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全册古诗文复习题.docx
《七年级下册全册古诗文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全册古诗文复习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下册全册古诗文复习题
七年级下册古诗文复习题
一、《赵普》选自《宋史》1、出自第一段的成语是。
2、赵普面对“太祖怒”四奏某人为官,而能“颜色不变”其根本原因是(用原文回答)3、本文写了赵普的两件事是、,表现的中心是4、你认为赵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5、请写出两个古代文人勤学的例子:
。
6、翻译句子:
(1)尝奏荐某人为某官:
(2)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
(3)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4)铺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5)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
(6)太祖常劝以读书:
(7)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8)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7、解释词语
(1)少习()吏事
(2)及()为()相(3)每归私第()(4)读之竟日()(5)有岸故()(6)龌龊()(7)循默()(8)明日()(9)尝()奏荐某人为()某官(10)复()奏其人(11)太祖乃()悟,卒()用其人(12)普颜色()不变(13)补缀()旧纸(14)手不释()卷(15)奏荐()(16)处决如流()(17)寡()学术(18)既()薨(19)发()箧视之(20)阖()户启箧()取书(21)处决()(22)掷()地
8、下列画线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少习吏事学而时习之B、跪而拾之以归先帝不以臣卑鄙C、读之竟日久之,目似暝D、普又以其人奏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9、本文刻画人物善于用细节描写。
写赵普专心致志读书:
;写太祖怒不可遏:
;“跪而拾之”的细节写赵普;“补缀旧纸,复奏如初”细节表现赵普。
10、请从课内外文章中再找一句以天下为己任的名句:
11、下面是对“明日,普又以其人奏。
。
。
。
。
。
复奏如初”几句进行想象和联想改写而成的一端课本剧,请你将未完成的内容补写在横线处。
(对话、动作、神态要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特征)
太祖(勃然大怒):
此人究竟是什么人?
你要屡屡举荐他?
赵普:
太祖:
():
不得再议此事!
(赵普神色不变,跪下拾起撕碎的奏折,退朝回家,默默将它补好)
(第二天,赵普上朝)
赵普(呈上补好的奏折):
太祖(思索良久):
12、解释成语并造句
手不释卷:
造句:
13、下列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祖/常劝以/读书B、家人/发箧/视之C、能/以天下事/为己任D、普/明日/复奏其人
二、《题破山寺后禅院》唐。
王建1、本文描写了景物展示的画面,抒发作者。
2、颔联写出禅院的的特点,颈联表现作者的心境。
3、出自本文的成语两个:
、。
4、本诗描写的内容是:
。
5、题目含义:
6、描绘颔联的画面。
7、尾联的两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
8、赏析颔联。
9、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时,旭日东升,光照树林。
B、颔联两句“曲”“幽”等字表现禅房花木扶疏,幽深清净的环境。
C颈联书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首联对景致的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三、《登岳阳楼》唐。
杜甫1、本诗中表现作者个人孤苦的诗句是:
。
2、表现作者为国家和人民的苦难沉痛叹息的句子:
。
3、请默写《岳阳楼记》描写洞庭湖壮观景象的句子:
,,
,,,。
4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写洞庭湖的千古名句是:
,。
5、先描绘画面再赏析颔联。
6、解释
(1)昔()
(2)坼()(3)凭()(4)涕()(5)泗()(6)闻()(7)戎马()(8)乾坤()(9)字()
7、请说说颔联中用“坼”和“浮”的好处。
8、下列对诗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诗的开头两句叙事,以“昔闻”“今上”紧扣湖与楼的关系,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的胜景。
B三、四句写景,既是实写,又寓想象从楼上望去,洞庭湖把祖国东南之地从中分成两半;水天相连,似乎天地都在湖水中日夜浮动。
C、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无比壮阔而又生动。
D、后四句议论。
眼观浩荡烟波,想到自己举目无亲,年老多病,只能以孤舟为家;而落得如此境地。
皆因战乱未平,国家多难。
想到这些,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禁不住老泪纵横,哭得很伤心。
四、《蝉》唐。
虞世南1、这是首托物寓意的咏蝉诗,诗人借助蝉的形象,抒发:
。
2、一二句描写了蝉的、的行为。
“饮清露”象征人的。
3、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
的品质,说明其鸣声不同凡响。
4、本文运用议论点明中心的句子是:
5、“居高”的“高“有两层含义:
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
6、描绘一二句画面。
五、《孤雁》唐。
杜甫1、首联写什么内容?
表达什么感情?
2、颔联借孤雁表达自己心情。
3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深切地写出了失群者的心情,显出诗人对同伴的的心情。
4、尾联以反衬,表达作者的爱憎感情。
诗人以“孤雁“自比,那么”野鸦“象征。
5、诗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处境艰难,心中充满失意之感和哀伤之情,这首诗表达的就是。
六、《鹧鸪》唐。
郑谷1、这首咏物诗重在表现鹧鸪啼声,借以抒写。
2、鹧鸪喜欢在嬉戏。
它的形貌特征和相似。
3、颔联“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以“”“”点染环境,形成意境、氛围;而“”“”更勾起读者对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的联想。
4、颈联“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中“乍”“才”两个虚词极写鹧鸪啼声之感动人心,“征袖湿”“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
5、本诗表现羁旅乡思之愁的句子是:
。
6、描绘颔联的画面。
7、下面对此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写鹧鸪的习性和形貌特征。
“锦翼”是指鲜明而美丽的羽毛。
B、颔联,以“雨昏“”花落“点染环境,形成清新、湿润的水边环境。
C、颈联”乍“”才:
两个虚词极写鹧鸪啼声之感人,“征袖湿”“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啼声之悲。
D、尾联的“相互相应”一句,既明写鹧鸪对啼的特征,又暗指游子、佳人的心灵呼唤。
七、《黄鹤楼》唐。
阎伯理1、历史上,人们把修建在湖北武昌的,与江西南昌的和湖南岳阳的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2、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在:
。
3、这篇短文介绍了黄鹤楼的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的特点,描述了登楼的,突现了黄鹤楼这座名楼的地位和价值,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4、本文结构严谨,前呼后应。
本文介绍黄鹤楼是因仙而命名,因“”而成仙境,恶成名楼,以“”字贯穿全文。
黄鹤楼因“上倚河汉,下临江流”“四闼霞敞”所以可以“,”。
正因为内容环环相扣,所以文章结构十分严谨。
5、本文语言特色是句式多变,多用对偶。
句式整散结合,富有变化。
用对偶句或对偶短语有八组之多,有铺陈,有夸张,有比喻,对黄鹤楼进行了多角度的描写。
如用“,”一组对偶句强调了黄鹤楼名称由来之证据充分。
又如用“,”一组对偶极力铺陈黄鹤楼高大雄伟之能事;又如“,”一组对偶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登楼观赏景物之情态。
“,”这组对偶是对镂的建筑结构的具体描写。
“,”用夸张和对偶写出黄鹤楼的高大。
6、黄鹤楼命名的由来是什么?
7、作者为什么要采用神话传说?
8、写黄鹤楼高大巍峨的句子是,,,,
,。
写登楼所见:
,。
登楼所感:
9、本文对黄鹤楼景物的描写有上有下,有有,有有,有实有虚,有俯视和仰视,行文变化多端,情趣盎然。
本文表达方式有、、、。
10、解释词语
(1)西南隅()
(2)尝()驾黄鹤返憩()与()此(3)遂()以()名()楼(4)巍峨()(5)上倚()河汉()(6)四闼()霞敞()(7)井邑( )(8)形胜()之最()(9)窥()
11、翻译句子
(1)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2)重檐翼馆,四闼霞敞:
(3)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4)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
12、下列对本文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先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紧接着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B、文章的重点是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的所见所感。
C、作者对黄鹤楼的形态以及登楼的所见所感已描写尽致了,所以最后四句可有可无,甚至有画蛇添足之嫌。
D、这篇文章介绍黄鹤楼因仙而得名,因“上倚河汉”而成仙境,因“会集灵仙”而成名楼,以“仙”字贯穿全文。
八、《于园》张岱1、解释词语。
(1)瓜洲步()
(2)于五所园()(3)非显者刺()(4)处处款()之(5)上植()果子松(6)缘()坡(7)以()实奇(8)无他奇()(9)奇在磊()石(10)临()大池(11)槛()外(12)灌木蒙丛()(13)颓然()碧窈()(14)长如艇子()(15)瓜洲诸()园亭(16)俱()以()假山显()(17)至于园可无憾()矣(18)坐其()中
2、翻译
(1)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2)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
(3)人奏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
3、这篇短文,着重介绍及其建筑的幽远意境,抒写作者
的感受,赞颂了园林假山建造者的高超的艺术造诣。
4、本文按极有层次地来写于园。
文章按照由前到后的空间顺序来写,先写
,石坡上的果子松、牡丹、芍药,接着写,池塘中的奇峰绝壑,再写,最后写园后水阁、小河、灌木、禽鸟。
这样一步步写来层次井然。
5、文中说园子的奇特之处在于“磊石”,“磊石”奇在:
一是,二是,三是。
6、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句与文章内容没有什么联系,应该删去。
你认为呢?
为什么?
7、于园所在地是:
,园主人是:
,主人身份:
,这从侧面告诉我们建这座园子耗资。
第一段中“,”告诉人们只有有名声、有地位的人才能进这座园子,一般人则不能,从侧面强调这座园子的,主人不肯轻易示人,给人一种“养在深闺人未识”之感。
我得以游园的缘由是:
8、第二段写。
结构是先后。
写四周景色句子是
,(原文回答)感受是:
。
(自己概括)
9、本文语言特色是雅语、俗语兼用,十分传神,极有表现力。
如“四围灌木蒙丛”中“蒙丛”一词就写出了的状态。
又如“一壑旋下如螺蛳缠”这一通俗的比喻。
很形象地写的形状。
10、下列各组中画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尝驾黄鹤返憩于此至于园可无憾矣B、遂以名楼以实奇
C、观其耸构巍峨坐其中D、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
11、写出课外写黄鹤楼的诗句各两句。
九、《使至塞上》唐。
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3、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两句交代了此行的目的、到达地点和作诗缘由,“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已到的地界是“塞上”居延。
B、颔联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
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
由“归雁”一词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
C、颈联中,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D、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
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
4、下面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写出了出使路线,交代了作者作为使者出使边塞的事宜。
B、三四句用北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贴切自然。
C、五六句写出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和大漠雄浑的气势。
D、最后两句写出了对友人“都护”的思念以及想马上与他见面的急切心情。
5、颔联用“征蓬”“归雁:
比喻,表达了
的感情。
尾联写途中得知军情,语透雄豪,显示出一位使臣对的关心。
6、苏轼评价王维的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
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1)这幅图画具有美。
(2)美的具体表现:
。
7、首联写诗人出使,一个“单”字写出了他出使的。
8、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写作者出使,已经过了属国的居延这一地方。
一个“单”字写出他出使的孤单与无奈。
B、颔联借用比喻,写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也一样出了汉塞,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显得形象而生动。
C、颈联中,“孤烟”“长河”“落日”写出了大漠景色的单调与荒凉;“直”“圆”写出了边塞人民不惧生活艰苦、奋勇向前以圆美好愿望的豪情壮志。
D、尾联意思是说在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才知道都护还在很远的燕然山。
至此,并未交代“出使”的结束,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
E、全诗叙事与写景相结合,而重点在于写景,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画面宏大,意境开阔,景色壮丽的塞外风光图。
9、描绘颔联的画面。
10、赏析颈联。
十、《黄鹤楼》唐。
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2、全诗写登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3、写登楼所见之实景的句子是:
,。
表达作者淡淡的乡愁的诗句是:
,。
4、描绘颈联的画面。
5、本文写了哪些景物?
抒发什么感情?
十一、《归园田居》晋。
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但使愿无违中“愿”指。
2、表现作者辛勤劳动的句子:
,。
3、首联写种豆的地点是,豆苗的长势:
。
4、颔联表现作者甘愿过的生活,厌恶
。
5、颈联写归途中的情景。
写作者心理感受的句子:
,。
6、描写颔联画面。
7、本诗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8、选出对该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一二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
B、三四句可以看出诗人不是很会种地,但为了不使豆苗荒芜,他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
虽然很辛苦,但诗人并不抱怨C、五至八句写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不觉可惜,“愿”字蕴涵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意思。
D、本诗的主题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坚决与统治者斗争到底的决心。
9、选出对该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五六句表面是平淡之语,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句“但使愿无违”,使“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
B、这首诗用语平淡自然,朴素自然平淡的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C、“种豆南山下”是幽美之句,“带月荷锄归”是平淡之句;前句虚写,后句实写。
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D、本诗富于情趣。
“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这是一幅美妙的月夜归耕图,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十二、《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对这首词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A、上阕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饱餐烤牛肉的热闹场面。
B下阕中“马作的卢飞快”一句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锐气。
C、全词刻画了一个虽人近年暮,仍雄姿英发,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
D、全词反映了作者渴望完成抗金大业却壮志难酬的现实。
2、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A、“沙场秋点兵”一句写阅兵场景,“秋”字为阅兵场景增添了悲凉的气氛。
B、“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呼应题目,是作者与陈同甫的共勉之词。
C、词的上下阙一般会“换意”但这首词却突破传统,词意上下贯通,展现了一幅战争场景,甚为独特。
D、“可怜”两字凸显词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从前九句的壮怀激烈陡然变为末句的黯然伤神,波澜起伏,言近意远,实为大家手笔。
3、下列最能概括这首词词风的一项是( )
A、委婉含蓄B、清新隽永C、朴实生动D、豪放激越
4、“可怜白发生”一句表达了作者。
5、本词上阕回忆军营中哪些生活情景?
表现词人渴求。
6、从视觉和听觉概括而生动地再现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
,。
7、表明作者要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雄心壮志的句子:
,。
8、“秋点兵”中“秋”的作用。
9、下面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写作者醉酒做梦在想着为国杀敌。
收复失地,报效祖国。
B、词的下阙写作者骑着“的卢”快马。
驰骋疆场,奋勇杀敌。
C、“赢得生前身后名”表明作者希望自己生前名扬天下,死后名垂青史。
D、词人将抒情、描写、记叙与议论融为一体。
语言生动而夸张,想象力丰富。
词的意境雄奇而壮阔,气势豪放而飞扬。
10、“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11、全词抒发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2、根据你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13、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着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节从词中“,”两处细节中可以看出。
14、这首词从哪些地方能突出反映词人一直心系国家的情怀?
15、请用生动的语言再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壮观而激烈的战争场面。
16、对本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的等多种军营生活。
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
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语意陡转,点出了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典故。
十三、《观刈麦》唐。
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描写母子在给田间劳作的亲人送饭送水的句子是:
,。
2、“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一句从正面描写收麦时天气的和;“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从侧面描写。
3、描写贫妇人“拾遗穗“场景的句子:
,。
4“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悲”从何来?
(用原文句子回答),。
5、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的同情和关心?
6、官吏的与农民的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的。
刻画刈麦者复杂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
7、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中写劳动人民环境十分艰辛的句子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B、诗中写劳动人民矛盾心情的句子是“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C交代“贫妇人”拾“遗穗”的原因的句子是“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D、作者深深自责的句子是“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8、下列对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通过一位贫妇的悲惨遭遇,反衬了封建社会苛捐杂税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B、第一节前四句写五月麦熟,一派丰收景象,为下文写贫妇人“拾穗”作正面铺垫。
C、最后一节六句话写作者自责,体现了作者虽然也领俸禄,但和那些残酷剥削劳动人民的统治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D、这首诗用了叙述、描写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语言朴实,描写细致,感情真挚。
十四、《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6)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卓我就是上,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7)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第(5)段对偶夸张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
,。
2、第(4)段中运用夸张手法写木兰矫健的雄姿的句子:
,。
3、描绘“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的画面。
并分析其作用。
4、运用互文概述战事的频繁战斗之激烈,岁月之漫长的句子:
,。
解释这句诗的意思:
5、第(5)段突出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句子:
。
写木兰对家乡、对亲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的句子:
,。
6、从第(5)段中你觉得木兰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
7、概括第六段的内容:
8、第(6)段描写木兰回家后哪几个动作?
表现木兰怎样的心情?
9、第(6)段“火伴皆惊忙“的原因是:
,作者用伙伴的”惊忙“”不知“来反衬木兰的。
10、本文最后一段中“安能辨我是雄雌“一句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心情?
由体现作者怎样的心情?
11、从本诗中衍生一个成语是:
它的意思是:
12、第{6}段连用四个“我“的作用是什么?
13、第六段开头六句运用排比描写了
14、这首诗通过的故事,表现了木兰
的高贵品质,以及她的崇高精神。
15、全诗叙述情节详略得当。
对木兰从军的、、和写得较详细。
和略写。
详写木兰停机叹息和代父从军的决定,则是表现木兰的、对父母的和对国家的。
详写木兰辞家出征的情景,则是刻画她离家愈远的细腻感情。
详写木兰辞官还家则是表明她
希望早日和家人团聚。
详写木兰还家后的一连串动作则是表现她回家后恢复女儿装的喜悦心情。
16、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是,。
17、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
18、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运用对偶夸张的手法,从侧面烘托木兰英勇善战、战功显赫。
B、这首诗选自宋朝郭茂倩写的《乐府诗集》,这是南朝时的一首北方民歌。
C、诗中东西南北四句排比,把木兰及其一家紧张而又周密的准备气氛完全烘托出来。
D这首诗对木兰从军缘由、离别、辞官和还家写得比较详细,对战争生活写得比较简略。
十五、《卜算子。
咏梅》毛泽东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
咏梅》宋。
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尘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比较这两首词:
首先这两首词有许多共同之处。
(1)都写出了梅花的特点;
(2)都表现梅花特点,毛泽东的词通过“”体现,陆游的词通过“,”体现。
(3)都赞