联沙文主义与美国的扩张是冷战爆发的主要原因之外,还存在意识形态的对立,排除。

D项只是叙述美苏冷战的孕育历史过程,没有阐述其原因,故排除。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的发展不再只是本身的事,中国的命运不再完全由内部决定,对外关系的重大事件不仅成为古代和近代两个历史时期的分界线,而且在整个近代时期,又往往成为区别不同历史阶段的标志,如洋务阶段、抗战阶段……这是中国近代化和工业化的一大特征。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国近代史开端》

材料二计划经济国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实现工业化的背景下才开始工业化进程,走了一条由国家计划推动,重工业优先发展、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过分追求高速度、……片面强调自力更生的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则是克服传统工业化道路缺陷和不足,以信息化带动,力求产业结构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外开放和政府导向、市场推动型的工业化道路。

——摘编自向琳《论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材料三美国等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增长模式20世纪90年代发生先前未曾预料到的变化,由依靠资本和其他资源的投入转为依靠人力资本(人的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和经济效率的提高,是另一种工业化增长模式。

——摘编自吴敬琏《中国应当走一条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化和工业化的一大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阶段”工业化模式的不足之处。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中美两国在“工业化道路”策略上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在产业结构方面的共同之处。

【答案】

(1)特征:

中国的近代化之路是受外力因素影响而开启和发展的。

不足之处:

领导者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管理等方面带有封建性;结构不尽合理,主要是军工企业;设备和技术等都严重依赖国外;由政府主导,缺乏足够的市场意识等。

(2)中国:

由国家计划推动,转变为市场推动;由优先发展重工业,转变到产业结构的协调和优化;由不重视环境,转变为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等等。

美国:

由依靠资源投入转变为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模式;由资本输出为主变为提高经济效益为主的新方式。

共同之处:

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展高科技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解析】

(1)第一问,由材料“中国的发展不再只是本身的事,中国的命运不再完全由内部决定,对外关系的重大事件不仅成为古代和近代两个历史时期的分界线”可以得出近代中国的发展受外部的影响较大。

第二问,结合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从领导者,具体设计的工业企业构成,技术基础薄弱和缺乏市场的推动等方面加以回答。

(2)第一问,中国,据材料“走了一条由国家计划推动,重工业优先发展、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过分追求高速度、……片面强调自力更生的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则是克服传统工业化道路缺陷和不足,以信息化带动,力求产业结构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外开放和政府导向、市汤推动型的工业化道路。

”加以归纳概括即可。

美国,据材料“由依靠资本和其他资源的投入转为依靠人力资本(人的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和经济效率的提高”回答即可。

第二问,依据转型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和美国的比较即可得出,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展高科技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虽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毕竟是落后的小农经济的产物,是为旧的宗法制度和专制政治服务的,因而在当今工业化、法制化、民主化和全球化的时代条件下已成为过时无用的“古董”;也有人认为,儒家思想中有许多的精华,即便在当今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以及全球化等条件下,其主张和价值观仍有着“大用”;又有人提出了其它的一些观点和认识。

仔细识读上述漫画,根据漫画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文字说明,选择一个角度,提出你的观点,并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对你的观点进行阐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答案示例:

观点一:

“相斥”论.儒学与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一主多元化(或人本化)的时代要求相互排斥.

阐释:

儒学是中国古代旧的小农经济的产物,与当代经济工业化、专业化、市场化、全球化的潮流不符;儒学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突出人治,与现阶段我国建设民主化国家的目标相悖;儒学坚持封建宗法制度、等级和尊卑观念,压制人性,违背了倡导人文精神的时代潮流.

总结:

儒学是为封建经济政治服务的思想体系,我们应予抛弃,另建符合我国现代化要求的思想体系.

观点二:

“相容”论.儒学价值观与基督教或现代普世价值观有相容相通之处,可以互补.

阐释:

儒学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致良知”、“经世致用”等思想,重视个体道德修养,倡导向上向善,这与以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西方价值观是相容相通的;儒学倡导的诚信观,有利于扩大人们之间的互信,也有利于维护市场经济中的公平正义;儒学推崇“和…‘合”思想,主张“和而不同”,有利于不同人之间的友好相处,也有利于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儒学主张“有序”,有利于维护国际秩序的稳定.

总结: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儒学的主体内容,使之为建立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服务.

【解析】

首先根据图片和材料概括的观点,根据材料“在当今工业化、法制化、民主化和全球化的时代条件下已成为过时无用的‘古董’;也有人认为,儒家思想中有许多的精华,即便在当今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以及全球化等条件下,其主张和价值观仍有着‘大用’;又有人提出了其它的一些观点和认识”可概括观点为:

“相斥”论,即儒学与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一主多元化(或人本化)的时代要求相互排斥;“相容”论即儒学价值观与基督教或现代普世价值观有相容相通之处,可以互补;“发展”论即在“三化”的时代潮流下,传统儒学需要与时俱进,自我革新。

然后选择一种观点进行阐述,如选择“相斥”论,即儒学与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一主多元化(或人本化)的时代要求相互排斥的观点,阐释时可从儒学在经济、政治、思想方面与当今潮流相违背进行说明即可。

如选择“相容”论即儒学价值观与基督教或现代普世价值观有相容相通之处,可以互补,阐释时可从儒家思想的积极影响方面进行说明即可。

如选择“发展”论即在“三化”的时代潮流下,传统儒学需要与时俱进,自我革新,阐释时可从儒家思想的现实价值与不足进行说明即可。

最后对选择的观点得出结论或认识即可。

如“相斥”论可以得出儒学是为封建经济政治服务的思想体系,我们应予抛弃,另建符合我国现代化要求的思想体系;“相容”论可以得出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儒学的主体内容,使之为建立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服务;“发展”论可以得出儒学需要自我扬弃,综合创新,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对接。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初与边境各民族发生战争时,通常派遣大将充任某道行军大总管,统率调自各地的战士远征,战争结束后,往往留兵屯守要地成为军镇,行军大总管随即撤销。

随着军事形势的发展,为了避免远道征调,明确防御责任,在较大地区有统一指挥,临时性统率远征的行军大总管逐渐演变为大军区的常任最高长官。

大致在开元中,所有军事长官一律称为节度使。

天宝来年共有十个节度使,亦即十大军区。

每一节度使有若干军、镇、城,配备定额兵士,发生战争时,各节度诸军或联合相邻诸军就足以防御来侵之敌,不需要中央临时调发军力。

“边州置重兵,中原乃包其戈甲”,边兵强盛,节度使权重巩固了边防,保证了内地的农业生产。

但外重内轻的形势既已形成,最终导致安史之乱。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代大军区制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简要评价唐代的大军区制度。

【答案】

(1)背景:

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威胁;避免远道征调,明确防御责任,协调指挥需要;行军大总管的实践。

(2)评价:

兵将合一,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统一指挥,方便协调调动;巩固了边防,保证了内地农业生产;外重内轻,最终导致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为后世大军区制提供借鉴。

【解析】

【详解】

(1)从材料“唐初与边境各民族发生战争时”“避免远道征调,明确防御责任,在较大地区有统一指挥,临时性统率远征的行军大总管逐渐演变为大军区的常任最高长官”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2)从材料“各节度诸军或联合相邻诸军就足以防御来侵之敌,不需要中央临时调发军力”“有统一指挥”“边兵强盛,节度使权重巩固了边防,保证了内地的农业生产。

但外重内轻的形势既已形成,最终导致安史之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答案。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尽管美国在全世界保持着优势地位,但美国领导人在1940年夏对未来有三怕。

……一是政治上,怕斯大林,也就是怕社会主义;二是技术上的,怕原子秘密保持不住;第三怕是经济上的,随着和平的来临,经济会重新转向衰退。

避免经济萧条的途径就是增加对外贸易,但如果世界其他地区对基本工业实行国有化或者关闭其市场,美国就无法在海外竞争。

——摘编自【美】斯蒂芬·安布罗斯《全球主义的兴起——美国外交政策,1938—1980》

材料二资本主义主要是一个国际体系,一旦在国际上活动不开,就要彻底完蛋。

总之,由于种种原因,战后美国需要开放世界市场。

——摘编自【美】沃尔特·拉费拍尔《美国、俄国和冷战》

材料三就战后初期而言,美国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是从战时经济转向和平经济可能出现的经济危机。

大量军事订货的消失和大批军人复员立即造成大规模失业的威胁。

五角大楼原计划两年内仅让200万人退伍,但结果,由于一场争取士兵立即返回家园的运动,使得退伍人数一下子达1200万人之多。

美国当权人物惊恐地看到,如果不能维持充分就业,就可能再来一次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大危机,那将威胁整个制度的安全。

——摘编自彭树智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材料中政治方面的担忧,战后初期美国领导人采取了哪些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美国在战后为保持经济霸主地位采取了哪些手段?

【答案】

(1)实施“杜鲁门主义”,拉开“冷战”大幕;推行“马歇尔计划”,扶植欧洲恢复发展;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强化军事与政治对抗。

(2)扶植西欧、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拓展国际市场;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构建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战后大力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并适时调整;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拉动经济高速增长。

【解析】

【详解】本题旨在考查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即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关系急促演变为两大阵营及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

(1)题,根据“冷战”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便可明确战后美国为对抗苏联和社会主义采取如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等方式。

(2)题,考查美国在战后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后盾,采用多重手段发展本国经济,并强化对资本主义世界的控制,如扶植西欧、日本;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推动经济的增长等。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黄遵宪是清末“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

他一生曾几度出任外交使节,足迹遍及五大洲,丰富的生活经历使他的诗歌具有视野开阔、勇于创新的特点和反传统的精神。

黄遵宪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现实主义观点,以其古朴风格兼具新意境的手法,开创了清末诗歌新方向,被梁启超称为“诗界之哥伦布”。

黄遵宪创作《悲平壤》、《哀旅顺》、《台湾行》等诗歌深刻反映甲午战争的全貌:

创作《日本杂事诗》介绍日本先进的文化理念和政治制度。

积极参与康梁维新变法,企图改革腐朽的内政,挽救民族危机,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积极活动家。

——摘编自查秀芳《近四十年黄遵宪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黄遵宪成为“诗界革命”代表人物的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诗界革命”的影响。

【答案】

(1)黄遵宪本人丰富的生活经历,梁启超等知识份子对其诗歌的认可;兼具传统诗歌与新意境的诗歌特点(现实主义的特点);热衷变法、挽救民族危机的爱国情怀。

(2)①开创了清末诗歌关注现实的新方向;②借诗歌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先进思想和政治理念;③为康梁维新变法服务。

【解析】

【详解】

(1)从材料“他一生曾几度出任外交使节,足迹遍及五大洲,丰富的生活经历使他的诗歌具有视野开阔、勇于创新的特点和反传统的精神”“古朴风格兼具新意境的手法,开创了清末诗歌新方向,被粱启超称为“诗界之哥伦布”“积极参与康梁维新变法,企图改革腐朽的内政,挽救民族危机”中可以分析出答案。

(2)根据材料“现实主义观点,以其古朴风格兼具新意境的手法,开创了清末诗歌新方向”“参与康梁维新变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